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教育部的雙一流計劃擬訂取消 985、211 類大學?

人民日報:【985、211將成歷史?教育部:年內啟動「雙一流」建設】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規範性文件,包括《關於繼續實施「985工程」建設項目的意見》《關於補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設規劃的通知》等。教育部表示,目前,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和配套政策,擬於今年啟動新一輪建設。

新華社報道: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6/28/c_1119129217.htm


全國銷量遙遙領先的紅罐涼茶改名加多寶!

~~~~~~~~~~~~分割線~~~~~~~~~~~~

其實這句話是一年多前我從一個中學同學小馬哥的朋友圈裡看來的,沒想到一年前借雞下蛋現在火了,真的覺得挺慚愧的,剛才想去找朋友圈截圖發現他已經刪了。作為補償,我就在此祝願他一生都能如此般一直充滿睿智吧~


首先,贊成取消985,211,但是對所謂的什麼雙一流非常不看好。

在我看來,總體來講,985,211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首先,不同類型的學校,本來就不太具有橫向的可比性,而且當初在985,211的評選中考慮的因素非常多,利益牽扯非常複雜。但是導致的結果是,人為加大了學校之間的差距,而且變成了贏者通吃。使得原來一些實力相近的學校因為投入的明顯變化導致了這些年發展的天差地別。在目前國家整體並沒有很缺錢的情況下,我認為這一類認為劃定學校369等頭銜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更何況其飽受詬病的沒有淘汰制度。

但是,對這個所謂的雙一流非常的不看好。首先,就算重新弄一個雙一流,也基本是換湯不換藥。對高票答案的希望能給當年因為各種原因落選的學校一個機會這樣的美好期望表示非常悲觀。985,211搞了這麼多年,這些拿到頭銜的學校每年都是真金白銀的拿錢的,在當年那種地方投入微薄,額外來錢手段幾乎沒有的情況下。這些投入直接決定了接下來很多年學校的命運,也許在剛剛評選後的幾年還有學校雖然沒有頭銜,但是有實力,但是經過這麼些年,差距只會越拉越大,就算推倒重來,大的格局不會有任何變化。所以雙一流沒什麼意義,總體來講,學校還是那些學校,圈子還是那些圈子。

而且,從目前的這種評審情況來看,雙一流很有可能進一步傷害一些學校。從目前的消息來看,雙一流很可能和目前正在進行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有緊密聯繫。但是學科和學科之間是有很大差異的,就拿我國一百來個一級學科來說,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工商管理等人數眾多,競爭激烈的一級學科,也有草學,紡織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等冷門學科。對於競爭激烈的學科,排名能計入前二十,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而冷門學科只要開設專業,進入前十名很容易。那麼如何衡量不同學科之間排名的含金量?舉個例子,按第三輪評估的結果來看,假設每個一級學科支持最好的學校,那麼在上海,東華大學將進入雙一流,因為排名紡織科學與工程第一名,而復旦大學將不是雙一流,雖然有很多「重量級」學科排名很高,但是沒有第一名。而且對於一些專業設置不佔優勢的學校更是悲劇,例如幾所財經類學校,強勢專業如會計金融等等並不是一級學科,而所在一級學科如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下設二級學科又很多,所以在評比上相對很多綜合性大學劣勢很大,能近前十都要燒高香。但是這些學校的實力和受認可程度是有目共睹的。當初的國家學科設置本來也不是用來評比的,用學科排名來對學校做橫向對比更是荒謬,而且學科評估本來PK的是研究生院的實力,對於一些注重本科生質量的學校也是不公平的,而且這兩年大學只看論文,不注重教學,不重視學生早已是飽受詬病,這樣做只會加劇這種風氣。

並且,在中國,凡是評比,權力尋租一定是免不了的,一輪一輪的計劃,一波一波的工程,只會讓資源和權利進一步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從而形成派系、圈子,而派系、圈子中的有威望的人又變成學霸、學閥,新人想出頭,又必須倚靠在這些人的羽翼之下,發過來更加強化了派系。中國目前的這些頭銜,不是太少,是太多。前一段時間取消863,973,取消全國百優博士論文其實是很正確的做法。

在我看來,學校之間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進行橫向評比,學校怎麼樣,學科強不強,市場,用人單位,科研同行,大家心裡都有一桿秤,完全用不著國家層面去指手畫腳。希望有一天所有學校能以自身實力和培養的學生質量來衡量自己,而不是整天忙著掙頭銜。


關於取消211和985的消息一直不絕於耳,今年算是一個高潮。這件事真的有想像中那麼美好么?

今年2月份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規範性文件,這次失效的文件總共有382份,其中有8份是關於211、985文件,給出的理由是:不利於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於是這一消息在國內忽然就炸開了鍋。

這是要取消211和985的節奏么!

但是,你有看到任何一個官方文件說要取消211、985么?事實上,並沒有!

