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勃列日涅夫開始,蘇聯錯在哪裡,怎麼才不會解體?
赫魯曉夫清晰地發現了「大躍進」的弊端,當時中國進行的的確是「人造黃油」式的社會主義。
但是他和繼任者們同樣沒有挽救蘇聯。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等人的耽誤也是一個損失。戈爾巴喬夫甚至在後來只能哀嘆蘇聯沒有鄧小平,也否定了自己的改革方式。蘇聯走到後來,為何無法挽救? 為何他們改革就導致解體? 真的就是大衛.科茲說的「上層精英背叛」這麼簡單么?
西門慶道:『我的兒,常言道:「當家三年狗也嫌」』
蘇聯當了70年人民的主,從人民從頭管到尾,從外管到內。請問蘇聯不滅亡還有天理嗎?
蘇聯只要還堅持代替人民進行思考和選擇,無論做得再好,都必亡無疑。只有慢慢放權,不要管太寬,能不管的盡量不管,給人民選擇的自由,讓人民開始自己為自己負責,方能益壽延年。謝邀。本來接收到這個邀請的時候,我猶豫了好幾天。在這好幾天里我思考了不少,但真正點醒我的是在地鐵上遇到的一個事。先來講這個事吧室友為他未來的女朋友送行,到列寧格勒火車站,我從中國大市場辦完事後去地鐵站接他。回來的路上,在地鐵,遇到一群二毛和後面一個喝醉酒的毛子。二毛們在用自己的語言討論著不知道什麼事情,然後醉酒毛子就開始發飆了:Здесь РФ!(這裡是俄羅斯聯邦)Всегда по-Русский!(任何時間都要用俄語!)二毛這時還是挺有耐心的,笑著不理他。
1920年代到1930年代初期: 以共產黨的領導推動的本土化政策(英語:korenizatsiya)(俄語:коренизация,拉丁化korenizatsiya;英語:korenization),執行的是務實的在聯邦體制下強化非俄羅斯語言和文化(見國家劃界蘇聯 )的各地本土化。
然而,自30年代後期,政策轉向更積極推廣俄語的努力更加明顯,特別是在公共教育領域,有往主流語言文化的俄羅斯化同化現象。蘇聯廣泛且強制性執行俄羅斯化政策,而各地的非俄羅斯語言和文化受到打壓。
此歷史轉折也反映在如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的言論及外交政策,1930年初斯大林對讚揚俄羅斯人民的偉大還有所節制和保留,1930年中期開始則大力突顯俄羅斯人。
德國希特勒時,更以俄羅斯國族主義動員俄羅斯無產階級人民。1940年代的官方神話將偉大俄羅斯人描述成承續主要文化、捍衛革命及祖國的真正領袖:是俄羅斯人而不是其他民族,被視為真正的現代化推手,而其他非俄羅斯民族因此遭受強迫性的社會動員要求。
斯大林的政策將俄羅斯人視為「蘇聯人民的兄長」,和他的一國社會主義政策,形成一個強調中央集權的蘇維埃社會主義愛國主義(英語:Soviet_socialist_patriotism)精神。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俄羅斯國族主義結合,將戰爭定位成不僅僅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鬥爭(由於法西斯主義在共產主義者的眼中是資本主義的一種),也是俄羅斯國族存亡之戰。斯大林政府以擁抱俄羅斯傳統英雄及文化象徵,並和俄羅斯東正教建立實質的聯盟的手段,將俄羅斯人民利益等同於蘇聯的利益以一樣的方式來呈現。這戰爭被斯大林領導的政府描述成偉大的愛國戰爭。
赫魯曉夫領導的蘇聯政府,取消並改變斯大林仰賴俄羅斯國族主義的政策,減少對俄羅斯國族主義的強調並回復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意識型態
。赫魯曉夫提倡的超越民族的蘇聯人民概念,並成為1961年後的正式政府政策,各民族形成「兄弟聯盟」。儘管如此,由於學習俄語是一個強制性國民教育的一環,再加上蘇聯政府鼓勵俄羅斯民族移民到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以外的地區,許多非俄羅斯民族的蘇聯人民懷疑此「蘇維埃」是另一波的「俄羅斯化」。
曾經我在維基百科的另一個詞條里,發現過一個有趣的事情。在蘇聯建國初期,政府支持並鼓勵烏克蘭語的發展,烏克蘭人民開始逐漸脫盲。不舊,斯大林的大清洗來了,烏克蘭語被打入冷宮,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的,反動的。烏克蘭人的內心我猜是這樣的:我想愛國都沒法好好愛啊…
同樣的,身為喬治亞人的斯大林和貝利亞費盡心思地去壓迫喬治亞人…我每次想到這個都感覺非常諷刺。
但是,蘇聯不是中國啊!!!蘇聯不是中國啊!!!蘇聯不是中國啊!!!重要的事情得說三遍!中國目前的少數民族地區絕大多數統治也有個幾百年了,蘇聯除了烏克蘭白俄羅斯這類算直系血親的民族,就都是波羅的海三國 斯坦二毛子,高加索聯邦(黑歷史)這樣的存在,而這些地區與俄羅斯的關係不如中國的漢族與大面積存在的少數民族一樣緊密,況且帝俄乃至於蘇聯還有過二蘭(波蘭芬蘭)獨立沒法收回還打仗打得自己狼狽不堪的黑歷史,有這樣的黑歷史,當然群眾獨立的呼聲比較高。鑒於以上,我認為施政方針應該走極端化,有兩個選項:
1、增加蘇聯各主體民族對蘇聯中央直轄市(莫斯科)的向心力,使用更強的蘇維埃化政策
2、大力發展蘇聯各主體民族自己的文化,增加各民族對中央的信任度
以上我就不繼續推論下去了(我想睡覺!)
