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聽了或者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許多電影電視劇或者書里都有這樣的場景,在人臨死的時候,往往會感言要是能回到過去一定要好好陪老婆孩子等等之類,很多人也懂得也覺得有道理,但是為什麼在平時還會因為瑣事或者沒錢而爭吵,把更多的時間用來做很多無意義的事情?


先拋結論,人不是道理的動物,而是情緒的動物。

其實要換以前。

有人要跟我說這句,聽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一生。

我其實心理是深深鄙視這種人的。

覺得好矯情啊。

不過確實挺矯情的。

包括我自己也矯情過。

好像這句話是韓寒說的,他也夠矯情的。

文藝青年就是這麼容易酸溜溜的。

我就會想你光聽道理有屁用。

自己懶,自己不做事,自己不行動,天天想道理,思考人生。

就把生活過好了?

痴人說夢吧。

雖然我自己也有這種愛思考,經常胡思亂想的毛病。

但是行動力,還是自覺不算差。

還是能做一些事情。

所以就愛鄙視說這些話的人,肯定是不去行動。

後來學了點心理學,慢慢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當然從結果上來看,愛思考道理,想憑藉懂點道理的人,就想把生活過好。

無疑從心理層面上來講,是一個偷懶的人。

想過好生活,就必須要解決困擾你生活上的各種問題,解決問題需要靠行動,需要踏踏實實去做。

因為假如靠懂道理就能把世界上的問題都解決了。

那麼,學習道理或者知識這件事,真的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大家什麼事也都別做了,好好學習道理,學習知識就行了。

而不是像現在,很多人還在排斥書本,倡導讀書無用論,或者不聽老人言了。

好像道理知識就像是個靈丹妙藥,一旦明白了就能解決生活所有問題。

好比你是張無忌。

在某個山洞裡面,撿到一本《九陽神功》。

突然一下屌絲逆襲高富帥,走向人生巔峰。

這種事永遠不可能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

妄想靠所謂的頓悟,或者靈修圈經常說的開悟來達到解決所有問題。

從此過好生活,這無疑是最大的幻覺。

生活都是很具體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具體的解決方案。

從來沒有一種方法是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

生活中,有戀愛、人際關係、賺錢、家庭、教育、心靈、物質、健康等等各種各樣的問題。

要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問題,都需要花時間精力去做,去想辦法解決。

無論如何,我們始終會碰到新問題。

只是說,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成長罷了。

但光是講道理,不去行動,不去實踐,不去解決問題。

成天空想,問題一直存在,直到一天爆發,逼著你不得不解決。

好,但是只說去行動,其實還不夠深入。

因為,大家也知道,知易行難。

想做到知行合一,那談何容易。

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往往都是聖人級別了。

我們只能不斷像聖人靠近。

就是因為行為難,才導致表面上看著很懶。

但其實,我們只是看到了表象,但不要被迷惑。

我認為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懶人的說法。

所謂的懶,只是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做罷了。

然而人類最重要的動力就是。

情緒

emotion.

人不是道理的動物,而是情緒的動物。

懂道理,永遠無法解決情緒問題。

然而驅動行為的最終來源就是情緒。

曾經一個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就是研究一些大腦裡面喪失情感能力的人。

結果發現,他們完全也喪失了行動力。

雖然認知和思考還在,但行動力就已經沒有了。

思考和情感系統並列存在於我們的大腦的。

而情感,或者說情緒,決定了我們的行為。

但思考認知,只是判斷和引導,但並不直接作用於行為。

舉個例子。

假如你是個愛睡懶覺的小姑娘。

但是如果第二天早上5點鐘,要去你見男神,我相信3點你就很興奮的醒了。

然後噹噹當,迅速畫完妝容,精神飽滿地就去見男神了。

沒錯,通常來說,愛情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情緒。

或者說以性為源頭主導的情緒,總是在為我們人類創造各種行為。

譬如,男人約炮,找對象,女人想變美吸引其他男人。

讓本來一個很懶的人,因為情或性的力量讓他變得愛收拾,愛打扮了。

對於男人來說,性能量還有一種特殊的含義。

那就是往往和征服欲聯繫在一起。

不排除女人也有,但男人更顯露一些。

譬如男人在追求事業上成功,背後隱隱約約也是暗含著性的力量。

因為假如事業成功了,就能獲得更多女性青睞。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性慾比較旺盛的男人,事業心上進心都比較強。

