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知乎或者視頻里學習一個東西會比在上課時要輕鬆許多?


知乎大多數寫東西的人是以學習者的身份來寫的,細節上會比較照顧其他學習者,寫東西的視角也往往是第一人稱的,比較容易感同身受。

知乎很多寫東西的人,也的確比較關照別人,我記得曾經有人說過,在寫東西給人看這方面,知乎秒殺很多網站。

上課的內容往往缺少沉浸感,比較平面化,而且對於很多教師來說,他們教的東西是他們幾年前甚至是十幾年前學的,已經忘記作為一個學習者的感覺了。


謝邀。

你確定?知乎上超過一萬字的正經學術回答你真有興趣看下去?一個小時左右的學術視頻你真有耐心看完?不是看了幾個自然段的別人隨便寫寫的答案就算「學會」了,很多時候別人只是把步驟和每一步的結論告訴你,推導過程從略,證明從略,技術性細節從略。你只看個大概思路,就像看小說只看精彩片段,中間的細節鋪墊通通一掃而過,感覺自己好像很短時間內吸收了很多東西,這種感覺當然爽了,但這是真的「學會」了么?

真覺得自己學懂了,不妨給周圍和自己知識水平差不多的人講講,看看能不能講明白,看看自己是自以為學懂了,還是真的懂了。


難度和乾貨質量是其次的,是玩兒知乎的人的遮羞布。

其實真正的現實是:

知乎本來就不怎麼樣,刷一年知乎不如上一個月的課,我是說遠遠不如。

知乎上的東西,那些明顯不是乾貨的,有些好像是乾貨的,有些專業人士回答的——

在現實世界中,都只不過是閑聊時候的扯淡罷了。

我再重複一遍,都只不過是閑聊時候的扯淡罷了。

有用的內容是在恰當的時候給出合適的壓力或者提點,比如你提個問題,說某某事情的觀點如何,然後交流一發,這個是知乎比較有用的時刻,但是這樣——依然是閑聊

至於知乎上一大堆問題預設場景,下面回答群情激奮的,這些都是——故事!

教你人生道理的,教你如何看世界的,教你如何做一件事情的,諸如此類的,全部都是故事!

寓言故事,教小孩子的,你懂吧?

也就是說,在知乎上的體驗,實際上就分為兩種,一種是閑聊,一種是講故事。

而真正的學習,學以致用的那種,需要大量地重複和大量地思考,通過晦澀艱難的閱讀累積知識體系,補完碎片,稍有一點沒有補完就顫顫巍巍不敢輕易說話。正兒八經地學東西是一件非常痛苦和艱難的事情,比搬磚累得多了,最痛苦的時候全身不能動,什麼都不想干,腦袋劇痛,一大堆東西堵在腦門上,每個字都認識,但是不知道是個什麼玩意兒。

因為,學習是一種本能。同時,同時啊,閑聊和故事,也是人類的本能

其實這三沒啥高下之分,但是我認為這三個是決不能混在一起談的,至少前者不能和後兩者混起來談。

一般我們認為,閑聊和聽故事可以學到東西——對,這個觀點是沒錯的,但是同時這是娛樂,絕對的娛樂。

不管你看了多麼虐心的故事,經歷了多麼激烈的爭吵(沒錯這個也算是閑聊),你都是在娛樂。娛樂不僅僅是做快樂的事情,更是做痛苦的事情(抖M)。

但是學習不大一樣,學習是基本絕對痛苦和枯燥的

不然你以為為什麼優秀的人那麼少?

我認為把生活中每一件事情,每一個時間都當做可以學到東西的時刻,是一個巨大的謊言。

實際上只有我跟比我強的人競爭,在做我很難做到的事情的時間,我才能學到東西。甚至平級學習已經很難學到東西了。

學習不是快樂的,它是我們巨大的生活牢籠的一部分,是決然痛苦的,它是普羅米修斯身上的疤痕,是心靈之火,是知識教徒對自己的拷打,是折斷骨頭之後長出的新骨。

做人,一定要清楚,要清清楚楚自己在做什麼事情。

你刷知乎,看果殼,就跟刷微博一樣,甚至你看公開課,依然是一樣的。這些事情之所以被我貶為下等,不是因為這些東西不好,實際上這些行為會實際上增加你的知識量,量變也能引起質變——但是,但是!這些都不是學習。

