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所做的一切都為了利益,為什麼不從小就這樣教育,反而要教育真善美?

既然人思考是為了本性,人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一個利字,那為什麼不從小這樣教育,為什麼要假惺惺的教育真善美?為什麼要讓所有人都在邁入社會的時候不得已改變自己的固有觀念,接受全新的全社會通行的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皆為利往。


事實上,我們確實不應該這樣做教育,我們只是習慣了而已……

人們自己會定義屬於自己的真善美,不需要你來教導(這不是知識,甚至連信念都不是,而只是態度,是偏好,而態度和偏好是不需要教導的,更進一步的說,所有的規範都不能被教導,教導「關於規範的描述」不等於教導規範本身,對於規範也不會產生作用),你的教導也很難真的起到作用(除非你比他更了解他自己,這可能,但不容易)……

與個人私利相互背離的所謂「真善美」只會讓所有人都受害……


因為對於父母和教育者來說,教育真善美更符合他們的精神利益。


因為真善美就是大多數時間裡大多數人的利益。


因為真善美是一種更大的利益。不論是對個體還是對更大的群體而言。


趨利避害是對人的本性的描述(雖然其實不準確,我們姑且這麼說),它部分地解決的是「人是怎麼做的」的問題。追求真善美等價值是對人的規範,它解決的是「人應該怎麼做」的問題。所以,人是趨利避害的,與人應該追求真善美,二者在整體上並不衝突。


誰跟你說的真善美和利益一定是衝突的?利益和真善美的主體從來就不是個人。


讀《社會契約論》


聽過孟子的這句話嗎: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這個問題可以從『認知』這個角度來分析。

一個人從一出生所學會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哭。

『哭』這項技能從來不需要任何人教導,自然而然學會的,於是不論任何事情只要在嬰兒的認知中存在負面,嬰兒都會選擇哭泣。餓了會哭,受到驚嚇會哭,任何負面感受都會自然哭,慢慢的孩子開始在大人們的教導中學會約束哭泣。

而『笑』可能是通過模仿,通過他人的逗笑(教導)學會的,笑這項技能即使並非生來就會的,但卻是容易學會的。

有句話叫作「每個人心中都住著天使和魔鬼」,這話並非豪無道理,因為人類認知的最初階段就開始形成了負面感受認知和正面感受認知。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並不為過,『自身利益損失』這件事是會帶來負面感受的,也就是說這種事是不需要任何人教就能學會的,而教育所要做的是約束負面反饋,使其能夠積極地尋求正面感受。

於是,人們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中有了羞恥感、責任感、正義感等等正面感受,這些感受都是通過後天學習的。

比如,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如果哭泣,他人會說「這麼大了還哭」,如此孩子會在這樣的教育中產生羞恥感,然後自我約束調節負面感受。

所以,結論是:教育之所以教導真善美,原因在於孩子正負兩極分化的認知下,負面認知是無師自通的,唯有真善美這種極端正面的教育才是打開認知教育的鑰匙。

值得一提的是,『利己』與『真善美』並不衝突,利己本就是『真』的一部分,所謂『善』提倡的是利人利己,而『美』在人與人之間講求的是和諧友好,若己之不利要如何和諧呢?

中國文化環境下似乎總對金錢利益不太友好,在古代「士農工商」把商放在最底層,近現代又在「無產階級專*」下把資本貶為敵人,以至於國人以為在意識形態中金錢利益有違真善美,這是個誤區。

最後,「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這句話我很喜歡,送給題主以及題主想要教育的孩子們。


我認為,利益這個詞,有多重理解意思,從大的方面說,有國家、朋友、家庭、親人甚至是理想方面的利益,並不僅僅是你所說的,狹隘利益。

如果說,你理解的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職位,錢財等這個狹隘的利益,那麼我很想說,這個社會就不是社會了,而是一具具為了填肚子而吃人的乾屍。那又何來教育一說,還從小教育,這個國家這個地球那就是真瘋了。

如果說,你理解的是廣義利益,那不正式現在所提倡的共贏嗎?並且,在我看來,作為兒女,為父母謀得利益即為孝。作為父母,為兒女謀得利益即為愛。作為員工,為公司謀得利益即為敬業……

如果,做事情僅為自己思考,也不是不對的,而是你思考的是自己的長久之路,還是當下短路。在人生漫長的賽道上,考慮更多的應該是怎麼走的更遠,而不是怎麼走的更快。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沒有錯。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沒有錯。

利益熏心不擇手段的人有,無私奉獻胸懷寬廣的人也有。

教育真善美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明白,利字當頭,向前一步是深淵,別讓自己掉下去。


