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確定我們觀測同一物體大家會有一致的顏色感受嗎?

如題

我在想,會不會我們每個人看到的顏色其實根本不相同(不是微小差異) 但是由於定義相同 所以我們感覺看的是相同的顏色

eg:我看的杯子是xx色 然後我客觀學習到這個杯子的這種顏色定義叫黃色 於是乎,我就管它叫黃杯

我朋友看到同一個杯子是xx色 然後通過客觀學習得到這個顏色定義叫黃色 於是乎,他也管它叫黃杯

會不會這樣全世界的人們觀測得到的顏色成像都是不同的 但是觀測物體是相同的 所以每個人都會叫那個杯子是黃杯。那怎麼判斷 我們在腦海中成的像 都是「一致的」呢?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

前一段,我們幾個愛大的生物專業博士生和一位計算機工程師去吃飯,車上也剛好討論過類似的話題。 @可然說這是高一學生提的問題,雖然思維的方式、深度和廣度不同,但是這樣的突破條條框框、敢於質疑和變換角度的思考對於高中生非常值得鼓勵。

我要實名反對某些高票答案中涉及到生物學的內容,截止到我寫答案為止,還沒有看到一個正確的。在我之後的答案,推薦@郭昊天的回答,非常專業。

首先是審題,題主明確問的是人腦中感知到的顏色是否一致,這完全是指人腦的行為,而非現實中客觀的光的波長是否一致。顏色在科學上公認的定義是神經活動產生的視覺效應,換言之,世界上只存在客觀的光,不存在「客觀顏色」這些自創偽科學說法。

Colour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visual perception described through color categories. (顏色是對人類視覺感知特徵的描述。

這是顏色的公認定義,某些答案所誤導的「客觀顏色」、「儀器顏色」或「心理顏色」等等民科定義根本是不存在的。大家常用的「顏色空間」也好,光的波長也好,絕不是顏色本身,而是對不同人顏色感知的校正標準和表示模型,不能混為一談。因此,同樣的波長的光在特定情形下完全可能造成不同的顏色感知。

之所以站出來,是實在看不下去有的答案連最基本的題目問什麼、顏色的基本定義也沒弄清楚就強答。為了狡辯自己亂定義一堆偽科學概念,混淆「顏色空間」和顏色的真正含義,還發明什麼「客觀顏色」(一看露餡了又偷偷刪改成「客觀定義的顏色」)、「心理顏色」、「儀器顏色」,攪混水騙贊,被人揭露就大搞人身攻擊,值得欣慰的是雖然是個大V號,拉黑了我,還是有不少知乎朋友從不同專業角度去揭露其邏輯矛盾和偽科學概念,我想這就是知乎不同於其它平台的好處。

那位大肆攻擊我的某高票大V,缺乏生理學常識就大談顏色感知的生物學原理,錯誤百出本可原諒,沒看懂題主的問題還惡意攻擊提問者,我本也不打算寫答案點出來。好心留評論先肯定了其答題思路,禮貌委婉地指出了生物學上的不嚴謹。居然就惱羞成怒摺疊評論,還大篇幅開始謾罵人身攻擊我了。大概自知理虧,攻擊我的內容和我指出的問題也毫無聯繫,自己立了個靶子自己打得起勁。上一次遇到這種貨色還是前年遇見的某中醫大V。

我呼籲大V放過你非專業的領域,不懂的不要妄談,不要東拉西扯,也別自己隨便發明和定義科學界早已有之的概念,請放過科學吧。高中水平的知識不足以回答這類問題,缺乏常識不應該來知乎誤人子弟。

言歸正傳,可以明確地說,人對顏色的感知是一個主觀過程

從生物學的角度,同等波長的光通過刺激生物體感光器官,引起的神經系統行為存在個體差異以及時空差異

而且無論在分子層面(基因表達水平等原因)、細胞層面(如三型視錐細胞比例等原因)、神經網路層面都存在這種差異。

並且推而廣之,除了視覺器官對顏色的感知,一切其它感官都是如此。

如果把神經系統的行為作為人類產生感受的本質,從這個意義上說,個體永遠也不可能感知其它個體對同等刺激的感受。並且個體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對同等刺激的感受也會發生變化。

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是同卵雙胞胎,其特定細胞的基因表達水平、細胞內分子行為、神經行為也不可能在同等條件下完全一致。

其處於同一條件下的同一細胞在不同時間點的行為也不會完全一致。

流傳比較廣的一個例子是香菜,人對於香菜中特定醛類物質的感知能力受到多個基因影響,部分人反映香菜和肥皂氣味類似,而部分人則可以接受甚至喜食香菜。另一個比較廣的例子是老年人的味覺,同一個人,在衰老過程中因味覺衰退,對於食物中鹽的感知能力會發生變化,常常出現老年人做菜對年輕人而言特別鹹的情況,而老人本身只會感覺加同樣的鹽,菜越來越淡。

但是這種差異通常情況下並不會嚴重到妨礙不同的個體對同一刺激做出相同或類似的判斷及反應,這是進化的結果。

(圖中妹子的瞳孔周圍顏色其實一致,註:瞳孔周圍顏色不均勻,用軟體提取顏色提取點不同微有差別,但在白色背景下肉眼觀察顏色一致。來自網路,侵刪)

我不知道這個問題下面有一些拍著胸脯說細胞行為或者神經電信號肯定一致的答案是哪裡來的自信。

從這幾年轉基因話題到和生物學相關的一些新聞熱點的探討來看,我國高中及本科階段的生命科學教育存在很大問題。


一句話的答案:

人和人之間沒有一致的顏色感受

雖然整個人群還是滿足接近正態的統計分布,但是個體差異是廣泛存在的。不但個體和個體有差異,不同人群甚至不同性別都會有差異。

---2017.7.25 更新---

很多人談了一些形而上的內容,作為哲學思考的補充當然是好的。但是如果認為這是一個心靈哲學問題,那麼就是不看題!不看題!不看題!

題主雖然用了「感受」這樣一個詞,但很明確地定義了是「我們在腦海中成的像」,題主想知道這是不是一致的。像也是一種物質實體,成像的過程也只是物質過程,實際上是對物質實體通過「視覺系統」產生的映射(mapping),和意識無關的——沒有意識的物質實體(小孔、照相機、AI)也可以實現成像這不是「你看到黃杯子是什麼心理感受」的quale,或是「我們是否擁有相同的黃杯子的概念」的concept,或是所有的黃色物體是否在不同人心中有「黃」的共相……

@Mon1st 提醒,視覺系統除了做映射之外,也接受來自其他系統的反饋。一個良定義的「腦海中成像」,和人的最終的一個處理過的有腦補內容的圖像並不一定一致,比如有極端的失明卻沒發覺的案例。不過我個人認為這也相應地超出了對物體觀測的範疇,適當的實驗設計也可以規避這個問題,就先不討論了。

在各種能夠自圓其說的哲學體系下,認知不同的物質實體,都是可行的——即使是唯我論。歸根結底還是個實證問題。

---正文---

早在建國之初,生理學家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發表了文章:「顏色視覺的個體差異和測量」

