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試圖糾正別人的想法,因為幾乎做不到」這句話合理嗎?為什麼?如果是你遇到的,你會怎麼做?
我自認為三觀基本正常,在網上看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尤其是醫患),總是有人會有可憐可悲可恨可笑的想法,我一開始試圖去和他們辯論,發現他們也有自己奇奇怪怪的理由,你要是不花上三天三夜根本不可能駁倒他們,即使駁倒他們,他們還是會堅持他們的自己的想法,所以產生了疑問。
上大學見到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的想法真的是千奇百怪,永遠不要驚訝一個人竟然會有如此奇怪的想法,即使他是你最好的朋友,你自認為很了解他。這是我上大學得到的最深刻的感想。面對這種言論想法,我應該怎麼做?不辯論,就心裡憋得慌,辯論了也沒用。
圖片來源於煎蛋網無聊圖,原作者@梁歡
「永遠不要試圖糾正別人的想法,因為幾乎做不到」
這句話既合理又不合理,因為這句話包含了以下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況:1.你想要糾正的那個人的想法是關於事實的。2.你想要糾正的那個人的想法是關於觀點的。第一種情況是可以做到的,第二種情況很難。那麼如何區分觀點和事實?事實是可以被證偽的,而觀點卻不能。舉個例子:如果有人認為北京國安沒有拿過中超聯賽的冠軍,那麼你只要拿出09年中超決賽的視頻以及之後的頒獎視頻就可以糾正他的想法,當然,證據越多越好,比如相關的新聞報道,國安隊員捧杯的照片之類的都可以。只要出示這些證據,就可以證偽「北京國安沒有拿過中超聯賽的冠軍」,因為這句話是關於事實的認定的。再舉個例子:如果有人現在認為北京國安不是一隻偉大的球隊,那麼你就很難去糾正他的想法了。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來判斷什麼樣的球隊可以稱之為偉大,而什麼樣的球隊不行。「北京國安不是一隻偉大的球隊」本身只是一個觀點,是無法被證偽的,也因此無法被糾正。
那是不是說只要我們以後只針對事實進行討論,就可以糾正別人的想法了?這也不行。要想做到這一點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雙方都得真誠,尊重事實和邏輯。
我就經常被人糾正想法,很多年前我上大學時,一度認為賣淫應該合法化,我當年的邏輯是這樣的:「女性的身體應該完全由她們自己的意願支配,如果一個女性願意出賣自己的身體,那麼她就完全有權力這麼做,其他人無權干涉。」就這個問題,我和一個網友展開了如下辯論:他:「你說賣淫應該合法化是因為社會應該尊重賣淫女性自己的選擇,那麼如果有人強迫女性賣淫你又怎麼說呢?」我:「這是絕對不可接受的,是否選擇賣淫只能服從女性自己的意志,任何外力都無權干涉女性的自我選擇。」於是他給我發了一篇文章,那文章里介紹了這麼一種情況:荷蘭政府會給失業女性介紹工作,在找到工作之前,政府會給予這些失業女性經濟上的補助,但是如果政府給失業女性介紹了工作而那個女性拒絕這份工作的話,那麼政府就會立即撤銷經濟補助。要命的是,在荷蘭賣淫這份工作是合法的,政府也會給女性安排賣淫工作,當政府給你安排一個合法工作的時候,你沒有任何理由拒絕。所以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政府以撤銷經濟補助為威脅強迫婦女去賣淫了,而這一切正是因為賣淫是合法的。我發現我本來是出於尊重女性的自主選擇而支持賣淫合法化的,但是後來發現賣淫合法化反而剝奪了女性的自主選擇權。這樣一來,我支持賣淫合法化的邏輯無法自洽了,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境地,所以最後不得不向那個網友低頭認錯。那次辯論之後我就被別人糾正了想法,從此不再支持賣淫合法化,因為我尊重邏輯。還有一事,我原來一直堅定地認為「吐蕃」應該念tu bo,因為民國時有人考證過「吐蕃」就是Tibet,所以後邊那字的輔音應該是b。