女人也有類似的現象。

但這背後一切的原因就是,以性或愛為主導的情緒。

我們經常談論夢想,野心等辭彙。

很多人的動力,也是來自於野心或者夢想。

但是細想一下,夢想和野心就是一種情緒力量。

只是我們人為的用語言的概念,把這種情緒固定在了這兩個辭彙裡面。

每當想起這兩個詞,就可以喚醒你的情緒。

然後促使你去做很多事情。

SO,結論就是。

情緒是原動力,是行為的主宰。

道理只是個思維層面,能夠幫你判斷,引導一下行為的方向,或者很有限的控制情緒。

如果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就要學會好好調整自己的情緒。

至於如何調整呢?

打坐,觀呼吸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哈佛大學也研究過,長期打坐觀呼吸的人,情緒和專註力都比往常更加好。

更容易懷著愉悅的心情去做事情。

每天不需多少,10分,20分鐘就行。

但堅持下來,我相信收穫無限。

不過,這只是一種方法,我之前也說了從來沒有一種方法能解決所有問題。

情緒問題,是個很複雜的問題。

需要不斷地花時間精力,去學習,去了解,去練習如何引導等等。

我之前寫很多文章,也是為了分享一些認知方式,來幫助引導一些情緒。

但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都應該不斷摸索下去。


「姐,一個男生和我表白了。」

下課回來時候接到我妹的電話,然後她扭扭捏捏半天和我說了這句話。

講真這一點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我和她講了很多。希望她在高三的當口上,能最後把力氣放在高考上,至於其他可以先放放,考完再說。

我以為我講的夠清楚時候,她來了句:「可是,我也挺喜歡他的啊,我怕錯過就沒機會了。再說你以前也和我講過你老師從高中戀愛最後結婚的事啊。」

我啞口無言。

不過也就這麼巧,最近有個小姑娘私信我,也講了個差不多的事,想法和我妹如出一轍。

做助教時候給一些初中的孩子上課,很多孩子怎麼說都不好好聽,怎麼教都不去學。後來一個孩子給我發消息說:「你說的那些和我媽說的那些都一樣。我也知道好好學習有用,可是我做不到啊。而且學習也不是一切啊,還有例外呢。」

恩。例外。

為什麼你懂了那麼多的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除了你知道那些道理什麼也沒做以外,還有一條,你總覺得自己是個例外。

覺得自己是例外的人會舉很多例子,比如你看那些初高中戀愛的人都結婚了。你看有那些創業成功有地位的人也有沒有讀過書的啊,比如XXX,XXX。

那你知不知道,有多少初高中戀愛的人就此分道揚鑣的?

你看到的那些故事之所以會被你知道,是因為這樣的終成眷屬的例子實在太少,才會被傳播的?

你又知不知道,沒有讀過書並創業成功的成功者鳳毛麟角,有多少沒有讀書的人至今都在底層掙扎著?

能做例外的那麼少,你怎麼就那麼確定這個例外會是你?

總覺得高中時候喜歡的那個人如果現在抓不緊,以後就沒機會了。

還被當今流行的很多言論洗腦:「不要做讓自己老了以後後悔的事」,「再不瘋狂就老了」,「錯過他以後我會抱憾終身的」。

以上那些些煽動你抱憾終身的話不是說給如今還未踏入社會作為一個「小白人」————你的,因為脫離家庭庇佑以後的你一無所有,連基礎的生存都是問題,就這樣,請問,正在讀書的你有什麼資格和資本來談錯過他以後我會抱憾終身和後悔?

你懂的那麼多的道理,不過是「懂了」而已,走眼不走腦不走心,從未踏實的把你該做的事做好並將意識到的問題付諸於實際解決,所以你當然過不好。

要是過的好,那些踏實上進的人該怎麼公平。

懂的那麼多做的那麼少,懂了道理又能如何。

不要等著現實的大耳光扇到自己臉上的時候再去講「如果那時候我本可以……但是……」,事後抱怨與後悔是最無用的東西。

最後私信我的那個姑娘,如果你還糾結在放棄他覺得可惜的想法里,那你可以不用私信我了,可以直接取關+拉黑我。我的建議你接受不了,我勸不動你也不會再多嘴一句,畢竟那是你的生活。

