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體產品是偽需求還是只是做得不夠好?
智能硬體創業潮現在有所冷卻,真正跑出來的硬體產品不多,現在大眾也似乎有點審美疲勞;智能硬體產品和偽需求經常被聯想到一起。是真的偽需求嗎?(拋開消費者教育到一邊,如果真正好的功能消費者教育成本不會太高)還是只是從性能、功能方面做得不夠好?
比起 2015 年,現在確實看不到幾個智能硬體的創業者,但並不能說智能硬體行業已經終結。相反,2016 年 Apple Watch、大疆無人機和小米系硬體都賣得很火。
一個很詭異的現象是,把2015年12月的任何一篇智能硬體行業觀察,放到 2016 年 12 月,也幾乎沒有任何違和:活著的還活著;死掉的,本來就沒有人記住它的名字。
雖然這個一度火熱的領域,現在是一地雞毛。但我們覺得,其實機會可能已經在孕育。
先來看看這一輪泡沫是怎麼破滅的。
智能硬體最火的時候是在 2015 年。根據艾瑞提供的中國智能硬體市場規模數據,2015 年市場規模同比增長了近 300%。京東提供的數據也顯示,2015 年智能硬體的銷售額增長了將近 1 倍,單品數量增長了 96%。
(艾瑞2015年度智能硬體行業數據)那一年,智能硬體行業有個笑話:只要去華強北逛一下午,靠拼湊來的元件,就能做出一台智能硬體。不那麼可笑的是,這個笑話在那一年是真切的事實。從業者依靠這種方式,可以迅速從VC手中拿到融資。
不過,這一輪 「盛世」在 2015 年下半年迎來了轉折。當年第三季度,智能硬體領域的投資額大幅度下滑,由 Q2 的 45.4 億元下降到了 5.7 億元。
資金面只是一方面,轉折期來臨後,原本頭腦充血的投資人、創業者冷靜下來,開始重新審視這個領域。
相對於其他驟火的領域,智能硬體有著較長的產品周期。以大疆為例,雖然從 2012 年推出的精靈 1 代開始,市場份額就迅速攀升;但如果算上 2006 年成立,大疆在技術上的積累就花了6年。
技術之外,供應鏈環節的周期也很驚人,單是這一項就足以篩掉 80% 以上的玩家,一個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往往需要一年以上的建設期,由於涉及到上下游各個角色的利益分配和博弈,這個過程很難被縮短。
不僅如此,在 ODM、OEM、渠道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原材料也通常需要提前墊付,這意味著在智能硬體的籌備階段,可能就需要投入超乎想像的資金和時間。
但這些過程,在 2015 年前後,卻幾乎都被忽略了。本該由產品周期和供應鏈建立的行業壁壘,並沒有如期產生。事實上,在硬體產業,技術積澱和供應鏈、渠道優勢在大部分時候都遠遠重於創意。
最終,智能硬體行業的特殊性,還是讓資本落了空。人們發現,智能硬體從來都不該去遵循互聯網的規律----回歸硬體範疇,智能硬體才有可能迎來機會。
那麼,智能硬體的真正機會到底在哪裡?
根據 TalkingData 的數據,目前小米、華為、三星等在硬體領域有一定技術儲備的廠商已經佔據主流。創業者如果還想進入這個領域,必須具有一定的硬體「硬實力」。尤其在垂直細分領域,擁有一定積澱的玩家,可能迎來更大的發展期。
一個可以佐證的例子是,在業內唱衰的 2016 年,推出過樂心手環的樂心醫療卻逆勢成為國內首家上市的智能硬體企業。投資方高榕資本表示,樂心醫療早期曾經給歐美高端健康硬體品牌提供產品,這是他們看重樂心的一大原因。事實上,在醫療設備上 14 年的技術積澱,也是樂心醫療長期以來倚仗的根基。
另一方面,在入門門檻之外,智能硬體的定位也發生了變化。
雖然很多投資人對於技術導向的產品鍾愛有加,但他們眼中的好產品,目標人群會大得多。按照這樣的思路,除了一些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如機器人,更多的產品需要被明確為消費級產品,更接地氣。
這也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智能硬體開始走向線下渠道的原因。以小牛電動車為例,
2017年線上線下很有可能就持平,2018 年線下銷量可能會大大超過線上。
能否把產品迅速鋪到一二線,甚至三四線城市、城鎮,越來越多被納入到團隊的素質考量中。一個極端的實例是,此前在山東有一個背靠銷售渠道的硬體團隊,只是依靠線下銷售網路就拿到了一筆不小的融資。
可以看到,這一系列要求,都使智能硬體領域和傳統硬體創業不再有本質區別。
但這不是一件壞事。無論是智能硬體,還是硬體智能化,最終都要求產品本身具備較強的實用性,這恰恰也是之前的智能硬體最缺乏的。在回歸傳統思路後,原本虛火的智能硬體很有可能會重回正途。
畢竟,在物聯網時代,智能化的硬體本來就不該缺席。
by 李儒超(想和他聊聊?戳右邊→@Bassy )
智能硬體行業的問題在於,以現有的技術,只能做出這個——
實際上,智能硬體這個說法就是錯的。如果從用戶的角度來看的話,他為什麼需要智能?
