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設計師到底該如何學習?希望給一個系統全面的答案。

作為年輕的室內設計師,工作三年來我一直由設計總監帶,我也由技術崗,逐漸的往方案崗靠。可是最近一段時間,我越來越發現自己不會做設計,進步的很慢!

平時看別人作品,並不知道好在哪?看大師的作品,學不來,不會欣賞!別人說好就好,好在哪裡我並不知道。

之前也看過理論書籍,看不懂,也沒有耐心看下去。

我甚至不知道怎麼學習室內設計。

室內設計該如何學習?牛逼的大師們又是怎麼學習的?


恩。意識到自己理論看不懂,別人說話聽不懂是件好事。

每次我助理聽不懂我說話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傢伙又在裝逼了。然後自動屏蔽我說的話。

沒辦法沒錢找更好的實習生了……開不起工資,來和我學設計的幾個徒弟都是交錢找樂子的,他們工資高到給不起啊……

額偏題……

做室內設計有個詩你懂么?我們先從這個入門吧

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

奔放洋氣有深度,簡約時尚國際范,

下面的是調笑的我就不貼了。

這4句包含了客戶會說的大部分的詞。

好了問題來了,出現這樣的詞應該在設計裡面加什麼調整什麼。

比如說這個辦公室

(侵刪)

客戶說,不夠高端,不夠大氣。我會改成類似的效果。

區別在於改的圖片都是軸對稱圖形,而且過道的正中就是背景牆的正中。這個等於給背景牆加了一個buff,讓人注意他的buff。

並不是說軸對稱一定是高端大氣的,這個只是一個手法。你看故宮、四合院、法院……

弊病就是死板咯,還可以用些東西來調節死板,植物裝飾等細節上的調整下,要符合辦公室的語境。

這個是某個畫家調整的軸對稱圖形

看,房子,配飾、吊頂,妥妥的軸對稱。討論的人,他做了一點調整。首先看這個畫面絕對是先注意那個畫幅中間的長髮男子(因為他有軸對稱的BUFF)。然後那個畫面右邊的人伸出手來搶鏡……

還有看顏色,深色會讓人覺得穩重些。

再還有就是看比例,看第二張圖出現的標誌是不是比沒有改的圖順眼很多?

大白牆大標誌並沒有讓這個公司的標誌給人創造出高端的感覺,這個是因為對比,就像胖子穿個鬆鬆垮垮的衣服和瘦子穿鬆鬆垮垮的衣服一個道理。

一個是嘻哈風格,一個是哈哈風格……

那麼針對這樣的處理手法是,分割牆面牆面和縮小標誌,或者是加元素。

額有幾張圖硬是載入不來……

還有的放大標誌來做牆面分割的

問題繼續來,這些手法管用么?哪個方式更好點?

老實和你說一句,我不知道…真TM不知道啊,要等圖紙出來了自己感受,那裡不對勁,那裡能做得更好……再自己修改。

繪圖員經常發現設計師推翻自己的東西,然後叫繪圖員重新畫,而且語調還罵罵咧咧的,這個就是因為覺得自己的手法不好和繪圖表現的感受不對,但是面子上又拉不下……只能這樣甩鍋咯,做主案的壓力也很大的,公司裡面的事情關係客戶的交流等等,希望繪圖員理解下每個對你吼的設計師……當他們是神經病就好了……

做設計不能太認真……差不多得了,認真起來方案永遠拿不出來。

以上只是「方案深化修改」。這個是做主案的基本功。

好吧,說說怎麼做主案。

設計的思維和工科的思維不一樣。設計不是線性思考。

額,線性思考是這樣的。

這個結構不穩,為什麼不穩,以為力學算出來他不穩,我們加點材料讓它穩,這樣加可以了么?可以了,因為按著力學上來說穩了。OK,那就做吧。

這個機械不耐用,不耐用的原因是因為齒輪的精度不夠,要精度更加好的齒輪能讓它比以前耐用么?可以的,因為我們用模擬軟體算出來了。

諸如此類。

比較貼切的就是繪圖和設計了,繪圖只要把方案表現出來,更進一點,把感覺表達出來。設計是「我TM為啥要這個感覺,這個感覺是不是對的,有什麼更好的感覺,換個感覺行不行……「

因為設計師不能度量的,除非水平差別很大。

例如:哪個歌手唱歌最好?

水平差別大的能分辨

例如:哪個歌手畫畫好=。=(沒有」最「的哦……)

學工科的讀書讀的好,出來弄的好隨便去個公司當個小頭目。而學」設計「卻不行。

為啥?因為設計要解決的問題並不是用上個世紀的知識就已經解決的問題。

讀書的時候我們接觸到的知識是上個世紀的知識,設計、考古之類的可能還會接觸到上十幾個世紀和上幾十個世紀的知識……

這些知識並不能解決當下的設計問題。

我們還要到電視大自然戶外網路……中去學習。

最重要的還有實踐。

這些就能解決了么?

也不一定。

那麼我聽到而認同的(並不是我自創,別人總結了套過來的,忘記誰說的了)設計成長過程是:

學——聞——問——思——修——造——業

就是學習咯。上面講了不細說了。

就是多看咯。看別人的答案說日本」築地市場「很乾凈,那我就去找它長什麼樣為啥能幹凈。又沒錢去看看只能這樣了。額,幻想自己接到」農改超「項目的時候能有點底。

就是問為什麼咯。人家為啥這樣整,整的好處是什麼之類的。

(寫那麼長的答案我開始心煩了)

就是思考咯,我能借鑒什麼,能超越什麼,突破什麼等等。

就是重複以上過程修鍊咯。

就是自己做出來看看怎麼樣子咯。再做能不能更好,犯錯的背鍋甩鍋多半在這裡。

成就自己的事業。做出成績。

這些的這些都是要自己一個人單挑全世界的。而且回報的反射弧特別的漫長。甚至漫長到這輩子都不會碰到。

看見那些說我也會CAD我能設計之類的。

我想說,我也懂速度=路程/時間啊,那麼一頭牛在火車上奔跑它的速度就等於火車的速度加牛跑的速度么。OK像搭房子一樣繞地球做火車軌道,疊加N個火車,那頭牛隨便在火車頂端走2步就超音速了啊,在加多幾百次,隨便走2步都超光速了么

=。=設計界的民科。

客戶有想法我來深化是可以,但是請客戶不要太固執,否則我只能花錢做那幾千層的火車給你而達不到超光速的效果。

額,問題是啥來著=。=

怎麼跑到牛身上去了。

嗯嗯,學習方案設計。

別人覺得好看你覺得沒感覺,首先是考慮別人的出發點是什麼,他生活經歷是什麼。這個你看不出來是因為你沒見過或者沒沒感受過。或者是太線性思考。

別人看起來臉沒歪沒中風沒弱智的情況下就不要把她往這邊想了……

改天得空給你分析幾個案子吧。

改天是閑的蛋疼那天=。=別催……


這個是個大問題,所以我要用大篇幅來系統的解答。

還是以我們習慣的對話方式開始吧

------------------------------------言歸正傳分割線--------------------------------------

上:用學習終結抄襲

「老司機好久不見,最近一直想問你一些問題」小梅說。

「兄弟請講」老岳說。

「老岳,工作三年以來,我一直由設計總監帶著做設計,我也由最初的技術崗,逐漸的往方案部分靠攏……」小梅說。

「這不很好嗎?」老岳說

「可是老岳,我越來越發現自己不會做設計了,覺得自己進步的好慢啊!突然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

平時看別人作品覺得很好,但並不知道好在哪裡,自己拿來就抄點造型。看過大師的各種作品,卻怎麼也學不來,不會欣賞!別人說好就好,可是好在哪裡我不知道。

之前也看過你的文章和其他的理論書籍,我看不懂,有時甚至沒有耐心看下去。

比如你前些天寫的關於設計銷售的文章,我認真的看完了,當時覺得很有意思,可是放下文章,我依然不知道怎麼辦,我無法使用你的知識。

還有,我覺得沒有人帶我,我根本不知道怎麼學習設計。同時,做設計這個事,好像沒有標準答案,不像上學時那樣,有個什麼東西能讓你一勞永逸的背會就搞定。

老岳,設計該怎麼學習?那些比你牛逼的大師們又是怎麼學習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老岳大笑。

「你笑什麼?」

「我想起一個笑話:

一個設計師去消防局當志願者,接受訓練,消防員問他:凌晨三點的洛杉磯,連科比都還沒有出來訓練,但是你發現了個街區里的一棟房子著火了,你怎麼辦?

設計師:我報警,然後分析火情,組織救援!

消防員:非常好!假如凌晨三點你到了一處沒有任何火情的街區呢?

設計師:那我就把街區里的一棟房子點著!」老岳說

「彥祖,謝謝你的腦洞,可是你跑題了好吧?」小梅說。

「科科,其實並妹有!

這位放火的設計師非常有智慧,他放火的動作其實是把自己的一個未知的,不可解決的狀態,轉換成了一個已知的,可以被控制的狀態。

其實你說的設計學習也一樣。

舉個例子,書上的字,你全認識,可是放到一起你就不知道什麼意思了。即使是懵懵懂懂的大約有點感覺,合上書本後很快你就忘了,幾次以後,你甚至會覺得看書沒有什麼用。

其實這不是讀書本身有問題,而是你根本不會讀書,那麼你首先要做的不是讀書,而是需要先學習怎麼讀書。

那麼設計也一樣,大師發布了新作品,你除了覺得好看之外,就再也沒有看法了。你不知道作品好在哪?不好在哪?所以在學習設計之前,你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學習設計的問題,然後才是解決學習設計的問題。」老岳說

「哈哈,老司機快給我講講,到底該怎麼學習?」小梅興奮的說

Part1 學習的意願

「兄弟,如果剛才的消防員繼續向設計師提問:如果你凌晨3點來到一個荒蕪的工地該怎麼辦?」老岳問

「彥祖,按你之前的腦洞,應該是要先給這個地蓋個房子,然後點著房子,再報警吧?」小梅說

「哈哈哈,答對了!

