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寶寶喜歡玩手機遊戲,管教不聽,該怎麼辦?

4歲寶寶,平時就喜歡用手機打遊戲,父母如果制止,就大哭大鬧的,對父母都特別叛逆,長期下去,很擔心把眼睛看壞了。對於管教孩子這方面,自己確實不太擅長,跪求哪位大神能指點一下,我該怎麼辦?或者有相關的好的聽課的地方給推薦一下,讓我可以和專家諮詢的,跪求,急。


寫下這篇回答的時候,我假設這個提問所描述的孩子目前沒有任何被診斷的發展障礙。如果是特殊兒童,養育方式需要和更專業的人士討論,這個回答很可能不適用,甚至存在嚴重錯誤。

從問題描述中,我注意到題主的兩點困惑,一是孩子喜歡手機遊戲,二是孩子叛逆,不服管教。如果題主的目標只是減少孩子玩遊戲的時間,別的回答里給出的建議更加直接具體,可以試試;如果題主對養育這個更大也更複雜的話題感興趣,這個回答也許能提供一個不同的角度。

想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可以先去了解孩子是如何發展的,關注他們生理上和心理上分別在發生的種種變化,從而知道他們究竟在經歷和體驗什麼——由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了解這些內容,可能需要家長格外費心。

按照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人的發展階段大致可以分為以下8個:嬰兒時期(0-1歲),學步期(1-3歲),學前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春期(12-20歲),成年早期(20-40),成年中期(40-60),成年晚期(60+)。

你的寶寶現在4歲了,也就處於「學前期」。在這個階段,發育正常(沒有被診斷的障礙)的兒童的基本特點如下:

  • 聽覺已經基本發育完全,視覺上也能夠進行深度加工(也就是比較遠近/前後/深淺),也能夠識別生活中人的基本的面部表情(小朋友哭了,媽媽笑了,老師看起來很生氣等),而在視覺-運動方面還在發育(比如拍球,接球這樣的複雜任務可能做得還不是特別好,因為需要同時在視覺上注意物體的運動和進行自己身體的運動控制)。
  • 粗大運動發展方面,四歲的小朋友應該能夠倒腳上樓梯(而不是一級一級地上樓梯),能夠拋球,開始自己穿衣服,能夠比較好地使用勺子吃東西;在精細運動的發展上,小朋友該學會使用安全的剪刀,走一些簡單的迷宮,如果平時有一些繪畫類型的遊戲的話,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小朋友在繪畫或者泥塑方面還不能完全做好,但是在不斷地進步。
  • 另外,四歲的小朋友主要的依戀對象還是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大多數就是孩子的媽媽),這時候他們已經能夠區分親密程度(不舒服的時候找媽媽),能夠理解家長給出的線索(媽媽說這個阿姨是好人所以她帶我出去玩的時候我不會大喊救命),還能夠參考家長的反應來評估一些陌生的情況(我在蹦蹦床上有點兒怕,但是媽媽笑眯眯的,看來沒有危險,要我不就試著玩玩兒吧)。從照顧者身上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的孩子願意去面對成長中的一些挑戰,願意嘗試新鮮的事物。也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並且控制自己的行為(四歲的孩子已經開始發展延遲滿足能力了)。另外,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開始有自我意識的情緒了,非自我意識的情緒包括高興,憤怒,恐懼,是對一些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應,而自我意識的情緒會包括自我覺察和自我評價,比如愧疚,害羞,驕傲,這些情緒更加複雜,兒童在理解這些情緒時也更需要幫助
  • 人際溝通和互動方面,四歲的孩子能夠和家庭成員以及非家庭成員(幼兒園的老師,小朋友,鄰居,父母的朋友等)進行簡單的對話,能夠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我渴了,我餓了,我不要睡午覺,我覺得零食比蔬菜好吃,我覺得這個動畫片不好看,我要玩遊戲等),還能夠進行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比如和小朋友玩「警察抓小偷/醫生和病人/扮家家」等。一方面,這些遊戲包含了很多和同伴的互動,比如怎樣分配角色,誰和誰同組等,小朋友會在溝通中學會表達自己的訴求,也會學會讓步和妥協,這是重要的人際技能;另一方面,這會幫助小朋友理解和探索不同的社會角色,比如在我小時候的遊戲里,總是爸爸上班賺錢打壞人,媽媽照顧和陪伴孩子——這明顯體現了我們的文化(和我的原生家庭)中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
  • 自我概念也已經開始發展,能夠區分「你」和「我」,照鏡子的時候知道鏡子里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另一個人,能夠描述自己的一些基本特徵(我的頭髮是黑色的,我穿著米老鼠的短袖上衣,我喜歡吃冰激凌)。另外,這個階段的兒童自我概念和評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認知能力(我會數數,會背詩),運動能力(我會自己穿衣服,但是還不會系鞋帶),外型(我不是很高,我的眼睛很大,皮膚很好,大家誇我長得很可愛),同伴接納度(我有三個好朋友,小朋友們都喜歡和我玩),以及行為表現(媽媽和老師都說我是乖孩子)。
  • 根據埃里克森關於個體人格和社會心理發展的理論,嬰兒需要處理「信任/不信任」危機,學步期的孩子處理「自主/懷疑」危機,學前期的孩子則處理「主動/內疚」危機。發展得比較好的孩子,四歲時形成了基本的信任感,覺得自己生活的環境整體上是安全的(往大了說沒有屠殺,往小了說父母不會喝醉了揍我),遇到危險或者困難會得到支持和幫助(媽媽會照顧我保護我);同時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己選擇衣服鞋子,自己吃飯,自主性的獲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運動功能的正常發展);同時,正在獲得主動性,比如願意表現得像個大孩子,願意幫父母做一些事情,願意表現好並且獲得表揚。在這些基礎上,兒童會在下一發展階段(兒童中期)開始上學,發展得好的孩子會有比較好的學業表現和學習習慣。
  • 而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學齡前的孩子處於「前運算階段」,還不太能理解抽象的象徵,邏輯思維也不太行。比如,會數數,把三個蘋果和兩個蘋果放在一起,數得出來是五個蘋果,但是不太能理解「3+2=5」,也沒什麼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處於一個發展過程中,而且表現是不穩定的,很可能今天會做的一些任務明天不會了,後天又會了,隨著成長,兒童的表現會越來越好,越來越穩定,只是需要一個練習和進步的過程。另外,這個階段的孩子比較「自我中心」,還不太能夠推斷他人的視角和感受(「掩耳盜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齡前兒童會和故事的主人公很相似,認為自己聽不到的別人也聽不到,自己看不到的別人也就看不到)。而在情緒感受方面,我們很難指望四歲的孩子去察言觀色,但是多向孩子表達,解釋,命名情緒,鼓勵孩子注意不一樣的立場,可以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而且,最近幾十年的發展心理學界認為,有時候小孩子不能完成一個任務,其實只差一點點,家長給一點點幫助,起到一個腳手架的作用,小朋友就能做到了,這對孩子的發展有幫助作用。
  • 另外,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認為,學齡前的孩子還不能真的理解「道德」和「規則」這件事情,所以有時候「講道理」不太好使。如果孩子常常不小心違反規則,可能不是故意搗亂,而是真的記不住。另外,就算是孩子不能完全理解,道理還是要講的,只不過需要掰開揉碎多重複,而且得耐心平和,不能發脾氣。