智能硬體的說法只是技術婊的叫法而已。真正的用戶是不會關心這個產品是馬還是非智能的,他們只關心你的產品,能不能給他們解決他們的問題。
所以智能硬體這種叫法是掩蓋了產品本質,他只是只是的一種技術婊的叫法而已,而喜歡跟風的媒體,喜歡造就新概念的風頭,喜歡跟風的創業者,把智能硬體這個泡泡越吹越大,所以市面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為了智能而智能的智能硬體產品,完全脫離了做產品的本質和商業的本質。智能本質上只是解決用戶需求一種技術手段,類似的概念還有現在市面上非常火的大數據,雲計算。炒作的各方都有其利益的訴求,有的是真聰明,有的是真傻。如果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捲入到這樣一場無意義的討論,無疑是浪費時間,耗費生命。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問的就非常的傻,智能和需求之間根本就是兩回事兒,所以自林間也就無所謂真需求還是偽需求的。奉勸大家,趁著新年好好享受和家人團聚的日子。趁著時光正好,享受當下。智能硬體有很多,有活得好的,有活得不好的,其實判斷智能硬體是不是偽需求的關鍵,不在於智能硬體的自身功能,而在於智能硬體的市場空間,或者說取決於企業將智能硬體銷售給客戶的能力及市場環境。
比如,空氣凈化器,放到十年前不一定是硬需,放到今天是。六千元的空氣凈化器,對於大部分家庭不一定是硬需,而699的小米凈化器,對於霧霾嚴重的大城市的家庭,就不會有人說他是偽需求。
最尖銳的問題是,創業者看的是產品的功能,覺得功能很有用,興緻沖衝去找投資人,投資人看的是你的市場能力,和市場空間,一句偽需求,創業者就不愛聽了。其實我最討厭的就是將智能硬體歸為某種具備相同屬性的概念;如果有的話,我寧願相信這鐘屬性是裝B。
通常在智能硬體領域裡的X大分類(大家都這麼講,別問我大家是誰),各個分類盤點如下:
一、AR/VR/MR:
這根本就是三個領域好伐,而且如果滲透到應用的行業的話未必也是通著的,可以拆分出的行業更多,如影視、遊戲、地產、醫學、工業、展會應用等。
截至目前VR To C的之前活著比較好的「蛋椅」類的目測增長也滯緩下來了,畢竟重複的客座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根本就談不上使用習慣。
至於VR領域其他的To C有沒有比較好的,咱們可以看看,Vive的體驗效果不錯,但體驗成本較高,真正願意在這上面花錢的小白還是少數人。好一些的看看可以鏈接PS4的Ps vr就好了。所以說VR To C真的任重道遠。
至於To B活著還不錯的有給地產做服務的,給會展做服務的,以及給婚禮做服務的,估計近年給汽車做服務也是個比較好的方向,儘管國外N年前就已經在汽車的營銷、會展領域運用了上述的技術。
近期紅星美凱龍旗下的打扮家打扮家獲紅星美凱龍4千萬A輪融資 VR家裝走進現實 獲得不少的融資,個人是比較看好這類可以由B轉C(前期給廠商和場景做服務,後期給用戶做電商)的家裝行業升級的。至於能否應用那麼只能看時間的沉澱了。
至於很多做VR硬體的廠商,大家看看領頭羊暴風暴風魔鏡回應大規模裁員:是正常業務調整_IT_財經_中金在線 就好了。
至於AR的應用,我只能表示呵呵了,一台AR設備的評測就可以讓行業有些小轟動,我也是醉了。而且國內AR的硬體廠商各類欠薪、倒閉的傳聞層出不窮,我就不在這兒一一點名了。
MR的應用,我表示我很期待。真的。
二、無人機:
這分明就是一個專業級航拍的領域,為了下一輪融資的增長點以及泡沫更加繁榮,研發方不惜將無人機打造成了各類的To C自拍神器,對於出貨量還算不錯的某家近期找了某個知名女明星代言的,他家前半個月也裁了不少人(行業小道消息,100多人換1人)。
對於某些巨頭,一個勁兒的做線下體驗店,我就問問體驗店落的灰是不是該擦了?畢竟對於小白用戶來講,在淘寶上買個幾百塊也可以飛,也可以航拍,不用4K,看見人就夠了。
對於行業服務上航拍的確是剛需,但據我所知勘測和農業噴洒貌似就未必了,畢竟滿足上述需求的成本在那呢。
三、機器人(AI人工智慧)與智能家居
機器人:無論是國外的胡椒,還是國內的Roobo、賽格威、360、樂橙,能講未(故)來(事)的還在講故事繼續研發、融資,能出貨的都去了兒童的渠道了,有時候我在想這東西要按照商品劃歸品類的話他算是玩具呢?還是早教機呢?還是什麼=-=||
我只是希望真的像某些廠商的視頻那樣的日子快些到來吧。華碩正式發布Zenbo家庭機器人:身兼多能,3490元 - Zenbot,華碩,家庭機器人 - IT之家 唉?為什麼這個視頻我找不到了呢?
智能家居:
也許你們會問我,為什麼把這個和機器人歸為一類,因為作為行業小蝦的我表示,我真的覺得在未來音箱+機器人(沒錯你沒看錯,音箱+機器人)可能是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應該是智能家居的入口,國內的巨頭JD的叮咚已經在做了。也許在未來你真的不用打電話讓你媽幫你熱洗澡水了(別較真,我知道定時器或者智能熱水器神馬的,但是你不準較真),大數據可以記錄你睡眠的最佳溫度,自行控制空調了。神馬垃圾桶都能自己倒了。
說到這裡,我驟然想起之前一個朋友給我介紹的一款產品「智能垃圾桶」,這個垃圾桶據說按了一個探測器,可以告訴你:1、垃圾滿了;2、垃圾發臭了,該倒了。我問:「智能在哪兒了?」,答曰:「就是告訴你該倒了啊。」呵呵。。。
當然對於此類做的不錯的公司,我們可以看看小米(你們會噴手機在走下坡路,但是人家貌似發力在其他領域了),小米在通過一些剛需產品,如空氣凈化器、凈水器,在逐步的布局。至於那些真的大到無形的公司,他們在做什麼?我就不得而知了。
對於一些傳統做安防套件的廠商轉型做智能家居的,我真的勸你們的產品別To C了,渠道走家裝領域吧。至於可以直播的部分攝像頭硬體,我只能說直播,呵呵。。。
四、智能穿戴:
以手錶和手環為主力軍,我們可以看看佳明和松拓的出貨量,以及大家逐步接受的華米,但此類產品的價值真的是需求導向么?我在這裡不禁要掛一個大大的問好了。這就好比蘋果Apple watch,你買他的需求是XX呢?還是XX呢?還是XX呢??至於其他的各種手環、手錶,貌似死了一片。還活著的友商們,繼續加油!市場是需要教化的,真的,他們不需要天梭、浪琴、卡西歐。他們也喜歡一手戴個幾個,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至於上面可以說是按照產品的特性分類,下面咱們從用戶的應用場景及需求分類吧——
五、女性與兒童:
1、各種美肌媒體的美容類產品,我只能說女性的錢很好賺;
2、兒童防丟的手錶,早教類產品如機器人,早教鋼琴,兒童牙刷也確實有賣的不錯的廠商。
但上述的產品很容易被人冠以一個稱呼,據說是「禮品」。
六、運動與健康:
輔助運動類產品,上述的手環、手錶甚至智能穿戴很多產品其實都是這個領域的,我見過記錄打羽毛球數據的產品,記錄籃球數據的智能籃球,哈哈,做產品人的思維真的挺跳躍的。有時候我真的在想,智能這件事就好比早期PC遊戲的自動導航,那年沒一鍵導航我點滑鼠點的樂此不疲,後來出了各種掛機遊戲,甚至都不用我點,給我留下的除了反感,並無其他了。對於某些產品,我們的需求究竟是他本身可以滿足我們的直觀需求?還是他在滿足一些直觀需求之後,更能夠賦予我們的快樂。
