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如何掌握自己的權力,如何保證軍隊不會叛變?
01-06
御駕親征!╭(╯^╰)╮
【前方是土木堡~請系好安全帶~哦不是說你,皇上,你有天子buff你不用系安全帶。咦,皇上,皇上,皇上人呢?啊!皇上你怎麼飛出去了!皇上!!!】以宋朝為例吧,為什麼?因為自宋朝以後幾乎沒有發生過臣子篡位的情況了。
一、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管部隊的調動,甚至在邊境發生衝突,想要調兵都得千里迢迢報備給皇帝;設三衙管部隊日常訓練;將領由皇帝臨時指定;徹底分權,甚至出現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情況;總而言之,就是將軍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二、宋朝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地方官,幾乎都是中央「掛職」過去的,且三年一換。以府為例,臨時地方官有知府、通判、轉運使等管行政、刑法、財政等,中央集中幾乎所有的稅收,實現分權,互相監督。
三、冗官。宋朝最重視讀書人,君不見滿朝大夫皆文士,比如王安石、曾鞏、歐陽修等等,只要考上了都有官做,而且是高薪。但官不代表職權,就象現在的職稱一樣。只有差遣,才有職權,比如知XX州等。
四、重文抑武。這是宋太祖定下的「基本國策」,派文臣到地方任職,剝奪節度使的行政權,具體猶如派專人任轉運使,剝奪節度使的財權。力求解決了自唐後期以來的武人專橫,藩鎮割據的問題。不同時期的方式不一樣
強權下的君主會利用國家的生產力牢牢控制住軍隊的後勤、升遷、調度。
所以將軍有異心也不怕,將軍本人沒有辦法調動軍隊。軍隊造反失去了根據地就失去了後勤補給,糧食打一天少一天,士兵死一個少一個。漢武帝如是。弱勢一點的君主會想辦法親自把控一隻強力軍隊。
中央的禁軍在大多數時期都比地方軍實力更強。出任中央禁軍的大多數是皇帝的親信、外戚還有太監。
其實大部分時期是這樣的格局。更弱勢的君主受困於時局,外有游牧民族南侵、內有四方百姓造反。
時局把各地將領和中央綁在一起。明朝末年如是,但是這種控制力最弱。最弱勢的君主根本控制不了軍隊。軍隊經常嘩變,弒君篡位。五代、南北朝如是。第一,皇帝控制軍餉。 這是最重要的,明朝末年,朝廷窮死,也堅決不讓將軍自己發軍餉。目的就是讓士兵知道,皇帝養的他們,跟著皇帝走,才有飯吃。
第二,隔離將軍與士兵,及時收回兵權。所謂兵符,是一個信物而已,相當於公章。如果將軍與士兵長期廝混,使得士兵非常認可將軍,那麼兵符形同虛設。所以,隔離將軍與士兵,需要打仗時,將軍拿著兵符去領兵。
第三,前線安插「政委」。並且安插的文官,一般實權大於將軍。 第四,均衡派系力量,並補充候選人達到威懾作用。使得有權的將軍,不敢亂動。 第五,控制將軍行動。長期在外的將軍,沒有調令,嚴禁回京,更不能與內臣,疆臣有所來往。 第六,思想教育。就是所謂的皇權神話,讓士兵樹立為皇帝服務的意識。 第七,皇帝有唯一募兵權。除非皇帝授權,將領私自募兵是死罪。1洗腦,通過恐懼和從小的觀念植入。2小明和小李如果是兩個將軍各帶兩支軍隊,那麼在他們就任前先確保小明是鷹牌,小李是鴿派,別整兩個同一派別的帶兵。3最吊的兵叫禁衛軍,只有自己能帶,並且讓所有重臣的家眷全留在京城在自己的保護範圍下。4定期發工資,發獎金,告訴他們不反才有好處多多。(大概如此)
不能保證。
很多人說宋,我轉點唐朝府兵制。參照錢穆寫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何叫府兵呢?當時的地方政府分兩級,下一級是縣,上一級是州,這都是管地方行政的。府兵之府,是在地方那個行政區域州縣之外的另一種軍事區域的名稱。府是指的軍隊屯紮地。
