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互聯網產業發展現狀如何?
本土互聯網從業人員告訴你兩個字慘淡
如果從互聯網行業角度劃分城市地域的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可以說是第一梯隊,是互聯網行業的一線城市,而最近些年崛起的成都、廈門,也明顯感覺到勢頭迅猛,它們從各個省會城市中嶄露頭角,搶下第二梯隊,特別要說的是成都,近幾年迴流成都的人才不斷增多,根據拉鉤網的調查,去年成都互聯網人才流入73914人,流出39339人。睿哥當年在深圳從業的時候也經常性的會收到成都舉辦的迴流招聘邀請,還曾被許諾了大量的扶持補貼政策,可見他們對人才需求的渴望。而反觀武漢,這座中部的中心城市,除了聽說多少多少億的大筆投入城市建設之外,在互聯網領域,卻鮮有聲響。
但是在2016年,武漢的互聯網圈似乎有了不一樣的氣息。鬥魚TV,這個曾經出走離開過武漢又重新回到武漢的創業公司,忽然出現在公眾面前,它迎來了1億美金的B輪融資,以及互聯網上層出不窮的事件營銷,這時很多人才發現,哦?原來這是一家武漢的互聯網公司。
那麼,現在的武漢互聯網環境到底如何呢?
人物
26歲的孫靜琳,曾就職於深圳快播,UI設計師,2013年回漢,從事互聯網金融行業,她說,武漢的互聯網氛圍其實非常尷尬,打著互聯網氛圍的旗號,其實實行著國企的思路,思想還沒有轉變。對於未來的打算,她希望能夠進入到大部分是由迴流人員組成的公司中去,找到志同道合的團隊。
34歲的陳磊,曾就職於深圳騰訊,任拍拍網產品經理,2014年回漢後,工作不到一年,又再次踏上前往深圳的路程,同樣,他也認為武漢的互聯網氛圍需要進一步的改變,否則難以留住迴流人員。
25歲的邱俊瑋,武漢本地的ios開發工程師,2016年前往深圳,年輕的他認為,自己應該去一線城市鍍金,等到武漢的環境變好之後,則可以考慮以迴流人員身份回漢。
34歲的李濤,前騰訊UI設計師,2014年回漢,現任某上市公司首席UI設計,目前已經在武漢成家立業,有房有車,在大型公司的他,日子過得相對穩定舒適,他表示,雖然武漢互聯網氛圍落後,但壓力也相對一線城市較小,就生活而言,還是有不錯的競爭力。
薪資
薪資上面也較北上廣深有著相當大的差距,據調查,產品經理崗位同等經驗能力的人才在武漢平均所拿的薪水大約只有一線城市的45%左右。其他崗位UI、開發等基本上類似,雖然說武漢的房價也比較低,但除房價外的整體消費水平並不比一線城市低。因此選擇回漢時需要做好心理準備。不過從迴流的整體情況來看,迴流的人員薪資水平普遍要高於本地的人員一個級別,可見去一線城市或者BAT鍍金還是非常有用的。
工作氛圍
薪資並不是決定性因素,其實最讓人蛋疼的是工作氛圍,迴流人員往往非常不適應武漢公司工作氛圍和思路,特別是產品經理,UI設計等這些靠近業務前端的崗位,武漢多年以來都是一些軟體外包和IT系統集成開發公司,導致了很多管理思路完全是已技術為導向,產品經理淪為項目經理,UI設計師淪為美工,技術人員決定產品功能。這些又讓我們互聯網從業人員如何接受呢?並不是說這種形式不好,而是項目型的主導的公司,往往不太對互聯網公司人員的胃口,導致入職之後的流失率較高。互聯網公司常常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產品驅動技術開發,產品經理協調各部門角色,推動項目,運營部門負責線上運營和反饋。所以很多根本上的思路是需要一批又一批的迴流人員來影響和改變的。
創業
最後再說創業環境,睿哥創業舉步維艱,公司名就不提了,以免有軟文之嫌,創業一年多,整個過程中,約見了不少本地投資人,伴隨著各種被坑,睿哥決定自掏腰包撐住團隊幾個月,最後還是在北京拿到了投資,本土投資環境,除了青桐會,政府也沒有什麼扶持,投資公司與一線城市的VC實力和眼界也相差甚遠。不過好處也是有的,那就是創業人力成本低一些,因為畢竟薪資低…
分析
睿哥回漢三年,能夠看到武漢互聯網環境一路向好,但從整體來說,武漢還是落後一線城市五年以上,那麼,為什麼成都、廈門類的城市,互聯網行業可以崛起成為城市支柱,而武漢,這座人才濟濟的中部中心城市,在互聯網方向上一直未有大的起色呢?睿哥認為,原因有三:
1.