對於健康類產品,我真的不想吐槽了,各類老人的智能拐杖=-=||,還有按摩儀器,沒錯!智能硬體,按摩儀器!我真的無力「呵呵」了。
當然也確實有賣的比較好的產品,比如體質儀,儘管對於產品的精準度和演算法,有些質疑的聲音,但他確實讓我有了堅持減肥的慾望。
七、影音與娛樂:
隨著智能浪潮的掀起,一些傳統的還算具備匠心的廠商也按耐不住的開始進行了各種智能的探索。
有好的也有抱著賺一筆的心態來賭博的。
從JD的銷售數據看,投影儀、WIFI音箱,正在逐步被人所接受。至於音箱和耳機嘛,實際上這事跟音質有關,跟音樂有關。跟智能並沒有太大的聯繫,具體可以看看某頭條哥代言的產品,以及某個耳機上有個屏幕的產品。
這就好比一些智能的遊戲手柄,他們與遊戲有關,與智能真的無關。
八、出行與辦公:
各類智能出行的產品在去年和前年真的火了一把,可以看看小牛的眾籌,以至於一些傳統廠商如艾瑪、綠源也在逐步的讓自己的產品智能起來。但是對於出行這塊,咱們參考15年關於扭扭車的新聞,其實就可以明白了。出行與智能,真的,挺遠的。
百度的無人車,樂視的FF,以及各類巨頭宣講的車聯網。這事兒啊,除了政府能牽頭做,幾十人的小團隊,還是做好細分領域吧。
對於車載類的,最智能的估計就是行車記錄儀了,我不表也不噴。最好的表現就是,這款產品被互聯網品牌的衝擊下,真的便宜了。真的!
辦公類的產品,最好賣的還是路由器。其餘的各類奇葩產品,不就一一列舉了。
綜上所述:國家雙創的宏觀背景下,以及創業的氛圍良好,創業資源也再向平民化傾斜。不同的人懷揣著不同的夢想,造就了「智能行業」如此的結果。出貨量突破2W的,真的不多,甚至屈指可數。
有時候我們真的應該靜下心來思考,智能在現階段所滿足的需求是否,是你看到的直觀用戶需求?還是某些隱含的附帶價值呢?
以及教育市場和智能生活化真的是由不同個體來完成的嚒?我真的很好奇企鵝家與華為產品人對於智能的想法和態度。
當然我相信消費升級,但我也相信這一些可能不是從智能耳機開始,也許應該先從一張演唱會的門票和一張原聲的唱片,高價格的耳機開始。
「智能硬體」在國內是個很虛的概念,任何東西只要加個Sensor,可以搜集點數據,就敢自稱「智能硬體」了。
但截至目前,很多所謂「智能硬體」廠商和產品都存在三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1、融資型公司居多,不考慮賺錢,而是炒概念賣股份,拿到風投就加薪,燒完就撤。
2、產品屬於弱需求,至今銷量最大的小米手環也不過百萬級。
3、硬體毛利極低,而用戶太少無法形成大數據,也就賣不了廣告。商業模式先天不足,無法成立。
任何行業做到最後,都是巨頭稱霸,但至今沒有一個真正的巨頭對血壓計、體重秤之類感興趣。
-
2017年5月18日,補充回復:
原答案創建於2016年5月21日,當時所說「年出貨量」是指2015年。
1、2017年5月初,華米科技CEO黃汪受訪時表示,小米手環累計出貨量超過3000萬支。
小米手環首發於2014年7月22日,累計銷售時間為2年10個月。
假定黃總的數據毫無水分、100%純乾貨,粗略估算,小米手環的年均出貨量約為1060萬台。不過,2015年為小米進入可穿戴設備市場初期,其品牌影響力、產品線長度、渠道和終端覆蓋率都不如現在,其出貨量應該低於平均數。
2、根據樂心醫療(300562.SZ)的2016年度報告,2016年全年,其可穿戴運動手環實現銷量318.2萬台,同比增長66%。亦即,其2015年的出貨量約為192萬台。
同樣根據IDC的數據,2016年Q2,樂心可穿戴設備的全球市佔率排在第5位。小米則是第2位。
那麼,小米手環的銷量有沒有樂心的5倍?
