標籤:

什麼樣的消費觀才是正確的?

本人農村家庭,在上大學,父親一個人掙錢,出體力活,掙的錢顧上平時生活,沒什麼存款,我就覺得有必要買的,或者不算亂花錢的東西都不會太節約,比如我會不算太經常的買衣服,有時候會買一點稍微貴點,但我感覺挺值的東西,暑假出來打暑假工,買了些衣服之類的必須品,但是不買也可以的那種,快遞有點頻繁,昨天買了個運動手環(大概200左右),朋友(家裡條件差不多)就調侃說,你比我們有錢,怎樣怎樣.....

我也在想我是不是確實是亂花錢


每個人對消費觀的看法是不同的,你很難總結出一個普適性的「正確的」消費觀。因此同樣一個人,同樣一筆消費,在不同的人看來,或許是「正確」的,或許是「錯誤」的。

我不認為節儉就一定是正確的消費觀,也不認為浪費就一定是錯誤的消費觀,我甚至不認為打腫臉充胖子是不可理喻的消費觀。我心中有一桿秤沒錯,但是那是我的主觀見解,我認為這樣好,那樣不好。但是我不敢說,這個事情,所有人看,都是正確的,或是錯誤的。

但是我覺得,你的消費觀,至少要「邏輯自恰」,才有可能成為比較正確的消費觀,或者說你自己可以接受的消費觀。

舉個例子,人均一萬塊吃一頓飯,在很多人眼裡大概屬於「錯誤」的。這是主觀見解,不過是社會大部分人的主觀見解,我們有時候會把這種佔主流的主觀見解標榜為「正確的」,或者「正的」。然而加上一個背景,王思聰談生意人均一萬塊吃了一頓飯,這個時候這個消費觀就變得「正確」了很多。依然有人覺得這是不正確的,但是比剛才單純的人均一萬塊吃一頓飯多了爭議了。

而實際上,如果你站在王思聰的角度思考問題,他這個消費觀到底對不對,是由非常非常多的因素決定的。絕不僅僅是這頓飯多少錢,這頓飯能帶來多少錢,我有多少錢,這種飯局多久來一次這些顯而易見的因素。但是如果王思聰認為,他足夠有錢,這頓飯對他來說九牛一毛,而且對談生意很有幫助,那至少在他的角度上看,這個消費觀就是正確的。

如果換一個人呢?一個家裡父母務農的大學生,每年都需要拿國家補助交學費,出去一萬塊吃了一頓飯。這時候消費觀大概從「錯誤」變成了「非常錯誤」,或者「荒謬」。但是如果這個大學生想的是,我不管父母死活,我自己要嘗試一下好吃的,我要面子,我吃了這頓死而無憾。雖然他的價值觀有偏頗,但是從他的角度看,消費觀是符合邏輯的。

那到底什麼是「邏輯不自恰」的消費觀?還是這個大學生,家裡很窮,他自己想孝順父母,覺得父母辛苦,應該給父母減負,這筆錢本來是學費,他覺得應該好好學習,長大給祖國做貢獻,卻把這個錢拿來吃了一頓飯,這頓飯他還不是特別想吃。這就是「邏輯不自恰」的消費觀。這個怎麼看,都是「錯誤」的。

這種極端的情況在生活中是比較罕見的,但是不代表我們的絕大部分消費都是「邏輯自恰」的。

比如說,有的女孩子賺得不多,想攢錢作為危急時刻的儲備金,還覺得每個月應該給父母打錢讓他們生活得更好,可是管不住手,總是逛淘寶買衣服,買的衣服也不一定穿,結果每個月都月光,有時候還要管父母要錢去交房租。這就是「邏輯不自恰」的。你的行動和你的目的不相符,邏輯上說不通,和你有多少錢,花了多少錢,沒有關係。

再或者,一個男生在某個二線城市工作,為了娶媳婦要準備錢買房,要每個月攢下來3000塊,三年可以湊夠首付。結果這個男生喜歡打lol,天天買皮膚,一買就買兩千塊,導致每個月只能攢1000塊。這就是「邏輯不自恰」的。如果這個男生,家裡有房,不需要買,每個月不花光就不錯,那同樣是買很多遊戲皮膚,雖然看起來比較浪費,但是至少是「邏輯自恰」的。

所以說,或許你的某一筆,或者某一些消費,會引起大家的討論,調侃,甚至批評,但你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回頭審視一下,這筆或者這些消費帶來的結果,是不是和你期待的是相符的。你想不想在年輕的時候就有一些存款?你是不是特別需要你買的衣服和手環?你有沒有覺得父親體力活掙的錢要省著花?

