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時的「咬字」到底是指什麼?
經常看到點評歌手時說到咬字的問題。那麼咬字到底是指什麼呢? 指「字正腔圓」或者「含糊不清」這種概念嗎? 如果都像唱民歌那樣字正腔圓的是不是有點奇怪嗎?比如港台的歌手或多或少有點口音什麼的。
我的理解,歌曲演唱中的「咬字」概念應包含以下兩方面:
1、讀音;
2、發音時的氣息控制。關於讀音,以上兩位已回答,這個其實沒什麼好多說的,這是演唱者自身語言系統的問題。
關於發音時的氣息控制,這應該是很多流行音樂歌手、演唱流行音樂的業餘愛好者應該注意的。我很難很具象的解釋(非專業),因為這是個感知範圍的概念,特別舉例說明吧:
大家可以聽聽林子祥近幾年的演唱會,林子祥現在在演唱時咬字就很重,粉絲比較形象的形容是很「狠」,其實這是通過氣息控制的。
可以與之相對比的,反例,張國榮,可以聽聽他的演唱會,咬字就很柔和。
同一人不同時期的例子,張學友早期,也就是90年代苦情歌比較盛行時,他咬字就偏向「重」和「狠」,最近幾年,特別是private corner發行後,到1/2世紀演唱會,到最新專輯《醒著做夢》,特別是一些新歌或是重新編曲的老歌,他咬字已開始轉向「柔」和「滑」,這是曲風決定的,也是技巧決定的;1/2世紀演唱會連開100多場,學友就曾表示過,使用了新的歌唱技巧,所以不累,我猜測和咬字的方式變化也有關。
柔和滑更輕鬆,象林子祥那種重和狠在演唱時是比較累的,特別是長時間作戰後。
另外,咬字是否清晰也與氣息控制、音色控制息息相關,特別以字數極多的快歌為例,例如李克勤,例如周華健,這兩位的幾首語速極快的歌,極為明顯,堪稱高難度。
我的理解,基於以上說明,「咬字」是流行歌手建立個人風格重要的方式之一。
以上,非專業,供參考。:)註:以下圖片以外出現的單獨的字母,均為拼音發音。===========================================咬字指什麼?先用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釋。
咬字亦作「吐字」。……指演唱或念白中,準確地將字的聲母和韻母讀出。
這個概念我是認同的,那麼下面基於這個概念,看看怎麼理解「咬字有問題」。
基於上述概念,「咬字有問題」顯然就是指聲母或韻母讀的不準確。來看看範例。黃綺珊《離不開你》《我是歌手》現場版視頻(一)、1:13 全由「里」(你)操縱 ni唱成了li,這是聲母唱的不準。(另外,操縱唱成了操作,如果不是記錯詞或有意為之,那就是把zong唱成了zuo,屬於韻母不準)(二)、3:02 拋棄了「哇」(我),4:03和5:50 愛不愛「哇」(我),這是韻母不準,可以稱為「韻母變形」。(三)、3:40 太不公「皮」(平),0:48 鼓動風「雨」(雲),這也是韻母不準,可以稱為「鼻腔缺失」。(四)、還是0:50 卷「走~嗚~嗚」了我,zou的ou音拉長後歸向u音,也算是一種韻母不準,可以稱為」複合偏移「。好,以上四項,第一項是聲母不準,後三項是韻母不準。這四項嚴格的說,都是咬字出了問題。咱們一項一項分析。
第(一)項,聲母不準。出現聲母不準,大多出於兩個原因:1、口音;2、不當模仿。口音影響,就如黃綺珊表現的,把n和l混淆。南方同學常出現這種情況;另外港台歌手也會由於口音問題,把聲母發的和大陸歌手很不同。 歌手的發音(港台腔?)的形成? - 李那啥的回答 這個回答里有我一些不成熟的分析。而一些大陸人在唱歌和說話時去模仿這些特徵,甚至發的比許多港台歌手還要誇張,令人聽起來略感不適。出現這種情況,其深層原因是分寸感問題,甚至是審美問題。此外,還有些人存在習慣問題,比如唱歌時把l音都用h時替代,但平時說話並無口音。這種情況相對很少,就不單列了。第(二)、(三)、(四)項都是針對韻母的,在逐項分析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韻母是怎麼形成的。韻母,其實,是一種,音色。辨別一個聲音是什麼韻母,靠的是這個聲音的前兩個共振峰。每個韻母都有兩個特定的共振峰區,所以當我們想發一個韻母時,就要把我們的聲音通道調整成具備這兩個共振峰的形態,就能發出特定的韻母。