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論語》中的「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如題。


異端就是跟自己不一樣的學問,攻就是攻擊,攻擊異端就會被異端所影響,自己的學問就會受到影響,那就是對自己有害的。對付異端其實不用攻,把道理講清楚,異端自然就不能有太大的影響了。


焦循:攻為批判,異端為不同的觀點,「批判不對的學說,其貽害就可以結束了」,此為儒家宗教化後的觀點,為了打壓其他派別,不足為信

錢穆認為,攻為努力的方向,異端為反方向,「向著不對的方向用功,是極其有害的」,這種觀點,在上下文的語境下比較合理,都是講學習方法的。

第三種觀點認為,異端為一端,凡事有兩端,只向一端問道,則顧此失彼,無法全面的看待問題,這種觀點很像現代的辨證法,也有說是」中庸「的含義,物有兩端,站在中間,兩端才能無異己之分

第四種,劉兆偉翻譯說:「孔子說:『攻擊不同的學說,甚至不容其他學說存在,這是很有害的啊!』體現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寬容大度

總之,攻、異端、也已都有2,3種解釋,排列組合有很多啊


您好,這句話是承接上句而來的。上下句一起讀就很容易理解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學是做,思是考量探察。學而不思,只學會了做,而不思考為什麼這麼做,時間長了就會產生疑惑;思而不學,只思考為什麼這麼做,而不去具體的落實,時間長了只是勞心傷神不會有任何效果。

攻是努力的意思。異端,事物的兩個極點。無論偏重於形式還是道理這兩個極端,對自己都是有害的,進而危害社會。

打個簡單的比方,孝順。外在的形式是孝行,內在的尊重是孝心。

如果只注重培養孝行,而忽略了孝心的培養,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覺得被約束,心裡就會產生疑惑。憑什麼啊?為什麼啊?然後就是叛逆反抗。

如果只注重培養孝心呢?沒有孝行的配合,時間長了心肯定逐漸消失了。孝心誰能看得到?有和沒有,又有什麼區別呢?並且會逐漸演變成甜言蜜語,表裡不一。

看看現在的社會現狀,不顧現實情況,要麼生硬的要求孩子、學生、員工應該怎麼怎麼做,而不說明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麼做有什麼好處。所以只聽得叫苦連天、牢騷滿腹。把親情搞成了對立面,明明是好事卻變成了——害。

要麼就是上來就講一些高大上的理論,卻不講怎麼從零開始落實,逐步提高。空喊了一些不切實際的口號,最後沒有一點效果。只落得罵聲一片,不了了之。更可怕的是結果,高大上本來是好的,是大家都希望得到的最終結果。可是一次次的失敗之後,大家對高大上本身都產生了質疑,這才是大害啊。

說說論語吧。夫子專門強調過——子不語,怪、力、亂、神。這些都不說那說的是什麼?普通的,就是說普通人應該怎麼做事做人的道理和經驗。我看過很多老師的註解和評論,說的好不好?真好。說的對不對?真對。可是我們要面對現實啊,我們能不能用的上啊?說白了,能不能指導和提升我們的現實生活質量啊?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道德水平,科技水平等等和古代都不一樣了,不要說遠古,和三十年前都不一樣了,所以解釋論語也要結合我們現在的實際情況來說。現在人都不愛家了,還談什麼愛國啊。離婚都成家常便飯了,就別指望妻賢子孝了。

現在不都流行接地氣嗎?現在的孝,不是孝敬父母,只要能做到不讓父母操心就好。要求過高除了給孩子們施加壓力之外,什麼效果都不會有。反而會產生一種悲觀效果。孩子怎麼做都覺得累,因為離目標太遠。房子都買不上,一家團聚遙不可及。沮喪、厭世、墮落,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隨之產生。這些難道不是和我們希望得到的正好相反嗎?孩子們活得痛苦,相信不是任何家長希望看到的結果。

現代的忠,不能解釋成盡心儘力。盡心儘力能做到固然好,可是有幾個人能做到?對大多數員工來說,不糊弄即可,不是故意出錯即可,對得起那份工資就算好員工。

古人常說父慈子孝,君賢臣忠,夫唱婦隨。人和人之間都是搭配來的,不能一味的埋怨子不孝,作為父母自己做到了慈嗎?不能一味的要求員工要忠,作為老闆你賢嗎?既然大家都做不到,那就老老實實的各降一等,這樣不就都沒有埋怨了嗎?無論處上位者和下位者,都不要走極端,否則只能是害人害己。

在現在的條件下,如果依然要求大家做到古人註解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就是攻乎異端,因為根本沒有幾個人能做到,那遙不可及。除了斯害也已之外,還能得到什麼呢?

