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鳥類,有沒有少部分恐龍存活到新生代?

恐龍從侏羅紀開始到白堊紀結束,一億多年的進化,大到易碎雙腔龍、阿根廷龍,小到耀龍、雅角龍,如此多的種類又適應了各種氣候,各種身經百戰(恐龍的祖先比如原始的槽齒類可以挺過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早期恐龍比如腔骨龍也能逃過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而在地球歷史上,讓恐龍消失的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僅僅算中等強度。),為什麼在白堊紀大滅絕中被完全滅族了,只有鳥類存活了下來?

猜想,是不是有部分恐龍種群像離龍類那樣殘存到了新生代而後才逐漸滅絕呢?有沒有類似的化石證據?像林蜥一類的原始爬行類模式種可以逃過大滅絕,那麼如迅猛龍之類的小型恐龍為什麼不可以?很多底層生態位的小型恐龍,我覺得沒道理一次性全部滅絕,會不會白堊紀大滅絕有著極大的特殊性?


古新世倖存者? 在K-T界線以上的地層中,偶爾會發現恐龍(不包含鳥類)的化石.在2001年,古生物學家J.E. Zielinski與J.R. Budahn宣稱在新墨西哥州聖胡安盆地發現一個鴨嘴龍科的股骨化石,並宣稱這是古新世恐龍的證據.該地層的年代為早古新世,接近6450萬年前.如果該骨頭不是因為風化作用而被重新沉積到該地層的話,它將被視為少數恐龍仍存活到新生代至少前50萬年的證據.

除此之外,在海爾河組也發現了其他恐龍化石,位在K-T界線以上1.3米,年代是K-T界線後約4萬年;世界其他各地也有類似發現,包含中國 .但是,許多科學家認為這些古新世恐龍的化石零散、不是較完整的骨骼,可能是被沖積作用帶離原本地點,然後再被重新掩埋.


就目前發現的化石證據來看,可以基本肯定沒有任何恐龍活到新生代,而且就算鳥類也僅有極少數逃過了這一劫,大概有90%以上的鳥類都在白堊紀大滅絕中消失了,比如曾經繁盛一時的反鳥類。在白堊紀末期,反鳥類才是鳥類中的主流,它們有著更強的競爭力,佔據了更廣闊的天空,體型超過了大部分的現存鳥類,

甚至有些鳥類已經進化出了水生的形態,比企鵝早了幾千萬年

然而這場突如其來的大滅絕,讓繁榮的鳥類也遭受了重創,只剩下一群嘴裡沒牙的鳥類活了下來。


K線以上就再也沒有發現恐龍化石了,我猜想,僅僅只是猜想,可能全部恐龍都被滅了族了.只有一小支生活在島嶼上的鳥類祖先在大滅絕中逃過了一劫,然後漫長的時間內只生活在島嶼上,直到進化了一批飛出島嶼飛向大陸,鳥類才蔓延開來到全球.

這個可以解釋為什麼只有一小支的鳥類倖存了下來,反鳥亞綱什麼的沒有明顯缺陷的鳥類都滅絕了.

其實在白堊紀,其實恐龍就已經不適應這個環境了,沒有隕石的話,恐龍其實也在慢慢走向滅亡的.隕石只是加速了這個過程.白堊紀晚期整個恐龍的生態非常脆弱,大型的食草動物種類數量也減少.加之草本植物的出現,使得地球上覆蓋了一層沒有什麼營養但是又及其強韌難以殺死的草,對於恐龍的大體型維持不利.這種大型生物根本維持不到新生代,唯一有可能的就是小型恐龍.但是小型恐龍和鳥類的生態位置重疊,後期也是競爭不過鳥類的.鳥類都被大規模的滅了族,小型恐龍自然也難逃厄運.


我感覺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是對所謂的TP大滅絕的時間概念有誤解。中生代到新生代雖然在地質年代尺度上轉換很快,但其實也是很長的一個過程。並不是說昨天是中生代,恐龍活蹦亂跳,然後突然發生了啥事兒,比如掉下個隕石,然後Duang,恐龍全死了,今天就是新生代了。恐龍的大滅絕從開始到結束,也是個相當漫長的過程,遠比我們的人類文明史的時間長,隕石掉下來之後,部分恐龍還是苟延殘喘了很久的,最後才死乾淨,並不是幾天、幾年、幾千年就完成中生代到新生代的轉換這麼簡單。只不過在地質尺度上,這段時間顯得很短而已。就比如說你在世界地圖上找得到500mm等降水量線,但你真的到了地面上畫不出這條線,是一個道理。


