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生學習BIM有哪些方法分享?

拋磚引玉,歡迎各位大神前來回答分享


沉寂半年,本周開始陸續放大招。

也歡迎各位關注我的專欄「Build Impassioned My-life」。

轉載請從以下開始,作者請標註「重慶大學 林治陽」,感謝。

給在校生的BIM學習方法交流分享

關於BIM學習,我個人的學習方法體會是:

首先是「領域本體的構建」:

領域本體(Domain Ontology)是專業性的本體,是對學科概念的一種描述,包括學科中的概念、概念的屬性、概念間的關係以及屬性和關係的約束。由於知識具有顯著的領域特性,所以領域本體能夠更為合理而有效地進行知識的表示。

即首先應該了解這個學科領域中經常出現的名詞、概念、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比方說BIM,現在大家都默認其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縮寫,但是也有一種東西叫做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還有一種東西叫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這些都是不同情境下或者是這個學科的不同發展階段時候所出現的名詞,他們都可以縮寫成BIM,但是其所代表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而根據大陸的翻譯方法,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其實也可以翻譯成建築信息模型,但是這個建築信息模型跟modeling那個模型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同樣的,building可以翻譯成建築(物),也可以翻譯成建築(行業)。但是BIM本身所對應的應該是整個建設領域。這些都是由於中英文翻譯所帶來的誤區,這也就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即便是現在都還有很多人將BIM理解成一個三維模型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我堅決反對「建築信息模型」這個翻譯,而提倡「建設信息模擬」這個翻譯。具體關於BIM的理解我在《我們來聊聊那個叫BIM的東西》一文中也說過。

所以為了混淆這些概念以及其之間的關係,領域本體的構建應該是第一步的。

而領域本體構建的途徑倒是有多種,一本《BIM Handbook》就已經可以學到很多,學術期刊也很有用,當然一些網站上也有很多整理好的資料,這個倒還好。

然後應該是「領域本體的擴充」:

領域本體是讓大家熟悉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但是光有這樣還是不夠深入,所以應該還要在知識的面上進行擴充。

這裡的擴充包含3個方面:

一是該學科的發展歷史。這點大家比較好理解,比方說BIM概念最早是誰提出來的,中間哪些人哪些機構對其進行了發展,BIM這個詞又是哪個單位提出來的等等等等。這些是偏歷史發展進程的了解與學習。

二是有關該學科一些出名單位及人物(研究領域,國外如喬治亞理工的Eastman、斯坦福的Fisher、UCL的Tim等等,華人如台大的謝尚賢、清華大學的馬智亮、張建平等等;工程應用領域,國內如何優比的何關培、碧璽雲的靳金、中信的羅能鈞等等),並大概了解他們所做的方向、提出的理論方法以及參與的標誌性工程項目等等。這個我之前也有列過一個單子講國外BIM研究的高校機構及相關人物等,現在我們重慶大學BIM俱樂部的成員還在對QS上綜排前150名和專排前50名的學校進行進一步的整理。工程項目也在整理中。

三是有關該學科一些常見的學習途徑。這裡包括常見的網站(國內如中國BIM門戶、築龍BIM、EaBIM等等),常見的期刊雜誌(一般是三大本,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還有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當然還有其他很好的期刊這裡不一一列舉),比較好的會議(最出名的如ISCCBE旗下的ICCCBE、CIB旗下的CIB-W78,IAARC旗下的ISARC,以及CONVR等等等等)常見的資料庫(如ASCE、Elsevier還有Springer等等)。

領域本體的構建和領域本體的擴充其實都算是基本功,一般情況下這個基本功應該要花費半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功打紮實之後就應該根據自己的發展路徑來確定下一步要學習的東西。一般情況下會有兩個分支,一個是走學術研究的路線(讀博當老師做企業研發),一個是走工程應用的路線(本碩畢業找工作參與到企業實踐中去),但不管是哪個路線,前文所說的基本功都應該打牢,畢竟這是理論基礎。(這裡強烈推薦台大謝尚賢教授在Coursera上的BIM課程,非常精彩)

這裡我們先講學術研究的路線

如果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在領域本體構建及擴充完善的基礎上,首先就應該是大量而有深度的文獻閱讀。

首先是確定讀的範圍

說到文獻閱讀,讀的範圍不僅僅要包括學術論文,而應該是要讀三個部分,一是學術文獻(如期刊、會議、書籍、碩博畢業論文等等),二是科技資訊(比較新的新聞等等),三是行業報告(如BIM的一些年報及應用報告等等)。