人才問題
唯楚有才的武漢,怎麼會缺少人才呢,武漢是著名的大學城,擁有高校82所,據全國第二,在校生據全國第一,可人才卻還真就是限制因素之一。在武漢,並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想要一畢業就去一線城市打拚,而是在這座城市,承受著巨大的應屆就業壓力,而正是由於這個階段的人才過多,競爭過於激烈,壓低了人力成本,導致了武漢軟體外包行業蓬勃發展,外包行業則極大的限制了創新,也束縛了人才。除此之外,中高端人才的匱乏,也是導致互聯網行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沒有高端人才幫帶畢業生,也就形成不了一條完整的人才培養閉環。因此睿哥認為,迴流人才的增多將會逐漸改變武漢這個互聯網環境。
2.
政府扶持
去年的時候睿哥曾和一位從事互聯網教育行業的創業者吃飯,從他口中能夠深深感受到政府對互聯網行業的不重視,他訴苦說,政府部門更喜歡那些光電子、半導體等實體科技行業,很多時候在參與一些政府舉辦的項目時,明顯感覺到低人一等,就連走路,也是落在後面,前面則是實體科技行業者與政府官員一起高談論闊。
互聯網行業,雖然不能夠像實體科技行業一樣迅速帶來投入產出,但在如今的互聯網浪潮之下,武漢的本地政府對行業的扶持力度還是太小太小,僅依靠民間市場的力量來推動,還是太慢,武漢著名的demo咖啡,從事互聯網行業咖啡館孵化器,也在去年宣布由於經營壓力,關閉咖啡館,轉入寫字樓繼續從事孵化器事業,Demo咖啡的官網也從此關閉了,非常遺憾。
3.
行業風氣
行業風氣的形成初期很大程度要取決於老闆,武漢本土並不是沒有老闆注意到互聯網行業的興起和發展,相反許多本土老闆都嘗試過進入互聯網行業,他們花了大價錢從北上廣深挖來的職業經理人或其他高級人才,卻發現,兩者的價值觀難以融合,職業經理人們覺得董事會層要求奇葩而且坑爹,董事會覺得花了那麼多錢的職業經理人名實不符,於是一拍兩散,結果就是職業經理人們在圈子裡宣揚說武漢互聯網環境沒法干,老闆們也不在相信互聯網行業是風口上的豬,誰都能飛一把。
睿哥認為,這三點,是目前限制武漢互聯網行業發展的一些主要原因,也許只是片面之談,但作為一個從業多年且曾經四處漂泊的人來說,這些理解也許是很多人的感受。
最後的話
雖然吐槽了這麼多,但是作為一個互聯網行業中行走多年的人,又作為一個武漢人,依然深深的希望武漢的互聯網環境會越來越好,現在本地行業已經湧現出」Zoo圈」,專註於武漢互聯網圈子的社交網站,還有黃鶴會,專註線下圈子活動組織,他們都在逐漸壯大。
如今當我們重新審視武漢這座城市時,你會發現,這裡不止有工地和鴨脖,還有那些萌芽一般的創業團隊,戀愛筆記,駕考寶典,航班管家,這些是幾年前就落戶武漢的知名創業公司,還有去年崛起的漢口泛海CBD華中互聯網產業基地,那裡集中了大批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如一起好、長投在線、漢金所、http://ID58.cn等等。除了公司逐漸增多,人才迴流的現象也逐漸顯著,大批迫於買房壓力的北上廣深漂們盯住了武漢一萬/平左右的房價,房價的誘惑使得在外漂泊的人民希望找到家的安全感。在今年年初的光谷楚才匯上,鬥魚、卷皮、百納信息、車來了等近20家本土互聯網企業集中發布需求信息。一年來,武漢互聯網企業技術研發崗位,持續保持高強度招募水平。
最後,小小情懷一下,武漢互聯網,想說愛你並不容易,但我們依舊會努力去愛你,我們會在這裡一起為武漢互聯網的成長而奮鬥。
