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真的是美食沙漠嗎?北京的好餐館為什麼集中在朝陽區?

為什麼感覺海淀區除了五道口之外,基本沒有什麼很好的餐館。(口味、環境、服務,加粗再加粗)

為什麼北京的好館子普遍集中在朝陽區?

---------------------------------------------

好的餐館姑且定義為:口味、環境、服務。這個應該大家能共識吧?

園區食堂、學校蒼蠅館這個真的就沒話說了

感覺海淀的餐飲基本以連鎖為主,主張標準化流水化的美食,這也是題主認為和其他地方(朝陽區、上海)最不一樣的地方,但是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差異?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想和大家請教的。


先講結論,只考慮海淀和朝陽兩個區的話,兩區面積、人口、GDP都非常接近(根據維基百科及北京市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可以理解為硬體比較條件是類似的。朝陽區從餐廳數量上絕對領先(大約是5萬多家對海淀的3萬多家),最起碼這可以說明的是:朝陽區餐飲業更發達。餐飲業發達,必須的一個條件是有足夠消費人群支撐,朝陽區相比海淀區接近1.5倍的餐廳數量,是反映了更高的消費量的,所以,第二個可以說明的是:朝陽區餐飲消費總量更高。(我大概搜了下相關統計數據,沒有找到特別官方的,歡迎打臉)

至於什麼叫美食,這是個主觀的概念,但無論是朝陽區還是海淀區,都可以用簡單的比例來套用,比如100家餐廳里可能有一家好吃的餐廳,所以,餐廳數量更多,消費總量更高的朝陽區,有比海淀區更多的美食,這點我覺得是完全正常和合理的。

至於為什麼?

朝陽區和海淀區的發展路徑不同,朝陽區是內城四區以外,北京最早開始商業化發展的行政區之一,加上使館區設立於此,對餐飲的消費需求不僅來自於本地居民,更來自於大量外國人。(三里屯還是酒吧街的年代,全海淀區除了五星級酒店幾乎沒有正經能吃的西餐廳)

同時,朝陽區還比較早地形成了一些商業中心,三里屯,工體,國貿,藍色港灣甚至更早的藍島,燕莎,賽特,從大型商場開始,到綜合商業體,這一點上,和各行政區不同定位於不同發展路徑有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全北京所有商業中心加在一起,大概也沒朝陽區多。

商業中心就會吸引人流,除了本區的,還有外區的人,每周五晚上三里屯和東三環堵得水泄不通,可不全是本區居民。各個行政區有消費能力的人,沒事就跑到朝陽區來吃個飯,我反正是不太常聽說專門去海淀區吃個飯的。

產生美食有若干條件,但最起碼的條件就是消費能力夠,能養活餐廳,這就是為什麼南城很少有人均高的店,沒有充足的消費土壤。南城當然有美食,但你不會在南城找到人均500又好吃的西餐廳或者日料店。

@雨前羽街 提到一句「朝陽區高素質消費群體更多」,這話一點問題都沒有,這和「高素質群體」不一樣,不用那麼激動覺得被侵犯了。海淀區的GDP充分說明海淀區人民很富裕,教育水平應該說也是可以公認的北京最高,但這和「懂得消費」並沒什麼直接聯繫。「高素質消費群體」指的是有消費能力,且有能力理解一樣事物貴的理由的群體。

我就算單純想在海淀區裝個逼,都沒什麼選擇啊。


曾聽做地產的人說過,因為北京西邊各類大院、中央機關、高校院所、比東邊要多的多的多。這導致了兩個結果:

1.商業開發環境遠不及東邊,大量建築不是民用的,很多道路有控制不讓干商業,典型如月壇區域。而且很多地方都不能動,不像90年代朝陽3環以外還是菜地,而同時期海淀已經有很大片的城市建成區了

2.已建成的這些大院什麼的對城市的隔離感太強,不容易形成連片的商業,如清華一南一北,簡直兩個世界。

----------------------

其實還有一個結論是:北京東西功能的分布差異直接影響了主流客群的差異,東部都是以「百姓」為主的,敢花錢的人群,所以新興商業很多。而西部官員多,學者多,不敢花錢,商業形態很落後。但形態落後不代表消費落後,海淀很多開了幾十年的商場都賣高端產品


東富西貴 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海淀單位多學校多西城比東城更老北京

朝陽就是cbd咯外國人多金融中心嘛

朝陽的館子不過是洋氣一些 貴一些 國際化一些 國內少見一些 顯得「逼格」高一些而已 但是天天吃什麼土耳其菜你也受不了吧

海淀絕對不是美食的沙漠 各省市駐京辦各種老字號飯莊 老北京小吃 全國各地學生黨都認可的家鄉風味就不是美食嗎?

