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想中的教育體制是什麼樣的,如何改革?


抱歉,我匿名開了一個友善的玩笑,不知道各位看懂其中的深意了沒有~

原回答是:《美麗新世界》阿道司·赫胥黎。

我在說反話。

--------------------------------------

其實,我們不妨從大的視角,從哲學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有人說要【因材施教】 @侯志敏 ,建立更完善的人才篩選制度 。

其實我們的社會文明一直都在致力於發展這種高效的篩選機制,然而這種機制發展到接近完美的階段,就是阿道司·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所描繪的反烏托邦社會文明圖景。每一個人從胚胎時期就開始被篩選了,按照各自的屬性來進行社會分工。這個結果按照我們如今的道德觀來看,無疑是非常不人道,非常反人類的。

故事世界裡,近乎全部人都住在城市,並說同一種語言。這些城市人在出生之前,就已被劃分為「阿爾法(α)」、「貝塔(β)」、「伽瑪(γ)」、「德爾塔(δ)」、「厄普西隆(ε)」五種「種姓」或社會階層。阿爾法和貝塔最高級,在「繁育中心」孵化成熟為胚胎之前就被妥善保管,以便將來培養成為領導和控制各個階層的大人物;伽馬是普通階層,相當於平民;德爾塔和厄普西隆最低賤,只能做普通的體力勞動,而且智力低下。此外,那些非阿爾法或貝塔的受精卵在發育成為胚胎之前就會被一種叫「波坎諾夫斯基程序」的方法進行儘可能大規模的複製,並且經過一系列殘酷的「競爭」之後才能存活下來,可謂「出胎即殺」。例如書中以電極懲罰接觸花朵的德爾塔、愛普西隆的嬰兒,以暴力洗腦的方式教育。愛普西隆更是經以人工的方式導致腦性缺氧,藉以把人變成痴呆,好使這批人終身只能以勞力工作。每一個人在出生後的睡夢中被實行內容量巨大且不斷重複的許普諾斯教育,以灌輸階級意識等等所謂的道德教育知識。

這種教育體制無疑違背人類嚮往自由的天性,把人當做資本主義機器的一個零件,一切都追求高效、統一、安定。這種模式雖然能極大程度的滿足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卻忽視了人類對心靈世界的建設。

國內現階段的基礎教育旨在培養流水線人才,很多學科細分的理念其實就是在扼殺人的創造力和自由的天性。在年輕人本該憑著興趣探索世界的年齡,就早早的依照就業標準分成各種諸如【文科】【理科】【藝術科】,按照工業零件的標準去衝壓塑型一個人的知識構成。

知乎上萬年撕逼話題中的文科理科們站隊互相詆毀,就是出自於這種農業文明式的愚昧思想。中國的中小學彷彿一座偌大的監獄,把人關進去十幾年,打上各種思想烙印,以至於我們畢業走上社會之後依然帶著思想的腳鐐。

一個人的價值本該是憑藉多維度標準去衡量,比如這個人愛好是什麼、是否善良、有何天賦等等,然而我們卻把他們按照各類社會職務、畢業院校、所學專業刻上各種【可用】【不可用】的標籤,把一個個鮮活的血肉碾壓成泥,榨出汁水來滋潤這台名為【資本主義】的機器,又創造出了【消費主義】,熄滅一個個本該散發著光芒的靈魂,讓人墮落為只有在賺錢和消費的物慾循環中才能獲得滿足的行屍走肉。

----------------------------------

古希臘哲學先賢柏拉圖曾提出過: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因此知識不是對世界物質的感受,而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教學目的是為了恢復人的固有知識。教學過程即是回憶理念的過程。

那些美好的知識早已存在於我們的靈魂中,我們所做的是需要依靠培養興趣來激發它們。

教育不應當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柏拉圖的教學體系是金字塔形。為了發展理性,他設立了全面而豐富的課程體系,他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依據,劃分了幾個年齡階段,並分別授以不同的教學科目。0-3歲的幼兒在育兒所里受到照顧。3-6歲的兒童在遊樂場內進行故事、遊戲、唱歌等活動。6歲以後,兒童進入初等學校接受初級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柏拉圖接受了雅典以體操鍛煉身體,以音樂陶冶心靈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為兒童安排了簡單的讀、寫、算、唱歌一系列活動,同時還十分重視體操等體育訓練項目。17-20歲的青年升入國立的「埃弗比」接受軍事教育,並結合軍事需要學習文化科目,主要有算術、幾何、天文、音樂。20-30歲,經過嚴格挑選,進行10年科學教育,著重發展青年的思維能力,繼續學習「四科」,懂得自然科學間的聯繫。30歲以後,經過進一步挑選,學習5年,主要研究哲學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圖相對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學體系。


