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道德同時是主觀的和客觀的。

其主觀性體現在沒有理性主體的情況下是不存在道德的。即道德不是 transcendentally real 的東西,無法獨立於所有的(理性)人而存在。

其客觀性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大多數情況下單個的個體的行為準則無法上升為道德,我們可以將其稱為這個人的行事風格或者個人的行事原則或者底線或者怪癖,但是往往缺乏對於他之外的人的約束力。更具體來說,並不是所有規則都是道德。我可以不按照五子棋的規則下棋,但是我並不因此就變得不道德了。而規則的選取有更大的主觀性,尤其是其中往往會有審美因素夾雜。

第二個層面是道德規則本身受到經驗事實約束。至少受到人們對於經驗世界規律的認知約束,而間接地受到經驗事實的約束。比如說強姦得以可能的原因在於人類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如果人是無性生殖的那就沒有相關的道德條例了。


道德主觀性大於客觀性。

另外,道德是唯心的,而非唯物的。需要擴展的部分不說了,省得被刪。

最後,道德有階級屬性,不要指望太多。


道德是絕對客觀的,約束別人,需要按照最嚴的標準,這需要客觀的量化,約束自己,需要最松的標準,這需要客觀的量化。

如果整個世界只有一個人,比如劉慈欣的思想者,一個孤獨的思考中的宇宙,這個時候沒有必要思考道德主觀客觀,因為道德已經不存在了。

道德,只有在階級社會才能存在,是多數人對少數人的約束,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約束,是強勢觀點對弱勢觀點的約束。

道德,從來都是暴力的,帶有強迫屬性的。


我想你問的問題是道德有沒有客觀標準,是否存在一個道德真理來幫助我們判斷我們是否是道德的。其實這是道德相對注意和道德實在論之間的爭論。至於有沒有現在還在爭論。但是一般我們不願意接受道德相對主義,即道德沒有客觀標準。如果接受了這個的話,每個人都是認為自己對的,每個人都認為自己道德,別人不道德。這樣一個混亂的結果我們是不願接受的,所以會努力去尋找道德的客觀標準。

我認為,我們對某事是否是道德的判斷和體驗是主觀的,但是我們判斷它的背後那個依據是客觀的,比如墮胎是否應該,無論支持哪一方,都會有很強的理由,由於這些理由而支持的不只是你一個人,還有很多很多人。那麼這些理由肯定是客觀的。道德標準也許不統一,但它們都是客觀標準。


很有意思的提問

我們假設一個概念

你叫湯姆,你是一個孤兒。周圍人欺騙你你是一個妓女的孩子。

你從小被人灌輸,被打不能反抗,因為這是弱者必須做的。

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對的。打你是一種秩序的平衡。

那麼你遵從這個想法是主觀還是客觀?

那麼如果你反抗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不可理喻的,這是主觀還是客觀?

客觀,是建立在文化和人民認知並且屬於一種人文科學存在的邏輯罷了。

他不同於道德,他是一種規則模式產生的社會適應性看法。

而我們主觀就是一種自我對其他事物並且包括規則的認知系統,是自我內心所產生的一種規則邏輯。

主觀和客觀的存在是互相影響的,非絕對獨立的存在。

而道德則是文化啟蒙人們對某種覺得厭惡的東西篩選的過程。他沒有底線之分,只有厭惡還是不厭惡。換句話說,當年的人們認為娶很多妻子是正常的,如果放在今天你思想就有問題。

那麼性啟蒙呢?

道德是客觀(世界規則)對個體影響的一種概念。

我從小被人教育做壞事有佛懲罰我,並且這個世界都認為。那麼我註定會和眾人一樣認為。那麼這個佛就是道德,我和眾人一樣被世界規則影響了。

但是,同樣由於個體差異對客觀進行了干涉。貪污腐敗不會被人抓,註定越來越多人去做。那麼人們也因為沒有辦法所以接受了,那個時候。所謂的道德是什麼?客觀是什麼??


Morality is objective. For example, if someone broke

into your home, you can say that it is 「bad」.


