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時期中央政府對庫頁島(薩哈林島)的管理情況如何?

明朝似乎在當地設置過軍事據點。當地的行政結構是什麼樣的呢?是否處在土著居民半自治的狀態,當地的土著頭領有無接受封號等?


明初在庫頁島設立過囊哈兒衛,波羅河衛,兀烈河衛等,受奴兒干都司節制。

需注意的是雖然通常認為奴兒干都司在宣德年亦失哈最後一次率兵艦往東北招撫後名存實亡,但其實明朝一直有委託代理人在處理包括庫頁島土著與外東北諸民族的朝貢貿易,比如明實錄記載天順六年:

敕諭弗提等衛都督察安奴等曰今遣都指揮僉事馬鑒等齎敕並貨物往爾處公幹爾宜省諭奴兒干吉列迷黑龍江各處人民照舊買賣有以海青等物進貢者聽馬鑒等就彼給賞其買賣者任從兩平交易不許爭競紛擾事完爾等周心護送回還毋致疏虞庶見爾等敬順朝廷之意

對於弗提衛的敕封直到萬曆年間都有記錄,也就是說實際上直到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之前,明朝一直在通過這些代理人維持著與奴兒干諸民族的貿易聯繫

很有意思的是這一點從日本方的史料中也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雖然所謂的「銅雀台瓦硯」之說很大程度應該是松前藩為自己貼金,但來自明朝的賞賜物確實有可能在15世紀通過奴兒干-庫頁島-北海道的路線傳入日本,成為後來在清朝時走向鼎盛的「山丹貿易」模式之前身

不過通過朝貢關係對這些土著民族進行羈縻統治,並不意味著明朝就放棄了在外東北的所有軍事和外交權益。明朝在東北、西北和西南邊境的戰事實際上一直有徵調「土漢軍隊」進行作戰的慣例,也就是要求周邊從屬的土司夷目履行出兵從征之義務的宗主權力,這一點在明朝干涉和征討女真諸部的過程也可以看得出來。為什麼大萌在西北邊境的防線會收縮的最早,最厲害?恰恰是因為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原本拱衛邊疆的「關外七衛」被徹底干爛,哈密的故元王廷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使明軍失去了出兵西北關外的重要支點

所以假設明末遼東局勢能夠把後金彈壓下來,我認為如果出現俄羅斯這種新的威脅,明軍同樣可能採用「土漢軍隊」聯合進兵,也即現實位面滿清的「羅禪征伐」徵調朝鮮、索倫諸部等「封臣」出兵的模式進行進剿的


明軍在庫頁島上設置了衛所屯駐。1409年永樂帝命人建立了奴兒干都司以加強對黑龍江下游地區和庫頁島的管轄,並立碑標註。在奴兒干都司建成三年後,就在當時人稱為苦兀的島上西北部建立了囊哈爾衛(即現在俄羅斯庫頁島西北部的朗格里)。囊哈爾衛和兀者揆野木千戶所,是奴兒干都司派遣的在庫頁島上直接管轄當地居民的軍政單位,負有鎮御邊疆、收繳當地貢品的功能。到了15世紀中葉的明宣宗時期,還曾數次派遣使臣慰問當地酋長民眾,順便查看徵收的土貢的情況。一般島上居民繳納的貢品主要是黑兔、黑狐、貂皮、獵鷹、白兔、皂雕、鹹魚等,實際上是一種賦稅,標誌著明代對庫頁島的有效管理。

對庫頁島較為成熟的管理還是出現在清代。清代對庫頁島的管轄,是從它的前身後金政權開始的。努爾哈赤起兵後不久,後金就派軍迅速接占明朝在東北原有的羈縻區域,其中就包括庫頁島。島上的居民費雅喀人也自此成為了一支效忠於清廷的部落。清政府將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黑龍江下游、烏蘇里江流域的土地劃歸寧古塔章京管理。1732年庫頁島又被劃入了當時吉林將軍下轄的三姓副都統轄區,在康熙年間抗擊沙俄的戰鬥中,清廷多次召集島上能征善戰的費雅喀人拿起武器投入戰鬥,為保衛邊疆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清朝管轄下的庫頁島,既不屬於八旗之一,也不歸理藩院管理,那這些島民歸誰管呢?史書記載是各自任命當地的姓長、鄉長分戶管理,很有點基層村民自治的意味,說到底是一種羈縻的變型形式。根據當地的統計,庫頁島上的費雅喀人被編為六姓一百四十八戶。這種由當地人管理的制度能最大限度地因地制宜,減少行政開銷。清廷要求島上的姓長鄉長們要向清朝的中央政府繳納貂皮作為貢賦,並按時向費雅喀人贈送賞賜,以示「皇恩」。當時清廷要求繳納的主要是貂賦,以徵收毛皮為主。同時還要求島上酋長到京城娶媳婦以加強對當地少數民族上層的籠絡。


