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現在,哲學在各方面的進展有哪些?


謝邀。。問題有點大,我分幾次更新完,先寫一部分。

(我分了小標題的,看不慣長文章的請按著小標題選擇自己想看的)

五六十年代是個命題爆發期,這個時期即是新問題的爆發期,也是批判主義盛行的時期。

也是一個反思和消極主義情緒盛行的年代。

比較著名的命題向討論大約是以下幾個:

一,the linguistic turn(語言性轉向)。

當科學在迅速發展的時候,有兩個學科必然出現危機,一個是數學,另一個就是哲學。

所謂語言轉向,就是語言學轉成語言哲學。叫法來自於羅蒂編輯出版了後來成為語言哲學經典文獻的一本論文集書名。但是究其本源,還是伯格曼的最初主張。

上個世紀50,60年代他的一些主張:「語言如同它所表達的思想一樣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用語言談論世界,也可以用語言談論語言,而談論和關於談論的談論是有區別的,看不到這一點就會導致歧義,這種歧義又會導致荒謬或悖論,所以語言哲學家必須使用一種合適的語言來談論世界」。

顯然,伯格曼提出語言轉向更多的就是解決哲學悖論,與含混不清的敘述,想改造建立基於現代邏輯的理想語言,從而開始由「認識論」的角度來對語言本身進行分析。語言轉向就是將理性的,基於「表達」的後天「知識」,慢慢梳理成一種哲學的基本命題。從單純的主客體意識關係轉向到更為直接的「語言與世界」的關係。意義辨析、表達分析開始取代單純的主客體思維,並且讓「表達論」引述到了認識論之中。

從歷史上來說,

古希臘時代是由「本源論」和「本體論」發展出的傳統客觀理性。

而近代哲學,本質主義和基礎主義的命題,發展了主體理性。

而語言學轉向開始,就是新的一次思維變遷。

語言哲學首先在於語言分析「清語義」,然後是「準確,合理,適當」的使用,從而有效地表達。其本質基礎在於現代邏輯促。現代邏輯是語言哲學研究中的重要方法論。日常語言哲學家和理想語言哲學家在「合適的語言」或者「理想語言」這個根本命題上存在分歧。

而語言哲學的前奏來自於末期的哲學危機,哲學的基本命題如何?哲學的基本方法是什麼?這個問題在19世紀末被重新提起來,經歷了從自然主義到絕對唯心論的數次不斷證偽以後。開始重新去調整關注點,這也是語言學轉向的最終意義,就是提供了這樣另一組參考:、

1,改良經驗主義,將對象定在「形而下」,從而關注直接,基於表達的事物。

2,避開二元論,採取中立一元統一的方法。

3,在認識論中引入一組思維,將研究「主客體關係」重新擺到「主體間關係」。

4,對於認識論引入一個新命題向,從研究「可以認識什麼」轉向研究「可以表達什麼」。

5,反向指導了語言學本身。隨著對意向性理論、言語行為理論研究的深入,說話者的意向、信念、動機等等心理因素成為語言哲學家關注的對象,語用學研究上升到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一些語言哲學家致力於把語詞分析方法運用於日常語言或自然語言的研究。

二,科學主義思潮。

科學主義思潮的階段在於:

實證主義發端,經馬赫主義(經驗批判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分析哲學),批判理性主義直到歷史主義等學派組成的思潮。

在方法論中推行:科學方法論和實證方法論。

在世界觀中推行:和笛卡爾論斷接上頭,也就是所謂的——
科學是惟一的知識、永恆的真理。倫理的、美學的和神學的思想都將被科學的進步所排除。 實際上來源於古希臘的科學理性主義,也就是古典哲學的理性主義 。但是,在邏輯實證主義後期,大部分都修正了唯科學論的觀點。

下面來詳敘一下。

哲學的發展通常都是反叛者的面目出現,雖然五六十年代已經算是科學主義的中後期,但是我們從本源上來論一下。科學主義的源頭是復興實證主義,而是復興實證主義的源泉則來自於:對於19世紀思辨哲學和唯心論。

那麼,首先開始爆發的就是自然主義。

整個意識形態領域中逐漸佔主導地位的是所謂的「科學的自然主義」,主要代表是福格特、莫爾丘特、畢希納和車爾伯這樣一些訓練有素的生物學家

然後科學自然主義由於自身的體系缺陷,後來也就被淘汰了。究其原因是,科學自然主義是科學家們單純對於某些唯心論哲學命題的反駁形成的思潮,在哲學體系的構成性和自洽性上實際上有先天缺陷。

