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 ofo D 輪融資 4.5 億美金的數額是否屬實?


我們都是外人,同時我們也不是項目的投資方或者參與項目中的律師、FA(這些人知道也不能說),是不可能知道真實的最後實際數字的;除非未來ofo美國上市,披露的文件中會有提及。

多說一點,這次的投資方里有一家新華聯是上市公司;今天早些時候這家公司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個新聞,說是2500萬美金-2.15%;

但這條新聞很快被刪除了,目前微信公號這篇文章已經沒有了,而其官網新聞也只提及了2500萬美金的投資額,沒有提及具體比例;

這裡:新華聯集團投資OFO共享單車-集團新聞-新華聯集團

這麼大額度的投資,上市公司新華聯應該是需要公告的,可以再等兩天看看;

而如果2500-2.15%是屬實的,那麼ofo這輪post估值就是11.63億美金;這輪如果融資額是4.5億美金,那麼這輪ofo一共出讓了35.68%的股份;(當然前提是這4.5億美金全都是股,而又有傳聞說還有部分的可轉債...)

如果都是股權的話,一輪融資35%+的股份稀釋,經驗判斷感覺略多了一些;如果再考慮到公司之前連續的多輪融資,管理層股份應該已經不多。(當然這也正常,很多融資多輪的公司最後管理層的股份都不多了)


hoho,被利益相關方邀請。不過這類問題除了利益考量,也是沒法回答的,我將之稱其為融資額測不準原理。因為一個交易中,往往有太多細節。個人大概經歷過上百起融資案,經歷的標準是深入了解交易過程的每一個細節,甚至超過交易律師和FA(比如:許多桌面下的交易不會讓律師經手,或者換一批律師經手;或者交易前或者交易後,還有些平行交易交織在一起)。對比這些交易的實情以及未來的信息披露,融資額度很少有一致的,原因大概幾種:

  • 沒必要這麼精確。經過匯率轉換或者股價乘以股數之後難免帶毛帶分,幹麼要這麼準確。

  • 確實不是一個數字說得清楚的,許多交易細節都會影響融資額。部分理由在上面已經提到;另外,許多戰略投資喜歡用資源代替現金。比如:百度早年間可是拿非常便宜的UV或者點擊來代替現金,不過,許多企業到最後快掛了或者被收購了,這些流量還用不完,叫苦不迭。(這讓我想起早年間聯通為了推廣3G推出的套餐,一次性繳費5000元,送10萬分鐘本地話費,但是限該年內花完)面對這種情況,創業者總不能說,老子融資了10億百度UV吧?
  • 「我就是要浮誇」。為了打擊對手,或者顯得屌屌的,或者忽悠一下合作夥伴、潛在用戶或者供應商等等

至於數字披露,誤差根據對外報數的基準有如下類型。

當然肯定有看官會問,既然測不準,豈不是CEO可以瞎說一個數,為啥還要有基準。原因很簡單:人總是要臉的,謊報太多內行人一下子就能戳破;另外,也需要給內部知情人一個解釋和合理的範圍,總不能讓一幫兄弟姐妹覺得,這個CEO也太不要臉了。總之一句話,報不準的數,總還是需要一個合理的基準。

1、微微浮誇一點向上湊整略或者找個吉利數字披露。目前沒看到向下湊整找整數或者吉利數字的。

2、「我就比你大一點點」。不在乎自己融資了多少錢,基於對手披露的融資數字,加一點點往外宣傳,要的就是我比你大的聲勢。

3、大幅度浮誇型。可以把之前所有輪的融資額加在一起來故意混淆,讓大家以為這一輪的融資額度;或者算上獲得的資源並轉換成為現金等等;或者算上這一輪退出的老股對應的現金等等。

4、漫天喊價型。這個就靠想像力了,無所謂了,已經不存在輸入和函數了。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


跟當事人交流之後,他並不知情,對於匿名用戶的冒充也很無奈。

————————

樓上的匿名用戶,在朋友圈發這條被我看見了,在群里發也被我看見了,還匿名幹啥?

