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上眾多用車類App(快的/滴滴、Uber/易到、天天用車、拼車類)有哪些區別?哪家用戶體驗最好?
最近突然注意到大一批類似的用車app出現,希望各位可以從用戶屬性(司機/乘客)、使用場景、用戶體驗、服務水準等角度,選擇一個或多個談一談。
好吧,之前寫過一篇:UBER用後小記 - 吹吹牛談談事 - 知乎專欄
再梳理一下吧:
1、關於需求。對於有用車需求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解決隨時隨地用車的需求。這個需求,對在上海的我來說,目前,只有Uber和易到實現了,雖然Uber是通過人民優步實現的。
滴滴、快的的專車沒有體驗過,但計程車的話,我能說,我因為幾乎沒有成功通過滴滴和快的打到計程車,而永遠刪除了這倆App么?雖然刪了他們還在給我發營銷簡訊。所有做用車App的都必須關注一點:
在你的客戶需要用車的時候幫他解決,否則優惠根本毫無價值。
2、關於資費。
對比一下價格,很顯然,你越長期使用一款App,它越有價格優勢——除非它停止了補貼。補充一點,人民優步的價格,絕對比計程車便宜。至少上海和杭州是。對我來說,Uber的優惠最好。貼幾張行程,以及我目前的可用餘額(免費的),以及目前在上海的優惠。你可以說我打廣告:行程單:我都遇見過。
同樣的,司機也認為,一般人不大會用UBER,所以他們很自覺保持比較得體的言行——有沒有覺得聽到這句話,整個人感覺超好,反正我是的。4、關於前景
很多司機擔憂政策風險,最近已經發生了多次釣魚執法。我覺得如果專車成為潮流,可能政策面上是堵不住的,只能靠疏,並且會上相應的稅收和安全保障,因此,目前的低價高質可能並沒那麼長的時間就會消失。能用就用吧。而就我而言,UBER這類用車軟體的問題反而是,鋪設的城市夠不夠多,夠不夠快。以上,順路推銷我的邀請碼:SFTRI,輸入邀請碼,你第一次通過Uber乘車,會獲得最高30元優惠,當然,我也會獲得最多30元優惠。
5、補充,關於付費@世亮 提醒,UBER確實可以綁定信用卡的,但是實際上也可以綁定支付寶。一點沒有不方便,不過值得吐槽的是註冊流程來來回回的手機簡訊回復驗證碼,而那個發驗證碼的手機號又極容易讓人以為是詐騙電話,哈哈哈。 @王曉峰,這個手機驗證碼的號碼是否可以改進一下。已經有好幾個人和我說這個問題了,都怕怕的。我的回答可能更偏產品方面一些,具體的線下乘坐體驗暫時沒法回答(明明就是Uber、易到還沒坐過。。。
Uber和易到都成立於移動互聯網元年2010年,今天終於站在了聚光燈之下。
Uber為在國內落地做了很多本地化的工作。Uber在國內直接和租車公司合作,司機是前租車公司員工。這些租車公司以前是幹嘛的呢,它們跟酒店合作,為住戶提供接送機等服務。所以Uber的司機天然具有良好的服務意識,可以為現今的乘客繼續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這也是許多Uber乘客優秀體驗的來源。
易到的司機們大多都是私家車主,車輛掛靠在汽車租賃公司,車主和另外的勞務公司簽約,即所謂的人車分離(詳見易到用車、Uber 這類招車服務的車輛源是什麼?風險是什麼?)