但在自然主義之後,哲學家們不但沒有找到另一種可以取而代之的佔主導地位的哲學傾向,反而對哲學自身性質產生了更深的懷疑,對哲學發展的前途感到更加渺茫。布倫坦諾認為,哲學衰落的根本原因不能歸結為社會的外部環境的改變,而在於哲學自身性質的不足,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哲學在同一命題之下的不斷重複整個體系的否定。

與此同時,哲學界的「大炮」馬赫開始在摒棄「經驗論」和「機械論」。

批判學派開始融合「唯物主義立場」,科學方法,懷疑論,和實證論。

然後是邏輯實證主義的出現,他們認為,哲學的主要作用是闡明基本要義和論斷,而不是探討最高本源以及絕對本性這種無法證偽的問題。說到底就是「反對形而上學」。而他們在認識論的範疇內,通過科學方法,對於概念的表述,邏輯概念的聯繫與認識,以及理想語言的簡歷,以及對於形而上學的合理性的探討。特別是探討其經驗基礎和邏輯前提。

在這個體系下,科學論證和經驗實證開始出現一致性,那麼這也是最初成體系的具有「科學唯物主義」傾向的體系。

當然科學主義思潮也影響到了實用主義,不過,我們一會再談。

總結一下科學主義的成果。

1,在哲學出現危機,尤其是對哲學的基本命題產生普遍懷疑的時候,科學主義對這個問題的範疇提出了一種參考——闡明基本要義和論斷,而非僅僅探討最高本源和絕對本性。

2,在科學發展的大背景下,為哲學引入了邏輯實證主義和科學實證主義兩種方法。而正是這兩種方法,給哲學提供了「絕對分割」的概念分類,尤其是回溯邏輯概念,並且通過分析的方法建立聯繫,從而反向去指導認識論。

3,提出了語言嚴謹性和基本邏輯語言,為語言學轉向提供了一定基礎和參考。

4,通過科學的方法探討了「形而上學」這個老命題的邏輯前提和經驗基礎,從而推導其合理性。雖然非常偏激,但是有一定參考價值。

5,徹底終結了「機械論」,「經驗論」,也一定程度上在後期「唯識論」(也就是具體觀念論等等)做了一次總結,尤其是用科學方法給「過程闡述」做了一次參考。

6,最重要的是給「哲學和科學關係」這個關係到整個現代哲學和科學的共同發展的老命題,做出了最集中的討論和思想智庫。

三,復興黑格爾。

這一塊客觀來說,不屬於5060年代後的東西,而是20世紀上半葉的東西,但是呢,其影響一直影響著20世紀後期非理性主義的發展。所以出來特別說說。

新黑格爾主義是19 世紀末在英、美產生併流行,20 世紀上半葉形成一股唯心潮流,其歷史緣由。19 世紀末,西方各國正在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而壟斷資本主義拿出「國家主義」在政治上給自己當幌子。強調絕對、整體的哲學路徑也隨之被重視。哈利斯(1835—1909)在他主編的《思辯哲學雜誌》便是這一思潮的前沿陣地和前驅陣地。從強調個體經驗主義硬生生得推廣到到思辯哲學。簡而言之,公眾需要一種世界觀的渴求,故而復興黑格爾就成了基本動力。

