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一個Geek,結果卻被所謂的「工程思維」禁錮了頭腦,該如何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以及獲取信息的習慣?
我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做「所謂的工程思維」。
如果你以「碼農一隻」的設定出現,你的日常是「XX公司里的一名程序員或者架構師」。那麼,你思考的東西與解決的矛盾往往會是這樣的:
"作為一名工程師,我寫的代碼是否完成了基本功能,做好了單元測試;是否達到了SLA的要求;今天我新增了XXX這個業務邏輯。這個服務是不是會對伺服器CPU、memory帶來高負載和龐大的數據壓力;我是不是應該為自己的服務加一些監控,檢驗一下QPS、Latency、DB讀寫的走勢,主庫從庫負載是否搭配合理。
我應如何妥善地與PM、SRE進行溝通和博弈,保證團隊的項目穩健地向前推進。
我應如何將自己做的事情與個人發展協調統一起來。"
這樣有什麼問題嗎?好像沒有是吧。
直到我上人人、知乎和facebook的時候發現自己再也看不懂我曾經的小夥伴都在研究什麼。
==========================
我思考了很長時間,最後發現問題的根源可能在「技術是否就是技術還是為人和產品服務的工具」這個問題上。 之前所說的所有日常就是基於「我應如何將自己手中的技術轉變為生產產品的生產力」(我艹 說的好繞)這一出發點,因此如果人的思維方式是這樣的,那麼長此以往,他就只會關心圍繞著「產品」相關的技術和信息,然後其他看起來很trivial尤其是國外某些研究的領域和成果往往就不會加以關心。簡單來說,就是看著「明顯有用」的東西,我才會有去「嘗試一下」的潛意識,否則就根本不去關心,將心裡對新生事物的求知慾完全封死。
所以我一直認為,對於程序員來說,所謂的「產品文化」和「工程師文化」其實是一碼事,會導致一個相同的後果。
舉幾個例子來說。之前人人上曾流傳很廣的「平面上任何一個多邊形(可自交),不斷取各邊的中點重新連線,同時按比例放大,往複操作最終會趨近一個橢圓」這個問題。神奇的橢圓迭代問題 ? 閱微堂 這個問題之所以有趣,在於你可以用各種理論知識去闡述它,看待它。最簡單的,你都不用去寫個paper,直接用線性代數中的矩陣變換以及相似矩陣的理論知識就可以去簡單證明。然後,又有童鞋發現其線性代數的闡述方法不能揭示其本質,這個問題還可以通過信號處理、傅里葉變換的角度去闡釋。甚至我們可以反過來去設計什麼樣的 迭代方式,能收斂到我們想要的樣子;然後這還沒完,之後又有同學將其問題拓展到了三維的情景,更進一步地揭示其本質。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因為這個problem十分巧妙地將各個知識點串在了一起,而且還有拓展性,具有美感。
還有我在《迷茫的旅行商》這本上看到了類似很機巧的東西(解釋)。這本書對TSP運用了諸如圖論、遺傳演算法、單純形法等多種解釋方法,非常帶感。
我舉這兩個例子想要說明的是,他們其實都是非常funny的problem,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作用。我也幾乎不可能能夠找人去討論他們。而當我覺得其十分有趣想要去研究一下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已經有心無力了,或者說,自己已經在工程領域的思維方式已經有些禁錮,轉換不過來了。哪怕我再多出幾十年的工作經驗,但是因為思維方式的不同我也不會解決類似「1001夜」學生節線上解謎活動1001/key題解 這樣十分具有創造性的問題。這已經不是經驗和努力的問題了,是最根本思維方式的不同。 我認為技術 is just 技術,技術應該是純粹的,應該回歸其本質。反而那些越是有用的東西,往往需要從那些純粹的理想國裡面東摘西取,來彌補自身的不足使自己更加有用,然後愈發地不純粹。
就好比我今天逛知乎,發現喵喵老師一個十分精彩的回答,如果將比特幣、山寨幣網路里的挖礦機都拿來跑 BOINC,能為 BOINC 網路提高多少算力? 。 可惜我幾乎不能看懂,甚至連BOINC是啥都需要去Google。於是我愈發地感覺到我的思維方式、關注的領域以及平時信息獲取是很有問題的。知道自己好像哪裡不對,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改善。
