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名校情結嗎?為什麼?


2002年,我9歲,讀小學4年級,在看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後,一直想著等自己小學畢業了,就去報考霍格沃茨魔法學校,那些什麼市重點、省重點我壓根就看不上。

有趣的是當年我爸媽也以為真有這間學校,所以四處幫我打聽……

--------評論回復+閑聊區(2.9更新)--------

Σ( ° △ ° )

知乎里隨手回答的第二個問題居然連續破百+破千,默默心疼了一下自己認真回答的第一個問題……

感謝點贊和評論的朋友們,有空我們一起組團去月台撞牆啊,萬一真的穿越了呢????

①我爸媽當年真的不知道這學校是虛構的,聽名字以為是國際外語學校,專門學變魔術的,哈哈哈哈哈哈!

②評論說石家莊有一家「霍格沃茲」,我查了一下,是河北美術學院南校區的「灰姑娘城堡」

③我後來肯定挨揍啊,畢竟託了那麼多關係和人情去找學校,最後被告知是個假的 |_·)……

--------回答自薦區(2.9更新)--------

關閉朋友圈是怎樣一番體驗? - 知乎

你聽過或寫過哪些暖心的小故事? - 知乎

你親身經歷過哪些聽起來像段子一樣的故事? - 知乎

用「我死前的五分鐘」做開頭,能寫出怎樣的故事? - 知乎

摧毀一個熊孩子有多困難? - 知乎

網易雲音樂到底好在哪裡? - 知乎

--------文章自薦區(8.5更新)--------

有處女情結的男生都在想些什麼,又該如何自救?

《大腦倉庫》(有時候工作忙沒時間上知乎答題,但是卻會經常更新這篇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偶爾點進去看看)

謝謝幫忙點贊和評論的朋友們,喜歡可以關注哦 (?????) ??


8歲時,媽媽告訴我清華北大是最好的大學,叫我努力讀書以後考上清華北大,振興家族。當時小小的我就在糾結我是考清華呢,還是考北大呢?

15歲時,我讀高一,我這才知道,我們這個地方每年也就最多出一兩個清華北大,有時隔幾年才出一個,我傷心欲絕,難道我的清北夢就這麼地碎了?!不,我一定會成為進入清北的其中之一,高一的我擁有這種雄心壯志。

16歲時,我上高二,通過一年的學習,我深感自己離清北越來越遠(T_T),於是我修正了目標,清北上不了,起碼我還能上個985么,哼,以我的能力。

17歲時,我上高三,一次次的月考,模考成績讓我近乎崩潰,這難道就是我的實力?我可是要上清北的人!這成績怎麼可能上得了985?傷心欲絕。於是我又修正了目標,985上不了,起碼還能上個211么,不吃虧。

後來,我高考,再後來,我進入了一所普通的一本學校。(此處應有淚光閃過。)

小時侯的我深信自己是上清華北大的料,時間告訴我,自己其實是天地之間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螺絲釘。


A good university is like a good bra: hard to find (get in), comfortable, supportive, always lifts you up, makes you look better, never lets you down or leaves you hanging, and always close to your heart. But if you don"t have anything yourself, even the nicest bra can"t help you. And when you are "in the zone", nobody cares about your bra. And if you constantly tell other people that you have a "dream bra" or somehow you think that what bra you wear defines you, or you think you are better than everybody else because you wear a fancy bra, people will think that you are a crazy person.

Nevertheless, you should get the nicest bra you can afford, everybody knows that.

Finally, a nice bra isn"t necessarily a named brand bra, a named brand bra isn"t necessarily a nice bra either, though they overlap greatly, and~~~~never~~~~ buy~~~~~push~~~up~~~~~bra!!!!!!!!!!!

一個好大學就像一副好奶罩一樣: 很難找(進),舒適,支持你,永遠支撐著你,讓你看起來更棒,永遠不讓你掉下來(英文雙關:同「永遠不讓你失望」),不讓你掛著(英文雙關:同「不讓你閑著」), 而且永遠貼近你的心。但是如果你自己沒貨的話,再好的奶罩也救不了你。而且,真的在「戰場」上的時候,沒人會關心你穿的是什麼奶罩。而且如果你到處跟人說你有某個「夢寐以求的奶罩」;或者你認為穿什麼奶罩反應了你的人生價值;或者你覺得你穿著牛逼的奶罩而比所有人都高人一等的話,別人會覺得你很二。

但是無論如何,你還是應該買你負擔得起的最好的奶罩,人人都知道這一點。

最後,好奶罩不一定是名牌奶罩,名牌奶罩也不一定是好奶罩---雖然它們有很多重疊,而且~~~~千萬~~~~~不要~~~~~買~~~~~~魔術~~~~~~奶罩!!!!