事實上,前年的11月份,網路上就到處瘋傳各種取消211、985的消息,於是教育部當天晚上就在微博和微信闢謠,說不存在廢除211和985的情

時隔一年多時間,當這次教育部宣布失效8份211、985文件之後,這種聲音又響起來了。那麼,這次是玩真的了么?國家馬上就要廢除211、985,迎來雙一流大學么?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並不是這樣。據一位熟稔高教政策的教育部官員說,這批文件的廢止和985、211工程的存續與否,兩者之間並無聯繫。官方並未表態將廢止985、211工程

不過,雖然官方未直接宣布廢除211、985工程,但教育部近兩年很少再提到211、985的概念,弱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了。之所以教育部出面否認,可能和此事關係重大,需要謹慎決定有關

想要弄清楚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們需要知道211、985工程到底是什麼。

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發表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講話。1999年,985工程正式啟動建設。最初入選985工程的高校只有九所,至2011年年末,共有39所高校位列其中。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於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後正式啟動,2011年之後就不再增加新的高校,共計112所高校(這個說法不確定,有的說116所是加上了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四所大學)。

簡而言之,985和211就是國家圈定的要重點扶持的高等院校。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直是中國高教界的夢想,而承載這個夢想的就是中國政府先後斥巨資啟動的211工程和985工程。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啟動給中國高校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硬體設施方面,中國的不少高校已經可以和國外一流大學媲美;在學科建設上,得到重點扶持的少數學科日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若以國際可比指標SCI論文發表數統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一些學科SCI論文發表數在世界大學的排名中位居前列。

既然,985、211是國家曾經提出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工程,並且已經取得非常大的成就,為什麼總是會招來各種反對的聲音呢,並且這種聲音越來越大。

  • 資源分配不公平

985和211相比於其他高校,最大區別在於錢。沒有錢是辦不出好高校的。

這個鏈條很簡單,有錢才能吸引好的教授,有好的教授才能有好的項目做出好的成績,有好的成績學校才能有好的聲譽,有好的聲譽才能有好的生源,有好的生源就有好的校友,有好的校友才有體面的校友捐款。以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985和211最大的任務,就是給其中的高校以資金支持。中國大學的資金來源中最重要的就是財政下撥,超過整個高校資金來源的一半。以2013年為例,科研經費10億元以上高校絕大多數來自985或211。

浙大曾經的風雲人物鄭強,在從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任上調至貴州大學擔任校長後,曾感慨貴州大學過去30年得到中央政府支持的總和,頂不上我原來工作浙江大學的1年

211工程和985工程以學校為單位進行投入的方式,最大的不公平正是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

一所高校有多個學科,學科之下又分為多個專業,很明顯的一個事實是,全國660多所國立本科高校中,最優秀的專業並不全部集中在某個或少數幾十所學校

許多高校雖然沒有進入211工程或者985工程,但這些高校的某些學科或某些專業卻具有全國一流水平。由於該校不是985或者211,就得不到財政的傾斜支持

  • 地域分配不公平

全國共有112所211學校,分布在31個省市。從各省市擁有的211高校數量看,北京有24所居首位,江蘇11所和上海9所分別排在第二、第三位。

再以211高校占當地高校數量的比例為指標,北京有84所普通高校,其中24所211高校,佔比達28.57%,西藏僅六所學校,但西藏大學為211學校,佔比為16.67%,上海66所高校中有9所211學校,佔比13.64%排在第三。

河南和河北普通高校數量均超過100所,可是211學校均僅有1所,分別佔比0.83%0.99%排在最後兩位,同時,兩省擁有的985高校數量均為0。而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浙江,省內高校超過80所,但211學校僅有浙大1所。

因為211工程和985工程是人為圈定的,其中必然存在因地域而差別對待的情況。2013年,浙江省的GDP約為北京的2倍,但13年中央對浙江高等教育的投入僅僅為北京的6%

  • 評審機制有問題

無論是211工程還是985工程,評審機制都存在搞平衡,看級別的嫌疑。各高校對211、985的爭奪卻天然不在同一起跑線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是廣東就業率最高的高校之一,高考錄取分數線也在不少211高校之上,但卻不是一所211高校。

其原校長徐真華曾表示:「我們從未申報過211,因為我們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當時,211入圍要麼是部屬院校,要麼各省只能推薦一所省屬院校,我們既不是部屬,也沒進入省里重點培養的視野,先天沒有機會。」

這是由於這三方面的不公平,所以近幾年廢除211、985的聲浪一波高過一波。前年達到高潮,今年又來了一波高潮。

既然211、985工程造成了這麼多的不公平,而且現在教育部也逐漸在淡化這個概念,提出了雙一流大學的概念,那為啥我建議大家不要過分期待這件事情。

首先,我覺得不管官方最終是否會用雙一流替代211、985,高校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並不會因為雙一流計劃而明顯地減小高校之間的差距

在211、985工程的福音下,很多學校的綜合實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像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更是在國際上的名聲大噪,不管怎麼樣,這已經成了一個既定的事實。在這種前提下,除了少部分學校之外,即使廢除了211、985,很多雙非學校也沒有足夠的競爭力

其次,即使廢除了211、985工程,也不能避免不公平的現象出現。有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由於是211或985高校,得到了國家資金上的支持,就有足夠的條件吸引好的人才,發展教育。

一旦廢除了211、985工程,勢必會對這些學校造成較大的影響。你能說這就是公平的選擇么

最後,我們知道,新舊政策更替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沒有什麼政策是一成不變的,政策總是根據環境變化而進行調整。當需要出台新的政策時,與新政策出現交織的舊政策自然需要清理。

政策之間實質上是保持連續性的,不可能新政策出台完全顛覆舊政策,那樣的話豈非自我否定。

故而,教育部出台統籌雙一流建設的政策實質上仍然是985、211的延續,只不過這次把學科與學校並列,淡化了學校主體意識

當然了,具體國家政策怎麼實施,會對以後的高校體系有多大的影響,還是那句話,我們拭目以待了。


我對這項政策持不支持態度!

