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亞飛蝗能形成蝗災,而中華劍角蝗就不會?
零碎的寫幾個推斷吧。
蝗災產生需要乾旱氣候配和+蝗蟲爆髮式的繁殖。在野外從來沒見過成群的中華劍角蝗,說明它沒有這樣的繁殖能力和習性。
中華劍角蝗沒有遠距離飛行的能力,其實單論跳躍能力在蝗蟲里也是倒數的。大規模掃蕩式的遷徙是不太可能的。
另:知乎上有一篇非常專業的介紹美國17年蟬的回答,可見我收藏夾,作者一個男人在流浪。印象很深的是回答里提到了一個17年蟬周期的推斷,從數學上說17可以最大限度的躲避天敵的旺盛繁殖周期。生物習性的演化是大自然千萬年打磨造就的,這裡牽扯到偶然必然的原因,長期短期的各種影響,也包括人類出現帶來的影響。蝗災的產生需要蝗蟲本身的生理特點,外在氣候地理因素的加持,等等等,其實是一個很精妙的結果。並不是說一種蜘蛛會結網其他蜘蛛就一定會結網。
其實很簡單,從名字就能看得出來,東亞飛蝗具有很強的中長途飛行能力,我認真的
單靠中華劍角蝗那點不怎麼樣的短途飛行能力和跳躍能力,是很難形成蝗災的
下圖為東亞飛蝗:
蝗蟲是直翅目蝗亞目蝗總科昆蟲的統稱,中國有600多種,危害性大的有東亞飛蝗和亞洲飛蝗。學名manilensis(Meyen)屬直翅目,蝗總科。分布在中國北起河北、山西、陝西,南至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東達沿海各省,西至四川、甘肅南部。黃淮海地區常發。小麥、玉米、高粱、粟、水稻、稷等多種禾本科植物。也可為害棉花、大豆、蔬菜等。成、若蟲咬食植物的葉片和莖,大發生時成群遷飛,把成片的農作物吃成光稈。中國史籍中的蝗災,主要是東亞飛蝗。先後發生過800多次。
下圖為中華劍角蝗 :
中華劍角蝗,又名中華蚱蜢、東亞蚱蜢。成蟲體長30-81毫米,綠色或褐色。體形細長,頭圓錐狀。中華劍角蝗,學名:Acrida cinerea。又名中華蚱蜢、東亞蚱蜢。直翅目、劍角蝗科昆蟲。
單從體積上來說,中華劍角蝗的破壞力就沒有東亞飛蝗厲害。
中華劍角蝗為雜食性昆蟲,寄主植物廣泛,有水稻、玉米、高梁、穀子、豆類、甘蔗、花生、棉花等農作物及禾本科雜草。常將葉片咬成缺刻或孔洞,嚴重時將葉片吃光,並不能做到像東亞飛蝗一樣把成片的農作物吃成光稈。
簡要概括版:物種間適應環境的方式不同。
答題版:東亞飛蝗在種群密度較低時,我們稱之為散居型東亞飛蝗,這個階段的它完全夠不成威脅。然而,一旦出現有利的環境條件並導致局部地區東亞飛蝗的種群突增,群居型飛蝗就出現了,此時的形態與散居型飛蝗有了明顯差異,它擁有一項絕技——遷飛性,可以通過自身的振翅飛行以及風力的攜帶,遷往成百上千公里外尋找適合的生境,收割了一片又一片的莊稼。類似的還有大名鼎鼎的沙漠蝗;而中華劍角蝗並不具備遷飛性,這也就導致它至多不過是個局部害蟲,加之可能本身產卵量就不高導致種群數量不容易突增,反正關於它的文獻太少,僅有的幾篇里還有一篇是關於它營養成分的。。。能怎好?當然是油炸!
看圖才發現原來我們這稱為「」扁擔溝「」的東西也是蝗蟲的一種。
為啥後者不能成災,我覺得還是因為它傻,小時候就發現前者抓起來特別費神,經常撲空,而這個扁擔鉤就老實多了,差不多一抓一個準。根據觀察,中華劍角蝗在跳躍後需要一段時間整理跳躍足。而且無論是跳躍和飛翔能力遠弱於東亞飛蝗。 而且跳躍足力度不夠,很難逃脫北方常見蜘蛛-班絡新婦的蛛網
主要還是基數,地理,氣溫,濕度,天敵的制約等因素造成的。
量變引發質變,基數不夠,還有自然環境和人類因素的制約。
你應該知道,曾經有很多外來物種入侵是滿懷敵意的
但是…到了中國吃貨遍地走的地方,居然供不應求。如果沒人管中國人都能把那些物種吃滅絕了。國外龍蝦成災……中國不會
國外螃蟹生事……中國不會國外蝗蟲成災……中國人說快拿網來!
如果說某個物種在中國還沒有得到抑制,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中國人還沒有想出吃的方法…中國廚師正在廚房連夜鑽研菜譜…煎炒烹炸總有一種適合你…
我知道歷史上有很多蝗災,作為一個農村人更是常聽長輩們講在很久以前……的故事……
但是,你們也都說了是歷史上…畢竟在現在的中國並沒有發生類似事件。另外中國在發展,在不斷的發展,中國未來會不會發生?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他有應對這個問題的能力。抱歉我不是學生物學的,也無意挑戰生物科學,中國人一直在以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化解自然界給我們帶來的考驗…
突然心血來潮回答這個問題無非是因為想到了我以前村裡人經常在秋收的時候逮蚱蜢回家炸著吃…現在基本上看不到了,因為農藥太多了……………(*?)σ推薦閱讀:
※古代蝗災饑荒的時候沒東西吃啃樹皮 為什麼不吃蝗蟲 ?
※it大佬投資農業?
※互聯網+農業 怎麼發展?
※如何評價華中農業大學的三田課程?
※我國 61 名兩院院士聯名上書國家領導人推廣轉基因的理由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