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授王財貴在大陸建立起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以培養聖賢為目的現在可行嗎?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台灣學者王財貴在大陸宣講並建立起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自言以培養聖賢為目的,以全日制讀經為手段。彼時,正是國學熱興起,「讀經運動」在中國勃興之時,王財貴的理論獲得大量信眾支持。十年前,讀經熱進入高潮,全國近百家讀經學堂雨後春筍般建立,大批少年離開體制教育,進入讀經學堂求學。如今,最早的一批讀經孩子已經成人,他們也成為了這場體制外「教育」的實驗品。
早幾年我舅舅舅媽被洗腦了,打算把小表弟送去學那些玩意兒,外婆聽的六神無主,外公明白道理但是說不過他們,急得跳腳。幸好我當時剛讀大學,大小算是個名校,有點話語權,我爹也是高中教師,我父子急眼了把他倆臭罵一頓,老爹就差一巴掌糊他臉上了,才制止了舅舅夫妻倆的愚昧之舉,後來那個什麼讀經學校的ZZ居然敢上門,一個大專生在勞資面前裝什麼名師教授?勞資罵的那倆serb狗血噴頭,灰溜溜的跑了。小表弟高一了,成績還不錯,要不是夠警覺,豈不是要毀他一生?這些人真不是東西
多試錯總沒錯,及時改錯就好。不止這種教育應該嘗試,德國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教育模式沒有得到堅持也是一種損失。少了好多數據和實驗樣本,唉。
那麼,近十年的「讀經教育」成效如何?最早的這批讀經孩子又有什麼樣的心路歷程?今天,(8月29日)《新京報》刊發兩版獨家報道,起底「讀經熱」這種反體制教育的失敗,勾勒出一條以王財貴為主導的讀經教育產業鏈條。
報道如下:
讀經少年聖賢夢碎:反體制教育的殘酷試驗
十年前,讀經熱進入高潮,全國近百家讀經學堂雨後春筍般建立,大批少年離開體制教育,進入讀經學堂求學。
如今,較早的一批讀經孩子已經成人。從狂熱、受挫、困惑到反思,他們不得不推翻了自己曾真誠信仰並奉獻了全部生活的東西。
正如讀經界一位人士總結:現在回過頭去看,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場殘酷的實驗。
文禮書院的「教室」。8月中旬學生放假,一位教師在留守。新京報記者羅婷 攝
文|新京報記者羅婷 實習生汪婷婷 付子洋 編輯|胡傑
很少有人的求學經歷,比濟南少年鄭惟生更曲折。
小學四年級時他離開體制教育,此後九年,輾轉八省,先後在十個讀經學堂求學。鄭惟生回憶,那是一種接近清修的生活,居於深山,無電無網,與經書為伴,每天背誦十小時。
鄭惟生退學的2008年,正是「讀經運動」在中國勃興之時。這種新的教育模式,宣稱能幫孩子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讓他們與孔、孟產生心靈呼應,造就大才,甚至聖賢。
這與家長們逃離體制教育、追捧傳統文化的熱忱不謀而合,此後在全國建起的上千所讀經學堂里,都是搖頭晃腦背著經典的學生。
如今,較早的一批讀經孩子已經成人。19歲的鄭惟生在背完20多萬字的經書後意識到,自己為之努力的一切都已付諸東流;20歲的江蘇姑娘李淑敏在大學旁聽時,被突然的震撼所包裹,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學的美。
從狂熱、受挫、困惑到反思,他們推翻了自己曾真誠信仰,並奉獻了全部生活的東西。
正如讀經界一位人士總結:現在回過頭去看,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場殘酷的實驗。
「你兒子是大才啊」
鄭惟生的書架與同齡人不同,沒有科幻小說,沒有日本漫畫,除了儒家經典,就是佛經。
《沙彌律儀要略增注》、《大佛頂首楞嚴經》……
過去九年,鄭惟生曾整本背誦過這些經書。但如今,他已不願哪怕再翻開一下。
這個炎夏,他正在備戰英文自考。19歲了,最基礎的小學英文都不甚了解,一切都得從頭再來,很是吃力。
8月12日,在濟南家中,說起兒子讀經這九年,鄭惟生的母親李璇感到迷茫,為什麼這條開局充滿希望的讀經之路,最終偏離了正軌?
2008年,鄭惟生在山東師大附小上四年級,他從小愛看書,但作文成績老是上不去。在李璇眼裡,兒子上學是在受罪,而受罪的根源是學校教育出了問題。
一天,學校發了一張光碟,是台灣學者王財貴的演講。王財貴,台中教育大學副教授,1994年在台灣發起「兒童誦讀經典」的教育運動,隨後來到大陸宣講。歷經20年,他一手締造了「老實大量讀經」思想體系。而這個體系被大量擁躉所追捧。
演講中,王財貴描述了李璇一直夢寐以求的願景--教育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只要通過簡單的讀經,就能將孩子塑造成大才,甚至聖賢。
她被這種理念感召,送孩子去上讀經學校的作文培訓班。第一篇作文鄭惟生寫的是孔子,600多字,讀經班的老師感嘆:你這兒子是大才啊!千萬不要在學校里耽擱了。
李璇雷厲風行的性格在這點上體現無疑--立即給兒子辦了退學手續,送到了北京一家讀經學堂。此舉遭到鄭惟生父親的強烈反對,但沒有拗過李璇。
學堂的日常是背書、學書法、武術,不用每天都做作業了,鄭惟生並不抵觸,還覺得「好玩」、「新鮮」。
和李璇一樣,更多的家長並未讀過經典,他們有個樸素的想法:學堂里「不僅教知識,也教做人」。
2008年,江蘇常州,讀經學堂「吉祥之家」成了李淑敏母親心中,拯救叛逆女兒的救命稻草。