其實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學習設計的方法之前要解決學習的意願的問題。」老岳說

「老中醫,我沒有問題,我有強烈的意願去學習,你快告訴我怎麼學習設計!」

存在感

「兄弟,你有強烈的想知道答案的意願和你有強烈的學習意願這是兩回事。

再比如,一些朋友經常說,老岳你寫的文章太長了,我看不完。

我說:科科,你愛看不看。

因為你接受那種碎片的、垃圾的、迎合你已有觀念和情緒的信息太多了,你已經習以為常了,你已經失去學習的能力了,所以看一篇長文都看不完,所以你是low逼,你怪誰?

沒有互聯網之前,美國發行量最大的雜誌是《讀者文摘》,而這本雜誌的核心目的不是為了讓你讀書,也不是告訴你什麼知識,而是讓你產生——你正在讀書——的錯覺。

你看,大多數人對學習其實並不感興趣,他們不過是喜歡擺出——我正在學習——的姿態而已。於是就有人幫你刷學習的存在感,幫你裝做學習,幫你跳學習的舞蹈,變成了巨大的生意。

之前我也寫過關於學習的文章(從設計屌絲到設計大師的學習方法)但是閱讀量並不高,而有趣的是,我在朋友圈向小夥伴徵集文章議題的時候,最高得票的也是關於學習的議題。

其實機智如我早就看穿了這一切,這絕大多數人,也不過是想刷學習的存在感而已,而非真正的想去學習。

兄弟,你想想,你到底是因為好奇想學習?還是因為你想刷學習的存在感?」老岳說

「老岳,我確定我想學習,不是為了刷存在感。」

「那好,之前又是什麼阻礙你的學習?」

「我沒有時間……」

生存餘力

「好吧, 我們每個人一天都是24個小時,為什麼別人有,而你沒有?」老岳說

「我要生存,每天要上班,而且設計公司加班特別多,回到家裡很累了哪有時間學習看書?」小梅說

「查理芒格說他的搭檔巴菲特從年輕時起,一天至少有一半的時間在看書學習,我不相信你會比巴菲特忙!

舉個例子,每人每一天只有24小時,這就像是我們每個人都是一輛能跑24公里的電瓶車,我們把這個24公里的電量(精力的總量)叫做"生存能力"。

而每天你上班後老闆給你布置工作任務,晚上女朋友叫你陪她吃飯,你為了完成這些事情,會消耗你的電池電量,這些事情我們稱之為"生存負擔"。

如果每天你的生存負擔是每天跑30公里,而你的生存能力是跑24公里時,你將會疲憊不堪,始終透支,但是如果你的生存負擔是18公里,你的生存能力是24公里,那麼24-18=6,你剩下的6公里的電量就是你的"生存餘量"。

當你擁有生存餘量的時候,你也就有了學習所需要的時間和心智資源,於是你會獲得更多的生存能力。

當你的能力增長的速度超過你的生存負擔時,你會有更多的生存餘量用來投資到學習中去,你始終處於一個正循環的過程。

這也就是為什麼那些牛人,能夠做很多很偉大的事情,同時還有很多的時間學習的原因,其本質就是通過學習讓生存餘量變大,越來越從容,於是人生之中的選擇會越來越多,機會也會越來越多,於是長期的學習投資會讓你變成:

生存能力 12000

生存負擔 9000

生存餘量 3000

你看這才是牛人之所以是牛人的原因。」老岳說

「可是,問題的癥結在於我沒有生存餘量用來投資到學習中啊?」小梅說

「你不是沒有餘量,你是沒有付出代價和成本的決心而已。記得羅永浩說過,當年他獨自在小出租屋裡一本一本的、一摞一摞的看書、啃泡麵,不時自憐到嚎啕大哭。你的現狀豈不遠好於他?」

「好了討論過了學習的前提條件我們來看一下怎麼學習的問題。」

考試

「等一下老岳,我也是大學生,也是從小學到大學一場一場考試殺過來的,按道理我應該非常會學習的啊?為什麼我現在覺得自己不會學習了呢?」小梅問

「好問題,但答案就在問題里,正是因為你所有的學習是圍繞考試的,所有問題都是有固定答案的。而考試就是考你是否知道答案,但你不需要聯繫實際。

久而久之你只會學習擁有固定答案的東西,但生活是沒有固定答案的,於是當你展開面對生活的學習的時候完全沒有方法。

比如,之前你看到的大師的新作品,沒有人告訴你這作品好在哪的標準答案的時候,你自己是迷茫的、內心是恐慌的,你過去幾十年拿來應付考試的學習方法徹底的崩潰了。」

「可是老岳,現在到底應該怎麼學習呢?特別是設計?」

Part2 解碼

「假如,我給了你一張光碟,裡面是召喚神龍的方法,你看了就能知道? ? ? ? ? ? ? 龍珠的位置,你回去後往電腦里一放,發現電腦無法讀取信息,因為光碟里的內容無法解碼。你怎麼辦呢?」老岳說

「當然是看文件格式,搜索解碼器,破解文件啦。」小梅說

「很好,學習也一樣,學習設計更是如此。學習解碼就是對看見的內容進行深層加工,透過表層,解讀內涵,形成自己的見解,這個過程就是把知識變成自己的過程。

解碼高手的世界可以分成三個等級。舉個例子:玩具店裡有一隻「會說話的小黃鴨」,我們要對這個玩具進行解碼。

第一層級是:孩子視角。對孩子來說小黃鴨就是玩具,孩子關心的是「小黃鴨會說什麼」,好不好玩?這也是我們在讀書、看電影,讀設計時常用的視角,關心設計好不好看,關心這本書寫了什麼,這部電影講了什麼故事。

第二層級是:家長視角。家長關心的是「小黃鴨是什麼」?比如它是一個玩具,然後家長會評判這個玩具好不好玩、安不安全。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採用這種視角的人,更關心內容有什麼價值,意義在哪裡,並且能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反思。

第三層級是:製造者視角。他們關心的是「小黃鴨是怎麼做出來的」,它有哪些功能,它的電路結構和聲光效果怎麼樣。它的產品定義是什麼,有哪些核心技術,包括產品的渠道鋪設和廣告的內容。你看,這個層次的人,會更關心作品的內部結構、表達方式和效果呈現等方面,會對作品進行徹底的剖析。

這三層解碼等級是層層遞進的,難度也逐漸增加。高段位學習者當然是處在第三個層次,可是大多數人都在第一個層次上。

解碼

這三個等級有什麼特點和規律嗎?以後該怎麼應用呢?我們可以從以下的三個方面來看待問題,運行解碼思維:

1.是什麼

2.做什麼

3.為什麼

好了,下面我們詳細的再解讀一下什麼叫:是什麼?做什麼?為什麼?

微信,我們每天都用,你在使用微信時提取到了什麼?解讀到了什麼?」老岳問

「微信,我就覺得挺好用的,經常刷朋友圈,我在朋友圈看過好多大師的作品呢。」小梅說

「打住,我問你的是從微信這款產品你提取到了學習到了什麼?」老岳說

「微信能有什麼提取?我沒想過。」小梅說

「好吧,我來詳細的解釋一下。

是什麼?

對一般人來說,他每天使用微信,他能看到微信是一款產品,「是」一款通訊社交產品,他使用它而已。

做什麼?

但對一個好學的人來說,他不但會使用微信這款產品,還能看到微信整體的功能布局,看到它是做什麼的?

比如微信的產品結構是怎麼樣的?

比如微信的通訊(文字語音)強社交(朋友圈)和支付(紅包和支付)是最主要的功能核心,這些功能是怎麼分布的?

同時他甚至會詳細的學習微信這個產品的交互邏輯,他會研究為什麼微信讓你覺得好用?

微信交互上有什麼特點,甚至表層的視覺上的設計有什麼特點?

同時他還會想:微信的競爭對手產品是什麼?要不要使用一下體驗一下?差距是什麼?

當你做到這一步時,微信這個產品已經向你展開了無數的信息了,可以供你學習,但這還不是最牛的人的層級。

最會學習的人不但能做到以上這些,他還能問自己:

為什麼?

比如為什麼微信要這樣設計這個體驗?

為什麼他的產品策略是非常簡潔的?為保證這種簡潔的體驗,產品設計師放棄了什麼?

微信是怎麼定義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的?

又是怎麼定義人和商業之間的關係的?

又是如何定義人和信息之間的關係的?

微信怎麼做到這些定義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現在微信這款產品,達成手段的方法哪裡好哪裡不好?

微信的產品團隊的組織是什麼樣的?

如果是我來做這款產品我能做什麼?

微信將來有可能會被什麼樣的產品取代?」老岳說

「老岳,我有點懂了,可是你能再告訴我室內設計大師的作品又該如何解讀嗎?」

「好吧,我們接下來說說大師的作品該如何通過是什麼、做什麼、 為什麼的方法來解析學習。可是在運用這些技能之前,我還需要先聊一下"讀圖"的問題。

舉個例子:你喜歡的大師發表了一套新作品,你看了歡欣鼓舞覺得很棒,這個時候你可以盡最大可能的收集項目的信息。

其實設計師日常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瀏覽、收集、保存各種各樣的圖片了,而有了這些成系統的或不成系統的圖片,解讀起來有什麼好的工具呢?

我的經驗就是從:

感受 價值 手段

三個不同的維度來解讀解構。

我們看到一個圖片,首先分析,這張圖片給我帶來了什麼感受?

是精緻的、優雅的、好笑的、調皮的、靜謐的、喧囂的?

格調上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

比如,一張室內圖片的立面讓我有高聳的「感覺」(感覺)。

這種高聳能帶來崇高感,能讓這個宗教空間「顯得」(價值)神聖和莊嚴。

同時整體的線條全部突出了豎向的延伸,更值得注意的是,空間的上部分,有特別的燈光處理,利用了人的趨光性,再一次的強調向上仰望,突出崇高感,以後我做政治場所的空間,需要特彆強調崇高的儀式感的地方,可以借鑒這種處理(手段)。

有了讀圖這個基本的手段,我們就可以展開我們深度解讀、學習設計的過程了,首先來看:

是什麼?