本文由@chenrui561原創發佈於Zoo圈(http://www.zooquan.com),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武漢畢竟比起一線來,差距不小,武漢有大公司,有小公司,但是中等規模的公司太少了,
而我想大多數求職者只能去中等公司吧。
不過武漢作為中部城市,湖北的省會,人才優勢僅次於北京上海,現在一線城市生存壓力大,說不定哪天人才往中部走的時候,武漢的互聯網就起來了,互聯網永遠是人才第一,但是感覺10年之內,這個機會很渺茫。我看到這個問題專門註冊賬號來和大家學習討論的,說些個人看法。從「互聯網產業」破題,先說互聯網,互聯網太寬泛了,目前軟體硬體都可以歸入,尤其是武漢這樣的中部地區,在產業發展上追求「集群集聚」效果,會將很多內容打包進入這個產業,包括電商、只能硬體、網路設備等等,後面儘可能的分類聊聊。產業上看,我們將從創業-成長-集群三個維度來討論(感覺挖了好大一個坑)我揣測樓上很多前輩都是互聯網行業從業人士,大家也許聽說過一篇火爆文章,題目好像是《武漢為什麼消失在中國互聯網版圖中》,火到驚動市政府省政府的地步。提到了武漢與雷軍這樣的大佬有緣分,也出過卷皮這樣的新銳,但互聯網產業就是做的「一般」,原因那篇文章里提到了一些,有興趣的可以找出來看一看。我也認為,武漢的互聯網產業發展確實與北上廣深等一線有很大差距,與杭州為代表的新興集聚地也不如,整體處於一個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階段。武漢的產業相對集聚,青山傳統產業, 沌口大車都,私以為互聯網產業落在大光谷(不是說漢口沒有,是少數,且企業境遇都一般,上面有盆友提到的互聯網金融我覺得是另一個話題)。從創業上看,目前光谷的政策環境不遜於國內絕大多數城市,各類孵化器眾創空間林立,創業咖啡遍地(2015年東湖高新區有孵化器約50家,其中國家級13家;有眾創空間約50家,有國家級14家;孵化面積420萬平米,在孵企業和畢業企業均有4000家左右,若干大型創業集聚帶項目規劃建設中,裡面不全是互聯網企業,但占多數),創業大賽也不少,「周周有路演、月月有青桐(青桐匯創業活動)」,創投一年支持超過1000萬元的創業項目也有十幾個,在科技局下設「互聯網+」辦公室,勢已經造起來了。但是,互聯網並不是政策導向性強的產業,政府除了造環境外,最好就是放寬監管甚至在某些領域突破制度瓶頸,任由產業自由發展。目前看,中部城市武漢的突破性不足,互聯網創業集中在相對成熟的領域(電商、遊戲),或者熱度有但業態並不成熟的領域(點名VR),真正本土特色的地球空間信息、智慧教育、資料庫軟體甚至操作系統都沒有成功突圍,湧現出有代表性的創業企業群(頌大教育、海豚瀏覽器等少數典型也遇到了各自問題,我們在後面「成長」里說)。說的不負責任點,目前處於一個浮躁的階段,創業從低技術門檻起,要素市場「天使投資不夠天使(對初創項目缺乏「愛心」)、風險投資不愛風險」,都想著摘成熟果子而不是種樹,創業環境愛熱鬧少清凈,轟轟烈烈的大型活動過去後真正幫助創業團隊對接資源提供個性化輔導的少,各類雙創空間一哄而上同質化。另,還有個吐槽的點,武漢坐擁百萬大學生,但有實力的創業團隊有限,見過的很多都是本地小打小鬧可以,一段時間之後就迷茫做不下去了,這個和我們教育與社會脫節有關係。從成長看,武漢將信息技術作為未來三大產業之一,至少在十三五期間是計劃花力氣培育的(其中)。但回到產業的真正載體—企業,目前本地並沒有特別拿得出手的中流砥柱,產業規模只靠中小企業還是很難(什麼?