易到提供的服務非常多,接送機、租車、預約用車、即時用車都有提供,覆蓋的城市也超過了70個,價格稍高於計程車。易到會對司機們進行服務標準的培訓,所以基本上乘客也能得到較高的用車體驗。
所以Uber、易到的適用人群是有較高經濟能力的出行人群,及商務人群;滿足預約性和臨時性的出行需求;渴望獲得很高的服務體驗並能承擔相應的價格。
3.天天用車天天用車是前兩天朋友推薦我才注意到的東西。首先,它很奇怪,既不是打車軟體,也不是Uber易到類型的叫車服務,跟拼車軟體也不太相同,這就比較有意思了,我展開來說一下。
天天用車官方的介紹是「上下班出行神器」,我了解到的是它的模式是招募的司機是開車出行的普通上班族,正常上班族哪來那麼多時間去接人呢? 所以它目前只做上下班出行場景的用車服務。
大致的流程是這樣:
下午下班前用App發出下班出行需求(哪到哪,碰頭時間點),平台根據路線長短、不同車型來定價,順路下班的車主會收到Push並選擇是否接單,接單後用戶需要預付費用到平台(提高約定時間雙方的到達率)。約定時間地點上車,返回住處。
試想,如果這一模式足夠可行,車主密度夠大的話,極有可能出現車主和乘客同一棟樓上班,住在同一小區的情況。
所以總結一下天天用車的特點,司機並不以此為職業和一對一的專門服務是我看到的兩個顯著特點。這有怎樣的想像空間呢。只在上下班捎帶一位順路乘客的正常上班族基本有效隔絕了黑車,上班族沒多餘時間再去接人,黑車如果只有這兩單還不夠自己活。一對一的專門服務可以帶來較好的用車體驗不用像拼車軟體一樣等人接人,一個車主一個乘客很可能會在不短的乘車時間裡聊開,也許會帶來人脈及社交方面的額外好處。忽然覺得有點用車行業的Airbnb的味道。。
所以它的典型適用人群是有一定經濟基礎且通勤距離較長(&>10KM吧)的上班族,這時地鐵、公交的體驗會很差(擠而且需要一次或多次換乘);打車費用又比較貴。這時選擇天天用車可能是最為合適的選擇。
4.拼車類App
拼車天然具有價格超低、體驗較差的兩個特點。
傳統的拼車場景,比如北京國貿到燕郊的拼車,10元、15元的價格滿足從國貿到燕郊超過30公里的距離。車一來,人群像趕公交一樣涌過去,人滿就走。這樣的體驗無疑是不夠好的。
哈哈拼車、AA拼車等拼車App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拼車的體驗,用戶事先建立基於地點的群組,可以完成組內拼車,但是同樣還是存在需要等人等缺點。
所以拼車類APP適用人群是希望以很低的價格完成家到公司的功能性距離遷移,同時不太計較等人、上下車地點並不精準需要自己再走一段的人群。
剛好去年年底這類軟體盛行,作為一個局外人,私自針對易到做的一個產品分析。肯定有不對的地方,希望拍磚。
小城的副鎮長都出來拉黑車,市場應該還大的
首先得明確一下你問的是APP的體驗么?