中庸之道,什麼是中庸?庸就是普通啊,不是高大上啊。大多數普通百姓人都能得到實用的,就是中道。大多數人普通人都無法得到好處的,不就自然成了異端了嗎?

子曰:中上之人,可以語上也;中下之人,不可以語上也。現在中上之人多呢?還是中下之人多呢?不要讓論語成為異端,夫子提倡的是中道啊。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道是目的是為了讓普通百姓都能得到好的結果啊,這是它的至高原則。可惜民眾很少懂得這個道理啊。

各位老師都解釋的非常好,末學受益匪淺。只是我們需要從零開始,循序漸進才可不辜負夫子的一片苦心。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斗膽妄言,僅供諸君參考。


其實論語沒有標準答案,只要是基於文本詞句、歷史條件和孔子思想所做出的合理解釋,基本都算對。歷代注家註解紛紜,能想到幾乎都已想到,而我們只要從中選擇一個自己最贊同的就行了。

關於這一句的註解,爭議點在「攻」、「異端」、「已」三處,須多加註意。

我列幾種最常見的註解供題主選擇吧。

一,攻,攻擊。異端,其他學說。已,停止。

「謂攻其異端,使吾道明,則異端之害人者自止。」

其他學說倒不一定就是毒瘤。另外,個人不相信以孔子的修養,會做黨同伐異的事。相較之下,下面這種註解更合理一點。

二,攻,攻擊。異端,其他學說。已,語助詞。

「吾道既明,則異端自熄,不此之務而徒與之角,斯為吾害也矣。」

「道不同不相為謀,若必攻去其異己者,既妨於學,又增敵忌,故有害也。」

「攻擊」和「爭鳴」是有區別的,可能要流汗,可能要流血,可能會在攻擊別人中激發自己人性的惡,這都是妨於學的。這是我的理解。

三,攻,治。異端,其他學說。已,語助詞。

「善道有統,故殊途而同歸。異端,不同歸者也。」

這是說做學問走了歧路,有害。

四,攻,治。異端,他技。已,語助詞。

「異端即他技,所謂小道也。小道必有可觀,致遠則泥,故夫子以為不可攻,言人務小道致失大道。」

「是異端者猶書、禮之『他技』,此經之多能。多能乃聖人之事,常人而務多能,必至一無所能。」

意思就是說,用心要專,事事都做,都想做好,最後什麼都做不好。

最後總結,不會思維導圖,我手寫一下吧……

註:

1.「已」作語助詞解時,是因為皇本和高麗本論語中「已」後都有「矣」字,所以「也已矣」三字都是語助詞。

2.「異端」作其他學說解,是我為方便理解做的概括,不太嚴謹,其實這幾處是有細微差別的。


美劇《復仇》第一季第一集開篇寫到「Before you embark on a journey of revenge,dig two graves」,Confucius (504B.C.),字幕翻譯為 公元前504年,子曰:攻乎異端,斯害己也。

首先,很想笑。其次,很想哭。我的心情,誰人能解…………………請點沒有幫助吧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注】

攻,治也。善道有統,故殊塗而同歸。異端不同歸也。

【疏】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正義曰:此章禁人雜學。攻,治也。異端,謂諸子百家之書也。言人若不學正經善道,而治乎異端之書,斯則為害之深也。以其善道有統,故殊塗而同歸。異端則不同歸也。

「攻治」至「同歸」。正義曰:云:「善道有統,故殊塗而同歸」者,正經是善道也,皆以忠孝仁義為本,是有統也。四術為教,是殊塗也,皆以去邪歸正,是同歸也。異端之書,則或粃糠堯、舜,戕毀仁義,是不同歸也。殊塗同歸,是《易下繫辭》文也。

——何晏注邢昺疏


下面節選自《長夜孤燈話論語》

43、孔子的學也不是學習各種技藝

  說罷樊遲,繼續講「學」。孔子不僅反對弟子學習耕田種菜,也反對學習其他各種手藝和技術,下面幾章便是證明。

  0906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春秋時宋國和吳國均有太宰一職,這裡的太宰到底是哪國的已不可考。有一天太宰問子貢,都說孔子是聖人,他真的是嗎?他如此多能怎麼會是聖人呢?從後面孔子的話我們可知,太宰所謂的「多能」就是多能鄙事。孔子年少時替人放羊,看管倉庫,可以想見,除此之外的活計,孔子也學過不少。當然這不是在誇讚孔子,孔子所掌握的那些技藝都是賤民百工之業,太宰的意思是:作為一個聖人,應該明道行道,內聖外王,這些微末技藝是不應該學的,也不會有時間去學。