鬥魚?企業估值高對企業有用,對地方貢獻有限,「全民直播」的門檻在於燒錢吧,怕的就是資本大鱷都來玩)。說幾個我了解點點的,服務外包一直是產業用人大戶,但利潤率低,近五年越來越低,企業多採取保守的發展策略;金融後台就是後台,金融港那麼多人不少是客服,運行部分也不產生稅收貢獻;大企業集聚的運營,騰訊、華為等等在本地都有區域中心,但同樣不產生什麼貢獻,但對於提高程序猿工程獅待遇貢獻不小;信息服務最多最雜,地球空間信息領域有國內技術相對領先的若干企業,但很多年都沒有大突破,和政府公共客戶為主、中前端開發有關,感覺沒有把握住互聯網消費浪潮,被北京深圳的企業超過了;其他行業也有企業但是比較分散,資料庫、工業操作系統等代表企業起步早但對於市場的把握似乎慢了一點,現在發展都少有大突破;還有的做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應用軟體的企業,代表了武漢互聯網行業的活力,目前還是一個積累的階段。從統計上看,光谷的光電子信息產業和武漢的信息技術產業是不一樣的,光谷本地光電子信息2015年實現產業收入4400億元,以光纖光纜光器件為主,偏硬體;互聯網產業屬於現代服務業,2015年雖然實現收入2600億元,但是,其中互聯網產業的貢獻率佔比低的令人髮指,究其原因,還是企業沒有做大做強,盈利水平有問題,我們的企業還沒有佔據行業制高點,還處於或探索市場或探索模式的階段。從集群上看,苛刻一點,我們互聯網產業集群還未完全形成。一是缺少真正意義上的龍頭企業,大企業生態圈無從談起,很多中小企業都是掛靠北上深杭的大企業圈子。二是企業雖多,但不是分工共生的群落關係。政府也想打造一個良好的產業生態,但不是給錢就能解決問題的,互聯網行業除了銀子之外還需要資源接入。從其他的地方的發展經驗來看,要有領先企業的參與才好,要麼是國際大企業集聚的成都天府,要麼是技術領先的谷歌(人家的集群都已經不是地域概念了),要麼是控制渠道、財大氣粗的阿里(互聯網小鎮一夜火遍全國我已經不想再編這個概念了),本地在技術、資本、渠道都不佔優勢情況下(什麼?鬥魚?鬥魚自己的平台技術和流量都沒完全解決),還面臨沿海發達地區來挖企業挖項目,壓力可想而知。政府不是不重視互聯網行業,是這個行業政府過度重視是逆市場的,本地很多企業還想著靠政府補貼、政府項目支撐過活。在本地互聯網企業調研時候,有不少提出,騰訊運營中心來了,開高價碼挖走了我們的人,他們又不產生利潤又沒什麼貢獻,卻讓我們這樣本地耕耘這麼多年貢獻這麼多年企業過不了,政府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說不出話。這裡想多說一句,本地確實有人才,高水平的人才還是不夠,前段時間參與了些獵聘工作,企業感嘆真正的核心技術骨幹或者高管還是要從沿海挖,本地企業發展不足帶來的視野不夠開闊,也限制了人才的發展,同時企業盈利能力不足帶來的工資不高也是員工流失的原因。
可能我們起步較早的企業市場競爭能力不足,我們的創業企業缺少資源接入,我們成長型企業還有模式需要探索,但通過培育自己的互聯網重點企業,進而形成集群的想法沒有錯。雖然喜歡黑鬥魚,但日本直播平台活的好得很,美國ESPN也是類鬥魚起家的,希望本地「鬥魚」們能快快成長,在很多方面不佔優情況下,制度突破也許是支持本地企業發展的最優手段,開放數據、技術共享、壟斷行業開放都可能帶來發展機會。
我知道有騰訊無線研發中心、搜狐武漢研發中心、華為武研所和百納(海豚瀏覽器)在武漢,另外在光谷也有很多創業形公司!