如圖,列出了一些常用母音(英文中的」韻母「)的兩個共振峰的區間,橫坐標為第一共振峰,縱坐標為第二共振峰。為了驗證這個圖,我曾經自己錄了一個「啊」音,然後用EQ的插件把這個音調成了「噢」音,當然音色失真的比較厲害,但還是可以分辨出「啊」和「噢」的區別。大家看到了,無論是第一共振峰還是第二共振峰,都是一個區間,同時一個發音也不只這兩個共振峰,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發出多種音色和口音不同的「啊」音,可以讓人覺得「扁平」,即時尚,也可以讓人覺得「立體」,即字正腔圓。這都是音色和共振峰的微調,都不算錯,更不算問題,只涉及審美問題。下面插播一首歌曲,聽聽口音時尚的王力宏早年作品是什麼樣的。
MV:王力宏《好想你》 - 搜狐視頻視頻另外,中英文的相似母音(母音/母音)應該在前兩個共振峰範圍上有細微的差別(我猜的),因此產生「bad」和「拜的」這種發音區別。
那麼怎樣調整共振峰呢?之前說了,要調整聲音通道的共振峰,什麼是聲音通道?聲音通道就是指:從聲門(聲帶之間)向上到出口(口、鼻)的這一段腔體,包括了喉室、口咽,口,鼻咽,鼻腔等。對聲音通道的調整,可以通過調整喉位(調整聲音通道的長度)、假聲帶間距、口咽部形狀、會厭形狀、舌頭位置和口型等方式進行。其中,加粗的兩項對共振峰的影響最大(我感覺的)。了解了這些知識,那麼我們再回頭分析一下之前說的第(二)、(三)和(四)項問題。
第(二)項,韻母變形。很好理解,就是口形由發「o」的狀態變成了發「a」的狀態。出現這種情況,多是由於歌手比較激動,需要唱出大音量和力度感,所以會下意識的張大嘴,使聲音聽起來更響更有力。偶爾的出現並不算什麼,但長期出現就有一點點彆扭了。此外,很多時候韻母變形不會變的這麼明顯,但會令人有一點不適,這應該是由於一些口舌動作(如降低舌頭後部,保持吞雞蛋的樣子)導致共振峰微微偏移出了該韻母應屬的區域,但又沒偏太多,所以聽起來能辨別唱的是什麼字,但又有些含糊不清。第(三)項,鼻腔缺失。意思是,由於軟齶抬高堵住了鼻腔,鼻腔沒有共振。自己在圖中找軟齶吧。3:30,變身啦!含蛋超人降臨,Man 吞了 Mirror!哦耶!
快給我點贊!咬字什麼的都是為意境,所以要評價咬字,當然要從歌曲整體的需要出發。
隨便跳個例子,比如李健和你菲的《傳奇》兩個版本的第一句「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中「你一」兩字。具體來說,李健版本中的「你一」還是清楚分開的兩個咬字,但ni和yi分開讀有種齟齬之感,削弱了整句的連貫性,不如你菲的處理,把「你一眼」直接連讀成「你~眼」,而從認知上依然能判斷出是「你一眼」。再比較一下「從未走遠」的「遠」,你菲唱到這裡整個鬆掉了咬字,只剩下共鳴,真的夠「遠」。這種咬字的處理在你菲的作品中經常出現,比如某個字咬字故意模糊化,某段話整個放鬆掉,甚至變個音什麼的,都是根據處理的需要。
這就叫唱!商!我先舉個例子來解釋一下這個現象。
最常見的咬字問題大多都出現在港台歌手的身上:- 像梁詠琪《膽小鬼》01:15處「責備」唱成「哲被」,01:37處「膽怯」唱成「膽卻」;
- 蔡依林《倒帶》01:25處「最後才把話說開」,其中的「開」就屬於典型的咬字問題。反而在01:38處「你的手卻放不開」,蔡依林還原了正確的演唱發音,這屬於常見的演唱咬字問題。
相反,同是台灣的女歌手江美琪就在演唱中咬字還算不錯(除了部分共性問題),比如在一些小調的轉音處她也能將歌詞單個字的發音與原旋律的音巧妙的處理,讓人聽起來非常的舒服自然,沒有那種生硬的感覺。其次還有新加坡的女歌手孫燕姿,她們在演唱中的咬字表現都非常的稱職。
而這種第三方現象,我認為這多少是由於「強迫症」(學院派審美視角)所導致,比如有些樂評人或音樂製作人很在意歌手的演唱咬字處理,說字正腔圓就有點太誇張了,合理的說應該是把該發對的音(漢字的音和原旋律的音)都要發的準確,這是一個職業的表現。而對於第三方的要求,我姑且可以把這類歸納到「演唱潔癖」與「審美要求」里。
