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藥片要設計成現有大小,而不是更小一點呢?

如題,最近吞咽磺胺類藥物時總是吞不下去,喝好多水葯還在嘴裡。為什麼不設計成更小呢?


我們經常看到一種藥片的標示量僅0.1g或者更少,而實際稱稱肯定不止這個重量。那是因為藥品的標示量都是主葯藥量,而藥片中大部分實際都是輔料。什麼是輔料呢?先粘一段百度。

「藥用輔料系指生產藥品和調配處方時使用的賦形劑和附加劑;是除活性成分以外,在安全性方面已進行了合理的評估,且包含在藥物製劑中的物質。藥用輔料除了賦形、充當載體、提高穩定性外,還具有增溶、助溶、緩控釋等重要功能,是可能會影響到藥品的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成分。」

看到了吧,輔料主要作用就是賦形(做成各種形狀,以區別不同藥片,還可以刻字),充當載體(主藥量少,服用者難以精確取量),提高穩定性(比如易氧化,易吸濕,易水解等等),增溶助溶(難溶性藥物),緩控釋(讓藥物緩慢均勻或者控制藥物釋放,比如一些糖尿病高血壓緩釋片,一些腸溶片等,簡單來說就是讓藥物在體內按我們想要的方式釋放)。其實還有一些作用,比如靶向,比如掩蓋臭(xiu)味,方便成形等等。所以,為了滿足壓制出來的片劑的崩解度,溶出度,生物利用率滿足要求,我們在製劑時要加入:

溶劑、拋射劑、增溶劑、助溶劑、乳化劑、著色劑、黏合劑、崩解劑、填充劑、潤滑劑、潤濕劑、滲透壓調節劑、穩定劑、助流劑、矯味劑、防腐劑、助懸劑、包衣材料、芳香劑、抗黏合劑、整合劑、滲透促進劑、pH值調節劑、緩衝劑、增塑劑、表面活性劑、發泡劑、消泡劑、增稠劑、包合劑、保濕劑、吸收劑、稀釋劑、絮凝劑與反絮凝劑、助濾劑、釋放阻滯劑等。

而每種主葯的理化性質不同,以上各種輔料的加入量就不同,我們稱找出最優配比為篩處方。你可以設想一下,除了主藥量固定不變,你有十多個變數,通過調整這十多個變數來滿足十多個條件,先是小試,然後還要中試,最後放大規模到生產,要篩多少次處方,其中一個條件改變,可能就會造成很大很大的差異。所以,不是廠家不願意把藥片做小,而是臣妾做不到啊!

輔料對藥品特別重要,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國產葯和進口葯療效有差異,除了研發力度,創新程度等等,輔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國家在藥用輔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大多數藥片(非緩控釋片)其實是可以掰開吃的,仔細看下說明書,沒有標註不能掰開和碾碎的話,掰開吃也無妨,而且現在也有很多是分散片,都可以用水分散後服用,給小朋友吃也很方便? ?。

用僅存的藥劑知識作答,如有錯誤,敬請指正。


磺胺類的哪一種?以TMP+SMZ為例,每單位藥片上的載藥量都幾百毫克,藥物自己的體積就不小,再加上輔料,尺寸就小不了了,要做小了估計一次就要吃四五片,更麻煩了


看了上邊的答案,做個補充-=-

在上次說了一句之後就佔下了這個座,立馬跑去翻藥劑書了.現在 可以慢慢說了.以下

***************************************************************************************

首先得知道簡簡單單的一個藥片就相當於一碟蛋炒飯,其工藝程度卻不亞於蛋炒飯.

先解決題主說的磺胺類藥物為什麼粘在口中不易吞咽的問題.

以典型的磺胺類復方製劑--復方磺胺甲基異噁唑(新復方諾明片)為例

[處方]

磺胺甲基異噁唑(SMZ) 400g

甲氧苄啶(TMP) 80 g

澱粉 40 g

10%澱粉漿 24 g

硬脂酸鎂 3 g(0.5%左右)

制1000片,(每片含SMZ0.4g)

該處方中的SMZ為主葯,TMP 為抗菌增效劑,與磺胺類藥物聯用增強抗菌效應.

澱粉是屬於輔料中的填充劑並起到加速崩解的作用,澱粉漿為粘合劑.硬脂酸鎂為潤滑劑.

也就是說簡單的一片復方新諾明片裡邊的東西有很多.主要問題出在澱粉上,而干澱粉的吸水膨脹率為186%左右,也就是極易吸水的意思,故在口中覺得吞咽困難.

然後題主想到了減小片劑的大小來使得藥片更容易口服.那麼問題來了,為嘛廠家不減小藥片?

------題外話------------------{我們說說西瓜}--------------------------------------------------------

在不考率西瓜甘甜的情況下,以前你一次吃5丫就夠了,這次小屁孩兒切得西瓜丫變小了,所以你得吃7丫或者10丫才能夠,還沒考慮到切得越小,瓜水流的越多的情況.[這是大小問題].

