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在古代可以航運嗎?

古代的黃河(作為文明搖籃和京畿中心的黃河、在帝國都城主要在黃河中游的日子裡)和今天的黃河差距有多大?


能。尤其是在政治-經濟軸線為東西方向的時候,黃河航運不僅存在,還非常重要。後來黃河航運衰落,一方面是河道淤積擺動,形成地上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外族軍事壓力從西轉向東北,政治-經濟軸線從東西轉為南北方向,維持黃河航運的動力不足。(啊,才發現第1024個回答獻給這個問題了)

具體說來,唐朝中期以前,關西是軍事-政治中心,關東是經濟中心;等到安祿山反叛,契丹崛起,軸心方向就轉了90度,而黃河主軸線是東-西,所以黃河幹流航運主要看唐朝中期以前。我們常說的「中流砥柱」,就是黃河水運的重要地標。很多文章已經總結的很好了,我這裡轉一篇:古代三門峽黃河漕運及歷史地位

這篇文章對黃河航運的衰落原因也總結的很清晰:

另外,黃河幹流的軍事作用一度也很大,魏晉之時,雖然漢族政權被趕到了江南,但畢竟還有江淮之間的土地,號稱「東晉」而不是「南晉」。而北伐為新朝確立合法性(劉裕篡晉),目標也主要是西方的洛陽乃至長安,而不是後來的幽州北京。所以此時黃河水軍非常重要,劉裕西征就以黃河-渭河航運為可靠的後勤保障,作戰時依託背後的黃河水軍,用超量「火力」殲滅北魏騎兵突擊力量: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一十八

太尉裕將水軍自淮、泗入清河,將溯河西上,先遣使假道於魏;秦主泓亦遣使請救於魏。魏主嗣使群臣議之,皆曰:「潼關天險,劉裕以水軍攻之甚難;若登岸北侵,其勢便易。裕聲言伐秦,其志難測。且秦,婚姻之國。不可不救也。宜發兵斷河上流,勿使得西。」

庚辰,裕引軍入河,以左將軍向彌為北青州刺史,留戍。

魏人以數千騎緣河隨裕軍西行;軍人於南岸牽百丈,風水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魏人所殺略。裕遣軍擊之,裁登岸則走,退則復來。夏,四月,裕遣白直隊主丁帥仗士七百人、車百乘,渡北岸,去水百餘步,為卻月陣,兩端抱河,車置七仗士,事畢,使豎一白;魏人不解其意,皆未動。裕先命寧朔將軍朱超石戒嚴,白既舉,超石帥二千人馳往赴之,齎大弩百張,一車益二十人,設彭排於轅上。魏人見營陣既立,乃進圍之;長孫嵩帥三萬騎助之,四面肉薄攻營,弩不能制。時超石別齎大鎚及千餘張,乃斷長三四尺,以錘錘之,一軋洞貫三四人。魏兵不能當,一時奔潰,死者相積;臨陳斬阿薄幹,魏人退還畔城。超石帥寧朔將軍胡藩、寧遠將軍劉榮祖追擊,又破之,殺獲千計。魏主嗣聞之,乃恨不用崔浩之言。

宋武帝劉裕「卻月陣」:水路協同作戰--文化--人民網

《資治通鑒》全程記錄了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戰。當時雙方在黃河岸邊擺開陣勢。劉裕讓一名軍官帶領七百個士兵和百輛軍車登岸,形成月鉤形的陣地,每輛戰車有7個士兵,並且有盾牌保護戰車,軍隊的兩翼緊挨黃河,中間有一輛戰車上插著白色的羽毛,不知弄的是什麼玄虛。

北魏將士開始覺得沒什麼稀奇的,一會兒,只見對方中間戰車上有士兵舉起白羽毛,然後有兩千士兵從兩翼湧出來,往戰車上安裝弓,首先用威力小、射程也不遠的小弓箭射擊。在十萬北魏大軍面前,這簡直是毛毛雨。你準備了大半天,也就不過如此嗎?看來,咱北魏一口氣就能滅了你。於是三萬北魏騎兵地動山搖般湧向劉裕的「卻月陣」,劉裕軍隊的射擊簡直像在撓痒痒。

