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為什麼能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在香港工作過好長時間,香港分部我建立的,沒事兒還去借督導名義混吃混喝,所以說些自己的感覺參考下。
一、為什麼紐約和倫敦是數一數二的金融中心
通常情況下人們只是一說,倫敦、紐約、東京是金融中心,但是卻很少人知道根本原因。知道歷史的都知道,倫敦是老牌資本主義發源地,紐約是新世界金融發源地,但是為什麼不是鹿特丹,不是法蘭克福,不是新加坡,不是東京或者班加羅爾。原因是這樣的,倫敦在工業革命的時候,大量的實業發展,那麼就聚集了很多資金,和實業項目資源,正因為這些交易容量,才讓倫敦隨著貿易信息以及項目信息成為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所以工業革命在這方面功不可沒但是本質依舊是兩個,一個是融資需求,另一個就是交易。而紐約之所以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很大程度跟一戰二戰在歐洲,美國的社會相對穩定,而且本身有政策支持融資需求和交易容量的關係。
那麼就算是有這兩個還不夠,因為資本的逐利性,導致誰先打破規則誰先盈利的博弈困境,所以這裡面是否有相關的決策部門能夠本著相對公平的保護市場的原則,而不是純粹的保持某幾個機構的原則,來建立遊戲規則,讓大家都在這個遊戲規則下進行融資和交易,至關重要,而絕大部分其他地方,往往在面臨利益選擇的時候優先選擇了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者。這就是為什麼有效交易者和投融資方面願意到這兩個地方去的原因,倫敦和紐約的市場在很長時間內也非常混亂,並不是普通人想像的那麼完美,即便是現在。
(有空就118層世界最高的游泳池游個泳)二、為什麼香港會成為倫敦紐約之後的金融中心
首先香港成為金融中心是英國創始,中國輔助發展的。香港成為金融中心,很大層面是有英國的關係的,這個得實話實說,因為英國殖民時期,英國政府內有很多有名望的家族和有識之士,認為在遠東區域應該建立自己可控的金融中心,這樣就可以方便本國的經濟發展和亞太區各個殖民地的資本和貿易統籌。為什麼不是印度和東南亞地區?實際上印度是嘗試過的,但是最終因為地理優勢和深水港,以及民眾接受程度和文化問題,畢竟租約的殖民地和當時的清王朝,在各國制衡方面要比當時的印度的相關統治階層要更為獨立一些。但是是不是現在香港人應該感謝英國這個決策呢?這個自己愛怎麼想怎麼想吧,反正英國人一開始沒有為港人服務這個意識,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從幾十年前,隨著香港回歸的日程的確立,英國已經在進行撤資和常規的資本動作了。但是因為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體的關係,國際市場對於封閉的中國需要進行資產配置,而中國也需要一扇窗戶,所以香港才進一步發展穩定為世界金融中心。
然後就是成為金融中心的關鍵的問題了:融資需求和交易。大家都知道香港是作為貿易自由港的,香港的融資需求和交易主要是幾個方面:
1、香港本地的房地產和金融機構的相互發展。作為全世界社會發展的一個最不好的典型之一,香港的房地產發展大大的促進了銀行業和其他金融機構的發展,但是長期而言,房地產的利潤和金融業的輔助,會造成社會整體的不平衡,從而最終影響,限制其發展。2、香港是不倫不類市場。我們專業人員之所以把香港稱為不倫不類市場,是因為它既是國際遊資的自由港、集散地;又是中國內地對外的窗口。所以香港市場很容易受到這兩方面的影響,從而表現出不那麼純粹的市場特性。來自內地、國際、香港的三方面資金和項目在這裡彙集,進行融資。3、為了輔助上面的這些業務,以及進一步追求利潤,所以在香港的金融機構仿照美國金融機構開展了各個業務線,表面是為了完善市場環境,實際就是為了多盈利。而香港回歸前的立法會和政府,對於這種本身也有利益連帶關係的提議,基本都是支持的,因為很多高官本身有著非常深厚的商業背景,這是有利的,而且有助於協同盈利和繁榮市場。4、在一段時間,香港實際上還是亞洲的洗錢中心,隨著香港回歸後,監管嚴格,據說很多洗錢需求已經轉道到了新加坡。(思考一下經濟和人生)因此香港作為在亞洲提供了最好融資環境和交易環境的交易場所,還最大限度的保持了交易的進行,即便是2008年金融危機美國限制做空,2010年限制高頻,美國拆分銀行的交易部門,去年中國內地市場大動蕩限制做空,在香港也沒有受到什麼限制,包括出各種問題的衍生品。當然這裡面也有個隱患,就是有些衍生品的確沒什麼意義。不過香港為了保護自身的國際地位,都保持了交易的正常進行。同時,還跟中國的崛起有關係,中國的社會經濟的穩定,對香港的支持作用比評估的要大得多。要不然即便是東京和新加坡,也沒有競爭過香港,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並不完全是金融行業多努力。同樣的香港的金融行業過於包容,這就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魚龍混雜的情況比較多。而且因為某些信息溝通不暢的原因,香港的監管機構對於中央的監管機構,臆測的潛規則過多,有很多事情其實就是溝通不暢和害怕官僚主義造成的,其實中央的監管機構在依法治國方面做的不比美國監管機構差,真要多共同交流經驗共促發展,對於廣大合規的市場參與者也是好事情。
但是事情都有兩面性,之前香港崛起的很大原因在於地產、金融、旅遊、貿易。地產得益於香港政府和房地產商相關推動,你真長期在香港居住就會發現,地方小很容易限制人們的發展眼光的,但實際上地方沒那麼小,起碼沒宣傳的那麼小,而且很多老百姓生活並不方便,有錢人很方便,那麼香港的房地產是否還能那麼保持高位;金融在很大層面上,相當一部分業務相當於金融領域的貿易公司,就是A是國外,B是國內,香港扮演C協調AB賺差價,但是現在內地的很多領域放開了,那麼就直接AB談,沒C什麼事兒了。旅遊方面,很多負面報道還是有局限性的,內地和香港應該多交流,內地的多到香港遊玩遊玩,吃些好吃的,絕大部分港人熱情好客,都是老百姓,很熱心的,有時候比北京大爺還熱心,而且有維權意識;香港的也應該都往內地跑跑,不要總看報紙宣傳,親眼見到才為真,思路和業務條線、盈利空間也許都會有很大啟發。
(吃多了健個身)以上即為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聽。
(圖片輔助解釋香港為神馬會是金融中心~)最根本的原因,是英國法體系
世界級的,真正靠業務輻射力/影響力,而不僅僅是靠數量的金融中心,沒有不在英國法系地區的,倫敦、紐約、香港、新加坡,大陸法系的東京、法蘭克福、巴黎影響力罕有影響超出國界的,盧森堡、蘇黎世、迪拜都只是離岸中心,甚至廣義的洗錢中心。
「法無禁止不為錯」的英國法系不鼓勵秋後算賬,金融創新暗含的違規成本小,事後糾正餘地大。
「法無規定不能做」的大陸法系容易秋後算賬,變相懲罰金融創新,而且法條總是跟在實踐後面疲於奔命,難以精確或窮盡,人為的法庭/政府解釋,易於受到利益導向影響。
你覺得上海還有戲么?二中院逐步引入案例援引手法值得鼓勵,但是司法還需要執法記錄,沒有累積個幾屆政府與幾次危機的時間,不會令人信服的。