APP的話抱大腿的都集成了,獨立的做的都挺糟糕的,沒看到那個體驗好,但是人家過的好不好完全不影響。如果是產品服務的整體體驗的話:快遞和滴滴是打車類,談不上體驗,地域,天氣,外界情況,司機屬性皆有影響,比平常打車幾率高點而已Uber的本地化做的太差,想用都沒有用上,忽略不談。易道的整體服務質量還是不錯的,不過國家在嚴打,不知道躲不躲的過去。價錢比打車稍貴,但是車型可選,聽你指揮,模式不錯。但是服務細節上其實缺失的很多,價格異議提交了兩個禮拜了都沒人理我,收費的標準模糊,對流程的監控還是挺虛的。租車類的P2P租車門檻太多,真正出了問題還是覺得有點麻煩。需要車輛加裝一堆裝置,雖然免費吧,但是也不太敢用。拼車的,恩,2年前聽過幾個拼車類應用的老闆講產品,思路是好的,但是與國內的實情不是特別吻合,真的是想做好的話,需要對數據的利用更好,產品運營覆蓋面和密度都是問題。因為某些原因,最近這幾個月頻繁打車,之後再交待原因。
Uber,易到,滴滴專車,一號專車,還有神州專車我都用了,基本上坐下來90%做的Uber。既然沒人從用戶屬性來說這個問題,我就簡單來說說:從乘客方來說就無非兩點,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張亮-Leo♂說的在你的客戶需要用車的時候幫他解決,否則優惠根本毫無價值。 這點Uber略剩一籌,打開Uber時,只要周圍能看見一個小車的圖標就肯定能打到車,而且等待時間不會太久。其他的易到滴滴還有神州都經常是看到一堆車,沒人來呼應。這也就直接會導致很多人不習慣Uber竟然沒有預約時間這個功能,我一開始不理解,用多次之後完全理解了,因為只要不是很偏僻的地方,打開叫輛車分分鐘的事情。所以這種情況也就無需預約了,當然不忙情況下滴滴 易到叫車的速度也還可以,不過還有點區別在於Uber是系統派單,理論上離你最近的車會被派到,其他的都是人工搶單。第二就是優惠了:你知道前段時間人民優步價格下調了30%么,而且沒有起步價,而且送優惠的方式很高明,分享自己的優惠碼給新朋友,各得30(最初是50),還有就是有的時候打車沒打到(很少),Uber便會傻傻給你發封郵件,鑒於你最近用車而沒打到車,我們決定給你發個五折碼,可享受三次,,可與人分享,帥爆了,將近40公里的路花了不到35,你敢相信?滴滴易到都是發明碼10塊的最多25塊的,但是特別不厚道的是有使用限制,25的車費須在40以上,易到更可惡的是想用優惠碼必須在叫車時就選擇,否則行程結束無法享受優惠,我不知道這樣設計的初衷是什麼,給不起就別給嘛,這麼複雜的操作。這點上來說Uber(人民優步)完爆其他專車。
作為司機的話,Uber的好處就更數不勝數了,能兼職(人民優步法律意義上其實屬於拼車),一周就可結算,而且不用搶單,我會告訴你好幾個原來國內某專車現Uber師傅告訴我說搶單搶到指頭紅腫。不搶單另外一個好處在於,拒載率會下降很多,坐了好久Uber,就被拒載過兩三次,而且路途中司機也不會被分心,安全性也有提高。
至於服務方面,我起初挺看重的,因為最初專車什麼的 人民優步沒出來之前都是很貴的,但現在都這麼便宜了,我覺得服務不是重點了,錦上添花的東西,先解決最重要的,在用戶需要用車的時候幫他解決,並且是很實惠的價格,好像@王曉峰說過這也是Uber目前的重中之重。
所以我這些專車軟體我最看好Uber, 交待下原因之所以頻繁坐車其實就是想體驗比較各類專車軟體,最終發現Uber真心沒讓我失望我之前就我自己乘坐過的app進行了整合評價~發在了微博上,現在搬過來啦
如果你認識一個朋友經常對你說謊話,或者給你很多不確定性,或者會讓你感覺到不信任感,或者稍微不慎就可能被他騙,或者一不小心就會掉到他設計的『』坑『』里,我想任何人都是不願意交這樣的朋友的,大家願意交真誠,善良,靠譜的,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的人,這個是人的共性。
對於一些打車App也一樣,在移動互聯網App流行的今天,碎片化時間使得我們大部分人每天都要花2個多小時以上的時間在App上(數據來自網路),在這些時間裡,我們和這些App交互,點擊啟動,輸入文字,說話,享受優惠,預測自己的行程等等,App就像我們的朋友一樣,我們每天都和他們交流,漸漸地我們就能感受到這些App的人性。