再其次是經濟方面的處理
1970及1980年代的經濟問題,使建立統一的蘇聯人民努力受到嚴重打擊,不分俄羅斯人及非俄羅斯人,產生出反蘇維埃聯邦的情緒。戈爾巴喬夫雖以蘇維埃愛國者的身份自居,欲解決蘇聯的政治及經濟問題,但仍無法對抗高漲的區域及族群民族主義,而蘇聯於1991年解體。
在處理這一問題以前,我想澄清兩個誤區:
1、認為蘇聯90%左右的企業 專家都是為軍事服務的
其實不盡然。蘇聯確實有這麼多數的企業是作為軍工企業而存在的,但所為人不知的是,很多蘇聯的民用產品,正是在這些軍工企業之中生產出來的。拿「會爆炸的電視機」舉個例子,它很大一部分就是軍工企業製造出來的。同時也要注意的是,蘇聯電視機爆炸對於他的製造總量來說只能算是個例,正如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三星手機爆炸事故,是被放大過的。如果三星手機真的如炸彈般危險,那當時正在用著三星手機的我全家豈不是要被炸飛了?
2、認為蘇聯時期的外貿和現在的俄羅斯一樣是以賣資源為主
事實上,蘇聯時期的外貿並非以賣資源為主,而且蘇聯的產品也是有比較大的市場的。比如:東歐集團 朝鮮 蒙古 中國在後期也有一點 比如拉達車就在中國進口過。
3、你看蘇聯的GDP比美國低多了,蘇聯的經濟可比美國差多了
兩國的統計口徑並不一樣,蘇聯的GDP一半只包括生產總值,而美國包括房地產等其他產業。
而且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蘇聯的計劃經濟中,政府實施全面調控的目標就是:在生產率允許的情況下,產品總量正好滿足需求總量。這一點上蘇聯也做的儘力比較好,在蘇聯的大學中統計學分為數理統計和經濟統計,後者的人才加上蘇聯當時還有蠻多的計算機的情況下(不然你以為俄羅斯方塊怎麼編出來的?)人民的需求還是絕大部分都被滿足了的。真正排長隊領取麵包那就是戈爾巴喬夫改革後期的事情了。
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法我個人認為有這麼幾條,而且要同時做到:
1、堅持高度發達的計劃經濟 但要放開發展農業,蘇聯的農業部門蘊含巨大的生產力,然而集體農莊的存在弊端還是蠻大 實現糧食自給自足。
2、跟當代中國一樣,開始創新驅動發展。
3、解決官員腐敗問題。例如:外來進口商品的處理方法應當是取消特供商店。轉為進口商品商店,官民都可以以同樣價錢買到東西,只不過花錢更多一些
以上,不能說能根除蘇聯存在的問題,但起碼能免於解體慘狀。
不知道...只知道現在俄國又回到了千年前的岔路口,面對彼得大帝當年面對的選擇,是歐化?還是繼續做自己。彼得大帝選擇了歐化,拿暴政來逼迫俄國人自我改造,把一個守舊溫和的城邦形態的民族改造成了殘暴擴張野心勃勃又非常矛盾的民族。其實感覺所有人都身不由己,一個人的努力改變不了什麼。
謝邀第一次被邀請回答問題,誠惶誠恐。作為一名在俄讀本主修журналистики的大二僧,我表示不知道,無法回答您的問題我表示萬分羞愧。
猶太人建的國家,指望他不滅亡?