想通了這些事,你可能會發現,你需要有取捨。你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所有的東西,就像你不可能買到世界上所有的貨物。等你做完了取捨,知道了你想要什麼,願意放棄什麼,根據這個結果去消費就好了。

最可怕的事,你明知道需要取捨,卻永遠不看那些要捨棄的東西,只看你要得到的東西。你覺得這東西好,這東西值,就買,從來不想買這些東西而要付出的代價。買完之後回頭想想,又覺得代價不划算。這大概就是所謂「錯誤」的消費觀吧


如果在這裡回答一種明確的消費觀,那麼它一定不是一定正確的消費觀。

只有把格局放大一點,從生活的全盤的角度,本著消費的目的的角度去看消費觀這件事,並在生活中不斷實踐和調整,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消費觀。

我們身邊有很多人經常處於一種忙碌的狀態,上班忙,上班的路上忙,下班更忙。本以為集全家之力讓你獲得了良好的教育並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寄希望於努力奮鬥就能改善生活,實現財務自由,卻發現事實上不是那麼回事兒。因為想擺脫貧窮,所以從早到晚忙忙碌碌,卻越忙越窮,陷入了死循環:

  • 明明可以打車去,為了省錢坐公交車轉了幾趟車,結果遲到了事情沒辦成下次還得來。
  • 明明在年輕身體好時,買保險的性價比最高,卻往往到了體弱多病要花更多醫藥費才後悔。
  • 明明在房價的最低點看房,砍價5萬沒談下來,不甘心一定要買到最便宜的,結果一拖再拖錯過了整個行情。
  • 明明賺錢是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卻沒時間陪家人,連多說一句話的耐心都沒有。

其實,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盲目努力用力分散,反而可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我們一位用戶分享過她剛工作時候的經歷。剛工作那會她要找房子,為了省錢,自己花了3個星期趁著上班間隙去找,中午找晚上也找,網上找線下也找,陸陸續續看了幾十套房子。最後租了離公司半個多小時的城市農村自建房。一開始,她挺開心的,每個月600的房租,比起動輒1500的公寓,省了不少錢。但剛住進去沒幾天,竟然失竊了!農民房的治安不好早有所聞,她本來報著僥倖的心態沒想到竟這麼倒霉撞上了。雖然她沒什麼值錢的東西,但算上電腦也損失了好幾千。結果是,她為了省錢卻需要花更多的錢買新電腦。

後來,她的領導還跟她說過,剛入職那段時間,看她經常不見人影,一點都沒有新人工作的熱情,本來都不想留她了。差點誤了前途!因為缺錢以致目光短淺,只為了眼前的省錢而浪費了大把精力,卻不知道把努力放在工作上,其實職業上的發展帶來的收入增長完全可以抵消這部分貴的房租。

當人們擁有太少時,視野就會狹窄,只關注短期利益,而忽略長期利益,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也開始下降。

這位用戶同時分享了她一個朋友的故事。

他的家境跟她一樣都挺一般的,當大部分同學都忙著兼職賺錢時,他卻沒有。他覺得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就要珍惜,在難得自由的時間裡多學習,他也不清楚以後會怎麼發展,所以更要多看書學習前人之鑒。他經常去圖書館,有感想了就寫讀書筆記。在他畢業的時候,網上寫專欄已經小有名氣還有了一波粉絲。也許正是因為博覽群書使他更堅信了不做無效努力的想法,普通人想要出人頭地,選擇一個專業技能做到極致才是最現實的努力方向。之後他順利保研,學經濟學的,專業課紮實又博學多才,畢業後找個高薪的工作自然也是順利成章的事。