我希望你能認識清楚,學習就是學習,不要把它和其他的娛樂行為混在一起,因為這樣久而久之就會讓你失去在義務教育中學到的最寶貴的東西。

我們的義務教育階段讓學生學到最寶貴的東西,就是學習是痛苦的,是艱難的,但是依然是必要的,必須的。義務教育能讓一個學生深刻地意識到,學習這個行為對一個人猶如生命一般重要,與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的進步都掛鉤,同時也能學到絕對是先進的學習方法。

應試教育那一套學習方法,你就按照課本裡面的學,能形成習慣的話,世界上沒有任何困難能夠擋住你,基本上這一套方法是通用的。

然而這種將娛樂與學習混淆的說法,是一種惡魔的做法,一種猥瑣的惡作劇。什麼寓教於樂,都是狗屁。

痛苦,就該是純凈的痛苦,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快樂稍縱即逝,而痛苦則會永恆,永恆的才是真實的,才是能留下來的,正如世間一切的感情,一切的歷史

所以,說了這麼多,我就是為了反對你的問題描述。

我不試圖證明你沒有在學習,也不試圖讓你去踐行真正的學習,我只是想告訴你一些淺顯的常識。

你,沒有在學習,所以並不存在這個對比,也不存在輕鬆與艱難。

我認為你就是在開開心心地娛樂,所以開心就是最好的,不要把學習,或者以後工作上的困難,帶到娛樂中來。

因為娛樂,也該是純凈的。

最後祝你,


這個問題描述既對又錯。

1 知乎或者視頻里學習相同一個東西會比上課時要輕鬆許多。

1.1 在線教育或者知乎這種形式本身相對上課有一定的優勢

我們知道,大多數學科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如果我們某一節課拉下了,很容易後來就完全跟不上了,就跟那個四步畫馬的漫畫一樣。而在線教育可以很方便的停下來,或者回過頭去看,基本完美解決了這一問題。

圖片來源:http://funnyasduck.net/wp-content/uploads/2013/01/funny-how-to-draw-horse-comic-small-details-pics.jpg

我在之前另外一個回答里提到過,以線教育比如 Khan Academy 這種形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根據學生來定製學習進程。

排名在前 1% 的高中生是靠天賦還是靠努力?

創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 Salman Khan 在他的 TED 講座里提到,跟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可汗學院主要通過線上視頻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己掌握學習節奏。通過對學生學習進展追蹤發現,總會有那麼一批學生,開始會 學得比較慢,按傳統的教育理念來看,這批學生可能需要特殊的方法,可能需要把他們放到「慢班」里,可能他們學習能力不行,等等。但是長期來看,卻會發現有這麼一批學生,開始進展很慢,最終掌握的內容卻是最多的。而且對不同的課程,每個學生的表現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有的學生這個課程初期進展慢,但是換個課程卻有可能變成初期進展快的了。

1.2 我們看到的知乎或者在線教育是經過篩選的

這個篩選又分兩方面:

1.2.a
通常來說我們能看到的答案或者在線教育,都是質量不錯的,作者/老師講得比較好的,比如說 Coursera 上面很多課程本來就是各大名校上課錄下來的,只是放到了網上而已。雖然說名校教學質量不一定就高,但是名校還敢把視頻放出來的,通常差不到哪去,更不用說流傳廣泛的那些課程了。而大學課堂里老師教課質量則是參差不齊,大多數時候不能選,更不用提中學和小學的了。這裡面有倖存者偏差在裡面,網路上質量高的教學視頻、內容更容易被推送到我們的視野里,因而學習起來也更容易。

1.2.b 通常來說科普性質的答案或者在線教育更容易傳播廣泛。舉個不是很合適的例子,Coursera 上面吳恩達老師的 Machine Learning 課程可以說是行業標杆,影響廣泛。一方面的確是因為吳老師講得好,另一方面也不乏這門課程本身是這個領域的偏入門的課程的原因。(當然即便是入門課程,答主表示也還是聽不懂)

重點來了:

2. 知乎或者視頻里學習的東西,跟上課學習的,不是同一個東西。

知乎的話更多的是帶你「認識更大的世界」,而不是更深的世界。舉個例子,在我自認為勉強能算乾貨的回答里:

如何快速成為數據分析師? - 鄒昕的回答 - 知乎

這裡面涉及到的只是一些基礎,算是入門知識,上課的話當然還是比這更深入一些。況且這個答案目前為止被收藏 6000 多次,真正把裡面內容以及鏈接的資源都看完的我估計 60 個都不到。

再比如我個人認為比較乾貨的兩個例子。

一個是 @酈橙 錦妖 在通用領域的關於 PPT 製作的這個答案:

怎樣做出優秀的扁平化設計風格 PPT 或 Keynote 幻燈片演示文稿?

