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降低利率是去槓桿的一種途徑?
難道不是提高利率從而提高融資成本來去槓桿么?最近重啟14天逆回購,市場有人猜測是為了去槓桿,邏輯也是因為「收短放長」-&>融資成本上升-&>去槓桿。不是么?
海通研報:去槓桿有四法。要想降低債務槓桿率,理論上有四種方法:第一種是降低利率、降低債務的增長速度;第二種是債務減記、削減債務的規模;第三種是提高通脹、降低貨幣的價值;第四種是提高經濟增長潛力。海通證券研究所宏觀債券首席分析師姜超認為,當前中國開始進入低利率去槓桿階段。日本經驗和13年中國實踐均表明,高利率難去槓桿、易產生金融系統性風險,因而央行[微博]只能再度轉向低利率政策。
這個事其實就是個典型的信貸配給(credit rationing)的故事。
關鍵的不是利率如何如何了,而是存貸利差。今年存貸利差是在收窄的,因此銀行業對違約的耐受能力變小了。這樣一來,高違約風險企業自然會被抽貸。整個經濟槓桿率就會降下來了。
利差收窄和利率下降同時發生,就會產生這種似非而是的現象。只需注意銀行是拿別人的錢而非自有資金放貸,即可理解。
==============================
@費寒冬 提示了我,還是需要解釋一下什麼是credit rationing。
所謂的credit rationing,是指有貸款意願的企業未必能貸到款的現象。具體機制的解釋多種多樣。我在這個回答里選用的機制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闡釋。真實世界的情況會比這個複雜,不過直覺是一樣的。
假定:- [0,1]上有一個連續統的企業,按違約率從低到高排列
- 每個企業均申請一單位貸款
- 若企業違約,則貸款完全不償還
- 風險中性的銀行賺取零利潤(期望含義),可以認為是銀行業完全競爭+無摩擦的結果
假設利差不是特別大,則均衡貸款規模x滿足:
這個方程的含義是:銀行首先給違約率低的企業貸款,直到因違約造成的損失等於該貸款規模下從存貸利差中獲取的收入為止。那麼當利差降低時,貸款規模x也隨之減小。這就是所謂的「去槓桿」了。
當然,「去槓桿」除了貸款規模下降,還有一個條件是資產減值的速度比不上貸款規模下降的速度。要做好的測算也挺費功夫的。去槓桿是個危機時期的說法,最初是用來分析大蕭條的。所謂槓桿,並不是咱們理解的「十倍槓桿殺進去」,在經濟學家眼裡是Debt to GDP ratio,這就有分子和分母兩項。在危機時期,降息可以提振GDP復甦(增大分母),而且全社會的信用體系已經崩塌,暫時不存在新增信貸需求了,因此降息可以在降低已有債務負擔(減小分子)的同時,不催生新生債務,從而去槓桿。但是在正常時期,市場上還存在有信貸的需求,降息就成了槓桿加速器了。竊以為,非危機時期頻繁的槓桿調控,是危機的催化劑。
談一點個人思考。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思考現在為什麼要降槓桿,其政策目標的大背景是什麼。
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很多中國企業從寬鬆的貨幣政策中受益而大肆舉債擴張,但沉重的債務必須要由強有力的營業收入來償還,從而才能持續地為企業增加所有者權益。但是多年過去以後,現在中國經濟面臨著下行的壓力,企業面臨的問題不是如何舉新債的問題,而是如何償還老債的問題。這一點可以從官方統計數據中獲得支持:- 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6年1-7月份,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9149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1%,增速比1-6月份回落0.7個百分點。」
- 2016年1-7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1169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1%,增速比1-6月份回落0.9個百分點。