最最後,謝劉大拿邀。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論語·公冶長》


因為你懂的太多。

早上,你昨天設的六點鐘鬧鈴響起,你拿起手機,準備開始晨跑。你決心改變自己,你看到有文獻說鍛煉能夠改善認知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Voss et al., 2013)【看,參考文獻哦,APA格式的哦,跟外面那些個瞎扯淡不一樣哦】。你也看到各種健身達人的勵志故事,認同「連自己的體重都控制不了,憑什麼能控制自己的人生」。嗯,是時候充分利用十個月前辦的嶄新的健身年卡了。

然而此時你控制不了自己的眼睛,睜都睜不開。這不是你的錯,昨晚發生了奈及利亞的一個小城市裡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事件,作為世界公民,你有責任有義務關注事件的進展,翻出去看新聞的同時,順帶也看了油管上幾個有趣的視頻,滿滿的收穫。只是睡眠時間被嚴重壓縮。

嗯?睡眠?你記起有篇文章里說,睡眠不足會對腦神經產生嚴重且不可逆的傷害 (Goldstein-Piekarski et al., 2015)。三點鐘睡的你,現在起來豈不要死很多腦神經,那運動帶來的認知改善不都被抵消了?不行,這樣做是無用功,還是睡眠要緊。

這時,你又想起了另一種說法——「運動成癮」。此處你想不起來具體的參考文獻,頭腦中想起了什麼runner』s high,什麼「嚴重損傷膝蓋」,什麼「晨跑容易猝死」。艾瑪,太可怕了。於是乎按著標準的7小時睡眠,你把鬧鐘調到了10點。你清楚地記得Psychological Bulletin (影響因子14+)上的一篇文章說,睡眠能夠增強運動技能的學習 (Pan and Rickard, 2015),那麼就夢中運動吧!這一覺你睡得特別心安理得。

十點你準時起床,作為高效人士,守時是必須的。你照例洗了個澡,某著名作家說,如果你洗澡,你就比中國80%的男性或者比中國70%的女性更性感。按著老外的習慣,你也選擇早上洗澡。11點,你無比性感地出門了。【但願你能夠自由支配自己的上班時間,調休、科研或自習】

我知道我知道,接下來你要在路上聽一會兒某APP的每日參考。來到辦公室,照例是番茄鍾。25分鐘過去,你剛剛收拾好桌面,畢竟整潔的桌面能夠促進工作效率,儘管也有研究表明凌亂的桌面更加促進創造性,但你決定不要以此為借口放縱自己,你要漂亮地活著。算上路上的時間,以及這25分鐘,很快就接近12點了,你打算收拾一下和同事同學一起吃個午飯。畢竟早飯沒吃已經是很不規律了,你決心過規律的生活。飯後午睡也是必須的,有助於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下午之後的生活我就不贅述了,諸君自行腦補,只是一天之後,你躺在床上,心裡苦悶:「為什麼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於是乎,你打開知乎,搜索這個問題。

有人說孔孟之所以成為聖人,不在於他們說了什麼,而在於他們說得夠多,歷代統治者都能夠從中發現有利於自己的思想資源。人總有惰性,懂的越多,就越有充分的思想資源去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知識不能拯救一個人的品性,實踐才能。


知到深處自然行。知和行是一根棍子的兩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沒有行動,自然是還因為沒有明悟道理。

如果有一個人,他熟讀歷史上關於「孝」的所有典籍,能跟你聊上一下午孝順有多麼重要,該怎麼盡孝。

結果你發現,他虐待自己父母。

這樣的人,可以稱得上懂了「孝」嗎?

如果有一個人,大字不識一個,口才極差,你要他講點什麼人生道理,簡直是要了他的命。可是他對父母非常關心,盡自己所能把他們照顧得很好。

這樣的人,你能說他不懂「孝」嗎?

蘋果是什麼味道,吃了才知道,看再多書,沒吃過,還是不能稱之為知道。

人生哲學也是一樣,口裡念著我要清正為官,結果卻沒忍住貪污腐敗的,不能稱之為懂了共產主義,那是騙子。

口口聲聲海誓山盟,結果卻劈腿出軌的渣男賤女,不能稱之為懂了忠貞,那是騙子。

滿口我多麼窮苦落魄,籌得好心人捐贈幫助,暗地裡卻花天酒地的,不能稱之為懂了感恩,那是騙子。

所以,如果你真的懂了平安是福,就不會酒駕,不會惡意超車;如果你真的懂了誠信互助,就會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而不是拿社會大環境如此當借口;如果你真的懂了知識就是力量,就會每天抽出2小時認真學習,而不是一有時間就和朋友出去玩個痛快。