其實香港的FICC交易是比不過東京和新加坡的,但是因為服務中國市場所以股票發行會強很多。日本監管體系比較特殊,而新加坡的覆蓋能力僅限於部分東南亞地區,還要面對迪拜的競爭。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和韓國的業務都在香港的覆蓋範圍之內,上海有法律體系的問題,因此短期內香港的地位都不會被撼動。
我看過的一個說法是紐約+倫敦+香港的上班時間能做到全球24小時覆蓋。也就是說香港人下班的時候倫敦人上班了,倫敦下班的時候紐約上班了,紐約下班的時候香港又上班了。另外香港以前是英殖民地,英語普及程度較高,又跟大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在東八區脫穎而出。
瀉藥,二十個回答竟然沒一個能把排行發出來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是全球最具權威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指標指數。由英國智庫Z/Yen Group從2007年3月開始,對全球範圍內的46個金融中心進行評價,並於每年3月和9月定期更新以顯示金融中心競爭力的變化。該指數著重關注各金融中心的市場靈活度、適應性以及發展潛力等方面。評價方法是對國際金融服務專業人士發放網路問卷,統計他們所關心的指標和問題。
(以上文字大部分來自百度百科)
關於答主問的評價指標:
五個大維度下怎麼細分,可以去官網查詢官網地址:GFCI (截圖全部來自於官網全文正本)可以查看往屆的所有報告全文、調查問卷、研究方法甚至還有些數據。想知道為什麼,仔細翻一下全文你就知道為什麼了。關於各種指數評選,因為各個機構用的模型、取樣方式不一樣,我覺得真沒什麼好評論的。選取維度差別很大,權重也不一樣。
比如說還有這樣的:全球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發布 滬港並列第五(不知道哪來的自信。。。)
要是把國有資本注入算一個維度的話,我大帝都估計也能和紐約倫敦比肩。關於香港業務體量方面單說IPO,去年香港IPO部門募資全球第一金融業行業自律和政策法規監管簡直不要太齊備人力資本方面,香港金融監管者的專業和眼光(至少證監會主席都是實打實從金融業摸爬滾打出來的厲害角色),從業者的敬業和勤勉,內地倒是真應該好好學一學。因為中國。
最煩那些說什麼因為中國的,中國這麼牛逼上海咋不是金融中心,一群地命海心的井底之蛙。遠東地區肯定要有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因為紐約和倫敦都離的太遠,很難直接覆蓋到遠東。香港能在遠東地區脫穎而出,是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造成的:一是政治地位比較超脫,無論之前歸英國管還是後來歸中國管,都保持了較多的獨立性,說白了,即使跟英國或中國不對付,也不會介意跟香港一起玩;二是法治比較健全,香港沒有民主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但是香港的法治基礎打的很牢,英美法系的優點很突出,金融也許不需要民主,但是絕離不開法治,法治是信用的保障,信用是金融的基石;三是位置好,地理上也算是遠東的中心,維多利亞深水港屬於天賜良物,很容易成為貿易中心,貿易中心是金融中心的先決條件;四才是背靠中國大陸,發揮了窗口作用。幾個競爭對手的話,新加坡第一第四差點,東京第一第三差點,上海第一第二太差。上海是有潛力把香港拉下馬的,但是目前來看上海的法治建設要追上香港,遙遙無期,隨時都會被搶,國際資本哪敢雲集上海?