譬如在xx市,xx縣這一地區里,另劃一個軍事區域,這區域就稱為府。唐代都稱之為折衝府,折衝府共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
這些軍人又是怎樣來歷呢?當時戶口本分九等,這都是根據各家財富產業而定。據當時法令,下三等民戶,是沒有當兵資格的,只在上等中等之中,自己願意當兵的,由政府挑選出來,給他正式當兵。當兵人家的租庸調都豁免了。這是國家對他們的優待。此外則更無餉給,一切隨身武裝,也許軍人自辦。這樣的人家集合上一千二百家,便成一個府,府就等於現在的軍區。若果某地是軍事要地,便在那地方設立一個府。募招上中等人家壯丁籍為府兵。這種府的數目,有時多,有時少。大概唐代全國共有六百個到八百個府。若假定這八百個府都是中府的話,那唐代全國便有八十萬軍隊,大概最少也有四十萬。而這四十萬乃至八十萬的軍隊,並不要國家一文錢,一粒米來給養,因為他們自己有田有地。他們一面保衛國家,一面還自立生產。這八百個府的三分之一(將近三百個),分配在中央政府附近,即唐代人之所謂關內,即山西函谷關以西長安四圍之附近地區。其餘三分之二,四百到六百個府,便分布在全國,而山西和其他邊疆又比較多一些。其他地區又少一些,有一州只有一府的,或一州並無一府的。府兵也是到了二十歲才開始服役,每個府兵須到中央首都宿衛一年。此外都在本府,耕田為生,而於農隙操練。當宿衛的,叫做上番,番是更番之意,商販則正如漢人所謂踐更。只漢人踐更,是在地方服役,唐人上番,則向中央服役而已。府地距離中央五百里的,宿衛一次得五番,一千里的七番,一千五百里者八番,二千里十番,二千里以外十二番。照番數計算,五百里者往返兩次,適抵二千里者往返一次。一千五百里者往返三次,適抵二千里以外者往返兩次。計番數,可以輪番到中央,上宿平均勞逸。若遇國家有事,則全國各府均可抽調,並不與宿衛番數相干。這是說的兵隊。至於軍官呢?在中央直轄有十六個衛,每個衛,都有一個名稱,各衛的都設有大將軍。有事打仗,就由大將軍統領出征。待戰事結束,兵歸於府,將歸於衛。軍隊回到本鄉,在他府里有一個折衝都尉,是主平時訓練的。所以唐代養兵,既不花一文錢,不費一粒米,而養將,也不使預問政事。除卻戰事外,也並不統帶軍隊。武官立功,以勛名獎勵。文官份品級,武官份勛階。故武官又稱勛官,勛官有爵號無實職。立功以後,最高的在朝做大將軍,多數還是回家種田。然而他獲有勛爵,國家社會對他自有某種優待。有事是經濟的,有時是名譽的。參看宋代的政策。將不識兵,兵不識將。把所有符合標準的士兵全部選為禁軍。給士兵優厚的待遇。重文臣而抑武將。
貌似宋朝有人評價:這些政策就是好啊就是好,咱們大宋有叛民無叛兵,有叛兵則無叛民,總能把叛逆給消滅了。
不過實際效果,看看宋史,呵呵。對軍隊控制力加強的同時,軍隊的戰鬥力也被削弱了。兼任軍委主席 ?_?
手段一:宦官監軍,保證軍隊執行皇帝意圖。手段二:各種掐住後勤的手段,例如宋民政軍事財政刑獄監察分離,明的軍隊後勤分離制度。手段三:文官官僚制度。手段四:勛戚貴族制度剝奪兵權。手段五:大小相制,軍隊內部製造分歧。…很多
說來話長。簡單來說不過是以儒家統一思想,以文治武,不斷加強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皇權。
各方權力相互制衡,大權集於中央,皇帝最大
推薦閱讀:
※清朝對於我國的歷史有什麼貢獻嗎?
※為什麼解放戰爭中,民心和人民的支持可以取得勝利,而抗日戰爭中卻沒什麼卵用?
※為什麼會有朝代粉這種無聊的人?
※嚴格來說,抗戰勝利後的中國屬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嗎?
※各國歷史上都曾出台過哪些不夠嚴謹的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