不只是李淑敏,這個學堂里招的20多個孩子,大多是因為不聽話被送過去的。說是讀經學堂,其實這更像所謂的「問題少年救助所」。
在這裡,李淑敏被要求每天清理衛生間。老師的要求是,檯面上不可以有一滴水,馬桶不允許用刷子洗,而要把手伸進去擦。墩地也不可以用拖把,必須跪在地上,一寸一寸,用手擦得乾乾淨淨。
在吉祥之家的封閉式管理中度過兩年後,母親對李淑敏的評價是,嗯,乖多了。
最好的讀經老師不是人,而是復讀機
對鄭惟生來說,讀經生涯的正式開端,是2009年,母親嫌北京的學堂太寬鬆,把他送進河北承德山中的新學堂。
那正是國學熱最盛的時候,這年《百家講壇》蟬聯「中國最具網路影響力的十大央視欄目」冠軍。數量巨大的人群支持傳統文化、學習儒家經典。遙遠的南方,深圳鳳凰山上開起了上百家讀經學堂。
鄭惟生展示他「包本」背誦的經典書籍。新京報記者羅婷 攝
但鄭惟生覺得,日子變得難熬起來。
新學堂在深山之中,滿山的草木長得瘋野。出山沒公路,得坐農用拖拉機。
十多個學生,每人一間十平方米的毛坯房,糊了粗糙的水泥,沒有自來水,沒有廁所,沒有暖氣。也沒有電子產品。學生們各佔一座山頭,不許互相來往。四下也沒有村落,傍晚時山黑雲暗,一兩盞燈。12歲的孩子,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不免有凄清之感。
漫長的冬日,四點半就要起床讀經。寒風瑟瑟,小屋子裡,只能聽見自己背書的聲音、窗外粗野的風聲,火炕下柴火燒裂時畢剝的聲音。
山上沒得吃,他們就整月的吃南瓜。沒有澡堂,整個冬天也就沒洗澡。有一年春節,他甚至不被允許回家。
鄭惟生說,他覺得最難克服的並不是生活的艱苦,而是求學的困惑。這裡說是讀經學堂,實際上是佛家的道場,堂主信仰佛教「凈土宗」,宗教化極強。
鄭惟生背誦的經典,雖然也包括四書五經的一部分,但更多的是凈土宗的佛經。老師要求學生要「銷落妄想」,以「禪定」的狀態來背經。
佛經中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別行疏抄》,全書十四萬字。鄭惟生背了整整一年。
背誦,不認字、不釋義地背誦,就是這所學堂課程的全部。鄭惟生認為,沒有老師講解,學生不理解文章意思,背誦是沒有意義的。老師的觀點則針鋒相對,反對學生在成熟之前大量讀書,「知道的知識越多,你的障礙越重」。
在一本經典背誦教材的序言中,編者明言:最好的讀經老師不是人,而是復讀機,或者會按下復讀機開關按鈕的人。
但老師之間也會意見不合。學堂里的老師,有些是體制內的小學教師,有些是佛教徒。鄭惟生記得,一位老師要求學生學《弟子規》,全天勞作,一天擦桌子200遍;另一位老師則篤信佛法,要求全天背經。兩人爭起來,吵得不可開交。
學堂里有大量藏書,但大部分都被明令禁止閱讀。如《史記》、《曾國藩家書》等都是禁書,理由就是老師反覆強調這些書「增長所知障」,禁止讀書是為了「培養清凈心」。
剛開始,鄭惟生被允許擁有一本《古代漢語詞典》。他發現詞典的詞條釋義中會引用古文例句,還能在背經典的間歇偷看零碎文句。但最後,老師發現他在偷偷理解詞句的意思,詞典也被沒收了。
入學一年後,他被允許獨立學習,便開始了一項冒險計劃:每天午夜十一點,等老師入睡後,溜進另一座藏書山頭的「往生堂」,打著手電筒讀書。
他此後回憶:「在往生堂的手電筒光照中,我發現了另一個國學經典的世界,這個世界是生靈活現、熠熠生輝的。」他覺得那些被幽閉的精魂,才是斯文所系的命脈,而私塾的「讀經教育」,則很可能是背道而馳的東西。
2012年,長長的書單也到了背完的時候。學堂生活的宗教化規定也變得更瑣碎嚴格。比如要進行宗教儀式的早課,念佛、繞佛、拜佛;上廁所要先拍手三聲,並念專門的咒語,提醒廁所里以排泄物為食的惡鬼;再比如不小心踩死昆蟲,需要進行一整套的宗教儀式,給它超度。
擺在鄭惟生面前只有兩條路,要麼成為職業化的佛家居士,要麼離開。他選擇了後者。去了密雲山中另外一個學堂繼續讀經。
這個學堂更加偏遠。孤獨的大山中,加上他在內,總共只有三個人七條狗。發電靠太陽能,雨天和大雪,還會斷電。
這時,鄭惟生已經長成15歲的少年。沒有老師講經,他獨自背了1700多遍《弟子規》。
面目模糊的「最高學府」
浙江、福建兩省交界處的溫州市竹里鄉,「文禮書院」就藏在一片山谷中,山澗深邃,翡翠色的河流,兩岸是稠綠的樹林。
在讀經界,文禮書院是公認的最高學府,相當於體制教育里的清華北大。如果把讀經比作一個流派,那書院創始人王財貴,就是「讀經派」的教主。他提倡「老實大量讀經」已經多年。
文禮書院於2012年9月28日成立,每年招生兩次,現在有學生33人。由王財貴親自授課。
文禮書院入學條件極為嚴苛,學生們要通過「包本」,也就是對著錄像機,一字不漏地背下《論語》、《孟子》、《佛經選》、《莎翁十四行詩》等30萬字經典,才有入校資格。
文禮書院老師裴志廣介紹,保守估計,全國至少有50家50位學生以上的讀經學堂,宗旨就是幫助學生包本進入文禮書院。比如廣州的明德堂,北京的千人行書院。
「這麼算下來,已經有2500個孩子在等待進入這個書院了。」
按照文禮書院的規劃,十年讀經,十年解經,第二個十年的最後三至五年學習牟宗三全集。牟宗三,是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王財貴的老師。
看到這個培養計劃,鄭惟生覺得,讀經之路可能會使自己的人生越走越窄,最後竟然要限制到一個學派里的一個人。「教育不應該是這樣的,怎麼會所有人都要往這一個方向呢?」
中山大學教授賀希榮也認為,所謂30萬字的「包本」讀經,純粹是個噱頭,是交代給那些試圖從反體制的讀經教育中培養出聖賢的家長們的安慰劑。
儘管外界對這些學生前途的質疑洶湧而來,書院老師裴志廣卻胸有成竹:我們這些學生可不是做老師啊,要治國平天下的!