本科讀中南大學,自以為是名校,出了湖南省經常被打臉;

碩士讀復旦大學,自以為是名校,出了中國大陸又是經常被打臉;

後來看開了,所謂名校,某種程度就是自嗨,如果通過標榜自己名校畢業來自抬身價,那也是夠low ;

世間哪有什麼名校,只是因為你的世界太小,眼睛就盯在那幾個矮子中的將軍,殊不知世界大到沒有極限,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提高自己才是正道。

一補:這幾句個人感想沒想到炸出來那麼多中南校友,我大左職雖說在國內還算不上頂尖,但在我心裡她是我的母校我的根,畢業四年,我無時無刻不在懷念在嶽麓山下度過的每一刻,我愛它啊! #原諒我還在加班,很多話來不及說,有時間在繼續慢慢寫#


1. 高二在床邊貼一個「殺進清華」不敢告訴別人,爸爸媽媽後來說當時覺得上個同濟就不錯了。

2. 高三報考非清華不報,果然落榜。各路親戚去家裡「關心」,世態炎涼見盡。各個學校去請我復讀,第一次覺得有點噁心。

3. 復讀出了成績,爸爸老淚縱橫,媽媽長舒一口氣,人生巔峰的感覺。

4. 在清華的每一天,無時無刻不深刻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也慶幸有那麼多優秀那麼棒的同學,四年大學很完整,很美好。

5. 保研去了其他地方,經歷了一整年與清華的失戀狀態。

6. 很多遺憾,現在提到清華兩字,心裡還是會有一陣悸動。

每次回到北京,不敢再回去。條條路,都有回憶,就讓我在遠方默默關心著這份絢爛的曾經吧。

------------------------------------------------------------------------

再發一段我之前在網易雲音樂里寫的評論:

T大老人每年畢業季聽一次。那些大光圈回憶慢動作轉身墮胎動不動就出國不過是那些中年編劇們的意淫,青春是成堆的作業中的土裡土氣的愣勁,是糊裡糊塗嘗試世界頭破血流後還能大大咧咧笑,是膨脹的荷爾蒙與可肆意揮霍的時間,是在被支配的歲月里偷偷想著的人與未來。是幼稚地裝成熟,是固執地一廂情願。

年輕的朋友們,加油吧


當然有。我覺得名校情結這個事兒就跟人會喜歡買好衣服吃好食物一樣,是很本能的想法吧。

我大概五六歲的時候就知道三個大學,清華、北大、復旦。

姐姐考了北大,哥哥上了清華。我至今覺得北大的圖書館非常屌,屌在站在門口就有一種想好好學習的衝動。

外公一直想讓我考清華,但是我初三那年中考前他就不在了。清華最後也是我的一個心結,我始終不知道最疼愛我的外公如果最後知道我沒有實現他的願望是不是會很失望。

高考之前猶豫了很久,最後還是報了復旦。我父親堅持認為北方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北方沒什麼出息。中學在東城,大學在海淀,工作在西城,沒什麼意思。用他的話說,北方人不去南方看看就不了解中國,南方人又往往在北方才能做成大事。且不論這句話到底普適度有多高,我確實認為特別是北上廣深的孩子,走出去看看可能更好。

剛到復旦的時候其實對國內的大學挺失望的。具體的原因我不展開說了,這也直接導致了我後來從復旦輟學。很多年後我才意識到當年的幼稚。是我自己辜負了母校,並不是復旦辜負了我的預期。具體我就不展開說了。

我覺得我真的意識到讀所謂名校的意義還是工作以後。從芝大畢業那天我跟自己說,名校其實是個包袱,畢業之後你在社會上的位置才能表明你的價值。不管你來自清華北大還是普通一本,如果你們在做一樣的事情,名校也不能帶拉什麼額外的光環和優越感。反而如果你是清華畢業,工作里的表現還不如一個二本生,那你其實某種意義上更深的辜負了你的母校。

