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微觀經濟學對我們個人生活有什麼指導意義?

比如:估計效用函數可以用於預測我們未來的消費行為,但是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的估計效用函數?

(PS:估計效用函數是屬於基數效用論還是序數效用論?在做決策的時候不是要效用的確定值嗎?那為什麼現在都是序數效用論主導?)


微觀經濟學告誡女孩,大好時光,談戀愛幹嘛。

男生的稀缺性(Scarcity):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單身優質男生數量的有限性...總之身邊單身的妹子好多...

找男生的效率(Efficiency):女生需要打扮自己,減肥化妝以此提高尋找男生的效率。

找男朋友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初手,初擁,初吻,初夜……

激勵(Incentive):身邊的閨蜜漸漸都有了男朋友,只留下你一個,你情何以堪。

生產率(Productivity):每N任男朋友生產一個小寶貝,或者更多小寶貝。

通貨膨脹(Inflation):漂亮的女孩子越來越多,男生身價膨脹。

實證表述(Positive statements):這個現實的世界現狀是男少女多

規範表述(Normative statements):然而這個世界分明應該是,除了我剩下的都是男生

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有的女生身材好,有的家世好,有的眼睛大,有的性感,有的多才多藝,有的溫婉持家,還有的會雜技...

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 ):和大齡剩女相比,我們的時間還有很多,可以等待。

正常物品(Normal good):條件正常的男生

低檔物品(Inferior good):質量稍差的男生

互為替代品(Substitute):男友和非柏拉圖的男性朋友

互為互補品(Complement):男友和情敵

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心理和生理上完全對外開放的男生是公地,因此這種質量上乘、輕浮隨性而欲求不滿的男人,最終都被大家一擁而上了。

顯性成本(Explicit costs):男友生日、戀愛紀念日等物質花費。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追男生的時候,往往會托外人打聽消息,這個時候所用的花費被稱作交易成本。

隱性成本(Implicit costs):每天的想念,話費,為男朋友洗衣服、熨衣服、刷鞋、洗襪子…

邊際產量(Marginal product):有的人一輩子能愛一萬次,比如伊利莎白·泰勒,有的人一輩子只能愛一次,比如林青霞,換一任男朋友,記憶和傷害就會增加。

邊際產量遞減(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越在乎他,他越覺得被束縛,感情越冷靜,最後好心分手。

固定成本(Fixed costs):不管和誰談戀愛,都要不停地買衣服,買鞋,買首飾,買彩妝以此提高自己的資本。

可變成本(Variable costs):這要看你是找了一個有錢的男朋友、還是一個克勤克儉的男朋友。

有效規模(Efficient scale):正牌男友,偶爾加一個喜歡自己的人,還有一個自己喜歡的人,一個友情關係的異性,這種規模剛剛好。

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身邊異性數量剛剛好,他不會太吃醋,也不會忽視你,以此使男朋友對你越來越好。

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展示出了不經濟的男生交際圈,或者前男友太多把現任男友嚇跑了。

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漂亮女生不得已地發起自然壟斷,降低身價尋找多金男人

勾結(Collusion):兩個女生經過天雷勾動地火般的震蕩最後達成協議:這個男生是我的,你不要去勾引

卡特爾(Cartel):一個女生追男生,身後一票閨蜜瞎出主意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當女生和閨蜜同時追求同一個男人時,大地在轟鳴,天空在呻吟,那是一種不見血的戰爭。

同時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藍顏

同時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滿大街的男人

具有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滿大街亂跑的帥哥

同時具有非競爭性和排他性:一個眼裡只有你的男友

因此...微觀經濟學告訴我要選擇佔優策略。

佔優策略(Dominant strategy):天啊,找男朋友幹嘛?

??耶


只說一個事情吧,不同專業的人來做單次囚徒困境實驗,只有經濟學專業的人偏向理論結果。人究竟是天生理性人還是被經濟學教育成理性人呢?


加一個,你努力做好自己,努力賺錢就是為他人為社會做貢獻~~~~~~~~~~~~~~~~~~1有句話叫「百姓日用而不知」,比如開車過彎道時,會減慢速度,難不成還要列個公式算算向心加速度和摩擦係數。每天不整理房間會越來越亂,哪裡管什麼熵增原理。2效用函數,即是基數又是序數效用論里的,這裡效用函數的具體數值是沒有意義的。序數效用論里的偏好如果單調連續就可以轉化為效用函數。效用函數的好處就是可以進行數學運算,想想如果經濟學不能進行數學運算還是怎麼樣。現在大家都爭論經濟數學化。在高級微觀里,基數和序數並無高低之分。3,看來題主對微觀的理解還沒有達到很高的境界。你想想,一般均衡理論里算出的價格是相對價格,其實微觀里的價格,只有和其他商品比較時才有意義,單說一個商品的價格是沒有意義的。類推,某個效用是沒有意義的,只有比較起來才有意義。但是在高級微觀里,這塊又不一樣