假如大師公司發表的作品 「是」上海的一套平層的豪宅,有兩百多平米。總體來說,這套作品很好看,於是你上網一搜,很貴!十多萬一平米的房子,整體「是」現代風格的,而且「是」比較性感的感覺。你看,這個走廊的牆面竟然「是」紫色的。你再看,客廳里的這個柜子「是」這樣的,我可以抄下來啊,用到我的項目上。還有,從原始平面圖上看這裡原來「是」客房,而現在「是」書房 。

做什麼?

在提到了很多「是」什麼的信息後,我們要來思考和審視,大師在這裡到底做了什麼?

記得有人說,讀書最高的境界是:能在書的空白處讀出比書中文字寫出的還要多的內容。

其實一個好的學習者型設計師,也要從網上看到的圖片里,挖掘出遠遠多於圖片的信息,這個就需要:強解讀力,強解碼能力。

比如,你看到大師的作品圖片,牆上做了一個與後面空間通透的架子,造型好看,細節精彩,就連工藝細節也是犀利精緻,你覺得真棒,以後可以抄。

而大多數人對作品的解讀也就停留在這個位置了,這時候真正的高手是不會停滯的,他接下來會通過研究平面發現,大師不但把牆做成了通透的柜子,而且把牆體也向前移動了,擴大了書房的區域,縮小了客廳的一點面積,於是你會問:大師做這個是為什麼?有幾層意思?

為什麼?

這是一個豪宅產品,大師在這套作品裡,把社交空間的面積縮小,把情趣空間的面積加大是什麼意思?

這麼貴的房子,又是第一居所,面積不算特別大,戶型緊湊精緻,大師這樣調整空間里娛樂情趣空間的比例是什麼原因?

是開發商對產品的理念導向升級了?還是最近大師有什麼新的設計觀點?

於是你又看了一遍設計大師的訪談。

吆西,原來大師在倡導空間里的生活樂趣。

嗯,最近看新聞好像整個奢侈品行業都劇烈下滑,是因為我們的消費習慣升級了。

嗯,原來大師為了貫徹他的樂居生活的理念,對這個空間布局進行了微調,空間尺度有變化,同時,原來這個空間的採光有點弱,空間體驗不太好,需要一點側面採光,於是大師把牆打通,做了透光的柜子,就是為了解決二次採光的問題。

嗯,這個柜子的燈帶,照明處理的很好,燈槽在中間,兩邊都看著居中,但因為居中暴漏了燈管光源,於是大師在燈槽上加了如玉玻璃做遮擋,這樣燈光均勻不刺眼。

等一下,訪談里,大師竟然談到了這個設計,他說這是為了凸顯中式生活和現代生活的意境與傳承..... 卧槽,果然老司機,真他媽的能扯,下次彙報我也這樣忽悠甲方。

嗯,這一套作品和大師之前的有點不同,好像使用了更多的灰色,這是作品看著更沉穩優雅的原因嗎?還是因為這套大平層建築為了攬江觀景,把一整面牆都做成了玻璃,於是在室內的時候,會讓空間採光過於強烈刺眼?對了,晚上的時候,牆面顏色深一點可以避免更多的玻璃窗上的魚缸效應,讓觀賞到的江景里的萬家燈火會更加美麗........

對了,為什麼在走廊里為什麼有一面牆是紫色的?啊哈,原來這個走廊比較長,用紫色的膨脹色會讓走廊顯得相對的短一點,同時可以讓灰色的基調在一些局部調皮快樂一些,呼應了大師的樂居理念.....

其次,你要更深入的解碼大師,你就要問自己更多的為什麼?

你可能會把大師這幾年的作品都收集來,按年份分好類,於是你一點一點的肢解大師的作品,嗯,以前喜歡用暖色,10年前大師的設計還是挺平庸的啊!

我去,為什麼5年前大師的作品像是開了掛一樣,進步巨大啊,什麼影響了他?我去看看有沒有什麼文章介紹他的經歷。

嗯,你看大師是怎麼出名的?為什麼?他的產品是什麼?本質解決了什麼問題?提供了什麼價值?難道僅僅只是好看?大師的爆款是什麼?

什麼符號、調性、顏色、材質、細節在大師的作品裡出現的最多?幾年前和現在有什麼變化?

大師是怎麼學習的?

他看什麼書,哪個設計師對大師的作品影響最大?

整體上有哪些因素成就了今天的大師?

.............」

「再比如,我經常在微信收到小夥伴的留言說,喜歡成象設計的作品,說看了我們發的作品圖片學到了很多東西,而我總是回復他們:謝謝,科科......

其實,成象設計的一個作品、從設計的研發、到版型固定,然後從畫圖、提報、再到CAD物料,到圖紙品控,到現場執行度品控,到拍照,文案,編輯,排版。是一個系統的鏈條,而小夥伴們看到的,讀到的,其實都是被我們規定好,設計好的,至少我們希望你看了要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感覺與行為。而一個作品的圖片里所包涵的信息,遠遠的小於一個產生圖片(作品)的體系所包涵的信息,如果你只能見山是山,關心圖片這樣的表層信息,那麼恐怕你就只能是愚公,一輩子搬山,而且搬不完,永遠不會知道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是否有一群可愛的藍精靈,所以,學習解碼是一個深度挖掘的過程,就是從點入手,延伸成線,擴大成面的過程。」

Part3 彥祖也要多讀書

「老岳,這個解碼真的好難啊,會非常的累。而且,我聽你舉例子解讀的過程中,還是有一些解讀大師設計作品的知識我並不知道,我該怎麼辦?」

「學習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付出成本和代價,那種玩著輕輕鬆鬆就學習的方法,本質是都是像《讀者文摘》一樣讓你產生你在學習的幻覺而已。

同時,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和系統的事情,牛逼的人物都有跨度很大的知識體系。所以,即使現在你想解讀大師的作品,你也要有一些更底層的解碼知識,而這些知識主要來自於閱讀。

那我們如何通過閱讀為主的方式學習呢?」老岳說

表演看書

「任何一本書,一段文字,一段語音,都可以視為信息,信息沒有和你已有的知識、記憶,發生關係之前不是屬於你的知識。

因為你既不理解,也不會應用,你更沒有把知識結構化的歸納,所以你並不能從信息里提煉出有效的信息,於是這個信息很可能讀過就忘了,於是你發現書雖然不停的在看,可是沒有用,兩周以後再翻開之前讀過的書,感覺像是看新書......

經常有一些小夥伴在微信上問我,想學習設計要從看什麼書開始?

我想,應該先從學會學習方法本身開始,因為你的沒有掌握好的方法,讀再多的書效率都很低,是對自己時間的巨大浪費。

我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有段時間不是按本看書,而是按尺看書,集中一個月看一尺厚的書,可看完後很快就忘掉了。後來自己想清楚了,我的這種行為不過也是表演看書而已。

舉個例子:美國一位名叫哈莉葉特·克勞斯娜的家庭婦女,每周可以讀20本書(平均一天近3本,一年超過1000本),她奪得「美國頭號讀者」的稱號。《圖書》雜誌稱她讀書的速度「比子彈還快」,而她也自稱是「極速讀者」,而這源於她與生俱來的「某種怪異的才能」。

可是讀的又多又快又怎樣?一樣是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對吧?

而錢鍾書先生一生當中的讀書英文筆記有170多冊,中文讀書筆記也有不到200冊,錢先生家裡不藏書,錢先生看完一本書之後,會用讀書的雙倍時間,來整理成讀書筆記,之後保留筆記,書送人,這也意味著錢先生一生的讀書量一定少於那個美國的家庭婦女,可是知識的有效性,社會貢獻和博聞強記以及學術水準,相比較之下恐怕一目了然吧?

為什麼,哈莉葉特和錢鍾書的差距如此之大?

其實,我們學習的效果和你看了多少,甚至和背誦了多少,沒有太多的關係,反而是你能從獲取的知識里,再次調用出多少知識有關係。所謂智識通達,事事洞明,說的就是你對知識的理解調用的能力。

怎樣科學的學習,提高知識的理解和調用能力呢?應該如何開始科學的閱讀呢?

一般而言,我們可以把一個學習的過程分為5個階段:

1.獲取

2.理解

3.延伸

4.反思

5.應用

1.獲取

獲取知識就是你的閱讀和觀察,通過工作記憶來加工信息,讓這個信息傳遞到大腦,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要注意信息的類別,分門別類的用不同的方法學習,以便達到最高的效率。

而可獲取的知識一般可以分為幾個類型:

A,描述性信息。

比如:這是個飛機、那是個汽車、趙總你好、這位是小王。

這裡的蘋果樹有213棵,等等。

這一類信息,全部是在描述一個事實、一個狀態、甚至一些細節。

比如英語單詞,也是這個類別

B,觀點。

比如:小王我覺的你這事乾的SB透了。

我認為國學能救拯救人類文明。

我認為你的方案有問題,特別是這個地方,讓我覺得會影響將來的使用。

C,程序信息。

比如,將油加熱至冒煙,然後將切好的蔥花放入,之後加鹽少許.....

D,抽象信息。

比如,地圖,數學公式,哲學邏輯

2.理解

一段信息被讀取了,該如何理解?也就是說,我告訴你一段新的信息,你用你自己的話自己的心智,怎麼描述出來給別人聽?