本文寫作參考了以下書籍:

采銅《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法)安德烈·焦爾當《學習的本質》

(德)克里斯托弗·格呂寧《超級快速閱讀》

當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就是單一的「直接傳遞模式」:學生必須坐在課室里,配合老師將精心準備好的高考知識灌進他們的腦里。(當然,只是看書、看電影卻不加思考,也是屬於信息的直接傳遞模式。)

然而,教師往往只考慮如何將知識講得透徹明白,卻從不關注學生們自身的想法。他們進行教學的前提是:學生是一張單純的白紙,只要孩子們肯乖乖坐在那兒認真聽課,並且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服從學校的一切合理安排)就沒有理由成績不好。

所以,為了學習一個語法點,孩子們被要求做上好幾十道題。為了通過文綜測試,學生被要求背一大堆的關於考試的框架和知識點。為了掌握數學,學生們買了一本又一本的練習冊,可是真正被完成的練習冊的卻是那麼少(有誰統計過學生們浪費的沒有做過的練習冊總共有多少本?如果有人統計的話,那一定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吧。)

而且,學校總是將重點放在教什麼上。當前中國的教育改革怎麼改都只是高考科目的變動以及科目分數在高考總分中的變動,並無任何新意。而學校首先應該教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重複地教授某幾門課程。

分數,試卷,考試充斥著學生們的生活。設立考試的初衷似乎是為了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但是現在考試成績更像是學生學習過知識的證明,沒人關心學生真正的學到了什麼,一張考試成績單就可以說明一切。

學生們在經過多年的直接傳遞模式的洗禮之後,早已喪失了主動求知的熱情。學習的意義對他們來說是單一的。他們學習的動力僅是因為學習成績與前途掛鉤。

而家長們往往會出於對孩子的愛而不斷要求孩子服從學校的一切合理安排。家長們重複對孩子們說:你要聽老師的話,否則後果很嚴重(你不能有任何自己的關於如何學習的想法,除非你成績足夠好)。而孩子,卻隱隱覺得家長這麼說有些不對,但他們說不出來具體有什麼不對。

幾乎所有的學生、老師和家長都達成了一個隱秘的共識:大多數的學生,是不具備學習能力的,所以,必須有受過訓練的老師來教導和監督,學生才可能學習。並且,如果學生沒有聰明天分的話,那他只能選擇跟著老師的步驟來。即使學生能夠做自己的事,也不得跳脫學校的指令。所以,在這樣一種教學方式之下,教師被賦予了極高的威望。

然而,絕大多數的教師僅是將教師作為一門職業、一種身份。他們並不想在教學上有更大的突破。他們認為,授課的關鍵就在於如何講得生動如何讓學生聽得進去(直接傳遞模式)。如果學生們不願意聽,那就是學生們的錯。

事實上,學校早已定好了標準的教學計劃,教師只需根據自己的學識完成學校規定的教學任務就夠了。學生們坐在座位上,就像一個個的知識接收器一樣,他們必須服從學校的一切合理命令。

在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測定上,教師也總是根據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否定學生們對於試卷問題的「錯誤的」獨立思考成果。而這,對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說,是一種壓抑。

學生們不是一張張的白紙,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一套對於世界的解釋(儘管很荒謬)。用法國教育學家安德烈·焦爾當的話來說,他們具有頑固的「先有概念」(這會阻礙學生接受新知,因為他們覺得這些新知危害到了他們的世界觀、甚至是自我形象),而「關於先有概念的處理」應該被教師們考慮進教學中,可是絕大多數的教師只是一味的直接傳授知識(講解知識點、評講試卷)。

當一個學生在課堂對老師所講授的知識因為感興趣而提出異議時是,教師往往只是一味的強調要掌握知識以通過考試。他們無視學生們提出的「荒謬的」質疑,甚至還嘲笑學生的們的錯誤看法。他們讚美那些聽他們話的學生,卻不管不顧甚至嘲笑那些成績不好但很有想法的學生。

而一個教師應該做的是先教授閱讀技能,對學生的學習潛力予以充分肯定。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扮演引導者。他們應該闡明學習某一門課程的意義,協助學生處理學生自身的先有概念。