按他的想法,文禮書院教出的學生,要麼是像孔孟一樣的思想家;要麼是有思想的企業家;要麼是有格局的政治家,為天下蒼生謀福祉。
但實際上,書院里不教真正的政治和商業知識。裴志廣告訴記者,書院里教的是「道」,「天不變地不變道不變,你把道掌握了,做什麼都沒問題。」。
鄭惟生也曾去見過王財貴,問到前途何在,王財貴回答,如果還考慮前途問題,那你就不要讀書了。
記者探訪時,正趕上書院放暑假。8月15日,新京報在文禮書院里讀到一些孩子的隨筆,一個女孩寫道,我體會不到生命的實感,我所接觸的只是義理,根本沒有去實踐。
導師王財貴在下面的批註則多是,「要靜下心來」、「只有一路,志道樂學,再無他途」。
一位台灣學生的家長告訴新京報,已經有幾位學生以生病為由,暫停了學業。「這些學生都跟王財貴有淵源,所以沒有明確退學,都是請病假。」
書院老師裴志廣承認,如今已經入學的33位學生,有將近半數的孩子家中都開了讀經學堂。而在其他家長們看來,這些學生成為父母招生的「金字招牌」。
回到體制教育
鄭惟生最初的理想也是考取文禮書院。輾轉多家學堂,準備「包本」背完30萬字。
背了20萬字後,他意識到,一切努力不過是徒勞。「我不是怕困難和枯燥,是懷疑這麼做沒有意義」。
在海南一家學堂,他把書一扔,乾脆跟著漁民出海去打魚。
不僅是鄭惟生,從讀經學堂出來之後,很多學生都不願意碰書了,他們忘掉失敗感的方式,是迷戀電子產品,一個學生有一個諾基亞手機,俄羅斯方塊他玩了一個冬天。手機沒電了,就充著電玩。也有人看韓劇,一看就是整天。
2015年,鄭惟生終於下定決心,準備自考。自考、藝考,回到體制教育,這也是大多數讀經孩子最後選擇的路。
同年,近十位讀經孩子的家長陸續找到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柯小剛。柯小剛穿布衫,蓄長須,一副夫子模樣。他長期觀察民間讀經運動,常發表建設性意見。他自己也開辦書院,在業餘時間教授國學。
找過來的家長們,家庭情況大多相似:經濟寬裕,母親是佛教徒,堅持讓孩子讀經,有人多年陪讀,還有夫妻在是否送孩子讀經的問題上產生分歧,就此離婚。
母親們對孩子的未來有美好想像,希望他們脫離體制內的題海戰術,成為知書達理、通曉古今、能詩能文的君子,也為自己的家族企業培養出一個儒商。或許孩子還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物。
希望破滅後,她們既焦慮又煩躁,悔的是耽誤了孩子的青春,不僅沒有成為君子、大才、聖賢,而且連書都不愛讀了。
家長們認為,柯小剛或許可以為他們出謀劃策,提點一下孩子們的未來。
柯小剛對他們的主要建議就是自考。這兩年,有近十位讀經學生跟著柯小剛學習,一邊在同濟大學旁聽,一邊準備自考。
柯小剛發現,這群學生的功底太差,識字量不行、錯字連篇、英語更是處在小學入門水平。一篇八百字的作文他們寫得吃力,他也改得吃力,要從標點符號改起。
不僅如此,學生們都處於一種相當不安的狀態,沒有學習興趣,沒有自覺能力。他們性情很亂,既自我邊緣化、又摻雜著傲嬌和自卑。
英語底子差,柯小剛就建了一個英語學習小組,讓他們每周聚在一起學習。學了兩次,學生之間就有了矛盾,幾個孩子天天找到他投訴,講別的孩子怎麼不好。
有三、四個不能適應的孩子,乾脆放棄了自考,又回到學堂里去了。
柯小剛顯得很沮喪,他曾對讀經教育抱有希望,希望能培養一些真正的能讀經、為往聖繼絕學的賢者和君子。但在這些孩子身上,他看不出這樣的志向。
鄭惟生的朋友圈,他已經對讀經教育產生的困惑。
從狂熱支持者到堅定反對者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最早的一批曾被「聖賢教育」吸引的家長們,如今已從狂熱支持者變成堅定的反對者。
數十個微信群里,他們每天都在討論,如何以消防安全、辦學資質、非法集資等理由向政府舉報,讓文禮書院關門。
而少年們心裡,這種變化則更為微妙。
他們對十年讀經教育的反叛,是餘生再也不願接觸和國學有關的任何東西。
柯小剛發現,這些自考的學生,曾相信體制教育是糟粕,而現在,他們會很羨慕體制內的教育。
在對各種專業的憧憬里,他們更傾向於離國學遠一點的,比如設計、國際關係。
柯小剛曾建議一位學生,以健康的學習方法學完經典,開學堂教書。這位學生反應強烈,覺得像噩夢一樣,馬上拒絕了,「寧死我也不幹。」
「讀經給他們的負面影響實在是太大了,整整十年,沒有理智的樂趣,沒有感受力的樂趣,沒有想像力的樂趣,只有長年累月的無意義。」柯小剛說。
在鄭惟生這裡,反思讀經之路,那是血肉模糊的廝殺--他的青春就是在讀經中度過的,與局外人的反思不同,對讀經的每一點懷疑,都是對他生命意義的懷疑,讀經方法的所有失誤,都是他生命的失誤,他說,「我心如刀割」。
對讀經教育的另一種反叛,在於學生們與家長的關係陷入緊張。
鄭惟生讀經九年,母親陪讀至少五年。到了讀經末期,前路無著,母子倆都是一個頭兩個大,關係緊張,頻繁爆發爭吵。
2015年,他在內蒙古一所讀經學堂耗了幾個月,決定放棄包本。這決定是他獨自做的。他不再願意徵求父母意見。
十七八歲時,李淑敏在家裡呆了兩年。那段近似空白的日子裡,她每天都在復盤自己讀經的經歷,開始有真正的思考,和對自我認知的推翻。
說起去年去復旦大學旁聽過的兩節課,她臉色才變得鬆快,眉飛色舞起來。
歷史系教授韓生講魏晉史,無論是民族、部落還是農業、政治,都深入淺出,重在啟發學生們的思考。台下的同學們,則思維自由,發言踴躍。
一個半小時的課,上了一個小時,老師就抱著水杯跑掉。剩下的時間讓學生們「該玩兒玩兒去」。
還有一節是英裔女作家虹影的講座,主題是「我的文學之路」。
虹影講自己出生在重慶大院里,如何度過飢餓的童年,如何在艱難日子裡寫作。小小的教室坐滿了人。
她覺得受到震撼,「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學的美,是這麼多年我聽過的,最浪漫、最感動的課程。」
李淑敏想起自己曾在讀經學堂里搖頭晃腦地背誦過,「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十年里,她並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卻在大學課堂里,真切地觸摸到了。這意味有些諷刺。
(應採訪對象要求,鄭惟生、李璇為化名)
「讀經教主」王財貴背後的產業鏈條
又到開學季。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暑假過後,將有9000多萬小學生、4000多萬初中生回到校園,繼續學業。
但還有上千適齡學生,不會再回到學校了。他們選擇了一條獨立於應試教育的「成才之路」——讀經。
近二十年來,台灣教授王財貴在大陸建立起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以培養聖賢為目的,以全日制讀經為手段。
這套理論被全國近百家讀經學堂執行,招收大量生源,未來能流利背完30萬字中外經典的學生,有機會進入位於浙江溫州的「讀經界」最高學府「文禮書院」。
從信奉「老實大量讀經」理論的眾多擁躉,到近百家讀經學堂的興辦,再到「讀經界」最高學府「文禮書院」,一條以王財貴為主導的讀經產業鏈條已經形成。
文禮書院門前,王財貴的巨幅廣告牌立在丁字路口。新京報記者羅婷 攝
國學熱與「讀經教主」
王財貴倡導的讀經教育,要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
當時,這位台中教育大學教授開始在台灣推行讀經典運動,最初的理念是課餘對孩子進行讀經輔導。但據知情人稱,當時的台灣,西風東漸,公眾對這種讀經教育並不買賬。
1994年,王財貴進入大陸宣講讀經。恰逢其時——時任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的蔣慶等人,已經就「是否要讀經」的問題,在大陸掀起討論熱潮。大多數的聲音都是,要讀。