在歐美的僱主的眼裡,包括中國現在很多top tier的公司眼裡,本科教育的價值更大。我不止一次聽到有老闆跟我說,招人的時候不怎麼看研究生學歷。我某種程度上認同這種觀念。本科是高等教育里的基礎教育,學的東西其實就是對專業性的東西有一個入門的認識。而Graduate School學的東西一般又已經局限在很小的領域裡了。

所以我覺得對大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學了什麼知識。大多數人工作以後用到的東西和學校里學的東西都有比較大的差距,但是思維方式是傳承的。大學更多的就是通過老師的教育和學校的氛圍來培養你認知自我和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有好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的切入點通常會比較正確高效,格局會更高更大,也就是我們所謂的sense好,而紮實的專業知識是技術層面的事情,也就是如何把你的sense轉化成現實。sense的意義在於,戰術上的事情可能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真的具有開創意義的工作,不論大小,往往都需要對超越經驗範圍之外的東西進行判斷。sense給了你更好地處理未知的能力,這種能力才是所謂的領袖需要的。

我在大學裡最慶幸的事,就是養成了和強化了一種發獃的習慣。我在大學裡度過的七年,更多的時候就是在觀察和發獃。觀察自己每天的行為,觀察這個世界的軌跡。這種觀察不會有什麼立竿見影的效果,也沒有什麼特定的對象。但是時間久了,一種對世界的直覺就建立起來了,你才開始會有比較完整的三觀,有比較敏銳的判斷力,學會真的讀懂書,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會用通感而不僅僅是經歷來更高效地接觸和理解世界、學會和人相處,學會和自己相處,學會保持反思,學會辯證,學會理解人性的模糊與複雜,學會測量理想和現實的辯證與統一。

所以如果說名校有什麼意義,我覺得這裡的世界為這種思索提供了一種更好的環境,更優秀的老師和同學會為你的思考提供更好的素材和樣本,也會碰撞出更美的火花。

當然,從世俗意義上說,尤其是美國的這些私立頂尖大學,因為入學人群的特殊性,入學標準、校友照顧和高學費為美國的精英階級血統傳承提供了一種隔離。同時畢業之後,校友網路為學生在進入社會以後的活動提供了極其強大的資源。華爾街有點遠,類似的看一看清北復的校友圈子在北京上海的金融圈有多麼一手遮天就很好理解了,簡直到了一種令人髮指的程度,類似的還有Stanford在創業圈子的強大程度。學校背景和校友資源是一生取之不盡的——只要你有相應的發揮這種資源的能力。

相對來說,過去的清北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平民化的。但是隨著一線城市生活的美國化(這是我自己提出的一個概念),教育資源的聚集和壟斷越來越嚴重,我覺得清北日後也會慢慢愈加社會精英化了。這可能並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中國社會需要底線更高、普惠性更強的高等教育,而不僅僅是幾所所謂的世界名校。

總的來說,我給所有大學生的建議,大學是人生中幾乎最後一個可以相對無憂無慮並且有較大選擇空間的人生階段。除了學習、打遊戲、泡妞、攀比工作offer之外,最重要的是學會一種認識自我和世界的方法論,養成一種好的思維習慣。一旦過了大學階段,大多數人的選擇空間都是極為有限的,大多數人的思維習慣可能很快就固化了。請珍惜這段時間。你以為大學是無限可能的開始,但其實如果不好好把握,大學就是無限可能的終點。人生的突破隨時都有可能到來,這需要運氣和努力,但是一個大學時候沒有培養出好的sense的人,我認為基本上突破的可能性是極低的。這也就是前面說的,為什麼本科教育背景對頂級公司的招聘顯得如此重要。在我實際的接觸中,不說什麼高大上的事情,僅僅是複印文件、填寫文件這種毫無技術含量的基礎工作,清北實習生確實比較好使——他們不見得多麼多麼優秀,但是往往有更好的基本習慣,更認真、更有責任心、也更願意觀察與學習。

名校頭銜本身是成功與幸福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如果真的沒有進入名校,你也依然有機會建立起好的sense,名校附贈的資源是可以隨著你的能力提升向你聚攏的。反過來說如果你徒有名校背景而自己能力平庸,資源也一樣跟你沒什麼關係。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真的沒能進入名校,不要氣餒也不要放棄。

你只需要明白名校背後的實質就好了。


這是一張上海地鐵線路圖。

看看上面的站名,有同濟,交大。復旦沒在地鐵站附近,但是有好多公交站站點有復旦大學。

你知道公交停在你學校門口卻報名xx路xx路的感覺嗎?