大家自己猜。智能產品不是軟體產品,他是傳統的產品,和汽車家電一樣,要走傳統的路子。
- 他要靠譜的供應鏈。
- 他需要完善的渠道。
- 他需要有嘗鮮者為開始的高價而買單。
- 他需要企業通過前期的利潤,加大投入,降低成本,形成上量的市場。
而我們現在的這些所謂的智能硬體的公司有什麼?這些產品最多可以稱之為實驗室中的概念,把概念直接賣給終端用戶不是作死么?
小
米手環很幸運,他有了1和2,但跨過3而到4。因為當時的市場已經慢慢有了,黃汪自己也在手錶上投入了很久了。所以他有能力直接到4。但他會持久么?或者
說紫米,作為小米眾多實驗室中的一員,會一直投身於手環么?我不知道紫米還會不會一直在手環上投入,畢竟利潤和空間也就這樣了。
所以,對眾多的所謂智能硬體產品的公司來說,作為一個實驗室,起碼找一個2,有2才會有1和3.
舉個身邊的例子,空氣凈化器,走眾籌的,離死不遠了。傍個房產商,才是正路。
智能硬體這個概念很廣,我只針帶sensor 的設備這個來討論。其它
在移動互聯網到來以前,就出現了很多帶sensor和網路連接的硬體,門磁,紅外感應,光感,溫感,當時很多IT男在裝修家的時候都會企圖用這些東西來實現智能家居這個夢想,但是由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限制,一直無法推廣開。
1、由於這些設備要麼通過一個專用的網關來管理要麼就是通過PC界面,管理起來相當複雜,使用門檻很高,而且很不實時。
2、那時候的大部份家電都沒有智能化,這些硬體一般只能用來做光線控制和安防方面的應用。
3、設備成本都很高,一般家庭無法接受。
4、由於大部份是通過有線網路,不好布設,部份採用無線的都是用射頻技術需要用很長的天線,影響美觀。
我當時有自己弄了一套安防方面的控制設備,連接到電話網路,離開家裡的時候要用一個類似車鑰匙的遙控器打開布防,回家的時候要撤防,不然一開門就會自動打我的手機報警。經常有家人回家忘記撤防,開門就觸發警報,陽台的紅外感測也經常感應到各種鳥類什麼的紅外信號誤報警,要看攝像頭的監控情況都要打開電腦,後來覺得太麻煩就拆了。
所以有一段時間我覺得智能家居是一個偽命題。
但是移動互聯網到來後,各種硬體都可以通過手機簡單而且實時地進行控制了,無線傳輸的成本也降低了,體積頁變小了,家電們也開始陸續加入智能智能控制模塊了…原來阻礙智能硬體發展的各種問題好像都很自然的解決了。
舉個簡單例子,就拿我剛說的安防系統來說,現在可以做到我們回到家隨身帶的手機自動連接到家裡wifi後自動撤防,離開家後家裡的wifi感應到家人手機全部離線就自動布防,不再麻煩手動去設置了,攝像頭也可以簡單通過手機隨時隨地訪問了。
類似的情景設計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活會因為智能硬體而變得很美好,智能硬體也不再是偽命題了。做好硬體再去談智能目前這種狀況下所謂的智能還是偏噱頭屬性如果要打開市場,需要在非智能的地方做的足夠吸引用戶
其實智能硬體最大的問題在於——
定義什麼是智能?現在看到的所謂「智能硬體」只能稱為「偽智能」。
因為它解決不了兩大問題:問題一:我需不需要智能?你會為僅僅提供1%的提升付費?
瀏覽器響應從0.1s優化到0.09s,你會為它歡呼雀躍?(速度提升→需求增加?)自行車加個GPS,加個防丟系統,這就是智能?插線板加個定時器,加個APP控制,這就是智能?(組合→需求增加?)……智能本質上講,就是「去人化」:一切交由程序處理,掌管著你的一切。或者說我需要一個管家。可惜,現階段的智能硬體還需要我去照顧,唉!問題二:OK,現行智能硬體,產生的數據,怎麼用?睡眠檢測,檢測到睡眠不好,請問怎麼改善?