首先,大家都知道,211,985計劃不是國家給你一個強校的認證,不是說你進211,985就是國家認為你這所高校強的意思。211,985的目的是扶持,扶持!扶持高校成為強校!之所以社會現在以211,985來區分,是因為其建設成果是受公認的,看看現在的大學排名,100名前的還不基本都是211,985!而企業和社會對這兩個計劃內的學校畢業生是有信心的,因此才利用是否為211,985來區分人才,讓選人成本更低!這兩項計劃本來就是扶持,因此那些說某校配不上211,985的言論是不合理的!

那麼這兩個計劃有什麼益處呢?那當讓是給你白花花的銀子!有錢才能建設好高校,有錢就能請教授,建實驗室,拿出實驗經費。而某些答主認為,現在的有些211,985的實力不如某些雙非,因此國家應該把銀子給那些雙非,讓他們更強!而不該把銀子給那些外強中乾的211,985!這個觀點是沒問題的,既然目的是建設一批強校。那麼就該好鋼用在刀刃上,把錢給那些本來已經很強的高校,這樣才能強上加強!達到建設強校的目的!

對,以上觀點很正確,沒問題。那麼我們來看看,這些外強中乾的211,985有哪些呢?大多是政策照顧性的那一批,具體就是一些西北,西南,甚至一些東北地區的高校!這些高校在雖然當地的實力即使不是第一,也位列前五!但是當放到全國的大環境下,當然就不算什麼了!而有實力的雙非呢?大多是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的一些高校!而我們知道,高校的經費大多來自財政!那麼自然我們就能推論出來,沿海的經濟發達,政府有錢,教育局有錢,自然就可以給自己一些非211高校錢。有了錢不一定辦好大學,但是沒錢一定辦不好大學!因此,一些有實力的雙非高校孕育而生!那麼如果取消211,985呢?那麼那些經濟不發達地區211便會拿不到國家的錢。而地區經濟不好,地方政府也窮,更沒錢給你,因此,其辦學水平更會被拉開差距!而其失去了211,985頭銜保護,區域位置又不好,自然沒人去報,生源質量也會直線下降,那麼這些高校更會每況愈下!而國家之前給這些大學211的目的本就是建設區域強校!就是那些在本省有名,出省外就沒什麼名氣的大學!而這些學校的畢業生也就更傾向留著本省,這就留下了人才,有了人才,才能發展經濟,而這也達到了國家的真正目的,那就是發展了經濟,人才本來就是來促進社會發展的!而當這些高校不行了以後,這些欠發達地區那便沒法自己培育人才,那麼只有引進外部人才 。但是,那些在沿海讀書的,又有幾個願意放棄自己現有的生活水平,回到相對落後的地方來支持發展呢?而沒了人才,又怎麼發展,那麼,相對落後的西部與東南沿海的差距會越來越大!那為什麼呢?西部的省份也交了稅款,而就是對其不管不顧,難道西部的人的命運就是去沿海發達地區打拚,去忍受本地人的白眼,去遭受各種歧視么?

大家都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人,本來就該互相幫助,而現在難道要把叢林法則帶到自己的兄弟姐妹身上么?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么?

所以,我認為,取消211,985並不是達到了公平,如果真的要取消211,985計劃,在雙一流的規劃內 也要注意地區的平衡!因為我們知道,公平不是平等!


本文為新浪高考「高校駕到」欄目原創稿件

非經授權請勿轉載!

從2015年國務院正式公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開始,國家「雙一流」建設正式拉開大幕,與此同時,關於「雙一流」將取代「985」、「211」的消息也開始甚囂塵上。去年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將統一納入「雙一流」建設。

今年6月,隨著網上有流傳42所雙一流大學入選名單一事,教育部回應:「雙一流」建設的有關工作仍在過程中,最終名單確定後擬於8月底左右正式公布。這也意味著「統治」了大學江湖近20年的名校標籤或將進入更替倒計時。

隨著名單公布時間日趨接近,「雙一流」是什麼?什麼樣的大學有機會進入「雙一流」?為何說會取代「985」、「211」?今天新浪高校駕到欄目將帶領大家提前做好功課,解密這些讓考生和家長困惑不已的大學建設舉措。

Part 1 「985」和「211」是什麼?「雙一流」到底指的是什麼?