最近在看《哥德爾 巴赫 艾舍爾 集異璧之大成》 裡面說到人與機器有一點不同在於機器只會在一個閉合的系統中去持續地工作,而人會時不時去跳出整個系統,看看哪裡可能會有問題。現在看來,人做到這點也很難吧。
謝邀。(開頭加上這一句,感覺明顯不一樣)
最開始就想回答這個問題,但發現著實很難下手;實際上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同時我也非常欣賞 @waterwu 的答案,我在這裡寫一些自己的見解,作為補充。題主的問題是,想更Geek一些,卻被「看著『明顯有用』的東西,才會有去』嘗試一下『的潛意識,否則就根本不去關心,將心裡對新生事物的求知慾完全封死」這樣的思維禁錮,然後求解藥。
這種思維狀態,請允許我這樣描述:我已經接受了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上太多的事情習以為常;對那些「似乎」超出我理解能力範圍的現象或「看似」與我不相干的事情,我停下了探索的腳步,總是接受「就是這樣的」,久了也就成為習慣;因而對那些「明擺著對自己有好處」的東西,我才會有可能去嘗試一下;就這樣,我把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慾打入冷宮,永遠不見天日。
問題是,大多數情況下,去了解一下那些「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事情背後的故事、道理,也不會給自己帶來危害,相反會擴寬自己的眼界。那為什麼不去多了解一下呢?
因為懶。懶了就會停下探索的腳步,就無法感受「瘋狂探索、推理、最終得出結論」這一過程的快感(個人以為這樣的快感堪比吃到妹子和美食),更不用說有什麼大一點的成就(都懶的做了~)。一旦嘗到了這種快感,就還想再要(再次類比吃到妹子和美食),根本停不下來。一個妹子親口告訴我,懶人沒前途。
你現在可以對整個世界都沒有興趣,你現在可以整個人都不好了,但你永遠不能懶,因為你的目標是成為一名Geek,你不能放棄治療!
下面舉兩個人物作為栗子。
首先是愛因斯坦,我認為他是最接近神的男人。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綜合技術學院,該校被認為是當時歐洲最好的學校之一。愛因斯坦進這所學校也不順利,第一次投考不幸名落孫山,他不得不進入瑞士的一所補習學校,1897年他才如願以償。在大學裡,愛因斯坦很快就和女同學米列娃墮入情網。米列娃生於奧匈帝國的官宦之家,從小就有才女的聲望,愛因斯坦和她珠胎暗結,她不得不回到父母家生下了孩子(一個女兒,可能不久就夭折了),這使她未能通過畢業考試,當然也就無法得到文憑——這是一個典型的女大學生「早戀」並婚前懷孕而導致學業失敗的悲慘故事。
名校畢業文憑並未能讓愛因斯坦求職順利,他到處打零工,晃蕩了兩年功夫,直到1902年6月,經一位同學的父親推薦,才在伯爾尼專利局獲得一份三級技術鑒定員的工作,年薪3500法郎。任務是鑒定新發明的各種儀器,其中主要是機電產品。1903年他和米列娃結了婚。因米列娃沒有文憑,無法找到工作,次年長子漢斯又出生了,相當沉重的家庭負擔,使得這位專利局的年輕職員那幾年的生活看起來頗有點潦倒落魄。 一個專利局的小職員,當然沒有機會與當時的主流科學家來往。愛因斯坦在伯爾尼只有幾個青年朋友,最重要的是哈比希特(Habicht)和索洛文(Solovine),還有哈比希特的一個小弟弟。這一小群年輕人經常在工余和課後聚首,一起散步,或在寓所一起閱讀、座談。他們研讀的哲學和科學著作有:斯賓諾莎、休謨的著作,馬赫、阿芬那留斯、畢爾生的著作,安培的《科學的哲學經驗》,物理學家亥姆霍茲的文章,數學家黎曼的著名演講《論作為幾何學基礎的假設》,戴德金、克利福德的數學論文,彭加勒的《科學和假設》,等等。他們也不「重理輕文」——他們還一起讀過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拉辛的作品、狄更斯的《聖誕故事》、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以及世界文學中許多別的代表作品。 一起閱讀的樂趣在於思想的交流,這群年輕人被這種樂趣迷住了,雖然清貧,但是他們充實而幸福,感到「歡樂的貧困是最美好的事」。他們將這難忘的幾年命名為「不朽的奧林匹亞學院」。
接下來就是上文提到的那種快感,然後就是1905愛因斯坦奇蹟年。不論當時情況到底如何,題主和各位看官,你們猜他懶一點、再懶一點,現在世界會怎樣?