這些App都是人設計的,每個設計的邏輯,思路,顏色,布局都代表著設計者的想法,以及性格,設計者可能是代表老闆意思,也可能代表自己的意思,通過和這些App的交互中我們都能感受的出來這個設計者的目的,設計者的性格,以及這個設計者是怎麼樣一個人,是實在的人,還是靠譜的人,還是一個有點小聰明的人,還是一個有點詭計的人。如果是一個實在說話靠譜的人,我們會越來越相信它,如果是一個有詭計的人,我們會遠離它,甚至不敢把自己的朋友介紹給他,市場激烈競爭的今天,到最後能留在我們手機上的App,或許就是寥寥幾個,我們最信任的App,其他的都是過眼雲煙,漸漸被我們遺忘。
那麼做為一個用戶,我就說一些Uber,快的,易到等打車App的使用感受,以及通過這些App的設計,交互,營銷所感知的App背後的人性。
啟動界面slogan看App理念
打開Uber的啟動界面,是黑色背景,灰色線條構成的界面,App的名字放在左下角,一句更小的字「您的專屬司機」就是顯得更小了,這樣的界面給人感覺似乎在弱化它的品牌,因為它放在了不顯眼的位置,同時一行小字,您的專屬司機,給人的感覺是為您服務的,因為是您字,顯得更加尊敬,同時又體現出很尊敬你的意思。與此同時打開下快的的App, 顯示的「快的打車,隨叫隨到」,文字放在界面上面正中,在界面的下部正中又重複了一次品牌名,這種設計給人的感覺是對自身的品牌非常在乎,因為諾大一個啟動界面放兩次產品名字,確實顯得重複。就像你認識了一個朋友,他會不停的強調「我叫某某某」一樣,而且隨叫隨到這個廣告語,有點不可能。在中國的語境里,如果一個朋友對你說,歡迎有事找我,隨叫隨到,大多都是客套話,因為我們自己都明白,即時對方這樣說,你也不會真的讓他隨叫隨到。
通過對比能發現,一個App專註對於用戶的服務,一個App專註自己的品牌。專註服務的,會把服務做好,會把用戶看的很重要,專註品牌的,會把廣告做好,會把聲音做大。哪個給用戶的體驗和服務最好,紅海過後,用戶就會選擇誰。
計費策略看App的本性
我最先用的是滴滴打車,後來覺得滴滴打車不好,很多細緻的體驗沒做到位,比如定位不準等一些細節問題,再後來用的是快的打車,最後用的是Uber,為什麼最後用Uber?因為經常看到朋友圈有人曬Uber,感覺是在炫富,又是國外的東西,感覺肯定不接地氣,所以一直沒用,後來是一個朋友給我推薦,我才用,用了以後才覺得真心不錯。
之前在使用快的的專車功能時,徹底不知道他們怎麼計費的,快的送了優惠卷,20元3公里就能超,所以坐起來給人的感覺就像你不知道要花多少錢一樣,有很多不確定性,就像你找一個朋友幫你辦事,但是又不敢太相信,因為不靠譜,不確定。後來,我又打開軟體重新找計費的方式,做為一個設計過App的人,我是徹底沒找到,把計費的模式隱藏起來,給人的感覺就像陷阱一樣,通過這些能看出App設計者居心,後來就再也不敢用快的。而第一次用了Uber以後,感覺體驗非常不錯,司機主動給我講了計費方式,還讓我不用擔心,說就是堵車一個小時費用才15元,因為Uber的計費模式非常便宜,後來不記得具體的計費方式,又打開Uber軟體看了看,1.5每公里,計時是0.25每分鐘,這樣計算確實非常便宜。
兩種軟體,不同的感受,讓我感覺更願意使用Uber,前幾天打了20多公里,從北京東城到西城,花了一個多小時,因為堵車,優惠後31元,我想如果是快的,或者計程車至少要超100元了吧。
通過計費模式,就能看出兩個App的本性,一個靠譜,一個不可靠,隱藏有陷阱。我想還有更多的用戶都能感受的到,感受到軟體設計背後的那個人或者那個人公司做決策的人。
營銷方式看App的手段
因為用手機註冊了多個打車或專車軟體,所以經常能收到他們發來的優惠信息,比如易到用車經常給我送100,200元的優惠卷簡訊給我,估計送都有幾千了吧,記得第一次送我100元,我立馬下載App,登錄一看,坑爹啊,原來是10元,20元的卷,累計起來是100元,就像一個超市做活動,送你100元卷,分成五六份,你消費5000元可以使用10元優惠卷,消費1萬元可使用20元優惠卷,這個叫優惠嗎?
