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不是向前進步的?為什麼經典老歌百聽不厭?
室友對我說「還是老歌好聽」所以有此疑問,這句話讓我想問很多問題。包括為什麼有的歌乍一聽一般般,但是越聽越好聽?為什麼有的歌能成為經典而其他的卻不能?怎樣的歌才耐聽?
從創作觀念、創作技術角度來說,顯然是在不斷進步的。但是觀念和技術的進步,並不是以提高音樂的「可聽性」為目的的。所以,觀念和技術的進步,並不能使音樂在表層意義上更"好聽」.
從審美角度來說,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只有「不同」,沒有「優劣」。同樣的,每個人的音樂欣賞口味也只有"不同「,沒有」優劣「。題主喜歡聽老歌,只能說明題主更喜歡那個時代的風格,並不能說明那個時代的音樂一定比這個時代要好聽。
其實,像題主這樣認為前時代的音樂比當代音樂好聽的人有很多,這貌似是聽眾審美的變化總是落後於音樂創作者的觀念造成的。但是,其實每個時代都是一樣。題主現在認為好聽的老歌,在那個時代,也會有很多人認為它們不好聽,沒有他們很久以前聽的老歌好聽;再過若干年,出現更新的音樂風格時,也會有人認為新風格不好聽,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音樂好聽。
最後,我還是要像祥林嫂一般地重複一遍我一直在試圖讓大家明白的一個觀念:作為一個純粹的音樂欣賞者,對於音樂作品,只說」喜不喜歡「,不要說」好不好「。
問題一:【音樂是不是向前進步?】
從製作水平、傳播載體、內容題材、應用範圍等多個方面來說,音樂無疑是在一直向前進步的。從古代宮商角徵羽五全音時代走到八度十二半音、從現場音樂會到移動流媒體、從歌唱祖國題材到情愛生活親情叛逆等、從藝術殿堂走到電視廣告。音樂的內涵不斷在豐富,表現形式也不斷在變化,音樂人也不局限於專業研究領域。這些對於音樂發展都是積極的,我們應該感恩活在一個有音樂的世界。問題二:【為什麼經典老歌百聽不厭?】
原因一:統計學的誤解。如一位匿名答友說得那樣,不經典的歌都被遺忘掉了,自然剩下的都是經典。再深入一點說,那就是用一段長區間樣本篩選經典歌曲,肯定比近幾年短區間篩選出的經典歌曲樣本多。我們在談論老歌的時候,究竟多老算老歌呢?周杰倫2000年第一張專輯《JAY》裡面的《龍捲風》距今已經14年了;張學友的《吻別》創作於1988年,距今26年;羅大佑的《童年》距今33年。再往前的也就不多說了。當我們在說老歌經典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在前30年裡面所有的經典好歌來與近幾年的音樂比較,這樣的話,自然就會得出老歌總比新歌更好的結論。原因二:聽歌太少,歌路太窄。
近100年當今世界音樂發展速度絕對是幾何級數的發展速度。國內流行音樂真正開始萌芽很晚,大概是20世紀的60年代,而且是以港台經濟強勢區域帶動。在此之前,能夠在全國傳唱度高的,恐怕只能是劉三姐的《歌唱祖國》這樣的全國性電視劇主題曲,當然還有後來《少林寺》鄭緒嵐的《牧羊曲》等。當時音樂傳播媒介很窄,幾乎是藉助電視和廣播。鄧麗君算是磁帶年代的一號人物了。即便是這樣,國內的流行音樂發展相比鄰國日本還是落後了不少。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香港四大天王年代,大量的翻唱日本歌曲,可見我們玩的已經是日本玩剩下的。搖滾在國內一直是小眾的音樂風格,從崔健到到汪峰,再到最近很火的GEM,玩得搖滾都是輕口味的。相比日本在90年代早已全民搖滾,到今天J-POP自成風格,甚至在動漫作品中大量出現搖滾元素。
近年來在舞曲組合這個市場上,韓國無疑成為世界音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走出了K-POP獨特的音樂風格。歐美音樂領先太多,製作水平與理念也超前太多,也就不用多說了。中國的音樂路子相對比較窄,題材也大量集中在情愛生活中,唱片產業也沒有形成可持續的產業鏈。在國內紅的音樂人基本靠音樂賺不了錢,只能靠廣告費盈利。所以現在的藝人只要不是啞巴基本都出來唱歌,弄個歌影視三棲,歌路也只能討好聽眾,對市場妥協。所以對於一些獨立音樂人,或者是小眾音樂流派無法單以製作音樂生存。市場上出現的音樂題材也就相對單一了。
題主認為新歌不好聽,很多程度上其實也反映了近些年國內流行音樂發展路徑單一的現象。另外就可能是題主聽歌太少。縱觀歐美樂壇,日本樂壇,韓國樂壇等,還是不斷有好的作品湧出的。
