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出現負面消息,應該去刪帖嗎?


前些天,一位做共享單車的朋友跟我說了件事:

他們發現自家貨運三輪車上的電瓶被偷,後來去調監控,結果發現被是另一家「友商」的工作人員偷走了。

後來他們找到了「友商」,也找到了偷電瓶的兩位工作人員。

不過,「友商」的態度著實令人著急,從早上到下午一直來了好幾批人,但就是沒有一個願意承擔責任的,始終是推來推去跟人玩「太極」。但有一點對方還是挺堅決的:

「監控視頻絕對不能發到網上!」

後來這件事應該沒什麼動靜了,否則可能又是一個大新聞。不過,事件中「友商」的做法,的確是很多企業的現實寫照。

一直以來,只要品牌方發現了跟自己有關的負面消息,很多人的做法是:先看能不能推責任,能推就推,不然就耗時間,看到沒辦法了才道歉。

如果是發現網路上出現負面消息,好一點的會直接聯繫當事人,請求刪帖;而更粗燥(也是更常見)的就直接花錢去找那些刪帖公司幫忙「搞定」。

總之就是想盡辦法堵住當事人的嘴。

這種做法非常符合大部分人的直覺,畢竟,誰想自己的公司或品牌遭受負面消息的影響呢?

不過,之所以會有這些現象,除了是因為有些消息的確是胡編亂鄒得讓人難以忍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

這些公司還是沒弄懂,品牌到底是什麼。

品牌是怎麼來的呢?

古時候,牧民們為了區分自己和別家的牲畜,都會在自己的牲畜身上烙下一個獨特的烙印,我烙一個方形,你烙一個圓形,這樣就可以區分出來。這就是品牌最基本的作用——識別。

當然,關於這一點,所有人都知道,看看那些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名字和logo就知道了。

不過,與之前不同的是:在過去,品牌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品牌方自身的需要(認出自家的牛羊);而現在,品牌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整個社會的需要。

降低社會的監督成本,是品牌成立的根本

現在所謂的品牌實在是太多了,就連汽車這種門檻還算高的行業,隨隨便便也能抓出來上百個。

數據來源:http://FooAds.com,58二手車市場

至於其他那些低門檻行業,比如服裝行業,光是在淘寶上也有三千多種品牌。

數據來源:FooAds.com,淘寶

這麼多的品牌,消費者該怎麼選?

對消費者來說,在心平氣和的對比幾家品牌的產品之前,他們首先要考慮的是:「這個品牌,我應該相信它說的那些嗎?」所以,信任問題是任何品牌都要最先解決的問題。無論是之前提到的「梯子理論」,還是《廣告的沒落,公關的崛起》中的「新品牌在投廣告前,應該先利用公關來贏得信任」,都強調了「信任」的重要性與優先順序。

那信任從何而來呢?就是從「易於監督」來的。

企業應該主動降低社會對它們的監督成本,讓人們認為它是公開透明的,並且隨時為自己的錯誤接受社會的懲罰。

這很反直覺,估計大部分企業都巴不得誰都管不了它,自己想怎麼干就怎麼干。

不對!人們之所以願意把錢交給非親非故的馬雲,就是因為馬雲是一個隨時都處於聚光燈和攝像機下的人,人們時刻都能「監督」他。而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的老闆,就只能靠自身的人脈關係和銷售員才能拉到錢。當然,這在本質上靠的還是「易於監督」(畢竟熟人更容易監督嘛)。

不過,畢竟沒有十全十美的品牌,既然被監督了,任何品牌都會被人們挖出點負面消息,但品牌就是為了應對這種情況而存在的。

當品牌自身出了問題,一定要迅速主動承認錯誤並接受懲罰,對社會來說,這是一種風險保障機制。其實就跟保修單一樣,不管是多偉大的品牌,它的產品始終免不了會出各種問題,但出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問題沒人理,那就永遠失去客戶原諒你的機會。

那主動承認錯誤,具體有哪些好處呢?