列舉以上理論和事實,是想要說明兩點。第一,孩子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不管是有效的養育還是優質的心理諮詢/遊戲治療,都需要以誠懇和開放的態度去從多個角度了解和認識這個真實的人,而不是這個人身上的某些問題;當然,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和論文里數據也不能代表活生生的孩子們,只是可以給家長提供一些不同的角度。第二,雖然在大多數成年人看來,孩子能完成的任務都很簡單,系鞋帶扣扣子扮家家都稀鬆平常,但是對孩子來說,他們正在經歷重大的成長和變化,而這些成長和變化並不是「理所應當」發生的,這背後有很多很多的學習和練習。比如,孩子能夠學會母語,不是因為他們每天按時上課,而是因為他們從早到晚都在聽著周圍的人說這種語言,這是極大的練習量;小學生能夠和同學好好相處,也是因為他們從小就看到身邊的成年人是怎麼互動的,還沒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會被照顧者帶出門散步,遇到小朋友會打招呼,這也是從零開始的學習和模仿;甚至,小朋友的視覺能夠正常發展,也離不開早期的視覺刺激,給嬰幼兒玩耍的玩具通常顏色很鮮艷,這就是很好的刺激……總之,為了「正常」地長大(只是「正常」,不是「傑出」,也不是「優秀」),小朋友其實很忙很忙的,只不過絕大多數人(包括小朋友自己)都注意不到罷了。

下面說到題主的提問。

針對孩子玩遊戲這一點,除了要考慮遊戲可能帶來的視力下降成績下降這兩個容易吸引到多數中國家長注意的明顯的問題,可能我們更需要認真考慮的是——玩手機遊戲這件事情,可能會以怎樣的方式促進或者干擾孩子各方面的正常發展?與其問「如何避免遊戲帶來的潛在的負面影響」,不如問「在孩子喜歡手機遊戲的前提下,如何保障孩子各方面的正常發展」?也就是說,玩不玩遊戲不要緊,必要的促進個體正常發展的活動不能少

  • 運動能力方面,個體需要各種各樣的運動來促進發展,要做早操,要和鄰居家的小孩你追我趕地瘋玩,要一起拍皮球,要學會蹬四個輪子的小自行車,還要畫一幅畫,做一個小小的不倒翁,還想做個風箏然後周末去公園放風箏……(美國的幼兒教育領域對電子產品的主要擔心之一就是兒童肥胖問題,坐著看電視打遊戲不運動,如果再有零食供應,孩子體重必然飛漲。)
  • 人際互動方面,小朋友需要和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遊戲角色)保持足夠的互動,要給爸爸媽媽搗亂以吸引家長的注意;要不情不願地坐在罰坐板凳上被立規矩,但是忍耐過去無聊的幾分鐘之後會被父母表揚;要和爺爺奶奶軟磨硬泡多吃一小塊糖;晚上要撒嬌耍賴多聽一個睡前故事;要多帶一塊糖給我的好夥伴;要和班裡的小帥哥或者小美女排隊的時候挨著;那個高個子的胖墩搶了我的玩具我要和他理論,不行的話就告訴老師;幼兒園的同桌說「應該爸爸上班媽媽做飯」可是我們家明明就是「媽媽上班爸爸做法」,今天我要在家看清楚了明天去一爭高下……(美國的幼兒教育領域對電子產品的另一個重要擔心是小朋友都和電視手機iPad去玩了,不和同伴玩,長大了人際關係可咋整,總不能天天組隊打遊戲呀。
  • 和父母以及主要照顧者的更加親密的互動是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孩子需要和爸爸媽媽玩,需要給他們講今天在幼兒園發生了什麼(這也是很好的語言表達的練習),需要和爸爸媽媽說自己和好朋友發生了衝突(也許孩子不太會直接求助,但是通常會提到自己的困惑)……
  • 自我概念和評價的方面,遊戲確實能夠給孩子(也包括很多青少年和成年人)帶來成就感,可這只是自我概念的很小的一部分,而且,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自我概念所包含的領域會越來越多,為了獲得比較好的自我評價,兒童必然需要獲得更佳豐富的經歷和更多的關於「成功」和「我可以做到」的體驗。這樣的體驗是需要孩子付出時間和努力的,也是需要家長不斷關注和支持的,這些新的成功體驗同樣可以促進孩子的人格與社會心理方面的發展
  • 認知發展應該是我國家長不可能忽視的一個點,背古詩,背九九口訣表,學英語,學特長……分分鐘可以塞滿任何一個高考前個體的閑暇時間。

同時,小朋友也要保持良好的睡眠,不能缺覺;要有好的飲食習慣,不能邊吃邊玩;在幼兒園也要專心聽老師說話,和小朋友玩也不可以三心二意,幼兒園也不會總是放動畫片;放學回家之後發現院子里的螞蟻在搬家,蹲在地上看了二十多分鐘腿都麻了……

——為了「正常」地長大小朋友常常需要「保持充實和忙碌」(需要注意到,和成人世界的一些「熬夜加班身心俱疲」不同,孩子的「忙碌」往往是更加快樂的,順其自然的),這事關重大。也就是說,孩子每天真正「空閑到需要玩遊戲來找樂子」的時間其實非常有限。如果哪個孩子真的總是有大把大把的時間捧著手機玩遊戲,那可能需要家長認真思考一下了,不是去想「怎麼讓孩子少玩遊戲」,而是去想「有哪些更值得做的事情沒做」。如果把這些事情補上,大概玩遊戲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這件事情的邏輯是「為了不讓孩子玩遊戲,所以家長要管教,要安排別的活動,才能佔滿時間」,而是「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家長要安排合理的活動,所以孩子才沒時間玩遊戲了」。

另外,補充一點近幾年的學術研究結論——一些研究者發現,兩三歲接觸電子產品(電視/電子遊戲)較多的小朋友,在七八歲發生注意力障礙(比如多動症)的可能性也越大。對這一現象,其中一個解釋是,一些電視節目和遊戲內容會「過度刺激」小朋友的大腦,讓小朋友習慣於特別豐富,變化特別快的刺激,難以集中注意力;另一個解釋是,有的小朋友天生脾氣不好,愛哭鬧,家長哄不住了,只能用電視和遊戲來安撫,而脾氣不好的小朋友本來就可能出現注意障礙,這不是電子產品的鍋。關於電子產品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影響,目前也沒有定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兒童所觀看的內容同樣重要,比如,教育性的影片內容(比如小熊維尼)比打打殺殺要好得多(不管是電視還是遊戲,暴力內容都是不利的),節奏比較緩慢,場景變換比較少的也會更有利於孩子的注意力。另外,美國兒科協會建議學齡前兒童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不超過兩小時(包括家裡和幼兒園,包括遊戲和動畫片)。

下一個問題是,家長要如何落實安排的活動?如果孩子抓著手機不放,表現得很逆反,該怎麼辦?

我會覺得,這一部分更多地涉及到親子關係和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設想這樣一個情景,家長對孩子說,「寶寶,不要玩遊戲了,你該去畫畫了」,然後孩子開始反抗,然後大哭大鬧。這種情況下,一部分家長可能直接妥協了,內心戲大概是「我真的管不了這個孩子了,隨它去吧,等上學了有作業了也就沒時間玩兒了」,後果就是孩子玩遊戲越來越多,上學之後也不一定能按時完成作業。一部分家長可能就直接發火了,然後孩子沒有玩遊戲,但是親子雙方卻不歡而散,這樣的家長的內心戲可能是,「這孩子怎麼不聽話呢!我說了還算不算了!我可是為了他好,是對他的未來負責!我是家長就應該聽我的!