A,一般情況下,我們理解一個事物總是要把這個東西和我們心裡已知的事物建立聯繫,這種聯繫叫做比擬。比如,火箭就是一個大點的二踢腳。

B,理解一個事物,我們有時候需要在腦海里把它圖像化。

比如,地圖就是從用二維的手段,把三維的地理環境圖像化了。而我現在讀書的時候有時候會對全書做一個思維導圖。

比如,當年我做家裝設計師的時候,客戶有時候讓我在現場說對他們家的布局的看法,說實話,我在現場的想法遠不如我面對一個平面圖的時候想法多,對空間本質的理解深。

(老岳的讀書思維導圖)

3,延伸

知識獲取了並理解了。一般人學習到這種足以應付考試的程度,就會停止學習了。可是對一個高手而言,這才剛剛是深度學習的起點。

前面說過,延伸一般指理解到的知識向內延伸,和自己以往的知識經驗產生鏈接,用以往的知識經驗,解讀新的知識。而現在我所說的延伸指的是用已經理解的知識向外延伸,用來外化、顯化的解讀自己身邊的現象和事物。

比如,讀一本心理學的書,理解了這本書里的例子後,你還能再舉出多少你生活里同一種心理現象的例子?

4,反思

有了知識的延伸,我們就會發現身邊有些現象可以用已經學到的知識重新解釋,但所有的知識都是有邊界的,有些現象知識沒法解釋,這個時候就要開始反思知識的不足,探索清楚知識的邊界在哪裡?

舉個例子:我的文章(啥也不聊就給你講個設計故事)里設置了一個極端的邊界條件——裝修一分錢不能花——的設計要求,來引導出在這個邊界之外更廣闊的設計天地,於是帶出廣義設計和狹義設計的概念,當然這些探索來自於我的反思,同樣這也給我帶來了更大的知識儲備。

5,應用

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什麼是應用?

應用就是改變了你現有的行為,使你更接近目標。

我們常聽人說:道理都懂,可以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這不過是一個誤解而已,道理(知道)和應用(做到)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需要知識的學習者辛苦卓絕的把知識內化,消化,分解而後才能應用。

舉個例子:在我的文章(設計師談單沒經驗?那就讓老司機來帶帶路!)里講了一個 "非補償性評估VS補償性評估"的概念,這篇文章成象設計的CMO 也看過了。上一周,她在開會時講,現在有一個項目,空間設計成象做完了,甲方卻在比較軟裝的價格,並且說別人的報價比我們低了一半,所以現在又在扯皮。

我問CMO怎麼解決?她說balabala ..... 。

我說:上醫治未病,我不想聽你現在怎麼解決問題,我想聽你分析問題怎麼造成的?

問題怎麼造成的?

其實在正常情況下,一個有管理能力的甲方,應該處在一個非補償性評估的狀態,也就是說看公司的能力,以及項目狀況,能劃定一個價格、品質和能力的範圍,然後在這個範圍內挑選合適的公司。

而不應該是現在這種甲方完全沒有選擇邊界的去選公司的情況。嗯,這家是小公司,他們有關係挺熱情。哎,那家是不錯的成熟公司,但報價高。喲,這家公司報價適中,但能力不行。

這個時候甲方的決策條件如此的混亂,只說明我們前期的客戶教育和引導工作做的不到位.......沒有把客戶從補償評估狀態提前引導到非補償評估的狀態,有了這個解讀之後,我想成象的同事應該明白以後該怎麼做了!

你看,這個事情上,老岳的文章CMO早就讀過,道理都懂,可以就是和現實生活關聯不起來,這其實就是無法應用造成的。」老岳說

「老岳,你說的這個應用我明白,可是我就是不會用怎麼辦?不知道怎麼展開,怎麼實踐......

還有,老司機,你的文章都是理論性的,我看著有道理,但是這些道理離我好遠,我不知道怎麼把這些事轉換到工作現實里來。我現在依然是"夜有千條路,天明還得賣豆腐"的狀態,怎麼破?"小梅說接連問到

"兄弟,你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學習從理論到實踐的落地問題。學習了理論,不會用,看了好作品不會抄,歸根到底還是落地轉換的問題。"老岳說

:怎樣才能開創自己的設計風格

Part1 道理你都懂卻依然學不好設計

"兄弟,假如我給你一本講摩托車引擎的工作原理的書,你合上書本就能開始修車嗎?"老岳說

"恐怕不能!"

"假如你修理摩托車10年,不但理解摩托車引擎的工作原理,你也可以修復大部分引擎的問題,這時你可以造出一部可靠的摩托車引擎嗎?"老岳說

"不行,我造不出來。"

"再比如,你得到了一本辟邪劍法,你看完書里的文字,你覺得你能成為一個絕世高手嗎?"老岳說

"在金庸的小說里能!包教包會和藍翔技校一樣的靠譜"

"那麼現實生活里呢?你跟著視頻學個瑜伽都那麼難,看一本書你就練成高手的可能性有多大?"老岳說

"沒可能,小時候體育課學做操都好難啊!"

"可是,為什麼你會認為,讀過我的文章後你就學會了裡面的知識呢?

你讀文章覺的有道理和你學會使用這個知識之間還有巨大的跨度,你學會使用這個知識和你能用科學方式生產知識還有巨大的距離。

這個就像是:讀摩托車修理書到修理摩托車再到造摩托車一樣的遠。"

之前我們討論了怎麼學習,怎麼解碼,可是有了知識,不能把知識轉換成可以應用的技能,你依然是:道理你都懂,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老岳說

"可是為什麼啊,老岳?我到底該怎麼學習設計知識才能把它轉換成設計的技術啊?"小梅問

Part2 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

"知識有兩種:陳述性的知識和非陳述性的知識。這個概念在我之前的文章《從設計屌絲到設計大師的學習方法》里詳細的敘述過。

我們長時間經歷的應試教育主要教給你陳述性知識,而面對陳述性知識,你需要背誦和理解就夠了。理解的好,背誦的準確量高,你一定可以考一個很好的成績,但都和應用無關。

可是設計和藝術、體育一樣,是非陳述性的知識,理解背誦的方式學習這種知識效率很低。而這種非陳述性的知識,必須通過實踐來學習。

那麼,背曲譜沒用,必須要彈琴。

那麼,看拳譜沒用,必須要上手練習。

所以,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所以,只學不練,全都白乾 。

這也就是為什麼清華和藍翔採取不同的教育方針的原因,因為學習所面對的知識不一樣。

所以相對於非陳述性的知識領域,你想成為大師,唯一的道路就是,多練!多練!多練!"老岳說

"我看過一篇文章說一個人在一個領域裡努力練習一萬個小時,就會成為這個領域裡頂尖的高手,彥祖,我是不是努力的還不夠啊?"小梅說

刻意練習

"你這話只對了一半,成為大師不是努力練習一萬小時就夠了,而是刻意練習一萬小時才可以。好多業餘愛好者,一輩子練習一種藝術門類,但沒有刻意練習,這輩子也最終是個業餘水平,其實就是這個原因。

很多年前我就遇到過一個年紀好大的家裝設計師,照理說他的工作年齡,就是熬也能熬成水平不錯的人了,結果呢? 水平之low讓我髮指 ......"

"老岳,成為大師要怎麼展開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呢?"小梅問

學習區

"好問題,小梅兄弟,你打過遊戲對吧?

遊戲里一般分為里3個級別:容易,挑戰,英雄。

容易就是:比較簡單的,輕鬆搞定,一鍵通關。

而挑戰級別就是: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你多玩幾次一定可以成功通關。

而英雄級別就是:自虐,玩很多很多次也不一定能成功通關。

其實學習這個事也和打遊戲一樣,一般而言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 :最內一層是 「舒適區 」(簡單級別),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中間的是 「學習區」(挑戰級別),而最外一層是 「恐慌區 」(英雄級別),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

一般而言,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學會一個知識,掌握了一項技能之後就停留在舒適區了,不停的重複簡單級別的遊戲,幾十年如一日,不再進步。

同樣,如果你突然進入學習的恐慌區,就會像一個新手進入了英雄級難度的遊戲,一般8秒都撐不到就被幹掉了。比如我們讀一本哲學書的經歷,基本上一頁的前三行就足以催眠,甚至讓你憤怒,因為你會懷疑自己的智商。

那麼對一個普通人來說,保持學習進步的最佳區域就是"學習區",就像玩遊戲一樣,在搞定了簡單級別後,進入挑戰模式,不停的打磨技術,在這裡你不會覺得簡單,不會覺得歲月靜好,你會覺得有壓力、有難度、有失敗,但是這個難度和壓力都是你能承受的。

科學家們考察花樣滑冰運動員的訓練,發現在同樣的練習時間內,普通的運動員更喜歡練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動作,而頂尖運動員則更多地練習各種高難度的跳躍動作;

同樣,高爾夫球普通愛好者打純粹是為了享受打球的過程,而職業運動員則在各種極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

真正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運動量,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我之前遇到的設計師,就是掌握了初級的設計技能之後,再也沒有前往學習區挑戰自己,所以幾十年下來,他幾乎沒有進步。"

自動完成

"可是老岳,我們怎樣才能保持在學習區接受挑戰呢?"小梅問

"第一,我們人都有惰性,我們掌握一個技術,一項技能之後,即使有外力驅使,我們也不願意長時間承受壓力和挑戰。

第二,我們都有一個行為的慣性,叫:自動完成。也就是說你會不自覺的按照你以往的標準完成你手上的工作,放棄了思考和挑戰。

舉個例子:

多年前我畫效果圖的時候,總是有一段時間進步不了。我非常著急,問一些前輩怎麼辦?有的前輩說,多看多學習,有的前輩說,停一段時間不要畫,換換腦子,這兩種方法我都試過,但效果都不好。現在看來,其實我當時就是陷入了深度的自動完成,每一次工作、每一次練習的難度都是上一次的重複,但是自己當時在完全意識不到的情況下自動完成了手裡的工作。

第二個例子:

前幾天有個小夥伴問我:

A:老岳,你看看這是我們這一期的平面作業,一個單親模特的家,你幫我看看唄?

I:嗯,你的這個平面衣帽空間太小啦,同時工作室留出的空間不夠大,你再去做足功課!

A:你為什麼這麼說?

I:前幾天陳冠希的模特女友和前夫的撕逼大戰,別的我沒注意,但是注意到那娘們兒的衣服、定製的飾品箱包什麼的,真多!

