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比正史有什麼優點?正史有什麼缺點?

5

剛剛在看書,這段話比較有意思。

這句話合理嗎?

正史還有哪些不足之處?

野史還有哪些可取的地方?

不是學歷史的,就是對三國有點興趣,所以問問。

恩,補充一下

這是黎東方寫的《細說三國》


寫這段的人合著連《資治通鑒》都沒看過……

這壓根不是正史野史的區別,而是紀傳體和編年體的區別,關正史野史啥事?


看見「野史」兩個字就沒什麼興趣了,問兩者有什麼優缺點之前,先搞清「野史」如何定義。如果排除二十四部叫「正史」的就是「野史」,那《資治通鑒》、《通典》等怎麼算?算「野史」?如果官修叫正史,那荀悅的《前漢紀》為什麼不入正史之列?獻帝的命令不算官方的?【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以為《漢紀》三十篇,詔尚書給筆札。】《後漢書 荀悅》。正史和非正史只不過是記錄方式和側重不同而已,而不能一刀切的非黑即白,非正史類即野史,所謂正史里必然有假貨,所謂非正史里必然有真貨,真真假假靠自己研究判斷。

【司馬遷《史記》出,始以人物為中心。其時人物個性之活動,已漸漸擺脫封建時代宗法社會團體性之束縛而見其重要,故寫史者乃不得不創造新體以為適應。班氏《漢書》,則為斷代史之開始。乃中央統一政府漸臻穩固後,一種新要求。自此遂形成中國列代之所謂正史。而創寫新史之要求,則繼續無輟。又著者,如唐代杜氏《通典》,此為政書之創作,乃一種以制度為中心之新歷史。繼此如宋代司馬光之《通鑒》為編年的新通史。又有各史紀事本末,為事件中心的新史之再興。 】《中國歷史研究法》錢穆


正史有一大缺點就是總也滿足不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腦洞。


題主你劃得是紀傳體和編年體之間的優劣,和正史還是野史沒關係。

而且作者的話說得好像野史都被大眾認為是假的一樣,那就大錯了。如《春秋》、《尚書》、《資治通鑒》等雖然不屬於二十四史,但是因為可信度極高,所以又稱為【信史】。

很多野史之所以不被信任,是因為一方面不夠客觀,另一方面匱乏足夠的第三方比對資料。

《三國志》因為陳壽惜墨所以導致很多地方有空白,而裴松之引注的如《江表傳》等野史則很好的填補了些許空白,另外裴松之對史料的甄選還是比較嚴謹的。企圖【還原】三國歷史,必須要結合陳壽版《三國志》以及一些野史,這也是裴松之作注的原因。同時需要從1.客觀2.第三方比對等角度進行甄選。


別的不說,個人認為三言二拍和金瓶梅除去一些明顯怪力亂神的部分(這部分很好辨別不是么?)

對當時社會的反應比明史要翔實


科普一下。正史是欽定的史。黎東方的錯誤之一是把正史和別史、雜史、野史等非正史對立起來,認為不是正史就是野史,而恰好清以來欽定的正史都是紀傳體。


明代,清代歷史加不少個人感情,至於超能力,巨大蟒蛇故事,孔教禁止討論不等於不存在,為查證帶來困難


太扯淡了。。。


正史和野史無非都是記錄歷史,正史一般都是紀傳體和編年體,記載帝王政績,王朝歷史,人物傳記和經濟、軍事、文化、地理、等編寫比較正規,而且大部分是由專門的史官編寫。正史不一定就是歷史真相,但比野史更可靠。而野史範圍太廣,大多由私人編撰而成,小到百姓之間流傳的民俗故事,大到各路學者的YY思想。總之歷史是可以相互借鑒的,正史也是需要到民間收錄一些資料的,只要不是太離譜的歷史,不論正史還是野史,我都可以接受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因不聽妻子的話而產生過非常嚴重的後果的案例?
是什麼促使西方國家發生了改變人類進程的兩次工業革命?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上最關鍵的事件是什麼?
古代皇帝如何掌握自己的權力,如何保證軍隊不會叛變?
清朝對於我國的歷史有什麼貢獻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三國 | 歷史知識 | 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