這就是明朝聖人王陽明先生的「心學」,據歷史記載,凡真的掌握了心學要義的,沒有不成功的。

我說完了。


因為你做決定的環境是0,於是你的心理環境是00,

對於環境1的預期,你得出的決定是000。

然而你到了環境1中,你失去了環境0所帶給你的心理環境00。

在環境1中,你的心理環境是11,

審視曾經的決定000,也因為身處環境1中,環境改變,000損失信息、改變信息成為111。

環境變為1,曾經的決定變成111,於是去做,損失信息,改變信息得出結果222,你發現222根本不是在0中想到的000,而222的結果導致環境改變成為2,悲傷的心情變成3。

於是你的狀態就變成了23333333,為什麼我聽了這麼多道理,還過不好人生啊。。。

人的心理是很容易就被環境影響的,在環境中的人,就不在是自己了。

你以為你會這樣,其實不是的,環境的物理因素,色彩,音樂,溫度,寬敞程度,亮度,都會改變你的心理環境,而你吃了么,餓了么,渴了么,硬了么,都會影響你的判斷,

比如男人就是多看一眼美女,心理環境就會改變,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願意多花錢,所以賣車要有車模,賣房要有售樓小姐,做銀行的要有漂亮姑娘。

比如女人多看一眼吃的,多看一眼櫥窗,心理環境就會改變,這個我就不解釋了。。。

聽道理幹嘛啊,該幹嘛幹嘛去,道理都不是為人生服務的。

服從於內心,才過的好人生。

教條主義者多是精神分裂。


------人蠢道理多,道理懂得越多,人越淺薄。

單純的道理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許是文人掌握了輿論的原因,很多不切實際的東西被當成了真正重要的東西。

人生的幾大錯覺,除了「我能反殺」,「她喜歡我」,更大的錯覺便是「人對一勞永逸的追求」。

人總是幻想一次選擇,一個決定,一個短期行為,懂得一個道理。便可以一勞永逸,過好一輩子,那還真是美得不敢想像呢。

很多人以為自己需要的是一個機會,一個決定,事實並非如此。

通過樹上的一片樹葉,一步一步的回溯,最終一定能找到唯一的樹榦。通過樹榦一步一步延伸,卻有無數的樹葉。

你可以從任何地方得到你想要的道理,但道理不能指導你去任何一個地方。

從自身的經歷來看,我看對過很多事情,做了很多正確的選擇。也看錯過很多事情,做了一些錯誤的選擇。最後發現看對的事情實際對我並沒有多少幫助,看錯的事情,也沒有造成什麼大的損失。

如果用一個形象的比喻的話,決定你收益的永遠是你的投入,而不是你的決定。一個收益很高的事情,只投入一丁點精力,也只會得到多一點的收穫。所謂的選擇比行動重要,只在你的投入足夠多的時候才有用。

損失上也是如此,看起來完全錯誤的事情,當你並非一意孤行時,也不會造成什麼不好的結果。看起來正確的事情,當投入超過自己的承受能力,人一樣會被正確擊垮。

決定你收穫的永遠是你的投入,決定你道理的同樣是你的投入。在你的不斷投入中,你的道理才會逐漸顯現出來。

為什麼人們常常屁股決定腦袋?因為位置是你的投入,是你的真實和重要的東西。你的位置由你多年的綜合而獲得,是你的生活和經歷。人受益於位置,也受制於位置,你所有的行動和努力都在維繫和強化你的位置。而道理不是,沒有投入的東西沒有成本,也沒有價值,直到你為這個道理投入足夠重要的東西。

簡單的瀏覽,為一篇文字花上10分鐘,看一本書,用了幾個小時。這樣的投入微不足道,收穫也只會微不足道,不管你看的是真的「乾貨」還是假的」水貨「,不會比玩一局遊戲獲得更多。

對於從生活的踐行中總結出道理的人而言,他們為自己的道理付出足夠的投入,一輩子都在實踐和維繫的道理構成了人的三觀和信仰。相信努力會有回報的人,當通過付出不斷得到的時候,自己的生活和經歷是不斷的構建在自己的人生價值觀上。外力需要強大到摧毀其維繫在道理上的生活,經歷和過往才能破壞人堅信的道理。