總的說來就是 朝陽區適合下館子 海淀區人民食堂大


上面兩張圖是我之前幫 @王端端 做得一個北京日料地圖,和我的一個西餐地圖,在這兩張圖中不同顏色代表著不同類別的餐廳,無論哪類餐廳我們選擇的都是水準普遍認為還不錯的。

從色塊上看除了少數一些店在西邊外,絕大多數都是在以三環東北角為圓心,方圓4公里左右的地方,其主要集中在國貿工體三里屯使館區麥子店以及一部分望京圈,這幾個區域有幾個共同的特點,比如高收入的外國人密度高、比如外資公司多、比如高級酒店集中。因此圍繞著這些而興起的餐飲娛樂業比其他地區更紅火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這都是以非中餐為維度來討論的,如果加入中餐定位後你會發現普遍認為並不那麼高大上的南城反而被點亮了。

海淀作為一個相對新興的區域既不像南城那樣擁有足夠紮實的歷史背景,又沒有朝陽這樣多的高素質消費群體,商圈又相對鬆散以至於無法形成一個良性的餐飲生態圈。

看了下評論區,哎…我大概跟你們解釋一下「高素質消費群體」好了。消費素質高≠素質高,並不是說你的消費素質低於是你就素質低了。再說朝陽區消費素質高並不代表家住朝陽區的人民消費素質高,明白么?做個通俗的比喻哈:你家住燕郊,你同時又屬於高消費素質人群,燕郊的消費設施不能滿足你的要求,你來到了朝陽,消費啦,所以當我說朝陽區消費素質高的群體時你覺得你算不算在裡面呢?


作為一個海淀人,對於題主這種有意抹黑海淀的問題,我只能說: 是。


海淀區高校、科研院所、大院兒多,保留了很多計劃經濟時代的文化慣性,消費文化上人稱「掙十個花一個」,消費能力不佳;朝陽區外國人、企業多,白領們的消費習慣往往是月光,消費能力高,消費文化也比海淀區更多樣。


呵呵,有我大丰台,海淀還好意思稱為美食的沙漠?


整個北京都是美食荒漠,只不過有一片綠洲在朝陽區罷了


海淀不算沙漠,論平均水平,必然還是東西城,宣武,崇文這些老城區排在前,前門牛街都是卧虎藏龍之地。但論總量朝陽無疑排第一。可以說朝陽美食是由使館區帶動的。


海淀過去比較體制內。大學和各部委、各部隊的大院都集中在這部分,基本都有完整的後勤系統,習慣吃食堂了,稍微好點的餐飲業也都在大院內。而且各個大院都比較封閉,沿街的建築多為官方所有,開店很麻煩。

有人覺得大學多應該能養活很多小吃,其實不是這樣的,過去各大學都是自給自足,師生有錢了後中關村這邊大拆大建,清華外恨不得修成20車道,很少有有能穩定經營5年以上的店,有街邊攤已經不錯了。

不知道當初怎麼規劃的,東文西理,海淀這邊的人除非買電腦配件否則絕不出門,後來買電腦配件都不願意出門了,老劉就建立了京東。

大院以外都是農村,雖然修了很多新小區,但是臨街還處於城中村的狀態,實際上你去現在的西四環地區比如田村還有濃重的城鄉結合部風貌,比門頭溝之類的遠郊區都差遠了。路邊的小吃面對的對象都是月收入2500元這個級別的,你想要發展裝逼的東西毫無可能。