香港中文大學第一任文學院院長唐君毅曾感嘆,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化「花果飄零」。中國社會對於國學復興的願望,在此時達到了高潮。
國學熱的背景里,不僅有民間的願望,還有政府的包容。
讀經學堂招收的孩子,多是適齡學生,這就涉及違反義務教育法及辦學資質的問題,是一個灰色地帶。一些讀經學堂堂主告訴新京報記者,地方政府往往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的學堂,還成了當地的文化名片。
這些年裡,王財貴在各地做演講超過一千場,主題恆久不變——中國的孩子需要學習中國的經典,學習的方法則簡單明了,大量讀經,大量背誦。只要會說「小朋友,跟我念」六個字,就能教好孩子。
王財貴認為,人類在所有動物中的幼兒期最長,基本上是13年,所以人才能夠成為萬物之靈。用13年的時間來學習中國5000年的文化,乃至於西方大量的經典文化,這樣,13歲之前的孩子,就可以博古通今、滿腹經綸。
他提出「老實大量讀經」理論,所謂「老實」,一是內容,就是「讀真正的經」;二是方法,「只管讀,不要管懂不懂」。所謂「大量」,是平均一天要讀經6到8小時,到最後達到進入最高學府文禮書院的標準「包本背誦30萬字」。
二十年過去,這種理論已佔據讀經界的主流地位。王財貴其人,也成了大陸民間讀經運動的精神領袖,被稱為「讀經教教主」,建立起民間讀經的嚴密體系。
讀經學堂里的「阿貓阿狗」
如果說追捧王財貴讀經理論的大量「信眾」是這條讀經產業鏈下游的話,那麼這條產業鏈的中游,是遍布城鄉的上百所讀經學堂。
開學堂的門檻並不高,在「教育簡單論」、「讀經學堂誰都可以開」的言論之下,讀經學堂的數量擴張很快。一所房子,幾個老師,學堂就成了。這種連鎖模式,發展簡單,可複製。不少家長在學堂陪讀一陣兒,自己回去就開班。
同濟大學教授柯小剛長期關注讀經教育,他認為,讀經學堂堂主有兩類人,一類人有教育理想,另一類人則是單純為了掙錢,被讀經界稱為「阿貓阿狗」。
浙江遂昌王財貴經典學校的校長趙升君,就被大家視為是有教育理想的。他希望能培養一些自由狀態的讀書人。
他最初也是王財貴的追隨者,文禮書院第一批招收的11個學生,有9個來自他的學校。
但在「老實大量讀經」的實踐中,趙升君發現,全天機械性地背書,有學生讀了幾年仍不識字,更嚴重的得了厭學症。
「這不是真的讀經教育,是換了內容的應試教育。」如今,他已經走到了王財貴的對立面。
江蘇姑娘李淑敏曾在河南新鄉一所讀經學堂讀書,堂主就規定,每個孩子要把論語讀五百遍,能開智慧;每晚,都必須跪著給長輩洗腳,表達孝心。「我不是不可以做,但這不是形式主義嗎?」她質疑道。
據新京報記者調查,目前讀經學堂的收費在每人每年四萬元左右。一百位孩子,一年就是四百萬。多位堂主表示,確實有不少「阿貓阿狗」,是單純為了斂財開學堂。
「最高學府」龐大的籌款工程
2012年由王財貴創辦的文禮書院,是這個讀經體系的頂端。在讀經界,文禮書院是公認的最高學府,相當於體制教育里的清華北大。
文禮書院的入學條件極為嚴苛,學生們要通過「包本」,一字不漏地背完30萬字中外經典,才有入校資格。入校後由王財貴親自授課,授課十年到二十年,目標是培養「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文化大才。
去年起,文禮書院啟動了龐大的籌款工程,計劃在2020年建成10萬平米的書院建築,耗資10億元。
書院老師裴志廣稱,截至今年8月,他們已從各地讀經學堂、家長手中獲得1600萬元的資助。
8月中旬,新京報記者在文禮書院所在的溫州市竹里鄉看到,建設工程還未動工。33位已入校的學生,租住在山區的居民樓里,上課的教室,也是從鄉政府租來的。
除文禮書院外,王財貴團隊在北京還擁有一家公司,名為北京文禮經典文化公司,為他打理讀書出版等事宜。
該公司官網顯示,學生讀經所用的標準教材,售價273元;智能桌面讀經機,售價2680元;家庭胎、早教套裝,售價9980元。
裴志廣介紹,保守估計,全國至少有50家學生在50人以上的讀經學堂,宗旨就是幫助學生包本進入文禮書院。王財貴「御定」的學堂如廣東明德堂、北京千人行書院,招生的規模都在百人以上。
「這麼算下來,至少有2500個孩子在等待進入這個學堂了。」這位老師不無驕傲。
背完30萬字經典的「包本」入學考試,意味著競爭。近年來,各地讀經學堂體罰學生的新聞屢屢爆出。有學生反映,學堂老師已經進入瘋狂狀態,他們希望通過高壓,讓學生儘快「包本」通過。理由很簡單:只有把學生送到文禮書院,有了升學率,學堂才有了招生的說服力。
「所以純讀經、包本、體罰,已經是很成熟的體系,跟聖賢、經典、教育這三個詞毫無關係了。」同濟大學教授柯小剛直言。
王財貴給學生辦開學典禮
「復讀機」式的學堂老師
8月13日,新學期開學前一天,北京千人行書院還在和水泥、鋪地磚,一片忙亂。
這所學校位於海淀區鳳凰山腳下,圍了一個院子,青灰色的高牆,沒有招牌。這是北京最著名的「包本」讀經學校之一。九月,將有兩位學生從這裡畢業,進入文禮書院。
八年前,老師楊倩(化名)從體制內小學離職,到千人行書院工作。她承認,自己至今也還不能完全理解這些經典的意思。「但是讀了,就像念佛一樣,有一種加持力。當你遇到這個意境和現實情況的時候,能馬上返回經典上。」
楊倩的日常工作,更多等同於「復讀機」。孩子年齡較小的班級,她讀一句,孩子讀一句;孩子年齡較大了,她就只需要按下復讀機,讓孩子跟著機器讀。
在讀經學生李淑敏看來,她十年里接觸到的那些老師,甚至連陪讀都算不上,更多是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一些家庭婦女。
這暗合了目前讀經界流行甚廣的說法:「做讀經老師不需要有文化,不用講解,也不許講解,只要會按復讀機按鈕、督促小朋友背誦,就是最好的讀經老師」。
在文禮書院的規劃里,教育的最後幾年是學習牟宗三全集。牟宗三,是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王財貴的老師。
但柯小剛發現,整個讀經系統,除了王財貴和極少數的堂主,絕大多數老師,幾乎沒人讀過牟宗三。
在學界,大家有一個共識:無論是儒家的孔子、牟宗三,還是佛家,都是一脈優美的文化傳統。
柯小剛最擔心的是,這些傳統被不科學的純讀經方法污名化。錯失時機之後,將來在社會、政府、公眾心中重建對傳統文化的信任和嚮往,就非常難了。
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冰冷的斗獸場,所有人都是互斗的野獸,今天你學會退讓,那麼原本該是你的東西就被別人佔去。不爭不是道義,也不是正義。人只有相互競爭,才會相互進步。君不見日本王道漫畫,火影,海賊,死神,都是相互競爭,並發出更耀眼的光芒,而中國卻反其道讓人學會謙讓。背書有用的話,工科生就該死絕了。現在這個社會,反而是工科生的努力才撐起整個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鬼島特產騙子,讀經,凈空,佛光山,霧島菜菜子,電信詐騙,令人讚歎。
不可行。學習科學、數學、邏輯以及藝術,還有了解世界各國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傳統文化是很好,但是妄想著抱著古人的那棵大樹在現代工業革命之後的現代社會活下去,那是不現實的。現在是工業化的時代,最最最起碼,得學點數理化吧?何況我覺得很多國學不過就是為了培養統治者的奴才,是為了培養順民的。想到這一點就覺得很噁心呢。
其實對於這些問題我一直有個奇怪的疑問,王財貴所謂的聖賢在現在的社會上究竟能幹嗎用,何謂聖賢?誰才需要這種只學過國學其他的科目都沒學過的聖賢?