學經濟最大的好處是對時局政策反應特別迅速。國家鼓勵買房,他立馬就下手了,還一買就是2套。他自己在金融機構,信貸這塊自然有很大優勢。不過,他最讓人佩服的是作為窮人家的孩子,他可以不受窮忙的思維所限,懂得取捨。比如同樣租房這件事,他租房就沒自己花精力去找,而是直接找了中介。很多人對中介有偏見,也捨不得付中介費。但他給中介費的時候看開價合理,也沒去磨折扣優惠,還跟中介交心,最後跟中介成了朋友。這個朋友,在知道他要買房後,一直幫他留意房源。好房源一出來,立馬通知他。由於他對這個小區的戶型了如指掌(就是他租房的小區),性價比最高的房源出來了,他看都沒看直接讓中介朋友給房東送了10萬定金一舉拿下。現在,這套房子已經漲了200萬了。我看他平時工作也不忙,經常出去走走玩玩,早上6點就起來跑步。

什麼樣的努力,就會帶來什麼樣的人生。無效努力,只會讓你越忙越窮。

我們都可能在奮鬥的過程中,做各種無效努力。只有把格局放大一點,把目標定得更本質更長遠一點才能擺脫這種思維。比如,你租房是為了找到最便宜的房子還是為更好的工作創造條件?是為了短期有房住,還是為了將來能買到屬於自己的房子? 這都是不一樣的目標和視角。

百舸爭流,腦力比體力更重要。

把目光從生活中那些瑣碎的細節中移開,投向更大的視野之中去,正如開車的時候不應該只盯著眼前的幾百米,而應該看向更遠的地方,如此才能走得更穩,也才能更加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生活。


我從不買新衣服。我想買的東西一樣不買。一年有兩次解決200元左右的東西。自己掙的錢維持日常。經濟未獨立。

想買的比如智能手錶,小米的並沒什麼用,蘋果的太貴。放棄購買。想買機械硬碟,工作用,但並不是剛需,目前還沒買。想升級家裡的pc,然而並沒有動一絲一毫。還有機械鍵盤,家裡沒壞就沒動。手辦只買了一個國產不到70元。前幾個月米粉節買了個音響160。

但是!手機這種剛需,必須買。我需要用手機做各種事情。性能必須強大。我自己掙的錢加上家裡給了點,預算是4000。mi5sp太丑mi5s沒達到我的需求,最後買了1+3T回去。還剩下1000。

你的朋友覺得你有錢買個表。是因為在他心裡,買的這個表不是你的剛需。

我的朋友看我買飲料,說一嘴有錢。我說我這人,不喝酒不抽煙,喝點非碳酸飲料是唯一花錢的愛好了。

不算亂花錢的東西我也不會買,但是一年總有兩次腦抽必須要買某個東西,300以內的東西。而且買之前也考慮一兩天。

家裡單親,老爸早3晚5掙錢。家裡沒什麼存款。出了事5000都拿不出來。沒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是有自知之明。

消費觀這東西我也不知道。我也是和你活在一個階層的。

我這一天,啥也不買,吃飯,喝飲料。玩手機電腦。上班。兩點一線。

沒什麼朋友,我交朋友在於精(最好的那個還被窩掰彎了(?????)(我倆雙性戀,他有女票)(各位不用擔心我人品問題,我倆先走的腎,互相知根知底,你情我願怎麼了
。))。然而他不在本地,另外一個偶爾(一年一次那種)出去看個電影啥的。幾十塊錢。


消費觀念這個問題,著實也是困擾我好久。

這麼講,我媽一個月給我1500的生活費,我自己能從學校賺幾百,一個月能花2000左右,分毫不剩差不多(*/ω\*)

而且都是淘寶居多。

這2000我的用途基本上就兩三樣,淘寶,吃飯,偶爾其他活動(比如進個城,學校在五環附近,看電影,聽講座,音樂會要住在外面消耗比較大,拜訪親友之類的)

首先是吃飯

一周食堂飯卡充一百塊洗澡+吃飯五天

每周去一次超市50-100

周末如果去圖書館就外出吃飯基本上不到100

不去圖書館就消耗每周的屯糧

偶爾會去門口餐車吃

所以吃飯加上超市零食基本上一個月也就1000差不多吧

剩下的就是無窮盡的虛擬賬戶消費

重點就是淘寶購物和外出

在北京除了給飯卡充錢和給交通卡充錢之外基本上用不到現金

可以說在我們學校,出門你只需要帶手機和學生卡(洗澡,吃飯,進出宿舍樓,進出圖書館之類的),鑰匙都不用,,,因為內個破鎖頭能用學生卡劃開,簡直萬能學生卡。

因此大比的衝動消費在我控記不了我記幾的虛擬消費里。。。。。

我家阿媽給我打錢的那幾天,我基本上能連著一倆禮拜每天都有快遞。。很多都是淘寶的衣服和吃的。。。少量聚美購入和代購的化妝品

衣服很多,,因為我總對淘寶有種奇怪的感官,就是我覺得在淘寶上買東西,比如衣服,超過差不多60,簡直就是罪孽。

但是如果是逛街實體店就不一樣了,加上我不太喜歡試衣服,所以我能控制自己不去逛街,(不在沒有父母在的時候逛街(??????) ?)

