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哥們欣賞李嘉誠做實業?看不起馬雲?

我哥們總跟我說她就欣賞李嘉誠干實業的,看不起馬雲玩互聯網的。

首先我不明白,李嘉誠只干實業么?李嘉誠的實業都包含什麼?

其次我不明白,馬雲乾的不是實業?那是什麼?或者說和實業對應的應該是金融?還是互聯網等等?

再其次,比較比較這倆人,就從可比的地方比較!

最後,最後第一次提問!希望大家耐心解答。確實困惑我很久了。我個人覺得能混起來都不容易,都得有兩把刷子,而且我認為李嘉誠不僅僅干實業。

謝謝!


不謝邀。這種腦殘問題以後別邀請我了。

李嘉誠先生除了創業初期從事了塑膠花製造業以外,之後一直從事房地產行業。雖然他的公司名稱叫作長江實業但是我並不認為他的商業帝國和馬雲相比有什麼優越性可言。

我常常和人這樣講。李嘉誠是在現實世界之中建下一條公路(壟斷)然後收過路費。馬雲則是在虛擬世界之中建下一條公路收過路費。

李嘉誠生於亂世,他的發跡是起於戰火,他收購了大量香港房地產商拋售的貶值地皮,囤積然後等它們漲價再賣出去,這樣完成資本的積累,然後經過一系列政治投資和人脈運營將手伸向大陸,依舊是囤積地皮→推高房價→收割。李嘉誠及其家族在香港擁有大量不動產,通過房地產壟斷市吸血,在香港賣出每一杯飲料的收入都要給一大半房租給李嘉誠及其家族。

而馬雲的電子商務也是對傳統製造業產生資源的第二次分配。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佔據中國市場極大份額。淘寶創立初期是免費引進商家入駐的,到後來的收費以及後來的天貓等,已經開始站在壟斷的道路上吸賣家的血了。

所以,他們的商業思維沒有太大的區別。

李嘉誠早年就發現製造業完全沒有房地產賺錢,於是及時轉行。他其實是一個資本家,而非企業家。縱觀其從商經歷,可以用「商者無域,相融共生」八個字概括,說白了就是哪塊領域有利益有錢就往哪鑽。至於他有沒有企業家精神、是不是幹了實業興國的事,我認為沒有。

馬雲雖然在商業模式上與李嘉誠思維差不多,但是他促進了電子商務的興起,對中國而言有更多的積極意義。

我的其它回答:

馬雲從創業開始究竟做了什麼讓阿里巴巴走向世界,馬雲的能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3904395/answer/58227119?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為什麼崇拜馬雲的那麼多,崇拜王健林的卻沒有幾個?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7708264/answer/12035989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我必須要說一句,評論里很多人說什麼「沒資格評論」,這是毫無道理的。任何人,都有資格評論其他任何人。不管樓主的哥們是什麼樣的人,隨時隨地都有資格評論李嘉誠和馬雲。「沒資格論」,是典型的中國式腦殘思維。

然後再說樓主那位哥們評論的對不對的問題。我認為,樓主哥們的看法是不對的,因為前提就不對

李嘉誠根本不是干實業的,李嘉誠是一個典型的投資家,而且是那種和政治、權力有高度聯繫的投資者。

一,李嘉誠帝國的業務組成

地產、港口、煤氣、水務、運營商、鐵路、電網、零售等傳統業務是基本構成,較少涉及實體製造。這些業務基本都是偏基礎設施提供商方向的,除了地產和零售外,在國內基本都是國企、央企依靠行政特權壟斷的領域。而李嘉誠在香港,憑藉和殖民政府的關係,同樣做到了壟斷,甚至在地產、零售這樣的在國內比較市場化競爭的行業,李家在香港同樣實現了類壟斷狀態,這些所有壟斷,基本都是和特殊資源相關,而不是依賴科技創新或者運營效率。這些公共設施領域的壟斷存在,給他的資本運作提供源源不斷的穩定現金流供給。事實上李嘉誠早年是做過實體製造的,有名的是塑料花業務,但在50年代後期就開始轉地產了,後面基本不配實體產品製造。香港人說,一天24小時都離不開李家,這沒錯,但李家提供了什麼好產品嗎?沒有,李家只是控制了土地、煤氣、電力、電信等基礎設施而已,堪稱香港國資委。央企們靠什麼生存,他也靠什麼生存,大家應該都能明白。