第二個人是我的男神——萊昂納多·達·芬奇。他是一個有著「不可遏制的好奇心」和「極其活躍的創造性想像力」的人,其的成就之高,幾乎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境。有一次,他在山裡迷了路,走到了一個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後來回憶這段經歷時說:「我突然產生了兩種情緒——害怕和渴望:對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會有什麼怪異的東西。」他一生都被這兩種情緒所羈束——對生活之不可知或無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這個神秘之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釋其含義,描繪其壯觀。
這個例子我是想說,培養出來好奇心之後,就可以純粹一點、再純粹一點,抓住現象抽絲剝繭,得到你想要的——Geek。
但要記住非常重要的一點:至少是在這片土地上,不做死就不會死。
至於怎麼做,樓上有朋友給出了回答,我相信題主和包括我在內的各位看官也有自己的做法。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膚淺的見解,希望能對題主和各位看官有所幫助。多讀書,讀好書。既然是Geek,就不該錯過信息時代。
可以看得出來樓主看得書相當鑽牛角尖,比如GEB誠然是好書,但實在是太太太GEEK,裡面的東西甚至資深GEEK都未必能有把握說全懂;但只看這類書必然導致自己的認知狹隘,長此以往自然感覺自己思維受限。
事實上隨便翻翻豆瓣和亞馬遜的圖書各類,能看的書、每一類的書,都太多太多了。如果追求思維方式,有一類書特別不能錯過:訪談與傳記類的書。你會看到各種對自身或他人的思維方式的理解與揣摩,簡直是個大觀園,而且涉及到的專業技術還少。
除了書籍之外,其它的載體也有著非常非常豐富的內容,加以思索,所有的內容都有著背後的媒界系統支撐,千變萬化:- PodCast如冬吳相對論、大內密談等
- 紀錄片等電視節目如BBC的各類紀錄片、央視的華爾街、大國崛起之類的紀錄片也不錯,還有類似曉說及羅輯思維等脫口秀,等等等等
- 各類的電影如果能認真看認真感受,IMDB上的TOP250大可以一部部地看下來;
- 吃喝玩樂的東西接觸多了裡面也很多名堂,而且這類話題跟人溝通起來真是大殺四方;
- 各類的網站上面內容也多種多樣,可以多研究,找找看每個領域的國內外的最好的網站都是什麼,比如攝影的500px,蝦米,TED,虎嗅,豆瓣東西……
- 補充個不是那麼娘炮的,最近入手了個PS3,主機遊戲的世界也相當奇妙,大成本的遊戲真的是在用電影的方式來製作,對於情緒的調用、故事描述、音樂美術動作什麼的一應俱全,也是能體現出裡面很多很特別的思維方式
話說回來,我感覺也許比起這些更重要的是,更廣泛的好奇心、更少的功利主義。
- 有了好奇心,後續的很多東西都會水到渠成,再花時間去鑽研,趁著還年輕,可以在很多領域都有所涉獵。
- 而少了功利主義,少考慮接觸各類領域所需要的邊際成本,才能更靜下心來去感受到各個領域的有趣之處。
就說現在幾乎最廣泛的話題,攝影、旅遊、做飯、音樂、手工藝、時尚,每個領域都會有各自的思維方式。而這些思維方式,隨便跟周圍的人聊聊天,自然就能了解。
我覺得思維方式對於如今的信息爆炸時代實在不是什麼大問題。而要把各類接觸到的思維方式連接起來、形成自己的獨到的理解、以至於完善三觀再到形成影響力,這才是最難的。你太弱。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部分人都不希望自己一事無成庸庸碌碌,並且內心比誰都恨這樣的自己,卻永遠克服不了惰性?
※如何改變自己「非黑即白」的人際交往狀態?
※女生如何才能變得更加溫柔善解人意,消除自己的戾氣?
※知乎改變了你的什麼?
※你認為自己有什麼需要改變的缺點或者做事方法或者習慣,你又有哪些自認為讓自己非常受益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