摩拜融資的時候怎麼沒有人跑出來問融資額度的真假?怎麼ofo一融資就有人「爆料」,還被截圖上了今日頭條?

雖然利益相關者多少總是想打擊對方,但沒必要這麼搞吧?是不是還想像美團餓了么一樣打架?大家心胸都開闊點。

個人利益相關:兩家的投資討論會都參加過,分別在前東家和現東家。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成功了的話,假的也成真的了。。。各利益相關方到時都可以講講做決策的輝煌歷史,分享各種金句段子:)

不成功的話了。。反正我覺得作為這麼年輕的創始人拿到這麼多大基金的融資,以後也有很多可以講的故事了:)

大聲宣揚「好」的,默默埋掉「壞」的。。沒什麼新鮮的


DD時問摩拜有多少車,摩拜說你上街我後台有數字,你也可以對著定位去路上數

DD時問ofo有多少車,ofo丟過來一疊採購合同和入庫單,反正我買了這麼多.......

DD工廠是發現,少造100輛不是事,偷工減料也不是事,反正ofo也不知道哪些是誰造的,回扣給足就好....


這個有點意思!!!!!

不管是摩拜還是ofo,如果這兩家其中一家融資的話,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肯定就是少不了的!

因為這兩家已經是共享單車裡面的巨頭,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糾結是真是假!

因為這就像是羅振宇在2017年跨年演講中提到的:這是一個「後真相」時代,

雙方都各執一詞,我們這些吃瓜群眾也只有圍觀的份,人家融那麼多錢賺那麼多錢,也一點都不關你的事!

我們先來看看兩組數據

這是來自企鵝智酷最新發布的共享單車出行的數據

從Quest Mobile監測的ofo與摩拜單車的月度日均活躍用戶數變化來看,兩家的日活從2016年8月起開始持續快速增長。

摩拜單車新進入北京、深圳和成都後當月的日均活躍用戶增長非常明顯。ofo,在7月和8月由於學生放假導致需求驟減,月度日均活躍用戶明顯降低,開學後及走出校園之後增長加快,但是增速慢於摩拜單車。

說句公道話,其實ofo不管在用戶數還是在市場佔有率上都不如摩拜

這時你想想,如果你作為ofo的高層或者是創始人,你急不急呢?

ofo的公關部門急不急呢?

肯定就得急的嘛!

而作為競爭對手摩拜的高層以及公關,你怕不怕後面的對手緊咬著你的不放

肯定就得怕嘛!

這時雙方怎麼辦!

一個 處於劣勢

一個是處於略勝一籌的地位

所以就有了今天的對話!

摩拜單車的投資人就說:「基本都是老股東在投,融資額也嚴重誇大宣傳。硬是想把估值頂到10億美金,聊了一圈其他知名PE都不願投,於是老股東自己頂了一把,DST入局本來Yuri個人之前就是股東之一。融資額度不方便說,4.5億的1/N」

而ofo的高層肯定就不幹了: 「4.5億美元融資為股債結合的方式,有股權投資和債權投資的機構。

D輪金額遠不止4.5(億美元),後續會披露。」

目標雙方都各執一詞,相信誰好呢?

你們說!


楊冪因為一部電視劇公司被估值50億你覺得是真的嗎?