然而,前面的射擊是忽悠人的,把北魏騎兵忽悠過來之後,大殺器就露出了猙獰的面孔。在「卻月陣」的後面,一千多支長矛正候著北魏騎兵呢。這些長矛被安裝在巨大的弓弩上,劉裕軍隊用大鐵鎚狠勁敲打弓弩,產生巨大的力量,將長而鋒利的矛狠狠射出去,每根長矛能射穿四五個士兵,而且黃河沿岸平坦,弓弩手視野不受阻礙,因此射擊精確度很高,大量北魏騎兵在近距離的射擊中被廢掉,後面的騎兵也陷入慌亂,「一時奔潰,死者相積」。北魏騎兵大量受損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卻月陣」展開的面積小,騎兵一窩蜂湧上去,大量人馬局限在一個小面積的區域內承受長矛的飽和射擊,其狼狽可想而知。

為什麼「卻月陣」要緊靠水面呢?這是因為南方的軍隊在水面作戰有優勢,陸軍緊靠岸邊,和水軍能夠接應,以免陷入敵人鐵騎的包圍當中。水面上的戰艦也可以殺傷岸上的敵軍,其實這等於是多兵種協同作戰。

其實50年代還有量不算小的黃河航運,但畢竟黃河水流不穩,動輒乾涸,冬季要封凍,春天有凌汛,相對陸運的優勢並不大。一旦鐵路網形成,黃河航運也就成為地方性的輔助手段了。

(紅軍東征的登陸部隊)

相關回答:

華北平原上國家級貧困縣的產生原因是什麼?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為什麼江蘇海岸線要比浙江福建廣東海岸線平滑很多?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能。

馬督公說了東西向的,那我說說南北向的吧。

就拿我熟悉的明朝舉例來說吧,《明史》卷八十五·志六十一·河渠三:漕河之別,曰白漕、衛漕、閘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

分開解釋一下:

白漕:即通濟河,大運河通州到天津段。

衛漕:即衛河。至臨清與會通河合,北達天津。

閘漕:閘漕者,即會通河,北至臨清與衛河會,南出茶城口與黃河會。

河漕:即黃河,上自茶城與會通河會,下至清口與淮河會。

湖漕:由淮安抵揚州三百七十里,地卑積水,匯為澤國……開淮安永濟、高郵康濟、寶應弘濟三月河以通舟……本非河道,專取諸湖之水,故曰湖漕。

江漕:江南運河自鎮江至蘇州段。另外,湖廣漕舟由漢、沔下潯陽,江西漕舟出章江、鄱陽而會於湖口,暨南直隸寧、太、池、安、江寧、廣德之舟,同浮大江,入儀真通江閘,以溯淮、揚入閘河。這一大段運河分系亦稱江漕。

浙漕:江南運河蘇州至杭州段。

除此之外,還有通惠河:元郭守敬所鑿,由大通橋東下,抵通州高麗庄,與白河合,蓄水濟運,名曰通惠。

上面這一大段文字說的意思,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說,「大運河」只是個統稱,因為南北數千里,各段之間存在差異,所以各段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承載方式,名字也不一。

比如,萬曆四十五年,你坐著船去杭州上任,那麼你第一段就是在通惠河上。從東便門大通橋到通州高麗庄這一段,就是大運河的通惠河段。這一段跟今天的建外大街-建國路基本平行,八通線雙橋地鐵站出來往南看,緊挨著的一條河就是它。

到了這兒,就進入了白漕,也就是白河,從通州高麗庄到天津衛這段,香河縣、河西務、武清區都在這一段上。

到這裡再拐個彎,進衛漕也就是衛河,這段比較長,今天的天津的西青區、靜海區,河北的青縣、滄州鐵獅子、泊頭、東西連鎮、吳橋的雜耍,山東德州的扒雞,一直到山東臨清。

到臨清,再拐個彎,從臨清往東南直奔東昌府,往南過陽谷縣、梁山水泊到濟寧。再往南就是微山湖風景區了,不過明朝的時候微山湖等南四湖都很小,直到萬曆三十二年的時候黃河決口淹沒了金鄉魚台任城縣的很多土地,這才變大,至於後來更大了那是康熙年間的事了。一直走到今天徐州西北繞城高速一代,有個垞城街道,這地方當年是茶城口,也是當年黃河和會通河的交匯口。這一大段,叫閘漕。為啥叫閘漕呢?因為這一段的船閘特別特別多。為啥這一段船閘多呢?因為這一段的地勢是中間高兩頭低,最高點也就是今天汶上縣南旺一代,高出兩頭近九米,所以需要用船閘來控制水量。

到了茶城口,就到了題主問題所在了:黃河可以河運嗎?