這篇文章的發表時間,甚至遠早於人眼紅綠藍三色分子受體的發現(1989)。

對於相同的物體,大家會形成不同的顏色感受,卻可能給出相同的顏色概念。

要簡單地闡釋這個問題,我們其實並不需要太多超出高中生的知識,更不需要「客觀顏色」一些莫名奇妙的辭彙。

我下面畫了個最簡單的抽象示意圖,來說明我們怎麼產生顏色感知和如何把它轉換成關於顏色的語言概念:

此時我們有一個在可見光波段為藍色的光源,被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感受後,藍光受體被最大程度的激活,而紅綠受體也有不同程度的弱激發。

來自視網膜的信號經過一系列神經網路的計算,映射到若干輸出中的一種。(具體的計算方式,可以參考Opponent-process theory,並不重要)

這個極端的案例中,一休的腦子搭錯線了,產生了一個奇怪的輸出——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當光源接近紅色的時候才會有這種輸出。我們不妨把其稱為「紅色」的顏色感受。(以上屬於成像的過程)

但是從「紅色」的顏色感受,到顏色的「概念」,中間還有一個映射步驟——而這個映射模式很大程度上完全靠後天學習獲得的。於是一休還是可以把「紅色」的感受,糾偏回到「藍色」的概念,當在和別人交談時,不會暴露自己特別的顏色感受。(這個過程才是有關你的經驗和感受的部分)

事實上,由於中間的每一個步驟,顏色的分子受體,視錐細胞的數量、排布方式和活性,神經網路的計算方式,都存在個體差異。甚至對於同一個人,不同年齡也會有差別。因此,雖然在現實世界不會人類之間的個體差異不會有上面畫的那麼誇張,但是大家有完全一致的顏色感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後天的訓練,也的確可以讓我們粗略相對一致的「物體-概念」的映射,所以你的腦洞是對的。(同樣的也會造成對顏色認知的文化差異)

不但對人如此,在Deep learning盛行的今天,你同樣也可以訓練出兩個AI,給出大致相同的顏色判定,但卻有完全不同的中間過程。

但是還沒完!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能區分個體差異了嗎?非也。

其實你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觀察到很多事例。

考慮我們能夠分辨的顏色遠遠不止紅橙黃綠藍靛紫7種,而是多得多得多,因此充分的後天訓練實現完全一致的「物體-概念」是不可能的。下面這樣的兩個顏色,在我眼中上面的是紫色而下面的是紫色偏藍,在別人眼中可能是下面紫色上面紫色偏紅——這樣的爭論在日常生活中是略見不鮮的。

當然這還不能算是顏色感受個體差異的直接證據,因為這也有可能是顏色感受-顏色概念這一步映射的後天訓練不同造成的。

只要把「感受-概念」這一步映射去除,直接測量「物體-感受」,就可以輕易地揭示人和人之間的個體差異。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對顏色之間相對關係的測試——是否能區分兩種顏色,以及你認為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這也是色盲測試常用的方法,比如下圖,紅綠色盲患者不能看到8,因為紅色和綠色會映射為相同的顏色感受。

色盲這屬於比較「極端」的個體差異。

但是對於更一般的個體差異檢測,方式也是大同小異。其中一個最常用的方法叫Farnsworth-Munsell 100 hue test,很久之前在RR網上還流傳過一陣,就是把一大堆看起來差不多的顏色扔給你,叫你做個排序,要求最後的結果從左到右均勻變化,每過一關難度升級。搞不清楚、搞錯順序,那是經常的事。這裡有一個鏈接,大家可以來測一測自己的(看看自己有多瞎233333):

X-Rite

除此之外,比如各種視錯覺也是一種判斷方式(比如 @Yang Liu 給的例子),只不過相對難以量化而已。

一個有趣的結果:女性一般比男性有更優化的顏色感受,Sex-related differences in peripheral human color vision: A color matching study

最後回到我們一開始說的,藍色的物體,經過一系列映射,產生「紅色」的感受,這種極端情景的可能性有多高呢?其實很低。從視錐細胞到大腦視覺中樞的整個系統,結構相對比較穩定,主要是由先天決定而幾乎很少有後天學習。由於人類有著共同的祖先,而且進化也會篩選掉過於錯亂的個體,在色覺測試中,我們會看到大家的結果千差萬別,整個人群中的大多數人的測試結果是接近正態分布的。


  1. 能確定他人有意識嗎?——不,唯我論是可能的。說不定整個宇宙只有我一個人,其他人都是NPC呢~
    1. 嚴肅的唯我論者... 也不能說肯定不會在這裡出現。鳳毛麟角吧。
  2. 假設他人有意識,不是程序的話:能確定他人可以看到顏色嗎?——不,也許他們沒有色覺,而是通過其他方式(比如每當你指向一個色塊,他能夠讀出顏色的標籤)騙過了你。
    1. 嚴肅考慮這種可能的人未必比唯我論者多多少。
    2. 但是,(今天的)機器視覺在某種程度上恰為如此:可以判斷顏色,但難以相信其具有「色覺」。
  3. 在無法確認不同人看到顏色是相同的情況下,是否可能有人的色覺與我「顛倒」或者「交換」了,比如藍色和紅色交換?
    1. 這道題的常見理解應該是這個問題,知乎上也有許多類似的提問。例如:一個天生「色盲」(反色者)是不是永遠無法被外界發現?
    2. 儘管沒有辦法證明,仍然有理由懷疑這種情形如果不是不存在,也是極為稀少的。
      1. 多數情況下,人們具有相同的感光蛋白和相似的視覺通路。重要的例外是色盲。
      2. 如果我們接受色覺具有神經基礎且彼此相似,人們的色覺應該是大體相似的。
  4. 假設他人有色覺,能確定同一個物體你們看到了相同的顏色嗎?——不,這個問題下有許多回答處理了為什麼。
    1. 我們有理由懷疑人的色覺不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個體對同一光源刺激的感覺,也有可能隨時間有微小地變化。與上述理由相同:神經系統的微結構時刻可能發生變化。
    2. 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我們並不能證明兩個人的色覺一定不可能完全相同。譬如,可以想像視覺皮層的某一細胞群體編碼了顏色。為簡便敘述,不妨考慮每種原色都對應一百個細胞,而看到的顏色是活躍細胞最多的顏色。在這一完全不現實的模型中,如果兩個人的紅色細胞都最多,那麼儘管他們的藍色細胞數量(以及其餘大腦狀態)並不相同,他們看到的顏色仍可能相同。在此情形下,由於網路和細胞層面的雜訊未能超過信號強度,個體差異和全同色覺是相容的。強調一次:這顯然不是顏色編碼的正確模型,而只是為了說明為何神經結構和活動狀態不同無法保證色覺不同。
  5. 多數人是否能夠就兩個不同顏色的相近程度達成共識?——生活經驗中確實如此。
    1. 這是一個純實證問題了。至少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經進行過對個體色覺差異的研究,有許多有趣的發現。見@郭昊天的回答。
    2. 基礎中的基礎:顏色可被三維空間良好描述(即與人們報告的相似程度相符合)。
    3. 儘管有大體共識,也存在跨文化的差異,例如語言:見 @小太陽淳淳 的回答 使用不同的語言,會對人們的思維方式產生怎樣的影響?