檢測到今天心跳比昨天多跳了一下,我需不需要擔心?今天出去跑步,請結合心率、血壓、身高、體重etc,判斷一下明天我應該跑的更長還是更短?……問題一說的是我需要一個管家問題二針對的是,這個管家有什麼用?最近看到一個奇葩觀點,想想在智能硬體方面也適用:說,一個公司的安保部門是最沒用的部門。安全的時候,有人會說:「沒出事,養你們這幫人有什麼用?」出事的時候,有人會說:「出事了,養你們這幫人有什麼用?」如果智能硬體僅僅顯示個數據,並不能提高我的生活質量,這隻能算是殘次品、偽智能。現階段要解決的是:如何擺脫智能硬體可有可無的困境,以及回答「要這個智能硬體有什麼用?」題目說的:是不是偽需求?不是是不是不夠好?是,但人的慾望永無止境做的不好。
目前的智能硬體類目各有硬傷。
智能家電不夠智能,不能脫離手機操作。智能穿戴設備,電池沒有革命性的技術出現。智能音響實用性差,沒有強需求場景。可以預見智能設備的突破口是:
1,一個智能中樞(音響或AI),控制智能家電。通過自然語言交互,對家庭內部的智能設備進行控制和管理。類似於鋼鐵俠里的賈維斯。
2,無人駕駛汽車
回頭我寫個這方面的文章吧首先,我認為智能並不是偽需求,之所以智能硬體的發展不夠讓人滿意,我認為有幾點,一是很多時候滿足需求的方式不對。二是硬體太過孤立,形不成場景。三是目前的技術發展水平還打不到商用的要求。1. 滿足需求的方式不對: 需求分析轉化的過程中,從用戶需求到產品需求這一步走歪了。才導致現在智能硬體行業這個尷尬的情況。這裡又要舉一個古董例子了,人們想要更快的馬,而福特給了一輛車。而現在智能行業很多時候並不了解用戶需求,只是在各種生搬硬套。搞得很多智能硬體只是多了一個遠程操作的功能,然後配個APP,就美名其曰智能XXX。智能硬體的本質是工具,而工具是人類能力的延展。我們智能行業的產品經理任重而道遠。2. 硬體太過孤立: 這裡的太過孤立分為兩方面,一是缺少和其他智能硬體的連接,二是缺少和其他資源服務的連接。 物聯網發展的最理想狀態是把生活中的各個物體連接起來,我們不談wifi,zigbee等的優劣,現階段最經濟的方式是把設備連入互聯網,然後由雲端的大腦來處理信息和發出指令。但是設備太過孤立,並且沒有一個統一的大腦來控制,體驗自然就會很差。 資源連接是另外一方面。互聯網上有海量的信息,線下有海量的服務,這些都可以和智能硬體連接起來做更好的服務。想像一下,你把衣服丟進智能洗衣機,洗衣機發現你的衣服是羽絨服,不適合機洗,於是為您推薦小區門口的乾洗店,5分鐘上門取件。你把內褲丟進去,它又發現你的內褲已經穿了2年了,該換了,於是為您推薦天貓同款同顏色同大小的這款內褲,一鍵下單,自動付款……3.技術發展水平 技術方面,一是現有技術發展不支持部分需求的實現。二是現有沒有統一的標準,各做各的。三是安全性堪憂。
在汽車沒出來之前,
所有的人都只覺得他們需要一匹更快的馬在觸屏沒出來之前,
所有的人都只覺得他們需要一個更好的按鍵手機在電腦沒出來之前,
所有的公司都覺得他們只需要一個更好的珠算師。。。。。。。
需求可以是被挖掘的,也可以是被創造的。現在智能硬體需要的是出現另一個福特 or 喬布斯來告訴世界:你需要這個東西!做的不好,不是沒有需求。
大疆無人機,小米手環,360攝像機及行車記錄儀,這些抓住需求的,賣的都很好。
當然這裡需求的定義包括裝X的需求。
做的不好的原因是:
1. 國內好的硬體產品經理不多。2. 國內好的硬體軟體結合的企業不多。3. 很多智能硬體產品都是傳統企業做的,用戶體驗太差。閑下來寫一寫~ 目前智能硬體技術壁壘不高,很容易受到大企業的抄襲,加上大企業有品牌、有足夠的資金、資源、供應鏈,能夠很快地把產品成本做低和做大;所以當某個看好的智能硬體產品被做起來後,很容易就被幹掉了。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感覺不少創業者在為大企業試水),被收購也算是較好的結局了。 所以,對於初創團隊,要做好智能硬體產品,除了要滿足市場需求外,要有難以攻破的技術,或者足夠資源(可能是來源於投資人)。 個人感覺,創造一個新的智能硬體產品並且做出一定市場,難度較大;但如果能做到與傳統行業相結合,作為改造傳統行業的一部分,可能會更有優勢。
