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目前制約中國能源結構調整的因素有哪些?

儘管我國一直希望對能源結構進行調整,但目前煤炭及其他化石能源在我國能源結構的佔比依舊超過 80%。無論是從產業升級的角度、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能源結構明顯是需要優化的。

試問,哪些因素制約了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步伐呢?


謝邀,然而渣渣碩士在讀一枚,且身在國外,對國家政策等不甚了解,僅就個人意識發表下看法。顯然國人還沒有形成強烈的節能意識,相比節能多數人更願意省錢,當然這也有國家推廣不足的原因。舉個生物能的例子,答主先生活在斯德哥爾摩,北歐國家的節能真的是做的很好,瑞典每年的垃圾回收再利用率為98%,只有2%是真正意義上的「垃圾」。垃圾也就是所謂生物能被用來發電制氣等。最明顯的也是國人已經意識到的問題就是垃圾回收,這裡垃圾箱分成N種,有紙類,塑料,玻璃,金屬等等,人們已經自覺自愿的把牛奶酸奶果汁等紙盒沖乾淨後分類,玻璃甚至有色無色都要分開回收,飲料瓶可以拿到超市投入回收機直接換成錢。國家有相關設施的投入,人們也已經養成了這種習慣。如果我國也有相關投入且能讓國民有此認識,生物能源自然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另外了解到工業餘熱的利用已經展開且進程良好,其他能源類型在國內的情況我暫不了解不做討論。當然還是希望我國的能源結構調整能夠早日實現。身為一個逗比用如此認真的態度語言回答一個我不了解的問題我也是憋死了


謝邀,第一次哈。

我從我導師的專業對口方向(生物質能)稍微說一點吧,權當拋磚引玉。

現在生物質能越來越被看好,各國都在大力研發這方面的技術,我國也不例外。並且有政策規定,併網的電力有一部分必須是新能源發電。

所以政策上的重視的確是有的。

主要可能還是技術問題。現在生物質能做的最好的,丹麥。但是我們要用,一個,人家不那麼願意給技術。再一個,丹麥的技術不適合我國國情。

我們要做的是學習他們的技術,並改進之以適應我國國情,這是走出最快的一條路,全新的技術需要時間太久,見效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最簡單的答案是:有啥用啥!

1、石油、天然氣,哪怕是簡單的升級到以石油、天然氣為主都做不到。大慶油田面臨枯竭,勝利油田面臨枯竭,長慶油田穩產能力不足,新的有利區塊基本沒有,中海油基本是在騙錢,頁岩氣是忽悠——看看現在美國的頁岩氣基本到頂,水力壓裂技術國內不是不行,但是很遺憾,大部分此項資源分布於西北缺水地帶,環境代價極大,這真的是清潔能源嘛?進口烴類才是唯一出路,而且你能進口的石油比西方國家進口的要低很多個檔次,重油、高含硫這些人吃剩下的才是中國的菜。同比美國、俄羅斯,我們真的是貧油國,真的是。

2、太陽能、潮汐能、風能等新能源,截止目前一做不到穩定,二做不到大規模,只能作為補充能源。像德國那樣充分利用太陽能晚上從法國進口電的做法簡直是笑話,中國從哪裡進口電?

3、水電,憑想像都知道這個不夠,遠遠不夠,為什麼呢?水都不夠吃的用的,能有多少電?

4、核電,呵呵,鈾礦不夠,什麼增殖堆啊宣傳的好,基礎原料還是鈾礦啊。不僅是石油天然氣被西方國家搶了,鈾礦你也搶不到。真以為我們不願意學日本蓋上一圈核電站?而且核廢料的處理是世界難題,廢水也是難題,扔了不敢,存著要花錢,處理沒技術。哪天受控核聚變成了,核電才是正經可靠能源。

5、煤炭,放眼望去,你只有這個能用啊,只有這個夠用啊。


竟然有人邀請我回答╮(╯▽╰)╭那好吧,作為一個暖通的在校生,我來談談我的想法。既然說的是制約能源結構的調整,未來調整的大方向必然是節能高效低污染的方向走。我認為主要就是三方面因素,一是經濟水平還不夠發達,調整起來成本太大。二是技術水平的確跟不上,有些技術的確是國內所沒有的。三是國家政策的傾向。就那我們專業的空調和鍋爐來說,有沒有省電節能環保的呢?有,但是成本較高,成本回收周期太長。