原因三:情愫。
我們為什麼會覺得過去美好?不是因為過去有多好,而是那時的我們正青春。以上,不才。因為不經典的老歌都被你忘掉了
相比起音樂的進步,你個人的審美還停留在原地。
我覺得吧,現在的很多歌曲都具有濃濃的商業化性質,是為了迎合大眾的娛樂需求而創作的,對歌曲的質量要求不高,甚至很多是低級趣味的。歌曲的抄襲也很嚴重。還有就是覺得現在的很多歌曲傳播的都是一種消極的思想。以前的歌曲聽著樸素、且更多的是傳播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
我覺得很多問題都是源於你對問題模型的認識過於『簡單』導致的。
比如,『進步』這個詞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現象描述。
進步並不是線性的。不是像1、2、3、4、5……這樣增加。進步本來就是複雜的軌跡。你應該認同一個道理,『每個時代的人都不是傻子』。
顯而易見的事每個時代的人都能發現。好的音樂旋律,就像一大堆寶石,其中最大最亮的那一堆肯定是被最早去的盜墓賊所偷走。然後再去的人就會拿走剩下的寶石里最大的。然後不斷重複。所以,某個領域剛開拓的時候,第一批人肯定是成就最大的。
一個任何領域都是這樣,最先做音樂的那些人所受限制最小。他們可以比較容易的寫出好的作品。當一個墓裡面的寶石被撿的幾乎沒有的時候。這個墓就空了。
然而,在墓中間發現的考古線索也許可以領你去一個新的古墓。當發現了新古墓的時候,裡面第一批進去的人就又可以拿走最大的寶石。以此類推。所以,不僅限於音樂,任何領域都是這樣。
當一個領域第一批人拿了裡面最好的素材,做出最經典的一批東西之後,後來者已經很少有發揮的可能性了。他們只能再開闢新的領域。
歸結到進步曲線的時候,就是『時代』。
一個時代有一批最偉大的作品。後來的不是做不出來,是他們已經做過了,你再做只有重複。所以一個領域最偉大時期的那一批成就是後來者無法比擬的。就像讓你寫關於你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寫5萬字,你肯定要用一大堆素材。第二次寫就比第一次難找到新鮮感。一次次寫下去,總會有詞窮的時候。這樣你只能開始改變文體了,比如改成詩歌。這個問題是客觀存在的。所以一個『時代』,當群星閃耀過後,很可能是黑暗期。經典被做完,又沒有發現新領域。咱們也許處於黑暗期。也許8、90年代就是一個黃金時期。這都是沒辦法的事情。
你拿黃金期對比黑暗期,就像黑白默片後期也有很多充數的爛片。而進入彩色影片後就又多了很多新經典。有聲電影也是。我們聽的不是經典老歌,而是回憶那時的我們。
這說明你比較念舊吧。每個人都可以選擇過去屬性,現在屬性和未來屬性。如果只是階段性地喜歡老的事物,像老歌啦,老建築啦,那只是周期性過去屬性增強而已。相信大部分人在不同時期都會同時有不同強度的這三種屬性的吧。
因為好聽才會被記住
是向前發展的。你讓大多數00後喜歡白光啦劉家昌啦,顯然不太可能。
經典老歌似乎是不會因為年份而被忘記。
但是會被發現的。但是得看發現他的人的經歷吧。再新的歌也有變老的一天
因為你是懷念過去,體會當時聽歌的心境,經歷的人,事。賦予了經典其他的東西,而不只是音樂本身
經典的新歌也百聽不厭啊。
音樂作品除了跟個人經歷有關,還跟時代背景有關,有時候我們喜歡的老歌是因為某個時代的味道。老歌不可替代性在於歷史已逝不再來,音樂自然是隨著時代前進在前進的,現代的音樂有現代的追求與表達,當然,每個時代的音樂作品都有好的也有不大好的。總體來說,現代歌與過去歌不分高下。
我喜歡老歌,因為那個年代(我定義的那個年代,泛指近當代苦難的年代),即使歌詞寫的纏綿悱惻了些卻也不矯情,只因為那個年代的人經歷過抗戰炮火,經歷過流離顛沛,經歷過饑寒交迫,經歷過政治迫害。。。在悲苦之中再訴柔情,一點也不矯情,反而令人熱淚。觸動靈魂的作品往往出自現實的深刻體驗。
除了情感真摯外,喜歡它們還因為老歌旋律歌詞兼美。東方氣質的美。
歌詞旋律得有多美?不需要多列舉,李叔同的《送別》,兩者就兼有。請你看著詞輕輕地唱吧,如果你知道它。
作詞:李叔同作曲:約翰·奧特威
長亭外 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 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最近溫故了這首老歌《明月千里寄相思》,很強烈地就聯想到好幾個月前看過的電影《歸來》。這算是作品間跨時空的聯繫吧,妙。