以上,1-3屬於「有意思」但不是特別有趣的問題。4和5涉及的差異則更微妙但也更有趣。

如果願意更嚴肅地考慮這個問題,推薦閱讀:

@翟剛 關於「黑白瑪麗」思想實驗的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894172/answer/172592620


逗了。

我在2008年前的校內網上論證過相似的問題。那時還在北大生科院讀本科。不過當時提這個問題是為了論述一個更宏大的命題 =。=

不知道題主是在哪看的。

原問題和題主敘述的有些差異。原問題是:如果一個人的神經細胞,把三原色中的兩個顏色搞反了(就是他看到的紅,是大家看到的黃,這種情況),我們能不能發現這個人視覺不正常。

而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當時就給出了:以現在人類的生物學、心理學、哲學種種水平,發現不了

(這個人第一次看到紅色,身邊的人告訴他:這是紅色。其實他感知的是黃色,但他把『這種顏色』叫紅,就醬)

如果是單個色彩感知有問題,是很容易發現的,因為色彩之間是有聯繫的嘛。色盲就是這麼發現的。這種原色級別的混淆,才會讓事情變得麻煩。

所以大家也不要說『每個人的顏色感受都不一樣』這種沒譜的話。你咋知道的?腦電圖跟意識有什麼關係,通路在哪,哪裡正相關哪裡負相關,誰說的准?個人覺得保守一點,可以說大部分人的感受是差不多的,但個體之間有微小差異。

你看,人類活了幾百萬年了,對自己的了解也不過如此。

話說我現在都不想這些沒譜的問題了,想多了也沒意思。人吶,還是要多想想怎麼在一線城市買房子,多買幾套

以上


我也被這個問題困擾過很久,但現在用非常不嚴謹的方法得出了初步猜測,人們對顏色的感知很有可能是一致的。

首先要明確「顏色的一致性」指的是什麼。

顏色的一致性顯然指的不是它的稱呼,因為稱呼是後天習得的。別人把某個物體描述為黃色,你才認為它是黃色,至於你看到的那個物體實際是什麼顏色,與你如何描述它毫無關係。

顏色的一致性指的也不是物體本身是什麼顏色。要知道,顏色只是生物體的感受,是人類定義的抽象的概念,顏色本身是不存在的。顏色只不過是波長不同的光而已。而一個特定的物體發出的光的波長必然是固定的,這顯然不是困惑我們的問題。

真正讓我們感到不解的是,相同波長的光進入人眼,照到視網膜上,產生某種電信號,電信號進入大腦引發另一連串電信號,這「另一串電信號」就是你對顏色的感受,那麼相同波長的光是否會在不同人腦內產生相同的感受呢?

以下舉幾個例子。

如果你產生「a色電信號」,那麼說明在你看來,物體呈現a色。但並不是說物體本身就是a色,物體本身是什麼顏色,取決於別人是怎麼教你的,取決於別人和你怎麼稱呼它,顏色是由人定義的。

同一種波長的光,可能在不同人的大腦中產生不同的「顏色電信號」

或許你認為「紅色=a色電信號」,「綠色=b色電信號」,但你的女/男票卻認為「紅色=b色電信號」,「綠色=a色電信號」,這就是題主所擔心的顏色不一致性。

一個紅綠色盲的大腦可能無法產生b色電信號,原本用來產生b色電信號的通道跟a合併了,現在b色電信號也變成a色電信號了。某波長的光只讓他產生a色電信號,但周圍的人硬說a色電信號對應兩種顏色,他只好承認,a色電信號=紅色=綠色。

當然上面這些全是猜測,人類並不了解大腦,不知道大腦是怎麼運作的,也不知道顏色的感覺是怎麼產生的,肯定不是單純的電信號這麼簡單。但上面的猜測總算也沒有違背常理之處,姑且就認為是這樣吧,就不要刁難我胖虎了。下面進入正題。

怎麼判斷顏色的一致性,關鍵在於找到一個絕對準則作為判斷依據。

顏色的名字肯定不能作為判斷依據,因為那是我們後天習得的,而且大家對同一個物體的顏色叫什麼也產生不了歧義啊。

很容易想到的絕對準則就是,顏色電信號的模式。如果兩個人大腦內產生同種模式的顏色電信號,就說明他們看到了同種顏色。但這顯然不是現在的科學水平能做到的。而且兩種電信號的模式是否相同,也很難界定。

那麼重頭戲來了!

注意,光線讓人產生的感受,可不止顏色!

某種波長的光讓人血脈賁張(紅),某種波長散發著神秘與優雅(紫),某種波長讓人冷靜下來(藍)。這些感受可不是別人教你的,這些是先天的。

現在面前有一個物體,這個物體讓我產生血脈賁張的感受,也讓你產生同種感受。我們的感受是先天的,沒辦法約定的。我們對同一物體產生同種感受,說明我們腦中產生的電信號的模式很有可能是相同的,那麼我們所看到的顏色也很有可能是相同的!

如果想要知道顏色是否具有普遍性,就用同樣的方法做統計就可以了。

再總結一下就是這樣

所以問題已解明。

不過我在這裡既沒有引用論文,也沒有給出依據,只不過是在做一些有科學精神的yy,所以結論並不可靠。不過是看這個問題下無人回答,在此拋磚引玉罷了。


謝邀。更新見文末。

直接說結論:沒有辦法。你甚至沒有辦法確認別人能不能看到顏色。細究起來,你都沒法證實客觀世界的存在,別說別人看到的東西了。推薦讀點哲學書,比如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88342/answer/21188918 這個答案里的那本what does it all mean,就有相關討論。

另外容我惡意揣測一下,題主是不是來曬女朋友的?

===========

更新:

關於科學與哲學之間的關係,我的觀點是:

第一,物理理論不能證明世界的實在性。如果有兩個理論,就算它們對世界的描述完全不一致,只要它們都能做出同樣的、正確的預測,它們就都對。從這個角度看可以有無數種理論描述這個世界,只不過從簡潔性考慮我們選取了其中一些,但無法認為這個就是唯一的正解,所以沒有辦法證明世界的實在性。具體見霍金的《大設計》。因此並不是物理證明了客觀世界的存在,而是客觀世界存在是最簡潔、最方便、最具可證偽性的假設。

第二,現象也不能證明客觀世界的實在性。所有現象都必須被觀察才有意義,但觀察一定是透過了某種程度的主觀感受得來的。那本「what does it all mean」裡面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你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客觀世界的存在。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信任主觀感受本身,那麼我們沒有任何工具可以研究和證實這個客觀世界。也許我們是培養皿中的缸中之腦,我們沒有手段去確認。

Philosophy of Science根本就是個學科了,oxford專門開設了一門本科課程physics and philosophy,理學博士叫做PhD,這些都是科學與哲學深刻聯繫的結果。因此這一論題是深刻的,也是非常複雜的。