上文只是比較籠統的提到了「展示正面形象」,如果再詳細一些,它往往具有以下幾點好處:

1.表達立場

2.控制局面

3.創造口碑

一、表達立場——「我們與客戶同在」

在華為有一句非常出名的話——眼睛盯著客戶,屁股對著老闆。

我們不用深入討論這句話的道理,光看它本身被媒體廣泛傳播的效果就知道「表達立場」的作用了。

另外,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歷:

每當你跟朋友一起去餐廳,為了不顯得吝嗇,總喜歡多點一些菜,這時候如果服務員跟你說:「先生,其實你們點的菜可能有點偏多了,要不我幫你們先去掉幾樣,到時如果你們覺得菜品不夠,再幫您點回來。」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身邊的朋友都會說:

「這服務員真耿直!」

「這家餐廳真會做生意!」

這也是表達立場的效果——餐廳服務員是為顧客著想的,雖然會因為劃掉一些菜品導致餐廳減少這一次的收入,但它卻更容易贏得顧客的下一次消費。

二、控制局面——「我們已經找到解決方案」

心理學家以前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邀請兩組人分別為A、B兩份虛構的公司年報打分,這兩份年報都顯示今年公司的業績下滑。

不同的是,年報A把業績下滑的原因歸結為公司內部因素,也就是可抗力因素:今年業務的下滑是因為我們上一年決策的失誤,開分公司向全球推廣新藥品是個錯誤的決定,導致業務不佳。作為管理層,我們沒有充分考慮.....

而另一份年報B則把責任推給外部因素,即不可抗力因素:今年銷售業績的下滑,是國內與國際環境惡劣造成的,同時阻礙銷售狀況的還有激烈的國際競爭,這些不利的市場條件造成新藥品的市場下滑。此外,相關法律的變更也影響了…

結果,讀了A年報的人,比讀了B年報的人對該公司的評價要積極得多。

然而這並沒有結束,相關研究人員還把目光轉向了真實的市場,他們又花了21年,研究了14家公司的上百份年報,結果發現:

把失誤歸結為內部因素的公司,要比那些把失誤歸結為外部因素的公司的股價更高。

勇於承認錯誤,除了可以向別人展示一個誠實,敢於承擔責任的形象之外,更重要的是:把失敗歸結為內部因素,說明你已經對局勢有了掌控,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才會避免類似的情況再度發生。

相比之下,把失敗歸結為外部因素,除了會讓人覺得你在有意隱瞞事實,還會讓人感覺你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下一次又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依然無能為力...

三、創造口碑——「請分享你的神奇遭遇」

有個笑話是這樣的:

以前有個人,他買了一輛車,但他不想被小偷打破車窗並將車內的收音機偷走,就沒有買收音機。並且,他還在車窗上貼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

「車內沒有收音機。」

結果,有一次他從商店走到自己的車跟前時,卻發現車窗還是被人打碎了,並且還多了一張紙條,上面潦草的寫著:

「去買一個!」

是的,有時候你不得不故意弄點動靜出來。

就拿海底撈來說,我已經聽過至少三個人主動跟我講述他們在海底撈的「奇妙遭遇」了,大概都是這樣的版本:

「上次我去海底撈,吃完飯後,那個服務員問我有沒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然後我隨便說了個無關緊要的小毛病,結果他們就說為了表達歉意,要給我為一道菜免單!」

還有誰比海底撈更急於承認「錯誤」的嗎?