利群或利他即為道德,損人利己即為不道德,其餘為灰色地帶。

所以道德有客觀標準或取向。

但是做道德判斷的時候,判斷者因自己的社會屬性如階級、地域等產生主觀偏差。

另外,由道德結合歷史階段延伸出的一些行為準則或概念,會被機械延續甚至扭曲,以致脫離道德本質,如所謂普世價值和某些政治正確。


道德相對法律是軟性規則,既然是規則,不管軟硬,一定是客觀形成的。


道德在律人的時候是主觀的,在律己的時候是客觀的。


雙重的。

題主所說的道德應該拆開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認知中道德,我們之所以理解這個道德觀念,是通過信息流通和交流,了解一個約定俗成的東西,基礎道德是客觀存在的,就是從外世界理解的。

第二部分,判斷中的道德。我們判斷一個行為是不道德還是不道德是我們主觀觀念判斷的,所以,在運用上是主觀的。


約定俗成的


道德一定具有主觀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沒有主觀性就不存在道德,道德只能存在於主體的思維中,所以必然具有主觀性。問題是,道德是否具有客觀性。

要麼具有,要麼不具有。

如果不具有,那麼道德就對人沒有了動力。人不必按照道德律令來行動。因為沒有客觀性也就會缺乏普遍性或者是絕對普遍性。比如尼采和馬克思,都認為道德只是統治者的工具,是一種思想枷鎖。所以這種道德觀下,道德具有客觀性的表現是一方面這種道德被客觀物所影響,一方面能影響一定量的主體。不具有客觀性表現在不同的主體因為階級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道德。那麼就沒有一個客觀的不變的道德。而且這樣道德變成了利益,甚至是消融道德的,也許是否認道德存在的。這種情況下,不具備客觀性的因素導致結果是道德無力,道德缺乏說服力。我認為這種道德觀是傾向於道德沒有客觀性的。

說道德具有客觀性則是儒家學說的論證,康德也有過涉及。此處只講儒家。儒家經過發展,在道德問題上,認為道德是與宇宙本體分不開的。宇宙本體是個客觀的實在。這個本體具有客觀性,而這個客觀性在人的身上所投射的就是道德。這就是儒家心性說的研究內容。儒家通過這種方式把人內心的道德和客觀的本體相聯繫,然後借著本體的客觀性就有了客觀性。這樣道德就有了動力。可是事實的殘酷性是,形上學,本體論被認為是失敗的,是精緻的藝術品而不是真理。所以這種道德客觀性也就不成立了。

復旦大學的楊澤波教授提出另一種方式。他認為道德是圖式,是人受環境的影響在人內心的圖式。這就是良心。(孟子語境下的)良心是人的道德能力,其實也可以不嚴謹的看做是道德。我認為他認為道德感,價值判斷是後天先在的。道德的客觀性是表現在來源於外在,並且通過主體反作用於環境,主體是群體,不是單個的人。這樣,道德感就就有了普遍性,無論道德具體內容、條款是什麼,一定是有這個道德感和價值判斷在。這個判斷能力來自於主體所在的環境於文化群體。楊教授不否認也許人有道德基因,但他不是生物學者所以對這個問題不加以研究。其次,他只是提出一種對孟子良心的信解讀方法,而對道德的觀點以上所說是我個人發揮。(也許有很多漏洞手機打字)ps:個人理解能力有缺陷,如果要指出漏洞希望能表達內容準確清晰以免引起誤會。

結論:個人感覺,道德一定是主觀的,同時是有條件下的客觀的。


主觀。

道德是為了約束人們的行為而存在。

自然界是殘酷的,比如倉鼠會吃掉同伴。而我們的倫理道德告訴我們:同類相食是不道德的。


推薦閱讀:

在中國會有人踐行《瓦爾登湖》中的超驗主義生活嗎?
有沒有極其平庸的英雄人物?
為什麼說中國優秀傳統哲學對解決當代世界發展難題具有重大價值?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只能算是小隱隱於野嗎?
上學的時候政治課講過真理不是永恆的,那麼如果真理不是永恆的這句話也將不是真理那麼真理是永恆的了?

TAG:哲學 | 倫理 | 倫理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