1,視絕對精神為唯一真實的存在,從而來概括「本源論」和「本體論」

2,非理性主義思維。

3,捨棄辯證法的發展觀和矛盾觀

4,推動了激進國家主義的出現。

5,把理性哲學非理性化的傾向。志在復興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

而克朗納作為新一路線的黑格爾變革者。是志在把黑格爾理性哲學非理性化,並以此為基點來建構自己的體系。

1,刻意去將康德和黑格爾的理論聯繫化,從而構築所謂的德國古典哲學體系。

2,絕對觀念、精神是世界的統治力量的思想,與黑格爾強調絕對觀念、精神的客觀性不同,強調絕對觀念、精神的主觀性,片面解讀為「自我意志」。

3,惡意解讀:矛盾即非理性。凡是存在著矛盾、存在著對立統一的東西,就是非理性的東西。

4,反對經驗自然科學。

5,克朗納認為,理性藉助於概念或共相,在經驗給理智提供內容時,以獲得客觀知識。理性無法認識,推導,假設,所謂的「最高存在。

而50,60年代後期新黑格爾主義。

布蘭夏德。企圖用思想的性質來解釋存在的性質。思想發展的過程就是思想實現自己的目的以達到真理的過程,而這也是掌握存在的性質的過程。對象無非是觀念的意志或者說內在目的的實現。達到觀念也就是達到對象。這裡的觀念是指具有普遍意義的「共同的理性」,觀念的目的是二重的,即超越的目的和內蘊的目的。前者指超出觀念本身之外而達到對象和實在,後者指將一個觀念同其他觀念聯繫起來,在觀念網路中與其他觀念彼此貫通一致。

非理性主義就借著對於黑格爾的改造,從另一個路徑借屍還魂了出來,一直延續到70年代,形成大體系。

其成就嘛:

1,延續了非理性主義的脈絡,且引入了辯證法的思維。

2,極大從認識論的角度影響了以後的心理學派。

3,將」意志客體論「這個命題重新廣泛推廣到各個領域。

4,反向影響到了政治學,尤其是推廣出民族主義和激進國家主義的政治思路。

四,實用主義

這裡講的主要是後期實用主義,而不是早起的徹底經驗主義。

實用主義與其說是一種思潮不如說是一種方法。。實用主義的很多東西在本體論,認識論,世界觀這類老大難問題上形成了一次全方位的邏輯自洽。同樣借著「自由,平等」的政治口號出身,完完全全的實用詮釋,這也是後人把「利己主義」的帽子扣在實用主義者腦袋上的緣由。

其立場而言;

本體論上選擇折衷主義,但在卻在認識上提出「客觀相對」,而世界觀上是避世一般的概之多元。

而實用主義的兩條路徑作為思考:

1,經驗理論,大致是延續實證主義的變種。

2,行動理論,意志論和各大生命學派和心理學派的結合。

方法論上強調工具性和功利性:

知識為既定行為的工具性總結,而知識也是針對現實的工具。

實踐經驗是最重之工具,實踐結果是唯一判斷標準。

理論是結果的工具性假設,價值來源於結果。

原則和推理取決於實效。

真實與真理判定於是否有效。

經驗的方法論化,統一化。

世界觀上:

世界是多元的,不同角度即使對同一事物也是獨特具體的。

認知分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但認知差造成這種認知爭論無意義,不如採取多元的一元論,哲學的標準是決定論。

認知是流動的寫實。

理論的本質服務於人,人的行動決定效用,效用可以改變事實。

而其成果在於:

1,用效應標準自洽地去覆蓋了幾乎所有哲學命題,但是單一化的標準引起廣泛的批判。

2,講哲學提煉到了生活之中,用哲學觀去詮釋生活,為生活服務,這也是泛哲方法的由來,效應原則引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尋常人接受到哲學觀。

3,以人為本的原則,人為中心,和統一思維算是相對於傳統哲學提出了一定的新角度。用實在和經驗去撫平「二元」爭論。

4,提出了思維作為工具存在,將哲學應用到目的上,以及多元價值的引入,提升了哲學應用的廣泛性。

5,實用主義引用到社會學和政治學之後,形成了現有美國的「妥協」政治制度,實用的行為指標,反權威的辯證方法,變革的解決路徑。一定程度上是美國主流價值觀的源泉。在大發展時代的其他國家也一定程度上受到過影響。

五,分析哲學,分析論引入哲學。

六,辯證法的改良與變遷。。

(工程量有點大,等我慢慢更新把,一會我再來補一段。)


真是個大問題~ 梳理兩條線索:1)自然主義的蓬勃發展;2)「歐陸哲學」的式微與康德哲學的再發現。

1

五十年代以來的主流,當然是自然主義。自然主義中的」自然「,就是自然科學中的「自然」的意思。許多自然主義者會旗幟鮮明的指出,哲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沒有本質的區別。在這個意義上,和自然主義相聯繫的一個詞是「自然化」(naturalize),自然化指的就是把哲學的研究對象當做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來看待。於是我們就有了「自然化的認識論」——Epistemology naturalized,「自然化的規範性(問題)」——normativity naturalized,等等。

廣義而言,自然主義認為哲學要廣泛地和科學合作,或者說,只有更廣泛地和科學合作哲學才能有真正的進展。這在四五十年代似乎是科學怪人的信條,但在今天,絕大多數的哲學家都會贊同這一點——或,至少,有保留地認同這一點。