二,李嘉誠帝國的發家過程

然後就說到上述這些資產組合,是怎麼來的,是自己建立起來的嗎?顯然不是,基本是靠投資和收購來的。李嘉誠的資本運作能力是非常好的,所以才獲得「股神」之類的稱呼,這個無需質疑。基本行業內人都不會把李嘉誠看成什麼實業家,因為他人生一大半時間都在干投資,且業績輝煌,但並沒有在實業經營方面展現出太多超人的地方。而且,李嘉誠最成功的幾次投資,還不是一般的二級市場投資、併購,或者風險投資,而是賭的政治大勢。第一次是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在內地如火如荼,這個氛圍輸出到了香港,香港的極左也到處搞事,人心惶惶,謠傳毛要打過來了。一大批富商甚至中產階級都逃離香港,或者拋售香港資產,尤其是英商幾大洋行。這時候李嘉誠做了冒險的選擇,堅定收購被拋售的資產。這次他賭對了,經此一役,李嘉誠在香港大獲全勝,帝國基本建立成型。第二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革結束後,撥亂反正,鄧小平改革派上台,李嘉誠在港商中帶頭出來擁護,受邀訪問北京,並登上了天安門閱兵台。這次他又賭對了,經此一役,李嘉誠在內地打下堅實根基;第三次是90年代中期,回歸在即,香港各界對未來充滿懷疑和恐懼,尤其是外資洋行們開始了最後一輪拋售潮,李嘉誠堅定擁護中共,再次賭對。事實上,正是90年代這次賭對後,李家真正站上了人生巔峰,不僅是香港首富,其財富值在整個亞洲、整個世界都成為top級的了。當然了,還有第四次,就是2010年後的拋售國內和香港資產,投資歐美,這次賭對賭錯,尚未可知。如果這次再賭對,李嘉誠將不愧為投資大神。

三,李嘉誠本人的類型描述

李嘉誠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潮汕商人,一個純粹的商人。在自己的商業帝國業務上,他從來沒有什麼情懷可言,就是要賺錢,要滾大。他廣泛布局自己的人脈網,善於洞悉人心,駕馭人性,也從來不吝於和官員等壟斷資源的擁有者建立牢固合作關係,因此可以說,從和政治之關係的角度,他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官商。他這一套玩法,和矽谷創新英雄的模式毫無關係,甚至和狹義上的傳統產品製造業企業家模式也毫無關係,但卻很實用。這類模式,在國內可以類比的,有聯想控股,復星集團、海航集團等資本運作大佬,但人家聯想控股好歹靠聯想集團這個製造業板塊崛起,復星好歹第一桶大金還是在醫藥上面獲得的,李嘉誠的製造業經歷相對就要弱的多,可以說第一桶金就是靠地產獲得的。李嘉誠沒有改變世界,他做的只是致富自己。沒有李嘉誠,香港人一樣會住房子、用電、用煤氣,喝自然水,打電話上網。當然,也不能譴責李嘉誠將相關變得更壞,抽香港人的血。沒有他來壟斷,郭炳湘,李兆基等一樣是壟斷的,一樣抽香港人的血。

好,那麼問題來了,馬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馬雲是個實業家嗎?我認為馬雲是個實業家,至少比李嘉誠更偏實業家很多倍

一,阿里巴巴帝國的業務組成

阿里巴巴帝國基本可以分為三塊:電商、金融和其他。和李嘉誠類似,馬雲在另外一個空間做了一個局,這個局裡面,馬雲同樣建設了基礎設施,並絕對壟斷,然後對裡面的入駐商戶和購買客戶兩類人,進行抽血。馬雲不但控制流量這個交易之源頭,控制交易工具,控制物流,還控制交易產生的寶貴大數據,再依託數據控制了金融,沒有什麼能逃脫其控制。馬雲之於他的電商之城,正如李嘉誠之於香港。但和李嘉誠不同,馬雲的壟斷更多是競爭中的壟斷,阿里帝國的業務基本不涉及行政壟斷資源的保護,尤其是電商板塊,一直以來都是在激烈競爭中,乾電商的誰不想顛覆掉淘寶-天貓這個體系。支付寶-螞蟻金服板塊,雖然已經受到了政府參與和保護,但阿里並沒有從中獲利的主動動機,相反是因為其數據過於敏感,不得不讓央企等參股保護。

