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交通規則嗎?

比如古代城市裡有沒有類似紅綠燈的東西,來防止十字路口交叉行駛的兩輛馬車相撞?或者要求靠右或靠左行駛之類的。


唐朝的《儀制令》為我國最早的交通規則,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儀制令即:禮儀、制度、命令。唐代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設范立制;格,以禁違正邪;式,以軌物程事。這種始於唐代、盛於宋代的交通法規,帶有法規的強制性。


我國古代交通工具簡單混雜,有車、船、轎子、牲口幾大類。車類主要有太平車、囚車、陷車等,船類主要有官船、哨船、漁船、快船、戰船、大小海鰍船(也屬官船)等。轎子類主要有山轎、兜轎、涼轎、暖轎等。牲口類主要有馬匹、驢、騾等。

面對交通工具混雜,秩序混亂的現象,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朝廷下詔,令京都開封及各州,在城內主要交通路口懸掛木牌,上書《儀制令》作為交通規則,人人都要遵守。到南宋,這一交通規則又由各州擴大到各縣,而且由懸掛木牌發展到刻石立碑永久示人。在今陝西略陽縣靈崖寺還存有《儀制令》石刻實物,在豎刻「儀制令」三個大字下方,並列四行小字:「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 從這四行小字可以看出,道路通行規則自古以來就要求大家做到互相謙讓。


除此之外,我國現今行人和車輛都遵守著靠右行走的交通規則。相傳,這條交通規則最早來源於古代軍隊的隊列規定。原來,古代有了軍隊之後,當兩支隊列路遇時,因為戰士們右肩扛著矛或劍等兵器,只好把左面讓給迎面而來的軍隊,自動靠右邊行走。久而久之,成了一條古代軍隊之間互相遵守的交通規則,代代相傳,直至今日。現在我國的司機座位都設在左邊,以利觀察路況,便於安全行車,就是據此而來的。可見,唐朝《儀制令》的頒布,對現今的道路交通規則依然有著它積極的借鑒意義。


想起一個小說里講的清代故事了。所以我不保證我的講的是真的,只是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

清代做官的到一定品級的話外出必須坐轎子。所有轎子都有轎夫和一個扶轎子的二爺。轎夫的工作就是抬轎子。。。二爺的工作就是及時掌控交通狀況。如果前方出現其他轎子,那麼二爺要及時作出判斷:如果對方的轎子等級高(顏色不同),那麼自己這一方必須讓對方先通過;否則不用管,可以自己先通過。如果對方轎子的顏色和自己一樣,那麼誰先到先通過,等等規則。

這個規則也可以延伸到其他方式的出行。比如晚上靠的是燈籠上de 字,比如打「xx縣正堂」燈籠的隊伍就必須讓打著「xx府正堂」燈籠的隊伍先行等等。


有吧,比如

「這是丞相大人的車,你們快讓開」


唐代《儀制令》等

(不想做搬運工,baidu「古代的交通規則」第一條就是)


應該有,鳴鑼開道怎麼來的


況且不說有沒有很理想的交通工具,那時候好像也沒這概念吧。。。也沒有對人構成傷害生命威脅的出行工具吧。。?


交通規則只是為了保護行人的安全,說白了就是生命,古代我覺得應該不會有的吧,因為古代沒有非常迅速可以致人死亡的汽車,飛機,火車,動車什麼的,他們可以在路上放心的行走,不用擔心會被撞死,就算被馬車撞也只是受傷而已,所以我覺得沒必要有規則吧,頂多只是一些綱常的規矩!


推薦閱讀:

歐洲紅酒文化為何顯得比中國酒文化高大上?
中國古代改朝換代後新皇帝上任最先會做些什麼事情?
歷史上令你感動的瞬間?
古代有哪些名字或是稱呼在現在聽來很棒?
為什麼中國古代有「王師」的叫法而沒有「皇軍」的叫法?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交通規則 | 中國古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