而用10分鐘看來的道理,在下個10分鐘就會遺忘,被新的道理替代。道理懂得越多,每個道理上的投入就越少,道理的價值和含金量也就越低,人也越淺薄。

世界上唯一公平的仍舊只有時間,而在這個基礎上,效率已經表現出了極大的不公平。

大道理沒有意義,也不能指導你的生活。想要過好一生,人需要的最終還是儘早的把唯一公平的時間要素使用在效率相對公平的環節。在一個可見收穫的行為下,不斷去積累時間和投入,構建起相關的生活和經歷。

知識技能體系的構建,主動學習大概也是如此,足夠的時間投入,更深入的聯繫,形成了生活的過往和經歷。才能將信息從書上抽離出來,在人的生活中佔據一個重要的位置,形成擁有的技能。

^_^哈哈,你看淺薄如我,果然最後給出了一個大道理。


按照知行合一的說法,如果你沒親自實踐過,你以為你懂了,實際上,你只是聽說過而已。


因為人生是要靠「做」才能過好的,不是靠「聽說」和「明白」。


因為有很多道理本來就是【正確的廢話】

舉個例子,我做餐飲行,以國家現在對餐飲行業的要求之高,我敢說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餐館都要關門。但大家還不是各做各的生意。

假如小白創業做餐飲,道理就是國家標準,但按那個標準你就別幹了,賣個拍黃瓜,一個冷盤房就是幾萬塊,五六平米,一個官方油煙凈化器三萬,排污許可,環評,消防,裝修亂七八糟算下來二三十萬就沒了。另外住宅底商不能經營餐飲又要死一波。就像那個段子,深山裡遇到老虎,你不一定要跑得比老虎快,但要跑得比你的同伴快。比大部分同行標準高就是活下去的要求。

人生就是帶著僥倖心理賭命,也許永遠都沒事,也許明天就沒了,也許天塌了都沒砸到你,也許掉下顆流星把你砸死了。一運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最重要的還是有錢有背景,道理,樂呵樂呵得了,別當真。


很久以前自己寫的一篇文章:

-------------------------

或是空間或是朋友圈中,總會有很多無聊到爆的消息

最近看到的是【超過十個你就是寂寞的孩子】【快來測試看你是什麼樣的人】……其實這種「一個同樣的內容換無數馬甲再上來騙點擊量」的東西已經在這幾年不斷看過好多次了,儘管如此無數的人依然前赴後繼地轉發完成@,生怕朋友圈裡的人不知道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但我注意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幾乎所有轉發這些東西的人,尤其以學生黨為主,都在一個選項後面打了勾勾:

從小就懂得很多道理。


這個時代,我們被灌了無數的心靈雞湯……我們看了各路的名人大家出的勵志書籍
……我們看了很多弗洛伊德班杜拉巴倫肯尼馬斯洛卡內曼的心理著作……我們看了無數公眾賬號每天發的各種情感人生哲學……我們自己也在日常生活中想了很多,
領悟了很多……我們知道了很多人生應該怎麼過,面對困難應該怎麼處理,如何正確地與人相處,自己的工資應該怎麼劃分……的「道理」

但是它們真的是道理嗎?

或者,換一句更貼切些的話說,它們對【你】來說,真的是道理嗎?

【道理】在牛津字典里的解釋是:a belief that is accepted as a reason for acting or thinking in a particular way.

而你的日常行為或思想會由於那些所謂的道理而改變嗎?

我們在面對別人的問題時總是侃侃而談,甩出一大堆道理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但是一旦相同的問題發生到自己身上時,卻完全不知道從何處下手。

人最習慣說的一對組合就是:我知道……但是……


知道爸媽做的一切都是對我好,但是我就是忍不住對他們發火;我知道學習密切關乎著我的未來,但是我就是忍不住想出去跟同學浪;我知道我應該把業餘時間用來
學幾門語言多讀幾本書,但是我真的好想打遊戲看動漫去逛街;我知道只有拋棄了過去才能獲得更好的未來,但是我就是忘不了ta……

【道理我都知道,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道理】一旦在【但是】的前面,就沒有任何價值。

你知道那些所謂的道理,但是你絲毫沒有被它們影響到,那這有什麼用呢?還不如不知道,它們唯一的作用就是讓你在知道自己的錯誤後更加痛苦自責,接著陷入無盡循環的深淵:

認識錯誤&>&>&>自我反省&>&>&>嘗試改變&>&>&>受到阻撓&>&>&>無奈放棄&>&>&>認識錯誤……

於是在嘗試努力了無數次卻依然失敗後,在所有客觀理由都找遍了以後,你只能不得不承認其實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

這也是好多人活得不快樂的原因。我們總是自我貶低,卻又自我嚮往。我們希望成為的人,和我們以為的自己,以及那個其實更弱的現實中的自己沒有達成過一致。我們總是想著美好,開始艱難,後續無力,最後做得越多,失敗感越重,越來越看不起自己。生活沒有鬥志,一切失去熱情。

可能你會問:那我應該怎麼辦呢?