而學術文獻,讀的範圍至少包括一般是三大本,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還有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其他的不錯的也可以讀。然後就是那幾個比較好的會議的proceedings(ISCCBE旗下的ICCCBE、CIB旗下的CIB-W78,IAARC旗下的ISARC,以及CONVR等等等等)。書的話handbook是基本的,其他的中文書目不建議閱讀,沒有很大價值,英文書目由於比較貴所以視個人情況自己決定吧。

科技資訊,這裡推薦一個建設ITブログ |,比較好玩。

行業報告,這個每年都會有很多機構發布,也會有人翻譯,這個多關注一些BIM有關的微信公眾號就好。

然後是確定讀的方法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學術文獻閱讀並非一蹴而就的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前期都會很痛苦,後期就好多了。

我記得我第一篇讀的學術論文就是台大康仕仲教授的《on-site building
information retrieval by using projection-based augmented reality》,也是讀了三天才讀完,因為中間很多單詞、概念和方法之前並沒有接觸過。但是現在經過一年多的訓練,閱讀速度已經算比較快了,所以都要經過這個痛苦的過程。但是在這個痛苦的過程中我倒是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

閱讀文獻(這裡先說期刊和會議,書籍和碩博畢業論文部分下面說),應該經歷「死讀」—「泛讀」—「精讀」——「多讀」四個階段。

首先是死讀。這點適合於剛剛開始讀文獻的初學者。就是說不管什麼文章,只要是你想做的大方向的,直接下個15-20篇過來讀。這時候就不要管它是什麼具體的方向,挨個字詞的全部讀完。不認識單詞就查,不知道的方法就記下來然後谷歌百度。總之一定要弄懂文章中的每個單詞每個方法。

這種死讀的目的有五個,一是為了訓練閱讀的速度,二是為了幫助領域本體的構建及擴充,三是為了了解一篇論文的行文思路及文章結構,四是為了了解這個領域有哪些常見的方法,五是為了發現自己喜歡的方向。

這個過程必然是極其痛苦的,但是也是必經的一個過程。基本上閱讀完15-20篇文獻的時候,這5個目的都應該基本達到了。

而在死讀這個階段完成後,應該就會知道一篇論文應該有的常見部分:

常見論文結構

1.Title and Abstract 標題與摘要

2.Introduction 簡介


3.Objectives 目標


4.Literature Review 成果回顧


5.Development of Hypotheses 提出假設


6.Research Design 方案設計


7.Data and Sources 數據和來源


8.Empirical results 實證結果


9.Discussion of results 分析討論


10.Conclusion 結論


11.References 參考文獻

12.Appendices or Acknowledgements 附錄或致謝(不一定有)

而每一部分的書寫要點應該是在自己做完科研任務後才應該知道的,具體我們後面再講。

然後就是要泛讀。泛讀應該是為了更加明確自己要做的方向,同時方便自己在這個方向上做深刻而進行的準備。

這時候不用那麼辛苦,先讀摘要,然後看大標題,再掃下圖片和圖表,最後看下結論,確定下這個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內容或者想做的方向。如果是那就留下來標記一下,改天集中精讀(下一步講解)。不相關的看看知道有這麼回事就好。

等泛讀過一些論文之後,必然會有自己感興趣的論文,這時候就要開始精讀了。

精讀的過程跟上文的「死讀」的過程比較像,都是要認認真真地讀完,但是這部分多了一個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做筆記。

每篇的筆記不要多,大概50-100字就好。少了記不了什麼,多了等於沒消化沒思考,所以50-100字最好。先做中文筆記,等熟悉之後再做英文筆記。

當然也可以才去其他方法來記筆記,但是不管什麼方法,筆記一定要記,要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和想法全部寫下來,不然很容易遺忘。

精讀完了之後就應該開始多讀,這是個循環往複的過程,閱讀多了積累也就逐漸多了。

當然只閱讀期刊和會議論文也還是不夠的,因為期刊和會議論文可能往往是別人很久之前做出來的,不一定就是最新的;而且這種論文往往也不夠詳細,只有大概的過程,其試驗設計的詳細過程、數據獲得的詳細過程、數據處理分析的詳細過程,都沒有很精確的寫在期刊會議上,所以還要查閱好的碩博畢業論文。

而光有碩博畢業論文也不夠,因為這種碩博畢業論文往往是針對某一個點來進行研究的,這樣也不夠深不夠全,所以還需要閱讀一些優秀的專業書籍。

這個過程應該也是半年為一個階段,一年內完成深化。前半年應該閱讀完50篇左右的期刊paper+會議proceedings,同時至少應該讀10篇左右的優秀碩博畢業論文+一本專業書籍。後半年就應該是深化了,這後續的半年中至少應該再讀200篇左右的期刊paper+會議proceedings,同時至少應該讀20篇左右的優秀碩博畢業論文+3本專業書籍