從以上數據可見,投資增速放緩,自然舉新債用於投資的需求並不強烈。但是另一方面經濟增速放緩使得企業營收增速降低,這一點可以從不斷放緩的零售總額增速數據中獲得印證。所以,企業一方面要開支每月固定的利息支出來還舊債,一方面要頭疼上不去的銷售收入,用簡單的會計原理就能知道,如果銷售收入無法抵債的話,會使得企業的槓桿率越來越高。高槓桿意味著高風險,這無論是對於企業自身還是整個金融市場而言,其危險都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在當前窘迫的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當務之急並不是說要通過提高融資成本來抑制企業發行新債,而是要用利率手段來刺激經濟,一方面直接減輕企業的利息負擔,另一方面想方設法打開銀根,刺激消費,從而增加企業的收入,利用收入的手段來幫助企業緩解債務負擔。高利率 去不了
低利率也去不了擴大利差倒是真可以
以利差看 目前歐美利率低於中國 但利差大於中國 所以槓桿也低
但是又會有人說金融吸血 銀行吸血 救救實業
救個屁!全國停產30%, 下崗一千萬人
槓桿立馬下來
該發生的一定會發生 主動被動而已很好的問題。
首先要回答,為什麼要降槓桿?企業在經濟衰退期出現償債困難,甚至是資不抵債的情況,因此必須要減少債務,增加流動性資產(存款)。然而資產負債表一旦出現問題了,對貸方來說,實不可以把錢借給資產負債表出問題的企業,因為違約風險太高了;對借方來說,資產負債表出現問題,無法償債,除非是政府出面救助,否則也斷不可能以更多借貸解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利率的高低事實上意義不大。
第二個問題是怎麼降槓桿?因為如果出現惜貸的狀況,事實上根本不需要調整利息,就會出現去槓桿的情況,用一個例子簡單說明(辜朝明使用的例子):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一戶人家,收入有1000塊,他的儲蓄率是10%,也就是存100塊進銀行。這100塊會被銀行貸款貸出去,而借款人(公司)把這100塊錢花出去,總支出還是1000塊錢。但如果銀行惜貸,這100塊錢貸不出去,這總支出就下來了,長此以往,如果條件不改善,隨著儲蓄率的恆定,總支出只會越來越少(支出同時也等於收入)。因此在經濟不景氣的條件下,降槓桿是一種非常自然的調節。
那降息是否有利於降槓桿?負利率其實是一個既極端但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在負利率(基準利率)條件下,銀行的凈息差收入是非常難受的。因為銀行可是要付準備金利率和承受資產端(貸款)收益率下行的壓力的。因此銀行反而會針對部分信用較差的客戶收取較以往更高的利率來彌補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去槓桿是有可能發生的(公司無法承受更高貸款利率,而選擇去槓桿償債)。
但在正常利率環境下,通常利率加減是逆周期的,這本身也就跟槓桿周期可能正好「唱唱反調」。如果錢有去處,低利率當然會刺激借錢啊;問題現在錢沒去處,信貸信託等在利率托高的收益率威逼下瘋狂投機,骨牌式推動全社會槓桿啊。
比方說,如果利率降為0,那資管能做到1%年化就跑贏了,沒有那麼大動力上槓桿去賭低波動品種。
邏輯大概是這樣,問題經濟是個複雜的黑箱,對於利率我們有三個不知道:應該降多少,不知道;什麼時候降,不知道;降了多久生效,不知道。
加上口徑和行動永遠都是不一致的,所以不用細究啦。
而且券商研報什麼的,大佬都在CBD酒店會老同學,哪有心思批改!人家隨便寫,你就隨便看得了。什麼是金融槓桿?說白了就是借錢做投資,而去槓桿就是削減債務。如何削減債務?這裡也有四種辦法——1、勒緊褲腰帶,減少支出,以備還債。2、增加稅收,還債。3、債務重組,比如現在的債務置換什麼的。4、寬鬆的貨幣政策,讓所有人還債。你說的就是第四種,降低利率以更低的成本借到錢去還債。而借錢還債已經從對沖性融資開始過渡到龐氏融資。當經濟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債務人發現借錢還債還不如直接放棄抵押物,這時即使利率再低也不會有人融資了,最後只能是央行印發貨幣來購買這些債務。
