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兄弟對香港電影來說是怎樣的意義?


這裡說的應該是黎民偉和黎北海等幾兄弟吧?

如果說武功出少林的話,黎氏兄弟對於香港電影來說就相當於達摩祖師。

主要人物黎民偉16歲入同盟會,21歲開始拍電影

1913年短片《莊子試妻》中,女主角是黎民偉的大老婆嚴姍姍,後來被稱為「中國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員」,黎民偉在劇中做了反串,又是「中國影史上第一位反串演員」,該片只在美國上映,國內應該沒人見過了。

香港第一部故事片,1921年的《胭脂》,編導是他的四哥黎北海,主演是黎民偉和他的小老婆林楚楚。

種種事迹,不能窮舉,順便一說,黎民偉有個孫女,幼年就家道中落,偶然被許冠傑挑中,去新藝城客串一下,後來被黃百鳴看中,不斷培養,日後和黃玉郎談過戀愛,被許晉亨追過,如你所知,她就是,黎姿。


補充一點:

1.黎民偉夫婦去世後幾個子女分家產,黎姿爸爸腦膜炎幾乎失聰,視力也不好,家產分的也不多。全家蝸居在超小的房子里,廚房連著廁所。據說他爸爸在健身房打工,黎姿去看他爸爸,偶遇許冠傑!

2.TVB配角黎萱是黎姿的姑媽。

3.革命時期黎民偉冒著槍林彈雨拍電影,孫中山為他題字"天下為公",後來這四個字掛在南京中山陵。

4.第十三屆金像獎由楚原頒獎給黎民偉,他的家人帶領獎並將原來孫中山題字的副本送給大會。

看,看題頭跟落款。圖中女士黎萱。

視頻地址:第1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

家人部分致辭(大概翻譯一下給不懂粵語的朋友):我們代表黎民偉的子女跟後人非常感謝大會給先父這麼高的榮譽和獎勵,我想先父在九泉之下看到在當今電影事業取得這麼輝煌的成就,他應該感到非常之欣慰的。先父早年參加了辛亥革命,他在用電影來宣傳那場偉大的ge ming。當時1924年離現在已經有70幾年,器材非常落後,他拍紀錄片要用手搖的設備來拍攝,是非常困難的,許多鏡頭是冒著槍林彈雨去拍攝的,因此,國父孫中山先生親筆題詞天下為公」送給父親以資獎勵。在孫中山先生逝世之後,這四個大字掛在南京中山陵的正門之上,這一點,不止是先父的光榮,也是香港電影事業跟中國電影事業的光榮。所以我們代表黎民偉的9個子女將這個真跡的複製品送給大會,表示對大會的感謝。 @索思,回復中不能插圖,單開一層。感謝 @Stagger Lee@賈浦的指正,至於 @索思說的吹牛不吹牛問題,這個不好講,有朝一日我問問國父,但是國父題過這麼多次,不知道他老人家能不能回憶起來了!


直接貼上 @魏君子 主編的《香港電影史記 (豆瓣)》里他寫的關於黎氏兄弟的全文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及出處)

黎氏兄弟本紀:香港電影的開荒者(1912——1945)

○黎北海:(1889——1955),廣東新會人,香港電影事業開拓者。

○黎民偉: (1893——1953),黎北海之弟,黎氏兄弟拍攝了香港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短片《莊子試妻》,創立了香港第一家華人自資電影公司——民新,是早期香港電影事業的先驅和代表人物。

據1897年《香港孖剌沙西報》載,薩維特4月26日在香港放映短片,自此電影傳入香港。

1899年,香港開始有了商業性的電影放映活動,1907年出現第一間完全屬於華人資本的電影院,電影製片卻要等到1909年,賓傑門·布拉斯基在上海開辦亞細亞影戲公司,期間在香港攝製《瓦盆伸冤》和《偷燒鴨》兩部電影。《瓦盆伸冤》因無資料遺存和當事人見證而無從查考,《偷燒鴨》則在導演關文清見證下,被公認為香港最早的電影。該短片導演為梁少坡,由黃仲文、黎北海、梁少坡演出。後來黎北海與六弟黎民偉組建人我鏡劇社,適逢1913年布拉斯基轉讓亞細亞影戲公司,來香港開設華美影片公司,邀請人我鏡劇社拍攝《莊子試妻》,由黎民偉編劇,黎北海導演,改編自當時粵劇《莊周蝴蝶夢》,演員方面則是黎北海飾莊周,黎民偉飾庄妻,黎民偉第一任妻子嚴珊珊飾婢女,由此拉開了香港電影歷史的正式開端。