都是泡沫,有幾個互聯網企業賺錢的,都是虧錢的。還有什麼融資多少千萬多少億都是假的,實際投資只有對外宣稱的百分之幾。那些投資的也不是傻子,其實他們也知道這些互聯網企業根本不能賺錢,他們的目的是下一批融資和上市的時候賺錢。其實就是擊鼓傳花的遊戲。互聯網企業普遍數據造假,什麼新浪微博,什麼網紅直播,數據都是假的。
互聯網企業能盈利的也有,什麼企業,賺政府錢的。給各地政府、各個職能部門編行政用軟體。這些企業不需要什麼技術含量,也沒有技術含量,也沒什麼成本,隨便招聘些計算機專業學生就可以成立。那些行政用軟體很容易製作,網上都是模板,都是抄來抄去。一個成本低廉,無技術含量的行政用軟體,政府的採購價驚人。各地政府、部門從公款吃喝、樓堂館所建設、經費里節省出的錢,就這樣浪費在這些行政用軟體里,比那些樓堂館所浪費的更多的多。政府購買的價格是這些公司所有成本的百倍、甚至幾百倍以上。而且各地的政府部門從省市縣到各個局,全部都在自己採購,導致大量的重複採購和浪費。這些公司老闆賺了錢就移民了,這些行政技術軟體毫無技術積累可言,大量的國庫資金就消耗在這些垃圾代碼里。如果由國務院招聘幾十個計算機專業學生,成立工作組,自己製作這些類似的、重複建設的各種行政用軟體,給各政府部門系統統一使用。可以節省各地政府、部門千億、萬億的資金。

還有,那些大型國企,國有銀行、國有證券、國有投資公司要禁止它們去當這些互聯網企業的融資接盤俠,這些國有資本多少億美元參與這些互聯網企業的第五,六,七批次融資,去給前面的民資、外資當接盤俠,真的不是國有資產流失和利益輸送嗎?這些國有資本當接盤俠虧了多少億美元呢?那些民資外資用虛假資金、百分之幾的資金號稱融資多少,吵大企業估值和泡沫,等估值大了再退出賣給國有企業、國有資本,讓他們當接盤俠,這些企業根本無法盈利,這完全是對國家的詐騙。國家政府真的要醒醒呢!


鑒於另外一個回答里,有位金融從業者歧視我根本不是金融行業人士(哎,難道為了這句話改說明裡的行業嗎,真是的),也絲毫不懂金融。

我就強答這個問題。

據熟人(我會毀掉這個詞的)可靠但是不便說明出處的消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京東發現盈利了,竟然!!竟然盈利了!劉強東開會非常緊張:你們怎麼回事?怎麼能讓京東盈利呢?

另一位不是很熟的熟人說到當年(就前兩年)某打車軟體,因為做補貼活動,當時市場基本是瘋了的狀態,好幾個軟體,都在做補貼,而且那幾天貌似都是瘋了的狀態。熟人當天找麻花藤申請一百萬的費用用來補貼,然而,當天晚上,給出的現金是1000萬。

金融行業的邏輯並不是盈利。金融是資源整合的一種方式,不然就無法去了解,槓桿、垃圾債券的玩法。

初級金融也許是為了賺錢,但是,金融,尤其是投資(包括廣義和狹義的創投)發展到現在,賺錢並不是最重要也不是首要的目的了。

數額的價值並不在真假,而是這些數額到底有什麼作用什麼價值。這就是金融的真正目的和樂趣。所以4.5億,資金並不是為了單車,也不是為了運營模式,而是給這樣一個平台、一個項目一種更大的甚至在某種範圍內無限的可能。

舉個例子。

你有一隻雞,我並不知道這隻雞能不能生蛋,或者生的是神馬蛋,但是,只要我確認這隻雞具有一定的生命特徵和合理性,我就要把這隻雞玩轉。

可以玩肉可以玩蛋甚至玩蛋殼,可以玩養殖場也可以玩雞毛撣子,可以做雞頭,可以做雞腸子;也可以做在雞毛上賣廣告位;我甚至可以把三根雞毛做成信託產品。只要這隻雞在某種邏輯里是存在的,金融就有自己的方式玩下去。

只要金融看出有潛在的玩法,那麼這隻雞就不是一隻邏輯上的雞,就是一隻客觀上的雞平台、雞產品。

至於美金本身是搏膽還是搏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轉起來。

就像,京東始終不盈利,奶茶妹妹照樣做投資。

咦,錢哪裡來的呀?好奇怪呢?----這就是金融。


參與項目的各方中介不會說,因為有保密條款,說了以後不用在行業混飯吃了;投資人不會說,說了找誰接盤下一輪?感覺和滴滴的邏輯差不多,創始人股份因稀釋所剩不多,最終投資人坐莊玩這場豪賭遊戲。估值高不代表企業價值虛高,很多好的項目都貴,但是翻的倍數更高;判斷是不是擊鼓傳花的遊戲建議可以算算整體共享單車的市場規模,考慮進去市場的成長性,看看需求是未被滿足還是嚴重虛高。拿什麼丟車、換鎖之類說事兒的就省省吧,都是一個概率問題,人家運營時候早考慮進去了