同時這期間也應該輔助以科技資訊以及行業報告,讓自己加深對這方面的認識。

也就是說,如果有志於做學術研究,前期一年左右的時間都應該用來打基礎。然後就開始設計實驗+實作。而論文書寫應該是做完實驗後的總結報告。

在實際書寫過程中:

1.Title and Abstract 標題與摘要。

這個最後寫


2.Introduction 簡介

背景介紹、與內容話題相關的材料、原因與動機、研究的重要性


3.Objectives 目標

簡明扼要地陳述目標、說明要研究的問題(why而不是how)、提出的目標應該與所設定的假設相關或者實驗內容相關


4.Literature Review 成果回顧

回顧前人相關研究、以往期刊、總結性發現和關鍵性結論、該研究在其領域的發展歷程、按時間順序來寫、前人之不足


5.Development of Hypotheses 提出假設

假設一定要科學嚴謹、假設前提要有數據或者經驗作為支撐、假設還要再經過檢驗論證、假設可以對也可以錯

6.Research Design 方案設計

簡要介紹如何檢驗假設、根據假設的性質決定檢驗方法或工具、說明假設成立或不成立的條、從以往研究中可以借鑒的方法或思路、說明每個變數板塊是如何處理的或者有無第三方分包完成、測試的維度一定要全面嚴謹、樣本一定要具有代表性


7.Data and Sources 數據和來源

必須標明所有數據的來源、建立數據集、要有總結性和描述性的統計結論、變數定義(用符號表示,寫在公式下面)、靈活運用表格、圖示等表達信息


8.Empirical results 實證結果

實證結果要報告出來、指出假設是否符合實證結果


9.Discussion of results 分析討論

利用已知結論來討論結果、討論過程不一定非要是對這個研究極為重要,但應有發現新的點或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地方、如果討論發現結果不如預期,那就要找出原因、並做出進一步修改(對假設、方案設計等)


10.Conclusion 結論

對發現的結果進行總結(一定要有)、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一定要有、實踐或者理論上的影響、局限和缺點(一定要有)、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


11.References 參考文獻

做好查重工作避免意外抄襲、參考一定要使用同一種格式

同時reference常見格式

Chicago Style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Online: Chapter 14 Contents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Online: Chapter 15 Contents

Author-Date Style (Harvard Style)

http://www.staffs.ac.uk/support_depts/infoservices/learning_support/refzone/harvard/index.jsp

Modern Humanities Research Association (MHRA)

MHRA Style Guid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MLA) Style

MLA citation style · Citing · Help how-to · Concordia Librari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Style

Citing and referencing

學術研究部分大致通過這些來完成。

而工程實踐路線跟這個是不一樣的路線。

首先是針對特定崗位和階段的學習,如施工階段、設計階段等等,因為對於在校生來說,如非良好機遇,否則剛畢業的話不可能直接做類似項目經理或BIM經理一類的崗位。所以對在校生來說,首先應該是針對特定崗位或者階段的學習。

這種情況下,軟體的學習是基本功。根據就業崗位的定位,不一定非要精通很多軟體,但是一定要學習軟體的基本流程和了解不同軟體所對應的功能。比如說,naviswork做4D模擬,tekla做鋼筋,fuzor做VR等等。這個過程其實算下也需要半年左右時間,因為需要熟悉軟體及其功能。而且這種熟悉不能是漫無目的的,我個人建議更應該針對崗位特性去進行學習,比如說如果公司及崗位屬性是BIM-GIS的服務公司,那麼就不需要學習dynamo而應該看看Arcgis,反之如果是做設計的就更應該多關注dynamo。

然後就該是根據自己的定位來確定BIM該如何與工程實踐相結合。BIM想要做好,豐富的工程經驗是必不可少的。絕對不能脫離工程實踐而孤立地使用軟體。

如BIM跟施工結合,不僅要懂得怎麼建模,還要明確這個模型是不是現場所需要的。如鋼筋的排布及位置、管線的角度及做法、所用的材料等等等等。如果沒有一定的工程經驗做基礎,那麼實際上是無法判斷BIM模型以及圍繞BIM模型所做的4D、5D是否正確。所以工程經驗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然後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就是BIM建模進度的控制。現階段施工單位要求BIM團隊介入一般是主體動工前,主要目的是為了檢查結構上存在的問題以及機電管線碰撞。這不僅需要熟悉軟體本身和建模人員水平所能達到的建模速度,也需要熟知各個工序的節點和時長,這就需要再結合前面所學的軟體知識和工程實踐經驗。