現在一點開大學介紹,就是「985」、「211」、「111」、「2011」,還有什麼「985平台」,現在又即將公布「雙一流」。相信對不少考生和家長來說,「985」、「211」還算熟悉,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其他的更是弄不清楚,這些都是什麼?

985工程(即我們常說的「985」高校)

1998年5月4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會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工程」正式啟動建設。

「985工程」建設任務為機制創新、隊伍建設、平台建設、條件支撐和國際交流與合作等五個方面。

39所「985」工程高校

211工程(即我們常說的「211」高校)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於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後正式啟動。其目標在於,經過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以及一批重點學科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別是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成為立足中國國內培養高層次人才、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基地。

「211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學校整體條件、重點學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三大部分。

112所「211」工程高校(部分)

(全部名單可查看:2017中國112所「211工程」大學名單匯總,你所在的省份有幾所?)

985平台(並不等於985高校)

985平台一般是指「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主要任務是以國家和行業發展急需的重點領域和重大需求為導向,圍繞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學科前沿,在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全國頂尖的優勢學科重點建設一批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項目高校從中央部屬「211工程」建設的學校中擇優遴選。所以說,這個「985」和我們常說的「985」完全不是一回事,「985平台」高校不等於「985高校」。

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名稱(部分)

雙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雙一流」指的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要求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槓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總體方案》從建設、改革兩方面共安排了10項重點任務。5項建設任務包括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5項改革任務包括加強和改進黨對高校的領導、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實現關鍵環節突破、構建社會參與機制、推進國際交流合作。

雙一流建設「三步走」

111計劃(從國外引進海外學術大師)

該計劃指的是「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該項目從2006年起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實施。

項目旨在推進中國高等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以國家重點學科為基礎,以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為平台,從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優勢學科隊伍中,引進、匯聚1000餘名海外學術大師、學術骨幹,配備一批國內優秀的科研骨幹,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建設100個左右世界一流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努力創造具有國際影響的科技成果,提升學科的國際競爭力,提高高等學校的整體水平和國際地位。

創新引智基地遴選範圍以「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學校為先導,逐步擴展到有國家重點學科的高等學校。創新引智基地人員構成要求為:聘請不少於10名海外人才;配備不少於10名國內科研骨幹。

入選「111」計劃的95所高校及其引智基地數量(部分)

2011計劃(主要任務是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全稱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是繼「985工程」、「211工程」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高等教育系統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該名稱源自2011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的講話,於2012年5月7日正式啟動。

「2011計劃」的核心目標是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工作重點是建立健全協同創新機制。該計劃由主體學科進入ESI前1%行列、並擁有國家重點研究基礎的高校牽頭,協同其他代表該方向國內最高水平的若干高校/單位/企業,圍繞國家急需的戰略性問題、科學技術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和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公益性問題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根據「2011計劃」重大需求的劃分,2011協同創新中心分為面向科學前沿、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面向行業產業和面向區域發展四種類型。

協同創新中心名單(部分)

梳理這些高校標籤可以發現,其實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985」、「211」都是國家為增強高等學校教育、科研水平以及學科水平而採取的一系列建設舉措,而且這些舉措也都是一脈相承的,無論是最初的「211」還是即將公布的「雙一流,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建設全國頂尖高校、並在此基礎上建設世界一流高校。

Part 2 「985」「211」、「雙一流」 這些標籤意味著什麼?

雖然前文已經解釋了國家在高等教育建設上所實施的一系列大型的「工程」和「計劃」,但估計大家依然覺得雲里霧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國家折騰出的這些個舉措,究竟意味著什麼?能憑這些來判斷大學的優劣嗎?