很遺憾,我不知道,事實上我覺得根本沒人知道,但是我唯一想說的,就是始終不要放棄自己,你要知道大部分的我們也都只是平凡的大眾,世界上的人這麼多,那些
有變態自制力意志力的人才有幾個呢?我們都害怕堅持,懼怕壓力,我們都懶惰,我們都活得不快樂,我們都懂得很多所謂的道理卻始終無法把它們付之實踐,我們也都習慣把自己的疲倦無奈悲傷隱藏在微笑的面具之下……

那麼既然大家都是這樣,有什麼好抱怨自責的呢?

路即使再艱難,走下去總是不會錯的。

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有這麼多的人生導師,或者有這麼多的人被人神化成了人生導師,就是因為我們都不喜歡獨立自考,我們都害怕為自己負責。聽其他人的話,日後也好在犯錯的時候將錯誤歸咎到他人身上:看,其實是他給我的建議錯了,我本身根本沒做錯什麼嘛!

但是你要明白一點,

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不同的哈姆雷特,

一個相同的問題,在一萬個不同的人身上有一萬個不同的解決方法。

自己的問題,始終是要自己解決的;

自己的路,始終是要自己走的。


看了樓上各位的回答,並沒有完全正面的回答這個問題。大部分都是針對某些現象或者習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過卻可能也是相對較為實用的 。下面我說下我對這個事情的淺薄看法。這是我在另一個問題:為什麼「道理都懂,可執行力差」的現象如此普遍? - 魚越巔峰的回答 。應該屬於同一類問題。

其實為什麼道理容易明白,但是大家都可能做不好或者做不到呢?想要搞清楚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我們需要先解決下面幾個問題:

1、關於大家說的明白道理。首先你是真的懂了嗎?真的理解了嗎?懂到什麼程度了?我就是想問,你知道這個道理在什麼情況下才是比較實用或適用的嗎?其優劣性是什麼?

2、看似矛盾的道理,真的是自相矛盾的嗎?

3、習得道理(真理)的本質是什麼?

4、怎樣才能習得道理?並且正確的運用自如?

下面答題開始:

第一題:

平時我們在看書、刷知乎等時候,遇到一大堆道理,我們只是感覺這個道理貌似是正確的,是的,我們只是簡單過腦或不過腦的認為這個道理是對的。或者處於第二層,覺得自己曾經看過或者經歷過某些事情,然後覺得某些道理是對的……之後就認為自己懂了那個道理,就像高中時,老師講某個定理或題目,老師一講都懂,一做都錯。

這就是說其實我們首先就沒有懂這個道理,只是半懂,那就叫做不懂。在我眼裡,真正的懂一個道理,那你就得知道這個道理在什麼情況下才是最實用的!這個道理的優劣性是什麼!適用範圍是什麼!! 並且分得清楚當情況有一定區別或細微區別時,你還是能正確的做事!!

第二題:看似矛盾的道理,真的是自相矛盾的嗎?

看似自相矛盾的道理,真的自相矛盾嗎? 答案肯定是NO。因為那是它們的適用情況或範圍不同而已,對於有些道理只是需要我們在不同的情況下把握的程度不同。是呀,又有什麼道理是萬能的呢?又有什麼道理是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呢?? 只是不同情況下不同的道理能更好的處理這個問題而已……

舉個例子:大家覺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與 是可忍孰不可忍 這兩句話矛盾嗎?

它們只是適用情況不同而已,要是我們沒能正確明白它們所適用的環境與範圍,那一般就會吃不了兜著走…… 大家覺得這兩個道理在什麼情況下適用呢?我說下我的理解吧,但是不知道對不對!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適用情況為:1、當下沒有實力報仇,只能卧薪嘗膽。 2、當下報仇代價太大,不值得,所以需要等待時機。 是可忍孰不可忍適用情況為: 1、大爺有實力有資本做一回自己, 做最棒的自己,想贏就贏。 2、報仇的代價不大,在我的接受範圍內,我能任性一次。所謂人活一口氣,能不委屈自己的時候幹嘛委屈自己,是吧?