另外,你想體驗這種優惠,正如圖中易到的優惠價標識的,你還需要分清很多車種,你需要知道聖誕車型,雙擎車型……大概有25種車型,打個車還需要分清25中車型,用戶那要多麼痴迷你的產品,才會使用啊,當然跟著它學習的還有滴滴打車,不小心搶到了滴滴的紅包,打開一看也是如此。我只想說,這種設計給自己玩的產品,還是自己玩去吧。用戶打車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是方便,快捷。但是這些營銷手段已經遠離了產品本身,只是營銷法則設計者的孤芳自賞的方法罷了。
這種考驗用戶智商和愚弄用戶的營銷手段曾經在新年紅包中被諸多人吐槽,買「瑪莎拉蒂送你50元優惠卷,買蘭博基尼送你100元優惠卷……」這種高價物品低價優惠卷的營銷手段簡直太爛了,這種營銷手段的設計者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以小的優惠卷吸引用戶產生更多的消費,而充實自己的口袋罷了,而這個營銷的方式只是一個誘餌。
很多營銷者以為用這樣的手段贏得了用戶,其實不然,做為用戶的我很快卸載了這款軟體,並再也不會使用。這些貌似精明的營銷手段得不到用戶,只會耗費更多的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讓用戶越來越遠離你。
相反的,我得到的Uber優惠卷因為可以疊加使用,30元的優惠卷用了三次才用完,3公里的路程由於優惠卷,我只花費了4元,這讓我更願意推薦新的用戶使用Uber,同時也改變了我對Uber的偏見,我想更多的用戶如果體驗了,他們也會向我一樣推薦,因為我確實發現了不少的推薦者,而易到,沒發現什麼人推薦。
兩個App,都是一樣的營銷手段,帶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把用戶當傻子的營銷者自以為自己很聰明,結果被用戶騙了,用戶永遠都是聰明的。近來不斷有文章出來,解析Uber的營銷模式多麼高強大,解析Uber的運營模式多麼高端, 其實這些分析都是表面的東西,根本不是Uber火的原因。
撇開這些營銷的文章,體驗下真實的Uber,Uber在中國不打廣告卻能很快突破中國殘酷的紅海打車市場,異軍突起,靠的還是用戶體驗和服務,只有把用戶真正的放在心裡的App才能成功,靠營銷和砸錢的手段而火的App不會長久,資本和市場泡沫過後,得到用戶支持的產品才會留下,任何時代都是如此。
最後,回歸到人性來說,無論任何產品,都是給人使用的,產品只是一個連接點,通過這個連接點,我們可以看到一端連接的是設計者,老闆,投資人,另一端連接的是用戶,仍舊是人,通過這種連接,人與人都是可以感知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你傻,如果你認為別人比你傻,那麼只能說明別人在無視你,在遺忘你。用心做產品,用心做服務,用戶是能感知到的,用戶也會用心支持你的,只有這樣,一個App才能長久,公司才能長久,所有的一切才能長久,否則只能曇花一現。
作者:移動互聯網李建華,微信:ydhlwdyq ,任何媒體轉發須保留作者個人微信和來源,不尊重作者勞動的行為將受到舉報。
除Uber沒用過 ,其他都用過。快的滴滴都是計程車沒啥可說的,易到接機還行,天天用車是私家車1v1服務比計程車便宜不少,司機素質還不錯有的聊。