如果拿上課來對比的話,那麼第一步是模仿答案里的過程製作類似質量的 PPT,第二步是根據自己的主題,做出類似質量的 PPT,第三步是根據自己的主題,做出類似質量,同時帶有自己風格烙印的 PPT. 有多少人能做到第三步的?

一個是 @張溪夢 Simon 前輩在數據分析領域關於用戶留存的篇文章《你能找到的最深入的留存分析文章 - 留存 · 增長 · Magic Number》:

知乎專欄

讀懂這篇文章並不難,我相信絕大多數大學理工科畢業生或者大多數文科生都可以讀懂,那麼對比上課的話,讀懂只是第一步,如果要說「學會了」,那麼需要能獨立做到如何根據這些思路,對於不同的產品來應用這些方法,進而找改進產品,提升用戶留存,達到用戶增長的目的。

更多的時候,知乎、TED 之類的存在,只是淺淺的了解一個方向,跟上課的深度是沒法比的。

就好像準備考托福或者 GRE,聽俞敏洪或者老羅講幾個段子,並不代表就是在學習英語了,那僅僅是聽段子而已。

未知領域分兩種,一種是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另一種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知乎可以很好的把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unknown unknown) 的領域變成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 (known unknown) 的領域,而把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 (known unknown) 的領域變成自己知道自己知道 (known known) 的領域,還是 google,wiki,書什麼的好用。


其實你有看過很多國外教材就會發現,他們都把細節說的很細,把前提都說好,把讀者當小學生,舉很多例子。而國內的教材和有些老師都愛羅列公式,只講其然不講所以然,很多細節的確實讓你所學的東西很容易陷入死記硬背,毫無性趣的困境。

為什麼在知乎看到的知識很容易學呢?第一,你看下去的都是你感興趣的,包括你關注的人,關注的話題,學習有興趣的內容當然效率更好。第二,知乎大部分都是乾貨,而且都是現身說法,並且還有評論區討論和再次編輯,有時候良心答主會對答案編輯若干次,去掉含糊其辭的描述,添加新的補充等等,可以說圖文並茂很用心。第三,知乎涉及到專業領域可以說答主要麼小有所成要麼專業過硬,對事物的看法自然入木三分,看了答案自然也就醍醐灌頂了。

就醬。


因為你看的那些都是科普。

所謂科普,就是把某領域的基本常識換個喜聞樂見的方式告訴你。

本來就是入門級的知識,當然輕鬆。


寫文章的方式,可以分為兩種,分別是面向過程和面向對象,為自己寫叫面向過程,為大家寫叫面向對象,在知乎上回答問題寫文章,很明顯是面向對象寫文章。

因此,答主在回答問題寫文章的過程中,第一要考慮的是,如何才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畢竟知乎這裡是一個分享知識與見識的平台,通俗的才是易懂的,易懂的才是對讀者有價值的。

往往很多答主在寫專業問題答案的時候,自身也是這門知識的學習者,因此能夠感同身受到初學者學習這門知識的困難,他們在寫答案的過程中,會不時進行角色切換,如果我是初學者,這樣的答案我能理解嗎?