看到這個我好激動啊!不用認字、不用釋義,30萬字記心中,只要背誦就可以理解意思!如果背的不是中外經典,而是彩虹表的話,不僅可以秒破弱口令、一對多倒推散列輸入,還可以解放被資訊理論蒙蔽的人類!(來人吶,香濃的棺材板壓不住啦)
當然可行,現代傻子這麼多,騙子都不夠用了。
讀經少年聖賢夢碎:反體制教育的殘酷試驗從新京報上看來的十年前,讀經熱進入高潮,全國近百家讀經學堂雨後春筍般建立,大批少年離開體制教育,進入讀經學堂求學。如今,較早的一批讀經孩子已經成人。從狂熱、受挫、困惑到反思,他們不得不推翻了自己曾真誠信仰並奉獻了全部生活的東西。正如讀經界一位人士總結:現在回過頭去看,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場殘酷的實驗。文|新京報記者羅婷;實習生汪婷婷、付子洋編輯|胡傑文禮書院的「教室」。8月中旬學生放假,一位教師在留守。新京報記者羅婷 攝
很少有人的求學經歷,比濟南少年鄭惟生更曲折。
小學四年級時他離開體制教育,此後九年,輾轉八省,先後在十個讀經學堂求學。鄭惟生回憶,那是一種接近清修的生活,居於深山,無電無網,與經書為伴,每天背誦十小時。
鄭惟生退學的2008年,正是「讀經運動」在中國勃興之時。這種新的教育模式,宣稱能幫孩子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讓他們與孔、孟產生心靈呼應,造就大才,甚至聖賢。
這與家長們逃離體制教育、追捧傳統文化的熱忱不謀而合,此後在全國建起的上千所讀經學堂里,都是搖頭晃腦背著經典的學生。
如今,較早的一批讀經孩子已經成人。19歲的鄭惟生在背完20多萬字的經書後意識到,自己為之努力的一切都已付諸東流;20歲的江蘇姑娘李淑敏在大學旁聽時,被突然的震撼所包裹,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學的美。
從狂熱、受挫、困惑到反思,他們推翻了自己曾真誠信仰,並奉獻了全部生活的東西。
正如讀經界一位人士總結:現在回過頭去看,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場殘酷的實驗。
「你兒子是大才啊」鄭惟生的書架與同齡人不同,沒有科幻小說,沒有日本漫畫,除了儒家經典,就是佛經。
《沙彌律儀要略增注》、《大佛頂首楞嚴經》……
過去九年,鄭惟生曾整本背誦過這些經書。但如今,他已不願哪怕再翻開一下。
這個炎夏,他正在備戰英文自考。19歲了,最基礎的小學英文都不甚了解,一切都得從頭再來,很是吃力。
8月12日,在濟南家中,說起兒子讀經這九年,鄭惟生的母親李璇感到迷茫,為什麼這條開局充滿希望的讀經之路,最終偏離了正軌?