明朝沒有在庫頁島設置過軍事據點

囊哈兒等幾個衛不過是給予當地土著首領的封號罷了。因為奴兒干是都司,屬下的地盤自然要以都指揮使司的下級機構「衛」來命名。至於這些衛肯定是不入五軍都督府管轄的。

明朝也不存在由中央官員擔任(比如西漢的西域都護和唐朝的安西都護,都是中央官員擔任或地方官員兼任)的奴兒干都指揮使及屬下官員,而是派人把各種官印發給黑龍江下游的某個部落酋長。連大陸都是這樣,對一個島更沒什麼控制了

清朝?不用說,控制力更弱。明朝好歹還設了幾個羈縻衛所,清朝的庫頁島根本沒有各種形式的軍政機構。我想清政府對該地的理念就是「文化習慣和滿洲部族相同,所以也是大清一部分」。後來皇輿全覽圖也是根據這個理念才把島劃入清朝版圖。

當然北京條約前前庫頁島的主權還是屬於清朝的,只不過在南部存在著一些日本拓荒者。


現在很多所謂自古以來的領土在當時都是無主之地,當然以政治正確的原則,這是我國自古以來的領土。

如果題主只是想初步了解,看看百度百科就行了,如果想了解得詳細一些,我也不搞複製粘貼,自己到知網看看吧,盜人文字亦是可恥。


其實說白了就是中央嫌你們這裡沒什麼東西,然後我天朝大國又要管理天下之土地,就隨便給個職位,就類似於我中央變相承認你獨立自治,你也要名義上向我稱臣。

清朝的話女真人對於黑龍江流域也就是最多是類似於俄國對於西伯利亞的用處,實際的城市最北一線就是宋時期的黃龍府(松原),滿清的時候祭祖之地茶啊沖(長春),之後就向南勢力

畢竟明末清初是小冰河時期,條件過於惡劣

後來清中期以後,滿族人覺得自己要留一條後路,就把關外定為龍興之地。不準移民,結果正好是最後一波地理大發現,然後中國進入近代,被人奴役,庫頁島就從名義上也失去了控制


理論上都設置了機構,論管理誰也不會當個事,我看到是說明朝的時候那裡屬於和少數民族互市的地點,而且規模不大,否則有油水可撈的話那地早出名了,比如是李成梁的話,既可以打一次草谷還可以充當戰功,後來看到的就是在張宗昌的個人傳記描述過,他愛往那跑,在那個年代庫頁島窯子非常多,這段時間張宗昌將軍還未建功立業,因此很落魄,即便如此,身為白丁還沒有軍餉,依然也擋不住他為國家守護領土的決心,無獨有偶,英雄的見解往往都是驚人的類似,另一位更著名的民族英雄張少帥也時常來此,兩人一見如故,一起抽大煙,一起嫖妓,張宗昌的詩人靈感也許就起源於這裡,作為那個國難當頭的年代,兩位不顧自身的個人危險,不惜自己貞潔和健康,在錯綜複雜的窯子里和婊子嫖客們周旋是多麼難能可貴,張學良和張宗昌這兩位民族英雄將軍為近代中國的自強愛國運動譜奏一曲蕩氣迴腸的不朽淫蕩


我是學習藏族歷史的,對於庫頁島的歷史的了解可以參見教科書和百度。

然而,我想說的是,如果將庫頁島放在邊疆史的角度來看,他可書寫的歷史遠沒有新疆、西藏、雲南等地區豐富。而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新疆、西藏、雲南都對中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庫頁島(若現在仍屬於我)則地緣意義恐怕也只有在《尼布楚條約》的世代之後才能顯現。

其實,以我淺陋的知識水平來看庫頁島,邊疆必須擁有強大的復地(人口、經濟)作為後盾才不至於得而復失或者永遠離去(參考新疆和西藏歷史)。而闖關東的山東人和京旗移屯的滿族人一個來的太晚,另一個來的太少。

倉促寫就,思史涕零,不知所言。


中央現在就要對庫頁島自古以來了嗎?


沒有關注。

連庫頁島是島嶼還是半島都沒搞明白。

滿清官員也沒上過這個島。

不知道日本人已經到了南部。


努爾哈赤好像在統一女真之後去庫頁島上面逛了一圈


近乎羈縻


推薦閱讀:

野史比正史有什麼優點?正史有什麼缺點?
歷史上有哪些因不聽妻子的話而產生過非常嚴重的後果的案例?
是什麼促使西方國家發生了改變人類進程的兩次工業革命?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上最關鍵的事件是什麼?
古代皇帝如何掌握自己的權力,如何保證軍隊不會叛變?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清朝 | 薩哈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