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澳洲的飲料價格小瓶大於大瓶?

坐標澳大利亞,對於這邊的物價體系的飲料價格感到十分費解,小瓶飲料(600ml左右)的價格大概在3.5-4刀左右,無論是在超市還是路邊小店,而大瓶(1.25L及以上)在不打折的情況下只需要3刀,打折時2刀甚至更便宜1.5刀,而且長期是打折價,請問這樣的定價背後是怎樣的經濟學原理.(請別說小瓶飲料是剛性需求,拿了就走的喝,大瓶的是周圍居民才買,因為大瓶喝兩口就扔也一樣比小瓶划算)

如圖,大瓶飲料2.8刀,小瓶在優惠的情況下,2瓶6刀,約一瓶三刀.


買小瓶的人是遊客為主,支付意 願(willingness to pay)更高,買大瓶的人都是住戶,支付意願低。

市場定位不一樣,小瓶的飲料反而需求量更大,買來都是為了解渴。大瓶的飲料帶回家買,客戶粘性(demand elasticity)小,選擇機會多,哪個牌子便宜就更佔優勢。

大瓶的客戶都是附近住戶,熟悉更多超市所以購買選擇更多,所以粘性小,選擇機會多。

小瓶的客戶往往是遊客,人生地不熟,選擇少。

這就是針對不同消費群體施加的價格差異(differential pricing),使商家利益最大化。

價格歧視指的是通過某些手段針對不同消費者群體在相近商品上收取不同的費用,不同規格的可樂還是屬於相近的商品的,類似電影院里的包間和普通座位。這裡兩種包裝材質和飲料成分一樣但是大小不一樣的可樂可以用價格歧視解釋


底部更新6.1 14:00

在我原先工作的地方,也有過類似的情況。

600ml的百事可樂,和1250ml的百事可樂,都是三塊錢。(雖然大瓶的屬於換購商品,但是換購不需要條件)

這樣子肯定會有人不理解,為什麼大瓶要和小瓶一個價?難道是賣家傻逼了?

當然不是。

有這個想法的原因是因為,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只考慮到了原料成本,而沒有考慮其他的成本。

所以會覺得分量更大商品的價格一定要超過分量較小的商品的價格。

但對於生產者來說就完全不一樣。

所以即使單從成本來看,也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

還有,如果是一個人買大瓶可樂的話,帶來的體驗很差。隨著二氧化碳的流失,口感會越來越差。

這時候扔了會覺得浪費,喝了覺得對不住自己,陷入一個兩難的境界。

為了避免出現這個情況,就會選擇小瓶可樂,可以保證一個更穩定的口感,即使口感下降,也容易做出選擇。

還有,小瓶可樂和大瓶可樂所面臨的競爭商品也不同。在一段時間內可能會出現競爭性定價。

還有,大瓶可樂和小瓶可樂,是適用於不同場景的解決方案,價格上不能一概而論。

還有…………

另外,有的答案說小瓶可樂的價格是包括電費的,其實這麼理解不對。

同規格下,常溫可樂和冰可樂是一個價不是么?

如果電費要包括在售價內,那常溫可樂價格一定會低於冰可樂,可實際並非如此。

給飲料降溫,更像是一種行業潛規則。

如果你不給飲料降溫,消費者就會去別的店鋪購買。此時,除非全部的店鋪都能達成不給飲料降溫的協定,否則不做降溫一定會導致銷量下降。

(即使達成了不降溫的協定,協定也一定會破裂,因為這種協定又叫卡特爾協定,有興趣可以自己搜下。)

至於為什麼不給大瓶飲料降溫,是因為冰櫃空間有限,在利潤率相近的情況下,肯定是給小瓶降溫賺得更多。

……………………分割線………………

感謝評論區老鐵補充了兩點

一是,同規格冰可樂和常溫可樂價有差異的情況確實存在。

二是,由於政府徵收的環保稅按照瓶子數量而不按照體積來收取,所以小瓶可樂在瓶子上的成本會更高,售價自然也會上漲。


就我看來,這屬於極小概率的事情。

大多數飲料是小瓶更便宜。


《牛奶可樂經濟學》裡面說過這個問題,小瓶比大瓶貴的原因,比如是同樣的貨架,大瓶買的人多,產出價值多,小瓶買的人少,有可能一天只賣出幾瓶,產出價值少,所以小瓶定價貴一點,拉高小瓶貨架的產出價值。

同理,唱片店CD貨架上的暢銷CD一般售價也稍便宜,一些冷門小眾的CD賣的會貴一點。


這是知乎最近提的蠻有趣的問題了,首先讚揚一下題主的問題(現在知乎風氣吃棗藥丸)。

這種售價的前提是:每瓶可樂原料成本相對於售價可忽略不計。(可樂原漿分攤到每瓶的成本基本一樣)

在大瓶和小瓶成本相同情況下,對於商家來說肯定是賣的越多越好。對於消費者來說肯定是價格低量多來的實惠,所以商家把大瓶價格降低有利於大瓶裝的銷售。

那麼這個會影響到小瓶量的銷售嗎?