有研究者認為,華美由黎民偉創辦,至少也是他與布拉斯基合資或合股開設,實際情況或非如此。黎民偉、黎北海弟兄的人我鏡劇社與布拉斯基的華美公司合制《莊子試妻》,是兩家獨立機構就一個項目展開的合作,由華美付給人我鏡劇社酬勞,屬於僱傭性質。其時黎氏兄弟對電影也不甚瞭然,黎民偉後來撰文回憶道:「我觀片(即《莊子試妻》)後甚為驚奇,莫名其妙,何以莊子的靈魂,忽隱忽現,如何製法?由好奇心驅使,乃與羅永祥君從美國購買攝影書籍回來研究,互相經數年之浸潤。」

拍完《莊子試妻》後不久,布拉斯基即結束「華美」離開香港,「門外漢」黎民偉想創建電影公司拍戲便只能仰仗美國攝影師萬維沙,但對方1914年返美後一直未歸,黎氏兄弟只好自行研究。期間法國百代公司在香港開設分店,經營有關電影設備,極大推動了香港電影放映業。1921年,黎海山、黎北海、黎民偉三兄弟投資創建新世界影院,1922年底在報上招股創辦「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但20年代香港社會對電影了解有限,是以參股者並不多,「民新」主要投資者還是黎氏三兄弟。

1923年,香港第一家華人自資電影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大哥黎北海任董事長,六弟黎民偉任總經理,四哥黎北海任經理,技術主任羅永祥,公司秘書梁少坡。「民新」斥資十萬元港幣從美國訂購大批電影器材,又以四百五十元港幣月薪及包往來船費、食宿的高額報酬聘請德國攝影師,準備大展拳腳。與此同時,由於黎民偉的同盟會員身份,「民新」的成立還得到孫中山的鼓勵,並獲贈「天下為公」橫幅。但黎民偉當時主要業務還是做經紀買賣,用賺來的錢投資電影製片,嚴格說起來,做電影公司還是業餘愛好所致。

「民新」創辦之後,由於場地遲遲不獲港英當局批准,攝影師無法開展工作,只能露天試拍鏡頭,黎民偉有感「諸事掣肘」,只好轉而拍攝不受場地限制的新聞紀錄片,於是將鏡頭轉向孫中山及其一系列革命活動,為此孫中山曾簽署大元帥令:「茲有民新影畫製片公司,來前敵攝映,仰各軍一體知照。此令。」據說這是孫中山先生對中國電影所作唯一的手令。此後黎民偉與羅永祥及攝影師彭年隨軍經歷八省,紀錄北伐全過程。而在等待港英當局批地的同時,黎民偉在羅明佑的幫助下去北平拍攝了梅蘭芳的京劇戲曲片段,開創了香港電影史戲曲片的先河。但直到黎民偉從北平回來,香港廠房用地仍未獲批,無奈之下,民新只得在廣州開設分支行,並公開招聘演員,開辦培訓班,由關文清、黎北海、梁少坡任教,所錄取30名學員後來都參與了「民新」創業作《胭脂》的攝製工作。

《胭脂》改編自蒲松齡《聊齋志異》原著,黎北海編導兼飾宿介,黎民偉飾男主角鄂秋隼,女主角胭脂由黎民偉第二任妻子林楚楚飾演,羅永祥擔任攝影,關文清化妝。影片大膽將原著古代時空背景移植到民國初年,主題以「萬惡淫為首」的傳統倫理警戒世人,拍攝歷時三個月,片場八本,耗資港幣九千元,於1925年2月23日在黎氏兄弟的新世界影院公映,映期長達一周,場場爆滿,票房拆賬達6000餘元,創下當時在香港公映的電影票房紀錄。

《胭脂》雖然成功,但票房並未收回成本,加之黎氏兄弟為籌建「民新」投入的大量資金(比如訂購器材),已經無力再拍第二部。黎民偉與黎北海對公司日後發展產生分歧,經協商,黎民偉拿了留在香港的機器攜眷屬去上海另組「民新」,至於在廣州的班底則全部交給黎北海處理。大哥黎海山儘管是董事長,但對電影是門外漢,做股份只是為了完成兩個弟弟的心愿,如今黎北海、黎民偉分道揚鑣,他也就不加干涉,不再過問電影事了。