或許,自然主義不是什麼新的想法,亞里士多德、笛卡爾,都只不過是不徹底的自然主義者罷了。五十年代以後自然主義的發展,主要得益於二戰前科學的積累,以及二戰後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和神經、認知科學的進步。一個十九世紀的科學怪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都成為了可能。對比一下笛卡爾和普特南,當他們要舉一個例子的時候,笛卡爾會想到中世界的邪惡精靈,普特南就可以推出一個高端洋氣上檔次的缸中大腦——個中科學背景的差異可見一斑。

自然主義的廣泛影響,不僅僅在於哪些著名哲學家是旗幟鮮明的自然主義者——也許我們會想到;而在於自然主義要求我們重新思考,當我們在做哲學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在八十年代以後的許多專書中,我們經常會在第一章中看到一段冗長的說明,解釋自己處理的問題為什麼不能通過完全自然化來解決。這時,我們知道,我們已經在自然主義的時代了。

自然主義的另一深遠影響是要求哲學從業者改變知識結構。十九世紀的時候,學習哲學也就是學習哲學史;一個博學多聞的哲學家往往會有紮實的歷史、語文學基礎,熟悉希臘、拉丁、法、德的文學傳統,有出色藝術鑒賞力,等等。自然主義的時代則要求哲學從業者有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理論上,他們不需要能夠自己做科學,但需要有「科學精神」——我們說的scientifically updated;但實際上,一些數學與科學的訓練成為必須,概率論、人工智慧、神經科學是新一代哲學家的武器庫。今天的哲學家們依然會在自己的簡介里填,「有空時,我喜歡聽音樂」——但你懂的,一個拉小提琴的愛因斯坦和一個反對洪堡特的尼采,都是很不同的人呢~~

2

歐陸哲學與分析哲學的分野,往往出現在二十世紀哲學史的敘事中。這是一個很無理的分野,歐陸是一塊地方,很多分析哲學家也是歐陸的——比如弗雷格;分析是一種方法,甚至是哲學必須的方法(當然,分析哲學中的「分析」一開始狹義地指羅素推出的分析法),做哲學難道可以不分析么?因此這個區分就像把汽車分為美國產的汽車與有輪子的汽車。

但是,要梳理五十年代以後哲學的進展,不能不提這一分野,或者說哲學史上的分裂。

在二十年代之前,德國哲學內部的分裂是圍繞康德展開的。弗雷格認為自己的工作時康德工作中的一小部分,胡塞爾也這麼認為——儘管可能是不同的部分。而羅素早期的工作,是圍繞著拒絕康德的先驗論展開的。後來呢,這些圍繞著康德、先驗論等一些問題採取不同立場的哲學家進行了重組。胡塞爾建立了現象學的傳統,旗幟鮮明地反對德國的新康德主義者;在英國的羅素和弗雷格建立了聯繫,大大推進了邏輯學的發展。但很難說,這是兩個水火不能相容的陣營——更何況哲學家有不同意見太正常了。他們的分野與其說是在哲學觀念上的,不如說是在寫作風格上的。前者繼續著黑格爾以來的大膽嘗試,後者則力求清晰、明確。

但後來,一開始的小分歧就因為政治、人際等外在的因素被逐漸放大,有時是畸形的放大。戰後,海德格爾失去了教席,現象學的表面上的中心轉移到了巴黎,這些活躍的哲學家越來越多地意識到自己在做的哲學是和英美世界的。而海德格爾的厭惡者,卡爾納普在美國也有了傑出的弟子,歐陸與分析之間就有了所謂真的隔閡。但這個時候,所謂的歐陸哲學,狹義地說,只是一個個以現象學為中心的團體,而所謂的分析哲學,則是英、美所有的學院哲學,從一開始,這個二分就不是平衡的。英美的學院哲學在二戰後,在政府的關照下,科學的滋潤下,健康而茁壯地成長著。現象學的小團體們卻沒有維繫下去——原因很簡單,體制可以傳承,學派總是會推陳出新的。六十年代以後,深受現象學訓練的歐陸哲學家們就不再關注感知、存在等傳統問題了,他們開始關心社會問題。