後來一個學者告訴我,唐朝有一首詩,名叫《寄滄州李尚書》,裡邊有一句是「青冢驕回鶻,蕭關陷葉蕃」,通過和下文的韻腳比較我們知道「蕃」應該念fan(幾音不確定),「蕃」這個字到底念什麼,還是更應該相信唐朝人,所以現在我也傾向於念fan而不是bo。
只要雙方尊重事實和邏輯,那麼糾正對方的想法並不難做到,當然, 就算是被別人糾正了想法,也一樣有收穫有提高。所以還得是態度真誠,當兩個人態度真誠地探討問題時,最終往往會得出一致的結論。在進行數學推理的時候,有一個所謂公理體系。公理體系就是說,大家先默認幾個事情是真的,然後以此為基礎,進行邏輯推理,導出更多的定理。然而世界上有不同的公理體系,就用幾何來舉例,我們常見的平面幾何是歐式幾何,大概是默認過一點只能做一條與已知直線平行的線。然而還有雙曲面幾何和橢圓幾何,他們認為過一點不是只能做一條與已知直線平行的線。然而這三種幾何都是邏輯嚴密的,沒有任何精通某種幾何數學家可以證明其他的幾何是「錯誤」的。
對某個事件的想法其實很相似。我們都是以某些「自己默認正確」的角度出發,進行邏輯推理,來得到自己的觀點。當你看到一個觀點和你不同的人,你應該去判斷他默認了什麼是正確的,我是不是也默認了這個事是正確的。如果你覺得他默認的事情你無法認同,那你們就沒有繼續交流的必要,因為你很難說服他改變他的公理體系,儘管他的某一個公理在你看來可能是錯誤的。
如果你發現他「默認正確」的內容你可以認同,但是他的邏輯推理有你不贊同的地方,你就可以嘗試和他交流。不過在你看他描述的時候,包括交流的過程中,你都應該有意識地感受他的邏輯推理能力。一個人要發現自己的錯誤是很困難的,就像你考試的時候總是檢查不出來錯題一樣。如果他推理能力非常縝密,你就可以和他討論他推理上可能出現的漏洞了。
當然,網路不是數學。大部分網路上的人,都相當於所謂的「民科」。他們自己創造公理,認為他們相信的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再以此進行辯論,當然往往處於不敗之地。用你圖中的例子,如果一個人認為「只要和日本有瓜葛的中國人都死了活該」是「公理」,那你是沒有任何機會說服他的。
所以啊,網路上的絕大部分看客,是根本不值得交流的。我幾乎從來不回復我答案下的評論,無論他們是贊同還是反對。你見過哪個數學家天天回復民科們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哪裡論證有問題的?要意識到自己時間的價值,如果你陷於和你意見相悖,又不可能被改變的觀點裡不能自拔,說明你自控能力太有限,同時對自己的時間價值評估過低。
最後,不要忘了,每個民科都覺得自己是數學家,還是劃時代的那種。民科也會看不起其他的民科。人往往以為自己看透了別人,其實還沒看清自己。共勉吧。我上知乎的目的,是給心裡有想法,但是說不出來的人理出一條邏輯線來。我不怕挨罵,不怕噴,不怕被追著罵。就怕他不罵,不噴,腦子裡的想法缺乏基本的常識和邏輯,卻不肯看別人的觀點,也不肯自己理清楚邏輯,甚至不肯和別人罵上幾回,只是在那裡抱殘守缺,一看別人和自己的觀點不同,就拉黑,眼不見為凈。
噴子沒什麼可怕的,固執也沒什麼可怕的,大不了罵到海枯石爛,至少圍觀群眾都看懂了是非。
怕的是寡人無疾,先生何出此言。世界上兩件事最難
一是把別人的錢裝到自己的口袋裡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裝到別人的腦袋裡完成了二,就能完成一。
小了叫銷售,大了叫營銷。控制有腦子(有基礎科學素養,邏輯辯證力)的講道理,控制沒腦子的講宗教(儀式感)。
更厲害的,是對有腦子的講道理,又有點玄。