實際上這是一個認知問題,如假設我們的眼球可以輸出的電流是4-20mA,這個區間的任何顏色的定義都是各種因緣聚合後的表現形式而已,這個電流的輸出值取決於這些因素聚合的程度,內因,外因,任何一個不同,感受便不同。一個失戀的人和一個熱戀中的人看見同一朵玫瑰花,顏色理解也會發生變化。而將顏色用各種數值進行科學劃分和約定的辦法,都是一種藉助外物的表達而對顏色的劃分,而目前沒有一種結果是將人的意識作為實驗儀器進行測量的,那是因為人類在對自身的感知層面的一種無奈,如果自己不能對意識的流轉變化進行詳細的觀測和記錄,按照科學的嚴謹態度來說,那麼所有的結論都將因為缺乏數據而不能被證明。現代科學強調外觀,向衍生層面進行探索。這些結論的數據在正常課本上都可以查到和看見。而古科學則是強調內觀,以本源的變化與衍生層的聯繫進行觀察,這種形而上學的分支缺乏群眾基礎,沒有確實的數據支持,結論通常會讓大家嗤之以鼻。所以說這種經常引起爭論的問題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這個問題,得問@三葉@瀧 這樣能夠交換身體的人……

下面我舉個簡單的例子,證明這種差異的確可能存在。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做過實驗,捂住一隻眼睜開另一隻眼,會發現左右眼看到的顏色與兩隻眼同時睜開看到的顏色其實是不同的,在白平衡,亮度,冷暖方面都有細微的差別。尤其兩隻眼近視程度不一樣時更容易觀察到。

那為什麼平時察覺不到呢,其實是因為定義沒有變。我們對某種顏色的定義是基於波長的,這是客觀事實,不以人的感覺而改變。對於不同波長的光,兩眼看到的雖然不一樣,但波長對顏色依然是一一對應的。

一個人可以通過閉一隻眼的方法發現兩隻眼的不同對應關係。但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直接觀察到別人的眼睛所看到的東西,也就沒有辦法確定別人看到的是不是跟你一樣。當然如果我們開發出了神經介面,說不定還是可以辦到的。不過我倒是覺得不用這麼麻煩,直接喝口嚼酒就行了……


色弱或者色盲看到的顏色就和我們正常人的不一樣。還有人能感知到比紅、綠、藍多一種的黃光,那種人眼中的顏色也和我們正常人不一樣。

白內障患者如果換了人工晶體,那麼兩眼看到的顏色也不一樣。人工晶體那隻眼睛據說會更「鮮亮」,飽和度和明度也是顏色的一部分啊。

———————————————————————

每個人所看到的顏色、形狀或者味覺嗅覺的反饋都不一樣,之所以我們能形成共識,是因為差別比共性微弱太多,所以我們能夠學習並形成判斷。孩子第一次認識貓以後,看到圖片或者動畫片里的貓,也能知道那是貓。我們每個人眼中顏色的差別,不會比貓和圖片貓的差別更大,大腦可以通過學習,把細微的差別統一在共性的「貓」之下,也可以把顏色的細微差別,統一在共性的某一顏色之下。

此外,根據對人體視覺的研究,大部分人看到的顏色是差不多的,不然怎麼會最終產生顏色的劃分呢?這不合邏輯啊?如果沒有共性,人類怎麼會創造出一個共性的「概念」——顏色來呢?

———————————————————————

最近了解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對於顏色的命名,不同語言文化是不一樣的。有的語言里就只有「黑、白、紅」的顏色命名,其他顏色就用形容來代替,比如「雨過天青色」。

但是「黑、白、紅」幾乎是所有語言中都有的命名。

這說明人類對顏色的感知肯定有不同,但又肯定有極大的共性。


不同人眼中視細胞(跟顏色有關的是視錐細胞)的結構相同嗎,每隻眼睛裡的細胞數量,可能有關係。最後到大腦應該是通過電信號的形式。

查到有關的信息如下: 「三類光譜吸收特性不同的視錐細胞,一
類的吸收峰值在420nm外,一類在531nm外,一類在558nm外」 眼-生物行

「視色素是以一種生色團作為輔基的色素蛋白,或者說是由生色團和視蛋白(opsin)兩部分組成。由於生理學上所測得的光譜敏感度曲線是與光感受器內光敏色素(視色素)的吸收光譜一致,因此認為視色素是感受光的最初的物質基礎。」視色素_百度百科

如果有人「看到「的顏色與他人不同,前提是在可見光範圍內仍能分辨不同顏色,有可能是視錐細胞的吸收峰與他人不同,也就是說這個人的視色素結構與他人不同。

假設有個實驗是測試不同人的視錐細胞的吸收光譜,如果測出來結果完全一樣可以推測不同人看到的顏色是一樣的;如果其中一個人的曲線有偏差,比如吸收峰分別是是415nm,528nm,566nm,那可以推測看同一顏色,這個人腦中形成的電信號會與其他人稍有不同。但是沒查到那個實驗具體怎麼做,會不會有倫理問題。


題主的 問題 有 問題,呵呵。 這個 不是 顏色 不同,而是 對 顏色的 感覺 不同。 比如,說到 「紅色」 這個 詞,我 相信 沒有 人 會 搞錯,除了 色盲 以外,都 知道 這個 詞 指代 什麼 顏色。 因為 對於 常用詞語 來說,它們 所代表的 概念 是 通過 共同 感受的 實際 事物 來 定義 的。 「紅色」 就是 指代 那類 與 鮮血 相近的 顏色,這種 指代 是 穩定 可靠的,不會 搞錯。 但是 這種 顏色 在 每個人的 感受/體驗 中 究竟 是/不是 具有 相同的 質感 呢? 這個 就 不好說 了。 我 傾向於 認為 大家 應該 具有 相同的 內部 表達 機制,也 就是 相近的 質感。

------------------編輯 分割線--------------------

題主 好像 修改了 題目。 現在 這個 題目 比較 準確 了。 贊一個。

我 也 補充 一點。

這個 問題 好像 一直 是 一個 哲學 難題。 在 有關 意識 的 哲學/科學 中,把 這個 稱之為 「Qualia」,也 就是 人們 感覺 中 最基本的 感受,諸如 視覺、味覺、嗅覺、觸覺 等等 接受到的 關於 外部世界 的 最基礎的 感受 單元。 我 不知道 中文 應該 把 它 翻譯成 哪個 詞。 也許 「質感」 比較 妥貼 一些。 而且 人們 往往 糾結於 對 顏色 的 感受 問題。

前面 我 已經 表達了 我的 觀點:「我 傾向於 認為 大家 應該 具有 相同的 內部 表達 機制,也 就是 相近的 質感。」 更具體地 說,這種 質感 是 對 基本 感覺 的 一種 內部 表徵,甚至 直接 基於/還原 最初的 感覺細胞 的 感受 狀態。 比如 觸感,比如 味覺的 甜、酸 反應……等等。

從 進化 的 角度 來說,視覺 系統 起源於 觸覺,在 獲取 信息 的 機制 上 兩者 也有 類似 之處。 所以 我們 也 可以 把 這個 問題 置換 一下,改成:我們 用 手指 觸摸 同一 物體,大家 是否 會 獲得 相同的 觸覺 感受(諸如 硬度、粗糙 程度、冷熱度……)? 或者說,我們的 觸覺 感受到的 硬度、粗糙度、冷熱……等 感覺 是否 有 一致的 體驗? 這樣 是否 會 少 一些 糾結 呢?