PS:現在在自習室學習中╮(╯▽╰)╭等有空了再接著寫哈( ????? )


謝邀,我是中國礦業大學化工專業的學生,只能發表自己的一些粗略看法。

首先,中國在短時間以內無法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但以煤的不可再生性和對環境的破壞性,又使我國不得不去改變使用煤炭的比重。

現在大多數的人都知道煤炭形勢的嚴峻性,煤炭經濟形勢下滑又使煤炭價格下跌。外國進口的煤炭性質好,價格低,也對國產的煤炭有不小的打擊。而西方國家從20世紀50年代,有大量的廉價石油湧入。使西方國家形成了以油氣為主的能源結構。而我國因為歷史原因,一直以煤為主。

要改變這種形式,首先要大力發展新型煤化工和石油化工技術,和低污染或者無污染的化工項目,以及污染治理技術。目前從我們學校接手的項目來看,國家對新型化工行業的支持力度還是很大的。

其次,我國對於新型能源的開發程度還是有待提高的,這也是制約我國能源調整的原因,我國大量依賴於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使新能源一直處於小眾的使用範圍。但從我國近年來在西部的太陽能以及風能的使用情況和建設情況來看還是有很大的發展力度的。但是相應的問題就是對應使用的材料價格偏高,雖然使用比較普及,但投資較大。還是需要科研項目的開發。


中國眼下的能源結構調整方向其實還是蠻狹窄的,其實不僅僅是中國,全球的能源大方向的更新,問題都在於:是長期維持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還是利用全球油氣資源加快對煤的替代。 至於風能太陽能這些相對量產的能源,仍然不在這個問題的討論範疇內,更別提原子能光能潮汐能這些摸索中的「設想性可利用能源」。

所以針對「長期維持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還是利用全球油氣資源加快對煤的替代」這個問題,中國遲遲不能,或者一直艱難進行的原因:

表面是因為科技水平的制約,挖掘開來,就是教育的不跟進和人才的缺乏和流逝,中國能不能拿出投資?顯然是可以的,但是這個問題不是靠資金的盲目投入可以解決的,靠的是長期的社會積累和基礎建設。

根本性原因當然還是現階段社會性質的決定和政府的作為限制,體制內的腐朽問題存在,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政黨在一定程度上的「蜷縮」這碼事兒很惱人。

最後呢,謝邀,但是我只是一個學習燒鍋爐的啊啊啊啊,說的不對之處,還望輕噴。


傳統能源的弊端在現代逐漸被人們發現,開採,挖掘,燃燒礦石燃料所引起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因此以更清潔的新能源代替與污染相伴的傳統化石燃料被人們所關注。我國在幾年前才意識到原來自己每天呼吸的空氣有多麼差,處於的自然環境正在一天一天變的不可逆的糟糕(只是指回復可能性很小以及所需時間很長),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這門學科才在高校中開設。

相比於國外,我們的起步已經晚了許多,科技人才上的相對弱勢使得我們暫時無法製造出能廣泛應用的新能源產品。

我國的工業設備比較陳舊,適用於燃燒煤炭等化石燃料,換用新能源意味著設備的全體更新,對於一些工廠來說,相對於廉價的煤炭,作出一次性的未知預期效果的巨大投入的決定會十分困難。

題主也不要太過在意現狀,中國的能源結構已經在向著清潔高效的方向發展,隨著技術的成熟,配套設施建造成本的下降,相信祖國的能源結構會變的越來越健康。


我認為,對我國來說,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最大制約因素是國有企業。

我國能源企業,尤其是傳統能源企業,國有企業牢牢把握著最上層的資源,有最好的區塊、有紅色權貴護航、有最低的資金成本,但就是沒有創新。儘管他們每個公司都養了好多專家,開了好多研究院,但是他們沒有動力把創新技術商業化。