跟設計的結合也是一樣,需要非常了解整個設計流程以及可以輔助設計或者展示信息的軟體,然後再看如何結合,來提高設計效率,再設計階段就避免問題,同時展示更多的信息。

而如果想要做到更高級別的位置,如項目經理或者BIM經理,那麼就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對於新世代的我們來說,想成為一個合格的BIM人才,需要具備四個方面的能力。

一是豐富的工程經驗,二是BIM軟體使用能力,三是利用BIM軟體進行協調溝通的能力,四是使用BIM軟體進行二次開發創新的能力。(台大康仕仲教授《BIM人才培育與市場多元需求》)。

前三點需要的是軟體學習+工程實踐,而第四點需要的是對C#以及Python等OOP的學習。

但無論如何,工程應用中的BIM都不能脫離工程實踐,相反應該緊密結合工程實務經驗,多參加項目多去實踐,這樣才能最大作用發揮BIM的功效。


說bim技術,我沒什麼資格,因為涉及bim剛剛兩年。

說學習,我也沒什麼資格,因為大學四年除了bim基本什麼都沒好好學過。

但是要說在校生學習bim,感覺還是有些東西可以分享的。

我學校背景很一般,北京一個二類本,但是趕巧有個對bim非常看好的系主任,一頓洗腦下,決心學習bim,洗腦大概也就是前景多好,概念多好,待遇多好,不過估計這也是被培訓公司洗腦了吧,但是雖然有誇張成分,不得不承認bim的確在建築設計領域的前沿。

剛開始學習跟很多人一樣,一個小別墅,當做一個課程,不過這個很簡單,通過這門課程,老師篩選出了適合這個領域的幾個學生,成立一個小組,然後接了實際的項目,又找了外面的輔導老師,在多方輔導下完成了第一個項目,一個五萬平米的醫學樓,其中包括建築,結構,基礎,這是第一次做項目。

接下來就是半年之後,第二個項目是三個樓,兩個六層的樓一共一萬五千平米,一個三十三層的樓,八萬平米,將近十萬平米的項目,包括建築,結構,基礎,給排水,暖通,電氣,幕牆。過程中輔導的人有設計院的,也有做bim諮詢公司的。

兩次真實項目參與之後,才發現之前課程中學習學習的在bim領域中只是九牛一毛。

大四需要實習了,來了兩個機會,一個是國內a股第一家上市的家裝企業,另一個是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前者待遇是後者兩倍,我選擇了後者,因為是事業單位,聽起來比較牛。就算干不下去了,也是好的經歷。

然而在新的單位,依舊是無盡的建模,這對於我來說,跟我的想法其實不一樣,我不是想當一個建模員,而是一個項目經理一樣的人物,而且在建模員的位置,不知道還要待多久。

所以我想說,不管你決定好沒有要不要學習bim,怎樣學習bim,你的方向很重要,如果你想用bim建模,那你走我的路就可以,如果你想用bim做設計,那bim只是一個工具,你需要更多的是學習設計,bim你只要會基本的能做個小別墅就能實現,可以慢慢學別的,如果你想做諮詢或者研發,更多還是專業的東西。bim領域太大,水還太深,一定要有詳細規劃的路線,不要貿然蹚這攤渾水。


這個方法有很多,可以加入我的俱樂部探討,有學習視頻,資料,還有一些從事bim工作的人。主要針對的是bentley平台。


找導師出錢讓你去參加各軟體公司舉辦的BIM會議(bentley和歐特克),有效的、可行的方案中,唯有此法。閱讀BIM相關文獻?都是千篇一律的東西,翻來覆去就那麼點膚淺的內容,且比較老舊,在你了解了BIM技術之後再閱讀這些東西,對你毫無幫助。(新的技術、新的方法都窩在極個別單位的一小撮人手裡頭)。再想往深里學,在學生階段是很難實現了,只能應聘到各行業最牛逼的設計院里去。


可以經常關注BIMBANK網站,有非常專業的BIM案例,分析和一些BIM行業新聞,值得學習:http://bimbank.cn


多讀文獻,了解,現在正處於普及階段吧,


推薦閱讀:

如何更通俗地理解綠色建築、生態建築、節能建築以及可持續建築?
BIM 技術在各階段常用的軟體有哪些?
建築和城鄉規劃哪個更容易就業?哪個更有發展前景?
BIM在建築行業的地位,現狀,以及發展前景如何?
城市規劃專業,工作一年了,感覺看不到希望(稍有點吐糟),該往哪走?

TAG:建築 | 土木工程 | 建築行業 | B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