(摘)可汗學院的創始人薩爾曼·可汗批評美國的基礎教育:美國的學科細分、固定課時和標準劃一的教育制度是從普魯士那裡遷移過來的,近一兩百年來沒有任何根本性的革新。而普魯士教育體系的初衷「並不是教育出獨立思考的學生,二是大量炮製忠誠且易於管理的國民,他們在學校里學到的價值觀讓他們服從包括父母老師和教堂在內的權威,當然最終要服從於國王。「這種教育體系潛移默化的影響是那些無法了解到第一手信息的學生以及那些只被灌輸了抽象、片面信息的學生往往會很順服,並且缺少主見。回看我們國內,這種標準化教育的弊端更為明顯,它使學生成為一個個只知道被動接受知識而不會主動探索知識的,喪失了好奇心和冒險慾望的個體。

(摘)學校對學生及教師的所有相關評估都是表面的。

考試成績顯然並不能十分準確的反映學生的真正知識水平。並且,對於教師備課毫無作用。一段學業結束後,即使是成績優秀的學生,真正儲存的知識卻少之又少。

考試是一種應用知識的方式,但是學校卻將其作為應用知識的首選的、唯一的方式。事實上,增加知識的應用方式不一定會耗費巨大的教學成本,比如,在英語這一學科上,我們可以嘗試一種新方法:將英語文章翻譯成中文,再將中文翻譯回英文(這難道不是一種應用知識的新途徑嗎?)

真正的學習是一種意義煉製活動,一個解構舊有知識的過程。他需要學習者看到自己調整自己先有概念的錯誤,不是教師向學生不斷的傳遞知識。

當學生開始處理他的先有概念時,某些改變正在悄然發生:學習者的提問類型被重塑,參照框架在一定程度上被重構,產生意義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

每一個學生都潛力無限,他們應該被發掘出才能。可是學校卻很少將重心放在學生上。學校將重心放在了遵守教學綱要上,他們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摘)采銅在他的新書提出了下面的一個學習模型:

一、「關於這個話題(主題、科目、關鍵詞),我知道些什麼?」這是一個非常簡單可是卻具有極強魔力的問題。這個問題要求檢驗舊有知識體系(先有概念)中的紕漏和錯誤,同時它也是導向新知的導入問題。不論你是預習,正式學習,複習。認真回答這個問題會發揮出某種你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

二、關於這個話題(主題、科目、關鍵詞),我學到了什麼?

三、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那些未知的東西,且這些東西我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四、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那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地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成為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

而解碼信息不外乎三個層次:

1.它說了什麼?給了我什麼感受?(它原本就要傳達的信息和知識)

2.它是什麼?對我有什麼價值?(對內容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

3.它的內容是怎麼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麼實現的?(對形式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內容表達的手法)

我們首要就是提高閱讀能力。

幾個朋友外出郊遊,在森林裡遇見了一個正在砍樹的樵夫。這個樵夫看起來都快累壞了,所以他們好奇地問樵夫:你為什麼不把斧子磨厲一點呢?「哪有時間磨斧子啊?」(哪有時間提高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啊?),樵夫上氣不接下氣地回答,「光是砍木頭就已經夠我忙的啦!」(光是完成作業就已經夠我忙的啦)

作為學生階級的我們,除了發表批評以外,還能做些什麼呢?

至少現在我要用實踐證明我選擇的路是正確的。

最後,還要說的是:哪怕教育體制的遊戲規則再怎麼不合理,作為玩家的我們,對已經生效的遊戲規則的抗議,也是無效的。不是嗎?


這問題大的,你是在逼眾知友寫書啊


這是我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問題。說的不好的地方懇請各位大神指教。

我是一名師範大學(很垃圾的師範...)畢業不久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目前正在一所普通的農村小學教書。以我目前的經驗來看,中國(題主雖然沒說是中國,但我估計問的就是中國吧)要想進行教育改革,迴避不了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的先天智商差異、性格特點與人才篩選模式的融合程度。也就是說我們用什麼方式來恰當的選拔各個行業的優秀人才。

目前來看,中國的高考就是最重要的人才篩選模式。這不是說高考決定了一切,而是高考作為中國第一大考-----雖然它十分僵化且無聊-----至少決定了絕大部分中國孩子的命運。