對貧苦大眾玩玄學,又拌一點科學道理,讓他們覺得自己做得是對的。所以你看
傳銷洗了大媽大爺的腦。喬布斯洗了年輕人的腦。哇塞!終於有人提這個問題了!!!!哈哈哈哈哈可以答題好開心!!!!!!!!咩哈哈
我初三的時候,要考體育,於是乎考前三個月每天早上都能看見一大堆小屁孩五六點就在校園裡各種跳啊跑啊呻吟啊~(體前驅)
有一天早上跳遠,我一個女同學問我「到底是先揮手還是先屈膝啊?要不要不屈膝啊?」我當時能跳兩米(滿分1.96)她估計看我跳的遠才問我,我就說:「你試試唄,每個人不一樣啊,你試試我看看」她說:「可是我要是兩種都試了還是跳不遠咋辦啊??」我就說:「你不試試怎麼知道呢」(二更,她是在問我之前跳的,我當然不清楚她的情況,也不知道她之前跳過了)她莫名其妙的火了(估計是著急)「你說的容易,我就是兩種都跳不遠!」我性子軟,安慰她「你跳一下吧,說不定我能幫上你?多練練哪個舒服就用那個」哇塞她突然就炸了「不聽你說了!你起開吧」我當時超級委屈,當時我好朋友還跟她玩兒的挺好的(倆人都有點「社會」,從這之後我對我這個好朋友的信任降低了,現在都不怎麼喜歡她),我好朋友跟她站在一起,也不管我,我自己在另一個跳遠白線旁,特委屈就哭。。。了。。。(哭啥??黑人臉??)然後在她面前跳了個兩米,然後走了(藍瘦,香菇,在這裡!)其實她就是想找個安慰,想讓我說「沒關係,你已經很棒了」可她沒想到我真的要幫她(微笑)自己不願意嘗試去真的改變,只是想找一個心裡認同感罷了
高一的時候,我用給我ex說:「我感覺我好胖,學習又不拔尖,長的也不出眾,太乖了沒脾氣,感覺很自卑bulabula」他就總告訴我「感覺到不足就去改變啊,我不嫌棄你,以後在我面前不要總是這麼的自卑、卑微的感覺」
剖析一下當時我的心裡狀態就是「寶寶想聽你誇我」不想改變,就是想讓你誇誇我。我想聽你說,我是你的女神。
當自己處於尷尬/自卑/厭惡/等等境遇時覺得自己有些孤單,尋求幫助不是目的,而是擺脫孤單,找到跟自己一起吐槽的人吐吐槽就好了。
「別給我解決辦法,我的潛意識討厭改變」
我媽總讓我好好學習儘管現在到了大學也依舊是這樣,讓我一直在學校里不要出來。原因是她自己讀的書不夠只有高中(但我好愛我媽,人生哲理家)
她每次哀怨嘆惋自己讀書不夠的時候,我就給他說「人家七十多九十多的老奶奶還考大學,你讀幾本書也可行啊」一開始她還有點興趣,後來我很負責的給她買來書、監督她的時候,她卻覺得「讀書還不如研究菜譜」。當我想改變她的思想的時候,我發現那種「我就是做不到」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在她的腦袋裡了,於是我在也不鼓勵她看書了。吃過一遍的菜我媽就能做出來,所以鼓勵她做菜會更好。不要在「你擅長而別人不擅長」的領域改變別人的思想,即使他向你尋求幫助,因為每個人都不想被碾壓。
當你抽風想去改變別人的思想,那就不要抱著想要回報和感謝的想法了,當一個上帝去施與,或許會讓你好受些。
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為謀,別總想改變別人的想法,別人沒活明白你也一樣。我也一樣。
就醬擺事實講道理,是講給圍觀群眾聽的,而不是為了說服你的對手。
這句話有點兒道理,卻非完全正確,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和他人討論,改變看法。
首先,你自己必須抱著和他人討論的目的去參與辯論。
如果參與者一方的你已經抱著「我三觀正確」的態度參與某個話題,潛台詞是「和我意見不合的都三觀不正確」,所謂討論不過是一方教育另一方,那麼這個套路很快就會被對方捕獲到,以辯論的方式來討論,以期打成共識就不可能了。
其次,對方必須是抱著和你討論的目的來參與辯論的,也就是對方是願意被說服的。
大部分人參與辯論的目的是為了表達,為了辯倒對方,為了輸出觀點而非為了獲取信息。說服閉目塞聽的人,怎麼可能呢?