他們說什麼你就假裝信就好了,這是良心問題,不是學術問題。
邏輯不一樣吧
用大白話來講:問題中降低利率去槓桿的意思是說,借便宜的新錢還利率高的舊債,變相把負債規模控制住,同時把債務置換延後,實現企業去槓桿,這話是對實體部門包括地方政府說的至於說央行提高利率去槓桿,是因為現在收益率太低了機構都在拚命借錢滾槓桿。延長期限就是說機構不要總是借隔夜拚命搞質押,這話是對金融市場說的。
個人意見:後者去槓桿倒是其次,主要是怕槓桿太高錢一緊容易崩盤,也就是流動性風險,否則直接抬高7天利率就好啦。這也沒辦法,誰讓現在收益率都那麼低,不放槓桿哪裡賺錢.....假設你從銀行貸了一筆錢,購買了某項資產,利用資產的收入還債。
套路一,利率不斷升高,利息支出也不斷升高。高到一定程度資產的收入連利息都不能覆蓋了,負債會越來越大最終變成龐氏騙局,然後BOOM變成金融危機(08年危機就是這個路子,根本原因固然是本身作死的行為,但聯儲加息不能說一點關係沒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要降低利率。
套路二,從槓桿角度來看,當抵押品價格低於某個值就會被強平,連續強平就會引起風險擴散 (這一套是不是很熟)。在危機後利率已經降無可降的情況下,聯儲採用QE直接支持資產價格。假如QE時利率還沒到底,QE本身也會使利率下降。
降低利率是為了去槓桿不至於變成危機,去槓桿不一定非得降利率,比如現在。
試答一下。這個問題我在看資料的時候也不是很理解,看到這個問題努力思考了一下我想題主也是混淆了概念。你所說提高融資利率是指市場利率,即融入資金的價格,這是央媽通過公開操作,MLF,SLF等工具控制市場資金總量而產生的負債端的緊張,來達到去槓桿的目的。而通過降低利率來達到去槓桿的目的中的利率,微觀上來說是調整存貸利率,控制存貸差,從而抑制信貸規模達到去槓桿的目的。結合樓上一些答主的回答,包括對股債的影響等等,應該就不難明白了。
降低利率主要是控制債務增量,利率如果很高每年還利息都還不上那利滾利債務規模肯定越滾越大槓桿越來越高。至於存量債務還是得靠債務減記和通貨膨脹來消除,或者是通過經濟增長提高分母來降低槓桿率。中樞大人們本著能拖一天算一天的原則 ,優先選擇肯定是降低利率吊住命,通貨膨脹慢慢煮青蛙。
首先贊同從利差變化和減輕資金成本的角度看去槓桿的看法。針對銀行這種經濟政策反應明顯的金融機構來說,從政府政策上,高利率下,說明市場需求大,且認定經濟活動活躍,能夠彌補高資金成本,進而有利可圖,所以反而會提升槓桿。另外高利率對實體經濟的損傷巨大,可能使有希望的企業一蹶不振,反而增加了銀行的債務壓力。另外從發展上看,低利率下,代表需要發現更多相對優質資產,降低債務風險,所以放貸門檻增高,債務預期風險低。高利率代表相對低門檻放貸,債務預期風險高。最後,針對銀行,雙降的背後也有存款的流失。流失的存款會有一定量的流向其他途徑的投資,這樣既緩解了儲蓄利息的償付壓力,也可能有部分存款流向與銀行有借貸關係的企業,進而促進企業的經營能力提升,對於銀行來說預期變好。總的來說,利率與槓桿的關係並不是簡單的供求關係,因為簡單來說資金需求不會變化,企業缺錢一直缺錢,好像普通人買糧食,不買餓死,所以需求不會有大變化。另外利率與槓桿的發生時期不一致,所以這個問題需要按照曾經和未來兩個方面來考慮。以上僅適用於銀行業等,對於例如民間借貸等不適用。
推薦閱讀:
※哪種利率最適合作為我國的基準利率?為什麼?
※為何台灣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一直領先於韓國?
※做宏觀經濟研究的公司有哪些?
※本輪房地產救市與之前有哪些不同?
※湖北省和江蘇省、浙江省兩省差距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