總結下第一第二題,其實這兩道題只說了一個道理。就是孔聖人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是的,這句話的百度百科概述是這樣的: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第三題:習得道理(真理)的本質是什麼?

A、道理是思想行為方式或者是一種約束或堅持。習得道理就是說:需要一個人性格、思考方式、行為方式等的改變。

有的道理其直接針對的就是人想自由自在、懶惰、嫉妒等一系列各種各樣前期形成的人的劣根性。

有的道理是要求你改變你已經用了多年的思考方式或者行為方式……

是的,你用了多年的東西或存在在你性格中的東西,想在日常生活中明白了一個道理,然後就立馬改變, 做到那個道理說的東西,你TM絕對是在逗我!

所以有句話叫做:狗改不了吃屎。這句話貌似正確……哈哈!

B、有時候改變就是否定過去,否定你的人生或選擇! 而且要做到某些道理所說的,就意味著從此你需要和以前不一樣,改變的過程是比較痛苦的,絕大部分人都想安於現狀,不想改變,因為去做到那個道理需要付出很多代價,比如可能會很累,可能會思想的鬥爭衝突覺得痛苦……

其實做到某一個道理,這涉及到對每個人的一個改變成本與改變收益的問題!因為改變是痛苦的,所以這是需要付出的成本,成本是你開始就能體會到的一些東西,然而收益卻是你對未來的一個估計,並不明確。 其中有一個挺大的影響因素,就是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非常重要!有的人為了能達到自己的目標,可以付出成倍的代價……

配上一張圖:

總結下第三題就是說:道理就像屬性,你想改變你角色的屬性,你當然得付出成本。就像遊戲角色的屬性想變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就像這樣:

第四題:怎樣才能習得道理?並且正確的運用自如?

其實下面要說的都是廢話,不過廢話還是要說,畢竟文章需要結尾。

想要做到道理說闡述的東西,首先:

A、你需要正確的理解道理,即你需要思考第一題中所說的廢話。(沒有理解道理而去運用的,一般都死得比較慘)

B、下定決心改變,知道自己的劣根性是什麼! 知道我做到後的收益是什麼! 這一點能否做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C、不斷打磨,上百次的思想鬥爭,直到把屬性調整到位為止!需要不斷的去在思想、行為等上去糾正,這個過程真的很痛苦。

估計大家都想有什麼捷徑可以走嗎? 是的,有捷徑可以走,那就是:

捷徑就是災難(這裡的災難指:天災、人禍、失敗、吃悶虧等),這個東西能加深你對相關道理的理解,能加速你對道理的掌握與運用……

所謂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全文總結:道理就像屬性,你明白了這個屬性的作用,不代表你本身擁有了這個屬性。而想讓自身擁有這個屬性,那你需要經過在性格、思想、行為等上經過上百次的糾正與錘鍊才能獲得。而「災難」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這一進程…

我奶奶只會寫自己的名字,但她卻時常告訴我:吃虧是福! 我也有點小體會……


因為沒有做到 知行合一


連早睡,少吃,少玩手機這種微小的事情很多人都做不到,更別提那些「天道酬勤」,「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之類需要終生踐行的大道理了。


如果知道了道理便能很好地過完這一生,那麼老師便會是世界上最至高無上的存在。


一生又沒有過完,你怎麼知道過不好?


人的一生,有可能比小說還要扯淡的事情,就發生在你身邊,甚至你身上。而我都只在冰山一角。

你知道了很多道理,但大多並不適合你的人生,那許多道理,只能做個參考,自己的人生,是自己過,而自己的人生哲理,也只能自己去經歷,去生活。梭羅就在《瓦爾登湖》中說過,我們不能純粹的去研究人生,我們要去生活它。

還有時候,這些會給我們帶來優越感,會覺得自己比別人懂得更多,不去做,一切為零,很多只有也都說過這點。

最後,有部電影的台詞很好,共勉

————————————

如果我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

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他的滿腔政治熱情,與教皇相交莫逆,耽於性愛,你對他很清楚吧?