太天真了怎麼才不會解體?
蘇聯可以退化成一個帝國。
蘇聯走到後來,為何無法挽救?
可以挽救,那就要繼續專制。葉利欽不喜歡那種內壓力極高的統治體系,
為何他們改革就導致解體?
不是改革導致解體,而是蘇聯解體,葉利欽才能推進改革。
真的就是大衛.科茲說的「上層精英背叛」這麼簡單么?
不是。是行政管理學的邊際效應導致的。奧斯曼土耳其放棄殖民地以後,才能完成現代化轉型。領導幹部終身制的直接結果就是壓制社會的發展。
開始的幾十年發展速度是夠快的,但是領導幹部們就那群,時間長了,難免一群老人,經歷技術思維都跟不上了。這是非常糟糕的。而且那群人拉幫結派時間長了更容易腐敗。
年輕人想要掌握更多權利就會更亢奮。
另外蘇聯絕對不是因為經濟太差解體的,就算蘇聯經濟發展速度不夠蘇聯人的生活水平也能夠超過這個世界百分之八十的人了。
這個世界有時候很矛盾,就算是sb都覺得自己自帶主角光環。所以替sb決策常常是吃力不討好的,蘇聯太多替sb決策了。
滄海桑田,歲月如歌。有的人一生步履匆匆,暮然回首才驚覺此生枉度,更別說曾付出過什麼,又得到過什麼。而有的人一步一個腳印,無論是一馬平川亦或荊棘滿地,總能堅定、踏實地向前邁進。勃列日涅夫總書記就屬於後者。
無論是任職地方還是中央,他始終保有一種樂於學習、磨礪自我的人生態度。他工作過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足跡,無不在見證著他的成長與變化。
勃列日涅夫出生在普通的工人家庭。年僅9歲的勃列日涅夫進入了工廠當鍋爐工和鉗工。「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一個具備吃苦耐勞品質的人,總有發光發熱的那一天。勃列日涅夫不但能吃苦,更是愛吃苦。
勃列日涅夫深情的回憶道:「工廠的日常生活,工人的思想和期望,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所有這一切,都以決定性的方式塑造了我的世界觀,所養成的品性保持了整整一生。」
1931年,勃列日涅夫入讀冶金學院,學習熱動力工程專業,同一年光榮地入了黨。他在學校時期積极參加黨的活動,擔任小組長、工會主席、黨委書記。他最後的畢業論文題目是:《捷爾任斯基工廠條件下高爐煤氣的靜電清除法》。
畢業後,這位學化工的年輕人並沒有直接去工廠或科學實驗室工作,而是去了坦克學校,以男子漢的氣概報效祖國。畢業後,他被任命為遠東軍區第14機械化坦克連政治指導員。
勃列日涅夫參軍一年間獲得過五次表揚和獎金。在他的領導下,營房宿舍和列寧角都搞得極為出色。
40年後的一個春天,已經擔任國防委員會主席的勃列日涅夫,在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的勸說下,再次來到了外貝加爾軍區司令部所在地赤塔。
他在參觀戰鬥榮譽陳列館時,仔細察看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不時詢問各項工作進展情況,深情回憶起當年同官兵們並肩奮鬥的難忘歲月。
他說道:「這個地方對我而言難忘而珍貴。我1935年至1936年期間在這裡的坦克連開始服役」。看到近些年部隊建設取得了新進步,勃列日涅夫感到十分欣慰,勉勵大家再接再厲,爭取更大成績。
1939年2月7日,勃列日涅夫當選為當地的州委書記,主管宣傳,這是他第一個高級職務。
當時的同事激動的回憶說:「這麼多年過去了,回顧總書記當年對州委工作的重視、關心,許多情景還歷歷在目。雖然他對讀書毫無興趣,所受的教育十分有限,不喜歡閱讀文件,但是,他對人熱情周到,富有同情心,周圍人對此評價頗高。」
後來勃列日涅夫對蘇共中宣部部長雅科夫列夫笑著回憶那段歲月,說道:「我厭惡這種破玩意,不喜歡無休無止地講空話,結果好不容易才脫了身」。
可見,勃列日涅夫的家國情懷在「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行動中不斷書寫著。
二戰後,勃列日涅夫奉命負責烏克蘭的重建工作,後來調任摩爾達維亞的黨委書記。
勃列日涅夫在摩爾達維亞的工作受到上級的讚賞,他撰寫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教育幹部行之有效的方法》刊登在1952年9月份的《布爾什維克》刊物上。