會影響的,但是商家還是賺錢了,還賺多了。

因為大瓶或者小瓶的成本是一樣的,所以消費者你們買哪個我都一樣賺,然後大瓶裝還能滿足那一部分需要 大瓶量消費者的需求。


不奇怪。

其實問題描述已經差不多回答了問題啊:大瓶是周圍居民買回家自己喝或者開party時才買,小瓶則是另一群人(路上口渴了,或者對價格不敏感喜歡小包裝的)。所以定價策略不同。

甚至對同一人群也可以通過不同場景進行雙重定價:在收銀櫃檯有很多小包裝的東西,價格相對大包裝超級高。但是如果你在付款時看到想要的東西/被誘惑,就來不及考慮和比價了(因為馬上要付款)。也就是說通過限制你的思考時間修正了價格敏感程度。


日本有類似現象,價格沒有倒掛,但兩者很接近,我認為說明:

  • 對生產者來說,可樂的原料成本近乎為0,可忽略。
  • 對消費者來說,更容易攜帶。
  • 可樂的邊際效應遞減快,這種東西前半瓶是幸福的,後半瓶考慮到對身體的傷害,甚至是負的
  • 國民素質高,亂扔垃圾的成本很高,而扔垃圾又不方便,只喝半瓶要處理掉更不方便。
  • 生活十分富裕,對方便的價格彈性為剛性,且食品中的卡路里成為購買的限制條件。


從生產者的角度出發,兩種規格的可樂,其邊際成本相差無幾,但是如果大瓶價格比小瓶價格低,那廠家應該有充分的理由直接灌裝小瓶,這就不是二級價格歧視可以解釋的了。疑問一。

從消費者效用的角度出發,理性的消費者效用應該滿足「優勢公理」,對於同樣的商品,多一點總是更好,如果沒有交易成本,消費者甚至可以通過出售邊際效用低的部分來獲取更高的總效用(不過這裡不考慮這麼複雜的場景,免得消費者變成銷售者)。如果假定成立,那麼大瓶可樂對小瓶可樂應當有較強的替代性,不會出現大瓶可樂價格無限接近甚至低於小瓶可樂的情況出現。

具體考慮:

1.商品的可分性。若大瓶可樂可以被輕易分割成小瓶可樂,那市場上就沒有對小瓶可樂的需求。買大瓶然後裝到小瓶里就行了,還便宜。疑問二。

2.優勢公理。優勢公理在這個例子中也是不成立的,否則消費者沒有理由選擇小瓶可樂,買個大瓶,想喝多少喝多少,然後把剩下的都扔了就行。要說是饜足的問題,似乎也不是特別有道理,大瓶絕對價格更低,把超過饜足的部分倒掉就可以了,還更輕。疑問三。

是不是覺得假定都很扯淡,經濟學藥丸?

別急。

我們考慮消費者的理性問題和生產者利潤最大化的問題,無非是想在市場行為擁有內在一致性的benchmark上,在邊際力量的引導下,確定消費的價格和數量。這個benchmark的關鍵是理性假定嗎?我認為不是,假定是可以逐步放開的,效用函數可以變,預算約束可以變,但是不管怎麼變,你們都要相切(角點解另說)。所以這一部分理論最主要的還是想證明,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用是如何形成價格的。

回頭再看可口可樂的例子。現實與假定不符,說明我們需要放開假定了,但邊際力量形成價格的思路沒變。

1.商品的可分性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好。把一個大瓶可樂分裝到幾個小瓶子里,大多人不會做這麼麻煩的事情,更不用說人們對冰鎮可樂的需求。對於超市來說冷櫃里放小可樂肯定要划算,也更實際,沒有人願意拎著冰涼的大瓶可樂到處跑,而且一下喝不完很快就不涼了,所以把一個大瓶冰可樂分裝到幾個小瓶子里,並不等於得到了數個小瓶的冰鎮可樂,還是需要一定的貯藏條件。

2.很多答案里都提到了,大可樂一下喝不完會很影響口感,而我們在說優勢公理的時候可暗含了商品的性質是一致的,兩個饅頭和十個饅頭都是一樣的饅頭,只是我不喜歡吃那麼而已。但是小瓶可樂和大瓶可樂不能簡單的等同起來,除非有合適的保存手段,否則開封后大可樂的口感會劣化的很快,所以對很多人來說,喝3瓶小可樂並不等於喝一瓶等容量的大可樂,對於消費者而言,大容量並不總是更好。我口渴了想馬上原地喝個330ml的可樂,發現660ml的可樂居然更便宜,那我可能會買個660ml的,原地豪邁的喝掉330ml,把剩下的扔了,但大多數情況是,我要在路上喝,我要在自習室喝,我要在辦公室喝,那我就不太可能在只想喝330ml的可樂的時候買個660ml的,因為攜帶660ml可樂的成本似乎不值得付出。

解釋了這麼多,就是想說,可樂這種東西,在不同的容量下,似乎失去了商品的內在一致性,那還不如把它們看成兩種不同的商品呢,而且是兩種替代性不是很強的商品,面向的消費群體和消費場景也是不同的。這也解釋了廠商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還是要灌裝大瓶可樂。

所以為什麼大容量的可樂居然更便宜???