沒有了,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的、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一類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大部分恐龍已經滅絕,但是恐龍的後代——鳥類存活下來,並繁衍至今。恐龍最早出現在約2億4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所發生的中生代末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恐龍最終滅絕於6300萬年前的新生代古近記古新世。當然這是目前的主流論斷,是當前最為人認可的。

在我們的地球上,曾經有很多生物種類出現後又消失了,這是一個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階段。但是像恐龍這樣一個龐大的占統治地位的家族,為什麼會突然之間就從地球上消失了,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種種猜測。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恐龍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統統死去,科學家們對此一直爭論不休。有的說是地球在6500萬年前發生了地質上的造山運動,因為平地上長出許多高山來,沼澤便減少了,氣候也變得不那麼濕潤溫暖了。恐龍的呼吸器官不能適應乾冷乾熱的空氣,而且一到冬天,恐龍的食物也沒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絕路。有的說是超新星爆發引起地球氣候發生強烈變化,溫度驟然升高後又降得很低的緣故。還有的說是恐龍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龍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證據是白堊紀晚期開始出現了有花植物。還有人別出心裁地說,是因為恐龍這種巨大的動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斷放屁,向空中釋放大量的甲烷氣體。由於它們數量太多,生存時間又長,所以破壞了地球的臭氧層造成毀滅性氣候。甚至還有人說是外星人跑到地球來獵取的結果,因為它們覺得恐龍肉特別好吃。證據是他們在北極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有像被激光[1]

恐龍滅絕(7張)

切割的痕迹。有的科學家還認為,是由於海面下降,新的陸地出來了,有的恐龍有遷移的習慣,去了其他地方,不適應那裡的環境,最終滅絕。總之,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認可的是隕石撞擊說。

1980年,美國科學家在6500萬年前左右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繫起來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相當於直徑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麼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絕對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的時間,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猶加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間。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

科學家們開始為我們描繪6500萬年前那壯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刺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里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里,並以極快的速度擴散,衝天大水橫掃著陸地上的一切,洶湧的巨浪席捲地球表面後會合於撞擊點的背面一端,在那裡巨大的海水力量引發了德干高原強烈的火山噴發,同時使地球板塊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

那是一場多麼可怕的災難啊。隕石撞擊地球產生了鋪天蓋地的灰塵,極地雪融化,植物毀滅了,火山灰也充滿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捲走並埋葬起來。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裡,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雲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生物史上的一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對於恐龍的滅絕[2] ,當然不止這些說法。其餘的例如:

氣候變遷說

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度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物種鬥爭說

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大陸漂移說

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地磁變化說

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植物中毒說

恐龍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終於被毒死了。食肉動物將有毒的肉吃下後也被毒死了。

酸雨說

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鍶,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後一批批死掉了。

隕石撞擊說

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有一個叫做希克蘇魯伯的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它和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有什麼關係?答案就隱藏在這層白白的岩石里。

這層岩石被地質學家稱為K-T邊界(K-T boundary),意思是白堊紀-第三紀界限的標記線。下層岩石中含有豐富的恐龍化石,但在K-T邊界以上,恐龍消失了。

K-T邊界岩石中含有銥,銥是一種稀有金屬,在地球中的平均含量只有十億分之一。然而這個岩層中的銥含量是正常含量的200倍。還能在哪裡找到這麼多的銥呢?在太空中。

太空中的銥含量比地球高出1千倍。人們還在這層白色岩石中找到了衝擊石英的證據,只有小行星才會留下這樣的標記。高含量的銥和衝擊石英,出現在地球上許多地方的第三紀界限岩層里。這種全球性的痕迹,只可能來自最猛烈的撞擊。撞擊的地點就在墨西哥的猶卡坦半島。

6千5百萬年前的這次撞擊非常猛烈,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沒法和它比。那時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寬度大約是6英里。它以超過40倍音速的速度沖向地球表面。它的體積非常龐大,所以當它撞上地球時,前端已經碰到了地表,尾部卻還在3萬5千英尺的高空,相當於噴氣式客機的飛行高度。撞擊地球的是高山一樣大小的一塊巨岩。