更好的處理方式可能是這樣的,家長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動機,「我不希望孩子總玩遊戲,這對眼睛對腦子對身體都不好,孩子不聽話了,我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威信了,我也覺得有些挫敗,因為我希望有一個健康的聽話的乖孩子,也希望自己是個好家長」,然後,家長要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場,「孩子非常喜歡這個遊戲,這個遊戲能提供很多新鮮的刺激,也會帶來成就感,而遊戲被打斷可能會讓孩子體驗到一定程度的挫折感和失控感,也會擔心自己的得分,他還不太會應對這種複雜的情緒,也說不明白,哭鬧是最原始最本能的反應,來表達自己的訴求」,這時候,家長可以選擇等待孩子完成眼前的一局,比如不是說「現在立刻去畫畫」,而是說,「我看著你玩兒完這一局,然後你就去畫畫」,同時,家長也可以向孩子表達一些理解和鼓勵,比如「媽媽知道你真的很喜歡這個遊戲,你也玩得很棒,得分越來越高,這是你通過努力取得的進步。不過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有很多,比如畫畫,讀書,拍皮球,如果你願意花時間,你都會越做越好,等你能夠做好更多的事情,就會成為一個越來越厲害的人。現在不能玩遊戲你會有點不開心,這很正常。在畫畫之前,我也可以陪你不開心一會兒,待會兒我也可以陪你一起畫畫」,另外,家長也可以表達一些自己的感受,比如「爸爸媽媽一整天都沒有見到你,很想你呀,很想和你一起聊聊天,一起完成一幅畫」,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促進親子關係,這是一種平等和開放的交流,可以鼓勵孩子體諒他人,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各種各樣的情緒。家長還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選項,比如「你是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一幅畫呢,還是想我們三個人比賽呢,或者如果你願意捏橡皮泥或者玩兒粘土也可以,這和畫畫是類似的」,當孩子有選擇權的時候,會體驗到更多的控制感和自主性,這是很好的感覺,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被剝奪遊戲的失落。當孩子配合家長的時候,家長也應該及時表達感謝和鼓勵,比如,「我特別喜歡你的這幅作品,你畫的這個房子看起來很漂亮,而且你願意陪我一起畫畫,我真的很開心,謝謝你呀!

另外,作為家長,對孩子的逆反行為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上一段描述的其實是非常理想化的一個模型,通常情況下,一個沉迷於手機遊戲的孩子是不可能這麼配合家長的。在問題描述中,題主提及的孩子的反應可能是「大哭大鬧」。這對家長確實是個考驗。在我有限的經驗里,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哭泣(以及很多負面情緒的表達)都是非常「不耐受」的,這種情況下,家長需要學會耐受孩子的哭鬧。具體來說,家長要設定合理的目標,明確自己的目標並且始終堅持這個目標。我的一個老師講過她生活里的一個例子,初秋的時候,四五歲的小朋友想吃冰激凌,媽媽說這幾天有點兒咳嗽所以不許吃(醫囑要求),然後小朋友在便利店門口大哭大鬧,媽媽一氣之下揍了孩子。我的老師說,在這個情景下,小朋友看見別人吃冰激凌但是自己吃不到是非常挫敗和失落的,他可能不會說只會哭,家長對孩子的合理的目標就應該是「不能給他吃冰激凌」,達到了這個目標,家長就應該比較滿意了,那他哭了也是一個可能發生的反應,他畢竟沒吃冰激凌,家長該讓一讓就讓一讓,安慰他一下,或者轉移一下注意力都可以,但是這種情況下,很多家長都會忘記最初的那個「不許吃冰激凌」的目標,會自動地產生一個新的目標,就是「孩子應該又不吃冰激凌又好好表現」,但是這個目標其實是不合理的。舉這個例子是想說,一個習慣於哭鬧和逆反的孩子,很可能根本就不按照上一段寫好的「理想劇本」反應,可能特別不配合。家長首先要給小朋友一個預警,提前告訴小朋友從今天開始遊戲時間要縮短了,然後,剝奪遊戲之前也要有一個預警,「玩完這一局就結束」。即使這樣,小朋友也還是會反抗和哭鬧。這種情況下,家長自己情緒,態度和行為都要儘力保持穩定。明確——家長的目標就是「孩子停止手機遊戲」,而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機遊戲」。首先,堅持遊戲時間結束了就是結束了,不可以再開始,哭鬧也沒用(如果有用的話小朋友就會永遠用這個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其次,小朋友已經停止手機遊戲了,家長達到了最初的目標,需要在心裡肯定自己一下,然後保存情緒平穩,絕對不可以發火,絕對不可以批評或者攻擊小朋友(你是家長,你不讓孩子玩遊戲收走了手機,對於想玩遊戲的小朋友來說,他已經輸了,你已經贏了)。第三,可以簡單安撫一下小朋友,承認一下小朋友的情緒,「寶寶沒有遊戲了不開心了,受委屈了呀」,態度要耐心,真誠,溫和,也表揚和鼓勵一下小朋友確實停止遊戲了,「媽媽看到寶寶已經不玩了,寶寶做得真棒」,說一次就可以了,不需要反覆重複。接下來,如果小朋友平時脾氣就不太好,家長最好在小朋友旁邊(在彼此的視線範圍內),防止孩子因為情緒波動做出傷害自己的過激行為,保證孩子的生命安全,但是不要給太多的關注,一個家長處理這個狀況就夠了(最好是小朋友平時最信任最喜歡的那個人執行),不需要全家人都圍著,最好別的人都去做自己的事情,遠離現場——因為這並不是一個事故,值得圍觀,也需要救援。等到小朋友慢慢安靜下來(這可能需要十幾甚至幾十分鐘),家長可以遞給小朋友一杯水,可以讓小朋友洗洗臉,然後進行接下來的安排,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或者邀請小朋友進行別的活動,態度一定要溫和親切。如果小朋友在自己安靜下來之前主動尋求家長的安慰或者來親近,家長不要拒絕,可以抱一抱,哄一哄,如果小朋友一邊哭一邊「控訴」或者抽抽噎噎地表達情緒,家長也不要打斷或者批評,可以偶爾回應一下,這是小朋友用來處理情緒的方式,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如果小朋友對家長有身體上的攻擊(比如踢打),家長不要被惹怒(要控制住自己),更不要還擊,可以保持「禮貌的面無表情」,但是要按住了小朋友,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佔到了便宜」,此處需要控制力度,別把小朋友捏得太疼。

如果真的發生了身體攻擊的情況,家長一定要在別的情景下注意小朋友的暴力行為!!!雖然四歲小孩力氣不大,但是暴力行為很可能會損害孩子和同伴之間的關係,而和同伴的關係會在兒童中期到成年初期的十幾年間變得越來越重要,是青春期個體自尊水平和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果暴力行為對同伴關係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可能為孩子之後的人格和社會化發展帶來風險。

讓四歲的孩子主動放棄手機遊戲(這種連成年人都欲罷不能的東西)而去選擇畫畫(相對枯燥很多的事情),是非常不切實際的預期。然而,家長可以做些什麼,讓遊戲之外的那個選項更有吸引力一些,陪伴和支持讓孩子感到安全,競爭的元素(你和媽媽一組,我們要超過爸爸)也許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及時的鼓勵和認可也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也可以選擇一些孩子本身就比較感興趣的活動,好靜的可以適當多講講故事,而好動的孩子則可以多一些戶外活動……家長也可以學習或者設計一些不依賴於電子產品的遊戲,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