這就是河漕了。當年黃河從徐州那裡,是往東南留的,這一段放今天就是從徐州往睢寧縣、泗陽縣方向走,到清江浦為止。

到了清江浦就簡單了,往西南進去洪澤湖,再進寶應湖,再進高郵湖,再進邵伯湖,糖葫蘆一樣,出來就是蛤州哦不揚州,這一段由於全是湖,所以叫湖漕。揚州對面就是鎮江,再往南的常州、蘇州,這一段叫江漕,從蘇州往南過嘉興到杭州,叫浙漕。

說這麼複雜,其實跟今天的高速差不多。G45大廣高速,最北邊大慶到肇源一段叫大肇高速,吉林省那段叫松原高速,內蒙的那段叫赤通高速,北京那段叫東六環,出了大興榆垡鎮到河南開封這一大段叫京開高速,湖北到廣東一段又分為武吉高速公路和贛粵高速公路。哦對了,大廣高速衡水外環的西北角那一段,叫衡德高速。所以說,這都一樣。

再除此之外,明朝還有運河分支:

薊州河:薊州河者,運薊州官軍餉道也。天順二年……開直沽河,闊五丈,深丈五尺。

昌平河:昌平河,運諸陵官軍餉道也。起鞏華城外安濟橋,抵通州渡口。

這算是「漕運高速聯絡線」。


幫各位再補充一下,黃河通航其實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是水上交通樞紐。

楚漢戰爭時期的敖倉,其實就是黃河中游航道的盡頭附近,再往西面,靠陸路運輸更多。關東運來的糧食,在此從船上卸下,存放到糧倉,然後再陸路轉運到關中。

黃河中游,孟津到三門峽一段,難於通航,但是也勉強可以行船,只是三門峽水流湍急、河道狹窄、漩渦很多,漕船沉沒事故頻發。

三門峽過去之後,一直到禹門口,黃河都是可以通航的,漕船還能夠沿著渭水或者漕渠逆流而上到達長安。

黃河的支流,渭水、沁水、洛水、汾水,古代航運都很便利。春秋時期,秦國運糧到晉國,就是渭水-黃河-汾水。隋煬帝開大運河,通濟渠就是通過谷水、洛水到達黃河,永濟渠從沁水引水,北面直到海河。

唐宋以後,黃河流域由於長期地開墾、砍伐,森林覆蓋下降,水土流失嚴重,河流逐漸變成季節性很強。夏季一場暴雨之後水量暴漲,達到上萬立方每秒,冬春枯水季節則幹得見底。

黃河下游山東一帶,由於泥沙淤積,時常泛濫,河道變更頻繁,不利於通航。

黃河上游,其實也是可以通航的。

唐朝時期,定都關中,駐軍很多,糧食經常短缺,朝廷還曾經在朔方、隴右屯田,通過黃河順流而下,糧食運到壺口瀑布北面的地方,再陸路運往關中。


朱仙鎮就是因為黃河航運繁榮了幾千年。隨著鐵路到來在近代沒落。


知道京杭大運河吧。隋煬帝挖的京杭大運河,可是從洛陽到杭州。其中一有段就是利用黃河到江蘇的河道。黃河為什麼到江蘇,哈哈哈,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是動態的,平均30年換一個入海口。慈禧曾經躲戰禍到西安,回京經過河南。過鞏義接待的就有康家。康家明末清初發跡,靠的就是河運,這個河運就是京杭故道。黃河河運在新中國大興水利之後銷聲匿跡。黃河上水庫越修越多,兩岸取水越來越多。到九十年代河南以下河道斷流。每年段水時間兩百多天。時至今日河南以下河道雖不斷流但是水量已經完全無法支持運輸了。


不僅黃河,關中的支流渭河,及渭河的支流灃河都有古渡口遺址。


推薦閱讀:

環島和設紅綠燈的十字路口,哪個更有效率?
在美國開車跟著車流,是否不算超速?
如何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規則?
斑馬線在中國的意義?
「威海式過馬路」的體驗及探討?

TAG:歷史 | 地理 | 交通 | 中國古代歷史 | 黃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