正所謂「厚積薄發」,勃列日涅夫迸發出的靈感、智慧,與其在擔任總書記之前親歷摩爾達維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摩爾達維亞的工作經歷於勃列日涅夫而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勃列日涅夫從不錯失任何一個可以磨礪成長的機會。正是在這樣一點一滴的學習、歷練中,得以造就出後來極富智慧與魅力的「萬人迷」、「國民男神」。
他的勤政親民正是家國情懷的生動體現。因為工作,他不得不犧牲許多和家人相聚的時間,安排出訪,也不刻意避開傳統節日。
看得出,勃列日涅夫對於在摩爾達維亞履職的這一經歷可以說享受其中。他與別人不同,他樂於享受的是學習過程,即便這一過程很是艱辛。他所注重的是不斷學習,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年輕健壯的勃列日涅夫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儀錶堂堂的領導人,他在大腹便便、身材矮小的政治菊委員中鶴立雞群。勃列日涅夫曾經的女秘書內莉回憶道:「他總是處於人人注目的中心,他就有這種格外令人傾倒的氣質」。
這一點很快就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斯大林在晚年垂暮之際特別偏愛面貌英俊、形體健美的年輕將軍。不久,年僅45歲的勃列日涅夫躋身蘇聯最高領導層,被斯大林任命為中央書記兼主席團候補委員。
在斯大林同志病逝後,勃列日涅夫一度沉寂,但是他不屈不撓,繼續為人民服務,贏得了赫魯曉夫的讚賞,任命他為哈薩克第二書記,1955年再升任哈薩克第一書記,後來又重新當選中央書記和主席團候補委員。
在協助赫魯曉夫挫敗了一次黨內陰謀之後,勃列日涅夫成為了赫魯曉夫的心腹大將,與謝列平一起並稱「兩駕馬車」。
有一次,作為軍委副主席,勃列日涅夫參觀了古比雪夫「進步」工廠,這是蘇聯最重要的國營第一軍工廠。他在車間里與工人們交談,給大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他身材勻稱,面帶微笑,特別平易近人,煙斗里吸著一成不變的小雪茄,對工人們提出的尖銳問題全部耐心地一一作答,對業務工作提了一些問題,還叫大家一定要「擼起袖子加油干」!
「自從總書記接見後,大家訓練起來更拼了,彷彿有使不完的勁。」副廠長約瑟夫林對來訪的《真理報》記者說道。
但是在黨內,隨著赫魯曉夫年齡越來越大,也越來越獨斷專行之際,黨內高層決定推舉新的領導人將其替換。
此時,主席團委員謝列平精力充沛、幹勁十足、手下人才濟濟,人格魅力很大,可以說意氣風發,隨時準備接位。
但是大家最後商量卻認為,我黨已經受夠了斯大林和赫魯曉夫這種強人,為了保護大家各自的既得利益,必須推舉出一個能力不強、比較軟弱、缺少主見、沒有工作熱情,但是老實憨厚、心地善良的人,來執掌這個大權。
很自然,大家想到這個職位非勃列日涅夫莫屬。
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在柯西金、蘇斯洛夫、謝列平、謝米恰斯內、波德戈爾內等人的協助下,對正在度假毫無察覺的赫魯曉夫發動突然襲擊,解除了他黨內外一切職務。
接著再在把最大的競爭對手謝列平解職之後,1966年4月8日,勃列日涅夫正式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成為偉大領袖斯大林革命事業的可靠接班人。
蘇聯人民相信,只要緊密團結在以勃列日涅夫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蘇聯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解放思想、開闊思路,求真務實、攻堅克難,就一定能把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實現斯拉夫民族偉大復興的蘇聯夢!
公子沈
首發於原創微信公眾號:公子犯堂(gongzifantang)
2017年6月28日
不要替人民當家做主 人民才是主人
勃列日涅夫已經做的相當好了 你是從哪判斷的從他開始衰落的。還有戈爾巴喬夫哀嘆蘇聯沒有鄧小平,斯大林拿一個師換林彪,毛澤東壓了斯大林一頭等等不要再相信這些無稽之談了。你的見識相當短淺。
第一條,逐步放棄計劃經濟。第二條,中央逐步向地方放權,第三條,逐步落實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
謝謝那久遠的邀請!這問題不是寫一百篇論文都不一定說的清楚。
愚人愚見!覺得可能問題有幾個吧!