當然,在一些情況下,這也會涉及到「怎麼給孩子立規律」。不推薦的方式有兩個,第一是強壓(我說了不許玩就是不許玩/再玩就沒飯吃了/再玩就揍你),第二是用親子關係作為威脅(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歡你了)。這兩種方法的主要弊端就是嚴重破壞親子關係——想要壓制孩子到十一二歲不難,但是等到了青春期(對家長來說,「更嚴峻的考驗」還在後面啊…),問題會更嚴重,解決起來會更困難。比較推薦的方式時「罰坐板凳」,具體操作方法見這篇文章,罰坐板凳(time-out)的正確打開方式。不過我個人真的覺得四歲孩子愛玩手機遊戲不需要甚至不應該用「罰坐板凳」來解決。「好鋼用到刀刃上」,這種有儀式感的立規矩方法還是要留給更嚴重的問題(比如一些危險行為,或者打人罵人這類會破壞人際關係的行為)。

題主還提到了家庭教育方面的課程與書籍推薦,不過我對這件事目前沒什麼想法。我的知識全都來自於發展心理學和心理諮詢方面的課程,顯然不是家長的最優選擇。我想,如果問題很嚴重,或者題主真的迫切地想要看到改變,可以考慮嘗試家庭治療,諮詢師推薦註冊系統認證的(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機構和專業人才註冊系統-臨床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如果是閱讀資料,題主可以參考知乎家庭教育和兒童教育話題下的一些活躍回答者和精華回答,既可以分享到一些經驗和方法,也可以看到別的父母在養育中探索和體驗的過程,也許會收穫一些啟發和幫助。

在我看來,養育是科學,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通常有一些規律可循,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也需要實證研究;它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沒有哪一套理論可以適用於所有的孩子。在真實生活中,養育的具體操作標準化程度很低,沒有萬能公式,也沒有一勞永逸的通解通法。每個養育者都會在實踐中遇到問題和困惑,都需要慢慢探索,都需要花時間和心思和孩子相互適應和磨合——這和戀愛與婚姻是相似的,雖然有生物學的遺傳基礎,但人是複雜而神奇的存在,更何況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在不斷變化,親子之間的信任與親密也需要經營和維繫

如果養育這件事情存在什麼「準則」,我相信那會是,在看到孩子的性別/行為習慣/成績單/學業表現/性取向/性格特點/特殊天賦等元素之前,先記得這是一個完整的真實的鮮活的人;在教育和改造之前孩子,需要先耐心地認識和了解這個獨特的生命,試著和孩子建立關係。在和孩子建立關係的過程中,也許家長可以花些心思認識和了解自己,看一看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祝題主做一個快樂的家長,祝小朋友們健康、快樂地長大!


不請自來。

最近,我主動給我兒子普及了一款遊戲,植物大戰殭屍。普及的原因是,許多孩子都知道這個遊戲,玩耍的時候會提到,還會扮演角色,而我兒子一無所知,就沒辦法融入大家。

要說明的是,我兒子今年三歲八個月,對於手機沒興趣,不愛看電視,不愛玩愛拍。原因就在於,我總有新的花樣陪他玩。所以,我自信他並不會沉迷於手機遊戲中,才會大膽得讓他知道,原來手機上還有這種操作。事實證明,我對我兒子的自信是有道理的,他只會玩一兩局就放下了,因為,我有更好玩的人和人之間的互動遊戲跟他一起玩,他喜歡和人玩,遠勝過喜歡電子產品。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相信所有孩子都喜歡和人玩,勝過喜歡電子產品,除非他對與人交往失望了。而這失望,通常是家長造成的。

所以,我想說的很明白了:你們只是在阻止孩子玩遊戲,在阻止的同時,你們給了孩子什麼更有吸引力的替代活動了嗎?

現在就是互聯網時代,各種電子產品當道。四歲的孩子,不可能不接觸電子產品,也沒有道理去阻止他們接觸。四歲孩子的接受能力是驚人的,他們完全可以理解各種智能操作,而這是現代生活中必須的。大人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接觸,而是如何讓孩子對此不沉迷,並司空見慣,還能學會使用,甚至有更好的創意來發明來改進各種電子產品,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電子產品只是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是輔助人們生活的日常工具,不具備任何特異性,這才是讓孩子不沉迷的正確指導方向。

如果強行阻止,對於孩子融入社會,融入學校,都不見得是好的。連幼兒園現在都是多媒體教學,各種APP用來給孩子學習,做作業也是通過電腦操作,這就是社會大環境,沒有人能隔離開孩子和電子產品。何況人們天生對於被禁止的行為會格外想要嘗試,這是人類共同的本性。如果只是粗暴的禁止,那麼當有一天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孩子接觸到了被你禁忌的電子產品,那才會更可怕。

所以,我想說的可以總結為幾條:

第一:在家長想要阻止孩子過於沉迷電子產品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你們可以拿出來哪些對孩子更有吸引力的活動來讓孩子參與?

第二:如果你只是想阻止孩子沉迷於電子產品,但並不想付出精力和時間來陪孩子,只想讓孩子自己懂得時間管理,讓他自己給自己創造各種好玩的事來打發時間,那你註定是要失望的。四歲的孩子,不可能會有那麼好的自制力,也不可能獨自一人玩出很多花樣來。就連大人都做不到的事,如何去要求一個四歲的孩子做到?

第三:當你對孩子的活動參與度達到了一定程度,可以引導孩子玩合適的電子遊戲,並制定好時間和規則,堅持執行下去,會達到你們想要的效果。

第四:你們玩手機的時候到底有多少?你們對著手機笑,討論手機上的內容,對著手機聊天,然後告訴孩子不要玩手機……

就說這麼多吧:不肯花時間和精力的所謂管教,都是在扯淡。


作為一個,呃,說專業點叫作「視光專業」,說俗氣一點「賣眼鏡的」,同樣也是4歲孩子的家長,我來分享一下我的觀點和做法。

由於工作和視力健康密切相關,我比絕大多人要更清楚的了解幼兒長期接觸電子產品產生的不良後果,一到開學前,更是每天都要接觸實實在在的案例。所以我對自己孩子視力保健方面的行動計劃,是在孩子出生前就規劃好的。

1.孩子的行為是對家長的模仿和學習

什麼樣的父母造就什麼樣的孩子,現在很多家庭,父母親包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人手一隻手機的低頭族,小孩模仿學習的天性會讓孩子去接觸擺弄手機,而且孩子覺得這種行為理所應當,正常的就像吃飯一樣。幼兒覺得大人在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劃重點:孩子像家長一樣玩手機,孩子本身沒有錯,這就像孩子長的像自己父母一樣。問題源頭在於家長的錯誤示範。

好,明確問題源頭之後,家長不玩手機,孩子不玩手機。一家人干坐著大眼瞪小眼顯然非常的無趣。那就讓孩子的生活變的有趣起來吧。

2.孩子的「好奇心」需要被轉移

手機對幼兒來說是那麼的具有吸引力:手機能發光,能發聲,能唱歌,能講話,很多時候還有「小玩具」在屏幕里蹦躂。不需要到4歲,2歲的孩子就能表現出對手機巨大的好奇心。怎麼辦?那麼,咱們就先把手機「去娛樂化」。

比如,我自己的手機,不管自帶不自帶,能刪的APP都刪了,留下幾個必須保留的。微信,支付寶,導航這些,遊戲?不存在的。當然,微信里發糟粕內容的人都提前拉黑。劃重點:全家都要執行!