當政治上要求他們為能源轉型提供支撐,他們會有很多項目、很多宏偉的計劃往綠色能源上靠,比如國家電網的特高壓建設是為了幫助可再生能源更多地輸送到負荷端,比如發電集團在全國各地拿地拿項目建設大型的風電場和太陽能地面電站,比如神華孜孜不倦地在煤電清潔化利用上投入大筆的資金上馬煤制氣煤制油等項目,但這些是能源結構轉型最需要的么?我倒覺得,這些是拿地、拿資金、拿政績最需要的吧。

能源結構調整,應該往綠色和分散式的方向上調,近年大熱的能源互聯網概念就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而實現這個方向,需要的是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但我們在梳理國外的一些創新時,發現這些模式基本上不可能複製到中國,比如sunport,比如gridsolar,都是很好的創新範例,但是中國沒有土壤支撐這樣的創新。


感謝邀請,作為一名在讀本科生,對於這個問題見解有限,在此先為在下淺薄觀點表示歉意。在我看來制約中國能源結構調整的因素可分為歷史、經濟和政治三方面,首先是歷史,無論國內外以煤炭和石油等傳統能源作為支柱能源以有上百的歷史,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我們生活的幾乎所有能源供給都是依靠煤炭,就拿現在中國80%以上地區冬日供暖仍靠煤炭來說,在中國新能源剛剛起步的今天,煤炭作為第一大能源剛需的地位任然很難被動搖,即使現在煤價下跌如此嚴重,行業整體不景氣,但每年煤炭的使用量仍然高居全國能源種類用量的前列,百年歷史積澱的我國能源實用結構是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大規模調整的;其次是經濟,目前我國國民命脈的能源支柱企業,包括三大石油集團,五大煤電集團,其資本以及規模仍位於世界前列,而近幾年國家整改煤電行業,令五大煤電集團併購地方各級小型煤電企業,化私為公,這一做法一方面不乏煤電行業整體下滑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因為煤電行業正體是造成我國大氣污染的重點行業,但更重要是因為在煤儲量日益減少的今天,作為傳統能源的領頭羊,國家需要將這一雄厚資本牢牢抓在手中,所以地方各級私營煤礦的整改合併是必然趨勢,這也是煤炭行業不同於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的不同之處,因為煤炭行業是國民能源經濟的支柱與命脈;最後是政治,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我國的新一輪電改成為了整個能源行業的最熱門的話題,在最新下發的六大意見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允許煤電集團,各類發電廠等國有企業進入售電市場,這一舉動不僅說明了國家要從售電端著手整改我國當前的電力結構,也從側面說明國家需要煤電企業自身在改革中抓住機遇進行自我的產業模式與技術的整改,讓整個煤炭行業能從當前灰暗的陰影中走出來;另外還有對於未來挑戰煤炭等傳統能源地位的新能源來說,技術的制約是其最大的障礙,要想實現取代傳統能源新能源在技術的革新上還有很大一段路要走。以上就是我對於此問題的淺薄見解,謝謝。


多謝邀請,有點惶恐。下面就本人一家之言說一點看法。

1、能源領域是國家行為,而執行人則是執行者個體,所以能源改革過程中會牽涉到各方的現有利益。這其中應該是很多人不願意為此做出根本改革改變的原因之一,因為動了別人的乳酪,等於埋下人為的禍患。

2、起初能源結構的制定者都是根據當時的國際背景國家現狀制定的一套策略政策,本初是為國家的服務的,所以原有政策經過國家建設發展實用的洗禮其穩固性還是相當大的,這也是重要的能源改革阻力之一。就像建房子,當初建的越堅固,以後拆除的時候就越困難。

3、能源的固有基本性質。能源安全與國家安全掛鉤,維穩為第一要位。所以任何形式的改革想要進行下去,都要先保證現有的穩定狀態不被打破才行。

4、最主要的一點,利益的趨勢。現在無論各種能源相比於傳統化石能源,其代價與收益比都相形見絀。火電、天然氣、石油發電及內燃機車的相關技術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趨於完善,幾乎沒有任何風險,你投資建個電廠幾乎就是穩賺,而且相關的政策法規都是配套完善的。反過來,如果你弄一個新能源電站出來,由於其不穩定性,大都是作為政績表面工程給人看的,人們心裡還是對其不信任的。比如太陽能的時間限制階段性,風電的不穩定性,地熱能的偏遠性等都會制約著新能源的發展。