二,阿里巴巴帝國的發展歷程

阿里巴巴帝國是從阿里B2B業務開始做的,一開始並不高大上,是很土鱉的服務性平台,各種推銷員到處跑,因此也產生了土鱉的所謂中供鐵軍。這種業務,不是有壟斷行政資源的人看得上的,所以一開始就很市場化。到後來建立淘寶,又是和ebay易趣打了一場生死之戰,最終完勝,此仗之後馬雲才逐漸封神。因為僅僅憑藉阿里B2B業務,不過幾百億港幣的估值而已,根本不起眼。是在打扮ebay勢力後,馬雲一發不可收,壯大淘寶,建立支付寶,後又建天貓,終於做到了千億美元數值的世界頂級巨頭。這個過程中,每個大版塊都是阿里自己從0開始建立和經營的,都不是投資併購而來的,這樣的履歷完全證明了馬雲團隊的經營能力。當然馬雲後來也做了無數股權投資,但這些投資相對都是小額的,都沒有成為公司的主力板塊,大部分馬雲甚至都沒有親自參與。馬雲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藉助行政資源,也沒有在政治上賭方向,因為他賭的更大,賭的是互聯網的浪潮,賭的是人類社會未來的走向。而他的合作夥伴,也不是港督這樣的官員,也不是滙豐銀行這樣的金融巨頭,而是一批VC,以及孫正義、楊致遠這樣的科技界大佬。

三,馬雲本人的類型描述

馬雲是中國互聯網界的異類。馬化騰、李彥宏,都是技術出身。甚至更小級別公司的創始人,雷軍,周鴻禕等,也一樣都是碼農出身。唯獨馬雲,根本不懂編程,他是一個商人,且是中國互聯網界極少成功的純商人。但馬雲又不是那種中國傳統的商人,或許因為其從小英語好的原因,他的眼界超越了同時代的很多人,沒有走李嘉誠,以及胡雪岩式的官商道路(事實上中國傳統的商人之道,一定是和官勾結的,沒有辦法,不然幹不成事),而是藉助更大的風口,互聯網浪潮,來成就事業。同時利用純市場化的風險資金來支持自己的事業。馬雲是商人,但也是傳奇的矽谷式的英雄,白手起家,風投支持,站著掙錢,憑藉產品和運營改變了世界-起碼改變了中國的十多億人的生活,讓大家的習慣再也回不到過去。沒有李嘉誠,對香港人毫無影響,但沒有馬雲,卻是不行的,起碼幾億的網購女性決不答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馬雲並不真的是屌絲,作為杭州市學聯主席的馬雲,父親也是省級行業協會的領導,並不是沒有其他選擇,也可以去做官商,做賺錢生意,但馬雲做出了異於常人的冒險選擇,去擁抱未來,他成功了。(對於行政權力,對於官員關係,阿里更多的選擇了防守性合作,而非用以積極謀利。阿里和杭州政府的關係極深,和浙江乃至北京的關係當然也在,在中國的體制下事情做大了不可能完全逃脫權力,但阿里的業務特性使得其可以部分遊離於權力之外,只需防守,而不用像傳統商人一樣依附權力賺錢。)

好,那最後要不要再總結一下李嘉誠和馬雲?可以吧

李嘉誠和馬雲,都是商人。李嘉誠遇到了香港在49年後的地緣紅利,這是個大風口,他將中國兩千年來傳統商人的功力發揮到極致,遊走在各股政治力量之間,長袖善舞,嗅覺敏銳,最終通過投資併購資本運作為自己賺得巨額財富,是他那個時代的標杆。馬雲比李嘉誠更幸運,因為他遇到了互聯網這個更大的風口,使得終於有機會脫離兩千年來中國商人的宿命,實現站著掙錢的實業夢想,馬雲是互聯網時代的標杆。


對於這個主觀判斷,你為什麼不去問你哥們……

如果要問我的判斷,

馬雲在虛擬世界做房地產

李嘉誠在現實世界做房地產

區別僅僅在於,虛擬世界的房地產是現在是有限的,將來是有限的,但終究是無窮多的

現實世界的房地產現在是無窮多的,將來是無窮多的,但終究還是有限的

兩個人都很牛逼,毫無看不起的立場,但是,終究,我覺得其中一個人是要倒閉的。

為什麼吶?

李嘉誠的核心競爭力是現實宇宙物理法則決定的地緣優勢

馬雲的核心競爭力是用戶習慣,然而用戶習慣這種東西,有錢能使磨推鬼啊……

所以啊……

你們懂了沒?


以前覺得李嘉誠很了不起。

後來知道他財富急劇上升靠的是房地產,瞬間無感了。

中國從來不缺李嘉誠這樣的炒房者。

我們這一代人真正體會到了房地產給整個社會的傷害。

當然,就算沒有李嘉誠,也會有黃嘉誠,林嘉誠,李嘉誠,不過是將房地產模式運用到極致的商人而已。

他名聲和財富,和他對社會的貢獻根本不成正比。

社會上到處充斥著所謂的李嘉誠成功學,令人作嘔。


絕大多數普通人的優越感大都來自無知


若說對於大陸的貢獻,咱還是多謝謝馬雲更好些,香港的企業家中還是多謝謝邵老先生吧。

人哈懂感恩是很重要的嘛。

當然,李超人肯定非常偉大,但個人感覺李超人真的是一個超級厲害的中國式的商人。似乎與比爾超人、臉書超人等,不大是一個類型的。


畢竟李嘉誠在《讀者》上都熬了十幾年雞湯了,馬雲當人生導師才幾年?