宜疏不宜堵,孩子對手機會產生興趣,不允許接觸肯定不行,所以我凈化手機,孩子想玩,行,給他玩。玩著玩著,發現沒啥有趣的,也就能放放音樂,看看照片什麼的,玩一會就沒興趣了。可憐我家孩子,好像至今不知道手機能玩遊戲。好奇心沒有了,「手機」也就成了普通玩具。大家都知道,孩子興趣轉移是很快的。長期下來的效果就是目前我們家手機隨便放,孩子根本沒興趣去碰。

如果好奇心被轉移了,問題也就解決一半了。

3.如何持續消耗孩子的「好奇值」直到小傢伙去睡覺

這個是重點也是難點:

首先家長在忙碌一天下班之後,雖然很累,也盡量堅持陪孩子遊戲玩耍。但就這一條大部分家長几乎就做不到。我觀察到,很多家長別說陪孩子玩了,回家直接就把手機遞給孩子,好讓自己圖個清凈。等以後孩子近視了,又責罵自己孩子一天到晚玩手機把眼睛玩壞…

我的做法是能交給機器做的家務都交給機器做,洗碗機掃地機洗衣機各種機。一般孩子睡的早,能在孩子睡覺後做的事情就拖到孩子睡覺再說,沒做完的工作,WOW的日常任務啥的。總之,儘可能擠出時間讓小孩感覺到你的陪伴。

其次,遊戲要陽光積極還得特么的有趣,這點也很考驗錢包和精力。我家有一個房間專門給孩子放玩具,各種車,兩箱樂高積木,兒童籃球架,兒童撞球桌,兒童玩具廚房,還刷了一整面黑板牆給他亂塗亂畫。宜疏不宜堵嘛,小孩子肯定手欠要亂塗亂畫的,就劃一面牆隨他畫。記得,畫完和孩子一起收拾,玩具也和孩子一起收拾,從小得知道「管殺還管埋」的道理。

對孩子視力發展最好而且最省錢的活動就是帶孩子在小區或者公園進行戶外活動,視光學研究結論就是日常接受足夠光照能有效預防近視,控制度數增長。

具體內容可以移步洪路呈:據說美國科學家最新發現導致近視的不是用眼疲勞,而是眼晴缺少光照?

每天,只要能把小傢伙的好奇值耗盡,好奇心給滿足了,有人陪著玩陪著瘋了,孩子自然就不會過分留戀手機。

4.要潛移默化循循善誘的讓孩子知道手機玩的時間太久是有害的

如果直接告訴孩子玩手機不好,比較沒有說服力,因為平時我老是說這個不許那個不對,孩子被我說皮了。呵斥型的方式最大缺點就是效用遞減,最後發現,家長你說你的,孩子我玩我的,甚至孩子激烈反抗家長。

我用的是這招兒,某天送孩子一副比較酷的兒童太陽鏡,告訴他有太陽的時候得戴上平時不用戴。孩子很好奇問為什麼有太陽需要戴眼鏡,我就趁機告訴他因為陽光下有一種叫紫外線的東西會傷害眼睛吶,不好好保護眼睛,以後就會什麼都看不清,多可怕。這事兒算是給孩子心裡種下一棵苗。

接著趁熱打鐵,用手機的時候我故意湊孩子身邊說,上次爸爸說外頭有紫外線,其實家裡也有一種有害光線,手機和電視都有喲,你知不知道?孩子突然緊張起來看著我,我就乘機繼續給他科普有害藍光的知識。

那麼小的孩子,不管懂沒懂,反正算是把玩手機對眼睛不好的觀念給紮根下去了。

有時候工作的時候也會給孩子和家長講講這些,不過,大部分家長是不理解的。有時候家長會說:趕緊的,別整那些沒用的,就告訴我我家孩子多少度。哎

最後,給各位家長几個小貼士:

1.孩子3歲後就應該定期檢查視力,早發現早矯正,矯正效果越明顯。

2.減少近距離用眼時間,不管是玩手機還是看書。用眼環境照明亮度要夠。

3.多進行戶外運動,多接受光照。

4.少吃高糖分甜食多鍛煉,包括水果也要適度。這年頭水果普遍糖分過量。

5.視力1.0不代表視力沒問題,很多孩子存在雙眼調節,集合,融像,左右眼屈光參差問題。


我侄女6歲了,也是嚴重的手機ipad迷,有時候看動畫片,可以一看一個晚上。

但是這些都是孩子的錯嗎?並不是,只是家長圖懶,給個手機你,你自己玩自己的,別來煩我就行了,清凈。

自己有了女兒之後,也會有這種想法,有時候女兒很吵,就把手機給她,這樣她看動畫片打遊戲,我自己就清凈了。

我說這麼多,首先就是證明這個頭是家長開的,錯在自己,別把錯誤放在孩子身上。

後來有一天,小侄女跟我說,相對玩手機,她還是喜歡出去玩的。我就陪她出去打球,玩了一個下午,她也沒有碰過手機和ipad。

證明只要家長願意陪孩子,孩子並不是非要玩手機不可。後來回去拿玩手機的女兒做實驗,拿掉她的手機後我自己陪她玩,她也並沒有提出想玩手機不想和我玩。

設身處地的想一想,一個孩子在家裡可能就只有他一個小孩,一個夥伴都沒有,能不無聊嗎。你讓他能在家裡幹什麼?大人們都自己弄自己的。

設身處地想一想,多陪陪孩子玩,孩子自然就會玩手機玩的少了。最起碼,以身作則,不要自己拿個手機天天按,不管孩子。


你當初要是能陪孩子玩,不是圖省事把手機丟給孩子玩,能有今天嗎?

你說4歲小孩叛逆?也是太扯了,你咋不說青春期呢?

聽課沒用,道理你都懂。

哪跌倒的從哪爬起來。

你得花心思,花時間陪伴孩子,帶他出去玩,跟他交流,不要讓他感覺孤獨。

除此之外,你諮詢再多專家也沒用。

你是指望專家給你孩子開服藥,還是來個電擊治療?