再看地理位置,交大在徐家匯,復旦緊鄰五角場。這兩個是什麼地方?都是房價在十萬左右的地方啊。這倆學校在這塊寸土寸金的地方上佔了一大塊地,別人都拚命的起高層樓,這倆學校裡面還有好幾個大操場。

這一點得說說浙江大學,它就在西湖邊上,整個浙江省就這麼一個浙江大學在市裡,別的學校全在郊區。

名校情結,不是你有沒有,而是讓你必須有啊。


高中時我有三個非常要好的朋友。我們四個人的軌跡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本科考了西電的,成為了一名勤勤懇懇的華為IT狗,這些年繞著地球走,錢絕對沒少賺,但確實很累;

本科考了二本的,一番努力成為了體制內的一名公務員,工作強度不大,收入穩定,但確實比較無聊;

我本科考了西大,一番努力成了高校教師,工作強度大,收入還不穩定,唯一有的就是一顆裝牛逼的心;

最後一位本科考了普通一本,大四和我一起考研。我還是報西大,他報了北大,連續兩年沒考上,第三年接著考北大,然後北大的碩博連讀,今年畢業。

過年的時候很頭疼的對我們說,他現在有兩個工作選擇,很難抉擇:一個是陝西省委組織部在他們那裡招的專場選調生。他考上了,擬任寶雞或咸陽某區副區長;一個是他們北大校友介紹的某投行,據說年收入百萬以上……

那位公務員的世界裡,三十歲左右任副處,還是實職副處的根本就找不到先例。

那位華為IT狗的世界裡,年收入百萬以上也幾乎是個傳說……

在我的世界裡,這兩樣都是傳說……

你要說不是平台優勢,這個事就完全沒法解釋了。

所以過完年之後,我覺得我的名校情結很嚴重。


有。但自己感覺,名校最重大的意義不在於一個能唬住人的金字招牌,而是在於優秀的環境和廣闊的視野。我似乎從來沒有因名校的頭銜直接得到什麼重要的東西,但我確定的是,如果不去名校,我一定不會活成現在的自己。

答主本科畢業自一所中游985院校,研究生在美國最好的商學院之一。雖然都沒什麼名氣,但也勉強能算的上名校。可是回顧過往,對我影響最深的名校,既不是本科也不是研究生,而是一個不會出現在我簡歷上的學校:我初中和高中所在的——南京外國語學校(可能這所學校比我本科和研究生學校都有名?)。

我自幼貪玩,且懶惰,內心缺乏動力,容易被周圍的環境影響。從小到大,我好像從來就沒有什麼要當第一名或者去做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如果在一個環境里能混到中游,我就相當滿意了。所以說,我一旦被放進一個平庸的環境里,一定會舒舒服服的狂混,然後怡然自得的平庸一生。

然而我在三觀遠未成型的時候,陰差陽錯的進入了南外。

南外這所學校有時候雖然被過分神化,但優秀的南外人真的太多太多,他們也真的太厲害太厲害。我至今回憶起本科去各種常青藤的大神在高中時候的豐功偉績,仍覺得很多事情就連現在的我穿越回去也絕無可能做到。那時資質平平的我,在南外不誇張就是個吊車尾的水平;成績不行、活動不行、才藝不行,樣樣都不行。

不過呢,雖然自己不行,卻有幸近距離見識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如高一那年的同桌,拿了美國數學邀請賽的最高獎,畢業後去了加州理工學院,也登上了報紙。在這些大神身上,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和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我開竅非常非常很晚,這些東西當在時見了沒覺得有什麼特別的,並不會影響我心安理得的吊著車尾。無論是模擬聯合國講台上流利地道的英語,還是藝術節舞台上技驚四座的演唱,又或是各類競賽、考試中耀眼的成績,這些跟我這樣的庸人能有什麼關係呢?但現在回過頭看,原來這些所見所聞早已在我內心播種,雖然發芽很晚,但還是有破土而出的一天。