上面說蔡依林其實對她有些不公平,因為她的漢語發音確實有嚼舌頭的痕迹,所以被延續到演唱里也算正常。這其中也包括周杰倫,周杰倫也屬於咬字不好的歌手,之前我在評價他的歌曲里闡述過這個觀點,但大多數聽周杰倫歌的人如今已經養成了聽覺記憶,反而如果周杰倫用字正腔圓的方式去演唱,聽眾反而不習慣(如《菊花台》)。但是一個歌手你的作品好壞是一回事,如果在演唱上有瑕疵,那就要認識到這個問題。至於什麼歌曲里該注重咬字,什麼歌曲可以適當忽視,這完全看作品以及個人演唱風格。但就目前而言,華語歌壇還沒有第二個周杰倫。
當然,並不是每個歌曲都適合用演唱潔癖的標準去嚴格要求,因為有些歌曲是需要用自己的演唱方式去替代旋律的走向,從而使你的演唱達到彌補旋律的效果。像這種情況我們就沒必要要求演唱者必須要咬字特別準確,因為那個句段或歌詞的演唱就是跟著旋律走的,可能會特別快,可能要拉長延音。這種情況在大多數快歌和RAP中表現的很明顯,如果有咬字問題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當我們從一個音樂製作的角度,或是歌手的角度,我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讓這首歌(整體)表現的趨於完美,而歌手幾乎承擔起了詮釋歌曲的角色。我私以為一個歌手在演唱一首作品的時候,能最大限度的準確發音,是對自己和聽眾的負責與尊重。
有些知友可能會說:「我覺得好聽就行,周杰倫咬字不清不照樣牛么?古巨基咬字不準不照樣參加我是歌手么?」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古巨基和周杰倫都承認過自己咬字發音問題,只是目前無法完全克服而已,這涉及到母音習慣和個人的獨有的演唱風格。但他們的態度至少印證了他們知道自己存在咬字問題,也就是說明這個問題是需要在今後適當改正的。
音樂和演唱確實是很主觀的,你可嚴肅認真,也可隨意隨性,你以什麼樣的態度看待問題取決於你內心的期望。這就像知乎,你認真嚴肅在闡述觀點,但沒人搭理你。反而隨意隨性的抖機靈吐槽就能佔領頂贊,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各位可以深思一下。
有時候想一想,為什麼同是港台流行歌手,唱的都是流行歌曲,人家就能做到,你卻不僅不注意演唱細節,還為此找理由?你是周杰倫嗎?哦,你是龐麥郎。學習咬字的目的是 你唱任何字 都不會影響到發聲結構 做到形聲分離 柔和到忘記它的存在 而大多數人形與聲都是互相牽扯影響的
咬字:其實所有的歌曲的咬字基本上都離不開「開,起,拙,合」這四個咬字的方法,除了極個別的字要需要用到組合的方法,大致上所有的歌曲都通用,唱歌時的某些高音可以靠著這四個咬字的方法去幫助自己唱上高音。 開口音包括:打開的「開」,愛你的「愛」,懷念的「懷」,軟弱的「軟」等; 開口音的咬字方法:笑肌抬起來,牙關打開 起口音包括:回憶的「憶」的「憶」,一起的「一」和「起」都是,以為的「以」等; 起口音的咬字方法:笑肌抬起來,然後把注意力放在牙齒上,感覺牙齒儘可能的合起來,但是千萬不要完全合在一起。 拙口音包括:出去的「出」和「去」都是,我愛你的「我」字,不一樣的「不」字等,只要不是開口音,不是起口音,不是合口音,那它就是屬於拙口音; 拙口音的咬字方法:笑肌抬起來,把注意力放在嘴唇上,嘴唇用力就可以了。 合口音包括:擁有的「擁」字,紅色的「紅」字,濃烈的「濃」字,凍結的「凍」字等,所有後面有ong,eng的字; 合口音的咬字方法:滿口式,感覺聲音充滿整個口腔甚至整個頭部的感覺。 初學者不要和別人比理論,比很多玄而又玄的專業名詞,唱好歌才是王道。多練習才是王道。
戲曲、曲藝術語。也叫吐字。指演唱或念白中,準確地將字的聲母和韻母讀出,使近聽不刺耳,遠聽不含混。是戲曲、曲藝演員的基本技巧之一。 洪深 《電影戲劇表演術》第四章四:「二是咬字不準,根本沒有弄清楚某字應讀某音。」 梅蘭芳 《悼念汪派傳人王鳳卿》:「 鳳卿 咬字,堅實沉著,四聲準確。」