4歲的小孩你們都不能做到把手機奪過來?4歲的小孩你們都做不到不給手機這麼簡單的事情。說難聽點,你們這父母當的也太失敗了。


首先要考慮一下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是否影響到孩子,造成孩子過分沉溺於看電視,玩手機的情況。分析如下:

1.寶寶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愛看電視,比如寶寶生活的空間總有電視,容易受到電視的干擾;寶寶身邊的人總愛看電視,把電視當背景等。

2.沒有時間陪孩子,為孩子安排的日常活動也很單一,就把讓孩子看電視當作帶孩子的便捷之道,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沉溺於看電視。

3.由老人帶養的孩子。如果老人愛看電視,寶寶也會受影響,而且老人體力有限,戶外活動時間缺少。

4.有些家庭內部電視作為背景一直開著,孩子就很容易被電視的畫面所吸引。

5、父母愛玩手機,寶寶會受影響,也喜歡玩手機,玩遊戲。

6、家裡的電腦用來玩遊戲,寶寶也耳濡目染也喜歡玩遊戲。

建議:

1.房間不要一直開著電視,要固定時間

有的家庭客廳或客廳中的電視常開著,容易養成孩子盯著電視看的習慣。建議家人商量好盡量少開電視。

2、有的家庭中沒有為孩子規劃特定的生活空間,孩子缺乏固定的玩耍空間,總是與成人共用客廳、餐廳;這樣大人一旦開電視,孩子自然受到影響。如果沒有條件的話,建議儘可能在孩子玩耍時開電視。

3、年幼的孩子對於時間缺乏具體的概念,外觀有趣、價格便宜的定時器可以給孩子具體的感受。家長可以定時30分鐘,讓孩子看合適的電視節目,待定時器響起的時候提醒孩子「還有5分鐘」。孩子看滿35分鐘之後,就告訴孩子該休息一段時間了,並徹底關掉電視機。當然首先是要徵得孩子同意。

4、製作「電視卡」,全家「刷卡看電視」。用卡紙製作一些「電視卡」,和孩子一起商量確定,每天發放15分鐘或30分鐘的電視卡2~3張,由孩子自行安排看電視的時間,「電視卡」用完後就不能再看。這項遊戲最好大人和孩子一視同仁,全家可以「刷卡看電視」,大家每天得到的卡也差不多。這樣不僅能夠公平遊戲,還能鍛煉孩子的「規則意識」。

5、安排豐富多變的日常生活,減少孩子對電視的注意力。

可以去公園、和小夥伴玩耍遊戲、聽媽媽講故事……孩子是不會「惦記」看電視的。電視是孩子沒人陪、沒有好玩的事情做的時候的選擇。家長不妨每天給孩子安排一些不同的活動,如:外出散步、給孩子講故事、畫畫、搭積木等。孩子有了更想參與的活動,就不會整天看電視玩遊戲了。

6、如果確定要看電視,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看節目,這樣還能和孩子一起探討感興趣的話題,一起分享電視帶來的快樂。這樣能增強孩子的理解水平和提高鑒賞力,加深父母和孩子的感情。

總之,讓孩子不要沉迷於電視和遊戲,關健還是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當孩子被其他的事情所吸引了,自然而然就會減少對電視 和遊戲的關注了。

如果大家有育兒問題,可以在群裡面交流,拒絕微商,純分享群!

https://weixin.qq.com/g/A-K9_M4kDvBV_1ms (二維碼自動識別)


孩子喜歡模仿,大人幹什麼,孩子就幹什麼

我想問一句

誰把手機遊戲傳遞給他的?

你們都不玩,然後他拿起你們手機自己下載了個手機遊戲就玩起來了?

那這得是個天才啊!

你們覺得什麼好,你們帶他玩了嗎?

還是你們自己玩手機遊戲,覺得孩子可以無師自通的自己健康成長起來?

你們跟你們的父母有什麼區別?

自己不以身作則,然後覺得孩子到一個階段就該搖身一變有該有的樣子,成為你們想像中的人?

真無恥


1.手機設密碼,定期換

2.約定每天看多久,時間快到了提醒看鐘,或者設鬧鐘,到時間收掉,如果不配合,那明天的份額就取消

3.下載一些互動遊戲,和孩子一起看手機,讓他對手機和人同時產生依賴,而不僅是對手機本身。


你狠不下心肯定沒辦法

我外甥女6歲

也喜歡玩手機,看 iPad,主要是看動畫片

一看看一天,叫她都不理你那種,很痴迷

我把我外甥女當自己女兒看

我妹在教育方面也比較聽我的

我媽比較溺愛她,但是基本我發火我媽也拿我沒招

我前一段去我妹家住了一段

發現她這個毛病

我就讓家裡人把自己手機密碼都改掉

iPad讓她看了半小時動畫片,然後強行收走

當時晚上了

她當時的表現就像一個吸大煙的銀

先是又作又鬧

我媽就來罵我,說我大半夜的讓孩子哭

睡覺都沒個好心情,讓我把iPad還給她

讓我把我媽吼了,讓她回去睡覺

我媽氣鼓鼓的去睡覺了

然後我妹妹,我妹夫都沒人理她都回去睡覺了

不一會,我外甥女就來到我的房間

哭著求我,讓我給她再看一集,就一集

說自己睡不著,心裡難過各種的

我問她今天是星期幾

她說星期二(忘了,反正第二天幼兒園要上課)

我說對,明天要上學,所以今天不用求我了

肯定是沒得看了

你哭你看有用嗎?又作又鬧有用嗎?

沒有用,大姨不吃這一套

小朋友本來就不應該天天看iPad

以前不都是你的錯,你爸爸媽媽和姥姥也有錯

他們沒有及時提醒你

現在他們在改變,你也要學會改變

以後,每周周五、周六、周日

如果作業寫完了,我們檢查確認寫的很好

可以獎勵一個小時的看動畫片時間

平時不可以

她哭哭咧咧的走了,回去睡覺了

然後就每天早上我還沒起就過來問我今天周幾

然後特別可愛,搞笑的自嘲說

「哎呀,我都忘了,還以為今天周五呢」

我每天起得晚

有一天起猛了,發現我媽每天早上給她放動畫片

我媽喂飯她看

我就又把遙控器沒收了

告訴她,以後組合看

平時不可以看動畫片

周五、周六,周日 電視+iPad一共一個小時

自己組合

她一看家裡沒靠山了

從那時候到現在

再也沒再非規定時間看過電視或無理取鬧要求看iPad

我回家了,她也遵守的很好

而且學習注意力也提高了


我家3歲,從來沒有玩過手機遊戲,最多看一下自己的照片。

電視每天兩集小豬佩奇,共10分鐘,看完自己就去玩其它的了,有時候自己關電視,有時候放著。

為什麼?因為大人從不玩手機遊戲,大人也從來不看電視。承諾她每天兩集小豬佩奇,絕對做到,絕不會因為其他事情懲罰不準看電視。

其實問題在大人身上。


謝邀,4歲的孩子特別喜歡玩手機遊戲,家長要佔大部分的責任,但如果已經成為既定事實,也不要過份自責,想辦法及時進行補救。

「不玩遊戲就自殺」的孩子,拿什麼來拯救你?

孩子玩電子遊戲成癮,一定是現代家庭中普遍令父母頭疼的問題。

我就親眼看到過C姐常年跟自己兒子,為了遊戲鬥智斗勇的例子。

為了不讓兒子玩遊戲,C姐拔網線,藏滑鼠,沒收路由器,給電腦設密碼……什麼方法都用過,但還是「然並卵」。

這種由孩子玩遊戲引出的家庭矛盾,不單是C姐一家,隨便一搜,網上也充斥著「不給孩子玩遊戲,孩子就要自殺」的新聞。

孩子玩遊戲,站在父母的立場本能的第一反應肯定是禁止,但也有父母的比較心寬,覺得只要不影響學習,孩子玩玩遊戲也沒關係。

經過調查,父母對於孩子玩遊戲的態度基本可以分為「絕對禁止」、「偶爾玩玩」、「敞開了玩」三種代表類型。

絕對禁止,不可行

首先,想讓孩子絕對不玩遊戲,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現在孩子接觸到遊戲的成本太低了。

手機可以玩、電腦可以玩、平板可以玩、電視可以玩,甚至,爸爸媽媽為了給孩子學習買的學習機也可以玩。

父母看得了一時,一旦離開了父母的控制範圍,平時拚命壓抑忍耐的孩子會不顧一切撲上去玩,反而更加不可收拾。

小福氣一開始我們也是絕對禁止他玩的,最初接觸遊戲,是因為肺炎掛水。

小孩子一坐幾個小時,根本不可能,動來動去掛水的針容易滑脫,造成手臂水腫。

最慘的一次是掛一次水扎了六針,所以沒辦法才把手機拿給他玩某消消樂的遊戲。

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敞開了玩,不可取

另有一種理論說,孩子玩遊戲就像吃糖,圖的是刺激新鮮。因為他們永遠不知道下一顆糖果是什麼味道,所以你越不讓他們吃,他們就越想吃。

倒不如,平時就把各種各樣的糖擺在他們眼前,他們想吃就吃,孩子知道是什麼滋味了,過一陣子就沒有新鮮感了。

所以孩子玩遊戲也一樣,既然沒辦法絕對禁止,倒不如讓孩子敞開了玩。等孩子玩膩了,自然就不想玩了。

那麼,是不是無法絕對禁止孩子玩遊戲,就真的可以讓孩子敞開玩呢?