金融中心的本質,就是錢在那裡
比如香港,新加坡,因為是物流中心,大量的現金流。上海,全長江流域的貿易都在那裡,後來辛丑條約的錢都是從上海走的。而本質來說,上海和香港的金融崛起,是伴隨著英國鴉片的進入。英國鴉片掠奪的財富都在上海和香港,也誕生了滙豐銀行(HSBC),也就是上海和香港銀行集團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當時上海的首富沙遜家族,現在香港控制滙豐的董事,都是當年的鴉片大販子。
英屬印度當時的金融中心,其實是在加爾各答,也就是恆河的入海口,鴉片,黃麻等在當地交易。孟買的崛起,是因為棉花的貿易。不過隨著印度獨立,中國獨立,舊有的鴉片貿易不見了,自然就不存在什麼金融中心了。中國以前的金融中心,是在山西,就是因為當時中國的大量的貿易通過山西運往恰克圖,然後通過俄羅斯去歐洲,有了大量的錢,自然就會有對錢的管理的需要。後來洋人入侵,山西人完蛋。直到民國期間,山西的金融依然實力強大。
人類歷史金融中心的興衰是常態,隨著貿易路線的開闢就會誕生金融中心,隨著貿易的衰落金融中心就會離開。威尼斯當年是全歐洲的金融中心,呂貝克是波羅的海的金融中心,現在都被大西洋航線的倫敦阿姆斯特丹取代了。美國一開始的金融中心在波士頓和費城,而因為伊利運河的崛起,紐約芝加哥變成了金融中心。
如果真正的絲綢之路開闢,香港新加坡這樣的物流中心被大陸城市取代是很快的事情,很快就會衰落。跟什麼民主沒有一分錢的關係。因為在本土洗錢既不安全又容易惹事。
目前還是東京更勝一籌吧,畢竟交易時間都是東京時間,倫敦時間,紐上和紐下,
1是經濟作用,前兩個代表不同時期的市場中心,香港中心代表了亞洲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當年內陸從香港轉口貿易到世界各地交易量和世界各地從香港轉到大陸貿易十分巨大,加上台灣、韓國、東南亞國家就更加厲害。其二是地理位置,三個金融中心,時差是8個小時,使得世界貿易可以不間斷的進行。第三還是政治穩定。首先外部是中美英在其中頂力支持,這也是最為重要的,三方都在一定方面都互取所需。隨說面積不大,但是沒有出現社會內部動蕩小。所以他就成了,金融中心。
東八區啊,上班時間8小時,紐約倫敦香港就可以全球覆蓋了。東八區的競爭者是東京 上海 新加坡 香港。目前香港勝出。
看了下,這是個2012年的問題,為何現在忽然來回答啊。。。
現在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成立。論總市值,香港也就深圳的水平,比上海還低一點,論成交量,香港幾乎比上海深圳低了一個量級。
香港的榮光只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了,東方明珠註定了只能在上海!
香港,還是好好反省一下,思考一下如何保持在中國前10大城市中吧。。
~~~~~~~~~~~~~~~~~~~~~~~~~~~~~~~~~~~~~~~~~~~~~~~~~~~~~~~
有人說到了GFCI的排名,這裡解釋下這個東西。首先說結論啊,這個看看就好,一笑而過,說什麼業內權威,那都是不好好讀書的孩子。其次啊,我先給自己留個餘地。我不是經濟相關專業的人,也不是專業研究排名的人,只不過我覺得有些事情是顯而易見的罷了,如果有錯,歡迎指正,言語若有狂妄之處,那是半瓶子水晃蕩,大家笑笑就好。這個排名,具體方法確實可以去網上看。他不是一個客觀的排名,他是一個主觀的排名。他是做得調查,而且是公開調查,不需要你證明你的身份的,一共也就3000多份問卷罷了,而且不是每個人都對所有項目所有城市評分的,所以,不能代表業內人士的看法。