還有那個特丑的模特好像叫呂燕吧?她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服裝品牌,你可以看看她談創業的訪談節目。然後你會更多的理解模特這個群體,我看到你的平面,覺得你就是為了做一個抖機靈的平面作業而做作業,你談不上刻意練習,還不自覺的進入了自動完成的狀態。

A:好吧,老岳,我去看視頻。

I:兄弟,既然你的作業是給模特設計房子,首先你要認真的研究模特這個群體,了解她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能把這個群體的生活里的需求提煉出來,然後你應該建立一個模特需求的需求池,把你能想到的,了解到的需求都放到這個池子里,越具體越好,然後給這些需求排重要等級,然後再把些需求按照重要次序轉換成功能,往你要布置的空間里放。比如需求是:要收納好多的鞋子,那麼轉換的功能就是一個收納能力強的鞋櫃。甚至是走秀的鞋子、健身的鞋子要分開放置。

通過這樣的學習,你鍛煉你對生活方式的歸納和整理能力,同時你還應思考在這個些特殊的生活方式背後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練習你在空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分布和取捨這些需求,只有這樣你才能通過這一次的作業更深入的了解生活。

你做作業的目的是為了把生活和設計練習到一起,不是為了抖機靈,賣弄一些手繪技巧。

A:嗯,你說的對,我為了設計而設計了,為了作業而作業了

I:你現在布置平面的技法已經非常熟練了,人總是習慣性的用自己擅長的沒有壓力的技巧去解決問題,而練習的意義不是讓你重複已經熟練的技巧,而是讓你嘗試那些你不熟悉未知的領域,有時候圖紙之外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對你的設計的決定性作用更強......

你看積累一萬小時的練習沒有什麼用,不過是原地踏步而已,專業水平和業餘水平之間的區別不在於什麼頓悟什麼天分,本質在於"刻意練習"!"老岳說

Part3 老司機的套路

"老岳,我的刻意練習總要有個對象吧?我刻意練習什麼呢?"小梅問

"當然是練習套路啊?"老岳說

"套路???"

"套路!!!"

"能詳細說說嗎?"小梅問

好萊塢

"兄弟,你知道好萊塢拍追逐戲的時候,只有57種拍法嗎?

你想一下,生活里人與人之間應該有幾乎無限多種可能發生的事情 ,為什麼劇本中只有57種追逐方法?

很簡單,因為從有通俗文學那天開始,一代代的作家和編劇們絞盡腦汁,就只發現了57種好看的追逐戲的模式。

其實在高度成熟的好萊塢,專業的編劇團隊們甚至給每一種電影橋段都起了一個編號和名字,專業人士之間的溝通會直接用這種編號來說明。

比如:

甲編劇:主角出來後,上車我們使用一個YH004的橋段,然後用PD34過度一下........

乙編劇:PD34不好吧,不夠緊張,用KHG78 會不會好一些?

你看,你要是想學習電影編劇,你必須要從這些個大大小小的幾千個橋段開始學習,然後才能編劇。

再舉個例子:

其實皮克斯動畫電影所有的故事都是一種結構模式:

很久很久以前……每一天……

直到有一天……

正因為如此……

正因為如此……

到了最後……

我們來把皮克斯的《海底總動員》套上這個公式,看看是不是真的符合:

很久很久以前,海底住著一對小丑魚父子馬林與尼莫,每一天馬林都告誡尼莫大海很危險。

直到有一天,尼莫為了反抗過度保護的父親,獨自游到陌生的海域。

正因為如此,他被潛水員逮到,並且困在一位牙醫的魚缸里。

正因為如此 ,馬林踏上了尋找尼莫的冒險旅程,一路上得到許多海洋朋友的幫助。

到了最後,他們終於父子重聚,並且重新找回彼此的愛與信任!

還有,還記得庖丁解牛嗎?一頭牛在一名高手的眼裡不過是幾個肉塊,幾個部分的解剖組合,不過就是另一種套路和橋段。

我請教過專業的舞蹈家,我說為什麼我看到一個舞蹈動作加以學習時,老師要教半天,而你們怎麼看一遍就會呢?他說,他們看到的不是動作的位置,而是動作的組合,是從這個經典動作變形而來的一個動作,過渡到了一個什麼動作,過渡銜接用的是某一個動作的哪一個分解小節。

你看專業人士都是何等的相似?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絕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隨意的動作,它們大多具有某種 「結構 」,這些 「結構 」就是套路。

比如:下棋用的定式、編程用的固定演算法、電影劇本的橋段、舞蹈的經典動作,這些都是套路 。"

胡姥和戴昆

"CCD的總監胡偉堅先生(我們昵稱之:姥姥)曾經在亞太酒店設計協會的課程上講過他的設計經驗,他把一個酒店客房可能出現的布置方法,盡量的終結,最後歸納為了58種處理酒店客房平面的方法,並且命名為《客房鑽石切割法》。

姥姥說:新手不要總想著創新,首先要把前人積累總結下來的這些方式方法吃透,等掌握精熟之後,創新和突破自然就會發生,這個慢慢來的過程反而對年輕設計師而言比較快。

你看姥姥在說什麼?不就是設計酒店客房平面的套路嗎?是前人智慧的結構性總結。

那麼姥姥總結出了58種客房分割方式,一名NB的家裝設計師應該做什麼?

我這幾年來一直有個遺憾就是沒聽過戴昆老師的演講,當我在朋友圈裡看到戴昆老師演講PPT里,有個對一個鞋櫃的詳盡的"設計考現",我非常感動,戴老師在做什麼?他在通過自己的歸納和研發,在為這個行業貢獻知識,貢獻能結構化的知識,就像是姥姥的鑽石切割法一樣。

你看,人類所有的知識想被運用和傳承,必須要結構化,結構化的結果就是要:形成範式,形成套路!從神話故事到經典文學再到科學方法,乃至設計莫不如此!

記得看過戴昆老師的一次訪談,戴昆老師說:

其實我一直不太認同所謂設計抄襲的說法,因為每一個設計師、每一個學設計的人,我們了解每一個學畫畫的人都是在臨摹前人畫作的過程當中學習,學畫的過程當中都有範例。做設計的每一個設計師一定是通過模仿、學習前人的作品長大的。這個過程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大家很在意這個事情,一個是不了解、不理解,我覺得一個年輕的設計師直接去模仿一些成型的、好的案例,應該是他最快的成長的捷徑,只不過你需要大概知道一下到什麼階段可以甩開學步車自己開始走路了,僅此而已。你在那個過程當中不用有太多的糾結,好像我在模仿,模仿是應該的。

如戴老師所說,什麼叫臨摹範例?什麼叫成型的好案例?其實就是從學習前人的套路範式開始。大師所見和現代的腦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

抄襲?

記得崔華峰先生講過一個故事,他認識一個英國的女設計師,只做傳統的英式風格,她手裡的圖紙是她爺爺傳承下來的,整理的非常系統,所以女設計師每天非常的輕鬆,端著咖啡笑看雲涌,工作起來也不累。我當時就想,這個英國版"樣式"做的對:範式!模版!整理的真好!正因為如此,人家的這個設計可以賣那麼多年。

問題來了?這個"啃老"的設計師,算是抄襲嗎?

記得有一次邱德光先生演講(好吧,我承認我不太喜歡ARTdeco風格)台下有個寧波的設計師說,當年做ARTdeco風格,抄了邱先生的作品,掙了不少錢.......

我當時在想,從品牌的角度來看,邱德光老師的公司切割 ARTdeco這個品類沒有問題,而且邱先生確實做的非常成功,應該就是消費者心智當中的ARTdeco風格第一人,但是我不太同意做ARTdeco風格的設計就是抄邱先生,當然我承認:邱先生為ARTdeco風格天才的提供了一種新的範式和模版,光憑這一點就堪稱大師。

同樣所謂美式風格,也不是戴昆老師發明的,但戴昆老師為美式風格提供了新的套路和範式。

其實人類知識和文化的傳遞方式,永遠都是新知識在舊知識之上層累和疊加出來的,正如牛頓所說:我只不過是恰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所以人類有信史至今,為人類提供了全新的思想範式的人不超過10個,而牛頓算是一個。其餘的人或多或少的都是在做局部的推動和改善,就像是站在巨人之肩。

那麼在這個理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

學習層面上講根本不存在所謂抄襲,因為學習套路範式是必須的過程,無論學習的是什麼?(當然,直接盜圖不算學習,沒有什麼好的說的,盜圖就是偷)"

"卧槽,老岳!照你這麼說,假如套路窮盡了,人類不就停止進步了?誰來產生新套路呢?"

"這是個好問題,就讓我們把視角拉回到電影的故事,電影里探索新範式,新套路,原創新劇情是高雅文學和文藝片的事情 ,流行文學和商業片只需要 「好用的」劇情。

評價嚴肅作品,往往要看它是不是發明了獨一無二的人物和劇情(套路)。所以嚴肅文學作家是科學家,通俗文學作家是工程師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從設計屌絲到設計大師的學習方法》的文章里所講的:什麼是大師?就是給整體行業增加了知識總量的人。

你看,人類從遠古起就有專職負責解釋世界的人,最早是巫師,再到部落首領,再到哲學家思想家,再到宗教教主,再到現在的科學家(主要是物理學家),由這些人提供基礎的思想模型、思想範式,然後這些更新的世界觀,影響到藝術家,推動藝術創新和實踐。(比如發現相對論之前,沒有哪個劇本使用過時間旅行、穿越這個橋段。比如沒有電的輸入輸出和存儲,你不可能看到現代武俠小說里的內力!) 然後藝術的進步帶來新藝術範式,新藝術範式強烈的影響設計,而設計行業中的一級大師提供設計行業的新範式,二級大師負責演繹這個新範式(做加減或變形),並在這個範式的基礎上沉澱出更多的小橋段,小的變化。

聞香師

在之前的篇幅里我們講過了如何解碼大師的作品,假如你不了解設計行業里都有哪些經典範式經典套路經典風格,你是不可能學習到精髓的。

風格層析法

一所培訓新聞香師的學校,首先要培訓學生識別香味和香味組合的能力,他們把這叫做香料的層析法,比如:

奇華頓香料學校的學校實驗室收藏著奇華頓集團使用的1300種原料,每種原料都裝在一個個瓶子內,瓶上標籤註明裡面是單一原料或由多種原料製成的混合物。

吉夏爾說,學生們必須熟練掌握其中500種原料,「就像字母表的字母一樣」;隨後是「和弦」,就是一些已知的原料混合;最後是「短語」,也就是學校創始人讓·卡爾定義的氣味家族,包括柑橘香調、花香調、木香調、蕨類香調、東方香調和西普香調??