正統教科書里的內容客觀公正,但是有很多晦澀難懂的地方,如果是自學,那是需要很高的悟性的,有些章節,可能你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都想不通,但是專業人士給你一點就通了,這就是啟發的過程,在自己看書的時候,是很難有這種啟發的瞬間的,這就需要別人去啟發你,在知乎上看別人寫的答案,也是一個感知啟發的過程,讓你覺得妙不可言的那些段落,其實也是在那一瞬間啟發你思想的段落,所以讀完你感覺收穫良多。

但即使如此,知乎這裡也只能為你打開一扇通往新的知識領域的大門,至多再給你提供一架橋樑,至於未來的深入學習,你還是要回歸現實書本中,因為碎片化學習很難形成一個系統,真正的學習過程是要進行全方位的系統性學習的。

題主若真想深入學習一門專業知識,還是要回歸現實書本中,勤學苦練,畢竟知乎這裡的乾貨答案也越來越少了。


毫不避諱的說,99%的學生在課堂上沒有任何學習的慾望,只有學習的壓力。完敗給知乎。

就我所用過的幾百本課本經驗而言,超過50%的課本寫得之爛,根本不是為了傳道授業解惑,而純粹只是為了淘汰一部分人用的。為了難而難,上課能輕鬆就見鬼了。

1.在刷知乎的時候,是你在主動選擇感興趣的內容,而不是別人給你填塞你絲毫也不想了解的內容。我可以看一整天有關恐龍滅絕的內容,然而火成岩分類命名我一分鐘也不想看。

2.在刷知乎的時候,你是帶著問題在看內容,而不是別人在叨逼叨那些你看起來一點用也沒有的知識。我一點也不想知道光的波動和干涉衍射,但是我會對為什麼戴著墨鏡看手機時有條紋很感興趣。這就是知識的指向性。

3.在刷知乎的時候,知識點瀏覽很快,更容易成為一個系統。課本,尤其是高中課本的每個章節都是獨立的,學完一個知識點如果沒有將其歸納融入到整體知識框架中,轉眼就忘掉了。

4.在刷知乎的時候,90%的內容說的是人話,而課本嘛,誰用誰知道。

其實刷知乎之餘,自己找本書看,學習效率也遠高於課堂,原因就在於1、2、3條。

另外,看到高票答案想把課堂那一套搬到知乎來,逼著別人看學術內容,我也是醉了。恭喜他再次成功地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知乎上學一個事情時想的是學完這個就去找妹子裝逼。在學校里上課學一個東西想的是麻痹學完了不會寫作業考試掛了要請家長。

心理陰影面積就不一樣。

好環境跟好業績相伴相生啊……

目的性決定結果……當然在知乎學點東西主要也就適合裝逼。不系統沒複習過程裝個逼只適合增加成就感過不了多久你不持續學習還得忘……

其實學校找幾個美女做老師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我在胡扯你們懂的吧。


哈哈哈,題主這個錯覺其實還挺廣泛的。視頻我不太喜歡,我們就聊聊知乎回答。以我最熟悉的數學來說。

第一個例子: @匡世珉 的回答。

讀他的數學回答你覺得輕鬆很多,對吧?

但是我讀他一篇回答一般得一個多小時:半個小時讀內容,剩下的時間看看相關的資料,再跟他討論討論。

而很多知友給他的評論都是清晰易懂,其實我覺得讀他的答案確實很容易理解,但畢竟他是把一個難問題講得很淺,所以在他的回答的基礎上查找其他的資料去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比他的答案更重要。你覺得完全懂了,這大概率是一種錯覺。

第二個例子: @余翔 的回答。

讀他的答案你會覺得輕鬆嗎?

我不覺得。我覺得讀他的答案僅僅比讀數學教材淺顯一點點。

他的一篇答案我得讀一個多小時,但我覺得不太需要自己再讀教材,因為他講數學問題的時候就是按照教材的思路。

第三個例子: @學習ing

2333,你就說你能讀懂她的哪篇回答?


我在知乎上學會了不少做飯技巧.

剩下的都只是磨練了我的撕逼, 嘲諷, 反諷, 謾罵能力

這些技能, 可能確實不適合課堂上學習.