因為真善美能帶來所謂最長遠,最廣大的利益


並不是每個人都真善美,也不是每個人都求利。


回答問題之前,我先來表明一個觀點:不是所有人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利益;這太片面了,比如說你摔倒了,好心人扶你起來,比如說父母生你養你,也不是為了利益才生的。這個社會,很多人出了追求利益外,還有其他的追求,比如自我的成就感,社會的認可程度,愛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等等,馬斯洛不是說了嗎,人有五大需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教育大家真善美,一方面是和諧社會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方便自己。過分強調利益,會促使一些人為了利益,不擇手段,造成社會動蕩,危害社會,危害自己。大家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全,有愛,和諧的社會當中,沒有人願意整天在不安全的環境中,躲躲藏藏,擔心人身安全,錢財得失,那麼,只有大家都秉承這個夢想,從自我做起,才能共同創造這麼一個環境。


這個說法有點偏激,我來通俗的說一下

其實,自利,只是人族的一種天賦。

還有一種,叫做感情。

先說說自私

從遠古遠古的祖先,我們學會了自私,那時候食物匱乏,飢餓迫使著他們在食物分配中大打出手,而只是為了多吃一塊肉,多拿一根骨頭。

同樣,人類對黃金鑽石的喜愛,

對於閃光著的物體的著迷,也是那是遠古人類翻山越嶺尋找水源時,忽然欣喜的看著遠處閃著生命的金光,波光粼粼的水面在陽光下閃耀,人類也學會了「欣賞」這種光芒,金子的光芒。

那麼,如果可以這麼解釋自私的話,那麼感情就不難解釋了。

美國心理學家哈里·哈洛的恆河猴實驗,說明了愛,來自於溫暖。

遠古人類那時是食物採集者,在冰冷的夜晚,能給他們溫暖的,只有火,和同伴的的相擁。在這過程中,人們之間產生的依戀關係,不同於利益關係。是一種純感情的東西。

人與人之間不可能只存在利益關係,事無絕對,矛盾是對立統一的。

當你看到一個幼小的孩子在街頭乞討,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你應該是趨向於幫助他,不僅僅是為了成為別人眼中高尚的你,而也有著一種叫做憐憫的東西吧。

司馬遷寫:「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他花費畢生精力寫《史記》,也不只單單為了他可以流芳千古吧。

人,若只重利,未免太小看這個物種了。我們走在黑暗的道路上,可也嚮往著光明。

父母對子女,妻子對丈夫,也不只是單單的利益關係。人是一個很複雜的動物,不能一以概之。人類社會之所以為人類社會,就是有人情味。

所以啊,我們在追逐利益的時候,想把我們失去的溫情純真,在孩子身上找尋回來。


如果不教真善美,那熱血青年還在否?

如果只教人以利,那追夢少年還在否?

就不說學生了,成年人的世界也不儘是爾虞我詐,難道就沒有知己交心的友情嗎?難道就沒有乾柴烈火的愛情嗎?難道就沒有骨肉至親的親情嗎?難道就沒有善嗎?難道就一點真都沒有?難道全都是為了自己?難道這個世界就都是醜陋的存在?

既然成年人都做不到一切都是為了利益,那又何要逼迫孩子如此呢?


順天者天助之。道不遠人。


身邊有一朋友,家庭條件一般,開了家小店,從小父母就教他,賣酒給別人,就摻糠使水;賣菜給別人,就秤高秤低。

所以他買酒覺得人家給他摻糠使水,買菜覺得人家秤有問題。

對於他來說人家給他東西,無非兩種結果,一、是人家傻送好東西給他;二、是人家聰明,哪裡搞到不值錢看上去值錢實際上不值錢的東西給他。

心理始終有桿秤衡量利益的得失。

但對他來說收到禮物的快樂又在哪裡那?

孩子應該快樂,家庭健康的父母,會為了孩子快樂而把現實留給自己。孩子長大了,願意承擔了,會被社會教導利益。長不大是一種福分,很多孩子會一直開開心心長不大的,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因為「真善美」才是你真正的本性。小孩子都會愛自己的父母,如果人只是自私自利的,那麼小孩子應該是愛奶粉和玩具,對父母沒有感情。


因為如果把生活中的一切行為都歸結為有利於自己和不利於自己並以此作為生活準則的話,真的太過無趣。

當然以此作為人生信條,不斷衍生出不同層次的利益需求,並由此發展出一套完整閉環的價值觀得話,似乎也說得通。甚至最後說不定還能對接到人生的終極問題,我是誰?什麼對我有利?

但是,人很難活得這麼純粹。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馮友蘭?
藝術應不應該為政治服務?
以暴制暴是不是正義?
學習分析哲學低階到高階的書單推薦?
假定「瞬間轉移」技術上可以實現,從自我意識角度而言是謀殺加克隆嗎?

TAG:心理學 | 哲學 | 社會學 | 教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