最後,網路或者說公共場合的辯論,目標聽眾其實並不是你的辯論對象,而是觀眾。是觀眾中那些觀望的人,願意接收(非接受)你的觀點的人。努力用說服他們的技巧和方式,網路辯論就有意義和價值。說服別人之前,得分清他是求解決方法,還是求認同或安慰。
即使是來知乎提問的,他也可能已經有了自己的觀點,這時哪怕他是錯的,也不會認同你。
如果在新聞評論或日常聊天,對方根本不有求於你,就更難改變對方的想法了。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反思以沉澱閱歷,明白對待某件事的最佳方式,對我來說,這是知乎最有價值的一個地方。抗日電視劇里,我地下黨員受盡嚴刑拷打,最後在光榮犧牲前,昂首挺胸的說:等新中國成立了,我們要成立一個新政府!那時候的中國沒有剝削也沒有壓迫,更沒有恐懼,那時候人人平等,大家都享有自由!
反動派:你們一萬年也做不到!!!謝謝邀請,永遠不要試圖糾正別人的想法,這句話不對。霍夫蘭德提出了一個態度轉變模型,
所以糾正別人總是困難的,但是總有一些人會成功,而且沒有你想的那麼難,只有在信息和核心信念相差很多的時候容易失敗。我們發生一件事情,會產生多種信息,我們對於信息的選取有著偏好,對於不同信息的看重程度也有不同,所以,對於一件事情,我們總有很多種看法,舉個例子。三個人迎面走過來。(1)如果一個女孩,她喜歡帥哥,那麼她會關注這三個人誰更帥,(2)如果一個男孩,他可能關注,這三個人哪個是女孩,哪個比較漂亮,(3)如果是在學校,可能會關注,那個人我認識。
(4)如果是比較膽小,可能會關注,誰長的比較凶。所以,關注的點不同,我們的想法就會出現不同,而且,你如果仔細看一個人的想法,你就會發現,他的邏輯可能不會有錯,但是,對於信息的抓取跟別人不一樣,當然也有人邏輯錯了,這些人就更難以改變想法了。有種人叫「死杠頭」
人家幾十年產生的三觀你指望花三天三夜就能說通了?
有很多人誤以為自己堅持的那些想法是屬於自己的,並且組成了自己,寧噴不改。事實並非如此,原創的思想無一不需要極為艱苦的努力,甚至是死幾遍才能獲得。他們的堅持,不過是被人云亦云的過去的自己綁架了而已。
只回答標題部分。合理。
前幾天和朋友們討論「什麼是溝通能力好的表現」,大家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沒有一個人把「將自己的思想裝到別人的腦袋裡」列在標準里,甚至連「說服能力強」這種指標都沒有。(能做到的人,我們稱為「洗腦」)而說到好的溝通,都是以「好好說話,好好思考,好好傾聽」為中心思想的。這是大前提。如果,結果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什麼標準什麼指標不重要。那麼,這個結果也應該是解決了問題,而不是「我說服了你」。
如果一個人企圖無條件說服另外一個人,不外乎兩種情況:(注意我的關鍵字:無條件)1兩人關係決裂,以後誰也別理誰,至少就這件事情上,別再討論。2權力解決,誰的「權」大聽誰的。(都是後患無窮的溝通方式)再如果,說服別人的目的是「我希望你更好」,那麼,你的技巧,比起,你的動機,更重要。
請注意,這裡說的技巧不是辯論技巧,生活歸生活,不要扯學術技能。這裡說的技巧是指「我們在一起,如何低成本的把問題解決了」。我建議的溝通結構是:「主觀想法+客觀認知」
(我就給出一個思考的框架,希望可以啟發小夥伴們的思考。)主觀想法是指:是指雙方各自持有的觀點是什麼,誰的觀點更適用,我們分析完我的,再分析你的。客觀認知是指:雙方都能夠認同的「事實」。(「客觀認知」的條件越多越好)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掌握的技巧是:
1要有一個良好的溝通環境,如果氣氛不對,建議話題發起者主動活躍氣氛。2話題發起方,在溝通中始終能保持清晰的談話思路。明白自己的談話目的。在陳述自己的想法時,應該說觀察到的事實,而非評論對方的觀點如何如何。
3話題發起方首先要有解釋的能力。能把雙方的觀點歸類,能正確地理解對方的觀點,能澄清對方對於自己觀點的誤解。
澄清意圖非常重要,對方判斷是否被攻擊,依據的不是你的內容,而是你的意圖,更致命的是,我們都喜歡假設對方的意圖。所以呢?4話題發起方要具有分析的能力,可以做到:審查各自的理念,發現論證,並分析論證。
5話題發起方要具有評估的能力。可以評估出對方所持觀點具有什麼樣的風險性。
6話題發起方具有推論的能力。可以模擬出「對方如果這樣做了,會有什麼樣的嚴重後果」,可以做到:質疑對方提供的證據、能夠推測選擇,還能推出結論。要不然,你瞎BB個啥?靠干吼?