------------------編輯 分割線--------------------

看到 有 答主( @Yang Liu ) 說,「人對顏色的感知是一個主觀過程。」,而且 強調 從 物理層面 到 生理化學 層面 存在 各種 不一致性,總之 結論 是 不可能 一致。 我 怎麼 感覺 這位 答住 把 問題 理解 偏 了 呢, 或者說,把 問題 極端化 了。 我 認為 題主 用的 「一致」 這個 措辭 並不是 指 完全 一模一樣的 複製,而是 某種 程度 上的 感受 相同/類似。 對了,這位 答主 還 以 對 顏色 的 視錯覺 為例 來 證明 感覺的 不可靠性。 我 恰恰 是 從 這個 例子 中 得到 相反的 啟發: 為什麼 我們的 「錯覺」 錯得 也 那麼 一致 呢? 答案 正好 相反:我們 具有 相同的 感覺 機制,所以 應該 具有 大致 相同的 感受 體驗,儘管 這種 體驗 無法 言傳。

正是 這個 啟發 導致 我 回頭 寫下 這段 補充 文字。


康德說過:物自身不可知。

可以想像一下,一個帶著紅色墨鏡的人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紅色的。

我們一也可以確定一隻翔蒼蠅用複眼呈的象一定與人所見的不同

但是你怎麼能說,人看到的才是應該被看到的顏色,或者說是「客觀」的顏色呢?

然後康德爺爺又說了,我們看到的都是「所見物」

每一個人的眼睛都有一個「透鏡」,影響著你所體驗(觀察)的事物的狀態

那麼題主的問題就變成了一個主觀性問題,而非客觀的了

那就更沒法辯了嘛,你說黃寶強的頭是黑色的,我偏偏說是原諒色的,然後我們就打起來了,除非我們達成一致,原諒色就是黑色?!


按照道理來說,我們人類用相同基因編碼分化出來的視錐神經在接收相同的波長信號後用神經上相同的突觸和遞質傳遞到腦的感受應該不會不一樣。

但是不可否認你不可能讓一個色盲真正感受顏色是什麼東西對不對。我也不可能用個較色儀吧你和我腦里的顏色比對比對,大家能分變出哪個是哪個就好了沒必要一樣嘛。


//2017.07.23

發現一個同道中人。(hhh)

我從小時候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隨著知識的增長觀點也一直在變化。以我目前掌握的知識應該有以下兩種解答思路:

1、哲學角度

a.首先我們要確認「我」以外的東西是否真實存在。如果你在考慮別人看到的顏色有可能和你看到的其實不同,你大可激進一點,直接懷疑別人根本不能看到顏色,他只是高維生物構建出來讓你產生他在和你討論顏色這一錯覺的。(也就是經典的缸中之腦思想實驗。)

這個時候題主的問題沒有意義。

b.如果承認其他人的客觀存在性,且大家都可以感知顏色,那可以接著討論顏色的指代是否實際一致。

那麼這時我們先使用樸素的顏色性質:認為顏色是離散、彼此可區分的。(簡化分析下物體取單色或多色拼接,不考慮漸變色)

再引入一個叫辨色區間的概念。比如顏色客觀上只有紅綠藍三種,如果大家看到的都是三種不同顏色則辨色區間一致,有人只能分辨出兩種說明不一致。

這樣應該有三種情況:

b1.不同的人辨色區間不同,這樣無法形成統一的顏色結論。

b2.不同的人辨色區間相同,但實際主觀色不對應。這就是題主腦補的那種「歪打正著」的情況:我們雖然看到的顏色不同,但是我們無法在交流中發現這一點。這樣一般人會認為所有人都身處b3。

b3.不同的人辨色區間相同,且主觀色一致。這就是現在通行的顏色觀,比較樸素。

綜上有b條件下我們可以確定我們不是在b1的世界中(不考慮色盲色弱),但是無法區分b2和b3。這也就是題主的糾結之處了。

2、物理/生物角度

既然選擇了科學角度,那表示我們認為靠科學是可以正確認識世界的了。那麼在正常情況下,大家都有著相同的視覺生理基礎;而自然界的色光與波長更是嚴格對應。這樣一來(非色盲色弱、非超色覺)的顏色交流應該是符合實際的。

(有關人的色覺成因以及色彩空間的詳述參見 @invalid s 的回答)

————2017.07.24 更新的分割線————

根據 @Yang Liu @郭昊天 兩位專業答主的意見,在考慮個體差異的情況下並不能認為不同人的色覺完全一致。但在非明顯生理結構不同(色盲色弱、超色覺)的情況下,彼此偏離應該不多。

————總結的分割線————

所以說拋開標準談顏色就是耍流氓啊!

拋磚引玉,歡迎討論。


我認為理論上可以證明,但不知道現在是否有人證明

首先,這並不是一個玄妙的哲學問題,畢竟我們早已知道我們所謂的感覺,思想等等都是神經元之間的放電過程,如果我們針對觀察顏色時的不同人做大腦掃描,發現他們的放電模式高度雷同,我們完全有把握說他們對顏色的認知是一致的

不管怎麼說,我們認知事物其實是一個語言編碼過程,不一致也是完全可能的,就拿計算機來說也一樣,180,0,0是什麼顏色?如果這是一個按rgb存儲的顏色,那是藍色,但如果是按hsv存儲的,則是黑色。

實際上考慮到人類對語言的高度依賴,很可能中國和英國人對紅色的腦波反應就是完全不同的,因為一個是編碼到紅,一個是編碼到red,完全沒有理由認為這是同樣的感覺

當然你可能想說,拋開語言前的原始衝動是否一致,但問題是我們很可能很難界定這個界限,畢竟一個不懂任何語言的人(包括盲語手語等)將無法以人類的方式和我們交流,那我們也就無法驗證他的想法


比較的本質其實就是兩個東西放在一起看看誰大誰小。科學中再複雜的測量,最終也是讀儀器上的參數,讀參數的本質依然是「兩個東西放在一起看看誰大誰小」。

「我的感覺」根本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怎麼放在一起比較大小?

當然,光的波長可以測,眼睛裡感光細胞感受光的響應可以測,細胞傳到大腦里的信號可以測,大腦對信號的響應可以測(不考慮目前科技手段能不能做到的問題),如果這些測出來都一樣,姑且那可以說「看到的是同一色」。

但如果你硬要說「大腦的響應」和「我看到的顏色」不能混為一談,那也沒法反駁。這樣的話答案就是「不知道」,或者「無法比較」。至少在我們搞清楚意識為何之前是這樣的。


從哲學角度,無法證明相同。

從生物學角度可以測量。如果相關光桿細胞基因測序完全一樣,則有信心認為看到的一樣。

最後,即便如果對應的顏色不一樣,但只要這些指針是一一對應,具體你看到啥你朋友看到啥就變得不重要了。因為無非是變數元素所取的名稱不同而已,而這兩個連續譜的兩個映射在數學上卻是等價的。


哲學范避免撕逼的回答:每一個光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它被A接觸過就必然被永久改變,故絕不存在「相同的觀測」這種可能。

先哲也早有類似言論: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事實上,觀察本身就會造成被觀察對象的改變;物體本身的狀態也在無時無刻的變幻中。所以其實人連「一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都辦不到。

因此,壓根不存在同一個物體,也不存在對同一個物體的觀察——當然更不會存在「對同一個物體觀察有一致的顏色感受」:你從來沒有觀察過同一個物體。

如果諸位想撕哲學的話,不妨對著上面一段話撕。

——————————哪個學科管哪片的分界線———————————

某博士簡直是各種負面人格的集合體。

先是看不懂我的陳述,歇斯底里打稻草人;完了發現自己搞錯了,趕緊偷換概念把水攪渾——甚至不惜拿「生物博士」身份為自己背書,口口聲聲要「外行閉嘴」,好一副學閥的嘴臉。然後再無恥的裹挾民意,把討論變為「對大V的挑戰」,搖身一變成了草根代表。身份切換真可謂是駕輕就熟,就是不知道哪層面具下面,才是他的真實面目?