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假說,遠不止上述這幾種。但是上述這幾種假說,在科學界都有較多的支持者。當然,上面的每一種說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氣候變遷說」並未闡明氣候變化的原因。經考察,恐龍中某些小型的虛骨龍,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動物相抗衡,因此「物種鬥爭說」也存在漏洞。而在現代地質學中,「大陸漂移學說」本身仍然是一個假說。「被子植物中毒說」和「酸雨說」同樣缺乏足夠的證據。用小行星撞擊地球來解釋岩層中銥含量增加和恐龍滅絕存在許多疑點。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鐵類元素構成,這樣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經歷漫長歲月也不可能蹤跡全無,而在地球上從未發現有這樣大型的隕石;

2.白堊紀末期的岩層大部分是熔岩冷卻形成的火成岩,由塵埃堆積而成的沉積岩只佔地表很小一部分。僅一顆小行星撞擊揚起的塵埃能夠把當時地球上絕大多數動植物埋入深達幾千米的岩層中嗎?

3.一顆小行星所含的銥元素就能均勻的散布以至覆蓋整個地球表面嗎?銥元素在地球深處也同樣存在,為什麼只推測銥元素來自地球以外而不是來自地球內部呢?因此,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還要人們的進一步探究,但發掘出來了一個恐龍化石,據國外媒體報道,「恐龍時代」在地球上的終結算是歷史上的一次巨大物種「變革」,有科學家稱,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導致恐龍滅絕,但始終沒有充分的證據來證明這一推測。科學家發現了地球上最後一批恐龍的犄角化石,有望找到導致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

據悉,該棕色「恐龍犄角化石」約有45厘米長,為食草恐龍家族所「擁有」,這一家族的恐龍種類還包括著名的三角恐龍。科學家是在美國蒙大拿東南部名為「地獄小溪地層」的一片荒地上發現該犄角化石的,這裡曾經還發現過許多其它的恐龍化石,所以該地也被看成是地質學場所。該恐龍犄角化石最讓科學家感到特別的是,它被發現時位於岩石層下的13厘米處,化石所在地也就意味著恐龍當時死亡的地點,這可充分說明長有棕色犄角的食草恐龍生活在白堊紀第三紀時期或者說是「K-T」大滅絕的邊緣。這也充分說明棕色犄角恐龍為最後一批恐龍,直到它所有的同類都消失,它才走到滅絕,但科學家認為,造成恐龍突然消失的原因並不是它們慢慢走向滅絕的,而是由於突發而來的行星大碰撞。

科學家推測,在6.5千萬年前,即白堊紀時代的末期,曾有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或者是顆彗星與地球在墨西哥沿岸地點處發生過猛烈的碰撞,這也許是造成恐龍大面積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但是,一些懷疑論者卻反覆指出,這顆在「大衝擊」前出現的3百萬年恐龍化石的缺乏,足以作為大氣現象發生「襲擊」時,恐龍早已滅絕的證據。據了解,在「K-T」大滅絕邊緣以下時期的岩石層中,十英尺以內的岩石層十分缺乏這種恐龍化石,有人也將此處地域稱為「三米空白」。該「三米空白」理論也引發了一場關於「恐龍最後究竟發生了什麼」的問題爭論,有一些人還認為恐龍並沒有滅絕,只是最後進化成了「鳥的祖先」,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恐龍也許是最後慢慢走向滅絕的。

無論如何,這塊犄角化石看似已十分接近「三米空白」,這個發現也使科學家們開始重視起關於「毀滅性小行星導致恐龍滅絕」的理論,同時,來自耶魯大學的泰勒-萊森(Tyler Lyson)博士還表示,這次恐龍犄角化石的發現,充分說明了在大氣現象襲擊地球之前,恐龍並沒有慢慢的走向滅絕。從這塊化石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足以說明至少有一部分恐龍在小行星與地球碰撞之前仍然存活。同時也說明,在「三米空白」處並沒有非鳥類恐龍化石的存在,這就與曾經關於非鳥類恐龍在「K-T」大滅絕邊緣時期前就滅絕的理論相矛盾。(尚力)

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因此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候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食草性恐龍的滅絕使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一千至兩千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火山爆發說

火山爆發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發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義大利著名物理學家安東尼奧-齊基基提出,造成恐龍大絕滅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規模的海底火山爆發。

齊基基教授認為,白堊紀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發生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從而,影響了海水的熱平衡,並進而引起了陸地氣候的變化,因此影響了需要大量食物維持生存的恐龍等動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現代海底火山爆發對海洋和大氣產生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只是其影響程度比起6500萬年前發生的海底火山爆發的程度小多了。