傳統序列——985&>211&>普通高校

現在「985」和「211」基本上已經成了名校的代名詞,而且在社會上、特別是招聘時也獲得廣泛認可。「985」一定是「211」,「211」不一定是「985」。在中國大學中,「985」、「211」、普通高校就像是金字塔一樣的層級關係。關於這些高校「常識」,考生和家長並不陌生,但至於它為什麼會成為判斷大學優劣的標籤,不少人卻說不出個所以然。

「985/211」高校資金

相比普通高校佔有壓倒性優勢

從這兩項工程的建設內容可以看到,入選的學校都需要在教學、科研、基礎建設、國際合作交流等多方面全面進行改革和建設。為實現這些目標,國家每年在這些「985」、「211」高校投入的資金相比於其他普通高校,佔有壓倒性優勢,而39所「985」高校又是這一系列高校中的「高富帥」。在2017年教育部直屬高校部門預算中,居於首位的清華大學2017年預算數達到了233.35億元,而居於末位的中央戲劇學院(非985/211)經費只有3.98億元,不過清華大學的一個零頭。

科研

這些學校每年都會獲得數額龐大的科研經費,用以引進國內外人才、建設科研基地和實驗室、培養高水平的科研新人等等。

從2009年至2013年的數據顯示,「211」和「985」高校拿走了全國七成的政府科研經費,其中「211」高校拿走19.3%,為510.66億元,「985」高校拿走52.7%,為1394.94億元,其他高校只拿走28%,為742.1億元。另一數據是,「211」和「985」高校只佔全國高校總量的14.3%(信息來源於鳳凰財經)。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等等這些常常能在網上見到的全球性大學排名,其排名衡量指標中,科研與學術佔有極高比例,例如《QS世界大學排名》的評價體系中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包括獲獎、著述發表等)所佔比例就達到40%。在最新QS全球大學排名中,中國內地共有39所大學上榜,無一例外全是「985」、「211」高校,其中「985」高校32所,「211」高校7所。所以從很大程度上可以說「985」、「211」高校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候選人,這是國家「985」、「211」工程的建設目的,也是其建設成果。

QS2018全球排名(中國內地)

教學與基礎建設

如果說高校在科研上的成就好像距離普通大學生還太遠,那高校在教育教學以及校園基礎建設上所採取的舉措,必然是與每個大學生息息相關的了。為什麼大家要追求「985」、「211」高校,從國家對這些學校教學和基礎建設上的要求,就能看出原因。

例如「985工程」高校在體制機制改革、條件支撐方面的要求就包括(節選):

「……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推進人才培養國際化,拓展國際視野,提高國際競爭力。」

「以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和高水平管理隊伍為重點,實行人員分類管理,建立多種形式的內部分配和薪酬激勵制度。」

「加快建設公共資源與儀器設備共享平台,建設配置合理、設施完備的教學科研用房。」

「加強教學科研信息化、數字化環境建設,構建基於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術的教學科研環境。」

「使所建高校的圖書館、電子資源庫和自動化程度在整體上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為了達到這些要求,國家除了在科研上投入大量經費,還會在教學與基礎建設上進行扶持。而且正因為這些高校在科研基礎建設上有了國家資金的支持,也使得高校自身的經費得以更多地用於完善校園基礎設施、聘請優秀教育人才、營造學生創新創業等各方面良好環境等等。

不過,「985」、「211」高校之所以成為名校標籤,除了因為「985」、「211」兩項國家級舉措鼓足了這些高校的錢袋子,也是因為這些高校不少在入選前本就有著深厚的學術底子和歷史積澱。

用人單位對「985」「211」高校認可度高

在招聘時,用人單位會對畢業生的學歷、甚至學校有一定的要求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企業這麼做是否合理另當別論,但事實就是如今不僅是學歷為畢業生尋找工作豎起了門檻,學校的好壞與否也成為了能否應聘成功的「籌碼」之一。

究竟什麼樣的大學才是好大學?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標準自然會有不同的答案。在這其中,「985」、「211」高校的確不一定就是好大學,但不得不承認隨著「985」、「211」的深入人心,它們已經成為公認度最高的、判斷學校層次的依據。而這個公認度的來源又與這些學校的強大後盾支持相關,可以說「985」、「211」的地位正是在這種國家支持和社會認可兩者的相互作用下逐漸鞏固下來的。

學校成為應聘時的隱性壁壘

現在在招聘時,學校是否是「985」、「211」確實已經成為了大學生應聘的隱性壁壘,有的單位甚至會要求應聘學生的本科學歷也必須是「985」、「211」,也就是說就算是考上了這些學校的研究生也會被一些單位拒之門外。

有媒體報道,對於招聘過程中設立門檻的情況,某大型地產集團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坦言,雖然公司在招聘簡章中沒有明確表明門檻,但在具體招聘過程中,會對「985」、「211」院校畢業生有所側重(信息來源於央廣網)。另外,教育部發布的2016年《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表明,不同高校就業率不平衡,「985」、「211」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優於一般普通本科高校。

最新說法——

「雙一流」將取代「985」與「211」?

從2006年國家實施「111計劃」到2012年啟動「2011計劃」,關於「『985』、『211』已經過時了,將要被取代」的傳言就從未停止,而這一次,「雙一流」將取代「985」、「211」的說法是否又只是謠傳呢?