鑒於以上幾點,能源改革需要漸進式發展。首先要等利益相關群體不會被覺得直接斷了他們的乳酪,其次隨著換屆的逐步替代,不同的利益群體會接替出現,這會為能源改革提供契機。其次,投入與收效比,新能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找到合適的策略讓大規模的新能源發電能夠與電網協調穩步,避免突然改變對電網的衝擊。然後,目前的電網狀態是動態的,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是新能源改革的重要思考問題。比如建立良好的家庭蓄電裝置,可以讓家庭在用點低峰時存儲電能,在用電高峰賣電提供電能。也就是電能需能夠儲存起來,用多少給多少,多發的可以保存,這就給新能源的生存減少了很大的麻煩。


我是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大學生,首先我覺得你問的問題其實很籠統,乍一聽上去感覺問得很大,所以我的答案也只能站到我個人立場上給你解答,希望能幫到你。

新能源不可否認,是未來能源發展的主體方向。但是他起步晚,技術不成熟,人才建設也剛剛起步也是所有新能源固有的弊病,這些都是阻礙我國能源結構無法快速調整的原因。 舉個例子,就拿我們最近很火的電力汽車來說,可能我們所在的城市都已經開始通過公交車進行普及,但是電力汽車為什麼家用的卻很少?第一,電力車的充電問題很難解決,電力汽車的充電站很顯然沒有我們平時的加油站那麼多,而且極少看到!所以當我們選擇電力汽車時,當考慮到這點我們就不想買它了;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現在充電電池的效率很低,可能沖一次電5分鐘-10分鐘,一次卻只能跑100多公里,更別說夏天開空調...所以這也是人們不選擇電力車作為私家車的原因。 以小見大,新能源的推廣與能源結構的調整同樣也面臨諸如此類的形形色色的問題。

但是不可否認,新能源的推廣與轉型是大勢所趨,我們應該努力探索,不斷努力進步,解決瓶頸與矛盾!

純手工24k打造。。。求粉QAQ


私認為,還是技術制約,目前的趨勢應該是發展核電。

我是水能利用方面專業的,你要我給你具體講我也沒法細說,但是新能源有很多問題,受地理位置限制很大,比如南方水能很豐富,可以發展水電,沿海可以發展潮汐,北方可以進行風能利用,因地制宜。但是風能不像燒煤一樣方便,只能在有風的時候用,水電站還有個枯水期豐水期,而且轉化率也不一定達的到很高,就我了解的水電站水能轉化率跟國外技術成熟的的比還差的有點遠。很多新能源廠都是虧本的。就目前我國來看,核能是相對最好的,最環保的能源。

純鄙見,純手打


頁岩氣和可燃冰的開採限制,加上傳統行業的巨大慣性和一部分人「無過便是功」的理念,造成了轉型緩慢。值得一提的是,煤和生物質的氣化液化最近幾年也遭遇了寒冬,IGCC因此沒有大規模推廣的條件。另外一點,電能汽車現在格局是:好車進不了國內,買得到的不一定是好車,此種局面也為汽車行業的電力化設立高門檻。


從我的角度來看,可以從關鍵的一點來分析,經濟性

我們拿工業用蒸汽來舉個例子

1. 煤炭為能源的蒸汽是180 塊/噸

2. 生物質為能源的蒸汽大概250塊/噸

3. 天然氣的為能源的蒸汽大概350 塊/噸。

這些能源成本最終會擠壓企業的利潤,所以要看企業的利潤有多厚。

比如:化妝品,製藥行業,利潤高,能源成本沒所謂; 但如果是洗衣行業,本來利潤很薄,用量又大,根本無法承受能源價格的上漲。

所以國家的整體調整也考慮到這個問題,也是為什麼很多環保政策無法落地。如果要環保,今天就餓死;如果污染一點,還能晚點死。 所以跟整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是相關的。