因為學知乎沒考試,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

我大一時也感覺卧槽大學果然輕鬆,然後差點就掛了。


錯覺而已,就像你課聽懂了,題還是不會做


看完一個三分鐘的影評自我感覺也好像看完了一部電影。


我覺得,在知乎上獲取知識的過程前提是你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即有動力去仔細閱讀話題下的優質答案,看完之後覺得豁然開朗的感覺就是學習到東西了,由此就感覺一種獲取知識的成就感吧,然後就會覺得簡單了吧。

另外,看視頻去學習比較容易這個是肯定的。因為會去看視頻學習一個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你真的想去學好這方面知識,所以你才會去主動看視頻啊~若你說是迫於無奈必須去看視頻學習,那麼至少對於我來說,和上課老師講的枯燥知識一樣難學。。興趣才是爹啊~

不過作為一個在感興趣的知識方面花在網課上時間超過150小時(雖然不多,小有收穫)的我來說,網課在一些多媒體傳播方面的作用蠻大的,但是對於一些很難從片面理解的東西,網課只能讓你踏入山洞,真正的探險之旅還得死命看書。。。


我有個匿名答的問題,答案快要過千贊了。

但我還匿著。

倒不是說我那個答案說的不對,而是,那個答案里確實多了些雞湯成分,乾貨不多。

事實上,或許在知乎贊多的答案,有相當一部分與我那個答案類似。

就是說,你以為你可以在答案中學到什麼,其實不過是被人灌了一碗雞湯,或是一碗白開水。

雞湯好歹還有點兒營養,白開水——比如所有抖機靈的答案——呢?

你以為自己在學習,和你在學習,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

學習的過程,是痛苦的。

所有提倡「快樂教育」的人都是混賬王八蛋。

當你覺得你很輕鬆就學會了什麼,記住,那是錯覺。

你很輕鬆就學會的東西有兩種:

一是所有人都早就知道的常識。

二是抖機靈。

我們說,欲速則不達。日語里有個詞,大意是,越著急,就越要繞道走。

說的意思都是,快餐沒有營養。

學習,不能在知乎。任何情況下都是。

在知乎,可以發現生活常識,也可以當做消遣,大型交友社區,裝個逼,等等。

但唯一不合適的,就是學習。

——哪怕是從知乎開始學習,也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

-

-

話說回來,為什麼不在知乎上寫乾貨?

答案1:誰給我錢?

答案2:會很累——所以,誰給我錢?

-

-

我之所以不喜歡知乎上的live,就是因為,許多人明明拿到錢了,卻還不上乾貨。

這有兩種情況。

一,他道德敗壞。

二,他沒有乾貨。

-

-

事實上頗有些人身兼以上兩者……

-

-

所以你還要在知乎學習嗎?


我認為這是錯覺。主要原因嘛,

授課內容有差異,部分內容本來就相對簡單。

或者就是假象,你以為學懂了,實際上是因為把掌握標準下降到了僅僅知道概念。

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刷知乎高考肯定完了。

當然確實存在教師授課能力的問題,但是這個和形式關係略小。


這是現代網路帶給人們的改變。

以前初中高中的時候,接觸網路還不多大家會偷偷的日租很厚的玄幻小說之類的來一次看個夠,有時候數十萬的小說兩三天就看完了,就連專業知識的書本也能耐心看下去。

現在隨著網路的發展,「碎讀」已經深埋大部分人們的潛意識裡,網路上簡潔的新聞,資訊能讓我們快速了解相關內容。從而我們慢慢的會喪失了長閱讀的能力。


這是一個主動性的問題。。。

我始終覺得上課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規定好時間,地點,體位,哦,不對,是坐姿體態。

自己看視頻就不一樣了。。

首先,你是主動的去選擇這一節課,從主觀上來講,你對這節課是期待的。

其次,時間,地點,體位都是可以自己調整的,個人狀態能夠得到保證。

最後,如果某一段你沒聽懂,可以暫停然後慢慢思考,想清楚了再繼續往下聽。。。。

當然,視頻也有弊端,就是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

真正的好老師不只是知識上的淵博,更體現在對於課堂節奏的把握。。。


因為知識量太小,而且根本記不住。

高贊答案往往淺顯易懂或者洋洋洒洒不明覺厲。

看完答案覺得好厲害啊。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不看書,不上課,不做題,不考試,不思考,不動手。只是圖看個爽的話。切出去刷刷微信微博,再切回來就忘了剛才在知乎看的是啥了。真實的故事。

據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一直刷這刷那,我TM 一秒的嚴肅記憶都沒了。

想學東西就開著個筆記應用刷知乎,假裝自己真能記下來吧。。。


推薦閱讀:

怎麼保持對你要做的事的熱情?
真正的全才是怎樣的?
你認為什麼是世界上最自由的職業?
在普通大學當學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後端都要學習什麼?

TAG:學習 | 高中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