齊基基教授認為,過去,科學界對海底火山爆發的情況了解得很少,需要對這種嚴重影響地球環境的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他舉例說,格陵蘭過去曾經生長著茂密的植被,但是當全球性的海洋水溫平衡變化以後,寒冷的洋流改變流向後經過了格陵蘭,從此把這個大大的島嶼變成了冰雪覆蓋的大地。這是海洋水溫平衡變化對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的一個典型實例。海底火山活動是影響海洋水溫平衡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齊基基教授認為應該將海底火山的大規模爆發引起的海洋水溫平衡變化作為研究恐龍絕滅問題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

海洋退潮說

根據羅伯特-巴克的說法,海洋退潮,陸地之間相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或影響,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大洋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與傳播問題,恐龍有可能因此滅絕。

溫血動物說

過去,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恐龍像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冷血動物或變溫動物,但是隨著化石資料的不斷增多,人們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首先,他們認為有些恐龍行動極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樣在地上爬行,而是靠兩條後腿在地面上跑動,其速度可達每小時20至90多公里。這就需要有強壯的心臟並且維持較高的新陳代謝,這些顯然冷血動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龍的食量都相當大,據推測,一頭30噸重的蜥腳類恐龍,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噸食物左右,只有溫血動物才需要這麼多的能量。從食肉恐龍遠遠少於食草恐龍來看,這一點也是合理的。另外,還有一些身體較小的恐龍,它們身上覆蓋著一層羽毛或毛髮,這也是為了防止體溫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龍是溫血動物。溫血恐龍的說法一提出,就受到強烈抨擊,但到底結論如何,還很難下定論。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氣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懶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它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它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但是,這種學說有一個疑點,那就是恐龍不都是那麼龐大的,也不一定都不能躲進洞里避難,所以這種學說也已不完善的地方,

自相殘殺說

因為氣候問題,使植物大量滅絕,從而使以植物為食的食草龍漸漸

自相殘殺

滅亡,而肉食者,也因為沒有了食物,而變得地瘋狂,自相殘殺而滅絕。(疑點:既然是植物滅絕導致了恐龍的滅絕,為什麼吃昆蟲等的雜食性恐龍亦一同滅絕了,而其他的一些動物卻安然無恙呢?)


應該沒有,要不然你大爺依舊是你大爺,哺乳類還是沒法翻身


有5800萬年的恐龍化石,我猜部分恐龍在某個封閉的地方苟延殘喘一陣子,然後隨著哺乳動物的崛起然後滅絕了,合弓綱的生物遭遇了大滅絕但是仍然倖存到了今天


大絕滅之後 還有少部分 殘存不到一百萬年 後來是因為生的蛋受到污染也後續滅絕了 看過一個紀錄片是這麼說的


最後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也就是恐龍滅絕的年代,新生代是指白堊紀之後的年代,跟在白堊紀之後就是古近紀,有些恐龍可能存活到古近紀的5個世的第一個世:古新世

而古新世(6500~5300)早期,專家們在新墨西哥州和科羅拉多州的聖胡安河盆地已經發現了恐龍化石.

所以說恐龍一部分倖存者是活到了新生代...

伊朗那個要不是超級幸運兒就是測年除了問題.

關於恐龍是怎麼滅絕的,儘管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認為恐龍在6500萬年前已經滅絕則是一致的。但現在,有人提出了一種新的說法,認為恐龍並沒有完全滅絕,有極個別的恐龍逃過了那場災難,存活了下來。

  在遼闊的非洲大陸上,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流傳著至今仍然存在一種神秘巨獸的傳說。1776年,德國科學家愛伯·里凡的著作中寫道:「我們發現一種從未見過的巨獸的足印。足印周長約1米,每兩個足印之間竟然相距2米。"1880年,法國動物學家霍恩報道:「……這種巨獸生活在沼澤和湖泊中,土著居民稱之為『亞哥尼尼』。足印有三個趾,出奇的巨大。」

  1912年,世界著名的動物標本採集家卡爾·哈京貝克在《野獸與人》一書中寫道:「在羅德西亞境內生活著一種前所未知的巨獸,有人在不同的地方親眼目睹過它。」確實,在非洲中部的一些史前洞穴畫中就有這種巨獸的形象,很像雷龍或其他恐龍。

  1913年,德國科學考察隊隊長馮·斯坦因報道:「據說在剛果的桑格河流域有一種巨獸,體積超過河馬,有一條又細又軟的脖子和一條和鱷魚尾巴相似的尾巴。它在湖中常常打翻當地居民的獨木舟,但不吃人。它白天爬上岸來找食物,吃的是一種蔓生植物。