雖然看似是餐廳主動損失了一道菜的收入,但它們卻為自己的品牌贏得了多次被傳播的機會。(給顧客提供談資)

我想,當我的那位同事說「我覺得你們的...還可以提高一下」的時候,海底撈的服務員肯定在竊喜:

「哈哈!這傢伙果然中計了!」

這就是我所說的主動「創造口碑」,沒問題也要找問題,讓消費者為你打廣告。這對於初創品牌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初創品牌往往知名度較小,更沒有信任度,所以與品牌有關的每一次曝光,都是難得的廣告與公關機會。

再說回海底撈。的確,與麥當勞相比,海底撈是餐飲界的小品牌,不過在口碑推薦這一塊,它確實要比麥當勞優秀得多。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它們在社交媒體的聲量來源分布中看出來:

數據來源:http://FooAds.com

數據來源:FooAds.com

從上面兩張圖我們可以發現:

雖然麥當勞整體的聲量大于海底撈(畢竟大品牌),但麥當勞的聲量主要是來自微信公眾號,而海底撈大部分都來自於微博。在公眾號中被提及,往往是品牌自身的廣告或者一些與品牌相關的分析文;而在微博中被提及,往往是人們自發分享的一些遭遇,心情和感慨,比如今天在海底撈遇到的「神奇免單事件」。

而品牌之所以要如此重視口碑,除了是因為它基本上是免費的廣告,還因為:與傳統的品牌自賣自誇,明星代言,網紅代言和CEO代言相比,第三方的口碑推薦被認為是最具有說服力的推廣方式。

心理學家以前就根據電影《模範家庭》中的劇情進行了一場真實的社會實驗:

他們讓一對男女和三個小孩潛入當地的一個社區,扮演一個典型的美國式家庭。而他們的任務就是先與鄰里打好關係,彼此成為朋友,然後重點就來了:他們會在與鄰居的交往過程中,主動熱情的推薦各種商品,有時甚至還會面對面的展示出來。

結果發現:在「朋友」的推薦下,大部分社區居民都改變了以前各自的購物習慣,開始購買「模範家庭」推薦的商品和新品牌。(PS,整個實驗持續進行了兩個月)

其效果是任何廣告都比不上的。

另外,仔細想想你自己的生活中,比如買一盒好用的彩鉛,亦或是洗面奶,有多少次是因為你聽身邊的人說「這個更好用」,又有多少次是因為你聽廣告上在說「我們是領導品牌」?(當然,那些沒被討論過的商品除外)

中立的第三方推薦,才是最有效的推薦!

所以,如果品牌出現了負面消息,比如消費者在品牌旗艦店買到了假貨,並發到了網路上,最好的辦法並不是刪帖,而是想辦法把它包裝成一次公關事件(不論規模),讓消費者甚至是第三方媒體主動談論你「勇於承擔責任」的行為。

我想最明白這個道理的,是下面我要說的這個人,他比海底撈的境界更高:

如果說海底撈是故意讓消費者說出品牌的不足,再做出相對誇張的補償措施的話,那這個人還沒等消費者說什麼壞話,自己就主動把他最好的店給砸了。(只因為他覺得這店裝修細節不到位,對不起消費者...)

這就是著名的「章燎原怒砸三隻松鼠蘇州店」。

雖然整個「砸店活動」耗資200萬,但就算光從廣告效果來看,三隻松鼠光是在微信端就有接近180萬的曝光量(接近180萬人閱讀了微信公眾號上與此次事件相關的文章),更別說朋友圈和微博等其他渠道了。

難怪他砸得這麼開心…

所以,如果下一次再發現品牌出現了負面消息,就別再去找刪帖公司了,應該好好珍惜這次證明自己和推廣自己的好機會。

品牌,就是用來隨時準備接受社會的監督與懲罰的。


這是給綠團量身打造的問題嗎?畢竟它們經驗豐富而且非常專業,這條微博下面一直在刪評論,最後可能覺得實在刪不過來

還有綠箱啊,算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小米3的定期發布和搶購模式?
如何對售前工作的價值進行評估?
戰略與策略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海爾手持迷你洗衣機能像普通洗衣機那樣有好的普及率嗎?

TAG:市場營銷 | 品牌 | 人性 | 商業 | 危機公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