哲學史的書上往往會把六七十年代的法國哲學描述為從現象學到結構主義再到後結構主義。這有些學究。其實,簡單地說就是思想界的社會轉向。列維·施特勞斯、福柯、拉康、德里達等等,他們重新回到了法國人所鍾愛的思考社會的活動中,在其中各顯神通,有許多時髦的理論,也有一些實質的貢獻。德國的情況更加多元一些,畢竟德國不是一個只有一座大城市的膚淺的國家。現象學在法國是一場運動,在德國則不是,在德國是德國理念論傳統的一部分,是傳統學院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海德格爾之後,現象學家也漸漸地成為眾多哲學史工作者中的一部分。後海德格爾時代,德語世界輸送給世人的哲學家有些誰呢?阿多諾、阿倫特、哈貝馬斯……

重新思考康德的貢獻,這在戰後英美卻逐漸發展起來。事實上,即使是再狹隘的分析哲學從業者,也不會把康德排除在自己的閱讀範圍之外——他們只是覺得康德以自己地方式重複了休謨說過的東西,並錯誤地添加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如果說Quine在1951指出了經驗論的教條,那麼Wilfrid Sellars在1956,P.F. Strawson在1966則試圖告訴英美世界,康德已經充分意識到了經驗論的內在危機。於是康德的知覺哲學與倫理學,在英美世界發展起來。

對康德的重新發現究竟有什麼意義?最重要的是,這讓我們意識到今天的學院哲學所處理的問題,在歷史上發展的脈絡。我們,今天學院哲學的從業者,不是第一批系統地思考這些問題的人;恰恰相反,我們所接收的問題,是康德以來整個十九世紀思考的結果。而所謂的歐陸與分析的分野,一開始就是在康德哲學的大背景下,不同取捨的結果。換而言之,這個虛假的分裂終於可以慢慢彌合了……因之,今天一線的哲學家漸漸意識到,黑格爾、海德格爾和弗雷格、維特根斯坦一樣,都是在面對休謨康德以來的遺產。許多偏見因而消解——這本身也是一種進步。

3

總結一下,新方法的引入和自身傳統的梳理,這是一個學科發展最重要的動力。五十年代以來,哲學界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我相信會做得更好的~


自50年代後的哲學是以森之妖精學派為代表的王統學。代表人物比利海靈頓。

(圖為比利海靈頓在深思方法論。早期的妖精學不太成熟,但核心內容豐滿,框架完整,已經顯現出其非凡之處)

比利海靈頓在更衣室中提出了妖精三問。

我是誰?

為什麼我要赤裸?

為什麼我要摔跤?

引申出不純粹吶喊批判,主觀道德主義,還有這種操作主義。在進行了實踐後。

比利海靈頓發現了問題的核心。歸本。

既妖精學的核心理念:回歸本我。

在撕衣的那一刻,本我得到爆發。比利海靈頓認為在那一刻,全體人類都獲得超越自然的力量。統稱:王之力量。

從此王統派大行其道。

在充滿鋼筋水泥的現代社會,秩序被強化,人被重新定義。充滿了非自我的壓抑與虛偽的外化。而比利海靈頓通過赤裸的翻滾,憤怒的吶喊,表達出反主流的學界新觀點,用身體而不是精神說話。

----------

與王統派對立的是黑暗派,也就是俗稱的dark學派。核心人物:凡達科霍姆。

凡反對比利海靈頓的外化論,認為人的本我是精神面的本我。即the deep dark fantasies。是人的自我意識重塑。

所以van的主張保持沉默而不是肉體的爆發。

雖然兩者方法論有所不同,但依舊是妖精學的一體兩面。主張都是回歸本我。這是他們共同的核心價值。


五六十年代,由於二戰原因移局美國的大陸哲學家們,已經幫美國培育出了一大批新一代的哲學家們,這群人塑造了當代哲學的整體圖景。

1951年,維特根斯坦掛了,Quine同年發表了近一百年來引用率最高的哲學論文Two Dogmas of Empiricism,Oxford,Cambridge已經不再是哲學的中心,如同二戰之後的歐洲大陸一樣,世界哲學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美國。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福柯的「真理與權力是一致的」?
辯證唯物主義說「質量、能量、場」都是「物質」,請問物理學中的「質量、能量、場」是否是此「物質」的全部?
將記憶保存在電腦上,肉體壞死的人,算死亡了嗎?
用一句話總結哲學對人生的意義?
道德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TAG:哲學 | 當代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