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股票 A 股與 H 股股價為什麼會長期存在差異?
為什麼不會因為套利而消失?
本題已經收錄知乎圓桌 ? 海外投資初探,更多「境外投資」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其實可以把經濟學中的一價定律應用在這個問題上, 這個理論指出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在有效率市場的情況下同一件資產扣除交易成本後,資產的價值應該相同。
但為什麽同一股票 A 股與 H 股股價為什麼會長期存在差異呢?
心理因素
A股市場以散戶主導,投機性比較重,香港市場的投資者以專業投資者為主導,估值上比較理性,使AH股價差長期存在差異,未能令兩地的股價呈一致。
兩地制度不同
A股市場實行T+1交易制度,投資者當天買入的股票要第二天才能賣出。但港股實行T+0交易制度,允許投資者作迴轉交易。因此,投資者可以在一個交易日內對同一隻股票進行多次買賣交易。
A股設有10%的漲跌停板限制,港股則不設漲跌停板制度。
A股市場並非完全開放,市場存在流通性問題
兩地監管機構在管理資金進出,日常管理的制度不一
外匯管制
聊AH股,當然還要提一下外匯管制,當然現在有滬深港通後,部分股票可以在兩地交易,但還是有成本、結算、交易時間等不一致的問題。
我把我另一個帖子的回答貼過來了。應該沒問題吧。 關於A-H溢價這個問題,在學術上可以這麼理解。 首先,A-H溢價之所以能存在而不會被套利消除,是因為有market segmentation(市場分割)。也就是說,你買的A股不能拿到香港去賣。而且,對於股票這種金融資產來說,有一種天生的缺陷就是很難像衍生品一樣進行無風險套利(可以參見put-call parity)。從邏輯上來說,市場分割導致了這種套利困難(limits of arbitrage)。這就導致了同樣的股票即使價格差別很大,也不一定會合攏。(你可以類比為這相當於在一個水池中間加了一個壩)。 當我們承認了市場分割之後,就可以談論為什麼價格不一樣。(你可以類比為為什麼水位不一樣)。根據傳統的金融理論,股票的價值應該等於投資者預期的未來現金流經過合理的風險調整的貼現率貼現所得到的現值。如果市場是有效的(這取決於你的學術信仰),那麼股票的價格被價值決定。如果用永續增長模型(GGM)來分析的話,即P=V=E(CF)/r-g,那麼股票的價格就會被以下幾個因素所決定: 1)投資者對於未來現金流的預期。2)不同的貼現率。因此,你可以說A-H股價不同可能來源於投資者對於未來的現金流預期不同。比如A股的投資者更為樂觀。(A股和H股的股息是一樣的,但是承認股息相同在邏輯上不等同於兩者預期相同)。 但我個人認為預期可能不是決定性因素,特別是對於差別6倍的股票而言(現在就是浙江世寶了)。傳統金融學對於這個問題主要還是用貼現率來解釋。(這是現代金融學吵了幾十年的東西)。貼現率最經典的就是用CAPM去解釋了,即Ri=Rf+beta*(Rm-Rf)。如果用CAPM,你就可以說A-H股價不一樣來源於這麼幾個方面。第一,無風險利率不同(反映了資金的時間成本在兩地不一樣)。第二,風險因子貝塔不一樣(這個可能細究起來比較麻煩,要扯到equilibrim portfolio上面去了,就先不提了)。可以簡單理解為A股和H股風險不一樣。第三,風險溢價不一樣。(表明了投資者對於風險的態度)。 如果用CAPM的話可能討論到這裡就差不多了。但是CAPM的一個問題就是它只有一個風險維度,如果用多因素模型的話,那麼你可以再說A股和H股的別的不同維度上的風險(表現為其他的beta)不一樣,或者別的維度的風險溢價不一樣(即取決於兩地投資者對於這個維度的風險偏好)。 具體說來,一些傳統的理論就是可能流動性不一樣,投資者的需求是非完全彈性的,信息不對稱等等。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貼現率。也有可能直接通過demand/supply起作用(這就跳出傳統股息貼現模型的範疇了)。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兩地上市的股價不同這個問題,別的市場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是,別的市場幾乎都是海外股(相當於H股)比國內股(相當於A股)要貴。因為海外投資者的均衡投資組合和國內股票的相關係數低,因此會有更高的diversification benefit,因此海外投資者願意付更高的價錢買國內的股票。因此,A股市場是一個很奇葩的市場。 而且,不同組的A股對於溢價有不同的特徵。巴曙松(2008)的一篇論文是說高溢價組的股票和低溢價組的股票的溢價成因不一樣。不過他沒有說為什麼按高低分組會有這種特徵。本人認為是投機程度不同。
綜上就是差不多傳統金融學的解釋方法了。如果用行為金融學來說,你就理解為大陸投資者更投機更不理性就行了。(說白了就是傻子多,值1塊錢的股票有很多傻子願意出10塊錢買唄)。而且市場操縱又厲害,監管不到位。其實我覺得這就是真相了。
兩個學派的解釋都有道理,學術上很不好證明真相究竟是哪個,取決於你自己相信哪個了。 小弟一點愚見,各位大神留點面子輕拍……心理因素:A股市場以散戶主導,投機性比較重,香港市場的投資者以專業投資者為主導,估值上比較理性,使A、H股價差長期存在差異,未能令兩地的股價呈一致。
兩地制度不同:A股市場實行T+1交易制度,投資者當天買入的股票要第二天才能賣出。但港股實行T+0交易制度,允許投資者作迴轉交易。因此,投資者可以在一個交易日內對同一隻股票進行多次買賣交易。
A股設有10%的漲跌停板限制,港股則不設漲跌停板制度。A股市場並非完全開放,市場存在流通性問題。
兩地監管機構在管理資金進出,日常管理的制度不一。 外匯管制,聊AH股,當然還要提一下外匯管制,當然現在有滬深港通後,部分股票可以在兩地交易,但還是有成本、結算、交易時間等不一致的問題。
最根本的是兩地市場的佔據定價權的主力投資者的區別,只要這個區別還在,價差將會持續存在。當然制度什麼的也是輔助的因素之一。
大陸投資者投資港股還是需要一定的資金實力或者心思的,有些人就是不願意投50萬開港股通,也嫌直接開港股麻煩,這給兩地的價格差異又帶了些影響。在港股,普遍對績優、分紅又高的藍籌股有好感,其他的股票不熟悉或者分紅不高,也會引起低價。總之,市場有差別,投資者態度的差別,對價格形成了重要的影響
不請自來。同一個女人,內地人看可能是女神,香港人看可能恐龍;或者內地人看是恐龍,香港人看是女神;或者都看成女神;又或者都看成恐龍。
有一個原因是兩地資本市場的流動性有根本的差別。A股流動性遠遠高於H股。
A股散戶較H股更多,散戶屬性買賣更無序,產生的流動性溢價更大。這部分大概有20%。其他部分不清楚。
借寶地一問:公司大股東是否可以賣掉A股用低價買入更多港股?
很好理解,一瓶哇哈哈礦泉水在普通居民區賣2塊,在火車站或飛機或ktv等地方賣3到5塊不等。在居民區是生活用品,人們關心品質在乎價格,在火車站和ktv是一次性消費品,人們在乎的是買了就見效,貴點無所謂,反正不是日常用品。
推薦閱讀:
※股市大跌之後為何還有人反對救市,這都是什麼樣的人?
※從全部報單成交數據中都能挖掘什麼信息?如何加以利用?
※如何獲取實時的股票數據?
※什麼是次貸?次貸危機又是怎麼導致的?
※國際上權威的金融類期刊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