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網球比賽的名稱中有公開兩個字,比如澳網公開賽,難道還有非公開賽嗎?

公開賽和非公開賽的區別是?


正如@Samuel Yi 所說,「公開賽」的說法涉及到一個歷史概念:公開賽時代(Open Era)

在公開賽時代之前,職業球手和業餘球手所參加的賽事是嚴格區分的

頂尖的職業網球手都和承辦商(Promoter)簽有合同,相當於有了個「單位」。平時職業球員參加單位組織的擂台式的巡迴賽(Pro Tours),獲取豐厚的獎金。兩個擁有眾多頂尖球員的大單位:WCT和NTL,通常不允許自己的球員參加」體制「外的比賽。

而非簽約球員(業餘選手)通常參加各種錦標賽(Tournaments),以及各種冠軍聯賽(Championships,美網,溫網,法網的前身)

隨著時間的發展,頂尖的職業球員越來越希望不受」單位「的束縛,而各種錦標賽也希望有頂尖選手參賽擴大影響。

1968年5月27日,法網由 French Championships更名為French Open (Roland Garros),接納職業選手參賽,開啟了網球的公開賽時代

==============華麗的分割線==================

==============事情還沒完呢==================

當然,這麼一搞,前面提到的兩大單位:WCT和NTL肯定不爽了。1968年,WCT禁止自己的簽約球員參加法網。1970年,兩大單位聯手抵製法網。

1970年,WCT和NTL合併,旗下擁有各種職業巡迴賽(澳網似乎當時也在這個體系)

另一個大組織,國際草地網球聯合會(ILTF,現在的ITF),組織了一個叫Grand Prix的賽事體系,包括了法網溫網美網,和WCT分庭抗爭。

兩大巨頭互相抵制,球員權益無法保障。於是在1972年,一些球員組織成立了職業網球協會(ATP, Association of Tennis Professionals),力圖保護球員的利益。

之後幾大組織交鋒、對抗、抵制、妥協、合作,最終形成了如今的男子職業網球賽事體系:

四大滿貫(Grand Slam Tournaments)+ATP世界巡迴賽(ATP World Tour)

大滿貫賽事 舉辦時間 舉辦地 場地 首次舉辦時間

澳網 一月 墨爾本 硬地(Plexicushion) 1905

法網 五月~六月 巴黎 紅土(Clay) 1891

溫網 六月~七月 倫敦 草地(Grass) 1877

美網 八月~九月 紐約 硬地(DecoTurf) 1881

而ATP的賽事結構可以用下圖說明

  1. 最引人關注的年終總決賽(ATP World Tour Finals,只有年底積分排名前八的男子選手能參加)
  2. 1000積分的大師賽(ATP World Tour Masters 1000,上海大師賽名列其中)

  3. 500和250積分的巡迴賽(ATP World Tour 500/250 series,中國公開賽男子比賽是ATP500級別的)


有,比如溫網,就叫做The Championships, Wimbledon

所謂「四大滿貫」,主要是一個賽季裡邊,最重要的、受關注度最高的四站比賽。

除了四大之外,ATP有九場大師賽,WTP有明珠皇冠賽,以及兩家機構的年度總決賽。


歷史上網球賽事職業、業餘區分嚴格,大滿貫賽事一開始是業餘賽事,嚴禁職業選手參加,賽制也與現在不同,採取擂台制。商業化色彩不濃,更像高級俱樂部賽事。直到1968年法網開始職業、業餘均可參加,開啟網球的公開賽時代(open era)。相關詳情請搜索「公開賽時代」或者「開放年代」


公開賽就是理論上所有球員都可以參加的,比如四大滿貫公開賽,排名不夠的選手要參加資格賽,另外賽會每年都會發出一些外卡,除了照顧本土球員外,更多的是給了有名氣但是因為傷病等很多原因排名不夠的選手,比如1999年阿加西參加法國網球公開賽就是拿著外卡參加後來奪冠的,同樣的例子還有2000年的伊萬尼塞維奇也是拿著外卡在決賽中打敗拉夫特奪得了溫布爾頓的冠軍。


其實很簡單。

公開賽就是所有球員都能參加。

非公開賽倒沒這個叫法,但有這麼個事兒。比如大師杯,你要排名夠靠前才有資格打;或者一些邀請賽,比如私人俱樂部性質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網球比賽里,正手擊球的比例往往是 70%,反手是 30%?
提高網球發球技術有哪些方法?
背靠背奪得法網和溫網冠軍有多難?為什麼難?
如何打出落地後有明顯加速的正手擊球?

TAG:網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