更重要的是,我在南外結識了一生摯交好友中的大多數。這些好友構成了我身邊一個比較穩定的環境。無論我在哪裡念書,人在中國還是美國,能最大程度說真心話的,總是這麼些人。我很幸運,因為這些人都非常非常優秀且有趣。但我也總是很害怕。因為這些朋友不僅本身優秀,而且成長的速度也相當驚人。我害怕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發現自己實在是太差了,會因為和朋友們不在一個層次而逐漸疏離。而這個層次出現分化的原因,又是跟學校的平台層次有關。

哈佛的人如果向普通學校的人傾訴自己進不去Blackstone只能去Morgan Stanley的煩惱,大概率會被認為是在炫耀。華五的人向雙非院校的人訴說當年高考失手沒能去清北的錐心遺憾,也大概率會被當做裝逼。我雖然相信情誼的力量,但也認識到層次不同的人很難真正理解彼此、向彼此敞開心扉,也很難有深層次的共同語言。

畢竟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

我不希望情誼的維持僅僅依靠著情誼本身的慣性,而希望我可以一直作為那個可以理解對方煩惱的人,可以有能力一直和這些朋友一起互相幫助扶持、共同成長。至少我不希望自己在和斯坦福、耶魯、加州理工的朋友在一起打麻將的時候,除了檯面上的九筒兩萬之外,再也接不上別的話茬。

所以我不能做夏蟲,也不能做井蛙。雖然我到大三才開始明白這一點,但幸運的是,我早已知道怎樣做才能不去成為夏蟲和井蛙,在高中時就知道了。時隔多年,此時前方已經有太多南外大神們碾過的車轍,我只要循著車轍前進就好了。

對於我這個年紀而言,什麼是最有效率的能讓自己能站的更高、看的更多更遠的方式呢?答案還是名校,去更好的名校。趁著年輕,趁著還有機會上學。相比於其他,去名校已經是提昇平台層次最簡單、最有效率的方式了。明白這一點之後,我才那麼那麼能理解,為什麼高考和考研被看的那麼重。因為在走出受教育階段之後,再想這樣一次性大幅度地提升自身所在平台的層次,難上加難。

所以正是因為進入了南外這個名校,我才有了動力和眼界去進入之後的名校,才會見過那麼多的風景,變成今天這個我。一個南外的好友曾跟我說:「Education is a key。」教育是把鑰匙,打開一扇新世界的門。而我在南外這個新世界裡,又找到了別的世界的鑰匙,打開了之後一扇又一扇的門。如果沒有當初的第一把鑰匙,後面的故事應該會有完全不同的情節。

當然,進入名校之後絕不意味著從此迎來平坦輝煌的人生。教育的確是把重要的鑰匙,但也僅僅是把鑰匙,提供一個新世界的入場券而已。該走出什麼樣的人生,還是要看拿著這把鑰匙開門的人,在這個世界裡發現了什麼、經歷了什麼、變成了怎樣的人。

我至今記得十多年前第一次穿上南外校服的自豪感,那時候能上南外大概是一個南京小學畢業生最大的榮耀了。初一軍訓時,老師帶我們喊了這麼一句口號:「今天我為南外驕傲,明天南外為我自豪。」如今的我雖然再也不需要用南外的名校光環來向外界展示我的驕傲,但我內心底一直為南外感到驕傲,儘管我在那裡度過了非常平庸黯淡的六年。

希望有生之年,也能有南外為我自豪的一天。


一般人都是這麼過來的 :

6歲——清華、北大是啥,好吃嗎?

10歲——我是該考清華,還是考北大呢?

16歲——卧槽,我感覺這倆我一個都考不上,趕緊搜搜那些沒聽過名字的大學!

26歲——真羨慕死那些清北畢業生啊,要是我當年再加把勁該有多好!

36歲——你終於明白,在職場還是情商、人脈最重要,其他不過是錦上添花,那些清北畢業生,在職場裡面混好的,即便扔了畢業證,依舊碾壓你。

ps: 名校情結可以有,但真沒有人是因為讀了清北,所以自己才變得優秀;而是本身就很優秀的人選擇通過清北,來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我的專欄文章:

《當代大學的思維困局》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111033?refer=qingqingwenshi


這個時候我就要祭出我的神校友,沈xx。

她跟我是一屆的文科生。

當年是成績制霸全年級的存在。

統治力到達什麼程度呢?