第一個:文化文明基礎薄弱,普世價值缺失。說這話容易招人戾氣衝冠!比較一下現今的歐盟,鏡子對面的蘇聯就顯得粗俗多了!其實歐盟跟蘇聯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但就文化和文明的積累還是相差很多的。蘇聯內部其實就是互相看不上,群體就是民族矛盾。其實主要是俄羅斯人看不上其他國家,覺得別人都是跟他們要飯吃的。對待盟友像對待要飯的!其他國家跟俄羅斯也存在著各種仇恨(比如:波蘭的卡廷森林慘案)。俄羅斯人骨子裡至今都是強盜思維普遍。更多年前我們的同胞去開拓俄羅斯市場,警察看遊客就跟滿街跑得美金似的眼睛發綠。時至今日罰款的現象還是不少,普京是克格勃出身,其實對於公職人員的腐敗做的工作還是不多的,尤其是在縱容警察貪污受賄上更甚!其實從根兒上來講還是存在著隨處賄賂的生活習俗的。俄羅斯電視劇《Как я стал русским》里有幾集對於民間做事的賄賂情況,具體而現實!
第二個:制度導致領導人集體自我認知障礙。被美國人一忽悠就更加懵圈了。看看我們的鄰居三胖兄弟治理下的帝國。其實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人看待我們就跟 我們現在看待北朝鮮是一樣的!同理看當年的俄羅斯似乎也適用。勃列日涅夫的勳章收藏癖折射出內心的障礙有多大」。
第三個:經濟制度只懂不會做。貧富差距,百姓怨聲載道。
姑且暫時就這些吧!
個人淺見,任何強大的國家的解體都可從政治和經濟兩個角度去看待。
政治上:蘇聯始終堅持高度集權式專制制度,高層執政思路不清晰,隨著蘇共自身的不斷腐朽和各種不同的政治路線爭奪消耗太多精力、資源。"大清洗"下倖存下來的、"脫穎而出"的中低層人員構成自赫魯曉夫之後蘇共的中堅力量。與同時期歐美高層相比,蘇聯高層更具備高超的政治鬥爭手腕,而不是深邃的政治遠見。就像一場靈巧型戰士與肌肉型戰士的對戰,靈巧型不時的來點盤外招、言語諷刺嘲笑、挑逗等讓肌肉型戰士始終保持精神高度緊張,最終在其疲憊不堪時給予致命一擊。對後加入國家的政治、民族政策的高壓統治所需的各種資源消耗過甚,漸漸力不從心。而這些國家反抗情緒也與日俱增。奉行軍事先行的政治策略,擁有強大的軍工體系,而對民生體系關注較少。某三胖也是奉行,但畫虎不成反類貓。。。鉗制社會思想過甚。敢情蘇共高層學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但可惜聖人的書是用來研讀、醒悟的,不是照搬做事的。這也是為何在某些方面會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慨。蘇聯最後一任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兩句話可大體概括「祖宗造孽子孫還;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經濟上:建國初期和戰時採用計劃經濟很對路,但進入冷戰時期還採用,只能呵呵了。
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不完善。蘇聯造坦克、飛機、大炮、戰車等就跟下餃子一樣,但造電冰箱,電視機,農機等民生產品卻無一亮點。總不能讓蘇聯老百姓開著坦克種莊稼,開著軍艦捕魚,沒糧時去西歐各國」地主家「掠奪一番,那也不現實。何況西歐的」地主老財們「也是有『團練』護院的,還有一個」強力打手『,招之即來。。。蘇聯的原子彈再多也不如給老百姓多發些饅頭來的實在些,不知道蘇聯人愛不愛吃饅頭?農業發展老沒找對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金融領域更談不上有什麼大作為,權當一擺設。歐美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也起了重要作用。在蘇聯後期,歐美國家如果只拿著漢堡、熱狗、薯條、炸雞、香腸去拉攏東歐的加盟共和國,個人感覺成功率也會不低。實際上歐美也是這麼做的,只是手段更豐富些。
蘇聯發動的侵略阿富汗戰爭也有些類似於美國的越南戰爭,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也可看到蘇軍外強中乾的現況。總而言之,蘇聯從興起到解體,只能說是有其必然的歷史規律。推薦閱讀:
※蘇聯對美國做了什麼,讓美國至今對俄羅斯有這麼高的仇恨值?
※赫魯曉夫時期曾經支持我國收復台灣為何我國沒有實際操作呢?
※如何評價蘇聯?蘇聯為何會突然間衰落解體?
※全景式介紹蘇聯衛國戰爭的書籍 ?
※為何蘇聯在二戰後沒有接納過新的加盟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