  傳說中的非洲巨獸真是早在6500萬年前就絕跡了的恐龍嗎?這是個激動人心的謎。恐龍滅絕的原因分析一文中也分析了幾點原因,於是,幾十年來,許多科學家不斷深人非洲密林進行探索,希望能揭開這個謎。

  197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動物學家波爾和生物學教授邁克爾決定對這種神秘的巨獸作一次科學考察。1980年4月,他們不畏艱苦,跋山涉水,進人剛果的熱帶雨林。這裡人跡稀少,到處是連在地圖上都找不到的湖泊、沼澤和森林。一位名叫法利曼的巨獸目擊者告訴他們:他14歲那年在依皮納地區見過這種巨獸,它有紅棕色的皮膚,蛇一樣的腦袋,脖子長達3米。邁克爾教授拿出一本動物學圖譜讓他辨認,法利曼指著一張食草恐龍圖譜說:就是它,就是這樣的,至今還在那兒,午後人們常常在河中看到它。

  他們拍下了巨獸足跡的圖片,採集了巨獸食物的標本,還獲得了大量目擊者的第一手資料,這些目擊者所描述的巨獸與雷龍非常相似。他們回國後,經過仔細研究後發表文章說,傳說中的巨獸確實存在,而且可能是某種倖存至今的恐龍。

  地球上現在到底有沒有活恐龍,人們對此爭論很大。1978年,法國的一個科學探險隊進人了非洲剛果的原始森林中一個名叫泰萊湖的沼澤區,希望能找到當地傳說中的巨獸。可是很不幸,直到現在,這支探險隊中沒有一人從沼澤中生還歸來。

  到了1981年,無所畏懼的美國雷吉斯特茲探險隊,又一次進人了這一地區。他們曾5次看見「恐龍」,6次聽見它的叫聲。探險隊拍回了照片,錄下了「恐龍」的聲音。

  岡果的一支國家探險隊於1983年再次進人這一地區。兩名隊員發現湖岸30米以外處有活「恐龍」。它背部寬闊,頭很小,皮膚灰而有光,還長著尾巴。他們對準它,拍光了攝影機中所有的膠片。

  1980年8月,中國東北長白山天池有人在離岸邊40米處見到5隻長頸大如水牛、鴨形嘴的怪物。中國西藏藏北申扎縣文部湖,許多人都在清晨的霧靄中,見到過浮出水面的黑色巨大怪獸。

  我國的青藏高原在7000多萬年前的白肇紀時代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那時在這個浩瀚的海洋中生存著大量的史前動物。

  當今地球上如果真的存在活的恐龍,則是一個偉大的發現。這是統治地球一億年的龐大動物的,一個極其珍貴的活化石。

  1981年,美國的專家從一個琥珀切片里,清楚地觀察到一隻生活在1萬年前的納蚊,其細胞結構保存完好。這一發現觸動了他們的靈感:從細胞中可以找到遠古生物的遺傳信息,破譯出這些密碼,這樣便能運用生物基因工程再造地球遠古時期的居民。

  可是,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小化石,只能包裹樹葉、昆蟲和小的爬行動物,不可能找到藏有恐龍的龐大的琥珀,美國柏克利加州大學的波納教授說:每個細胞核里都含有複製本身的遺傳指令,所以只要找到一個完整的恐龍細胞核便能進行複製研究,而恐龍的細胞核又可以在剛叮過恐龍的納蚊體內找到。因此,科學家們急需發現形成於白堊紀的琥珀,而琥珀裡面必須正好藏著一隻剛吸過「龍血」的蚊子—這是複製恐龍的最起碼的條件。

  柏克利加州大學的幾位專家已經組成一個「失去DNA研究小組」,近年來已獲得了幾項突破性的進展。成功地培植了從唬拍中分離出來的菌類細胞。如果成功的話,人類便會目睹恐龍的真實面貌了。


這貨!蠑螈!破乎問你吃飯沒不是問你水稻怎麼種!


人類學祖先沒滅絕,但1億年前的祖先和人類能一樣嗎?恐龍就算不滅絕他也和以前不一樣


推薦閱讀:

學習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有什麼好的視頻或書籍?
新月形沙壟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區分支流和幹流?
井有多深?井的下面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西雙版納的氣候類型,一說熱帶季風氣候,二說熱帶雨林氣候。求詳解?

TAG:天文學 | 自然地理學 | 恐龍 | 古生物學 | 生物滅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