到了高三,大考小考沒有出過年級前三。

蟬聯榜首幾乎整一年吧。

年級第二一般會被她拉開二三十分。

並且,花式第一。

總分第一,語文第一,文綜第一,歷史第一……………

反正,她是我們心目中,王的存在。

像答主這種渣渣,只能仰視。

然鵝,天不遂人願。

高考那一天,她生病了。

沒錯,就是很套路的生病了…

為了真實性,搜了一下當時的報導:

奇蹟,沒有發森。

最後她的成績跟答主差不多…

瞬間感覺自己好丟臉…

(人家都這樣了都能跟你差不多!)畫外音

如果知道我們學校的應該知道,我們學校的一本率最保守是百分之80以上。她作為站在巔峰的人,北大清華可以隨她挑選了。

可是最後,當所有人以為她會復讀的時候。

她說了一句話,一句酷的那邊的話。

然後她就去了某個普通的學校。

也正是這句話,奠定了她無法撼動的王的位置。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真人真事,請勿隨意轉載)


當然有啦,尤其像我們這種純民辦三本畢業生,文憑上連個掛靠的公立大學都沒有(創校之初還可以掛著我省名牌大學的名字,不過沒幾年就獨立自主了)背後也沒有個財團企業跟著,就是硬硬地挺著自己的牌子。學校號稱著共和國首批民辦大學,目前將近三分之一的專業轉成二本,有那麼一兩個偶爾迫近重點二表的專業,又是共和國第一批擁有碩士點的民辦高校,但是依然也沒啥人認啊,省內都沒多少人認吶,我們還是個破三本子大學。

我們的四位創始人是老共產黨員,真正的高風亮節,我們學校和其他民辦大學最大的不同就是非營利的性質,所有創始人都不要分紅,全部投入教學當中。好幾千萬吶,說不要就不要。

可是用人單位不會感動啊,再高風亮節又能怎樣。還是喜歡985211啥的,退而求其次也不看我們。

玩了知乎之後,看人家一整就有校友啥的前擁後呼,師哥師姐的抱著團,樂樂呵呵,相互提攜,一團和氣的。

我在這知乎上也沒啥校友啊。

其實還是有一些的,就是沒人家多。也想嘚瑟嘚瑟,但是吧,其實吧,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似的,不介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母校。我並不確定我的校友介不介意。

我連我的六弟賬號都沒有暴露。

要是名校生,哪怕是一些普通公立大學的學生,都會覺得無所謂,可我們民辦破三本子就得瞎尋思,小心翼翼的,這扯不扯。

尤其我這種愛吹牛皮的人,憋著挺難受啊。我可想吹牛皮,你看那個,我學長!再看那個,我師兄!那個小崽子,我學弟!但是裝比的底線是不能影響他人、傷害他人。

我心裡為他們高興,只是在想要分享快樂時,要猶豫,因為人家沒有說自己的母校,我不能冒冒失失的。

惡魔奶爸出事那段時間,我挺害怕的,心裡尋思我要是有朝一日成了靶子,會不會也有人因為三本學歷而惡毒地咒罵我啊。

後來冷靜下來,自我笑出了聲,真是杞人憂天啊你,人還是得有自知之明,

我……我哪能有那待遇啊。

我喜歡我的母校,我的母校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氣質。我們也有許多優秀的校友。

可我心裡,確實還是希望,時光重來,我一定韜光養晦,考個厲害的大學,也能站在頂端談笑風生。

因為我真的想,讓這哈爾濱裝不下我。

分享我的 @知乎 收藏夾:我的六弟系列。 http://www.zhihu.com/collection/78664880?f3fb8ead20=ce8245b32b745f18ef58ca042a3a8651

喜歡就關注吧。


有啊。

畢竟託兒所就是朗潤園畢業的。

從小住北大旁邊,對這兒比自己家小區還熟,各種禍害喪盡天良。偷過北邊的柿子倭瓜棗和香椿,夏天摘荷葉回家熬粥,冬天挖蘆根治咳嗽。

再長大跑遠點知道有個清華,感覺沒北大好玩,地方大,容易迷路。

在湖邊連滾帶爬學騎自行車,最愛大斜坡。

98年跟著去美國大使館示威的隊伍一路走。

講堂建起來後每周去門口看宣傳板上有啥新電影。

跑到操場練中考的體育項目。

我的名校情節就是北大,這兒是我的主場我的花園我的遊戲廳我的萬花筒。

中考之後搬家到南城,離北大遠了。地理上,心理上。

成績穩定在市重點的重點班中上游,英語是弱項。北大不太穩,報人大保個底吧。

為啥不想去北師大中文系?