然而,如諸位所見,自始至終,我未曾拿「關注者數量」說過事,更從不曾以「外行」二字排斥過他人言論。面對這樣熟極而流撒潑打滾把問題往下三路扯的無賴,在下自嘆弗如。

事實上,「色彩空間理論」是我們計算機圖形學的基礎知識,「神經網路」則是我們計算機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個研究分支,恰好近年來在圖像風格轉化、圍棋等等領域還狠狠露了好幾次臉,很是風光於一時;而「認知理論」則是心理學的支柱之一,大家都不搭界——然而我卻沒膽量以他人是外行為由,拒絕人家參與討論。只要你言之有物論之有據,在下樂意洗耳恭聽

談及神經信號的電化學原理以及哪個腦區負責哪方面功能等問題,那的確是生物學的地盤;但談及神經網路如何處理信號、學習知識、形成概念的,可沒見哪個搞生物的設計個alpha go出來。

然而,一個學生物竟敢在這前兩個領域和學計算機的叫板,還口口聲聲要求外行閉嘴、大V滾開——鬧了半天,都學到博士了,居然連哪是自家地盤都不知道。

這種小丑咋不去北京樹桿日本旗,讓那些拿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份證的外國人都滾出你的地盤呢(抱歉,我並沒有把認知科學研究者比作日本人的意思;只是這個例子比較能凸顯出「一個A領域的學生裝作是B領域的內行在C領域的地盤上插一桿大旗,然後以內行自居驅逐大旗下C領域的人、並罵他們是外行、不配站人家大旗下」這件事的荒謬之處)。

可憐,可笑。

在下還不至於掉價到和一個小丑較真,故到此打住,不再回應此人。

———————科學的歸科學,哲學的歸哲學的分界線———————

PS:事實證明,學到博士也學不會思考、理解不了何謂抽象、只會浮於表面瞎扯淡的,仍然大有人在。

嗯,現在人家悟了,趕緊重新定義顏色為哲學上的「顏色」,不敢再拿「心理顏色」牛頭馬嘴的懟我的「儀器顏色」了——隨便還能再捏造個稻草人,繞開公認的「顏色空間」以及客觀標定色彩測量儀器的種種規範,把我的「客觀色彩」斷章取義出來打成民科。佩服到五體投地。

我本以為這麼簡單的東西,用不著過多解釋的。然而……缺乏哪怕最最基本的邏輯素養的,仍然大有人在。看來還是不得不解釋解釋了——不然一個個跑評論區跳起腳來,我回復吧,錯的實在太初級,和他們辯駁起來太浪費時間了;不回復吧,人家就跳的更厲害,好像我真輸了一樣。

1、討論任何問題之前,都要先界定範圍、理清概念。

正如這個問題,如果你要討論顏色,那麼總得先搞清楚顏色這個概念的定義吧?

所以,我從「感測器」入手,借照相機/顯示器,科普了顏色的測量、矯正,引入了「色彩空間」概念——並且把適合於人的RGB色彩空間推廣到適合於皮皮蝦的12維色彩空間,從而證實了,顏色本身是可以客觀定義的。(當然了,考慮大多數人的理解能力,我並沒有直接使用「感測器」之類術語,所以嚴謹性方面肯定有一些問題)。

這真是常識而已。不然照相機、顯示器、彩色雜誌乃至光譜儀分光計等等等等,怎麼造的出來?

顯然,一旦「顏色空間」構造出來,其中的「顏色」本身就是客觀的、可度量的。

不僅如此,我還借白平衡的介紹,引入了「矯正」這個知識點。有了矯正,哪怕感測器本身採樣有誤差,但仍然可能通過「矯正」,得到準確的測量值(這裡準確的定義是,不同感測器對同一物體在相同條件下的測量數據,最終投影在RGB色彩空間的同一點——也就是轉換成同樣的一組數字;相對應的,顯示器同樣可以通過微調,從而呈現出「標準」的色彩:聽說過專業顯示器的都知道這個知識)。

(這裡另外有個知識點,我以為引入皮皮蝦視覺並推廣到12維色彩空間已經足以把問題說清楚、然後任何正常人都可以舉一反三了,所以並沒有展開來說。這個知識點就是,如果另有一個體系,它的感測器參數差別太大、甚至顏色維度都有差別,那麼當然就只能先完成色彩空間的推廣、然後再在這個色彩空間重新定義顏色了——如果你打算給色盲/皮皮蝦們設計相機/顯示器,那麼你當然就需要先做這個推廣)。

(類似的,假如有生物能識別偏振光、能辨別光波相位,那麼很可能我們就得繼續加感測器、然後繼續擴展顏色空間了)。

無論如何,知道生物眼部構造、知道它對哪些光敏感、響應特性如何,那麼就可以為它量身定製一個色彩空間——它往視神經發的信號,一定和這個相差不遠;然後再通過各種措施標定、矯正,就可以完全模擬它的眼睛往視神經發去的色彩信號。

當然,顏色可以是客觀的,但對顏色的認識未必是客觀的

換句話說,眼睛發往視神經的信號是物理結構決定的、可以較為準確模擬的;但腦部的處理並不是。

那麼,強調「顏色可以是客觀的」有什麼意義呢?

意義就是,這是一個堅實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我們才可能藉助一組可用儀器測量出來的、客觀的物理標準去定義顏色,進而辨別不同說法的真偽。

不僅如此,定義色彩空間,就繞不開「標準感測器」的定義;定義了「標準感測器」,我們才可能知道如何分析/處理「有偏差的感測器」,進而分析「頻率偏差」和「幅度偏差」乃至「非線性偏差」等等都如何識別、糾正。

進一步的,所謂「標準感測器」,可能只是部分人群的一個平均值,也可能只是研究人員隨意指定的一個「方便獲得」的數值。換句話說,「標準」不代表什麼;但有了它,我們才可能量化分析測得的數據,從而間接理解那些「色感異常的人」眼中的世界——甚至是,為皮皮蝦設計一整套色彩管理方案,並定義出「皮皮蝦色彩空間的客觀標準」來。