2008年,鄭惟生在山東師大附小上四年級,他從小愛看書,但作文成績老是上不去。在李璇眼裡,兒子上學是在受罪,而受罪的根源是學校教育出了問題。
一天,學校發了一張光碟,是台灣學者王財貴的演講。王財貴,台中教育大學副教授,1994年在台灣發起「兒童誦讀經典」的教育運動,隨後來到大陸宣講。歷經20年,他一手締造了「老實大量讀經」思想體系。而這個體系被大量擁躉所追捧。
演講中,王財貴描述了李璇一直夢寐以求的願景——教育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只要通過簡單的讀經,就能將孩子塑造成大才,甚至聖賢。
她被這種理念感召,送孩子去上讀經學校的作文培訓班。第一篇作文鄭惟生寫的是孔子,600多字,讀經班的老師感嘆:你這兒子是大才啊!千萬不要在學校里耽擱了。
李璇雷厲風行的性格在這點上體現無疑——立即給兒子辦了退學手續,送到了北京一家讀經學堂。此舉遭到鄭惟生父親的強烈反對,但沒有拗過李璇。
學堂的日常是背書、學書法、武術,不用每天都做作業了,鄭惟生並不抵觸,還覺得「好玩」、「新鮮」。
和李璇一樣,更多的家長並未讀過經典,他們有個樸素的想法:學堂里「不僅教知識,也教做人」。
2008年,江蘇常州,讀經學堂「吉祥之家」成了李淑敏母親心中,拯救叛逆女兒的救命稻草。
不只是李淑敏,這個學堂里招的20多個孩子,大多是因為不聽話被送過去的。說是讀經學堂,其實這更像所謂的「問題少年救助所」。
在這裡,李淑敏被要求每天清理衛生間。老師的要求是,檯面上不可以有一滴水,馬桶不允許用刷子洗,而要把手伸進去擦。墩地也不可以用拖把,必須跪在地上,一寸一寸,用手擦得乾乾淨淨。
在吉祥之家的封閉式管理中度過兩年後,母親對李淑敏的評價是,嗯,乖多了。
最好的讀經老師不是人,而是復讀機對鄭惟生來說,讀經生涯的正式開端,是2009年,母親嫌北京的學堂太寬鬆,把他送進河北承德山中的新學堂。
那正是國學熱最盛的時候,這年《百家講壇》蟬聯「中國最具網路影響力的十大央視欄目」冠軍。數量巨大的人群支持傳統文化、學習儒家經典。遙遠的南方,深圳鳳凰山上開起了上百家讀經學堂。
鄭惟生展示他「包本」背誦的經典書籍。新京報記者羅婷 攝但鄭惟生覺得,日子變得難熬起來。
新學堂在深山之中,滿山的草木長得瘋野。出山沒公路,得坐農用拖拉機。
十多個學生,每人一間十平方米的毛坯房,糊了粗糙的水泥,沒有自來水,沒有廁所,沒有暖氣。也沒有電子產品。學生們各佔一座山頭,不許互相來往。四下也沒有村落,傍晚時山黑雲暗,一兩盞燈。12歲的孩子,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不免有凄清之感。
漫長的冬日,四點半就要起床讀經。寒風瑟瑟,小屋子裡,只能聽見自己背書的聲音、窗外粗野的風聲,火炕下柴火燒裂時畢剝的聲音。
山上沒得吃,他們就整月的吃南瓜。沒有澡堂,整個冬天也就沒洗澡。有一年春節,他甚至不被允許回家。
鄭惟生說,他覺得最難克服的並不是生活的艱苦,而是求學的困惑。這裡說是讀經學堂,實際上是佛家的道場,堂主信仰佛教「凈土宗」,宗教化極強。
鄭惟生背誦的經典,雖然也包括四書五經的一部分,但更多的是凈土宗的佛經。老師要求學生要「銷落妄想」,以「禪定」的狀態來背經。
佛經中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別行疏抄》,全書十四萬字。鄭惟生背了整整一年。
背誦,不認字、不釋義地背誦,就是這所學堂課程的全部。鄭惟生認為,沒有老師講解,學生不理解文章意思,背誦是沒有意義的。老師的觀點則針鋒相對,反對學生在成熟之前大量讀書,「知道的知識越多,你的障礙越重」。
在一本經典背誦教材的序言中,編者明言:最好的讀經老師不是人,而是復讀機,或者會按下復讀機開關按鈕的人。
但老師之間也會意見不合。學堂里的老師,有些是體制內的小學教師,有些是佛教徒。鄭惟生記得,一位老師要求學生學《弟子規》,全天勞作,一天擦桌子200遍;另一位老師則篤信佛法,要求全天背經。兩人爭起來,吵得不可開交。
學堂里有大量藏書,但大部分都被明令禁止閱讀。如《史記》、《曾國藩家書》等都是禁書,理由就是老師反覆強調這些書「增長所知障」,禁止讀書是為了「培養清凈心」。
剛開始,鄭惟生被允許擁有一本《古代漢語詞典》。他發現詞典的詞條釋義中會引用古文例句,還能在背經典的間歇偷看零碎文句。但最後,老師發現他在偷偷理解詞句的意思,詞典也被沒收了。
入學一年後,他被允許獨立學習,便開始了一項冒險計劃:每天午夜十一點,等老師入睡後,溜進另一座藏書山頭的「往生堂」,打著手電筒讀書。
他此後回憶:「在往生堂的手電筒光照中,我發現了另一個國學經典的世界,這個世界是生靈活現、熠熠生輝的。」他覺得那些被幽閉的精魂,才是斯文所系的命脈,而私塾的「讀經教育」,則很可能是背道而馳的東西。
2012年,長長的書單也到了背完的時候。學堂生活的宗教化規定也變得更瑣碎嚴格。比如要進行宗教儀式的早課,念佛、繞佛、拜佛;上廁所要先拍手三聲,並念專門的咒語,提醒廁所里以排泄物為食的惡鬼;再比如不小心踩死昆蟲,需要進行一整套的宗教儀式,給它超度。
擺在鄭惟生面前只有兩條路,要麼成為職業化的佛家居士,要麼離開。他選擇了後者。去了密雲山中另外一個學堂繼續讀經。
這個學堂更加偏遠。孤獨的大山中,加上他在內,總共只有三個人七條狗。發電靠太陽能,雨天和大雪,還會斷電。
這時,鄭惟生已經長成15歲的少年。沒有老師講經,他獨自背了1700多遍《弟子規》。
面目模糊的「最高學府」浙江、福建兩省交界處的溫州市竹里鄉,「文禮書院」就藏在一片山谷中,山澗深邃,翡翠色的河流,兩岸是稠綠的樹林。
在讀經界,文禮書院是公認的最高學府,相當於體制教育里的清華北大。如果把讀經比作一個流派,那書院創始人王財貴,就是「讀經派」的教主。他提倡「老實大量讀經」已經多年。
文禮書院於2012年9月28日成立,每年招生兩次,現在有學生33人。由王財貴親自授課。
文禮書院門前,王財貴的巨幅廣告牌立在丁字路口。新京報記者羅婷 攝文禮書院入學條件極為嚴苛,學生們要通過「包本」,也就是對著錄像機,一字不漏地背下《論語》、《孟子》、《佛經選》、《莎翁十四行詩》等30萬字經典,才有入校資格。
文禮書院老師裴志廣介紹,保守估計,全國至少有50家50位學生以上的讀經學堂,宗旨就是幫助學生包本進入文禮書院。比如廣州的明德堂,北京的千人行書院。
「這麼算下來,已經有2500個孩子在等待進入這個書院了。」
按照文禮書院的規劃,十年讀經,十年解經,第二個十年的最後三至五年學習牟宗三全集。牟宗三,是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王財貴的老師。
看到這個培養計劃,鄭惟生覺得,讀經之路可能會使自己的人生越走越窄,最後竟然要限制到一個學派里的一個人。「教育不應該是這樣的,怎麼會所有人都要往這一個方向呢?」
中山大學教授賀希榮也認為,所謂30萬字的「包本」讀經,純粹是個噱頭,是交代給那些試圖從反體制的讀經教育中培養出聖賢的家長們的安慰劑。
儘管外界對這些學生前途的質疑洶湧而來,書院老師裴志廣卻胸有成竹:我們這些學生可不是做老師啊,要治國平天下的!