人大離北大近。

提前批次別空著,填北大小語種碰碰運氣也好,挑個錄取分數最低的填。

阿拉伯語,希伯來語,烏爾都語,印地語,還有一個湊數的俄語。

發揮超常,考了區里第八,錄取了。

時隔三年又回家了。

可惜太拿這裡當家了,不珍惜本科的四年,專業課混來混去,選了好多好多拉分的選修課,學分修了double,績點沒法保研。

讀研還是工作?

選了新浪實習,想留在那裡至少離北大近,也複習考研,很丟人,失利。

大四畢業,失學又失業。

對外說gap一年,打好主意還要考研回學校。

去使館實習圖有個阿拉伯語語言環境。白天實習晚上複習。第二次考,總分第一。

突然有機會學非洲語言,新世界的大門打開。

碩士三年沒有辜負北大,學分還是double,平均分93+,從當助教到代課,從發論文到出書,從做話劇到辦展覽,終於感覺自己真正長在了這裡。

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讀博,留校教書更無從談起。

做了一份與學術無關的工作,只在業餘時間做點喜歡的研究。

我以為離北大很遠,卻在各種場合承受著它的恩賜。

它給我最大的禮物就是一顆自由又蓬勃的心,這顆在朗潤園桑葚樹下萌芽,在未名湖畔馳騁,在三角地搏動的心。

我的名校情結只關乎北大。狹隘,但是發自肺腑。


有,所以研究生時讀了名校。

名校不止有名,更重要的是當你置身於一群優秀的人中,自己也不會允許自己差到哪裡去。


自從2010年踏入眾人口中的名校的附屬中學

我就一日都沒有想過要離開這個地方

每天中午,從東門走向萬人的路上

都會默默憧憬一下本科四年在這裡的生活

偶有時間還會趁中午課間小跑到清清快餐吃一頓

那是清清快餐還是一個小廳呢

大考間隙都在東大操場附近遊盪,和摯友一起複習

我們踏遍了整個校園,在這個地方的時間甚至比很多本科學生都長

要說情結是什麼

那就是這個地方這些年帶給我們思維上的轉變

耳濡目染世界先進的水平

濃郁的學習氣氛

這個地方這些年也帶給我們無盡的自豪感

因為它的一切就是代表了中國的最高水平

去年參加高考

成績告訴我我下次來這裡可能就是教師節

流落到北京東部一所普通211

不能說這個學校不好

但是我知道那個氣氛再也沒有了

那是適合我的氛圍

可惜自己的能力配不上

當年的摯友不是留在了那裡就是去了隔壁

四年後又站在一起時

可能交流起來都會有障礙

畢竟

頂尖和中上游 差別就會很大

希望三年半之後可以回來

讓自己真正屬於這個地方


我自己的確有名校情結,但我也認為對青年人來說,對這種情結的剖析是十分必要的。

我理解名校情結的根源,來自於一種自我對現實世界認同反饋的渴望。

在青春年少時,我們面對著無數種可能性,但由於缺乏和現實世界的互動經歷,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是茫然的,難免懷揣這樣的問題:和別人比起來,我到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而學校的標籤作為青少年們少數幾個可以攀比的公共標籤,在一定程度上反饋出了現實世界對這些年輕人的初步評價。青年人期待這樣的評價,實際上也是期待在缺乏和現實世界的互動經歷的前提下,自己的能力能夠得到現實世界的認同反饋。

如此分析,便可以看出兩個問題:

1. 這樣的認同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因為最可靠的認同只建立在具體的互動經歷上。學生們進入名校只不過是初步評價,他們中很多人在畢業投身社會後卻無法維繫這樣的認同。