地質大學,禾地餐廳,不用謝我,不客氣,記得來一份餃子

疙瘩湯小份的就夠了,大碗的估計吃不了

另外我這算是成府路

大柳樹南口,對著交大,天地涮肉,價格不算很貴,真不錯,多少年了我不知道,反正我上小學它就在那兒了,銅鍋涮肉,愛吃火鍋兒的就算了,是涮羊肉


也許可以從這樣一個角度去分析:海淀區好多學校啊!這意味著好多食堂啊!還是帝都的食堂,那可是全國食堂的典範啊!平日里被食堂虐了千百遍的莘莘學子們,出來有串兒可擼,有幾罐冰啤酒就心滿意足了,什麼美食啊?有酒有肉足矣~整那麼高大上干蛤???餐廳是要考消費者供養的~海淀區除了各種衙門重地以及裡面對生活各種麻了個木的體制內白領,就剩了一撮又一撮的屌絲~美食?沒那需求,也消費不起~~

北京本身又是相對來說沒有什麼飲食文化的一個城市(我說相!對!),美食不是帝都文化的基因裡帶著的,所以全靠商業!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沒有商業生態的地方,何來美食?我告兒你海淀區不但沒有美食,夏天出去買西瓜,連冰西瓜都沒有!你只能吃常溫的~對!在海淀區,西瓜就是常溫的!表面看上去你愛買不買,愛吃不吃~實際上啊,你不買也得買,不吃也得吃~因為夏天啊!你不吃瓜,能行么?有多少筒子倔強到非冰西瓜不吃,大不了不吃?一個人勢單力薄,如何抗衡這海淀區的計劃經濟傳統?


朝陽:洋人,買辦,暴發戶

海淀:教授,碼農,土兵頭


吐槽一句:講真看到說整個北京都是美食荒漠的我真的不服氣啊(尤其說自己在成都上學的答主)!我一個廣東人都還沒有說這樣子的話呢!帝都各國餐廳不是蓋的,各種私廚會所也不是蓋的(這個只能聽聽還沒資格吃吃),老北京接地氣的小吃更不是蓋的啊!

——————————原答案——————————

關於美食都在朝陽區這個論斷,得看怎麼定義美食了吧?

比如你覺得美食就是各國口味或者各地風味,日料在亮馬橋,韓料在望京,高大上的各種西餐廳集中三里屯,那美食就在朝陽啊。

比如我覺得老北京接地氣的那些東西特別好吃(是我就特別愛吃鹵煮咋地吧),或者深藏不露的會所私廚才有美食,那我就會說美食都集中在東城啊。(說到這個我每次往東四跑就是減肥的噩夢(?_?))

海淀……好吧它的確有點荒漠,不過哪裡有我們昌平荒漠。


海淀是大學食堂,朝陽是美食廣場。


是除了五道口以外,基本沒有什麼你吃得起餐館吧?


生是海淀人,死是海淀死人…


兩個問題,一個一個來回答

第一個問題,海淀區是不是美食荒漠的問題

我仔細想了想海淀區能拿出來的餐館確實不多,想了想原因主要就是海淀區主要是高新科技聚集區,一沒厚重的歷史,二沒大量的外國人。而且私以為做高新技術的人對於物質真的沒有那麼高的追求,所以海淀區的美食還真是不多,不過仔細找找還是有的。

第二個問題,北京美食都集中於朝陽區

借用一句話,知乎第一原則: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我想給的答案是否定的,北京的美食朝陽區很多,但一定不「都」集中於朝陽區,其他區的美食真的很多。日料真的不了解,西餐是朝陽區很多,但是莫斯科餐廳和馬克西姆以及金融街那些五星酒店的西餐廳也都不差吧。

這還只是西餐,如果要說是中餐的話,特別是北京的吃食的時候,朝陽區真的不多。

別的不說,西城區屬的聚德華天、東城的白奎老號、南城的老北京風味這些都是非常不錯的。

朝陽區外還是有很多好吃的等著你發現,如果你說北京沒好吃的,那有可能說明你吃的不太對地。


海淀就是土啊。 我就這麼說啦~不服來啊~大家互相傷害啊~ 哈哈哈

身為一個明騷暗賤的名媛,在海淀真是滿腹幽怨。

我雖是個住海淀的土鱉,但同學朋友卻大多在朝陽裝逼。

每當大家要互相覲見的時候,我都是那棵風塵僕僕要出遠門的苦菜花。

你問我為什麼不讓他們來找我?