2、舉個例子,證明下概念清晰基礎紮實的威力

我在原帖中,著重強調了:

a、顏色這個概念是可以客觀定義的(但人類自己是否能達成一致,我們並不在乎。反正只要我們的相機/顯示器把「藍金色的裙子」這張照片正確傳遞出去就是——人類分成兩撥撕逼是他們的事,我們確保把「能引人撕逼的微妙顏色」正確送到億萬台顯示器上就對了)

b、神經網路是模糊的、千變萬化的,但訓練後的行為卻可以相互接近

為什麼強調這兩個呢?因為它們是可以舉一反三的。比如說:

a、除非「感測器」偏差太大,否則總能矯正過來——不然就不會有「標準比色卡」這種東西。

b、既然感測器可矯正、既然「神經網路」的行為和「連線」無關但卻和訓練有關……那麼顯然:

b1、它不是電腦排線,接錯就完蛋;相反,RGB錯按GRB的線序輸進去,訓練後結果是一樣的。

這個有實際案例證明,有人長時間戴倒視鏡,很快就不再會感覺「世界顛倒」了;反之,習慣了倒視鏡,一旦摘下,反而感覺「世界顛倒了」,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後才能矯正——可見,神經網路對「輸入數據格式」並不敏感。這種強大的「自動校正」能力,使得它甚至可以容忍「後天多次輸入翻轉」。(換句話說,很可能相對於我,讀者你接受屏幕左上角那個點的神經線路其實是接在右下角的;如果單純看「神經線路」,那麼相對於你,我的視野應該是扭曲撕裂的一地碎片——但這些差別毫無意義,因為我們的大腦可以自動矯正它,從而使得對於我們面前的顯示內容,我們可以輕易達成一致)(當然,大腦強大的矯正能力也是大量視錯覺案例的肇因)

視覺倒像的後天轉換真的存在嗎?

b2、能給出同樣結果的神經網路,內部並不一定相同,甚至可能差異巨大。

這說明:

1、關於「色彩對調」的猜測毫無意義。

如果拿我和你的視神經作比較,那麼我們的連線完全是雜亂無章的:可能某個點,你是RGB,我是GRB;但對另一個點,你是BGR,我是RGB……然而由於大腦強悍的矯正能力,對於「屏幕上的美女相互比較起來,膚色如何、唇色如何」這個問題,我們總是能達成一致。(事實上,如果你用過PC機的話,就知道,不太老的主板,一旦音頻插口插入耳機/mic,操作系統就會詢問「你插入的是什麼」,然後根據回答自動糾正內部連線;事實上,不少設備都不靠「製造時保證連線正確」,而是「製造後利用參考信號找出線路上傳的是什麼信號然後標定它」:兩者最終效果一致,但後者成本要低得多)

「雜亂的連線「就是神經網路的工作模式;你居然會拿它當電腦排線一樣去糾結線序?呵呵。

2、缺乏前提的、關於大腦認識是否「同一」、「一致」的任何討論,全都毫無意義。

因為我們無法定義何謂「大腦認識一致」。神經網路本身就是如此不同,哪裡有「一致」可言。

甚至,真鑽牛角尖的話……信號A在感測器A上激起的電流,擾動的當然不是感測器B的那些電子啊——所以它們當然是不同的。

嗯,你不可能兩次涉足同一條河流——看,滿滿的哲學范。

那麼,我們就可以下一個絕對不會錯的結論:世界上不存在「一致」

甚至,我們還可以把逼格充的更滿一些:一致是庸人的錯覺

當然,這樣說話,你一定很想打我——你甚至可以想像,總是喜歡這樣裝逼的我,再說出「一致是庸人的錯覺」這句觸摸到神格邊緣的高逼格斷言時,是怎樣興奮的拍輪椅扶手的。

為了避免坐輪椅,我們可以想法在更高/更低的層面定義一致——比如,若兩人能就某事達成一致,這就是一致;或者,若兩台儀器能達成一致,這也是一致,等等。

換句話說,就連「一致」本身,都只能是基於某個或者某些「人為選定的根基」的。

但是幸好,我們對顏色的客觀意義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這種認識可以和光電效應、光線折射角、波長等等等等信息聯動起來,從而否定掉很多高逼格的猜測:因為它們和這些事實不兼容。

然後,我們就可以對一些明顯不及格的論述精準吐槽:你連顏色是什麼都沒搞明白,就著急把神經網路摻和進來……你咋不上天呢。

類似的,一旦徹底搞清楚了顏色的定義、搞明白了神經網路的部分特點,我們很容易就能藉助簡單的邏輯推理舉一反三,對一些問題做出比較靠譜的回答——就好像現代科學把上帝驅逐到宇宙創生之前一樣,計算機科學界關於神經網路的研究,也足以否定掉一些關於神經網路能力方面的、不切實際的妄想了。

反過來說也對,如果概念不清晰,那麼就絕不可能學會推理,不會推理你就沒可能舉一反三——表現上就是,你沒有就著別人給出的引子深入思考的能力,只能像搜索引擎一樣進行機械的文本對比。

所以,我拋出「顏色的客觀定義」和「神經網路研究中發現的一些事實」後,有的人看完就覺得我把什麼都說透了;而另一些人……通過文本搜索後火冒三丈:「你竟敢說人們對顏色的感覺一致」——我也很困惑,你們說我該怎麼回答他?

比如說,某位生物博士,他課本上的內容,科學界就是這麼研究出來的;他的課本之所以敢斷定「人有個體差異」、「同一個人對同樣的刺激都未必有完全相同的響應」,也是因為前輩們把一個個概念摘開來、理清楚了,這才有把握這麼說。怎麼一旦分開來挖到源頭,他就不認識了呢?

就這,還有臉嫌棄「本科及以前教的東西都淺薄」,因為「說的太絕對」——說出這種話是水貨的典型標誌。因為他理解不了抽象的理論,缺乏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來沒走過「問題抽象到理論-理論還原到實踐」這個過程。所以,別人在初高中時,就能藉助剛體/質點理解發動機原理,他們覺得這種壓根不存在的抽象毫無意義;等被導師按下頭、不得不接觸實際時,他們才會無所適從,從而覺得「以前學的都沒用」,真正有用的是誤差處理/曲線擬合等等等等。

但是很遺憾,科學的精髓,還真就在剛體質點這些「說的很絕對」的抽象玩意兒上。

這些抽象的東西,起的是提綱契領的作用。複雜的現實問題,不過是簡單抽象的理論彼此交織的結果;你對抽象的東西掌握越深,剖析現實的能力就越強——讀死書死讀書的,才會覺得剛體質點沒用。

以下是原答案:

————————————————————————————

你需要首先精確定義「顏色」、「感覺」以及「腦海中的一致」。

這是「書讀的太少但卻想的太多的人」的通病。

他們總喜歡用最複雜最朦朧的態度以及最不知所謂的華麗辭藻去研究簡單的事物,以避免他人和自己達成一致;然後再用這種刻意造成的「沒有人能和自己一致」的結果,去證明「只有自己發現了最最偉大最最不可思議的東西,以至於全天下沒有一個人能理解自己」。

——————————————————————

先說說「顏色」。

對人類來說,「顏色「是不同波長、不同成分的光線在R、G、B三基色視錐細胞上的投影。

視錐細胞 - A+醫學百科

所以,只要你的視錐細胞沒有發生過變異,那麼你所識別出的「顏色」信號就必然和其他人近似一致——但若你是色盲……

我們甚至可以大開腦洞:假如有一個人,他獲得了皮皮蝦的視覺,那麼當別人指著橘子說這是橘色的,他有什麼感覺?

他會想,啊,原來這種顏色就是橘色啊。

但是,當別人指著畫上、電腦屏幕上的橘子告訴他這是橘色時,他就會產生疑問了:這明明和實物橘子顏色不同啊?