按他的想法,文禮書院教出的學生,要麼是像孔孟一樣的思想家;要麼是有思想的企業家;要麼是有格局的政治家,為天下蒼生謀福祉。
但實際上,書院里不教真正的政治和商業知識。裴志廣告訴記者,書院里教的是「道」,「天不變地不變道不變,你把道掌握了,做什麼都沒問題。」
鄭惟生也曾去見過王財貴,問到前途何在,王財貴回答,如果還考慮前途問題,那你就不要讀書了。
記者探訪時,正趕上書院放暑假。8月15日,剝洋蔥在文禮書院里讀到一些孩子的隨筆,一個女孩寫道,我體會不到生命的實感,我所接觸的只是義理,根本沒有去實踐。
導師王財貴在下面的批註則多是,「要靜下心來」、「只有一路,志道樂學,再無他途」。
一位台灣學生的家長告訴剝洋蔥,已經有幾位學生以生病為由,暫停了學業。「這些學生都跟王財貴有淵源,所以沒有明確退學,都是請病假。」
書院老師裴志廣承認,如今已經入學的33位學生,有將近半數的孩子家中都開了讀經學堂。而在其他家長們看來,這些學生成為父母招生的「金字招牌」。
回到體制教育鄭惟生最初的理想也是考取文禮書院。輾轉多家學堂,準備「包本」背完30萬字。
背了20萬字後,他意識到,一切努力不過是徒勞。「我不是怕困難和枯燥,是懷疑這麼做沒有意義」。
在海南一家學堂,他把書一扔,乾脆跟著漁民出海去打魚。
不僅是鄭惟生,從讀經學堂出來之後,很多學生都不願意碰書了,他們忘掉失敗感的方式,是迷戀電子產品,一個學生有一個諾基亞手機,俄羅斯方塊他玩了一個冬天。手機沒電了,就充著電玩。也有人看韓劇,一看就是整天。
2015年,鄭惟生終於下定決心,準備自考。自考、藝考,回到體制教育,這也是大多數讀經孩子最後選擇的路。
同年,近十位讀經孩子的家長陸續找到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柯小剛。柯小剛穿布衫,蓄長須,一副夫子模樣。他長期觀察民間讀經運動,常發表建設性意見。他自己也開辦書院,在業餘時間教授國學。
柯小剛
找過來的家長們,家庭情況大多相似:經濟寬裕,母親是佛教徒,堅持讓孩子讀經,有人多年陪讀,還有夫妻在是否送孩子讀經的問題上產生分歧,就此離婚。
母親們對孩子的未來有美好想像,希望他們脫離體制內的題海戰術,成為知書達理、通曉古今、能詩能文的君子,也為自己的家族企業培養出一個儒商。或許孩子還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物。
希望破滅後,她們既焦慮又煩躁,悔的是耽誤了孩子的青春,不僅沒有成為君子、大才、聖賢,而且連書都不愛讀了。
家長們認為,柯小剛或許可以為他們出謀劃策,提點一下孩子們的未來。
柯小剛對他們的主要建議就是自考。這兩年,有近十位讀經學生跟著柯小剛學習,一邊在同濟大學旁聽,一邊準備自考。
柯小剛發現,這群學生的功底太差,識字量不行、錯字連篇、英語更是處在小學入門水平。一篇八百字的作文他們寫得吃力,他也改得吃力,要從標點符號改起。
不僅如此,學生們都處於一種相當不安的狀態,沒有學習興趣,沒有自覺能力。他們性情很亂,既自我邊緣化、又摻雜著傲嬌和自卑。
英語底子差,柯小剛就建了一個英語學習小組,讓他們每周聚在一起學習。學了兩次,學生之間就有了矛盾,幾個孩子天天找到他投訴,講別的孩子怎麼不好。
有三、四個不能適應的孩子,乾脆放棄了自考,又回到學堂里去了。
柯小剛顯得很沮喪,他曾對讀經教育抱有希望,希望能培養一些真正的能讀經、為往聖繼絕學的賢者和君子。但在這些孩子身上,他看不出這樣的志向。
鄭惟生的朋友圈,他已經對讀經教育產生的困惑。從狂熱支持者到堅定反對者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最早的一批曾被「聖賢教育」吸引的家長們,如今已從狂熱支持者變成堅定的反對者。
數十個微信群里,他們每天都在討論,如何以消防安全、辦學資質、非法集資等理由向政府舉報,讓文禮書院關門。
而少年們心裡,這種變化則更為微妙。
他們對十年讀經教育的反叛,是餘生再也不願接觸和國學有關的任何東西。
柯小剛發現,這些自考的學生,曾相信體制教育是糟粕,而現在,他們會很羨慕體制內的教育。
在對各種專業的憧憬里,他們更傾向於離國學遠一點的,比如設計、國際關係。
柯小剛曾建議一位學生,以健康的學習方法學完經典,開學堂教書。這位學生反應強烈,覺得像噩夢一樣,馬上拒絕了,「寧死我也不幹。」
「讀經給他們的負面影響實在是太大了,整整十年,沒有理智的樂趣,沒有感受力的樂趣,沒有想像力的樂趣,只有長年累月的無意義。」柯小剛說。
在鄭惟生這裡,反思讀經之路,那是血肉模糊的廝殺--他的青春就是在讀經中度過的,與局外人的反思不同,對讀經的每一點懷疑,都是對他生命意義的懷疑,讀經方法的所有失誤,都是他生命的失誤,他說,「我心如刀割」。
對讀經教育的另一種反叛,在於學生們與家長的關係陷入緊張。
鄭惟生讀經九年,母親陪讀至少五年。到了讀經末期,前路無著,母子倆都是一個頭兩個大,關係緊張,頻繁爆發爭吵。
2015年,他在內蒙古一所讀經學堂耗了幾個月,決定放棄包本。這決定是他獨自做的。他不再願意徵求父母意見。
十七八歲時,李淑敏在家裡呆了兩年。那段近似空白的日子裡,她每天都在復盤自己讀經的經歷,開始有真正的思考,和對自我認知的推翻。
說起去年去復旦大學旁聽過的兩節課,她臉色才變得鬆快,眉飛色舞起來。
歷史系教授韓生講魏晉史,無論是民族、部落還是農業、政治,都深入淺出,重在啟發學生們的思考。台下的同學們,則思維自由,發言踴躍。
一個半小時的課,上了一個小時,老師就抱著水杯跑掉。剩下的時間讓學生們「該玩兒玩兒去」。
還有一節是英裔女作家虹影的講座,主題是「我的文學之路」。
虹影講自己出生在重慶大院里,如何度過飢餓的童年,如何在艱難日子裡寫作。小小的教室坐滿了人。
她覺得受到震撼,「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學的美,是這麼多年我聽過的,最浪漫、最感動的課程。」
李淑敏想起自己曾在讀經學堂里搖頭晃腦地背誦過,「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十年里,她並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卻在大學課堂里,真切地觸摸到了。這意味有些諷刺。
(應採訪對象要求,鄭惟生、李璇為化名)
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剝洋蔥「(ID:boyangcong)。如需轉載請與原公號聯繫,未經授權其它公眾號、平台皆不得轉載。
▼直接點擊 關鍵詞 查看以往的精彩~