從產品結構來講,易到的擴展性最強,也就是未來的產品,滴滴快的等的產品結構已經有局限性,除非下一步重做產品,否則擴展一定不如易到---------------------------------------------------------------分割線------------------------------------------------------------------但我想說的是,以後一定不存在哪個APP最好用,體驗最好,一定是某個平台綜合很多app進行比價,讓用戶選擇,例如微信里推出專車菜單,裡面有易到,滴滴等很多家專車提供商,那麼用戶自行選擇相對性價比更高的。其實目前也已經有這樣的平台,例如攜程,用車頻道,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會有10家以上的專車提供商競爭,看哪家充值最多,價格最低,體驗更好,那麼攜程就推他,交叉推廣嘛。再舉個例子,14年10月份前後,易到和攜程合作,那時候從攜程定易到專車就非常便宜,高速費都是攜程cover,到了15年2月,攜程就推AA專車。總而言之,無論哪家有優惠,我就選哪家,現在叫專車的朋友們還不都是把價格作為體驗的最重要因素么。
天天,嘀嗒,51最近打得厲害,誰勝出還不明朗啊。
在這裡我想重點回答下易道的問題,最近易道的資金被樂視挪用問題暫且不聊,就聊下產品本身的問題。
易達最大的問題就是用戶體驗,還有就是遊戲規則。從產品設計上來說,完全不適合中國國情。
打個比方來說,我和我同事有一次正好一起出去辦事,我準備用易到,他正好是易到司機,就一起用易到出去了,結果判定違規。真實發生的行程,真實發生的交易,就因為我們的手機定位經常在一起,就判定違規,這說明什麼問題?這說明一、易到自己未遵守遊戲規則,二、手機軟體實時定位,沒有個人隱私可言。這種公司不倒閉誰倒閉。
而且關於司機故意繞路的問題滴滴明顯就更人性化,比如我預約了路線滴滴會估算出大致價格,超出一個合理區間用戶付費時會提示是正常支付還是選司機繞路,如果選司機繞路,滴滴會算出一個合理的價格支付甚至都不需要用戶自己去投訴了。但是易道就是直接餘額里扣除了也不管價格相差有多大我曾經預約顯示90元實際支付時280元投訴了一個月客服才給我處理,這樣滴滴的司機接我的時候我臨時要加路線滴滴司機都說不行因為價格會超出正常預約的價格平台會監控是不是他們故意繞路會營銷收入,當然這個場景滴滴也要優化就是用戶可以臨時延長線路不然還要重新發單下車了再打車。
從產品設計角度來說,滴滴這樣做是對的,因為我的原則就是我盡量滿足80%用戶的需求,兼顧20%用戶的需求,而且我不會因為20%用戶的需求而犧牲80%用戶的產品體驗。過於複雜的規則會讓用戶放棄這個產品,所以產品設計時,直覺操作及極致簡潔就顯的尤為重要。
現在很多產品經理以設計複雜系統為榮,甚至複雜到不培訓用戶二三天用戶根本不知道怎麼用,他們認為這樣能顯得他們很專業。其實是走偏了。當然,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很多產品經理是技術出身。
充值400,多次反饋客服電話不公開郵件不回在線客服不採取措施解決多次不尊重用戶!王八羔子不要臉不給解決問題,還裝文明鱉孫,不要臉無恥被那麼多車主和用戶罵媒體曝光了還死不要臉裝文明,不退錢就罵死你們!不要臉還跟大爺我談和諧!天天罵死你們!就罵你們沒節操還抱文明貞節牌坊談文明溝通!易到屢次說空話不辦人事就是一枚表子!24小時的服務還要5個工作日處理問題,易到不要臉!明明每次都在拖,要不怎麼會超過退款時間,媽的!易到去死吧,我的400元當給易到清明節燒紙!!!是我從開始反饋給你們一直沒反應導致我過期沒發退款,憑什麼算我的責任!!!!
