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遭到原子彈轟炸的長崎和廣島沒有成為空城,而遭受核泄漏的切爾諾貝利成了鬼城?

是因為核輻射強弱?還是因為切爾諾貝利是個小地方,離輻射源太近?還是核彈轟炸和核泄漏有根本區別?


核彈和核泄漏是有根本區別的。

核彈裝葯不多(小男孩裝葯60kg,實際只爆炸了幾kg),且爆炸的熱量和衝擊波會將輻射物質送到高空,在大氣層中會很快散去,在一段時間後輻射量會降低到可忽略不計的地步。

但是核泄漏不一樣,核電站的核燃料數量大多了(切爾諾貝利光泄露的就是8噸,總量高達180噸)。而且核電站泄露,所有放射物質都會在地表,隨後會滲入土壤,形成穩定、長期的輻射源。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把輻射比作腐蝕,核彈像一場酸雨,視覺衝擊力大,實際腐蝕能力有限,過一段時間那些被淋過的地方你還可以直接用手摸。而核泄漏則是把硫酸直接倒在地上,你敢光腳走進去么?


首先是量不一樣,當時的核彈當量不大,裝藥量也不大,前面幾位都寫了,都是以「千克」為單位。相比之下,切爾諾貝利是核電站,不是需要投送(而且還是航空投送)的武器,忘了有沒有上千了,反正是以「噸」為計算單位的。

其次是,核彈炸是把核燃料反應掉,雖然那個時候的原子彈可能沒有那麼好的反應效率,但是也是反應了;而核電站的爆炸不是核爆炸,是反應堆的循環水或者其它材料受到核反應的高溫,迅速氣化形成的水蒸氣爆炸(並不是化學意義上的「發光放熱的化學反應」,反而是個吸收能量的過程,而是水蒸氣體積迅速膨脹形成的「爆炸」把核燃料沖飛了……

最後,廣島長崎的核爆是近地空爆,炸完完,而切爾諾貝利的事故之後,不知事故性質的消防員用水滅火,之後軍隊還空投了鉛試圖遮蔽反應堆。水沖刷著沒有反應的核燃料和被污染的其它物質滲入地下,形成對土壤和水體的深層污染;熔點較低的鉛則直接被反應堆的高能氣化,擴散至空氣形成二次污染,這些物質都會長久的留在十分廣袤的地區……

這個問題就好像問一桶石油倒在水裡燒了(哪怕只燒了1%就滅了),和1油輪石油不點燃直接撒布在水裡,哪個對該海域的生態威脅更大?

最後,蘇聯確實地盤兒大,而日本在戰後要找地方給這2座城市的人安家恐怕比毛子難的多吧……


回頭看福島就知道了——霓虹地方小,抹不開啊。


長崎的胖子總重4.7噸,據說切爾諾貝利光被炸飛到天上的就三百噸,裡面還有上百上千噸呢。你說這能一樣么


放射性物質是有半衰期的,有的長達30年,污染這麼快就能沒有了么?


補充長崎那顆投在了山區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洛克希德馬丁宣布突破小型聚變反應堆技術?
可控核聚變和量子計算機哪一個的戰略意義大?
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核聚變是人類的終極能源供應?
可控核聚變有可能實現嗎?
德國的 W7-X 核聚變反應堆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

TAG:日本 | 核能 | 核輻射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核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