教育部回應:

將「985」「211」納入「雙一流」建設

之所以「雙一流」將取代「985」、「211」的討論相比於之前「111計劃」和「2011計劃」出台時更為熱烈,主要是因為2016年6月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語委聯合發文,宣布失效一批規範性文件,其中涉及「985工程」「211工程」建設相關文件,對此有不少人猜測「985工程」「211工程」將停止實施。

加之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在這個實施辦法中已經沒有了過往我國高校常用的「985」和「211」建設的名稱。

實際上,教育部針對此事發出過回應:「985工程」和「211工程」將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雙一流」以學科為資助主體 每5年調整一次名單

「985」「211」以學校為資助主體 名單形同「終身制」

從目前公布的信息來看,「雙一流」和「985」、「211」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個是「雙一流」是以學科為資助主體,突出以一流學科建設帶動一流學校建設,而「985」、「211」是以學校為資助主體。2015年10月教育部網站上發布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稱「要圍繞主幹學科,強化辦學特色,建設若干一流學科,擴大國際影響力,帶動學校進入世界同類高校前列」。

從前文介紹可以看出,在繼「985」、「211」工程之後,國家所實施的「111計劃」和「2011」計劃也都是圍繞學科建設來進行的。而且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例如上海、浙江兩地開始實行「3+3」新高考方案,新的高考政策也意味著考生往往在高一時可能就需要考慮自己的專業方向,高考的學科傾向逐漸凸顯。「雙一流」以學科為基礎,從某種程度上說,可以為考生和家長在提早定下報考目標上提供參考。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轉向,就像阿特巴赫教授說的:「不管用什麼名稱,好的一流大學,好在哪裡,一流在什麼地方,最終都是在學科上體現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有著非常直接的內在聯繫,有了一流學科才可能有一流大學,世界上不存在沒有一流學科的一流大學,但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學,也不可能在所有的學科都達到一流」。不過,「雙一流」以學科為基礎也可能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如果學校都以優勢學科競爭,在優勢學科上持續投入,會導致現有一些相對薄弱的學科被邊緣化,進而產生一系列人員、結構上的調整。

「雙一流」大學建設總體方案

第二個是「雙一流」建設名單將不再一層不變,會打破「身份固化」,引入競爭機制。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實施辦法》明確高校「雙一流」建設每5年為一個建設周期,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

2015年發布的《總體方案》在肯定「985」、「211」成績的同時就指了出現有重點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複交叉等」。之前的「985」、「211」工程,一方面是先自上而下圈定一批高校,而把哪所高校劃為「985」,哪所高校劃為「211」卻沒有一個科學、可以服眾的標準。就「211」而言,劃定之時就有很多辦學水平之外的考量,比如兼顧地方,每個省至少有一所入選,兼顧各個行業,保證每個行業至少有一所。另一方面,名單缺乏流動性,形同「終身制」,到了最近幾年索性徹底關上了「985」、「211」的大門。可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各高校的發展水平不一,已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名單之外的學校不管如何努力,辦學成績多麼優秀,都無法擠進這個排行榜。

不過,雖然《實施辦法》明確高校「雙一流」建設實行動態調整,並設立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綜合多方意見來論證確定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認定標準。但是這個認定標準如何具體設計以及實施,依然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而且之前「985」、「211」所形成的基本格局不是一朝一夕會被扭轉的,「985」、「211」所存在的「身份固化」問題,會不會因為「雙一流」的動態調整有所好轉,也未可知。

「985」「211」高校仍最有機會 普通高校也有望翻盤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對「雙一流」大學及學科的遴選條件作了明確規定:

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應是經過長期重點建設、具有先進辦學理念、辦學實力強、社會認可度較高的高校,須擁有一定數量國內領先、國際前列的高水平學科,在改革創新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中成效顯著。

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應具有居於國內前列或國際前沿的高水平學科,學科水平在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中進入前列,或者國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業或區域影響、學科優勢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能進入「一流大學」名單的高校,「985」、「211」依然是最有機會的,一方面它們「經過了長期重點建設」,另一方面,這些學校因為有國家的支持,在學科建設上自然比其他高校走得更前,目前「擁有一定數量國內領先、國際前列的高水平學科」的高校還是集中在「211」、特別是「985」高校。

不過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雙一流」與「985」、「211」的區別,「雙一流」以學科為資助主體,這也意味著在雙一流的遊戲規則下,一些高校完全有可能憑藉一兩個優勢學科迅速崛起,而一些原來的「985」、「211」高校也可能被排除在「雙一流」之外。

「雙一流」或將取代「985/211」

Part 3 該如何理性對待這些大學「標籤」?

