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是理解了一個東西,比如理解了一個概念?

最好舉例說明。


概念的組成:內涵和外延。

所以理解一個概念,也是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

向內要知道概念的實質含義,知道它是什麼。

向外要知道概念的含義範圍,知道什麼是它,什麼不是它。

另外,在心理學上,只有變成了自己的才是真的會,原封不動地記住只是記,下一步就被忘了。所以理解概念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跟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產生了有意義的連結,同化成了自己的知識。

知識的掌握,就是會操控它。掌握掌握,字面就是這個意思。只輸入沒輸出的不叫理解了掌握了,要正確輸出。

輸出有幾種形式,一種,給別人講能讓一個不懂的人懂了,另外,能夠運用這個概念,用它解決問題。進而,舉一反三,用這個知識解決跟這個概念本身無直接關係的問題。

舉例,理解三角形,首先要知道是三條邊組成的封閉圖形,所以四條邊的不封閉的統統不是。然後就要想,什麼樣的能封閉?於是得出三邊長短關係,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兩邊之差小於第三邊,於是發現封不封閉跟角多大無關,徹底去除了剛學概念之初看鈍角三角形怎麼看怎麼懷疑的疑慮。

進而,三角形三條邊有什麼用?為啥不是四條?你會發現原來三條邊有其他多邊形不具備的穩定性。

然後你就開始琢磨三角形面積怎麼求周長怎麼算等等,跟你已有的許多東西都聯繫上了,如四邊形面積,乘法,垂線,垂足等等。

然後你會用它做作業了,同學不會也能給同學講了,然後有一天你用三角形的面積去求複雜不規則多邊形面積了,東西要倒你把它斜著立在牆根兒了,於是這概念你真的理解了。

但理解也是個永遠可以深入永遠在修正的過程,一直到某天上高中了發現老師說三環的有機物不穩定,你就問三角形不是具有穩定性嗎?然後你繼續理解了三角形三邊不是指化學鍵(此處是笑話)


有感知,會複製,能反三。


理解這個概念的邊界,也就是什麼時候不適用, 才算理解它。

可證偽性


能給別人說清楚的 自己肯定也清楚


明白這個東西或概念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用,會造成什麼影響。就算理解了。

比如知乎,是一群好青年奮鬥而來,人們可以在上面提問回答,提供了一個知識分享與進步的平台。


really understand sth is extremely difficult

generally, the time we roughly know

what

when

who

where

why

how

about that concept

many many teachers from high school to univ. repeat these words again and again.

this computer can"t type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個人覺得,就是這種感覺:

第一步:能用自己原有的知識解釋這個新知識。

第二步:能用這個新知識解釋別的新知識。

做到第一步,泛泛的理解;做到第二步,真正的理解。


我最近看到一篇啟發性文章 需要補充下你的觀點 就是 比如你說的游泳 因為你的經歷裡面 已經含有了這些情景了 所以 你能通過語言來表達出來 然後 當你教導別人的時候 剛好你也在做了一個當場的示範 他們就明白了你所表達的語言 就是你心目中的經歷 。有時候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 一個人腦海中的一個東西 就叫A吧 和另外一個人的腦海裡面的信息不一樣 但是 你的腦海中能過通過其他一些相似的東西 來代替你的想法 而剛好 那個初學者也和你擁有相似的東西 然後 你說的 他就懂了 比如 英語單詞newspaper 一個不懂得單詞的人 腦海就只有廣州日報 報紙 而不知道啥是newspaper 你告訴他 newspaper 就是 大概像廣州日報這樣的東西 他就理解了 可能你心目中指的是金融時報 但是 由於你腦海中的有與初學者相似的經歷 如廣州日報 所以 理解一個知識就是這樣解決了 這是我對一個網友的評論 但是我暫時通過一些文章和你們的評論 得到了一個啟發 大家認為怎麼樣


一個很簡單也很容易驗證的方法就是一位科學家說過的你去解釋給你的奶奶聽(知識面相差很大),如果你能那就是徹底的理解了。


現在的離散老師就還不錯,他經常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專業的辭彙和嚴謹的數學概念證明之類的用生活慣例和習語來解釋給我們聽,我想他就應該是理解那些概念的吧。當然與此同時,個人覺得還有一點很重要:學習概念和一個新東西的時候往往會引進一些新的思維和構造方法之類的,這點是拋開所有不同領域內各種知識後的一種靈魂似的東西。各行各業,各門各科應該共享(至少是有交集的)有一套學習方法和思維邏輯吧。。ba。。bla。。bla。。