雖然高考有這樣那樣的弊端,簡單的高考成績也不可能完全反映一個學生(確切的說是一個人)的方方面面,但高考制度仍然是目前中國教育唯一的選擇。

為什麼呢?因為我認為目前階段我們國家並不能像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樣,把人才篩選搞的那麼多樣化。比如在什麼科技展上獲得了獎就能得到名牌大學獎學金,或者在學校橄欖球打得好就能上大學。中國現在還是個權錢緊緊相依的社會,是個不折不扣的人情社會,一旦放寬了人才選拔模式,那些社會人脈發達的人就能從各種地方為自己的孩子搞來各種證書,要不就乾脆請大學教授幫自己孩子搞個什麼發明。那也就喪失了考試製度最重要的一項:公平。所以能保證公平的「應試教育」仍會是中國教育體制的主旋律。比如高考成績,中國絕大部分人都沒辦法託人找關係,但是考駕照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證書就不一樣了。

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中國教育改革要把公平放在第一位。公平要高於學生的自由快樂發展。

2、家長素質與家庭環境的問題。這個問題我認為比第一個更加重要。我們說學生先天的智商差異和性格上的區別是從哪來的呢?沒錯,就是從他爹媽那遺傳來的。我第一次開家長會,就能從各個家長身上看到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優秀或者愚笨。這不是說我能力多高,我想每個人都能做到。學習優秀又踏實上進的孩子的家長,一般都有知書達禮,又認真負責的家長。他們可能當年因為經濟問題沒能考上大學,但卻把熱愛學習的好習慣遺傳給了孩子,並通過自己的以身作則來影響孩子。而也有很聰明但根本不學習的孩子,這種孩子一般我們會覺得特別可憐,他們的家庭一般都存在著各種不和諧。我們班裡就有個非常聰明的女孩子,背課文超級快,數學題一講就懂。但是回家從來不寫作業:她爸爸因為賭博把房子都輸光了,現在就在別人家裡住著。家裡根本沒人關心她的學習。

當然,我不是說家長就決定了一切,家長沒文化孩子有出息的人也有的是。但是家庭環境和遺傳因素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比教育制度要大多了。現在中國仍有很多既沒有文化又不知道文化是用來幹什麼的家長,他們就把學校當成了幼兒園,哄著孩子別出事就行,至於學習好壞,則從來不關心。我剛上班時熱情高漲,希望每個孩子都能上名牌大學,直到有一天,一個家長直接跟我說,老師,你別這麼操心了,我們家的孩子上完小學就該幹嘛幹嘛去了,不想讓他費這個勁。我當時也才發現,老師再努力,教育制度再怎麼變化,也很難挽回那些根本不在乎上學的人。而這樣家庭的孩子能有幾個也特別注重自己學習的?這些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就缺乏正面的榜樣:我們這個學校離著白溝特別近白溝(河北高碑店市),那裡的孩子看到的都是做書包發財的,所有人家也都是做書包的。即便是學習很出色的學生,也以為自己就是上幾年學然後回家做書包。畢竟,做書包能立馬掙錢,但上學就不一定了。看不到上學有什麼意義的家長與孩子,更不可能關心什麼教育改革。

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教育離不開遺傳因素與家庭環境。

3、地區發展差異問題。中國雖然經歷了幾十年的巨大發展,但毫無疑問,這些發展帶來的並不是「均貧富」,而是貧富差距逐步拉大。我認為在北上廣這些教育資源最優秀的地方進行任何大膽的教育實驗或者改革都是可以的,讓每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培養自己的興趣,減少只有標準答案的考試,然後適當放寬錄取條件。

但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如果還進行教育改革就十分可笑了。

首先,農村地區的教師資源就差得多,教師數量就很少(大部分都是一個老師教好幾科),教師素質也很難和那些北上廣的老師相比,我就不可能去北上廣的學校教書。其次,硬體設施差得多,現在的教育講求多種教育手段,不得不承認,各種教育形式確實可以鍛煉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但是廣大農村地區配不起,配齊了很多教師也不會用。最後,就算現在我們這裡進行教育改革,也缺乏真正有知識有水平的人來推動。

其實現在我們這裡的所有小學與初中都在進行教育改革。我們這裡在進行小組教學,就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學習,老師只是偶爾進行指導,剩下的時間完全讓學生說。但就我觀察到的小組教學的課程來說,都十分失敗且可笑,比如語文課就是按照課文內容做遊戲,數學課就跟手工課似的,英語課也是表演課文內容。也就是語文不講分析課文內容,數學不講解題,英語不在乎記憶。每堂課都非常熱鬧,但學生也幾乎都是在玩,說是寓教於樂,但其實就是玩半天而已。所謂的讓學生說,其實他們都是看的課外輔導書,抄在本上,然後照著本子念,完全不過腦子。更可怕的一點是,還有兩年沒考試,要不就是考完了也不把成績告訴老師與孩子!但我來到這個學校後,發現語文考試竟然一半的同學根本不及格!!!這種改革的目的是很好的,但是沒有充足的理論支持的,也沒有任何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我認為這種改革就是在糟蹋孩子的前途。寓教於樂不應該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畢竟我沒聽說過哪個「成功人士」是靠著玩來取得的。