實業一般指生產製造業,李嘉誠主要幾大收入:地產、電信、港口、能源都不是生產製造業。馬雲也不是。

這兩人不好比,不過李嘉誠從事的行業一般都是壟斷型行業或者行政許可行業,競爭很少,主要拼的是錢和政府關係。馬雲的行業算自由競爭行業,不過阿里現在做得也快壟斷了。


有些人就是這樣的。誇李嘉誠搞實業,看不起馬雲搞虛擬產業。但如果是評論比爾蓋茨和王健林,他恐怕又要說王健林這種搞實業的土包子。


怎麼感覺到,推崇一個商人的目的是貶低另一個商人呢?

知乎上對馬雲負面的評價也就不過是「讓中間商沒有出路」和「剝削淘寶賣家」, 可知道更廣大網路社區怎麼評價馬雲的嗎?

昨天我媽給我看微信(很有意思,另一個馬老闆的地盤)公眾號里批評馬雲的,罪名是「創辦一個淘寶,掙中國人那麼多錢,其實馬雲是拿日本人錢的,所以中國人的錢都通過馬雲被日本人掙走了」

這類批評就非常重了,說的嚴重些,在一定場景下,這個輿論造勢會讓馬雲脫層皮。


  近兩年,國內掀起了一股學習馬雲的熱潮,馬雲出現的地方,媒體就蜂擁而去;馬雲說的話,媒體就大篇幅報道,在醒目位置推送,當作提醒年輕人不斷奮發圖強的催化劑。朋友圈、空間里、段子中,隨處可見和馬雲有關的東西。

  不過,對於馬雲,公眾並不都是一片讚美之聲。有人質疑,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是不可複製的,馬雲只是先於他人取得了成功,如果他沒有今天的地位,其所做的事、所說的話,也只不過是過往雲煙,不值得大書特書。

  同樣是偉大的企業家,港商李嘉誠亦說過很多經典的話,他的很多奇聞異事也被人們爭相傳誦。

  馬雲生於1964年,現年51歲;李嘉誠生於1928年,現年87歲,年齡正好相差36歲,也就是三輪。當馬雲碰上李嘉誠,很多人有個疑問,擁有「阿里帝國」的的馬雲如今能否和李嘉誠相提並論?

  毋庸置疑,兩人都是偉大的企業家。但他們起家的領域卻截然不同,馬雲背靠利潤率超高的互聯網行業,李嘉誠則崛起於需要兼顧多方利益的實業。

  面對社會的急劇轉型,互聯網思維深入到各個行業,純做實業的財富增長速度終究抵不過互聯網企業家。

  上個月,馬雲的個人財富已經超過李嘉誠的347億美元,達到351億美元。擁有如此高的身家,財富在他們眼裡,或許正如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所說的那樣,他們早已過了需要錢的階段。

  和李嘉誠相比,馬雲所經歷的考驗還不夠。俗話說,花無百日紅,當前正是互聯網的繁榮期,科技公司的高估值是一個普遍現象,隨處可見估值10億+的互聯網公司,行業明顯存在估值泡沫。一旦再次遭遇2000年納斯達克股災那樣的行業大潰敗,科技公司的估值泡沫會迅速破滅,至少現在來看科技行業沒有意思敗退的跡象。

  就阿里巴巴集團本身的業務而言,馬雲也並非沒有煩惱,自在美國上市以來,不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淘寶的假貨問題一直在困擾著這位身材瘦弱但能量滿滿的浙江企業家。其實,淘寶的假貨問題只能遏制,徹底消除是不可能的,要打消投資者的疑慮,搞好和監管部門的關係,馬雲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反觀李嘉誠,能在60多年的商海中穩如泰山,步步為營,其強大的智慧和過人的手腕令人欽佩。以87歲的高齡,還能精準預判大陸和香港的形勢,早早布局歐洲,安排好公司的接班問題,卻非他人可比。


李嘉誠:....................... (這尼瑪是嘲諷老子不懂互聯網,搞TOM失敗了嗎?)

柳傳志:哈哈哈哈哈哈,FM365是什麼東東,好吃嗎?