上本科的時候宿舍都是隔一個月「大掃除」,因為每次好好打掃完沒幾天就又會出現垃圾都堆在門後的角落裡,當時六個人住,有人忙有人閑,但大家都沒倒垃圾清理宿舍的意識,宿舍衛生一直讓人頭疼。到了上研究生,剛開始宿舍只有一個垃圾桶,又出現了這種垃圾大量堆積在垃圾桶那又得不到及時清理的情況,後來我給每個人買了垃圾桶放他們腳下,把公共的桶收起來不用,宿舍至此以後沒怎麼打掃過但一直很乾凈。這在經濟學上叫「通過私有產權的明確界定解決公共地悲劇問題」,我覺得真的很有效,也讓我覺得良好且符合人性的制度建設比單純靠道德約束啥的要靠譜很多。

經濟學半桶水,求輕噴。


喜歡一個人他也喜歡你叫雙重需求偶合(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

因為喜歡他為了和他有一個更好的明天你會更加努力的工作和學習因為你有了謀利動機(profit motive)

可數因為喜歡他就要花時間陪他跟他聊天這樣你就可能犧牲掉一些自己學習娛樂的時間所以喜歡他就會有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你會覺得怎麼喜歡他都不夠但是你就是能那麼喜歡他是因為稀缺的資源(scarce resources)

有點跑題不過我的理解就是這樣啦


很多人學完微觀經濟學的導論課程以後,學到了沉沒成本、機會成本、邊際成本/邊際收益等概念,備受啟發,會產生某種錯覺,認為擁有了指導自己日後做決策的種種利器,未來將無往而不利。

但不是的,理性本身從來都是一種很稀缺的資源,在現實中能夠清醒地考量沉沒成本、機會成本、邊際成本/邊際收益的人從來都是少數,即便很多人對這些術語早已耳熟能詳。

用實例來說明吧。我們學院每年大概有一百多個院級海外交換名額,如果加上校級的還會更多。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我們年級所有人都上過微觀經濟學,很多人也喜歡整日把「沉沒成本」、「機會成本」等詞掛在嘴邊,然而真正面臨「要不要參加交換」這個現實決策問題時,幾乎所有人都無視了「機會成本」。我做過一個小範圍的調查,很理性的同學,也就是把出國交換的經濟成本算一下,然後比照一下交換的收益(大部分屬於潛在的「視野開拓」一類),最後決定申請交換與否。但是機會成本呢?如果不去交換,一學期留在學校,就會有許多「確定的」收益:和老師做項目、實習機會等等。這些收益未必可以超過出國交換的收益,但是理性人顯然無法忽視這種機會成本。

題主說,

比如:估計效用函數可以用於預測我們未來的消費行為,但是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的估計效用函數?(PS:估計效用函數是屬於基數效用論還是序數效用論?在做決策的時候不是要效用的確定值嗎?那為什麼現在都是序數效用論主導?)

說句實話吧,如果你想預測「未來的消費行為」,那麼學習一下消費者行為學,顯然比微觀經濟學更加有效。


學會做一個經濟意義上的理性人。舉幾個栗子。

1.為什麼很多用人單位的招聘標準是985、211?從微觀經濟學角度看,這裡就是一個統計性歧視。企業可能發現名校畢業生普遍能力更為優秀,但是並不排除存在能力卓越但是不在985、211畢業者之列的人,但是將這些人從求職者中一一甄別出來將耗費巨大的成本,顯然是一種無效率的行為。企業隨後進行的多輪面試就是減輕統計性歧視的負面作用。

2.機會成本。如何計算讀大學的成本,學完經濟學之後就知道並不是簡單的學費生活費相加,考慮機會成本的話演算法就是如果你大學四年沒有讀書而是參加工作賺錢,這四年你的收益是多少。很多時候這種隱形成本要大過會計賬目上可計算的成本。追女生也是有成本的,假如你同時對A、B兩個女生有好感,你終於下定決心想俘獲A女生的芳心,正常人一般不會同時追求2個女生,因此在追求期間你的機會成本就是和B女生交往。所以如果苦追一個女生無果就放棄,世上還是有很多好女孩的呀。

3.信息不對稱問題。假如你去往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自駕游,此時你突然覺得很餓但是車上的食物吃完了而且周圍荒無人煙。然後你懷著低落的心情繼續前行,欣喜地發現前方有一家小賣部,你以市價數倍的價錢買了足夠的食物之後,發現距離上家小賣部幾公里的地方又有一家小賣部而且價格更便宜,這個就是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後果。你並不知道前方不遠還有小賣部,也不知道前方的小賣部價格水平如何。素來就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說法,所以平時不管是購物旅遊哪怕是與人交往,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將佔據主動權。