衣服多到什麼地步呢。

我買了抽出氣來達到壓縮衣服節省空間的那種東西,艾瑪,咋說呢,,,就是……

算了,應該能懂吧。。

六個80×60的大袋子,,全塞滿了用油性筆寫標記好之後,我的柜子終於能掛下了全部裙子和半袖,外套只能和半袖掛在一起

然而我買過四次衣掛,有八個一組的,也有十個一組的。。。

這樣一想我的衣服確實是太多了。。。

關鍵還不喜歡整理,基本只能兩個禮拜左右大整一次。。

這些衣服雖然我都會穿,但是他們其實統統都是後買的!!!

我大一到校只帶了一隻26的箱子,並不能裝多少衣服

他們都是我辛辛苦苦淘寶買回來的!!!

我每個月都想攢錢,但是基本上每個月都攢不下來錢。

要麼是在攢了一點兒的時候突然有了啥活動,要麼是忽然敗光了,

要麼是學校突然要交三五百。

但是並不會缺錢,這是很神奇的事情,就算是某個月敗了很多,也會奇蹟般的賬戶上剩了剛好瀟洒到阿媽給我生活費的15號,因此不必去跟家裡請求援助。

在此感謝我的學校,不只讓我每年都能從學校把學費掙回來,還都是在我最窮困的月初給我救濟*罒▽罒*

這就導致了我的消費觀念,,,

我會留下本月充飯卡的幾百後逛淘寶,努力美美的,還有努力豐富周末生活。

盡量不宅在宿舍,除了去圖書館之外,宿舍同學一起去短途旅行,在北京或者附近城市諸如秦皇島天津之類溜達溜達。

準確的說來(概括一下,除了生存(吃飯,

我的錢用來美美的和長見識了。

一個學期起碼會去聽交響樂或者合唱一次以上,一般是國家大劇院。

我家只是小城市,我第一次去聽音樂會也是很慫的,各種查資料(印象里都是小禮服,起立鼓掌之類的,然而並沒有。

我第一次去以及而後的每次去都會穿日常也可以的那種裙子(竟然沒找到全身圖。)

去各種博物館歷史紀念館,北京有很多,並且絕大多數都是免費的,身份證學生證可以參觀

我很喜歡做這類用不了多少錢的活動,而且喜歡自己去,想看什麼看什麼,不用因為想去地質博物館,建築博物館受白眼。

並且要打扮的美美的去參觀,感受美的東西,就要自己也美美的。

我媽媽可能不大讚同我每個月五百左右的網購,但是她很同意我去參觀,哪怕是七點九點場的音樂會趕不及回學校宿舍要在外面住酒店。她很樂意我為自己的喜好和興趣消費。

我攢了點錢買了只長笛,她也沒說什麼反而挺同意的,雖然我也不怎麼經常吹並且也並不是什麼很好的技術。

花錢買布料eva自己做衣服道具,她也不介意我把房間堆滿奇怪的東西,反而她會幫我做剪裁,在我瘋狂痴迷cosplay的中二時期,起碼花了幾千去買c服,還有一些都是二手的。

上大學執意給我買筆記本,我爺爺奶奶姑姑之類都不理解,但是確實是為學生工作幫助很大,做ppt做作業做表都很方便。

再次感謝阿媽。

最後我要說:


強行來答一波…

高中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 上說有四種消費心理:

1.從眾心理:(仿效性,重複性,盲目性)消費是否應該從眾,要進行具體分析.盲目是不可取的

2.求異心理:(與眾不同,標新立異)這種消費有時可以推動新工藝和新產品的出現,但展示個性要考慮社會認可,還要考慮代價.為顯示與眾不同而過分標新立異,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炫耀性,盲目地)這種消費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實心理:(符合實際,講究實惠)是一種理智的消費

怎麼做呢?