加繆 | 巴西 | 抑鬱症 | 阿城 | 朋友圈 | 湯顯祖 | 葛優躺 | 安妮寶貝 | 心靈雞湯 | 趙薇 | 脫歐 | 帕慕克 | 龍榆生 | 逃離北上廣 | 精英教育 | 未來圖書館 | 一流大學 | 冰與火之歌 | 奧茲 | 狗肉節 | 奧威爾 | 文藝青年 | 黃永玉 | 阿列克謝耶維奇 | 米有故事 | 網路直播 | 高考 | 國學 | 民國試卷 | 2015年度好書 | 史鐵生 | 《斯通納》| 性解放 | 《我的奮鬥》| 錢穆 | 孔飛力 | 剩女 | 弟子規 | 小王子 | 《紅樓夢》|錢理群 | 阿加莎·克里斯蒂 | 大涼山
點擊圖片
購買新京報書評周刊特別定製版《阿城文集》~
或者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閱讀原文閱讀 614733投訴廣告註冊會計師不只是注會,這裡是整個會計人的組織。關注精選留言寫留言
- 椰子不是國學經書不好,是讀經學堂的道貌岸然,名不符實,帶歪了一整條路
6小時前
- 澤北關鍵是這些老師個人的素質以及修養太低,純碎掙錢,如果是孔子那樣的學者,收30多個人,起碼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哪有學習傳統文化的老師不近人情的?為了叫什麼爭執,與佛家的思想背道而馳,簡直不配做老師,個人素質和修養實在太低,這就是典型改朝換代,只換皇帝不換體質。
6小時前
- Dinna@縱漫線這種所謂國學教育本身就是開歷史的倒車。作為修身養性的個人愛好,閑暇時讀讀沒什麼問題,現代社會當做教育的救命稻草,荒唐可笑。
6小時前
- 澤北這方面我有經歷,我們心中的傳統文化以及教這方面的老師是厚德載物的,曾經我也抱著學習東西去接觸這方面的老師,但發現大多數為了利益很是虛偽,口頭上佛經佛家理論學富五車,本質上為了一點小事爭鬥不休,佛家講究平常心,這就是典型的背道而馳,現在缺的就是有修養的老師,如果這些老師個人修養以及素質都不低,學生待在一起,本身就是學習,本身就是能量之間的相互感染,自然也會學到很多東西,之所以這些學生失望迷茫,是因為心裡的落差太大了,在他們以前單純的心中,教傳統文化的老師一個個應該是正能量很高的大德之人,慢慢地相處,卻發現是岳不群一樣的人,講道理頭頭是道,為了小利益爭個不休,那種心裡的落差是最可怕的。 關鍵還是遇對老師,即使學不到課本上的東西,也能接觸正能量,從而提升自身,這樣的教師雖然少數,但也不是沒有,一般市場上流通的,大多數都是賺錢為主的虛偽學者,確實不可靠也不可信。
5小時前
- 坤哥老師無能,非經之過
5小時前
- 泰然自若這只不過是從一種體制走向了另一種體制
6小時前
- 立心館·李雪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小時前
- 水果一群可笑的瘋子,穿越回古代吧
4小時前
- 太陽不拐彎古來聖賢有幾人? 孩子的路是家長給選的,又急著成才,妄想劍走偏鋒。 諸多原因,小編也不能一概而論。所有學習的過程和經歷都會影響人的一生,短短的幾年時間就斷定錯誤是不負責任的。
6小時前
- zzy既然聖賢之書是為成人、明理,那麼只有讀經而無領悟、實踐,這種方式恐怕也是不妥的。
6小時前
- 小靜寫得太好,撕開一些美麗神秘的面紗,把真相揭示給大家看。覺得一些成功學,靈修也有此類的
4小時前
- 無名為什麼總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且無人監管?
5小時前
- 行人沒有人生閱歷,一味讀死書,這種教育怎麼能成功。
6小時前
- 顧崢嶸對傳統的盲目崇拜造成倒退。 看著更象邪教。國家也不管。不完成義務教育,不違法嗎?
5小時前
- 一隻 想到王小波以前所說關於國學熱的話來「四書五經再好,也不能幾千年地念。此種學問被無數的人這樣鑽過,會成個什麼樣子,實在難以想像。那些鑽進去的人會成個什麼樣子,更是難以想像。就說國學吧,有人說它無所不包,到今天還能拯救世界,雖然我很樂意相信,但還是將信將疑。」
5小時前
- 幸福末班車這是一場倡導者自欺欺人的狂歡,我想,不僅是學經的孩子,哪怕是老師,也未必了解讀經的真正意義。被耽誤的青春啊,如何能重來。
2小時前
- Charles如果真正的讀經,也沒什麼不好。可是文中描述的狀態,開學堂的根本是騙子啊。
3小時前
以上留言由公眾號篩選後顯示了解留言功能詳情
家長要彎道超車把自己的孩子培育到龍章鳳質。同時也要讀經學堂包教孩子包會做人。這不是貪心,這只是讀書少啊!親。讀經為代表的傳統國學,內聖外王/天理人慾/詩書禮御射/四書五經巴拉巴拉的,沒有科學理性的薰染,唯道德主義,偏執。都是渣。我的議論稍輕浮,老夫子壓陣: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苟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 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 散,秘制膏丹,全部踏倒它。 魯迅從舊書里殺將出來,國學素養怕是高些,判斷也靠譜些。另外那些在教育里裝神弄鬼自吹自擂的,希望他們像傅山/黃宗羲/王夫之一樣做隱忍不出,白首山居。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讀四書五經是好事 至少對我來說是很受益的,但是很多人用錯了借題發揮就不行。一個觀念初生都有一定的好處,只是後來發展變了味道。講真,要不是看了這麼多網路的評價 我其實覺得自己讀讀經典挺受益的,沒必要把孩子送到那些所謂不倫不類的書院,自己學、自己教。
被教育部門否決了的東西
遇到台灣人只要跟錢打交道首先得論證他不是個騙子
安利南師劉曉東教授,他就這個問題寫了大量的論文,知網上就能找到。
不知道樓主學校出來時什麼樣的,走上社會是怎麼樣的?還有同學如何?
聖賢能培養出來?
有點腦子就知道這是個騙子,跟心靈雞湯、邪教、傳銷等等一樣,告訴你通過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能獲得極大的成就,所有參與的人最後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讀經那麼牛逼,怎麼清末的時候讓列強打到爬在地上起不來啦
推薦閱讀:
※有什麼方法了解孩子在幼兒園被體罰,更進一步,如何含蓄的警告教師如果體罰孩子將會收到家長的報復?
※有什麼遊戲適合和六歲的小朋友一起玩的 ?
※女孩子被富養是怎樣的感受?
※現代兒童繪畫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