所以微觀經濟學並不是一味的公式推導模型建構,如何用經濟學的角度看待問題,如何用經濟學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才是我學習這門課最重要的體會。


  • 我覺得經濟學的成功之處就是把人性特點描述的很到位,在經濟學基本假設里:稀缺性和利己主義假設,往往能對一些事情的理解帶來益處;唯有理性人假設看起來並不那麼應驗,但考慮上時間因素就會更準確一些。
  • 比如大家都在說的機會成本,考慮機會成本就是理性人的特徵,但是我們做決策的時候又有多少不甘心和掙扎,機會成本其實是說的與自己的博弈,下面我說一種與人群的博弈,也是微觀經濟學能帶給我的指導生活的方法。

  • 這個在經濟學裡叫「蛛網模型」,因為長的像蜘蛛網,通俗點就是供求均衡點慢慢移動的軌跡像蜘蛛網,點的移動也代表時間的移動,文末附圖

  • 舉個例子,如果今年西瓜價格很高,第二年、第三年價格肯定越來越便宜(因為種的人會越來越多,投資新建了很多大棚),直到某一年西瓜大豐收價格非常便宜,便宜到爛大街,到最後很多瓜農開始拆大棚改種別的(穀賤傷農說的差不多也是這個意思),然後第二年或者慢慢往後又越來越貴,直到某一年不好又價格很高如此往複。近期中國奶農倒奶就是這種現象。

  •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大家都是理性的,看到好的賺錢機會了;因為大家都是不理性的,全都一擁而上了。我一開始以為這個道理很容易懂,但後來發現真的很少人去運用這些東西,人云亦云隨大流,沒有自己的判斷。就說瓜農這個事,其實只有很少被大家稱作很精明的瓜農能掌握這個原理,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總是看到別人賺錢而自己辛辛苦苦賺不到錢。

  • 我平時也總是運用這個去避免跟人群扎堆,盡量不去湊熱鬧,出行的時候也可以避免擁堵,因為你覺得方便的時候其實所有人都方便,最後所有人都不方便了。

  • 除了避免還可以利用,比如選址、營銷都可以利用人性扎堆的弱點,實現自己的目的。

  • 當然了有時候你明知道很堵還是要走的,我也沒有辦法,跟人性沒有關係。。


儘管此時去打一個小時遊戲帶給我的效用遠遠大於去學習一個小時,但我會選擇自習。


從我的經驗來看,懂得一些微觀經濟學常識可以讓自己和現代社會融合的更好,很多情況下用經濟學的思維來考慮問題會更有效率也更科學,如果你恰好又擅長數學,那這個世界對你來說就太奇妙了。

比如,當你充分理解了「邊際量」之後,很多問題簡單多了。剛工作的同學相對於在這個單位已工作20年的前輩,優勢在哪裡呢?那就是邊際能力提升更大呀!

再比如,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是說,完全競爭的市場中,利潤為零。前幾年很多淘寶店主營業額和利潤都讓人甚是羨慕,可是這幾年普遍情況是營業額還在提升,但是利潤卻下來了,很多店主也改賣別的東西,甚至撤出淘寶了,因為如果考慮機會成本的話,他們已經賺不到錢了。電商確實把經濟學課本中的完全競爭市場模型運用得很好。

對於題主提到的效用函數問題,我認為行為經濟學中的解釋更為合理:偏好並不指導選擇,只能通過選擇局部地發現偏好。超市中有人正在挑選一個番茄,他拿起來又放下去,猶豫是否要這個番茄。常規理論認為偏好是預先存在的,這個購物者正處於是否選擇的邊界位置,根據這種觀點,偏好可以解釋行為。而心理學家認為偏好是構造出來的,購物者此時正在發現自己的偏好,人們通過自己的選擇和消費行為發現或者創造偏好。


微觀經濟學的首要和基本內容是均衡價格理論。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消費者行為說明需求是如何決定的(即需求理論);通過分析生產者行為說明供給是如何決定的(即供給理論);在市場理論中,按照完全競爭、完全壟斷、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四種市場類型,說明產品市場的產量和價格是如何決定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生產要素市場的價格決定(即分配理論)。


最高票答主的經濟學名詞解釋幾乎都是錯的好嘛

錯一兩個還好說 但是只對一兩個也太駭人了吧


推薦閱讀:

有沒有比較好懂得例子解釋維克里-克拉克-格羅夫斯機制?
貧富差距的本質是不是富人掌握了稀缺資源?
為什麼中國一方面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其實供給卻嚴重不足?
高級微觀怎麼學?
如何通俗地解釋「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um)?

TAG:微觀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