2. 哪怕沒進入名校,很多青年人也能夠在畢業後通過具體的互動經歷獲得現實世界的認同。這樣的認同遠比學校的標籤更加穩定和可靠。

綜上,名校情結是一種積極正面的情結,代表了青年人奮發向上的渴望,但在具備這樣情結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要認清這種情節背後的現實世界認同反饋的不確定性,以及其他實現認同的,更加穩固和可靠的路線。倘若做不到這兩點,原本積極正面的名校情結往往就會異化為一種無謂且讓人鄙視的虛榮和炫耀。


中學在虹口區

家在楊浦

騎車上學

每天打邯鄲路一個來回

想沒有名校情結都不行

高一被推薦去了一個物理競賽班

每周一次,學了兩年

大多數時候上課地點在3108

著名的3108教室……

方小敏老師給上了一年課

課講得非常好

能把物理課講出上海滑稽戲的幽默感

還是冷麵滑稽

後來大學物理還是他教

你們大一才搶位置

高中時上他的課就開始搶了

搶前三排得提前一小時到

大學反而沒去過3108自習

大學入學時由於我們這一屆新生有點多

本部的大開間住不下了

我們系「不幸」被挪去了北區二人間住宿

失去了磨鍊身心的機會

呵呵

看著光華樓雙子塔立起來的時候很有自豪感

前兩年在校外看

中間兩年在校內看

最後兩年在樓里往外看

站的地方不同

風景果然不同

風景果然不同


謝邀,就像錢鍾書先生說過的,讀名校就像出疹子,沒出的時候想像得很誇張,真的出了覺得就那麼回事,對這些頭銜免疫了。但你這麼說給沒上過的人。人家不信。


以前有,但應該不算很強烈,上過之後就更淡然了。


有。

我小學和初中都是在鄉鎮上的學校讀的,那裡的老師不會用PPT,教室里也沒有什麼電腦設備,在我初三畢業前置辦了可以觸屏的白板電子屏幕和電腦,落滿了灰卻也從來沒有用過。

小時候就喜歡讀書,把書帶到學校里總是會飛快的被借走,大家都喜歡和我玩,因為我有課外書。所以最喜歡的課是下午做完眼保健操之後的一節小課,那個時候偶爾會有從圖書館借來的書,稱作為閱讀課。圖書館特別小,去借書都要走後門才能借,只借給教師,我也就是跟著我媽,才能借到書。幾乎還全是那種很老的故事會和小小說。

所以上了高中才知道,原來還有學生會,原來還有各種各樣的社團,原來圖書館裡有那麼多除了故事會以外的書,原來別人周末還要去補課,原來輔導書要自己買。

高中同桌初中是七中的,對我們學校的制度吐槽了不下一萬次。

說起她初中時候的經歷和事,我覺得就像是在另外一個世界。

也是上了高中才知道,原來不能每天十一點睡就可以拿第一了,原來我死活考不到七十分的題別人半個小時就滿分了,原來有的人會玩也會學習,原來老師還能知道很多學科以外的知識。

而我的高中,也不過是個普通學校。

所以我更加無法想像名校的樣子。

對於名校的憧憬,還有是在我深夜做題的時候吧,是在我寫了厚厚幾本錯題本依然考倒數的時候吧,是在我對著班主任崩潰的大哭的時候吧,是在我嫉妒成績優異智商超人的同學的高分的時候吧。

我猜想,名校一定是更好,更可怕的一個世界。

可是我拚命的努力,最終也不過只考了一個211。

我沮喪又無奈。

雖然我一直知道自己不是特別聰明的人,但是,我以為努力的話就真的可以的。

「可能我真的不適合名校。」我這樣安慰自己,「不在名校也會越來越好的。」

名校情節現在也還有,病態到如果是名校畢業的人我還是會高看他幾分。

病態的希望以後男朋友是985的,很聰明的,會修電腦和燈泡的,理科好到爆炸的。如果不是985的,那麼專業排名要比我高。

(奧好吧確實挺病態的但是說的不就是情結二字嗎←_←)

因為自己沒有,所以想要。

這就是歸根結底的原因吧。


推薦閱讀:

五三,必刷題,一遍過,王后雄,怎麼組合使用,各自優缺點。?
清華附中和北大附中最後沒去清華北大是什麼感覺?
美術生 集訓時如何處理文化課?
武漢紡織大學的工程造價專業如何?
如何在一個三本學校里奮鬥?

TAG:教育 | 大學 | 高考 | 高中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