  其實,子貢的回答也是在為孔子開脫,他說:固然是上天要使他這樣,既可以成為一個聖人,同時又如此「多能」。孔子聽到這些話之後,感嘆道:還是太宰了解我啊,我年少微賤,為了養活自己,才學會了那麼多「鄙事」,君子是不會那麼多不入流的技藝的。這裡的君子應該是指在位之人,孔子「少也賤」即是指他所處的階層,是民,所以稱為賤,後來官至司寇,步入大夫行列,才可稱之為君子。當然了,孔子的話多少有些謙虛的成份。

  【什麼是異端?】

  02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對這句話的解釋,歷來不能統一。對「異端」是什麼,有兩種觀點:

  一,漢世儒者以異己者為異端,即所謂的異端邪說。

  二,異端者,他技奇巧也。

  先說第一種,異端即指不同於儒家孔子之道的道家、墨家和法家等其他學派。根據斷句方式不同,這句話還有兩種讀法:

  1,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孔子說:要攻擊啊,不同於我的異端邪說,這些都是禍害啊。害為異端。也已,與「可謂好學也已」中的也已一樣,只是語氣助詞,沒有實際意義。

  2,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孔子說對不同於我的異端邪說進行攻擊,這是有害處的啊。

  此處就體現出讀古書時分章斷句的重要性,同樣一句話,不同的讀法竟會得出兩種意思完全不同的解釋。讀法1認為異端是害,應該攻擊,讀法2卻認為異端不為害,攻擊異端這種行為才是害。

  不過,凡是將異端解釋為儒家之外的各種思想學派,兄弟都是不同意的。孔子之時,學派之爭尚未大起,道家和墨家、法家等還沒出現或是形成氣候。前面已經分析過,到底有沒有老子這個人,《道德經》究竟是誰所作,尚無定論。所以,孔子口中的「異端」應該不是指在戰國時才大行其道的諸子百家。而且,「異端」二字的本義不過是不同的一端,另外一頭而已,今天所謂的「異端邪說」乃是它的引申意義。其次,即便當時有異於儒家的學說流行,對持有不同意見的人,孔子也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而已,他又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的孔子,又怎麼會明目張胆地鼓勵弟子去攻擊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呢?

  其實,這裡的攻,不當作攻擊解。「攻」字在《論語》還出現過兩次,如「攻其惡,無攻人之惡」和「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這裡的攻,確實是攻擊、進攻的意思,但是在文法上都是後面直接接賓語,而這一章在「攻」與它的賓語「異端」中間加個介詞「乎」做什麼呢?沒有任何幫助,在文法上也講不通,起不到煞句讀和表達說話者神情的作用。

  定州漢墓出土的竹簡《論語》中,這一章寫作「功乎異端」,兩相參照,一切就好解釋了。今本《論語》中的「攻」實際上是「功」的假借字,二字發音相同,所以通用。乎為介詞,相當於「於」,「功乎異端」就是在異端上用功,所以,這裡的異端應該是指「他技奇巧」,即一門手藝,一門技術,如木匠活,鐵匠活等。孔子當然不會說木匠和鐵匠所掌握的技術是有害的,正常人都知道,我們的生活是離不開木匠和鐵匠的。他所謂的害,就是沉迷於這些手藝技術,在這些事情上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你立志要做一個木匠或是鐵匠,在這些技術和手藝上用多少功,孔子也不會怪你,也不會說這是害,但如果你要跟孔子學習詩書禮樂,即所謂的「志於學」「志於道」,那就不能在這些技藝上浪費時間和精力。所以當樊遲要向孔子「學稼」「學為圃」時,會受到老師的斥責,會被罵為小人。

  看來,異端、鄙事、稼和為圃是一類事情,孔子都是反對弟子們去學習它們的。他認為,作為我的學生,作為士大夫,就應該謀道、憂道,學習如何使天下有道和邦有道。學習鑽研那些只為糊口謀生的微末技藝,是小人所為,是民的專利,所以他才會說「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一個在位之君子怎麼會精通耕田種菜、放牧牛羊或是木匠活呢?他所應關心的是憂道、行道,是為政,是治民,他怎會有工夫去學習那些沒用的東西呢?可事實上,在位之君子往往都是不務正業,如著名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他在位之時內有民亂,外有強敵,祖宗的基業危在旦夕,卻整天和刨子、斧子打交道,「功乎異端」,大明朝的皇帝成天干這個,國破家亡,豈不宜乎?

?