如果想知道他怎麼評分的,可以自己去填問卷啊,我就填了一份問卷。他大概就是兩部分,一個是你是在哪裡干哪個行業的,一個是你對全球各個城市的評價如何(十分制),當然,還有自由發揮的評論部分,但這個不構成評分的數據基礎,應該是他們「分析」的內容。當然,他們必然對問卷有一定的篩選,但是,3000人,在幾個領域,評價幾十個城市,考慮正常人估計僅僅評價自己了解的城市,對一個城市的某個領域做評價的有幾個人?就不要說這本來就是主觀評價。況且,他們並沒有問你具體是哪個公司,哪個部門的人,也就是說本質上是無法確定評分的人是不是專家,要讓問卷有效,我目測最多本科生的水平,認真答題,就夠了。當然我肯定不是認真答題的那個,正常做調查是要篩出我的。主觀調查這個就有說到了。你是英國的企業,如何確保樣本分布的合理性?如何排除所在國的干擾?這個調查明顯是沒能排除干擾的。顯而易見的就是倫敦高於紐約。紐約和倫敦哪個才是世界金融中心?這個只要是聽說過這兩個城市的人,都知道是紐約。倫敦何德何能排在紐約之前?倫敦不過是日不落帝國的餘暉,紐約才是真的,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其他的頂多算地區金融中心。
說到這裡啊,安利一下《是,大臣》這部英劇,裡面有大大地調侃了倫敦金融城。有一個銀行家想找關係在退休後找個政府部門任職,人家舉了幾乎所有的例子,他都說他對此一竅不通,最後說,經濟呢?這個總行了吧?,他說「開什麼玩笑,我是銀行家,我怎麼會懂經濟學這麼複雜的東西」。
主觀的臆斷上,西方對東方是極其不了解的。他們的今天和大清帝國的末年是一樣的。所以評分中對和英國聯繫較弱的國家的評分必然是比較低的。而且這些評分,尤其是歐洲,特別看重一項國際影響。這個真的是歐洲強項。小國林立,一個不小心就是跨國企業,哪像中國,你做到世界第一,搞不好也就是個國內企業罷了。這種評價體系,在把中國這種國家和英國這種國家放在一起評價的時候,一點意義都沒有。
說了這些是本質上批判這個評價就是個娛樂項目而已,接下來談一下假定這個評價有那麼一點價值,為何不能用來註解這個題目。
題目首先就說了,「大」,第三大,不是第三強。這個調查,本質上是調查強不強,不是大不大。就是說不是調查總的GDP,是調查人均GDP。所以,拿出這個數據,本身就太不專業了。我們和國外在人均上任何和人均相關的項目上,基本都不行啊,我們是發展中國家嘛,人家是發達國家嘛,人家人均GDP是我們5-7倍嘛。這我們不僅沒有否定過,我們一直在強調,試圖讓那些不睜眼看世界的西方人注意到。
此外,我認為,「強」這個字,其實不是人均的意思,相對於人均高,總量大更能代表強。我們澳門人均GDP是美國的兩倍,在世界也是排前三的,是不是澳門就比美國發達了?是不是澳門就比美國強大了?美國作為公認的世界第一強國,你仔細看他的數據,它相對於其他發達國家,基本上所有的優勢都來源他大。拋開總量談強度,毫無意義。
~~~~~~~~~~~~~~~~~~~~~~~~~~~~~~~~~~~~~~~~~~~~~~~~
西方的媒體報道,西方的排名,聽聽就好了,不要太在意。比如說大學排名啊。好像美國有一個排名,在工科上清華已經是世界第一了。大家還不信。呵呵了。這還是把大學當作科研機構來排名的,要排科研機構啊,把中科院拿出去,那排名才好看呢。大學既然是大學,不是研究院,還是應該考量當前的學生在未來40年的職業生涯中的預期成就來評價啦。雖然由於這個預期不能客觀評價,所以事實上,大學排名都是笑話,根本就沒有誰比誰靠譜一說,都在遠遠不靠譜的地方呆著呢。但是就本科生來講,可以肯定的是,當前清華北大是毫無爭議的世界第一第二。他們當前的學生畢業後做出的成就,世界上沒有其他學校的學生能夠相媲美。雖然這個有點拼爹的性質,但是大家已經公認拼爹也是核心競爭力嘛。當前金融業,上海深圳的質量確實欠缺,而且短時間內不會達到或超過西方比如倫敦的水平。但是,如果要說給金融中心們排個名,綜合考慮當前的形勢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他們絕對是第二第三。倫敦、香港不過是明日黃花,不值一哂。同行中,紐約才是他們唯一的目標。其實真正一個級別的是紐約和倫敦,香港比起來是小一個level。但是也不差。