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中國教育水平地區差異太大,教育改革很難進行達到全國範圍。

4、教師隊伍的建設問題。教育再怎麼改革,教師也是最直接的執行者。我就是老師,所以我知道,教育體制再怎麼改革也不如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來得實在,從古至今,各行各業的精英都離不開優秀老師的指導與教育(自學成才的畢竟是少數)。我們都知道」嚴師出高徒「。可是中國目前大部分地區的教師待遇仍十分低下,比如我,一個月就2000塊錢上下,還一下子教了倆主科(語文、英語)還有某些副科(其實就是帶著孩子玩了)。累半天也掙不了多少錢(說那些教師就應該天生高尚的人都去死,你不用養家糊口嘛,月工資2000多塊錢在這個社會基本就是喝西北風啊)。很多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根本就看不上老師這個職業,這就導致教育界缺少優秀的教師引入,尤其是我們這種普通的農村學校。

很多老教師也不可能一直緊跟教育潮流,不停吸取先進教育經驗。也就是說,現在的教師行業因為待遇低下,優秀人才難以引入。而我認為,任何新事物的產生都是需要新鮮血液的。

而且,現在教師隊伍中的敗類也不少,那種教師猥褻女學生的新聞相信各位也看了不少吧。即便不是敗類,不稱職的教師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絕對少不了。純潔並提高教師隊伍還是教育體質改革必須面對的問題,你想法再好,下面的執行者看不懂或者不能直行,也是白搭。

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趕緊給我們漲工資吧!!!

5、再說說與教育「無關」的-----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我不是經濟專業畢業的,所以說這個純粹是班門弄斧,但我認為,中國目前仍然是靠科技含量不太高的製造業在拉動。比如我買不起的房子所代表的瘋狂的房地產業。中國沒有幾家世界級的科技企業,也缺乏真正的文化公司。而科技產業與文化產業才是發達國家經濟的最主要貢獻者(想想美國的蘋果、谷歌和電影,日本的索尼、佳能和動漫)。雖然中國也在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但我認為仍然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達到靠著科技和文化來拉動的程度。畢竟中國那麼多人,還是製造業學習成本低,能讓大量人解決就業問題。中國目前還是「世界工廠」,不是「世界發明中心」或「世界文化中心「。

為什麼扯那麼遠呢,因為教育的本質是文化事業,馬爺爺說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教育當然是上層建築。中國教育制度真想改革,還需要很長時間的經濟發展。

脫離了以上情況空發議論的,我認為都是扯淡。

說到這可能題主覺得我反對教育改革,但其實我是個特別支持教育改革的人,但是擺在教育改革執行者面前的困難非常之大,就像我上面說的那樣,需要在盡全力保障公平的前提下改革,照顧到不同智商水平與性格特點的學生,讓他們都儘可能的學到能在社會上立足的東西,還不能忽視巨大的地區差異。這就是我理想中的教育體制。

最後,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我剛才說的能完美解決以上問題的教育體制是不存在的。沒有一種葯能治好所有的病,所以」理想「中的教育體制,目前還只能存在於」理想「中。


經濟學角度的觀點:

能在增加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和信號(signaling)這兩個功能之間取得比較好的平衡。

簡單地說,既能保證被教育者學到真實有用的知識,又能區分開不同能力的人。


對於教育,我引用夏丏尊的話說:「我國辦學以來老是在制度方法上變來變去,好像挖池塘。有人說方好,有人說圓好,不斷改來改去,而池塘要成為池塘必須有水,反而沒人注意。辦好學校的關鍵在必須有感情,必須有愛;而現在學校短缺的正是感情和愛。因此都成了沒有水的池塘。任是方是圓,總不免了空虛之感。……是不是以感情和愛為基礎就一定能把學校辦好?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但有一點至少可以肯定,如果不講感情,不講愛,學校一定辦不好。

前段時間的「綠領巾」事件,「耳光門」不就是明證嗎?!