當然不可以。

成年人對於遊戲尚且會上癮,何況是沒有自控能力的孩子?讓孩子敞開玩遊戲,是家長圖省事,不負責任的心理。

第一、相對於書本和電視,遊戲的互動性更強,畫面色彩更炫麗,幾乎沒有孩子不被吸引的。

第二、孩子的三觀尚沒有建立,無法甄別現實世界和遊戲世界的區別,很容易混為一談,影響孩子的認知。

第三、遊戲是個龐大的產業,設計的初衷就是吸引別人來玩,即便是一個遊戲玩膩了,還有別的遊戲,孩子在沒有控能力的時候陷進去,就永遠沒辦法走出來。

第四、長期沒有節制地玩遊戲,既不利於孩子心智發展,也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

偶爾玩玩,要定規矩

既然遊戲不能絕對禁止,也不能敞開玩,那偶爾玩玩總可了吧。

在相關的調查報告中,有58%的家長選擇會偶爾給孩子玩玩遊戲。

偶爾玩是可以,但到底怎麼個「偶爾」法,也是需要家長思考的。

  • 1、制定規則,全家統一標準

每個月或每周玩幾次,一次玩幾局或幾分鐘,這個在玩遊戲前就要跟孩子定好規則。

孩子是很聰明的,他很清楚如果在爸爸媽媽這關過不去,可以從爺爺奶奶,外公公婆那裡找突破口,所以規則制定好了之後,全家要統一標準。

  • 2、陪孩子一起玩

遊戲可以玩,但玩什麼,需要家長對遊戲的類型進行挑選。小一點的孩子,還要家長陪同一起玩。

我的標準是,盡量挑選沒有血腥暴力的遊戲。

陪孩子一起玩遊戲,至少還有這兩個好處,一是可以知道他在玩什麼,興趣點在什麼方面。

二是跟孩子之間有話題可以交流。

  • 3、多陪伴孩子

相比於玩遊戲,其實孩子還是更喜歡「玩」你。

他們喜歡跟你說話,從你的反應中得出對自我價值的認同。

所以父母平時要多陪伴孩子,多帶孩子出去玩,孩子「忙」起來了,自然就不會想到玩遊戲了。

  • 4、不要把遊戲當作獎勵

孩子為了玩遊戲是什麼事都願意做的。

比如小福氣想玩遊戲的時候,就會各種諂媚討好。所以千萬不能有那種「你今天表現好,我就讓你玩遊戲」的想法。

孩子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是必須的,想玩遊戲也是出於本能,一旦這兩者掛了鉤,他就會用「表現好」來要挾你讓他玩遊戲。這樣惡性循環,孩子會更難管教。

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遊戲可以玩,但必須按規則來。

  • 5、自己做好榜樣

文章開頭提到的C姐,她的先生常年在外地,兒子上學後她一個人在家無聊,也是一有空就打開電腦玩遊戲。

所以自己都在玩遊戲,卻想讓孩子不玩,根本沒有說服力。

父母自己不成長,不學習,卻想要讓孩子變成五好青年,這種可能性實在太小了。

  • 孩子玩遊戲也不全是壞事

父母在看到孩子沉迷於電子遊戲時,總會有一股「恨鐵不成鋼」的悲哀。他們常常會說,「如果你能把玩遊戲的勁頭用一半到學習上,我們就不操心了。」

其實看到孩子玩遊戲,父母大可不必太過憂心忡忡。

一份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就指出,如果一款遊戲能改善6歲兒童認知過程,那麼這樣的遊戲也同樣能改善他們的學習成績。

兒童的執行功能,例如記憶、規劃和認知控制等,對於目標的認知過程是能夠被加以訓練的。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整合神經科學實驗室做了一系列「計算機遊戲產生的影響是否能轉移到現實生活中」的實驗。

研究人員分析了在10周里玩一組適應性計算機遊戲,如何影響布宜諾斯艾利斯兩所公立學校的111名社會經濟狀態低的一年級學生的學業成績。

研究結果證明,這些遊戲能改善兒童執行功能的某些方面,而且這些改善直接提升了兒童的數學成績。

對於這項實驗的結果,我自己也有類似的體驗。

去年小福氣胳膊骨折,在家休息了好幾個月,偶然地玩起了植物大戰殭屍的遊戲,接著就像著了魔一樣,天天要玩。每天,都要為玩遊戲哭鬧好幾回。

開始我也很頭疼,但漸漸的,我被小福氣那種「給玩的時候抓緊一切機會玩,不給玩的時候創造一切條件玩。」的堅貞不撓的精神打動了。

他這股玩遊戲百折不撓的精神,如果稍微引導一下,真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1、提高辭彙量

每次規定好只能玩兩局,所以在結束後,小福氣總要戀戀不捨地把每一種植物,每一個殭屍的名字和介紹都看一遍。

下次,他再看到相同的生字,就會很容易讀出來,比如,太陽花的「花」,撐桿殭屍的「桿」等。

所以不用教,他默默地就記下了很多生字。

2、鍛煉記憶力

在不能玩遊戲時間,但又特別想玩的話,小福氣會根據自己的記憶在畫板上畫出遊戲的場景,比如植物應該在什麼位置,殭屍又在什麼位置。

3、培養數學能力

玩遊戲的時候先讓他觀察,一個普通殭屍要挨幾顆豌豆才會被消滅。或者要收集多少太陽才能種一棵太陽花。

下次他在種植物的時候,可以根據上述的結論選擇種下植物的距離,或者問他已經有多少太陽了,可以種哪幾種植物等。

4、訓練模仿能力

哪怕在外面玩,他心裡也會時常想著遊戲,這時他就會讓我跟他對面而立,輪流扮演殭屍和植物。

看他歪著腦袋,內八字腿一晃一晃走過來的時候,真的有那麼點意思,我會扮演各種厲害的植物來「對付」他。

5、培養觀察能力

玩遊戲受到電子設備和場地的限制,但那種「你比我猜」的遊戲就可以隨時玩。

比如,他面帶微笑搖頭晃腦讓我猜是什麼植物的時候,我會說「這肯定是太陽花啊」。

他會覺得我好聰明,然後立刻要扮演一個更厲害的植物讓我猜。

6、開拓思維動手動腦

特別想做一件事但不能做,肯定百爪撓心,所以小福氣在不能玩遊戲的時候,充分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用「畢生所學」做了一套殭屍牌跟我玩。

(小福氣做的植物大戰殭屍牌)

用這套牌,我跟他幾乎玩了一個春節。

所以說孩子玩遊戲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家長沒有正確的應對方法。

其實跟自己離不開手機一樣,孩子痴迷於電子遊戲這本來就是天性,何況現在大學都開設電競專業了,誰還能說玩遊戲就是不務正業呢?