金融中心的交易包含債券和股票和期貨和期權和更複雜的衍生品比如信用違約互換。銀行系統內部貸款在沒有打包形成mbs和abs之前,這些信貸業務是銀行自己做的,或者私下談判交易的(如果有,比如不良債權轉讓)。因為銀行自己本身是中介機構,是金融中心的一部分,所以全國性總部,具有全國性大工程信貸能力的國開行和各大行總部,都在北京,所以北京是金融中心。
但是,商業銀行的貸款大部分分散在全國各地,所以每個城市的cbd基本上就差不多是當地的金融中心了。
說完北京和各地,說說上海和深圳以及香港。
先說上海和深圳,一個想當紐交所,一個想當納斯達克。但總的來說,兩個旗鼓相當,從支持創業講,都不如北京的股轉系統。但是從股票交易額包括商業銀行總部以及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總部來看,上海深圳都很不錯,業務也非常齊全,上海的期貨交易所還是全國第一,包含金融期貨和最重要的商品期貨(燃料油、螺紋鋼、黃金)。從ipo講,上海深圳也差不多,但是深交所好像有超過上交所的趨勢,因為中小板和創業板搞得比較火爆。
再說香港,香港其實已經沒落了,在大陸公司香港上市之前,香港其實很排不上號的,就那麼一些本地股,大家吵來吵去,很無聊的。然後大陸股票的香港發行,導致了香港的繁榮,國企股佔了很大比例。香港具備一些衍生品業務但是聊勝於無,都是投機很嚴重的。香港的創業板搞不起來除了上市公司資質不佳外,最重要原因是香港金融機構水平不足。香港金融機構對傳統行業更熟悉,對新技術理解有如天書,只剩炒作。這個香港善於搞房地產炒作是有密切關係的。香港的交易費用也要高於大陸,畢竟是為了賺錢,其他都好商量。香港的監管水平也比大陸強不了多少,可以說半斤八兩,各有各的問題。香港是死板,大陸是不講規矩。
然後,因為現代交易手段的發展,金融中心其實已經沒那麼重要了,金融可以分散化,這也是合理並且有利於分散風險的。當金融機構都分散化,特別是私募基金(對沖基金)、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分散化之後,非常有利於金融業務的更加貼合當地業務,從而保證金融融資與投資有效性。
而金融中心也不需要貿易做必要條件了,那是歷史上的條件。現代金融中心需要的就是物理支持和人才支持和財稅支持。物理包括硬體和基礎設施等,包括交通,因為金融中介要經常出差。人才包括金融人才和媒體人才。財稅支持包括稅收優惠等。
所以現在金融中心如果是交易結算中心,那麼就是各大交易所所在地。如果是機構中心,那麼就是一些中介機構所在地。所以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可以說是四個不同的金融中心,但是都在激烈競爭和變化中。其他的各個中心城市也有自己的金融中心,那就是機構集中之地。比如銀行、保險、證券、基金、對沖基金、風險投資等。
香港因為歷史和大陸照顧形成的所謂第三金融中心早就已經不行了,沒有中資股,香港差很遠很遠。所以與其說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不如說是大陸全面開放前的歷史產物。如果大陸實現了資本項目全面自由兌換,那麼香港的地位可能還要下降。畢竟深圳很不好對付。
49年後大陸對西方閉關鎖國 香港就成為中轉站 香港也是在49年後才超越上海 沒有大陸 香港跟新加坡更沒法比
第三大金融中心分明是東京
以滙豐為首的強大的金融銀行體系為支撐,還有一個是遠東最大的自由港。不過香港的是區域性金融中心和紐約倫敦不是一個等級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陳冠希「艷照門」後香港娛樂圈再無新星出現?
※二戰中香港的表現如何?
※如何看待港台演藝圈頻繁爆發的艷照門事件?
※香港重疾險與內地重疾險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