作為一名一線高中教師,我來回答一下。

既然說道理想,那就得從大學的理想說起。

私以為:

第一,教育要獨立於國家機器,政黨派別。

第二,教育是服務人類,而非民族。

第三,教育要儘可能的發掘人的長處,多樣化的個性發展。

第四,教育最終目標是讓人擺脫桎梏,無論是自身的,還是社會的。

第五,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教會人追求自我和幸福。

作為工作四年的我,現實是:

教育完全淪為國家,政治和社會,經濟的一種手段。讓人成為標準化工具的手段,無論是思想,還是能力。那些頂尖的人才或者領軍人物,均非教育所致。

所以,如果你不得不從小接受中國教育的話,記住,自學成才。否則,頂多是個可塑之材。


拒絕幻想。怎麼改都是白折騰。

遇害者復生不了


這個問題是逼人寫書啊!!!

我理想中的教育體制是,任何人都能輕易得到想要的教育資源的體制。

這種體制目前已經開始有苗頭了。

體制並不是孤立的。 體制受很多事物的影響,比如科學技術。 現代社會的體制,如果沒了科學技術,會崩塌的。

現代的科學技術,讓很多知識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傳播和複製。 比如,我最近想學編程,就從網上下載了C語言的入門教程,而且,網上還有視頻授課。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理想體制的雛形。

直到有一天,絕大多數的知識都可以輕易獲得的時候,就是我心目中的完美教育體制了。

我並不要求最尖端的知識也能普及——畢竟人類是多樣化的。假設最尖端的知識是105分,那麼,如果一個人靠著自由傳播的免費知識能夠學到80分,我相信,這個人會憑藉自己的知識能力找到相應的社會地位人際圈子的。

有那麼一天,我想學滑冰了。我來到溜冰場,按照視頻上的動作學習,然後身上的電極評價我的動作和缺陷……

有一天,我想學物理了。從最基礎的知識一直到量子力學相對論的視頻都能找到。

有一天,我想學……

當然,最終極的,還是得腦後插管啊!!!!!


降低高考難度,用來選拔能上大學的學生。

標準化規範化自主招生,用來選拔精英(985?)


理想中的?

那就是推行家教唄,既然都對去學校統一規劃的教育這麼反感,那就實行家教,讓所有人自己在家學,你可以請家教也可以自學甚至不學,國家只負責安排考試時間和內容。

這樣是不是最公平?呵呵。。。

我理想中的教育體制,首先要能保證所有階層的人都可以學到同樣的知識,其次才是讓有條件的人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額外課程。

然而,我們國家現在能保證所有階層的人都能學到同樣的知識了嗎?遠遠沒有。偏遠山區的教育落後了太多太多,只求改革的時候考慮考慮農村地區教育落後的事情,不要只想著發達地區前進前進,而不顧落後地區。。。

所以,現在的改革最需要的就是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至少讓所有孩子能上得起學。


學校夠,學費低。想學就能學。對學校的監督到位。各種職業 知識方向細分,想學什麼學什麼。


一,我希望教育能培養大批合格的人才,而不是讓大批並沒有真正達到畢業水平的大學生年復一年的湧入社會,製造就業最難年。

很多的大學畢業生大學那張畢業證里的水分有多少他自己心裡恐怕很清楚。大學畢業證獲得的難度並不大,太多人虛度幾年一拿證也就完事了。然而,這些大學並沒有學到很多乾貨的人,卻在一年又一年地湧入社會,然後發現自己這四年除了一張畢業證竟然一無所有。與其去指責學生在大學期間的懶惰,不如去質問一下為什麼我們的教育為什麼沒有讓這些人成為我們所期望的合格人才?為什麼讓學生花十二年打基礎,四年學習得到的畢業證會成為什麼都不能說明的一紙空文?

二,我希望學校頒發的畢業證能真正代表一個人相關知識的水平。

曾經我們的一個大學老師感嘆過,為什麼中國學生熱衷於在學校考這樣那樣的證,因為他所學專業的畢業證並不能代表他有合格的相應專業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現在的大學生在大學考什麼計算機二級證,英語四六級證等等,其實是多麼不正常的一種現象。一張畢業證就應當代表你具有相應的綜合素質,而不是需要你再考這樣那樣的證去做補充說明。

希望教育去培養合格的學生,讓一張畢業證說明一切問題,不要製造出一堆空有學歷沒有學識的大學畢業生,就這麼簡單的願望。至於如何去改革,肉食者謀之,呵。


按照現在的這種改革方案慢慢走就很好了。其實仔細想想,一些看上去很美好的方案之所以實行不下去,不是因為有什麼具體的現實的阻力什麼的原因,究其根本,是方案本身還不夠好。作為一個學生,處在教育相對欠發達的地區,先後搞過什麼小組式教學,自主學習什麼的,然而在體驗和結果上可以說是非常差。如果一定要減負什麼的話,最終反而會以奇特的方法反過來增加負擔,實在要說的話,估計就是以下這些了。