看看武漢的上市公司就知道了,武漢確實缺乏新興互聯網行業的基因和土壤。上市企業大多集中在房地產(比如卓爾)、食品(比如周黑鴨)、光纖通信(比如烽火)行業,互聯網行業除了一個鬥魚之外,其他的都毫無競爭力。
武漢只合適發展成熟的公司去那裡建立分公司或者辦事處,因為人才多而廉價嘛。
感覺太難了。武漢沒有互聯網基因的城市。
武漢整個城市的氣質註定是很難和新興互聯網企業匹配的。雖然武漢現在在很努力的做現代化建設,大的商業圈,地鐵,越來越多利民的現代化設施。但是武漢濃得化不開的市井氣息讓所有的這一切都很詼諧和尷尬。「市井氣息」來武漢轉轉其實就可以體會到了,我在這裡並沒有說這樣不好,只是不符合互聯網新型公司。那麼互聯網公司需要怎樣的氛圍呢?我們可以看看北上廣為什麼會吸引那麼多互聯網公司。完整的現代化是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開化。由於受到來自不同地域文化的衝擊和融合,逼迫著他們去接受和自我改變,所以,讓本土人也變得現代化。而互聯網公司正需要的就是開放的氛圍和開化的文明。其實,按理來說,武漢每年接收來自祖國四民八方的大學生,不是從另一方面衝擊著武漢嗎?或多或少吧,衝擊成果可以從大學生挽留率上來看。這裡有一部分天氣、空氣、交通和建不完的樓等等這些客觀因素,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很難融入到真正的「武漢式」生活。對於大多學生而言,所看即所得,所聽即所得,火熱的武漢人,火熱的武漢性格對他們的衝擊還是很大的。
可見,武漢要發展成像上海這樣的現代化城市,任重而道遠。
就我個人觀點而言,武漢需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的基礎設施,這是基本。更重要的是不要跟風,盲目以「現代化大都市」為目標,而應該想想自己的城市氣質是什麼,獨特即使有瑕疵也是美。華為在武漢建了非常大的研發中心。華為高層稱武漢基地將成華為核心基地,除傳統光電子系統和前沿光電子技術,還將圍繞光合家庭終端的研發和生產展開。就如華為余大嘴所說武漢不僅僅是手機研發,是華為整個家庭終端的大本營。而且國內兩大品牌聯想和華為都將涉及移動互聯網的智能家庭終端的研發放在武漢
不少業務的開展還是以關係和表面工程為主。個別的公司還好。小公司都較爛。
基於這個問題比較早了,
現在已經2017年,特別是陳一新書記來武漢之後 ,
武漢大力發展招商,喊出「百萬大學生留武漢」的口號 ,也在落戶租房買房工資待遇各方面出了很多政策。
而同時本地的互聯網公司,特別是武漢光谷吸引了很多全國巨頭在武漢落地。
不過相比於北上廣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發展,
但是從現在來看,政府政策都已經非常重視這部分 ,只要zf重視,那麼環境一定會變好。
如果有想回武漢的朋友,近期可以多關注下武漢的動態。
歡迎回漢。
不過武漢房價接連漲幅較大 ,後面成本越來越高了!
回武漢已經3年了,對武漢這個城市,我不知道如何描述,記得14年的時候,剛回武漢,那個時候月薪也就三千左右,找了幾天,在朋友的寢室中,我感覺到武漢和寧波的網路營銷氣氛完全的不一樣,甚至有的企業竟然將五險可以當做福利寫在前程無憂上,就是這麼與眾不同,我當時想為什麼這個也可以炫耀,後來面試了幾家後,我終於明白了,原來武漢的企業還真的是很多都不交五險
最後進了一家沒交五險的公司,硬生生的做了三年,其中很大原因,是這家公司包吃住,還能攢點錢,現在我徹底的厭倦了這家公司,想著自己噁心的一個人兼著幾個人活,今年來了後,我一點呆下去的心事都沒了,希望武漢今年能夠找到好的工作,已經快三十了,真的想做出點成績來了。
想不到自己蹉跎了這麼多的歲月,今年狠下心來,一定要好好的打一個勝利仗,做出自己的事業和成就感。 今年也自己做了一個自媒體博客,歡迎大家關注葉東升自媒體-武漢網路營銷-關注網路營銷網賺玩法
沒有這個的生存環境
二線裡面算差的,這個城市沒有互聯網的基因,不看好
武漢只會搞表面工程垃圾城市
我認為「武漢的互聯網產業發展現狀如何?」這個題目換成《武漢的xx產業發展現狀》都可以回答,一個行業的發展狀況更多的要看這個城市的產業基礎和在行業內可整合資源的範圍。互聯網行業更多是在傳統行業中加入互聯網技術,北上廣深傳統行業發達程度肯定高於武漢,各種社會資源的整合程度也更高、交流更密集,簡而言之單就武漢有大量的畢業生、人才因素就能發展好互聯網產業有些偏頗。城市的產業環境、社會資源的交換密集程度是產業發展的土壤,沒見過「城市青年上山下鄉」就把一個個農村發展成城市吧----當然人才是發展必要的條件之一。
推薦閱讀:
※如何開始寫技術博客,怎麼選擇?
※怎麼看樂視控股在矽谷建立260人的造車團隊?
※怎麼看待北京洛哈公司(一起唱 App)CEO 尹桑如此「裁員」?
※互聯網產品的用戶協議效力有多大?點了同意條款就只能吃虧么?
※良倉(iliangcang.com)是誰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