量入為出,適度消費

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保護環境,綠色消費

勤儉節約,艱苦奮鬥

什麼?你問我什麼消費觀???

有錢喜歡買,沒錢的話…那啥 我的意見發表完了233

至於我消費觀正不正確我不知道,書上應該不會錯


想買就買啊,買東西是為了讓自己開心,什麼消費觀,我竟然不知道什麼東西上面寫了,只有資產超過多少,月收入超過多少才能買么?我身邊也有這種酸的,煩了我就懟他。


有多大的碗就裝多少飯。有喜歡的東西但超了自己的預算就去掙外快就好了,不要用別人的標準衡量自己的消費。


有錢按有錢的花 沒錢按沒錢的花法

請客點最貴的 被請客點最便宜的

化妝品護膚品買適合的

數碼產品買最好的

偶爾也囤貨買一年內可能用完的量

話費充值挑贈話費活動充

衣服不買買一送一

一個人可以吃沙縣 兩個人吃大餐

鞋子挑承擔能力最貴的

待續。。。


1.消費消費,說到底,收入決定消費。

小男孩沒日沒夜的幹活,日收入約合1歐;我室友在普拉多博物館買了挺多書籤當小禮物送人,2歐一個。學生時代,我們的消費受各自的家庭收入限制,而每個人的家庭狀況是截然不同的。

拿我來說,二線城市,金字塔底,算能糊口吧。我父母日後對我的教育投資最多最多也就是勉強送我去西班牙讀個一年制的碩士,也許他們打算給我正上小學的弟弟買房。我先前打算去安達盧西亞留學,一是因為喜歡塞維利亞和格拉納達迷人的風景和人文,二是因為,比起學費翻了四番、高物價高房租的馬德里,南部的安達盧西亞顯然對我友好了許多。

我的同學裡,有每逢長假必出國游的,有每逢長假必去國外名校夏令營的,有日常用Beats Solo3等一系列電子產品的,有為了見女友經常從蘇州飛北京的,有打算先留學再移民的,有家裡都在公檢法工作還有著幾座礦的。還有個高中同學,曬豪車曬遊艇,現在又開始搞出租商務車的創業項目。

和這些中產家的小孩比,我是貧窮的,但是攀比毫無意義。沒錢不花,錢少少花,錢多隨意。

2.暑假長達三個月,最後的半個月我幫一位學姐去聽課,收入2000元,和你兼職創收很像呀。恰逢天貓99做活動,就......

我買了什麼?

我買了:亞瑟士入門級跑鞋一雙,Timberland男式翻靴一雙,李維斯牛仔褲兩條,李維斯T恤一件(退),歐時力毛衣裙一件,恆源祥羊毛衫一件,CA鏈條包一個,還給爸媽買了點小玩意。

其中比較貴的是翻靴,但也比平常也便宜了不少。一方面是我喜歡的學長恰好有一雙小黃靴,另一方面,我覺得它除了不能沾水之外,質量好,性價比高,雖然也許有點丑......李維斯的牛仔褲性價比也很不錯了,相當於花260買一條原價七八百的褲子。T恤質量不好,和之前買過的衣服對比,用料和做工差距顯著。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來,我是貧窮的,我很在意價格,但我還是買了一些對我來說消費較高的東西,而且買了我也不後悔、不心疼錢。我靠自己的勞動或時間make money,並且自由支配自己的收入。(儲蓄另講。我有固定的收入來源,雖然錢不多,我也能平衡好學業和兼職,兼職並不會分散太多精力。下學期還是打算專攻學業,停止兼職。)

所以,在可以負擔且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是開心而滿足的。

3.

