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 自己卻沒過好這一生呢?
這本書我覺很好,可是M·斯科特·派克 自己卻抽煙酗酒婚外情,疏遠自己的孩子。和父親關係也不好,臨死前一年離婚。自己都做不好怎麼能指導別人呢?難道這本書其實是雞湯書並無卵用??很想不通!
就像,大部分成功人士給你講的成功學都是沒用的。
由於存在倖存者偏差,
由於存在偶然性因素,
由於存在他們潛意識的過濾某些真實原因。
你捧著成功人士的自傳,想按圖索驥找出成功的路徑,基本是枉然。
但是,絕大部分被淹沒失敗者發出的聲音,卻是可以作為前車之鑒的。因為他們所遭遇的失敗。各種是是非非的原因,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規避。
就像,那些高壽老人告訴你怎麼才能長壽。
有的說,保持素食主義者。
有的說,每天堅持吃某種食材。
有的說,保持單身。
......
然而,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要得出必然,必須採用控制變數法。
但是,一位肺癌患者,告訴你不要抽煙,
一位肥胖患者告訴你要注意控制飲食,確實最值得我們借鑒認同的。他們對自己失敗的遭遇,有著更加清醒的認識,感同身受後才會有真實的吐露。
所以,斯科特·派克這些一系列黯然「失敗的」生活。在他自己感知體驗後,更能總結出正確的路應該怎麼走。難道,不就是這樣嗎?
1如果你仔細讀的話,不難發現作者對成年後矯正的(注意:是這件事)態度是悲觀的。作者幼年經歷了的深刻影響他的事情是什麼?我們不清楚。
2作者其實是告訴你怎麼挖一條道讓水順利流淌,但是源頭有沒有水呢?他沒有討論。
在他的書中,他說自律的基礎是認識自己的價值,這是他整個自律理論的基石。
可是如果一個人忽視或者信奉壓抑自己價值的人生觀呢,那作者的理論一點用也沒有。
所以從他的方法並不能推出他的人生成了一條順暢流淌的河流。 謝謝閱讀
或許作者正是因為很多東西都懂得,才不會因為想要在外人眼光中活成怎麼樣,更追求自己所想要的吧。比如,他不會因為別人覺得離婚顯得很失敗而逃避不一定很幸福的婚姻,因為各種反正把控不住婚姻又不丟人。
他不會因為別人的眼光,被父親關係這個明明父子雙方都有責任的東西牢牢綁住甚至丟失自我吧。
抽煙酗酒婚外情,無非是外人覺得不爽快罷了,自己若能承擔其後果,不抽出肺癌,不酗酒家暴,或者願意自己承擔這些風險。爽快開心了又有多大不可。他的罪過只是沒能作你的榜樣,但也許有人就是樂意開心做自己,並不屑於去成為什麼人的榜樣呢。或許我們也該不那麼在意圍觀人的眼光,生活複雜之處,連當事人自己都大多數時候一臉糊塗,不了解大多數情況的圍觀者,又能看懂幾分呢?誰又能聲明自己能夠把生活過的富麗堂皇,絲毫不脫離掌控呢?脫離就脫離吧,生活本來就複雜,幾個人很完美的過好了一生,出點差錯,去承認,去承擔,已經很了不起了。 或許他還是給你做了榜樣,不那麼在乎這些東西看起來如何,別人看起來如何,生活這東西,終究是自己去過的,認同,理解,接納不完美,才能活的更優雅吧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知行合一是很難。
其實,斯科特·派克在IN SEARCH OF STONES的書中就承認過自己酗酒婚外情等一系列問題,當時看到時我還是有點驚訝的,但是我更多地是驚訝於派克的真誠和勇氣。一般像派克博士這樣已經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名人,都不願意再在世人面前坦誠真實的自己,而是把自己包裹起來,偽裝成聖人的樣子,博得更多人的崇拜。派克博士卻恰恰相反,他願意剖析和展露真實的自我,這其實和他的人生哲學並不相悖,而是一種踐行。世界是多樣性的,人生是錯綜複雜的,我們不能用自己固定思維模式去定義派克博士的人生。至於該不該再相信他的理論,我覺得這不用糾結,派克博士書里的話當然是有道理的,是對人生有指導價值的。這就像球場教練指導球員打球一樣,他的理論沒問題,可以指導球員更好地打球,但是教練本人並不一樣就打得比球員好。總之,我覺得對於派克博士的生活,沒什麼可糾結可幻滅的,反倒是派克的坦誠和真摯很值得我們尊重。
你以為的不幸不一定真的不幸
本書開篇就說:人生苦海無邊。然而他並沒能回頭是岸。
出自少有人走的路。這真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路給你指了,但指路人不一定有能力走完。
他第二本書寫了他煙癮啊。
再說,離婚代表不幸福嗎?
疏遠兒女代表不愛嗎?快死了作者有專門出書抱怨白活了么?純粹精神出問題了有意見嗎?想了半天怎麼回答,我覺得他的人生也很好的印證了一點,醫者難自醫。
也是有一些心理醫生其實自己也需要看心理醫生的例子的!
但是不影響他是個優秀的心理醫生和作家。他的書實實在在給了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理論。雞湯書是告訴你道理,你看完覺得說的也對,但是得不到具體的解決辦法,沒有可操作性。用事實證明了一句成語
理都懂,然並卵!正好路過,寫一下我的想法,第一,所有寫書的和給人指導的也都是人而已,是人那就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生活方式,寫書只是出於他職業方面的認識,他對一些有相關問題的人去作指導,但人自己去怎麼生活未必會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有些話說的很對,他要做的也只是把對的東西傳授出去而已。第二,作為心理醫生,心理壓力是很大的,就如同醫院的一些工作人員,我的朋友每天面對那些剛剛熟悉就死去的人那種心理壓力可想而知,都是人,都需要發泄,對於一個心理醫生更是,簡單的說心理醫生可能就是個垃圾桶,這種壓力下會迫使他做他想做的一切,即使一點點的道德約束,因為完全不存在一個完全不服從自己慾望和自己想法的人或者說是一個徹徹底底理性的人。第三,書我也是剛剛看完,個人覺得很好看,沒必要糾結其他的東西,糾結出來結果又如何呢?並不會帶來什麼。
我也覺得這本書特別好,還是才知道原來作者的生活是這樣的……也許,這世界上所有的道理,都是闡述起來容易,用來指導生活卻很難吧……就像我們也會明白早睡早起健康很重要,但還是忍不住熬夜吧……並不能藉此否定這本書存在的意義:你讀了它,有所感悟或者安慰,對你的生活有些微的改變,已是非常難得
過好這一生的標準是什麼,你所認為的還是局限於世俗的標準
系列書接觸兩年了,最近又拿起來看,斯科特發生了什麼事我不清楚,就不好評價。值得思考,
推薦閱讀:
※路遙是一位勵志作家嗎?
※松浦彌太郎的書怎麼樣?是心靈雞湯文嗎?怎麼看待這類書籍文章?
※如何評價楊紅櫻?
※如何評價崔金生,或"霧滿攔江"?
※在文學講座上聽阿丁說中國的文學作品大多沒想像力,中國近現代作家的作品哪部像《聊齋》一樣比較有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