這就是所謂一粉頂十黑啊。


可事實是香港在李嘉誠這代人手裡實業逐步退卻,地產成本上升讓實業幾乎都轉移到大陸了。現在當年香港實業的困境大陸也漸漸感受到了。

而另一方面,馬雲降低了實業家的經營成本,增加了實業家的話語權,產品可以繞過層層經銷商直接到達消費者手中。


這個問題因人而異吧。

前幾個月出差到北京,計程車司機和我侃了一路的[李嘉誠比馬雲如何如何偉大]。

我聽下來,造成司機大哥這樣的觀點有2方面原因吧。

1.李嘉誠早年發家故事比較勵志,在司機大哥心理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反觀馬雲,司機大哥覺得馬雲早年在杭州成立公司發表的什麼宣言,純粹就是大忽悠、畫餅俠。

2.第二點我認為才是最重要,由互聯網風潮帶來的專車、順風車等模式,嚴重的影響了司機大哥的生意;司機大哥認為這種無證經營,在互聯網上隨便點點就搶了他生意的,完完全全就是犯法;而馬雲作為互聯網崛起的代表人物,自然是司機大哥心中的人民公敵Orz


我覺得你直接問你哥們兒更好,從我角度看炒地皮還不如做互聯網呢~


首先我先回答為什麼你哥們不喜馬雲愛嘉誠,個人猜測啊,第一,李嘉誠是早年就樹立起的一代商業偶像,各種激勵的故事啊一大堆,易被感動,馬雲只是近幾年出現的人物,世間滄桑感不一樣,第二,李嘉誠是香港人,你哥們估計有距離感所以有種莫名的崇拜感,馬雲是大陸人,近,且樣貌一般距離感不強,第三,我估計你哥們自己也不懂馬雲和李嘉誠的區別,純粹個人口味,所以這個問題就好比,你是喜歡咸豆腐腦還是甜豆腐腦一樣,深究沒啥意思,

李嘉誠是否只搞實業?它區別的是投資企業,你說李嘉誠投資不?當年李嘉誠兒子本來能做騰訊的大股東的,資本投資也是賺錢的方式,只不過李嘉誠是實業發家的,不代表他不搞投資,

馬雲也差不多吧,服務加投資,

順便說一句我個人喜馬雲,不代表他沒缺點,而是李嘉誠是商業精英的楷模並不是咱普通百姓的偶像,香港經濟成於他們這些財閥,敗也於他們這些財閥,而馬雲呢,你見過幾個與員工一起娛樂表演的首富,也就馬雲,王健林之類的了,


馬雲讓你朋友能出門刷支付寶,能足不出戶買到大部分商品

李嘉誠做實業?你朋友是大陸人嗎?在香港有幾套房?除了房子李嘉誠有什麼商品可賣?

臀腦分離要不得啊


你哥們是行業大佬么?他的觀點能具有什麼代表性么?

這問題感覺好奇怪。。每個人都有個人喜好,你哥們看不起馬雲,個人偏好哪來的為什麼啊

那我早餐愛吃張家的包子,不愛吃李家的包子,是不是也可以來問下為什麼?

我以前就是做實業的,我還覺得互聯網才是未來主趨勢呢。

馬運做的互聯網也是實體經濟,符合人民大眾需求方向的就會成為迅速發展,這是人需求趨向決定的不是你哥們說的算的


李嘉誠從事的產業沒有製造出過任何一個產品,聽誰說過買過李嘉誠造的汽車嗎 ?買過李嘉誠造的手機嗎?買過李嘉誠造的空調嗎?李嘉誠是個商人,他才不管實業不實業,他進入的任何行業都不是真正的自由競爭領域,他只是逐利的狼,而且是超級冷靜理智的狼。

就像2015布局撤出中國地產、香港地產市場一樣,他們總是走最正確的道路,讓自己損失降到最低。

不要聽別人怎麼說,要看別人怎麼做。

更多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的專欄:諷刺的是,借我書最多次的竟是負責打掃我辦公室衛生的一個民工大姐{2003-2005迷茫之學習與考證} - 游雲的工程日誌 - 知乎專欄


李嘉誠像是一個從普通小學,普通初中,高中,大學,考研,讀博,一路踏踏實實靠努力走下來的道路。

馬雲像是一個不知道從那冒出來的同學,考試成績也不好,一下子就成功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許小年的「中國已經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評價美聯儲自3月以來的鴿派立場?
如何看待保定十年限售,及全國各地區的限售?
如何理解經濟學中的「預期」這一概念或者說思想?
假設 2014 年房價崩盤,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TAG:馬雲人物 | 經濟 | 李嘉誠人物 | 互聯網行業 | 低級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