單純用戶體驗 用uber 不拒載。早上六點坐車就OK。價格活動也好。
網路打車軟體可以分為Uber和非Uber兩類。
而目前市場上存在的中國網路出行軟體急需升級換代。
現本人擁有可比肩美國Uber的實時智能調度系統一套,想直接跳過滴滴出行目前的演算法大賽,該如何聯繫神州專車的相關負責人?神州完全不認路,還有闖紅燈
說一下順風車、拼車:
1.滴滴出行順風車可以預先聊天交流比較好,可以問清楚,防止有什麼誤會。基本不推送消息,需要手動刷新很麻煩,車主使用不便。提現比較快,很好。 一旦接單成功還可以取消,這點對車主不利,體驗過在去接的路上的時候,乘客說臨時打的 走了,好想投訴他。不連wifi有時定位不準或不顯示地圖路線,不方便。2.嘀嗒不接單不能相互溝通。有新乘車消息會及時推送給車主。 接單之後,乘客預付費用對車主有利,一般收到車費車主也不會取消單子。手機通訊錄好友推薦應該添加是否開啟選項,不然暴露隱私。提現巨慢,說是需要5-7工作日,3.18提現到支付寶現在還沒到賬。認證車主每周只能在指定兩天提現。所以現在很少嘀嗒接了。3.VV拼提交資料後,一直在審核中。說是一個工作日審核完成結果好幾天也沒反應就卸載了。綜合來看,因為滴滴可以先溝通、提現快所以稍好點吧。自己看看吧,沒見過這麼流氓的公司,發了退訂不管用,換個號碼繼續發,這樣的流氓公司的產品你會用嗎?
不吹牛逼不裝逼的回答一下用戶體驗,每個人在意的點不同。有的乘客在意的體驗是能不能快速穩定的叫到車,快速到達目的地,這方面各類快車專車做得比較好有的乘客在意的是搭乘過程能不能順利約到高質量的炮,腳痛的時候有人幫揉腳,胸痛的時候用人幫揉胸,這方面UBER的各類高端專車做得比較好,綠茶婊的捷徑呀有的乘客在意的就是純粹的聊天環境了,這方面拼車就做得比較好,天天和51略有優勢
千!萬!不!要!用!滴!答!拼!車!我特么肚子都快氣炸了logo丑,訂單少,還要搶單!滴答是預約性質的,一般半小時後才能與乘客見面特么一次我手賤,6點鐘搶到8點鐘的單特么的我想中間6點到8點中間空兩小時,乾脆再搶一個七點的單,搶到後,尼瑪我6點50到了目的地,等了半小時,乘客說他開會不好意思,要晚半小時,然後她就去取消了,好吧,油費不說了,時間也浪費了我7點半開到第一個單的地方,看了看其他司機對乘客的評價「90後美女哦!」「是個美女,非常文靜耐心」「很好體驗,與美女一路很棒」我特么想這是個美女哈哈哈,心裏面的不快就煙消雲散結果等到8點,那「女」的下來了我特么差點沒人出來她是女的!長得像李宇春和周筆暢的結合體,還弓腰駝背,戴個眼鏡,純一個女T,說一口滑稽的自貢話彎下腰看我車牌,再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自覺地坐到了副駕「說」走(zhou)吧!「我特么心中一萬個草泥馬呼嘯而過這是特么什麼玩意這些評價都特么心機太重了,什麼么玩意WCNMNMSL!
推薦閱讀:
※該如何設計彈窗廣告呢?
※酷狗音樂是如何做到第一的?憑藉什麼獲得了如此大的用戶群?
※QQ 為什麼在聊天窗口的下方放一個「關閉」按鈕?
※為什麼markdown沒有廣泛推廣?
※為之後從事UI/UX類工作做準備,出國讀HCI人機交互博士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