同樣的道理,一個會學習的設計者,應該像是一名聞香師一樣,使用風格層析法(風格分析方法,點這,教你抱大師大腿的正確姿勢!),看到某一個作品的時候,可以非常明確的解碼出來:

嗯,這套作品的前香來自於雅布的衡山路,平面基韻來自伍仲匡老師的四季餐廳,哈哈哈,還有一點橋本的性感和土豆的調皮,又加上了斯卡帕的分離做調和??」老岳說

「老岳,我有點明白了,針對套路和範式爛熟於胸的學習,才能讓我真正的形成自己的風格,哎,以前為什麼沒有早些聽說這個練習方法啊?」小梅說

「科科,你早就聽說過啊?只不過你知道,但並不了解罷了,你以為我們常說的苦練「基本功」這個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其實不就是讓你苦練套路,勤學範式嗎?」老岳說

「歐拉,老岳,我會去就對套路展開學習」小梅說

苦練殺敵本領

「嗯,很好,可是你知道基本功要什麼練最有效嗎?

我有幾個方法:

1重複重複

2有針對性

3帶著問題

4及時反饋

先說簡單的重複,這個應該很清楚,也是讓你在沒有練習到理想效果前不斷的重複,重複

其次練習要有針對性,一個已經掌握的套路就不要重複練習了,去學習新的。如前文所講,始終讓自己處於學習區的位置,不斷的給自己小壓力和小挑戰。

最後是帶著問題去學習,這個最重要,舉個例子吧!

A:老岳,我剛工作沒多久,想去工地學習施工圖,我該了解木工的哪些知識?該問木工哪些東西?因為我實在太迷茫,不知道怎麼辦。

I:我建議你去工地之前,先把你要去的工地的施工圖找來,從頭到尾的臨摹3遍。不懂不要緊,不明白也不要緊,先抄上3遍,這3遍臨摹完了,你就非常清楚自己要學什麼,要問什麼了,你的問題不在於你不知道學什麼,你的問題在於你針對學習對象完全沒有問題,你沒有問題你去工地基本就是在旅遊。

那麼回到我們說的學習基本功、練習套路上來,假如你不帶著問題去學習的話,效果會非常差。

以前軍訓的時候,教練教我軍體拳,學了好久後,我們基本上把拳打成了操,細節總是不對,氣勢不足,沒有殺氣,後來教練問我們是否知道每個動作的實戰作用?然後開始教我們每一個動作在實戰中的意義,於是我們有明白了為什麼要有這個細節和動作,於是進步非常快,拳打出來虎虎生威。

最後,我們說說及時反饋。

之前我們說過,設計、藝術和體育一樣都是以非陳述性知識為主的,(不懂什麼是陳述性知識的點這補課:從設計屌絲到設計大師的學習方法)學習非陳述性知識必須通過練習,而且必須是刻意練習,但是刻意練習的結果好壞要及時反饋出來,最好有高水平的人在一旁指導。

這就是為什麼高水平運動員的教練如此重要,NB的導演如此重要的原因,他們不停的修正運動員和演員的動作或表演,及時提供反饋。

其實學習設計也一樣,兩個同樣學校和年齡,甚至智商、學習能力等等都非常接近的年輕人,一個去了大設計公司,一個去了小設計作坊,即使一樣努力,5年後他們的差距都是巨大的,這個一方面是因為大公司套路深,對範式等知識的總結歸納能力強,你學起來更快。而且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公司里高水平的同事和上司,可以對你的工作做出及時的反饋,幫你及時修正行為,少走彎路。"老岳說

去你的天才

"老岳,學習果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好羨慕那些天才可以生而知之。"

"是的,我承認現實生活里是有天才的,可是天才的概率少之又少,而且遠比你想像的少,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見到過設計行業里有沒法用科學解釋的天才,所以你不用羨慕天才,我個人認為這個行業里根本沒有天才,去除運氣成分,只有看誰的訓練學習更科學。

都說設計是創意行業,要講究天分,那麼我們就拿比設計創意更講究天分的文學創作這個事來舉例子吧:

文學講究天分,天才。我們誰都不相信曹雪芹是可以被培養的,就連王朔也讚美劉震云:上帝那一刻在握著劉老師的手寫作....... 以至於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如何科學的培養作家。

長久以來,中國作家的訓練就是寫小說,評論小說,然後一篇一篇的寫完整的小說,除此之外,大約就是到各地體驗生活。問題在於中國大學的中文系從來沒有成功的培養出一個像樣的作家,面對這種局面一般人馬上會得出結論:寫作靠的是天賦,作家不是能培養出來的。

可是美國的大學是可以培養作家的,而且還培養了中國的作家,比如哈金畢業於波士頓大學文學寫作專業,而我最喜歡的作家嚴歌苓畢業於哥倫比亞學院文學寫作系。

大部分中國作家幾乎從來沒有經過專業的寫作訓練。而在美國專門的寫作課程非常多,內容也很成熟。很多中國作家對這種基礎的訓練非常不屑,認為這種課程會帶來一身工匠氣,但這種寫作班至少能夠告訴你,如果你的小說寫到3/4時崩潰你該怎麼辦?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不會被教壞的。

作家應該怎麼培養呢?應該像訓練小提琴手和籃球運動員一樣練基本功,展開針對性的練習。

其實設計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請問你學習設計的時候,花過多少時間做過針對性的自我訓練?

中國的設計師是不是也像中國的作家一樣,除了天天參與設計,就是看圖片評論設計,最多背著相機去某個項目拍拍照?專業訓練在哪呢?

學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設計,創造,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當我看到一個好產品、好作品、好書的時候,我都會覺的很性感,心裡和年輕時撩到一個妹子一樣的高興。現在我自己開始嘗試做產品,開始嘗試寫作才能明白每一個性感的背後那種日復一日的重複訓練、重複打磨,其實根本不性感不美麗乃至是痛苦煎熬。

所以:天下沒有白做的事!"老岳感慨到

"嗯,彥祖,你給我說過了,學習設計時,獲取知識的解碼,以及獲取解碼後的練習,其實這些知識,我隱約的有感覺,總結不出來,只是沒有能力像你一樣說出來罷了......"小梅說

"兄弟,首先做出這些知識總結的人不是我,是研究人類學習模式的科學家,我只不過是做了我自己的解釋和翻譯,以便能最快讓你吸收而已。

同時,我不能忍受你的這種"我原來就知道,只是說不出來"的SB言論。

相信我,你原來好像隱約知道,不過是你的錯覺而已,就像你來到一個地方似曾相識或覺得某這個場景你夢裡見到過一樣,都是大腦的錯覺把戲。這種把戲阻礙了你繼續深度的學習。

你知道為什麼我能講出來,寫出來,而你不可以嗎?"老岳說

"不知道!...... 不過你現在問我問題的這個場景我好像夢裡見過...... "

嗯,我是用經典的《盜夢空間》的橋段,向偉大的範例生產者致敬。

下:沒有新認知哪來新創意?

認知

「可是彥祖,理論到底有什麼用?"小梅問

"為什麼這麼問?"老岳說

"我前些天把你的文章推薦給一個做家裝的老前輩,但他說,理論沒有用....."小梅說

"嗯,相對於他的認知水平而言,理論就是對他沒有用,他沒有說錯......"老岳說

"..............嗯?"小梅問

"嗯!"老岳說

"這就完了?不像你的風格啊,老中醫!你沒有想說的嗎?"小梅說

"不想說,長久以來我一直有一個理念,就是既然上帝已經把SB懲罰為SB了,就不要試圖改變SB!挑戰它們的心智。"老岳說

"老岳,你這話說的好難聽....."小梅說

"好吧,我用不難聽的話再說一遍:理智的人從不辯論。"老岳說

"老岳,理論到底有什麼用?"小梅問

"理論可以提高你的認知水平,而高認知水平可以讓你迅速的抓住事物的本質。"老岳說

"可是老岳我還不是特別明白,本質認知到底和設計有什麼關係,你能再說的詳細一點嗎?"小梅說

乾脆面君的故事

"好吧,講個故事!

很久以前,一隻浣熊開了一家樂器店,賣小提琴。

有一天一頭驢子到店裡找到了他說:我想學小提琴,你能幫我找個合適練慣用的小提琴嗎?

浣熊找了把練習琴交給了驢子,驢子走後,浣熊就在想,驢子回去之後一定經常練習,他很快就會被音樂的旋律陶醉,他很快就會到我們這兒來買一把更好的小提琴。

但事實上驢子把這把琴買回家之後,學了一段時間,覺得自己進步的很慢,學好小提琴好難,很快它就放棄了學琴的想法了。

這個時候浣熊也非常的困惑,因為驢子沒有回來再買它的琴。

浣熊抱怨說:為什麼我的店裡總是沒有回頭客呢?為什麼我的樂器行老是做不起來呢?

於是浣熊要找一群專家來幫忙出出主意。這個時候平面識別的專家大象告訴他說:看看你店面的logo,做的實在太難看了,我幫你設計一個新的logo吧,讓它好看一點,新潮一點,醒目一點。

然後營銷專家鱷魚告訴他說:你要學習「病毒渠道營銷法」,在微博上做推廣。

室內設計專家馬先生說:你店面的裝飾也要重新的改造一下,要新潮一點,高大上一些。

運營專家熊貓說:你應該推出內容產品把線下和實體結合好!

燈光專家說:.................

陳設專家說:.................

大家越說越多,越說越亂,可憐的浣熊聽到這些已經快暈掉了。

這時一直坐在角落裡的狗先生告訴浣熊說:請大家都先想一想,樂器店的客戶到底想要什麼?