只是,當你選擇把手機或電腦交到孩子手上的時候,就要有能力預料到不久之後會面臨的結果。

孩子可以玩遊戲,但要有節制,看到孩子玩遊戲,家長也不要一味責怪,而是要抱著同理心,從遊戲中發現孩子的特質,並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真正的興趣。

就算孩子真的特別愛玩遊戲也沒關係,就讓他們努力成為職業選手,或者開發出屬於自己的遊戲啊。

前陣子大熱的《微微一笑很傾城》中,男女主角的背景不都是玩遊戲的高手嗎?

所以遊戲不是真的一點都不能玩,但是在孩子沒有自控力的時候,家長要把工作做在前面。

如果孩子真的遊戲玩得特別好,說不定人生生也能像開了掛一樣,愛情事業雙豐收!

文章來源:公眾號陳妍媽媽(ID:chenyanmama0514)


送去上學吧 要麼就你玩遊戲玩的比他還high玩到讓他煩

我四歲被送去讀小學 然後沉迷學習無法自拔 遊戲是啥?不知道 還是數學有意思

那時候還沒有手機遊戲

我爸買了一堆遊戲盤等我放學陪他打遊戲

後來我爸不玩了 我就陪我哥玩 因為我姐她們玩遊戲都坑 我哥天天替我寫作業讓我陪他打遊戲

反正我現在 基本對遊戲什麼興趣都沒有 好不容易玩個陰陽師玩倆月卸了


我身邊有兩個完全相反的例子

一個是我爸弟弟的兒子 也就是我二爸的兒子

每次去他們家 小孩都在玩手機 打遊戲

怎麼說都不聽 好話壞話都不聽

以至於每次二媽都告訴說娃特愛打遊戲啥的

說是管不下

記得有一次 來我家吃飯

來的時候沒有帶手機 說是要上廁所

讓他姐(也就是我妹)去給他借個手機

他要一邊玩手機 一邊打遊戲

我完美的拒絕了

拉著我妹當場就走

說你愛上不上 多大人了 還讓你服侍你

他當時就拉著她姐的衣角使勁拽

說是不要 他就要玩手機

我最看不慣就是一天為所欲為的小孩

不想讓我妹就這麼慣著他

我就使勁把他的手拿來 不讓他拽我妹

時不時還打他的手 就說 你以為這是你家啊

這是我家啊 不聽話就自己回去 別在我家呆

後來由於他實在太吵了 我要午休了

就讓他回去了

昨晚去我二媽家溜達 還沒進去 就聽見遊戲講解的聲音 一天都抱著手機 估計是沒救了

――――――――――――――――

而我的二爸二媽 沒事在家時 就是手機電腦電視 孩子今年四歲多最會幹的事情就是玩手機

誰的手機都想玩 誰的東西都想碰 誰的抽屜都想翻 去別人家第一件事就是翻箱倒櫃找吃的 才不管這是誰家呢 上次來我家 我很生氣的告訴他 不要隨便亂翻別人的東西 你徵求過人家的同意了嗎 但他不怎麼理我 我跟他年齡差了十幾歲 我不喜歡他 尤其是不聽話 沒有家教的小孩。

――――――――――――――――

相反的是我舅家小孩 比他小了多半歲

知書達理 平時不怎麼玩手機 我平時去她家玩

我舅家不怎麼看電視 除了姥姥姥爺每天晚上看那麼一會

小孩很聽話 平時都會用廣播聽兒歌 學習兒歌 不然就去用手機聽故事

記得有一次 她想要看小豬佩奇

但是小孩子只有四歲多 不能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 我舅就告訴她 只能看一集 看多了會傷害眼睛 你還小 要好好保護眼睛 她說好

後來大家都午休了 因為她沒睡 所以我也沒睡啊 過了一會 她看完了一集 把ipad就給我了 說 姐姐 我剛剛看完了一集 現在不看了 咱兩睡覺吧 我說好 真聽話 啊啊啊啊 本少女的少女心啊

要被萌化了吧

我妹有時候也會生氣 耍小性子

記得但是我們都很自覺的不理 我們的目標是不慣小孩 就任由你哭鬧 等你鬧夠了再給用小孩子的思維給你分析的行為 一般都我妹都會自己最後發現自己在胡鬧啊 哈哈哈哈哈

再講一個 我妹平時不怎麼看電視 周末沒事的時候 我舅媽大家都教她認字 有時候也會不情願 但是講道理啊 聽完道理覺得還是多多認識字吧 不知道四歲小朋友所認識的字有多少 反正我妹現在已經趕超一年級小朋友了 真驕傲嘞~

――――――――――――――

總結一下 父母的行為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我二爸二媽沒事在家就是玩手機聊天 孩子也就這樣 昨晚聽我妹說 我二媽嫌小孩不聽話 打了一頓 即使哭的稀里嘩啦 但是也沒有絲毫要認錯的意思 可能因為是男孩吧 二爸二媽都比較寵 自己食的惡果 自己嘗 小孩子不怎麼招大家喜歡 親戚朋友都不怎麼喜歡 理由就是太想讓你動手打他了 我也不喜歡

但是我舅家就會每次帶小孩出去增長見識 沒事就教小孩識字 練習寫字 大人的引導很重要

想到我妹就特別討大家喜歡 我特別喜歡

所以說小孩子愛玩手機都是有原因 做家長的要懂得好好引導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還是第一任老師來著 我忘了

畢竟 誰都希望自己的小孩懂事可愛 善解人意不是嗎

誰還不是個小仙女呢 哼~點贊的都是小仙女

不是嗎~


揍啊,都不是你們平時慣的


沒有什麼是一頓男女混合雙打解決不了的問題!

如果有就兩頓!


利益相關:我家是賣早教機的

給孩子買個早教機吧

不管早教機有用沒用,但是確確實實解決了孩子玩手機這個問題,前提是孩子比較小,不是很大!而且早教機裡面基本上沒有遊戲,基本上都是唱歌,跳舞學習這些東西,另外就是動畫片比較多,個人覺得對孩子還是比較有益處的!


轉移注意力,帶孩子出去轉轉,去遊樂場或者親近大自然,不一定非要管制,換種方式也是可以的。


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會在 父母出去玩/游泳/逛公園/遊樂場 的情況下,還要玩手機

不是你們不陪伴他,他會玩手機?

人家沒得選了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覺得孩子行為上有問題的家長,先反省下自身,問題不在於如何管教孩子,先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家長,先培養和孩子間的親密關係,先管理好自身。關係是教育的前提.


推薦閱讀:

家裡經濟狀況不錯,但爸媽對我們有點小氣,有錯嗎?
要怎麼糾正一個未成年孩子假期只想賺錢不想學習並且認為有過社會經歷才是成熟的想法?
為什麼厭惡體罰的孩子長大成為父母了依然會體罰孩子?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世界觀或性格的形成影響有多大?
如果孩子某學科的天賦特別好,懂的比老師多,家長應該怎樣在不冒犯的情況下跟老師溝通教育問題?

TAG:心理學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發展心理學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