如果咬字只是各位說的讀音方面的準確性,那麼題主就沒有必要來問這個問題了。先請你們試試發u的音,這個音很重要,學美聲的朋友們都會練習這個音。先由低到高,會顫音的可以試著顫音發出來,把自己的聲音錄下來聽聽。然後你們再聽聽這個http://:m.le.com/vplay_2214903.html直接拖到35秒處。大家可能會聽出區別了,同樣u的發音,為什麼別人唱起來會更圓潤通透一些?答案就是,你的發聲方式,決定了你咬字的水平。專業歌唱者會更多的利用口腔內部的空間來達到更強烈的共鳴效果,這就是我們經常被教育的「唱歌要用內口腔」。同樣的道理,咬字不僅僅是在前鼻音後鼻音,平舌和捲舌之間要區分明確,還要在發「一」的i音,「你」的n音時有正確穩定的發聲位置,在「啊」的發音中有貫通無阻的通道。如此,每個字都是一樣,根據每字讀音的不同,咬字位置也是不同的,這才是咬字最核心的內涵
讓我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周杰倫費玉清合唱版
做到是怎麼讀就怎麼唱就好,作為實戰歌手,不必要繞死在這些學術問題里糾結。畢竟唱歌不是說相聲,你需要兼顧技術,樂句,和表達這些都比單純咬字重要。評論里也有其他人舉出了很多例子,那些身經百戰的歌手也都或多或少的出過一些差錯,但並不影響演繹出他們獨特的味道,給我們的感動。
再回歸問題:咬字到底指什麼? 就是說話啊!好好說話就OK啊,唱大陸的歌要說好普通話,唱港台歌要操好港台腔。義大利語被譽為最適合唱歌的語言,其中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它百分之一百是母音結尾的。字正腔圓體現的必定淋漓盡致。但我們中國普通話,很多都是輔音開始輔音結尾,有時候還會結尾在鼻音上。義大利人(美聲發源地)唱歌特別注重母音,他們的語言,單詞完全在母音的支持上,輔音一帶而過。我們曾經老一輩藝術家對外學習,好多理論照搬過來,有些根本不適合我們。
中國改革開放前都是唱戲,比如京劇《霸王別姬》裡面有一段台詞「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我只得出帳外且散愁情。」「出」這個字你要唱chū就不好聽了, 你得念cū就好聽了對不對。
(義大利歌曲就不舉例子了 ,反正都母音,怎麼寫怎麼唱吧)不要太學術
不要太學術不要太學術太學術首先比較燒腦子,其次會失去很多感覺上的東西。Ps:技術(發聲)支持著咬字。有時候技術有問題可能會引起咬字不清楚。又到了我的圈粉時刻 我想說兩個關於流行歌唱中的咬字的技巧 立學立用 馬上可以對你的歌唱有改變 我也不搬說文獻提資料 畢竟回答中已經很多了 高端的「咬文嚼字」我就不說了
我來說一些真實可用接地氣並且方便理解的關於咬字 粗暴來講
分一個字頭 一個字尾打比方一個 「開」字 拼音是kai字頭乃最開始那個「k」(科字音)字尾就是那個「ai」(唉字音)* 首先講一講字頭
字頭這個東西和嘴型有很大關係大家可以試試 唱歌的時候如果嘴型誇張點你的字頭會更突出如果唱歌的時候嘴巴懶懶的不怎麼動 字頭就悶在裡面那麼怎麼樣好呢
答案是看情況看歌曲而定這並不是一句廢話 (大部分人唱歌嘴巴都很懶 字頭悶 他們都可以適當得放開些嘴型) 就是告訴大家 其實就是誇張下嘴型 就可以瞬間給自己的歌唱帶來改變 對於某些人 或許這個改變可以讓你唱歌好聽更多可以錄音 同一首歌
一次錄音刻意懶 一次錄音刻意誇張你聽聽兩者之間因嘴型所帶來的區別 之後你慢慢就會懂得取捨* 接下來說一下字尾
我重點說一下所謂的「字尾變形」
相信大家都見過 很多歌手唱高音或者某些樂句 某些字會「變」打個比方 一句歌詞 「這就是我」 我假設這句歌詞很高我相信很多唱歌很棒的人會唱成「這就是哇」也就是wo多多少少會往wa靠有些回答扯到字正腔圓的問題 我現在告訴大家 這是一種特別聰明的做法
因為很明顯 在唱高音的時候
a的字尾比o更好上鼻腔頭腔說白了就是「哇」比「我」更好唱高音 不信大家可以試試 就知道我說的對不對在這裡又告訴大家一個小技巧
學會了馬上就會有改變一般來說 你覺得一首歌里某些字那個高音很難唱 有一個規律是這樣的 你可以依據規律給歌曲某些字尾自己做處理
規律就是 通常來說開口音比閉口音好唱 更好上高位置
某些字尾是「o」「i」之類的需要把嘴巴收攏之類的字你可以轉換或者靠近字尾是「a」之類的可以把嘴巴大張的字(前面我字-哇字同理)誰試誰知道