很正常。我們只能分辨三種顏色,橘色就被我們投影到了RGB這個三維的色彩空間;所以只需三基色,我們就能還原出這種顏色對我們眼睛的刺激效果。

而他能分辨12種顏色,我們在RGB空間投影的橘色必然和12維色彩空間的橘色大不相同。

另一個方向,我們拍照片用的相機CCD(或者銀鹽膠片),被我們特意微調過,使得它識別出的顏色和我們的感覺相同——最終,全體人類都覺得,相機拍出的照片和直接看到的實物,的確是一模一樣。

——當然,如果你選一個錯誤的白平衡參數……嘿嘿。

所以,什麼是顏色?

顏色就是相同參數的感測器硬體,對某種物體某個區域的反射光進行採樣,最終得到的一組數字。

——不僅如此,白平衡的知識告訴我們,哪怕採樣器件的參數有所不同,我們也有可能通過某種映射,使得最終得到的、表示顏色的那個數字一致。

有了這個理論基礎,現在,「顏色」已經被我們「錨定」到了色彩空間的一組數字,再也沒有半點不確定——哪怕你找個皮皮蝦視覺的人來,我們也有辦法為他定做足以迷惑他的照相機/顯示器/印刷品。無非是投入大點而已。

—————————————————————————————

最近,AI可謂大熱而特熱。

AI的基礎設置之一,神經網路,就是模擬生物大腦的產物。

計算機上的「神經網路「,其實是若干層函數的堆疊;我們可以給這個網路輸入相機採樣的數據(圖片),然後要求這個網路,當它識別出圖片中有貓時,就輸出某個信號——根據它識別是否正確,通過改變連接強度等方式,「獎勵」那些輸出更正確信號的函數,「懲罰」輸出錯誤信號的函數。這就叫訓練。

通過訓練,「神經網路」可以比人更精準的識別人臉、可以把照片處理成梵高風格……

但是,哪怕是同一個小組用同一組訓練集訓練同樣的演算法(只是某些參數有所不同),最終得到的「網路」會完全等同嗎?

顯然不會。

但是,哪怕不同的小組用了不同的訓練集,最終訓練出的AI,仍然都可以識別貓、可以把照片梵高風格化。

這兩套內部參數完全不同的AI,卻偏偏能輸出難以分辨的結果——請問,它們的「感覺」是否一致?在它們的網路中,對「梵高風格」的認識是否一致?

可它們為什麼就能有一樣的輸出?

人也一樣。

人類大腦內部的「神經連線」,每個人都不一樣;甚至同一個人的不同時期都不一樣。

請問,你打算如何定義「感覺」?如何定義「認識一致」?

A、如果我和別人對同樣的事物產生了同樣的認識,就可以認為我和別人達成了一致(於是就有了宗教)

B、一分鐘前的我和一分鐘後的我,大腦內部結構都可能不完全一致。所以壓根不存在「絕對的一致」。不行,這幫Low B用詞太粗糙了,我得給他們規範一下,確保言之有物……啊還不行,要規範用詞,就得先定義概念;要定義概念,就得思考何謂世界,何謂我(於是就有了哲學)

C、嘗試把事物的基本性質剝離出來,和某種客觀機制錨定,從而得到一種工具,使這些性質數字化,不受主觀意志影響;那麼當通過這種工具測得的數字一致時,就可以認為它們是一致的,然後我們就可以嘗試研究其中的規律了。如果剝離不出來,我就承認不知道。(這個思路就叫「科學」)

D、嘗試找出最為客觀、最不可能錯的一組命題,然後只依賴這組命題來研究問題;這組命題可稱為「公理」,如果可以利用公理體系證明事物一致,那麼它就在這組公理體系範圍內一致。(這個思路就叫做「數學」)

——————————————————————

思考需要先找一個根基——這是常識;諸如顏色之類東西已經被研究的太透了,錨定根基實在太過容易。

根基不穩,整天妄想著建立空中樓閣,這種態度就叫「浮漂」。

自己輕浮,壓根摸不到思考的門檻,卻還總覺得天下只有自己最高明最敏銳,以至於全天下都沒人能理解我——這就是典型的「書讀的太少卻想得太多」。


數學上有個同構的概念 只要兩個空間滿足一定條件 完全可以把它們看成完全一樣的空間 如果你沒有色盲 和別人看到的顏色都能識別正確 那就算你看到的太陽在別人眼裡是綠色的 那也沒什麼

有個缸中之腦的猜想 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人們怕自己是缸中之腦 其實就是看到魚缸聯想到玻璃 聯想到易碎 想到自己可能很脆弱 人家打爆魚缸自己實際上就掛了 但是假如人類過了幾百億年也沒發現有人因為被打爆魚缸而死 那是不是存在那個培育大腦的瘋狂科學家 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即使咱們的宇宙是虛擬的 你完全可以把他當成現實 畢竟一個人一生也就百來年 這個虛擬時空和現實世界就算不是完全同構 也是局部「同構」的


可以確定,但是正常人來說,不同的人眼中有些微差別,也就是對色彩的敏感度有少於差別。

為什麼,因為可見光是頻率連續的電磁波,所以可見光的顏色可以合成和拆分,但是無法替換。

也就是光色三原色,紅綠藍。不管其他什麼顏色都是由這三種顏色合成的。為什麼是這樣,因為人眼中有三種視錐細胞,分別能對這三種顏色作出反應。

我們假設其中一種綠細胞作出異常反應,那麼原先紅綠藍三色合成的是白光,紅加藍形成的是紫色,紫色和綠色合成白光。如果說綠細胞作出異常反應,讓人看到的不是綠色,那麼原先的紅綠藍光就不能在這個人眼裡合成白光,而是紫色加另外的顏色,假如說異常綠細胞看到的是紫色,那對於正常人來說的白光對異常人來說就是紫光。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紫色的筆在白色的紙上寫字畫畫,然後拿給異常的人看,於是異常的人就很難看出這個紙上到底是什麼內容。

所以色弱,色盲,色覺異常的判別都是差不多這個原理,為什麼鑒定色覺要用這麼多不同顏色的卡片,就是為了區分到底是哪種類型的異常。

只要能夠答對答案,那就可以說明視覺和其他答對答案的人一致,或者差別不大。

色彩是漸變的,光的波長變化3個納米以內基本可以確定是同一種顏色,前後的顏色可以合成中間的顏色,如果說每個色彩的定義都不同,那漸變的規律又會不同,這又倒回剛才的論述,色彩的合成也會不同,而色彩的合成具有唯一性,只要色彩的合成異常,那就可以確定他看到的顏色是異常的,只要色彩合成不異常,那他看到的就和你我看到的一樣。

最後,為什麼正常人看到的顏色是大致一致的,這是因為我們起源於同一個祖先,並且在同一個地球上共同進化了上億年。


推薦閱讀: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蚊子如果進化成咬人不癢,能加大生存幾率。但為什麼沒有進化?
戀愛中人的智商為零,這句話是不是說明多巴胺分泌過多有降低人的智商的作用?
EGF(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凍乾粉有用嗎?
40年的「殭屍肉」是否可以照常食用?

TAG:自然科學 | 生理學 | 生物學 | 神經學 | 心靈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