1.不要被容量誤導了,借用土奧同學的一句話,「因為soft drink的成本都在marketing上面」,所以它們的成本幾乎是一樣的。不要覺得大容量的成本高所以價格就應該更高。

2.不要被名字誤導了,雖然都叫可樂,但他們面對的消費場景和人群是非常不同的,你該買小容量的時候就買小容量,該買大容量就買大容量,你不會因為大容量便宜了一點就用大瓶去替代小瓶的消費。

3.這「兩個」商品的價格是由各自的邊際需求和邊際成本決定的,邊際成本曲線可以看成一樣的,那決定他們價格的就是邊際需求曲線。大瓶可樂價格下降主要還是因為人們對大可樂的需求下降了,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軟飲料帶來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受發達國家消費群體的重視,大可樂這種看起來十分不健康的飲料的消費自然會下降,實際上軟飲料這幾年銷售額下降的都很厲害,而對大可樂形成替代的應該是那些標榜健康的飲料。

最後,可樂的定價還是一個蠻有趣也蠻複雜的事情,最終價格的形成也不是一句邊際力量可以完全概括的,具體還牽扯到寡頭之間的博弈,上下游廠家之間的博弈,銷售策略等等。 @慧航 老師之前就寫過一個文章:為什麼可樂十多年了還是三元一瓶? 其他方面的分析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我覺得結合這個例子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討論。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019437?columnSlug=jingjixue)

以上分析還是比較粗糙,如果能查到可樂詳細的歷史價格數據應該可以做的更好。


在英國也是。我覺得應該是消費者剩餘的問題吧,小瓶的更多是衝動性消費,對價格不太敏感


經濟學裡面有一個價格理論:一個東西賣十塊錢不是因為它的成本是八塊錢,而是它只能賣十塊錢。

如果有人較真的話,經濟學還有一個理論:上面的價格理論是我瞎編的。


我覺得這是因為二者是兩種不同的商品。買大瓶你買的是可樂,買小瓶你買的則是方便~


通常大瓶不是冰的


作為一個消費者,你從開始比較大小瓶價格的那一刻起,就已經上鉤了。


我要是原住民我就買大瓶的裝到小瓶賣。


我從來只買聽裝和600ml的可樂,即使是放在家裡喝也不買2升的大傢伙。大瓶不能拿出門喝,還必須倒進杯子里實在是麻煩。沒辦法,就是懶。


小瓶是冰鎮的,而且可樂本身加上瓶子的成本幾乎不差(有計算式,只佔總成本一小部分)

再說,買了大瓶貌似佔了便宜,拎著走10公里試試


同在西澳 說句題外話 不管是大瓶小瓶都太貴了 忍住不喝可樂 牛奶比水便宜


假設,真的大瓶比小瓶便宜,從廠家角度看,完全可以把大瓶分成小瓶啊,既節省原料又賣的多,邏輯上不可能存在。那只有是在零售端存在的現象,長期存在現象,

大瓶小瓶,是定位客戶的差異。


瞎扯一下我的個人看法

我覺得最有可能的可能,這是兩家店,他家小瓶賣的比別人家大瓶賣的貴,因為他家地段好,靠近風景區商業街什麼的。

他家大瓶&>他家小瓶&>別家大瓶。

然後他家發現大瓶的沒人買,就下架了大瓶。 (你要是說這倆可樂是一家的,當我沒說)

一家的話,小瓶最大的優勢顯然是在外面或者坐車的時候飲用方便(誰不想買完東西,喝瓶飲料休息一下呢)。在有足夠的市場需求的情況下,提高價格顯然是賺取更多利潤的好辦法。大瓶低價出售也是一個吸引更多消費者來購物也是很有必要的

最後他們發現利潤最大化的價格是這麼多(一個很尷尬的價格:小瓶高於大瓶)

這種賣法雖然看起來有些荒唐,但是商家做足了鋪墊,設置偽裝,看起來就沒那麼不合理了。因為定價上大瓶還是要高於小瓶的,大瓶便宜是因為促銷(雖然這個長期促銷等於標價),所以並不太容易讓消費者的反感(除了你這種觀察細微的消費者,發現了他們的花招)


濃縮都是精華

你有本事變大但不一定有本事縮小


推薦閱讀:

售價高昂及低廉的花灑,性能上最大差距是什麼?
辦一場馬拉松比賽的成本是多少?
想在一個四線以外的鎮上開個電影院,成本怎麼樣?有盈利空間嗎?
政府財政會計、行政單位會計、事業單位會計都是採用收付實現製作為其會計基礎嗎?
鐵路運力成本是如何計算的?無座票和有座票運力成本是否一樣?

TAG:可口可樂 | 經濟學 | 成本 | 微觀經濟學 | 澳大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