還猶豫什麼 聽說關注我的人唱歌都越來越好聽了這個問題,我覺得我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在藝校三年多,不止一次因為咬字問題被老師說。當時老師說,適當的港台腔是可以的,但是誇張了就像一碗面放了太多調料沒法吃。那個時候我真的不理解,重點是想改不知道怎麼改,就一直很誇張的去講普通話,把那些前鼻音後鼻音翹舌音一直練習,結果沒有很大的轉變,聽起來還是和以前差不多。後來我漸漸發現,其實改變不需要刻意的,心裏面想著:我唱的這些字至少我自己要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然就會口齒清晰很多。就是先讓自己聽清楚了,不知不覺會改變很多的。希望能幫到你。
唱歌時候的「咬字」就是指咱們平時說話的時候在字的發音上面要把母音、輔音,歸蘊發清楚,唱歌的時候要更誇張的把這些做出來,同時配合呼吸的支持,以及頭腔共鳴。
說到底是有多怨念這詞
網路上電視上經常出現這種帶民科屬性的含糊其辭的東西呀比方說一個人五音不全或者節奏感不行,我來一句點評:樂感不行,你多練練唱歌不好聽,聲音很乾很白,我來一句點評:你氣息不好,回去多練練實在是居家旅行必備裝逼利器``````不扯了,我就是舉兩個例子說明,類似於咬字這種糊弄過去的概念很多來著
當我們試圖要去準確地定義,就有點難了,之前舉的兩例明明都可以用更為具體實際的詞語去概括說明卻因為現在裝逼的人太多,有水平的評委又太少導致咱們比較那什麼應該不是樂盲吧= =就是這方面的知識欠缺什麼的雖然我依然是話癆,但是之前兩個東西我就不扯具體啥概念了現在就大概地定義一下咬字指的是什麼首先大背景是,目前上道的並且好看的選秀節目的評委有部分是科班出身的起碼也是接受過正規聲樂訓練的啦,這些人練習過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或者流行民族流行美聲)於是會把別的唱法(暫且先特指上文說的兩個)的審美標準帶入參賽者的點評意見中這倆唱法對咬字的要求當然就是字正腔圓啊而流行唱法則不然,因為通俗所以流行,只要市場認可的,就是存在即合理的現象咬字不清,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受眾喜歡就可以了綜上所述,我們平常說的唱歌的咬字應該是指
在唱歌過程中咬字應該避免出現過份的變形導致聽眾都不知道歌手在唱什麼的情況其實從技術上的確要完全地達到字正腔圓很難,特別是形式各異自成一派的流行唱法而我說到不至於聽不到在唱什麼的意思是,畢竟唱的這歌是有歌詞的,那就自帶要讓大家聽明白自己在唱啥的義務,沒有歌詞那不如寫成詠嘆調得了```````而且口音也不光是港台歌手的毛病呀,欺負港台歌手普通話說不好么?你看很多大陸歌手唱英文歌那咬字題主的困惑大概是源自於被帶入別的唱法的審美體系而產生的不快有點像老一輩要求年輕人按老一輩的方式去生活什麼的= =咬字指的就是周杰倫普通話都說不利索還來唱普通話歌曲,你是逗比請來的猴子嗎?
你可以自己唱幾首歌錄下來,一個注意咬字,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唱,另一個不注意咬字,唱成什麼樣都不要管,然後聽聽你就知道了。。。以前我們團開始找老師指導,都是一個字一個字摳的。
不停反覆聽許巍的歌你就明白了
我來歪樓,聽過宋東野的嗎 黃黃的。 唱歌時候咬字即要把咬字分開來讀
畢竟回復不能發語音 還是有點難敘述
打個比方吧 就「的」這個字 有的句子里要長成「de」有的句子里要唱成「di」句子里有的字需要發全發音 有的字只是輕輕帶過畢竟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表述水平也只能這樣。。請摺疊推薦閱讀:
※經歷一個關注的藝人從不出名到大紅是種什麼感覺?
※華語樂壇有哪些人風格多變且旋律優秀?
※如何評價王菲的新專輯,以及她的唱功?
※為什麼現在那麼多黑許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