朝陽濫大街的世貿天街,藍港,工體、屯子,芳草地, 大gay城 就排排站了,更別說各處商業區的小館所。。隨便找個地方就能耗一天,晚上還能順便找個酒吧夜店浪一下。你讓我們大海淀拿啥跟人家爭?

中關村? 就那麼幾個商場,還已經顯得老破小了。

五道口?哈哈哈 您就別開玩笑了,五道口沒畢業的孩子們玩玩也就算了。連個像樣的商場都沒有。

清河五彩城?那麼遠,咱們直接去天津還快點不是么?況且五彩城總是莫名其妙的一股鄉土氣息。裡面的品牌搭配也是各種詭異。 屈臣氏在那都顯得沒那麼面目可憎了。

至於你想找個夜店,呵呵 你還是去找個通宵圖書館比較現實。

奧對了,說到圖書館,海淀一直不是以學術氛圍著稱么?我倒是問問,除了院校,海淀你有幾個針對市民的文化場所? 你有幾個書店? 呵呵呵 還文化? 開玩笑

有人說是消費群體決定商業環境。 我很是贊同。

朝陽雖然院校少,但是外企,使館人員多,藝術文化類型企業多,大院少,所以整體反而給人感覺更有活力,更有格調一點。 再加上城市建設的後發優勢,使得朝陽更有個現代城市樣。

反觀海淀呢,雖然坐擁大量頂尖高校和年輕人,但一國內高校封閉,與所在社區互動很弱,所以除了高牆大院,高校並未在提升其所在區域上有多大用處。而且機關單位的密集,使得海淀顯得暮氣沉沉。 二來,學生雖然年輕,但消費能力弱。 三 海淀的企業以IT 技術為主,哈哈哈,Ladies and鄉親們,這可是全世界的審美重災區啊。 為迎合此類企業和員工所產生的商業環境可想而知。。。

但是海淀也不是沒優勢。我們大海淀學區多啊~房子貴阿~ 海淀又偏又遠又破的小房子賣了,隨隨便便買你朝陽配套完善,小區良好的新房子。

所以針對那些不想要孩子,但重視居住環境和玩樂的朋友,我從不建議他們買海淀的房子。

珍愛生活,遠離海淀。 哈哈哈

PS:

我雖然黑海淀黑的厲害,但其實真要我從海淀搬別處去,我還真不想動。。。

阿婆嘚特:

我是給自己立了個Flag 么. 我還真的要從海淀搬去朝陽了. 真要走了還真捨不得我們純樸的海淀..


在朝陽上班海淀長大的吃貨路過。

要說的話分片特色還是很明顯的,朝陽區佔比高的是外國餐館和高級餐廳,這邊的主要人員都是外國人以及國貿等區域的人員,消費能力相對較高,對新派飲食的接受程度較高。所以好吃的日料等以這邊為主。

南城片區雖然經濟發展一直不行,但是人家歷史悠久啊,想吃好吃的炸灌腸(天橋郭記,豐年),涮肉(聚寶源,鑫鑫,老五四季),豆汁(老磁器口),鹵煮火燒(小腸陳)什麼的,就奔著南城去吧。

海淀片區別看人多,其實主體消費能力真一般。是,高校聚集地,但是相對的也就是說窮學生多。是,高科技公司聚集地,但是也就是懶得出去消費的死宅和碼農多。這兩類主要人群構成消費能力就有限了。所以海淀片區缺少很高級的消費地點,比如頂級的日料。頂級的中餐還是有的,但是相對也是較少。相對的中端級別的餐飲往下就很多了,比如五道口的韓餐區,學校周邊的餐飲街等等。好吃的也是有,特點不一樣罷了。


推薦閱讀:

北京有哪些圖書館或者好的安靜讀書的地方?
北京哪裡有聯合辦公環境(co-working space)?
如何評價趙雷2015年新歌《鼓樓》?
除了計程車和便利店,北京還有哪些地方落後於上海?

TAG:北京 | 美食 | 北京美食 | 朝陽區 | 海淀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