另外,發達國家也是經歷了工業化中污染嚴重的階段,等到產業升級了,利潤多有錢了,又回頭優化治理。現在都是藍天白雲~

所以我們也要辯證的看待能源的轉型。不過我仍然相信,隨著技術進步,未來太陽能、風電會為比傳統能源更加經濟。


謝邀。作為新能源行汽車業中從事技術研發的人員,從自己的認知層面談談看法吧。局限僅僅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其他領域因不涉及,不敢妄談。

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力推的重大項目,雖然目前國內發展的如火如荼,但整體來看,仍然存在很多隱患,整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還是主要依靠政府推動,而少有出於自身的研發前瞻性,主動轉型的,這方面的對比,以日企的新能源汽車為例,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問題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核心制約因素還是-技術,目前我國在新能源研發和應用領域的技術前瞻性和儲備距離世界一流水平還有三到五年左右的差距吧,能源汽車號稱彎道超車,但畢竟底子還是汽車,我國的汽車行業主體還是合資獨霸,如不是近幾年長城、吉利等民企以及上汽、廣汽等國企自主領域的爭氣,我國汽車領域的落後程度將是號稱汽車大國的恥辱。目前新能源汽車普遍為了拿補貼而做,在品質和質感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其次,政府推廣新能源的決心,也佔了很大的程度,這點無需過多贅述,畢竟在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力量還是無法阻擋的。第三,各企業對新能源的持續投入,是不是真的用心在踐行工匠精神,也是重要的一環,這點又涉及到大環境的問題,目前實業普遍利潤率太低,不如CF來得快,政府已經明確了房子的定義,希望資金能夠重回實業,畢竟實業興邦!先淺談這些吧,這個話題太廣,實在做不出什麼高談闊論,見諒!


對於中國來說,能源結構的問題涉及很多方面。而且都性命攸關。

首先,中國貧油,改變能源結構的話,從自己的國土裡開採石油不夠用,也就是進口替代率會直線上升。

其次,沒有足夠的配套設備,中國改變能源結構,意味著全球每天要多供給幾十萬桶,幾百萬桶的原油,配套的運輸,煉化,儲存,銷售都要改變,同時煤炭也要做相應的調整。

這對一個國家來說,是需要有巨大的內在驅動力的,可以是法律法規,可以是價格因素,也可以是技術革新。在目前看來,中國的環保問題都解決不了,法律不可能有強制力和動力。煤炭和石油低位徘徊,價格因素不用考慮。技術革新靠三桶油,兄弟你別逗我。

在這樣一個巨大的國家,改變他的能源結構不能因為石油比煤炭好,而只能是改成石油的利益要遠遠大於使用煤炭的利益,並且使用煤炭要對國家有很大的害處的時候,政府才有動力改變。社會的慣性是極其龐大的。


保護主義吧,總擔心革新會損害某方利益。環保意識也淡薄。先進技術引入也緩慢


1、資源稟賦與壟斷;2、產需的空間分布;3、價格機制;4、溫室氣體問題


中國以火電為主,水電為輔,搭配少量的風電光伏。這樣格局背後其實還是利益問題。有個地方叫發改委,有種煤叫動力煤。火電廠發出的電只能低價賣給電網利潤微薄,煤礦動力煤價格是管控的。煤礦為了賺錢就只能降低煤的品質,惡果就是電廠要燒更多的煤。這種情況下火電上網電價不高利潤不多自然沒有多餘的錢去搞環保什麼的。電網肯定是更喜歡低價的火電,相應的風電光伏又要補貼上網電價高。電網怎麼賺錢。是買方的市場決定了電能的生產方。


政府對市場的嚴重扭曲,特權現象。


推薦閱讀:

2014 年 2 月 12 日發表在 Nature 上的美帝國家點火裝置 (NIF) 在可控核聚變上的新突破前景如何?
什麼是天然氣分散式能源?
天然氣的前景怎樣?
如果化石燃料耗盡,目前能利用的核燃料能供人類社會用多久?
洛克希德馬丁真的突破了小型聚變反應堆技術?

TAG:能源 | 煤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