介紹一下電影《歸來》的背景(劇透):文革期間,被打成右派的陸焉識,被迫遠離妻女去某農場改造,相隔多年,陸焉識寫了一大箱子信,都沒能寄出去給妻子。妻子收不到信也不知該寄信往何方,就這麼直到壯年成老年,幼兒成大人。。。
《明月千里寄相思》也是旋律歌詞兼美,適合夜靜輕吟。
歌詞(註:僅依個人喜好而斷句,非專業):夜色茫茫 罩四周天邊 新月如鉤回憶往事 恍如夢重尋夢境 何處求人隔千里 路悠悠未曾遙問 心已愁請明月 代問候思念的人兒淚常流月色濛濛 夜未盡
周遭 寂寞寧靜桌上寒燈 光不明伴我獨坐 苦孤零人隔千里 無音訊欲待遙問 終無憑請明月 代傳信寄我片紙兒慰離情輕唱這首歌時,腦中自然地感受著兩位主人公相隔不得見的心情。白天都幹活或工作,少有閑。夜晚最是寧靜也最是思念。Ta在那邊好嗎?好幾年沒收到信了啊。安好?安、在?「未曾遙問 心已愁」,未曾遙遙寄過信來,又愁又憂,莫不是,不、在……「欲待遙問 終無憑」, 想寄信過去,卻不知寄去何方,他在哪個農場?只有月亮啊,幫我吧,問候他好嗎,給他傳個信吧,至少,他也看得到月亮。
分享吳鶯音的單曲《明月千里寄相思》:http://music.163.com/song/5266882/?userid=396056478(來自@網易雲音樂)
(補充:我寫得贊老歌,實在是過頭了。其實,老歌裡面也有我不喜歡的,現代歌里也有我喜歡的,一不小心我就偏頗了。因為那一部分好的,我把它所在的集體整個都大加讚賞,而集體里也有一部分不好的。同理,也不可因為一部分不好的,而否定整個集體。很多好作品是跨越界限的,不拘派別風格,不拘時代國度。說過頭,半瞎眼,我自省。)經典的老歌,不光詞曲優美,還因為他在講一個寫進你心裡的故事。
正如嚴肅音樂現在在調性音樂上已經很難超過古典浪漫時期一樣,流行音樂也是一樣,一種類型的流行音樂被做到普遍高質時,就會間斷性因下一次的創新大潮來臨前的持續低質。試問,現在誰能在MJ的音樂風格中繼續升華,做得到嗎?另一個就是極具個人魅力特色的音樂表演者,這個是時代的產物,和技術進步沒有毛關係,雙周一成,你以為年年有啊。其實,排除個人的聽力範圍,世界音樂的發展的上限和下限倒是一直在擴大,只不過你的耳朵限定在一定的音樂特類當中。 你拿現在最先進的MIDI新音源,新的各種和弦組合,和我聆聽卡朋特獨特的音色有衝突嗎,現在的虛擬歌手音色技術也代替不了DIVA啊,而且我聽的百大經典吉他RIFF,你以為想超越就能隨便超啊。請問2016年的音樂創作中的吉他RIFF,有能擠進百大經典吉他RIFF嗎? 有個小品不是這麼說的嗎,就你這臉,這形像,那是幾千年才出一個啊。現在某些音樂的前進,只不過是另立一座大山,而不是越過前人的高山。 你的大腦能剋制自己,你的耳朵可騙不了你。呵呵,喜歡聽什麼就聽什麼,反正你這一輩子不用想著聽完人類所有的音樂。我國著名享樂家胡亥說過,夫人生居世間也,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吾既已臨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志之所樂,以終吾年壽。 如果你不是音樂創作人,那就盡情享受自己喜歡的音樂,如果是音樂創作人,那有些東西,也不用說細了,大家心裡明白就行。 我個人反對老歌情懷論,因為可以用盲聽來測試。你在2017年首次聽到一首1965年的音樂覺得挺好聽,你有毛個情懷。
剛剛聽了臧天朔的朋友,我也想到了這個問題,我覺得經典之所以是經典百聽不厭,首先,被奉為經典肯定是收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可,旋律,演唱的功底,所謂情感充沛,和普通大眾產生了共鳴等。其次,歌曲中表達的情感不隨歷史車輪的轉動而改變,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就類似讀史可以明智一樣。最後也最關鍵,你不管什麼時候聽,你總是很喜歡,所以這就是你的經典。新年快樂!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許嵩、汪蘇瀧、徐良是QQ音樂三巨頭,聽他們歌很低端嗎,他們和其他音樂人的區別?
※Dubstep 電子舞曲的基本編曲技巧有哪些?
※Logic Pro X 體驗如何?和 Logic Pro 9 比有哪些進步?
※如何識別一首歌裡面有使用 Auto-Tune?
※Pro Tools、FL Studio 和 Logic Pro 哪個 DAW 最好?各自的優劣勢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