繼「985」、「211」後,又要來一個「雙一流」,報考的風向要不要隨之而動,還需要理性看待,大學的好壞不能僅僅以國家政策傾斜作為唯一依據。一方面,學校實力與國家遴選相輔相成,「標籤」確實值得參考。這些學校之所以被選中,也正是因為學校在相關遴選標準中實力強大;而前文已經說明,國家政策為學校帶來了數額龐大的建設資金,例如原先水平相當的兩個高校,如果一個被選上而另一個落選,不出幾年兩所高校的差距就會被拉開。

但另一方面,考生和家長在報考時還是切忌掉入「唯標籤論」的陷阱,「標籤」對自身是否適用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其一,國家資金支持確實會對高校建設帶來極大的助力,但是獲得資金支持的高校與一些未入選的高校相比卻並不一定都很厲害。以學術科研為例,時下,一些人通過包裝概念拿到科研經費,但最後並沒有搞出有價值的成果,製造出大量「學術泡沫」。2013年《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更是顯示,95.9%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學術泡沫」嚴重。

其二,從前文介紹可以看出,國家在評選高校名單時,其學科水平以及學術、科研水平是評選的主要依據,但是大學的好壞與否所包含的方面卻比這些廣闊得多。對於普通學生來說、尤其是對於沒有讀研讀博計劃的學生來說,這些「工程」、「計劃」只是擇校的參考之一,學校的教學水平、就業環境、實習機會、用人單位對學校學生的認可度等等其他方面也應該綜合考慮。

其三,比起即將公布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更需要注意。一直以來,為了讀「985」、「211」名校而無奈選擇了該校的弱勢學科,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大家都很清楚,好的大學也並不是所有學科都好,但「985」、「211」的名校標籤效應太強,實在難以抉擇。「雙一流」名單公布之後,或許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種困擾,所以考生和家長千萬莫只盯著前一個「1」,而忽略後一個「1」。

綜上這些信息,我們可以看出,與其說「雙一流」將取代「985」、「211」,不如說「雙一流」是「985」、「211」的整合和推進。可以說,即便沒有「985」、「211」了,但是「985」、「211」的概念、形象已經深入人心,而且即便官方不再強調,但「985」、「211」這些年的建設成果仍是其他一些普通高校難以在短時間內超越的。不過,一流大學從來不是「命名」的,而應該是競爭而來的,從「雙一流」的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我們可以期盼,在未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建設或將朝著更加科學化的方向發展。「雙一流」名單據教育部稱將在八月底左右揭曉,備受矚目的「雙一流」是否會成為新的報考指南針,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戴全英

新浪教育「高校駕到」欄目

陸續為廣大考生及家長推薦高校

解讀高校最新招生政策

敬請關注!

「高校駕到」欄目聯繫方式

電話:010-58983871

郵箱:quanying3@staff.sina.com.cn


給個表格,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知乎首答,獻給我的人生節點。

山東應屆考生。只能去末流211或牛逼的普通一本。

然後糾結在東林(211)和中國民航。

最終我選擇了東林。為什麼?我要考研。

打算本科畢業直接就業的話,我會果斷報中國民航或者南方的牛逼普通一本,畢竟吃香,畢竟發展前沿。但我想更進一步,看看自己的能力極限。

考研的話211的平台高普通一本不是一點半點,有保研的,有優先條件的。就算是個末流211,他的臉上也泛著我是211我牛逼的光暈啊哈哈~

都說取消985 211之後大洗牌什麼的啊,看著挺熱鬧。但我想說,不管外面怎麼鬧,圈子裡還是認熟人的。只不過985 211變成原985 原211,但圈裡人該怎麼玩還怎麼玩,該不帶你還不帶你。就業也是。至少3年內不會有啥改變吧。

我家裡人覺得哈爾濱苦,不想讓我去。想讓我去個生活條件好的。

我要是想享受生活,早就找個南方一本報上等著過四年舒服日子了。環境好,條件好,妹子漂亮,思想先進,發展前沿,何樂而不為?管他什麼985 211。

可我就沒打算這4年過舒坦日子。誰讓咱高中三年貪圖安逸結果高考沒能多考十分。我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我要去一個高一點的平台,往高了看,把我沒能把握住的再抓回來!沒能多考十分去個好的211,那就在個末流211里吃上四年苦拼個牛逼985!

樓上有個山東考生比我低點。我兩萬六。我也覺得你圖樣圖森破。政策是轉變了,但社會趨向和思想觀念不會跟政策一樣立馬說變就變的。當然一個人一個思想,人各有命。祝你前途光明~

也祝我自己前途光明~


光看字面意思應該是能影響中國高等教育歷史進程的。「雙一流」是指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985,211隻重學校不重學科,現在平衡了,對有優勢學科的高校是天大的利好。

現在規則都沒有出來,我估計應該是先學科評比,現在中國共110個一級學科,假如世界一流學科每科支持5到10所學校,每個學科5年評比一次,優者上劣者汰,對小而精的學科絕對利好(這裡不討論評比方法及合理性)。

一流大學的評比我認為應當在一流學科的評比上進行。比如一共110個一級學科,把這些一級學科根據招生數量或學科重要性分配權重。精選學科權重總量前30的高校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系列。

如果是我理解的這樣,顯然是比985/211要合理一些的,因為既重數又重質(一流學科),而且通過質量引導一流大學。


作為一名中醫專業的學生,才知道到北上廣的中醫才配得上「一流」。其他的中醫院校就只剩下中藥研究了。。。

雙一流高校名單如下。

傳送門:http://mp.weixin.qq.com/s/Qo33spgnW5JgHEMpO5QCSg


985、211工程看似要被廢除,其實也只是換了個名號,搖身一變,變成了「雙一流大學」和「一流大學」,

2016年6月出台新文件,美其名曰讓所有高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只不過是在建設下一個「166工程」。

並且,大家沒有注意到的一點是,2006年國家在211工程高校中選擇出一批高校使之成為985創新平台,但是這項計劃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們對於一流大學的認知仍停留於傳統的985高校上。而這次教育部疑似廢除985、211工程,轉而建設「雙一流大學」和「一流大學」的消息更像是一個噱頭,教育部先用它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再去提升一些高校的地位,目的是使人們更加容易接受國家對高校的整體改革,改變人們對於強校的傳統看法,雖然對於傳統985、211高校只是換了個包裝,但無疑的是教育部的目的明顯達到了。


說實話,沒啥區別,要非要說不同,大概只是

原來人事部:不好意思,我們公司只要 985,211學校的畢業生。

現在人事部:不好意思,我們公司只要 985,211學校的畢業生。


因為中國大學幾乎全部為公立,既大部分的辦學經費,特別是科研經費之類,都要依靠國家財政撥款。

撥款的多少與差別,要有或必須得有規則、依據、法律、程序,211及985是規則之一,換個概念或規則,還是如此。

但大學的第一要義到底是科研還是育人呢?

