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軍的三八式步槍子彈穿透力強?

雖然老是這麼說但是想知道為什麼


說穿透力強並不確切,把槍彈穿透能力(侵徹能力)和停止作用對立起來,認為侵徹力強的槍彈停止作用差,停止作用差的槍彈穿透力一定強是很多人常見的誤會。

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x50mmSR步槍彈

而三八式步槍和它所發射的6.5x50mmSR步槍彈是這個誤會非常集中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是造成這種誤會的一個重要原因。三八式步槍的6.5mm步槍彈停止作用比較差,於是就有人「反推」出它侵徹力高,其實這是錯誤的。包括我自己在內,對三八式步槍發射的6.5x50mmSR步槍彈也有過錯誤的認識。

6.5x50mmSR步槍彈是誕生自上世紀初的一種老式步槍彈。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無煙火藥代替黑火藥成為槍彈的發射葯,槍彈口徑經歷了一次縮小的浪潮,普遍從10mm以上縮小到7-8mm,其中有一些國家「用力過猛」,直接縮到了6.5mm級別,這種「用力過猛」的初衷是為了減輕彈藥重量、節約原材料、並減小步槍射擊後坐力,這裡面就包括資源匱乏的日本。

6.5x50mmSR步槍彈彈頭質量9g、鉛芯尖頭平底全被甲彈頭,用三八式步槍發射初速762m/s。它既沒有很高的初速、彈頭重量又偏輕,還沒有鋼芯等提高侵徹力的結構,它的侵徹能力並不是很強的,至少是比不上口徑更大的全威力步槍彈的。它在中遠距離上致傷效果不可靠並不是因為「穿透力強」,而是因為它偏低的初速、過小的纏距和外形細長重心又過分靠前的彈頭。

6.5x50mmSR步槍彈用三八式步槍發射時,初速762m/s,在當時的步槍彈中屬於偏低的,加上彈頭重量輕,存速性能差,飛行距離一遠速度更低;而三八式步槍的膛線纏距很小,子彈出膛後自轉速度很高,加上彈頭細長重心靠前,子彈在飛行中有穩定過度的傾向,擊中人體後既沒有很大的動能(因為彈頭輕、速度低)又不容易翻滾,往往就直穿而過,形成一個平直規律的傷道。

但是在「近距離」,三八式步槍發射6.5mm步槍彈卻有令人意外的致傷效果,近距離擊中人體的子彈會失穩破裂,形成很可怕的創傷。這種效果並不是日本人有意為之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一個意外:6.5mm步槍彈為了減小對膛線的磨損,彈頭被甲前半部分厚,後半部分薄,但這種設計在近距離擊中人體時,彈頭後半部分的鉛芯會因為慣性向前擠並膨脹,把較薄的被甲脹開,使彈頭擴張變形失穩,大大提高了能量釋放。不過,這個「近距離」得多近呢?我過去對這個距離也有高估,現在知道按照二戰美軍醫療部門的統計,6.5mm步槍彈在存速超過2400f/s時(約730m/s),擊中人體後會從彈頭尾部開始變形甚至碎裂。按照三八式步槍的射表,100m距離上彈頭存速為701m/s,也就是說,只有100m不到的距離上射擊才會有這種效果。這還是用槍管較長的三八式步槍發射,如果使用槍管較短的三八式騎槍、四四式騎槍發射,因為槍管短初速更低,這個距離會更小,「彈頭過穩」、「直進直出」的情況會出現得更早。

更糟糕的情況發生在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上,因為大正十一年式機槍抽殼動作猛烈,加上彈膛升溫快容易導致發射葯自燃事故,給大正十一年式機槍用的是專門的減裝葯彈,初速更低;再加上輕機槍槍管沒有三八式步槍那麼長,雪上加霜,所以直進直出的情況更加提前,槍彈致傷效果更糟。

所以日軍後來研製了7.7mm步機槍彈,把三八式的6.5mm彈給取代了。但是後者庫存太大,加上戰時日本軍工生產捉襟見肘,6.5mm槍彈在中國戰場一直用到戰爭結束。

————————————————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彩雲的機械整備間

微信公眾號以圖文科普為主,你的關注就是最大的支持。


紀錄片《槍·步槍》那一集有 我記不清了,好像是因為它的子彈。


口徑小,彈道平直,膛線太密,不容易發生不穩定的翻滾。不過這只是1 200米距離上的情況而已,到5 600米你去試試→_→


因為知乎現在已經被外務省滲透,存在太多精日。只有徹底剷除精日,這類問題就永遠不會出現。


老問題了,我這軍盲都看不下去咯。

幾乎所有使用全威力步槍蛋的二戰步槍,射程和威力都不低吧,但看單發威力和射程,蘇聯的老步槍還比很多現代自動步槍厲害呢。。。


現實中日本因為6.5mm彈穿透力不足開始換裝7.7mm的九九式步槍,早期三八式普遍採用的的古董圓頭子彈殺傷能力不足才是打不死人傳言的由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二宮和也的作詞作曲水平?
日本人為何評價丁汝昌為名將,評價很高?
為什麼日本摩托車大廠這麼多,但是很少日本人騎摩托?
如何看待2017世錦賽 許昕4:1 張本智和 ?
姜文是否有所謂的日本情結?

TAG:日本 | 槍械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輕武器 | 步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