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我們在聽音樂時能夠對旋律產生預判?

首先,不包括交響樂類的大型篇章。

具體來說就是,在聽一首歌時,一句歌詞聽到中間的時候就能大致判斷出之後的旋律變化,且腦海里預判出的音高能基本和之後聽到的重合;又或者聽一些比較簡單的旋律時,聽到靠近段落結尾的部分時,也能大致判斷出結尾的旋律。

想知道這只是我的錯覺呢,還是確實有什麼理論根據可以來解釋?


卸腰。

這種預判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完全正常的。因為在相當一部分的音樂作品中,如果是有調性的音樂,特別是在傳統功能和聲體系下寫出的音樂,首先和聲的大致走向是有規律可循的。因為和聲可以判斷,所以由各個和弦的和弦內音組成的旋律,也就是可以判斷的了。特別是流行音樂,因為和弦走向和和弦的構成比較模式化(有興趣可以去Youtube搜I hate Canon),所以,旋律判斷起來尤其更加容易。其實,題主你覺得容易判斷出的旋律,如果你懂和聲學,那麼你判斷出的,可能就不是旋律本身,而直接是和弦本身了。

另外,調性音樂和功能和聲體系下的音樂,因為有調性作為一個框架,所以,其實在我們聽到的最成品的最細節化的音樂表層之上的宏觀層面,會有一個更加有章可循的框架結構。如果題主懂申克分析理論的話就會知道,其實調性音樂不斷抽象化和宏觀化,低音聲部最終就是一個T-D-T的結構,高音聲部(旋律聲部)就是一個音階下行到主音結束。幾乎所有的調性音樂都是這樣的結構。具體的和聲,只是把這個T-D-T的的功能圈的連接中的每個功能圈內部進行和弦層面的擴展;具體的旋律,也是在結構性的下行音階的每個音之間填充進一些對結構起裝飾性作用的音。

我們來看這個譜例(我隨便在網上找的):

這個譜例中,上方是實際音樂作品的譜例,下方是對這個譜例的申克分析,也就是音樂結構分析。分析的下方,用二分音符標出的,就是原譜中抽象化的和聲進行的低音,最終就是一個T-D-T的進行。分析的上方,就是將原譜的旋律抽象化的結果。可以看出,原譜旋律的骨幹音,就是B-A-G(分析中的二分音符),在這三個骨幹音之間出現的那些音符,其實相當於鏈接這些骨幹音使其構成旋律的裝飾性音符。

所以說,題主或者廣大聽眾如果能對旋律有預判,十有八九都是建立在對和聲的預判的基礎上,對這些骨幹音的預判。

另外,我們再來看一個譜例:

這個譜例是莫扎特的K331第一樂章的開頭。從譜例中可以看出,在原譜上,有一層大的符桿歸納出了每小節的第一個音(以及第三小節的第三拍)。歸納出的這些音,同樣是這段音樂的骨幹音。從這些骨幹音我們可以看出,下方聲部就是A-G#-F#-G#-A的進行,上方聲部就是C#-B-A-B-C#的進行。整個這三個小節加一拍,在結構上來說,其實就是從主和弦出發,級進下行,再級進上行,回到原點。所以說,在聽這段音樂的時候,如果能預判到這些大符桿上的骨幹音,是完全正常的。

流行音樂的音樂結構,只會比這個更簡單,所以分析起來(或者說預判起來)是更加容易的。

最後夾帶私貨吐個槽:所以說,那些宣揚」作曲不要靠理論,只靠靈感和對音樂的熱愛就能寫出好音樂。那些學院派的理論,只能把人引向教條,才不會讓人寫出直擊心靈的音樂。只有憑著我對音樂的真摯的熱愛,才能寫出真正有情感的音樂「或類似觀點的人,要是用科學界的」民科「來類比,你們就是作曲界的」民作「啊。音樂分析都不會的話,別說寫出」直擊心靈的音樂「了,把旋律寫流暢,對你來說都會是很難的吧╮(╯o╰)╭ 不懂音樂理論、不會音樂分析其實我也不會鄙視,因為專業性這麼強的東西(對!音樂也是這麼有體系專業性這麼強!想不到吧!」音樂不就是娛樂嗎?「其實並不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有條件有精力充分地學習。但是,不懂還不覺得是自己的不足,還鄙視懂的人,我會抓住任何機會碾壓你們並且以此為樂的。


我在玩音樂的時候追求兩件事

第一是 天經地義 第二是 出乎意料

天經地義就是說接下來的這個聲,這個音,或者說是樂 ,對於聽眾是理所當然的,也就是你說的能猜出來,而且不管這個聽眾是非洲人還是中國人,因為音樂本身追求的是共性的東西,當一個音樂家完全為自己做音樂的時候,就沒人聽不懂那個音樂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出乎意料,這就是技術和音樂本身的一些要求,似乎我們可以把我認為更深刻的,或者更被忽視的,這那的,等等的,那些共性表達出來,然而,恰好就是你說的,和聲,旋律,節奏,這些東西前人都是那樣玩的,你在娘胎里,就聽的那些東西,甚至,還沒有你,你母親還在娘胎里的時候聽的就是那些音樂,那些調調,等等的,所以,我們要從這種虛妄裡面掙扎出來,這也是每個音樂家做的事情吧,我想。由此,你猜中了前面,但是猜不到結尾。

這個問題從哲學,或者音樂理論的範疇,就是這樣解釋,我想的有點兒意思了,容我再想想,過上10來20年的,我來寫本書討論這個問題,哈哈哈。


我還以為這是我的獨特能力,直到我看到了這個問題。


其實是這樣,小節得本質是強拍子,所以聽了一個小節,和下一個小節第一個音,那麼這下一個小節得其餘得音,都是已經基本決定好了,所以,聽第一個音,就能把這段音都獲得,


不止我一個人有這感覺。。。


旋律的話 和諧音咯 聽得多了很自然的事情呢

節奏的話 對於非框架式節奏來說 一首陌生的歌的前三小節你未必能辦到 無非是 到中間和末尾判斷了一些前面重複的節奏型


就跟同聲傳譯一樣,當你聽過大量類似的辭彙和音調之後,會產生聯想的本能。


幾乎不會唱任何一首歌,但和朋友去KTV的時候一樣玩得很high~

調子不太快的歌幾乎全都跟得上,除了個別怪怪的曲子以及含糊不清的曲子。


與作者產生的情感共鳴,相同的靈感來源,都可能出現這種現象吧,很正常。能加入自己的風格的話,改編原創,或者自己作曲,都可以嘗試啊。


推薦閱讀:

詞和曲哪一個更加重要?
有哪些流行歌曲的旋律中有古典音樂的影子?
為什麼中國的音樂在題材、旋律上不及歐美日?
《兩隻老虎》的旋律來自哪裡?曾被譜成哪些歌?類似的百用旋律還有哪些?
大腦中總是反覆回憶一段音樂旋律,在心理學中是怎麼回事?

TAG:旋律 | 樂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