1925年5月4日,香港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宣告解散,距1923年成立之日還不到兩年。但就在這兩年間,香港社會紛紛投資創建電影公司,截止到1925年「省港大罷工」前夕,已有十七家,包括大漢、兩儀、光亞等。其中盧覺非導演的短片《金錢孽》(大漢出品)公映時間比《胭脂》還早近四個月,是第一部在香港拍攝、由香港人投資並拍攝的香港電影。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早期電影公司已有投機跟風之弊端,十七家公司只有六家生產影片,其餘一片皆無。當然,這也跟1925年的「省港大罷工」有關,港英政府下令停止所有娛樂活動,包括電影放映,迫使所有電影公司相繼倒閉。

1928年,「省港大罷工」造成的惡劣局面仍在,市面上已經沒有一家電影公司。還是黎北海重出江湖,與香港富商利希慎合作,以黎民偉留下的部分「民新」器材為本,創建當時香港唯一的電影公司「香港影片公司」。有了廣州辦學的成功經驗,黎北海這回繼續在香港公開招生,成立「香港演員養成所」,培養了演員朱普泉、許夢痕,編導麥嘯霞等電影從業人員。與此同時,黎北海籌拍「香港影片公司」創業作《左慈戲曹》也頗下本錢,服裝布景務必精益求精,但該公司拍完第二部《客途秋恨》便併入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改名為「聯華三廠」,黎北海任廠長,當時是1931年,聯華三廠除了舊部關文清、梁少坡、羅永祥,演員也有了黃曼梨和吳楚帆,公司從規模到人才都有了很大擴充。

「聯華三廠」共出品了四部電影,《鐵骨蘭心》、《古寺鵑聲》、《夜半槍聲》、《暗室明珠》,題材各異,分別屬於愛情片、倫理片、偵探片和農村片,對香港電影具有開創性。但黎北海僅在《鐵骨蘭心》中擔任製片主任,中途便離開與學生唐醒圖創辦「中華製造聲默影片有限公司」,創業作《傻仔洞房》為香港首部有聲片,之後接連拍了《良心》、《繁華夢》、《扭計祖宗》等片,但因公司資金不足、出片緩慢導致運轉不靈、負債纍纍。1934年7月《薄倖》上映,這也是黎北海及其公司的最後一部粵語片。此後,黎北海退出影壇,靠經營小食品店為生,直到1936年黎民偉在上海恢復「民新」影片公司,請他做總經理,才有了一次短暫的復出機會。

原來黎民偉與黎北海分道揚鑣後,來上海再組「民新」,但公司與李應生合組,與香港「民新」關係不大。黎民偉一生共執導(包括與人合導)四部影片,都是在上海「民新」期間完成,分別是《復活的玫瑰》、《戰地情天》、《祖國山河淚》和《蔡公時》,1929年,「民新」公司倒閉,黎民偉隨後加入「聯華」影業公司,1936年公司內部改組,黎民偉隨羅明佑退出,宣布在上海重新成立「民新」,並稱之為「復興」。縱然黎氏兄弟再度聯手,但大勢已去,只一年多的時間,剛拍了三部電影,上海便告淪陷,黎民偉攜眷返港,黎北海則留守上海,重組「民新」又成泡影。

1948年,黎北海得以返回廣州、香港居住,靠賣小食品度過餘生(1955年病逝)。黎民偉抗戰期間在港借債組建「啟明」製片公司繼續拍戲,勝利後在永華影業公司擔任洗印技術顧問,終身為電影事業奮鬥(1953年病逝)。彼時彼刻,同樣經歷過「淪陷」的香港影壇已是今非昔比,黎氏兄弟的電影傳奇雖然告一段落,但香港電影的開拓大業才剛剛拉開序幕……

順便打個廣告:

如果對香港電影歷史而不僅僅是八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入手一本 香港電影史記 (豆瓣)

關於此書定位魏君子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是工具書,不是個人情懷散文集;是香港電影入門級讀物,不是深度剖析論文集;包羅香港電影工業公司幕後各崗,不要只看明星列傳。


推薦閱讀:

《英雄本色》和《古惑仔》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么?
怎樣界定張國榮是否是被消費?榮迷們怎麼看待影星、歌手、甚至營銷號提起他?
為何港片沒落至此?
同樣是黑幫片,教父跟古惑仔的區別在哪?

TAG:影視 | 香港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