一,可以直接抬高課本的廣度和深度,尤其是生物化學這種知識點及其繁雜又易於理解的科目,現在它給人的感覺就是經常出一些及其奇怪的題目,比如高考答案中出現作為什麼載體的答案,當然並不是本省用的簡單卷子。現在高二,刷生物高考題一直都會出現這種情況。最後的結果是各種教輔補充各種各樣的知識點上去,然而歲歲年年書相似,年年歲歲題不同,希望能直接從書上解決這個問題。

二,英語這樣的科目的學習自學來說效果比較好,事實上眾多短語,語法,單詞都是在自己的閱讀和記憶中掌握的,語法也是很容易自己看書掌握的。完型和閱讀這樣的題型實在是講了也大體上沒什麼實質性的提升,畢竟這種理解上的問題,不是課堂上可以掌握的。所以可以適當增加課本的閱讀量和難度,增加背誦量,添加更多的具體的註解,幫助學生自主學習。

三,音樂美術事實上是很重要的,然而似乎在好多地方都搞得很差,要麼是不上課,要麼是上課看電影,不過出現這樣的情況也在所難免,如果高考增加這部分分值也不近人情,所以還是算了吧。

作為一個落後地區的學生,好多地方的問題可能和大家沒什麼共性,給大家以參考就好了。

另,衡水中學和一些相似的管理模式的學校對學生的影響確實是毀滅性的,只是希望隨著教師普遍水平的提升,絕對不要再讓這種學校出現了。我觀察到一個現象,現在能來我們學校實習的老師,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多為農村那種免費師範生類似的學生,二是出自名校的比例逐漸提高。所以對於未來,還是很有信心的。

其實偶爾我會想一個問題,所謂over hard這樣的說法是否公正。畢竟中國有14億人,高考是改變命運的一個很重要的機會,然而如果迫於現實,導致所有的學生都像衡水中學一樣的慘無人道,由於激烈的競爭使其他學校也搞類似的方案的話,是好事還是壞事,希望葛老師能談一談您對於這個問題的想法。


學學人家普通日本高中生


改革目的:

培養批判思維與獨立思考習慣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應材施教,學有所用

途徑:

當前中國學校教育的最大問題,是老師的一言堂。但凡有一個群體,裡面只有一個人發出獨一無二的聲音,那麼便意味著這樣一種危險,即:其他個體放棄獨立思考,依賴於那位權威的領導者。中國的課堂教育,不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地方,相反,是培養思維惰性的地方。由於課堂傳授的密度太大,導致從老師口中說出的所有觀念全部被不加考慮的囫圇吞棗的接受,從而使受教育者缺少鑒別與批判的思維習慣。最終的結果,便是批量的生產出具有相似性格與學識的懶惰的綿羊。如此民族性格中的惰性與盲從在中學教育階段就已經埋下了。

而導致這種問題的原因,歸根到底則是標準化的考試(高考)。考試本身不是問題,任何教育都是需要考核與選拔的。問題在於考什麼,怎麼考。現在的高考,主要問題是標準化。

我在這裡用「標準化」這個詞,並不是說所有考生的試卷一樣(試卷自然應當是一樣的嘛)。而是指考試的範圍內容嚴格遵照中學課本。這就使得應試者經歷6年的中學學習,完全掌握考試內容成為可能。在這種條件下,對於考試範圍內內容的熟悉程度成為考核的主要對象。學校教育因而可以組織快速灌輸式的集體學習,批量生產熟悉考試內容的考生。這便是應試教育的由來。而在集體學習中,老師自然是領導者與管理者的角色,權威主義由此產生。所以「標準化」的考試內容才是罪惡之源。便如同古代科舉只考四書五經一般。

所以要改革教育,首先要求高考範圍「去標準化」。所謂「去標準化」,我的觀點是,考試範圍的擴大。力求超出學校集體學習所能掌握內容的極限。難度上,從小學到大學的深度都有涉及,範圍上,古今中外,科學技術都有涉及。

這樣做的結果是:

1. 學校集體教育的破產。個體差異在考試中的獨特優勢以及劣勢凸顯出來,應材施教成為可能。

2. 高考成績分數區間加大,使得大學因才錄取成為可能。

3. 個人學習成為提高成績的唯一途徑,學校只負責進行啟蒙以及提供後續的學習資源(即各種書籍等等)。這使得學校教育的成本下降,各地區學生擁有相對公平的教育資源。公平公正得到保障。

4. 學校教育的權威主義破滅,師生關係更趨平等。批判思維與獨立思考受到鼓勵。

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12.28更新

跟葛校談了20min,整體感覺是校長的思維非常跳躍,談吐也不像是一個數學老師,倒像一個人生導師...