樂器店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和客戶到底要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剛才大家從logo,室內裝飾,以及營銷和運營的角度對小提琴店提出了改進意見,我們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幫助浣熊先生達到一個理想的銷售目標,但是我們的客戶想要的真是這些嗎?

我們的產品難道就真的是這個樂器嗎?而客戶真的是來買這把琴的嗎?

我想我們的客戶來到這裡是為了購買音樂的樂趣,而非那把琴本身........

浣熊聽了之後似懂非懂的問狗先生,你能詳細的告訴我嗎?

狗先生說:也許要把你的店面裝飾的更溫暖一些,讓它像一個溫暖的家,或者說讓它能像一個家一樣給客人帶來愉悅,然後給你的客戶提供一些咖啡、飲品,讓他們多花點時間呆在這裡。也許你要定期的舉行一些初學者的沙龍,要先教給顧客該怎麼享受音樂,傾聽音樂,尋找音樂的樂趣,讓他們愛上音樂,續而愛上演奏。

你還要請一些樂師來這兒講座,定期的組織一些交流活動,我們要有溫暖的光線,要有韻律感的陳設,整體更像是一所學校,我們要有簡潔的識別,我們也許要有一個好的網站,把我們的信息及時的告訴他們,同時再做一個APP的軟體來實現顧客的分享和互動。

總之!我們本質上賣的不是樂器而是音樂的樂趣!

很快,浣熊按照狗先生的方法,把店面裝修一新,放了很多的休閑沙發,一側有咖啡、飲料、雜誌等,並定期的舉行活動,很多愛好者來到這裡,分享音樂的快樂,浣熊的小店也越來越有名了。

這時浣熊找到了狗先生說:先生,你看起來不像平面設計師,也不像策劃師,也不像干營銷的,你也不是做市場的,也不太像室內設計師,那你是誰?

狗先生回答說:我?人稱吳彥祖界的老中醫,設計界的老司機,中華田園版設計師........ "老岳哈哈笑到

(這個故事摘選於2012年岳蒙發表的博客《什麼是空間策劃》)

"哈哈,明白了,既然設計是解決問題,那麼必須要探求問題的本質,是吧?"小梅說

"是的,探尋本質!認知水平高的人永遠都是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本質的人,面對本質時根本不需要抖機靈,去做那些噱頭型的創意。

同時,日常的工作里,你有沒有發現以下的幾個問題呢?

1,你有時候有沒有覺得聽專家說話或者看NB的文章書籍,裡面嘮的嗑你感覺似曾相識,自己隱約好像也知道,但自己又說不出來,就差了那麼一層窗戶紙?

2,當你習以為常的事被牛人絲絲入扣的解讀,得出來一個非常有見地的卻和你的常識不一樣的答案時,你是不是非常羨慕別人的智力能力?

3,同樣條件下,有的人進步非常快,有的人進步很慢,而有的人在到達一個時間點後進步的速度非常快,大器晚成,這究竟是為什麼?

"嗯,有發現,但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小梅說

"答案很簡單:還是因為認知水平太低!而認知水平低就是因為缺少理論體系。"老岳說

「什麼是理論體系?」小梅說。

理論就是一種"知識結構",理論把凌亂的、無序的知識點、經驗點,按照有序的結構和次序歸納整理出來。"老岳說

遊戲

"還記得中學就學過的鑽石和石墨嗎?它們都是碳原子構成的,只是二者之間的結構不同,造成了二者的屬性之間的差異。

同樣一本書,一個知識結構化形成理論體系的人,和一個沒有理論體系的人,閱讀過後的結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是像是我們玩遊戲的時候,遇到了一個"怪",你打死它,增加500的經驗值。同樣是那個一模一樣的怪,被一個高手打死,高手卻增加的50000點的經驗值,你會非常的納悶,覺得遊戲很不公平,於是你質問遊戲公司,遊戲開發者對你說:"你在遊戲里的等級越高,你打怪時獲取的經驗值也就越高,你一個1級的玩家,打死一個怪,就有500的經驗值,而那個增加50000經驗值的人,他在遊戲里修鍊到了30級,所以你們的取值範圍不一樣"。另外遊戲開發者還告訴你,在遊戲里,還有320級的1000級的10000級的遊戲玩家.....於是你會覺得這個遊戲太操蛋,級別越高的人,升級反而越快!" 老岳說

"老岳,這麼不公平的遊戲怎麼會有人玩?"小梅說

"科科,我很遺憾的告訴你,這個遊戲你天天玩,而且除非game over,否則你不能退出、不能存檔後悔,這個遊戲有個讓人百感交集的名字叫《生活》!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會有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凡有的,叫他更多;沒有的,連他僅有的也要奪去)這種事情了吧?經濟上的貧富差距可以看得到,人和人之間的智識級別的差距卻是肉眼無法分辨的。

在我的文章《想get√設計公司的管理能力嗎?快乾了這碗蒙漢岳!》里曾經提到過物理學家分級的朗道效應,人和人之間的認知能力的等級差距何止萬倍!那是百萬級的!即使從生物數據來看,大家的智商最多差距幾十個點。"老岳說

"老岳,怎麼才能提高認知水平?怎麼才能理論化自己的知識,讓我爆怪的時候也能有幾萬的經驗值?" 小梅說

城市

"唯一的辦法就是結構化你的知識。

舉個例子:結構化就是在你的大腦里建立起一座高度發達的知識城市,這個知識城市四通八達、交通便利、盤根錯節,你所有的知識都"居住"在這個城市裡,他們在城市裡相互聯繫,建立關係。

於是你每學習(移民)一門新學科就像在腦子裡建造一個城市區域,而每一個這個學科的知識模塊都是這個區域里的一棟建築,建築內部不但四通八達,而且要和其他建築也建立最高效的鏈接。

簡單說就是每一個新的知識點都要和已經熟悉的知識點相關聯,新建築和舊建築迅速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城市區域。

新移民(學習)來的知識,也能迅速的在城市裡找到工作,留在這個城市裡生活,為這個城市服務,同時這些知識還在這座城市裡繁衍,每天都出生非常多的小知識。

很快這個城市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對外的介面越來越多,每天這個城市裡出生的小知識越來越多,外來的移民知識也越來越多,這個城市越來越繁榮,規模越來越大,原來只有一個叫"設計"的城區,很快這個設計的城區周圍開始有了叫"經濟學",叫"心理學"的衛星城,又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三個城區全部連在了,還一起修建了碼頭、地鐵、高速公路、機場、物流中心,很快周圍一些諸如:營銷啊廣告學啊的小鎮也逐漸加入了這個"知識城市"的大都市圈.......

在新學習(移民)來的知識里,有兩種知識,一種叫拓展性知識,一種叫重構型知識(這兩個類型知識的詳細介紹在我的文章《從設計屌絲到設計大師的學習方法》里有講)。拓展性知識來到你的心智城市之後,會自動的前往自己所屬的建築物歸隊,於是這個建築越蓋越高,你對某一個知識類別也越來越有精度,越來越專業。而重構性的知識,通過學習來到你的心智世界後,會幫助你開疆擴土,擴大城市面積,開拓出新的可用地塊,同時對已有的城區重新排序提高交通效率,幫你實現高樓林立的一片繁榮。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當我們的心智還是個小村子,我們又在學習拓展性知識和重構性知識時,這兩種知識的學習和增長的曲線也不一樣,很多小夥伴錯估了自己的收益和進步速度,當學習結果和自己的預期不一致的時候,就會變得失去耐心。

我們學習相當於單個心智建築部分的拓展性知識的時候,這種知識的增長是:對數增長模式。

一開始學習的時候進步特別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增長就會變得越來越難。比如,你學會操作畫個效果圖3個月就足夠了,想畫好可能要2年,而想要把設計做到爐火純青,可能要做20年。這種對數式學習剛開始效果特別明顯,可是越是到後面越變得格外困難。不光是學習設計,包括語言能力、讀寫能力和音樂技巧也是如此,初學時進步飛快,但在掌握之後,想要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比登天還難。我們要注意的是,後期成果越來越不明顯的時候越要堅持。

而我們學習屬於心智城區部分的重構性知識的時候,我們面對的是指數增長。

和前面說到的對數增長截然相反,指數增長一開始的時候進展緩慢,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你的收益會呈現加速增長,比如投資、社交等等等等。

比如我們平時的閱讀和學習探索,剛開始的時候,即使看了好多本書,好像也沒有什麼用,但是只要你堅持,那麼很長一段時間後,你自然而然的腹有詩書氣自華,逐漸你積累的越多,進步越快,閱讀學習的效率越高,速度越來越快,就像是文章開頭講到的遊戲升級一樣。

讀書這個事對我而言有明顯受益的時間是5年,前5年幾乎感覺不到什麼效果,但是越往後越有開掛的感覺。那麼,在這種增長模式下,我們遇到的主要麻煩,就是如何在成果不明顯的前期,保持自己的勤奮,迎來收益爆發期。

隨著拓展性知識和重構性知識的積累,很快這個知識城市也由室內設計作為支柱產業,慢慢向創意產業升級,這個城市不但是室內設計之城,還可以對所有廣義設計產業輸出能力。於是產業升級了、資源重組了,在外界看起來你是一個可以隨意跨界都可以取得成功的牛人了。

你看,當年一個幾十人的小村子,發展成了幾千萬人的都市圈,規模擴大了幾百萬倍。這就是人和人之間智識的等級差別。 "老岳說

元知識

"矽谷的投資家彼得 ·蒂爾在面試時都會問應聘者一個問題 :在什麼重要問題上你與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其實這是一個超級難的問題,我花了一周時間才勉強的找到自己的答案。

為什麼這個問題這麼難?

因為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對這個世界其實並沒有看法,更談不上自己獨有的看法,想要對世界有獨有的看法,你需要重新回過頭來,用好奇心和元知識重新的認識這個世界。

在中篇:如何才能開創自己的設計風格中,我們提到了有一個概念叫不自覺的"自動完成",其實我們很多時候,對我們所處的世界也是不自覺的自動完成認知,失去好奇!