這在歐美大學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特別是美國的公立大學,排名權重中科研相當重要,但排名很高的美國大學,學術能力一流,可幾萬人的大校,教學質量肯定不如私立學校來的認真。

問題是學生花了學費與時間是來學校學東西的,不是來看學校的科研的。

因此,對於中國的那些非985之類的學校,既然經費不佔優,進而科研方面也不出眾,那是否可在本科專科教育方面多下下功夫呢?

其一,對學生管的嚴點。

其二,課程設置更接些地氣與國際化。

其三,針對就業的專業訓練更加強些,不是指藍翔。

其四,能否教些學生未來畢業最起碼的職場技能,比如做個PPT報告,工作筆記的方法,個人時間管理方法,甚至是教學生們職場的著裝技巧。

國外大學有一門必修課感覺特別好,寫作課,至少訓練了學生做報告及文字表達的能力。

其五,教教學生們在傳統教育中根本沒教的人生觀、職業生涯規劃、思考方法等等。

總之,假定有這樣一所學校,不是985、211,科研水平一般,但,四年培養出來的學生,充滿陽光、自信,入職上手工作特別快,工作執著有毅力,大比例上很受各類用人單位,特別是私企高評,進而很多企業都喜歡要,那這樣一所學樣是否也會受到學生與家長的歡迎呢?


重新洗牌吧,看了看名單,變化不大。

我大河北只有一所學校上榜,還坐落於天津~

換湯不換藥啊

建議做好標準,有進出機制,給別的大學點機會唄


從國家層面上,每十年換一個說法資助不同的學校,防止進入的高校高枕無憂,也給一些非985 211獲得資助的機會。

從學校層面上,大多數985應該還是一流高校,此外每學科支持2所左右高校,所以主要是學科的爭奪。

從學生層面上,主要針對碩博士,搞科研的,且是一小部分學校和學科。跟裝不裝空調基本沒啥大關係。


省部共建工程恐成最大輸家


最終名單,不認為代表了高校的實力,不認為代表了難考的程度,更不認為代表了考生的前途,但是代表了未來國家關注的方向。


母校從原211變成了一流學科高校。 紡織科學與工程被入選一流學科。

雖然自己專業並不是入選的然一流學科,但是

還是很高興的,畢竟母校沒有因為名字改了而被遺忘。

除了綜合實力比較強的大學,,還有一些政策方面比較傾向的大學比如新疆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能入選雙一流,以後大多數高校可能會發展重點學科,只有在某個領域做到了第一,才能入選一流學科了。


贊同人心裡的「211」,「985」,離取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準備考研了,身邊大部分同學的目標院校,還是「原211」,「原985」,「原c9」系列,很難因為取消名稱改變什麼。

畢竟,有實力的高校,也不會真的在意一個名號。


對雙一流很是失望,並沒有關注現階段高校對本科教育的不重視


湘潭大學、燕山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大學、東北石油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陝西科技大學、廣東農林學院(現主體華南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瀋陽農業大學、山西農業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曾經都進入過88所全國重點大學之列。

有了211之後,原本並不是全國重點大學的上海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江南大學、長安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第二軍醫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上海大學、蘇州大學、天津醫科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太原理工大學、鄭州大學、遼寧大學、延邊大學、安徽大學、福州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貴州大學、石河子大學、海南大學、西藏大學、寧夏大學、青海大學進入了211工程,從而超越了之前進入全國重點大學名單卻沒進入211工程的大學們。

所以取消211和985毫無疑問是一次大洗牌,各位不要太樂觀。曾經權傾政法界的西南政法大學,在拒絕與重慶大學合併觸怒政府後的下場,大家都看到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人民日報刊文:《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主張違背未成年人成長規律》?
三十五(左右)歲,博士(在讀或已畢業均可)畢業的你,現在工作環境、薪資待遇以及感覺怎麼樣?
科普一些關於現代前沿物理領域的知識是否真的有意義?
當溫度很低的的時候,一直燃燒的火會熄滅嗎?
如何評價「雙一流」建設學科中多所學校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入選?

TAG:教育 | 大學 | 211工程大學 | 985工程大學 |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雙一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