我不買Beats,太貴了,我的耳朵對音質沒太高要求,沒必要。

我不買iPhone/iPad,目前在控制自己耗在電子產品上的時間,差不多就可以了。

我不買Kindle,我有個成績佳愛閱讀的學姐,她可以14天讀14本書,不是《解憂雜貨店》《挪威的森林》之類的暢銷書,都是文學性很強的散文、詩歌、小說,還有學術性強的歷史文化讀物,算是比較晦澀了,kindle對她來說很實用。我的日常呢,看老師布置的外文書,看CPA輕一,背單詞,看ps教程之類的工具書,時而厭惡文學。我要是買了kindle,絕對落灰。

我不會像我前座同學一樣,二三百塊的包*7,六七百塊的鞋*7,現在的我是萬萬不敢買也不會買的。

我反感時尚博主們舉著消費主義的大旗號召大家任性的買買買,但也不能什麼都不買。

最後,我父上說,買的衣服難看沒關係,如果你經常穿,它就算沒白買。他的本意是教育我買東西要注重實用價值。我買了件芒果掛脖弔帶裙,整個夏天都沒有合適的場合穿出去一次。

所以,如果你經常運動,手環沒被閑置的話,我覺得它就是有價值的,就不是亂花錢。花200塊錢不是錯誤,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是罪惡。

不要太過為金錢所累,我們還那麼年輕。


只買真正需要的東西。

運動手環可以買,但不能是基於攀比心理,我朋友買了所以我也想買;也不能是三分鐘熱度,用幾天就扔在一邊不管了。如果是真的覺得對自己有用,我覺得不是不能買。

至於吃穿上面,在自己經濟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之內過得舒服就好了。不是貴的東西才好吃,不是貴的衣服才好看,挑性價比高的即可。


在大學生活兩年,也屬於在消費選擇中比較智障的人,在遭遇了無數跌打損傷後總結出的經驗。

1.在衝動之前想想做出這個決定後你未來幾個月或者一年的生活是否有任何大幅度改變。

如果你月薪2000非要饅頭鹹菜每天吃苦就為了買個新出的iPhone 7 plus的話,真的沒有必要,在你的圈子裡,他們都知道你的實際情況。而且,吃的這些苦也只能讓你拿到新手機後新鮮一段時間然後後悔。

2.家裡的生活費比較高的,往往過得更加「寒酸」。

大學兩年來我基本沒有任何所謂的消費觀,以至於經常被吐槽「你拿著五千塊的生活費過著一千塊的日子」。理財是很重要的,每個月能攢一點就攢一點,類同大學生這一群體,大多數人生活費都很低,但是也沒有誰像我一樣,生個病就給家裡打電話,拿出絕症的盡頭再要上兩千塊的「挽救費」。

3.同類的東西不要重複消費。

就拿夏天買裙子這件事來說。哇,這條好看,我一定要買!哇,這條也好看,我也一定要買。所以新置的裙子就678910.....然而自己發現穿睡衣和家居服的頻率居然比他們加起來都高。個人認為其實保證每次出門都得體大方乾淨即可,沒有必要買那麼多類似的商品。還有很多女生一段時間內沉迷什麼就大量批發,其實到後來發現「物美價廉」的東西是最貴的。貴精不貴多。

4.如果有一個遠期目標,或許是攢錢或許是購進一個大額商品。

最好在每個月的收入後面自動減去相應的數字,硬性的要求自己比每天想著少吃點少買點怎麼省錢更有效。就好像減肥,一個人如果要從140斤減到100斤,不可能說我每天就是不要命的運動,不要命的節食。肯定是在保證身體健康,心態端正的情況下設立每一個期間的小目標,比如說我在這個月底之前先輕個3kg。

5.最好是不要辦理任何形式的分期。

不要以為你生活費只有2000,你就可以分期買個蘋果。是吧,分上個一年,一個月五百來塊錢。我會告訴你,就是這500塊錢會讓你累的抬不起頭來。因為你已經習慣了2000的生活。你會發現,哎?今天同學一起出去聚會,聚了會,後面就沒錢吃飯了?哎?這件衣服不錯,不過要是再便宜一百塊我就能考慮考慮了,這種微妙的感覺會貫穿你的一年時間。然而當你每個月攢下一點錢慢慢等你自己買得起手機的時候,這種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提前消費實際上是很流行很瀟洒的,但是也要看你自己的實際情況,並不適合收入偏低或太過穩定的人。

6.如果花錢不能讓你開心,那就不要。

男朋友要過生日了,我要準備一個比較像樣的禮物送給他呢!然後節省出來一大筆錢給他送禮物,這份禮物可能是你月收入的一半甚至兩個月的生日。但是,後來又想想,哎,早知道就送什麼什麼了,那個還便宜不少呢,估計他也會喜歡。然後,在對方不知道你吃了多少苦而且你又因為送禮物這件事導致很多事情都不盡興。你可能發現你買不起某個限量款或者和朋友吃一頓大餐。然後後續你的情緒沒有因為男朋友收到禮物的開心而開心,而是更多擔心你自己的生存問題。那麼這個禮物對你來說,就是超出你能力範圍之內的。

7.少辦儲值卡。

8.花更少的錢辦更多的事。

9.太多了,總之一句話。沒錢就省,有錢別作。


消費觀的正確難道不是取決於大多數人的認同?