  天子功乎異端,其害甚巨。

  【什麼是小道?】

  1904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有可觀者,就是有可觀之處。

  焉,與「諸」字一樣,都是合音詞,相當於「於此」,有可觀者焉,即是有可觀者於此,「此」代指小道。小道雖小,但其中亦必有可觀之處。文言文中的「焉」字有很多情況都是這種用法,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民人焉,有社稷焉。」

  致,到達。致遠,與「寧靜致遠」的「致遠」意思相同,到達很遠的境界,這裡意指研究小道太投入,沉緬其中而不能自拔。

  泥,動詞,音「逆」,拘泥的意思。古代的路都是土路,下雨之後道路泥濘,人腳和車輪陷在泥水裡走不動,很形象的說法。

  是以,這是倒裝的用法,前文提到過,正常語序應該是「以是」,因為這個緣故,君子不為這些「小道」,把是放在以字的前面就是為了強調「是」字所指代的原因。

  什麼是「小道」呢?

  其實,明白了什麼是異端,那子夏的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有人說小道是指儒家之外的道家、墨家和法家,這也是誤解。子夏口中的小道與異端、鄙事一樣,均是指一種技術,一門手藝,而且不限於此,小道還可以代指後世的琴棋書畫和詩詞歌賦等等,相較於木匠活和鐵匠活,這些「小道」的確是大有可觀,更易令人痴迷。若是研究得太深太遠,便會沉湎其中無法自拔,從而忽略了大道的學習,是以君子不為也。

  子夏這句話簡直是在為他老師的「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這句話作註腳!孔子所謂的害便是子夏所謂的「致遠恐泥」啊!難怪樊遲對孔子的話不明白時都要向子夏請教,看來子夏也是深得聖人真傳,不但如此,子夏還能悟出「禮後」之義,給孔子以啟發,這個後面會講。看來和顏回相比,子夏也就是差那麼一點點吧。

  子夏說可以通過學來「致其道」,可是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甚至是研究生、博士,學了不下二十年,仍然有困惑,仍沒有尋著那個「道」,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笨?應該不是,能考上大學的人肯定不笨。是因為我不夠努力?也不是,當年備戰高考時,誰人不是三更眠、五更起,我想就差懸樑刺骨了,可如今仍是困惑迷茫,鬱悶非常。

  我想,經過前面的分析,各位就會明白,因為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的多半是技藝,是謀生的手段,不過是異端和小道而已。之前學生們常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怕的什麼呢,是不怕失業,不怕找不到工作,可你學的不是道,人生里的困惑當然得不到解釋。這個社會為什麼會這樣,人與人之間到底應如何相處,我為什麼會處於這個階層?即便你學成個數學家、物理學家,仍難免這些問題的困擾。


守於中道,吉。執其異端,凶。


攻乎異端,有所偏失之謂,偏失不中,其害也如斯。

讀書就是對讀書的回報,偏失就是偏失的害處。


居正攻異其害也增,端乎?攻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哈哈!大白話的講,就是 不要鑽牛角尖兒,不然瞎耽誤功夫徒勞無益


《皇明通紀》載朱元璋辯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辯曰「攻是攻城之攻,已,止也。孔子之意,蓋謂攻去異端,則邪說之害止矣,而王道可行也。宋儒乃以攻為專治,而欲精之,為害也甚,豈不謬哉?」


攻乎異端,斯害也己

關鍵理解異端指的是什麼?站在聖人之道的角度,君子就是要將人不知的改造為人不慍。這句話的就是孔子對待不知者的態度。不是要消滅,或者要對立起來。縱觀人類歷史, 任何思想的發展最終都會在某一階段出現標榜自己,打擊、報復不認同、持反對意見的人。人類宗教史各種大的鬥爭都與這個有關。孔子早就看出了這個事情的危害。所以真正的儒家與佛家是一樣,才不知的人是包容的態度。離開人不知社會,所謂的行聖人之道就是污水之源,無米之炊。

這給我們啟示呢?

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遠離這種偏見,不執著,無分別心。不走人攻乎異端這種歪路。我們學習的目前是為了成就自己的智慧,認識自性。不應該存在門派,思想的偏見,有這種偏見是自設其困,危害無窮。


什麼叫異端?馬佳佳是異端么?還是我們是異端?


贊同錢穆的說法,張燕嬰譯註的論語中也採取這種理解。指的治學上面的。從事(攻治)兩極的學說,這是一種禍害。


百度一下就有了嘛。

《論語》「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本義考辨

太詳細了我就不再多說了。

這些有爭議的文字,在符合訓詁和時代背景的情況下,能自圓其說就行。

作者得出的最後結論是:「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的意思是:看問題要全面,處理事情要掌握度,治學問要全面通脫,如果只在一個方面下功夫,或只站在一方面立場上考慮問題,這樣是有危害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不支持或者反對儒家?
《論語》中孔子各處所述的「仁」是否有、有怎樣的統一的精神內核?
孔子和子路是不是超出了一般的師徒關係?
孔子在世時自稱儒家嗎?還是後人給貼的標籤稱之為儒?

TAG:國學 | 孔子 | 儒家 | 論語書籍 | 如何理解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