但你連西斯汀教堂的氣味也不曾嗅到?你未曾站在那兒,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畫吧?可是我見過。

如果我問關於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數家珍,你可能上過幾次床。但你沒法說出當自己在女人身旁醒來時,那份涌自內心真正的喜悅。

你年輕彪悍,我如果和你談論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朗誦「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

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摯友的頭擁入懷裡,看著他吸著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垂死向你求助。

我問你何為愛情,你可能只會吟風弄月,但你未曾試過全情投入真心傾倒。

四目交投時彼此了解對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獻給你,把你從地獄深淵拯救出來

對她百般關懷的感受你也從未體會,你從未對她情深款款矢志廝守,明知她患了絕症也在所不惜,你從未嘗試過痛失摯愛的感受。

你也從未經歷過在她的病床前堅定不移地陪伴,緊握著她的縴手,因為醫生知道你根本就不在乎「探訪時間」的明文約束。

你不了解真正的失去,唯有愛別人勝於自己才能體會。我懷疑你從未付出過這樣的愛。

現在我看著你,眼前所見並非一位聰敏、自信的男人,而是一個無恥狂妄、內心恐懼的孩子。

但是你是個天才,威爾。這是毋庸置疑的。沒人可以完全認識到你的深度。

但是你在我的油畫上瞥過一眼、就以為了解了我的一切?你的狂言糟蹋了我的人生!

你是個孤兒吧?但你認為我能看穿你的悲慘生活、認識你的全部,僅僅因為我讀過《霧都孤兒》?莫非它能簡化你的人生?

個人而言,我對此莫不關心。因為你知道嗎?我無法通過一些破書來認識你的一點一滴。

除非你先談論自己,告訴我你到底是誰。於是我對此著迷,我願意來幫助你。但是你並不想這麼做,是嗎?你甚至還怕你會被說出來的話嚇到。——《心靈捕手》


人可以很快看懂道理,但是很難轉變思維。


最近因為一本書的讀書筆記引申出來的對生活的一點小思考,稍微修改一下貼上來。

--------------------------------------------------------------------------------------------------------------------------------------

--------------------------------------------------------------------------------------------------------------------------------------

一、低成本獲取的道理並不能很好地指導生活

不管是閱讀書籍、觀看影視作品、老師長輩的教誨,這些對於我們獲取來說是很少付出對價成本的,這樣的道理有的三分鐘熱情在腦海中停留片刻,便又忘的一乾二淨。並不能很好地在我們日常做事、做人中起到相應的指導作用。高成本(類似於犯錯、人生變故)帶來的對人生的感悟的確能在很長的半衰期中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但這樣的成本不是常人能付出的。

二、做事時候的非理性考慮

經濟學裡一個很大的理論前提就是理性人假設,理性人在做選擇與決策的時候是基於對自己收益最大化的角度來做的。既然這是一個假設,就必然代表著,我們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選擇,是無法純粹基於理性來判斷的,試問有多少人按照博弈論上的最優解去做到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道理大家都是懂的,然而大家做事做決策的時候更多的是基於自己的情感、好惡、衝動、沉沒成本、習慣甚至直覺等非理性因素來做抉擇的。這就會造成人選擇上出現偏差,道理是這麼回事,但你能照著道理去做嗎?

三、摒棄惰性,嚴格要求

真的要過好人的這一生,每個人心裡對這個「好」字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所以也就無所謂標準答案。要真的讓自己的人生按照道理去過的話,摒棄人類的惰性,讓拖延症什麼的見鬼去吧,挑戰自己所恐懼的,接受自己所排斥的。用嚴格的自律來保證生活狀態的健康與良性循環。

----------------------------來自結尾的分割線--------------------------------------------------------------------------------

人的非理性之處恰恰是人的最可愛的部分,正是充滿著不可預測性與非理性才能塑造出多樣性生活方式、社會形態。人類的醜陋與美好都是描繪生命篇章的每一個音符,缺少了其中的一環,也就無法演奏動聽的生命之章。真的要按照道理來執行人生,猶如沒有放鹽的雞湯(吃貨本質暴露無遺),雖香氣四溢,但細細品味,卻又少了箇中滋味。人生本豐富多彩,豈是一個「好」字能包羅萬象的。


為什麼我背了那麼多數學公式還是解不出數學題?


推薦閱讀:

在鎮江市外國語學校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在KTV唱軍歌是種怎樣的體驗?
大學退學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五音不全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有一個情商低或者很煩人的同桌是一種什麼體驗?

TAG:時間管理 | 心理 | 社會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