每當我看到一些在朋友圈裡刷屏的所謂國外設計師的好創意的時候,大家彷彿認為我們和國外的好創意差的是技巧,其實我們真正差的是對世界的獨特看法,正是因為視角不同,我們眼裡的世界不同,所以差異化解決方案才會出現。

也就是說看似創意的差距,本質上還是我們世界觀的差異造成的!

那麼怎麼才能審視改造自己的世界觀?"

本質

"世界觀是由元知識塑造而成的, 元知識是對世界基本的解釋,是一切知識的底層基礎,是解釋這個世界本質的最原始的知識,是解鎖世界的第一把鑰匙,是提取知識的第一層知識,一般而言我們也會把這個叫做第一原理。

人類的進步都是元知識的進步,由此帶來的認知模型的變革,會引發了第二輪第三輪的知識海嘯,於是解釋和延展元知識的新知識出現,於是解釋的解釋出現,註解的註解湧現,第一原理一旦刷新,會延展出一個文明的新樣貌,但究其本質依然是元知識作為基座支撐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人說"書不讀秦漢以下"。

因為,秦漢以來中國人形成的認知世界解釋世界的模型幾乎沒有什麼進化,秦漢奠定的元知識,在秦漢以下,不斷的被語意重複,不斷的解釋、註解,出現了解釋的解釋,註解的註解。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隋唐後佛教整體改造中國文化完成之後才有所改變。

再比如,大物理學家費曼說,假如一天人類所有的科學知識都消失了,只有一句話要給後代口口相傳,那麼這句話應該是:"所有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 你細緻想一下,這句話里蘊含的哲學,幾乎可以導出整個現代科學。你看這句話就是元知識,接近了世界的本質,是打開這麼龐大的科學知識系統的鑰匙之一。

那麼經濟學的那句話是什麼?是"社會分工創造財富"還是"國家不是家庭"?

那麼設計的那句話又該是什麼?我自己的答案是 "設計就是解決問題"。

再比如,要探索世界的本質,就要探索世界的兩個屬性:時間和空間。絕大多數的人是從來不會想什麼是時間,什麼是空間的!我曾經問過我周圍的人,他們的回答都是:

I:什麼是時間?

A:時間就是時間啊,逝者如斯夫!.....

I:空間呢?

A:空間就是空間啊,一個空的地方.......

你看,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始終是用空間來解釋空間,用時間來解釋時間,這就是典型的語意重複。

怎麼看待世界的本質,怎麼解釋時間空間是元知識的基石。

牛頓以來,建立了絕對的時空論,在絕對時空論這個解釋世界的模型之下,人類迎來了工業革命的200年,也使人類突破了馬爾薩斯陷阱。

而1905年物理奇蹟年,26歲的愛因斯坦顛覆了牛頓,他提出了相對時空論,於是人類進入了電子時代。整個電氣革命,互聯網革命的世界觀基礎也源於這次元知識的進步革新。

世界觀的重要部分就是你認為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我們人類從神話故事、到宗教故事,再到現代科學,都要解釋這個問題。

同樣的,作為一名設計師,你想有非凡的創意,你必須思考你要解決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就像我開頭講的"乾脆面君的故事"一樣,當一名室內設計師面對一個醫院的項目時,該怎麼思考:

什麼是醫院的本質?

什麼是醫療的本質?

什麼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本質?

現在的醫院的問題在哪?

體驗上有什麼可以改善的?

那麼一家商場呢?一家餐廳呢?

那麼商業的本質又是什麼?

沒有針對本質的思考、反思,怎麼會有巨大的創新?認知的突破?"老岳說

尺度

"天有不測風雲,科學時代之前的人類,即使能夠通過詳細的天文紀錄找到天氣變化的規律,但是依然不能解釋為什麼會有風雲雨雪的變化,於是各個民族也都有自己的解釋天氣變化的神話,大致都和我們的雷公電母差不多。

如果古代人也能有一個視角,可以像我們現代人這樣在太空看到大氣、雲層、氣團、赤道等等,恐怕古代人也不再會用雷公電母來解釋風雲變化了。

你看這是什麼原因?

其實就是視角尺度的改變,從一個更宏觀、更全然的角度,會得到更接近本質的結果。

同樣,在達爾文之前,生物學無比的繁雜,達爾文之後,生物學終於找到了一個更簡單、更有效的模型來解釋生物和生命,也就是說進化論可以從一個更高、更大的尺度觀察生命的規律。

再舉個例子,我比較喜歡看歷史。初期的時候,關注歷史的故事,喜歡傳奇和功業人物,後來慢慢喜歡看歷史人物里的人性的表演,所謂的權謀機智,再後來喜歡看"成住壞空"的興亡總結。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黃仁宇先生談到的15英寸等雨線的概念,以及馬爾薩斯陷阱的概念,徹底顛覆了我從三國演義里學到的那種王朝興衰和道德有關的儒家歷史觀。其實黃先生的歷史觀就是在一個更大的尺度上觀察中國的內憂(馬爾薩斯陷阱)外患(15英寸等雨線),觀察歷史的總脈絡,而得出的認知。

同樣的道理,如果是你,你該如何看待設計呢?設計的總脈絡是什麼?

設計!現代意義的設計是工業革命的伴生物,工業革命是因,現代設計是果。無論是工業設計還是建築設計,要理解其最基礎的理論,如果脫離了工業革命技術進步這個歷史背景,你永遠不可能真正的理解建築學為何物!也不可能理解這些建築大師到底解決了哪些方面的問題推動了人類的進步,以及他們的解決問題的路徑對今天是否有啟發意義。

再比如,如果設計就是為了解決問題,那麼人類歷史上有哪些重要的發明創造?他們解決了什麼問題?

輪子算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嗎?你有可能重新發明輪子嗎?

如果大自然是最偉大的設計師,那麼雞蛋殼算是最偉大的包裝設計嗎?為什麼?

如果人類的一些問題本身是由於感官規定性造成的,那麼進化心理學有用嗎?如果有用,那麼人類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可被預測和控制?其實我在文章《啥也不聊就給你講個設計故事》里提到的廣義設計和狹義設計之間的區別不恰好就是認知世界的視野尺度的差別嗎?

設計行業是更大的社會分工的一個部分,我們處在這個價值鏈條的一環,能看到上下游的趨勢和改變嗎?我們接觸一個項目的時候,能夠看到項目所處的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和價值嗎?

舉個例子:

如果你做一個餐廳的設計,你的尺度從房子里考量,你看到的是立面,頂面,地面,你所想的是造型。

假如你從一家餐飲空間的尺度考慮,那麼房子之外看不到的部分也被你納入到了思考範圍,比如:廚房、倉庫、後勤區、系統運作的流程等等。

假如,你的觀察尺度繼續放大,你看到的是產品,那麼你考慮的是系統運行的成本,是不是能快速的複製多開店,你考慮的是怎麼通過性價比提高餐廳的流量,增加營業績效。

假如,你的尺度繼續放大,你看到的是需求,那麼你可能就會推翻你之前所做的所有的設計,你可能會認為你解決的不是建設一個地方提供一頓美味,你要解決的是讓一頓美味來的無比簡單。那麼你可能會從建立中央廚房、建立產品研發、建立配送投放渠道、建立融資渠道開始。是的,這個時候你已經是一個創業的企業家的視角和尺度了。

前些日子,微信上轉載了好多未來設計職業會橫掃天下的文章,我表示認同,但是我認為,如果看待世界的尺度問題沒有解決,思維水平和認知水平都是老樣子,鬼才信設計師們會有大作為。" 老岳說

瓶子

"嗯,明白了,老岳,人的能力不可能大於自己的認知水平!也就是說認知水平是能力的上限。" 小梅說

"很好,你總結的非常棒,之前我們聊的學習問題,主要針對能力的學習提升,而今天所聊的認識和智識問題,就是你裝能力的瓶子,你有多大的瓶子就裝多少能力。當然,你有個大瓶子,不代表你的瓶子里裝滿了能力,也有可能能力很少,這就是傳說中的眼高手低。

一個人的時間和心智資源都是固定的,要合理的分配,你多花時間在要造大瓶子上,自然學習能力的時間就少了,於是一瓶不滿半瓶晃蕩。假如你不花時間提高認知,只學技能,那麼很可惜,你智識不足無法整合存儲利用這些技能!"老岳說

原文出自我的微信訂閱號,歡迎訂閱。

http://weixin.qq.com/r/jkPu9ozEdNELrciV9xac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個人覺得主要學各種風格,色彩搭配。


今年年初職高出來實習 大專在讀 某四線城市 在一個小型全包裝修公司做了三個月助理 有空的時候也會去跑工地去跑小區 俗稱業務員 期間除了前台我都 做一個月500。在那裡把施工圖學會以後。經過朋友介紹也出去幫別人接家裝的單子 畢竟能力有限。信任朋友的前提下沒有先收訂金。於是白加了幾天班,打電話人已經去外地了 各種承諾加忽悠我。但是我朋友肯定是不知道的,後來去了另一家公司 跑了三個月業務 熟悉了各種跑業務談單等等套路。有時候認識的朋友有單子也會叫我,目前來到x市平台最大業界口碑一直很好的某潯。但是實話實說確實 有時候小公司接不到大單子長期下去格局會受到限制,除了沿海那一帶談設計 其實更多的我們內地設計師主要都是以談下單為主,設計相對來說就顯的不是那麼重要。我總結的經驗就是明確自己的定位風格 等等。多看多學多問明白設計的初衷是為什麼,只要業主滿意就ok 加油

從當初的身無分文到現在的負債纍纍還是可以的。


推薦閱讀:

新手如何選購吉他?
學習哲學的意義何在?
為什麼在知乎或者視頻里學習一個東西會比在上課時要輕鬆許多?
怎麼保持對你要做的事的熱情?
真正的全才是怎樣的?

TAG:學習 | 設計 | 室內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