在以前你吃西瓜覺得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籽,那麼現在出來的新品種的西瓜沒有西瓜籽,你可以很好的在夏日來上幾丫,那麼價錢上商家可能一般不會將這兩種西瓜標價一致[這是體驗問題]

--------題外話結束----------{我們說藥片}--------------------------------------------------------------

關於藥片大小的問題

片重=每片主葯含量(標示量)/顆粒中的主葯含量(實測值)

片重就是最終的藥片重量. 標示量就是說明書上寫的每片含多少有效藥物. 而藥物形狀大小與片重是不可分割的.

藥片出廠前的檢測問題.片劑的質量檢測包括硬度抗張強度,脆碎度,彈性復原率,balabalabala等一系列的檢測.

還要在壓片的過程中防止出現裂片,松片,粘沖,崩解遲緩balabalabala等一些列的問題.

那麼同樣的配方對於大小不同的片劑來說是不適應的. 片劑減小,為了達到相同的藥效,必定要選擇從其他方向來滿足在達到相同藥效所需的實際藥品適量.要麼換更好的輔料,要麼吃更多的藥片.

綜上片劑越小,就會增加相應工藝的技術要求,就不可避免的提高藥品成本,藥效相同的藥片可能就會出現不同的價格.

也就是平時所說的信價比.藥學領域稱效價比

效價比(potency ratio):它表示該葯達到一定效應所需的劑量,效價比是兩藥效價之比,也即兩葯等效量之反比。

***********************************************************************************************以上

我去看書了==


藥片的大小,主要取決於主葯的量。主葯是核心,製劑處方圍繞著主葯展開,確保製劑均勻穩定及崩解度等指標符合預定要求。

題主所謂磺胺葯不好吞服,主要原因應該不在於藥片大小,而在於沒有包衣,是素片。磺胺是比較老的葯,我推測這種老藥用的稀釋劑主要是澱粉,吸濕後膨脹並且產生粘性,容易掛在舌根部導致不易吞服。

服用這類葯時不用喝太多水,少量水快速吞咽即可。吞完後再大量飲水,防止結晶。


藥物劑量的問題吧。根據所含的有效劑量製作出最適合的大小。


應該是成本問題,

藥品做小需要更多的成本。

印象中大片難吞的都是便宜葯,或是沒有利潤空間,或是沒有競爭壓力。

所以廠商沒有做小的動力。


難道你們沒有聽說過 吃棗 藥丸 嗎? 另外,你說的那種小的也有,他的名字叫 」粉劑 」


說計量原因都是耍流氓。

我寧可多吃幾片,也不要卡在嗓子眼,卡一天。

等它在食道消化道好久,才消失。這樣療效就好了嘛!!!

我還不知道食道消化力比胃牛逼啊。

第二天食道還疼。

說成本也不合理啊

我買的維生素那麼貴,MD還是大片的。

維生素又不甜,才不嚼著吃。

我想肯定不是一兩個人卡嗓子、卡食道

瑞典把設計寫在憲法里,處處體現設計思維。考慮用戶使用場景。咱們只會logo放大一點。藥丸就不要那麼大了吧。


要達到一定的療效就得有一定的劑量。主葯規定了是這些,為了服用後能夠準確的達到目的效果(涉及最初的崩解,溶出,還有較少副作用等)就要加相應劑量的輔料。

就是說主葯加多少,輔料要相應的加固定值,而輔料又很多,前面的人已經大體答了都有哪幾種。這個相應劑量的確定實際上特別麻煩,就拿片劑常用崩解劑來說,加少了,片劑在腸胃裡不能或者太晚崩解分散就不能起作用,加多了,沒等到適宜吸收的部位就崩解了可能會有刺激。

所以通常一種葯的規格就那幾種,改是大難度的,藥廠比你更想做小的藥片,一片葯省一些料,一批下來省多少錢…

(專業渣,有不對的歡迎指正)


題主,肯定是你嗓子眼兒太小了……

我連大鈣片都能一口四個……(後來才知道是tmd咀嚼片(?_? ))

而且要切忌改造劑型,別嫌片兒大就搗碎了,掰開了,嚼碎了……

可能會影響藥效,甚至增大副作用的……


設計小一點,題主又會問,為什麼設計成這樣,為什麼不設計大一點呢,可藥品總得有個大小吧


劑量嘛


安撫下用藥者的情緒么,畢竟大藥片子不符合人性需求,價格接收的話,可以開發口服液的製劑么。


這是要根據人體消化系統還有藥物的靶向部位以及藥物的有效劑量來決定的吧,如果設計的太小,可能沒有辦法達到藥物治療預期的效果,倘若可以設計的更小,生產商又何必耗費資本來增高成本呢?


推薦閱讀:

慢性咽炎吃什麼葯好?
基層醫院抗生素濫用為何如此驚人?
藥用空心膠囊有哪些國家標準和法律法規?
膠囊類藥物是被設計為如何被人體吸收?用饅頭代替膠囊包裹藥物的做法是否可行?
爺爺缺鉀腳腫,醫生說需要用氯化鉀緩釋片,可是爺爺符合禁忌服用條件怎麼辦?

TAG:藥物 | 生物化學 | 藥劑 | 製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