7話題發起方具自我校準的能力。在說服對方的過程中,能夠知錯就改,能夠做到自我審查、能夠自我校正。而不是「打腫臉充胖子」,為了說服而說服。
8留下「證據」。免得下一次對方找你撕逼。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細節問題是:
1:在交談過程中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能夠覺察自身的情緒,懂得及時抽離或控制。2:心存敬畏。懂得謙卑。要區別請求和命令,命令會讓對方產生不安全感。
最主要的是:把握互惠原則,能用各種相對滿意的方式把問題解決。更重要的是:還做到了雙贏。展開說一下:用詞精準的告訴對方,你為什麼會這樣想,為什麼建議對方這樣做。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一容易找到雙贏的方案,二是更容易激發對方採納你的觀點。3:不要說廢話。首先是明確告之「要做什麼」,而不是「不做什麼」。
不要人身攻擊。不要搬出特殊個案。但可以「借用社會影響力」。發現了對方的優點,就主動讚美幾句,這不是廢話,是營造溝通氣氛。4:不要有「這種人根本不值得交流」的心態,如果你覺得對方不值得,那你為什麼要選擇開始?既然選擇了開始,自己駕馭不了局面,就不要擺臉色給別人看。「讓人對你產生好感」是良好溝通的前提。
5:搞清楚一個本質,終究目的就是解決問題。不是證明一個事實,更不是嘲笑別人的觀點。
我來總結一下:人們對「我來給你一個道理」的偏好往往源於思維慣性。因為我們都是接受了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正因為有了十幾年的這種心理暗示。在我們的經驗和認識中,所謂「我是為了你好」,就是「明白人」對「不明白人」說話。就是告知與被告知的關係。但這種這種單邊主義思維方式,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最後:請記住,任何事情,背後的底層邏輯都是:先學會如何做人,再去學會:如何搞定這個事情。
手機快碼,隨便看看。與君共勉。永遠不要糾正不要試圖糾正別人的想法的想法,因為這也做不到。。。
這不是抖機靈,事實上,「糾正別人想法」這一舉動本身並不一定就是為了「糾正別人想法」,而是僅僅是為了表明自己對待這個想法的態度。
當然,實際生活中為了避免衝突,大家基本還都是求同存異的。「永遠不要試圖糾正別人的想法,因為幾乎做不到」這句話合理嗎?
合理。為什麼?
因為人們就是總會固守自己原有的想法,哪怕只是為了尊嚴,不信那你先試試「糾正」自己吧。這就說明你去「糾正」別人這行為本身就有問題了。你是如何驗證自己是正確的?驗證手段不對,那麼你如何確保自己是正確的?你自己不是正確的,那憑什麼要去糾正別人?如果是你遇到的,你會怎麼做?遵守這句話。其實我很同意最後那張圖的觀點。哪個行業沒有被抹黑的?哪個行業沒有委屈?你要是覺得自己委屈可以去做半年銷售。保證半年之後感覺天天是做大爺。
再者,你要想到,當你覺得別人是在故意抹黑的時候。也許行業內有那麼一批人是真的黑。通常我只在一種情況下會做這件事——對方是付費用戶,花(足夠多的)錢來請我幫他排疑解難(糾正錯誤觀念)。即便如此,「我負責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聽多少信多少實際能做到多少看你自己。我只管『教會』,不保你賺錢」。就像我也知道「做事要趁早,不要拖延症」,不是連我自己也做不到么?
合理個蛋。
我拿槍指著你腦袋,你是要命還是要想法?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網民喜歡說「你支」,而不是好好稱呼國家?
※當鍵盤俠的感覺爽不爽?
※中國的真實現狀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在貼吧里會有那麼多厭惡中國政治的人?
※基督教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宗教嗎?
※為什麼哪裡都有低素質的「腦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