題主的問題提得不好。智能硬體不是一類確定的產品類別,而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是多種電子產品的統稱,它可能是智能家居,也可能是可穿戴,也可能是車載設備,還可能是AR/VR……當我們在用「智能硬體」四個字進行交流時,說者表達的和聽者理解的不一定相同。因此,簡單的問智能硬體是不是偽需求不合適,因為一定能找到是偽需求的智能硬體,也一定能找到不是偽需求的智能硬體。稍微揣摩一下題主的心理,應該是對鋪天蓋地的智能硬體宣傳有所反感,同時也見到過許多名不副實的產品,故有此一問。講真,一開始我對這個詞語也是迷惑的,因為作為一個多年從事硬體研發的工程師,實在想不明白單靠硬體如何實現智能,那不是要軟體和演算法才能實現嗎?隨著了解的增多,才逐漸明白這個名稱只是一個噱頭,不要太在意。
你確定做出來的是人工智慧而不是人工智障?
智能硬體產品不是偽需求,而是目前處於偽智能狀態。
參照八十年代的時候的各種拖把,門,椅子,等生活用品,是不是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我記得2000年的時候也是各種模具開的最火的時候,有千奇百怪的生活用品,比如說賣的最好的電腦桌。。。現在大多數人不用了。但是電腦椅這類椅子成了現在辦公室標配。拖把大家也漸漸不用那種木柄帶幾個布條的了。
當年作這種生活用品的企業也是死了一大批啊,但是這些新生活用品還是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現在也是這樣,也許很多小公司設計的各種千奇百怪的用品,沒有經過嚴格的測試就投放到了市場,消費者本來就習慣以前的生活,用新產品意味著改變生活方式,如果用了容易出問題的,當然不會接受新的智能硬體產品咯。但是同樣,要是產品從用戶角度出發做的易於用戶接受,美觀大方,用戶當然要買。我們真的有需要跟蹤多角度的攝像需求,於是有了大疆,我們需要凈化空氣於是有了小米空氣凈化器。大疆要是一直摔就不會有今天的大疆了,小米空氣凈化器要是沒啥效果消費者就不會買了。 所以咯,只有做好貼切消費者設計,推出的時候做嚴格測試,才能讓消費者買賬。 這裡舉一個獨輪車的例子,人家本來初衷是代步工具,但是做著做著到變成孩子玩具方向了,我看我小區里的孩子幾乎人手一個。我想這就是看到了真實的需求作出的改變吧不請自來。
智能從業者。 智能行業項目前的狀況就像狼來了,每次都給用戶過度的期望,而每次都給他們沉重的打擊。本沒有革命性的創新,非要講情懷。產品一出來,觀者就傻眼了。多來幾次,那還提的起興趣。至於偽需求還是做得不好,
請參見小米手環,智能這麼冷,為啥它銷量一路領先?用戶不傻,缺的僅僅是打動他們的產品!偽需求是什麼?
當火車跑不過馬車的時候,是不是偽需求? 當計算機還不能媲美算盤的時候,是不是偽需求?說到底,當前的產品還沒到達革命性顛覆的點,
就不能讓用戶眼前一亮,當他們看到產品的時候:表情只是「哦」,而不是「哇」時,憑什麼讓他們「慷慨解囊」!買一個傻愣愣的產品氣自己,我們做不到,用戶自然也做不到!推薦閱讀:
※為什麼奶茶店開業都喜歡做買一送一的活動,而不是直接半價?
※如何解釋產業鏈和價值鏈?及其分析方法?
※怎麼識別餐飲加盟詐騙騙局?
※我想在網店每個月賺1500 容易嗎?
※如何開一家文藝的,帶有一點IT氣息的雞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