因為xx觀,xx論本來就是主觀想法,要看個人收入和支出,有的人是節約型,覺得花銷奢侈品,名牌就是錯誤的;有的人是花銷型,覺得錢掙了就該花。主要看你自己是哪種生活態度吧,而且消費觀這種東西會隨時間而變。

而且據我所了解,由於國外社會福利制度比較好,他們不會太過於存錢,比如德國。德國的社會福利制度被稱作「從搖籃到墳墓」,也就是說從出生到死亡都有國家的照顧。加上國外的醫療保障系統比較完善,又解決了生活中的一大難事,所以他們趨向於消費,因為需要大花銷的地方少了很多,所以花錢也會比較自由。

以上是個人小小看法,希望拋磚引玉,相互交流。


這麼解釋吧,買你能夠負擔起且家裡人也能夠理解並支持你購買的情況下,你們的消費觀就基本一致。

買你能夠負擔得起,但家裡人完全無法理解或者無法認同的情況下,你們的消費觀就有差距。且這種差距多半會帶來更大的爭吵和質疑。

消費觀,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去判定正確與否,只有合和不合。合,則相吸;不合,則相斥。


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褲衩是最正確的消費觀

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而為此去滿足自己就是最正確的消費觀,比如你最想要房子,那你就盡心儘力買房子,努力賺錢並攢錢。如果你想穿好的吃好的,那就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吃最好的穿最好的。要一樣東西就得捨棄一樣東西。要攢錢買大件平時就得少買小件,要每天都過的有品質就可能面臨金錢流失攢不下車房錢,當然你要是很有錢的話,還是回到第一句,大屁股當然穿大褲衩。


個人認為在自己的經濟承受範圍之內的消費都是正確的,哪怕這個東西買來第二天你就扔了。

消費這種事情說白了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有些慾望是佔有,有些慾望是享受過程。兩者皆滿足的只有吃了。


我覺得能力範圍內的消費觀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另外每個人喜歡的東西不一樣,願意為之付出的金錢也不一樣。

有的人一擲千金吃一頓飯,有的人一擲千金旅一次行,有的人萬把塊買個包。於是就有人吐槽,花這麼多錢做這事,這不就是敗家,其實這些和有的人搞收藏沒區別,重要的是你的興趣點。買包的人覺得旅行是浪費,旅行的人覺得吃飯是浪費,其實不過喜歡的東西不一樣。能供養的起的消費,都是合理的


我認為正確的消費觀,是務實。需要什麼生活必需品,就買。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購買其他類型的物品。不必太過節儉,該花的錢,還是要用的。

剩下的錢,就拿去理財,或者投資自己,然後繼續錢生錢~~ 哈哈哈,就是這個樣子~~


男人老狗,整天支支吾吾著錢干毛線?


不愛盲目跟風,量力而行。好的消費觀念就是買東西之前想好,使用頻率、以及喜好程度等等,東西在精不在多。

還有,不用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你的消費觀只要合情合理,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別人說什麼都不能作數。


我來說說自己的消費觀

衣服的話兩三套可以穿得體面,質量差不多就可以了。一天也就換一套衣服,衣服夠穿就行。

吃的方面,要吃得飽,吃得健康。每天必備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蔬菜水果,水要喝夠。

自己也不怎麼化妝,皮膚乾燥都用大寶來的。

至於其他娛樂消費方面,得看個人觀念的消費水平。自己喜歡看書,看點電影,提升個人內涵。

記得有句話,世上最廉價的娛樂方面:健身,讀書。


推薦閱讀:

生活中需不需要省錢?應該有怎樣的消費觀?
你擁有的第一件「奢侈品」是什麼?
該不該花掉所有積蓄去買一輛車?
女孩條件好,男孩一般。都是城市人,怎麼處對象結婚?
玉鐲碎了,如何看待被30萬嚇暈這件事?

TAG:消費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