我覺得是知曉事物、產品、概念現狀如何,從哪而來,去往何處~還有背後的原因和對外物造成的影響~

比如探尋我們的宇宙,從何而來,將去何方,現在是什麼狀態,他保持現在狀態的推動力和原因為何?以及它會對我們內心或是認識會產生何種影響。認識的層面和深度不同,反映了對宇宙理解的深度的差距,但是對這些方面有了了解,也就算是對宇宙有了自己的理解了。


理解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劃分,按照不同的情況進行分類,有同感的,可以按照這個思路琢磨琢磨。


能夠用通用的語言向別人解釋,讓正常人、普通人都理解,這樣就算自己理解了。

新理解的人又能夠向跟多的人解釋。

你肯定要說&<還是沒有解釋"理解"啊!!??&>

哎呦!還真是......


讀書的時候,一般不懂的話會無法理解,需要找可以解釋的例子描述然後逐字理解;工作後,去學新的概念,基本都是在有情況背景的時候學習,比較有環境把抽象拖回現實再融會貫通。我覺得理解了一個概念對於我來說,就是能通過這個理解去把握下一步做什麼或者解決下一個問題,那這個就算OK了。


個人感覺理解分幾個階段吧

1:命名

2:運用

3:改變

4:衍生

心智模式

可能有點跑題,但我想說一件事。學游泳:剛開始同學教我,一開始告訴我手臂這樣,腿那樣,呼吸什麼樣。剛開始感覺按照他說的做不可能不沉下去。但是經過一定量的練習之後我學會了。我開始教別人,而且我發現我教別人時所說的話與同學教我時幾乎一樣的。但此時,這些話是經過我自己的理解和練習總結出來的東西。被我教的人開始的反映跟我初學游泳一樣。

這就讓我思考,是我說的不明白還是他理解能力不行。又想到自己學初學時的反映也是此。此時的我與初學的我唯一的區別就是一定量的練習。

所以個人覺得理解是一種心智模式,需要練習來獲得。而且練習是唯一途徑,因為這種心智模式是無法言傳的。(一萬小時原理:不管你是否是天才,如果想在某一個方面達到世界頂尖水平,你需要進行有深度的練習,練習時間在10000小時左右,大約10年)


理解應該分一定的程度,但與此矛盾的是全部理解又沒有確切的界限,所以理解不應該分程度。根據個人的不同看法,理解也是不同的含義。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理解分多個層次。

比較深入的是到了抽象層面上去看待問題。


在評估是否理解某一事物的時候,我們必須要認清理解的目的是什麼、理解的結果對於目的是否有效、理解的結果在無條件的情況下的有效性。

先說理解的目的。

首先,我個人認為理解一詞的最終目的是無法達到的。比如說,「我理解哲學」這一句話,本身在嚴格的語義情況下是不可做到的,因為哲學會不斷發展、哲學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哲學的內容過於豐富。真理無法被窮盡。所以,一般而言,理解只有相對的一般目的。

其次,理解的一般目的是作用於你想使用該事物的目的。比如,還是拿「哲學」舉例子,一名考試學生學「哲學」,可能只是為了畢業;一名教授學「哲學」,可能只是為了發文章;一名普通工人學「哲學」,可能只是為了排解憂愁,尋找正能量。那麼他所需要理解的「哲學」是不同的,學生可能注重書本上的概念和習題,老師可能需要清楚邏輯和對事物和聯繫的解釋,而普通工人只需要知道一些心靈雞湯,用在他的實踐上就可以了。

最後,理解在無條件的有效性,是指理解的結果在不考慮你是學生、老師、普通工人的情況下,對原事物所在範圍內任意事物能夠提供的解釋力。這一點並無任何恆定標準。比如,理解「哲學」的多少,可以通過用你自己的話語深入淺出對不同流派、不同領域的哲學進行解釋來判定,最終結果可能仍舊取決於權威的判斷。

以上內容理解的最好實踐應該就是Young提到的費曼技巧:

來自譯言網·精選

十天內掌握線性代數:驚人的超速學習實驗

拿張白紙;

在白紙頂部寫上你想理解的某想法或某過程;

用你自己的話解釋它,就像你在教給別人這個想法。

http://select.yeeyan.org/view/94114/329073


推薦閱讀:

存在導函數每一點都不連續的函數嗎?
關於實數理論的幾個想法?
如何求解這道卡特蘭數的擴展問題?
學習數學專業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大家有誰初學流形用的是陳省身微分幾何講義,怎麼評價這本教材呢?

TAG:哲學 | 數學 | 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