摩拜跟ofo都騎過。

目前來看,ofo劣勢太明顯。

1. 前期車造型不夠特別,被偷盜重新噴漆的不在少數,這是一大損失。

2. 目前車型都是用的氣胎,就目前的損壞比例來看,光補胎的材料和人工需要的維修費也不少。

3. 車整體與競爭對手的車相比不夠結實,看到鎖變形、車輪變形、車頭鬆動或者歪曲的不在少數,也是一大筆維修費。

4. 這也是重點,微信里開鎖後兩分鐘可以直接結束用車,鎖不鎖車全靠自覺,用車費為0,沒有得到絲毫收益。出去玩看到很多人騎車都騎的ofo,我想用還得找找,然而路邊摩拜還有一大排。

5. 從大學校園開始用ofo的我表示沒有押金,不知道其他用車渠道有沒有。反正這批用戶不在少數,這就讓ofo與競爭對手相比少了一大筆現金流。

6. 較低科技含量的鎖使得用車後不鎖車,將車獨佔的情況屢見不鮮。看到過很多停在居民樓道里的車,這些車都被鎖在大門裡,外面的人根本無法利用,除非有人將它們騎出去而且不騎回來。

投資者如果考慮到這些因素仍能給ofo投這麼多錢,我就。。。繼續用ofo。


敲黑板。作為半個廣告狗。你們這個全球最大違反廣告法了。


假肯定有假的,大家做都害怕得罪人,本來就是假的,就在2億到2.5億美金。

沒事好好做投資,不要文字寫的好,工作一堆渣,投的一堆渣,不枉少年。


如果你是在創業圈混的久了,就會知道,當你覺得它是假的時,他就一定是假的!


硬是想把估值頂到10億美金 ,聊了一圈知名PE都不願意投,這一輪基本都是老股東再頂一下,Yuri個人本來就是老股東,所以DST入局。融資額嚴重誇大,根本沒那麼多,只是PR造勢而已。


摩拜單車的投資人就說:「基本都是老股東在投,融資額也嚴重誇大宣傳。硬是想把估值頂到10億美金,聊了一圈其他知名PE都不願投,於是老股東自己頂了一把,DST入局本來Yuri個人之前就是股東之一。融資額度不方便說,4.5億的1/N」
而ofo的高層肯定就不幹了: 「4.5億美元融資為股債結合的方式,有股權投資和債權投資的機構。
D輪金額遠不止4.5(億美元),後續會披露。」


我路上能看到的ofo屍體數不清了。有的輪胎壓彎了,有的整個車都散架的,還有胎沒氣的,各種各樣的死法,都不知道投資人是不是傻?ofo本身質量很差,即使成本很低,按這樣的現實,肯定要破產的。


會不會是個大騙局呢,巨量的押金沉澱,沒有監管,或許正在等這個進出平衡點呢,走著瞧


一個企業輪到D輪實屬難得。一方面體現了市場還沒有想出它的盈利方法,處在一個後面人賺前面人錢的畸形發展中,市場並沒有給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企業臉皮應該也用得差不多了,要是找不到盈利方式IPO不成功的話,它差不多生命也到了盡頭。


昨天看到的推送消息里ofo說市場份額佔到51%?感覺好像沒有這麼多


推薦閱讀:

香港(HK)首富李嘉誠從中國大陸撤資的原因是什麼?
當前情形,國家隊應如何有效救市?
如何看待泛亞430億的龐氏騙局?
30萬放在餘額寶,有什麼方式理財?
為什麼國家用發行公債來彌補賬政赤字?

TAG:風險投資VC | 融資 | 自行車 | 金融 | ofo小黃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