簡單整理幾點:

1.任何網媒上的賬號都不是校長本人 包括微博知乎人人。校長認為他沒有必要出這個名。關於有人問能不能自己註冊一個官方賬號的問題,他覺得注不註冊,反對和仇視他的人還是會繼續對他的回答失望,他本身的回答能起到的作用比較有限,因此暫時不考慮自己開一個。他也不會談論有關高考的問題,因為這是他對別人的尊重和承諾。

2.關於為什麼會有很多人黑他,冒充他的原因,葛校覺得這個問題很複雜,根本的原因主要是文化問題,有的人無知,有的人想出名,還有的人也許是指桑罵槐...總之他自己已經不太在意這些東西了,他也勸我沒有必要追究所謂的原因,因為這些文化現象足夠寫一本書。

暫時寫這麼多,為了一些隱私的問題,盡量找了不敏感的說,禁止轉載。


教育本就來自於生活,終究也是要歸於生活的。


改革目的:

1. 保留教育作為階級流動的重要通道;

2. 選材及培養方式多樣化;

3. 學生的培養與企業的需求匹配。

為達以上目標,需要:

1. 加強公立教育中的分層教育機制,同一學校中分設快慢班,設置類似美國的磁校 (就是中國以前的重點小學/重點初中制度),消除現在公立學校中好學生吃不飽的問題,給優秀的窮人孩子受到合格教育的機會。

2. 公立學校中多層次分流設計,可以借鑒德國四年級分流,也可以借鑒新加坡六年級分流。分流後的學生應該仍保持一定的考大學的機會。

3. 與分流配套的是加強分流後的職業教育,產學配套,嘗試企業直接培養技術工人的制度。

最大的問題是,中國沒有人員流動的習慣。上海已經沒有多少第二產業,如果學生分流到做產業工人,不可避免要搬家到崑山,甚至東莞。


我不太同意高票@勇者護手的做法。

首先不論這個用戶是真是假,假如作為一個用戶,而且是在現實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的人,他最起碼是一個人吧?作為一個人應當有表達自己觀點,分享想法的權利與這樣的慾望吧?在現實中因為自身所處地位的原因,需要謹言慎行,生怕說了什麼,遭到他人非難,而互聯網相對限制少,說一些不是太過,但平時又不該說的話,不是很好嗎?而且就以一個名人的自我修養來說,再不該說的話在網路上也是有底線的。

說實話這個用戶我看過他的一個回答,他是以葛字開頭的稱呼,我還不清楚這是誰,反倒是評論里一堆人說葛軍老師怎麼怎麼樣,把我弄得很糊塗。而且我大體掃了一下,當時用戶本身並未回應。

作為一個用戶,我認為在他未損害他人利益,而且言論未觸及底線,應當是可以被容忍的,不能你們說他好像是某人,而他就要承擔這樣的名頭吧。知乎在這一方面做的很欠妥,這是知乎,不是微博需要大v認證,你們這樣子做,讓以後想發聲的人的怎麼辦?是不是時刻面臨著實名認證的問題?那麼是否對本來相對自由的言論承擔了不必要的責任承擔?

其次這位用戶我覺得你的做法真的是很欠妥,你的那個問題,要是我我也不會承認的,之所以很多人在網路上負能量滿滿,是因為這裡限制較少,想說什麼都可以,你這樣問你們校長,你覺得他會承認嗎?承認了是否意味著他在知乎的言論需要在現實中擔責?是否要接受廣大用戶的非難?是否意味著他就是透明的,一舉一動暴露在大眾眼前?

我誠然相信這位同學本意是好的。是維護自己尊敬的尊長的聲譽,但是,縱觀這位用戶的回答,並無其他不妥,反而要受到這樣的非難。是否有些過了?

即便這位用戶是假冒的,可他的言論並無不妥,知乎作為一個分享見解的網站,怎樣保護用戶是很重要的。

再者我覺得但凡網路交流切記勿用真名。

完。


推薦閱讀:

麻省理工將給公開課學習者發認證,此行為有多大意義?
南加州大學 (USC) 是怎麼從排名第 41 變成排名第 21 的?
大學的校風校訓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本科生?
那些在網上分享英語學習方法、教人學英語的人,自己英語都是什麼水平?
教科書把中國歷史的階段劃分合理么?

TAG:教育 | 高考 | 人才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