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中國這麼歧視文科生?


回答上一樓。我想除了極個別重視文科的學校,中國的大部分學校都存在這種現象。拿我們學校為例(省示範重點中學,不說名字),在我經歷選科的時候,我們的班主任告訴我們說。如果有成績特別好的學生選文科,學校會採取強制措施(就是不讓你選)。另外成績還可以的,老師也會不斷找你談話勸你留下。當時我是選的文科,還有一個初中同學也是打算選擇文科。然後我們兩個就不斷被家長,老師,以及各種過來人勸誡:文科班亂,不好找工作,沒出息。總之一提起文科生,大家普遍想到的就是理科讀不下去下去才來讀文科。我還有一個初中同學,因為打定主意學文,高中直接去了外地一所重文科的學校

我這個問題並不是說所有人都歧視文科生,但是事實是大部分人,我指的是一種普遍現象。可能樓上與我們生存環境不一樣,所以無法體會這種對文科生嗤之以鼻的氛圍。


提一個歷史的角度。

眾所周知,在雙一流出來之前,高考報考大學基本都是看著985和211。

第一批985即我們所說的C9,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第一批211: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

這是比對了幾個版本後的名單,不一定準確,但是可以看出其中的傾向:進入榜單的不是綜合性大學就是以理工科見長的大學,綜合性大學裡基本都有實力過硬的理工科。

而作為人文社科類第一塊牌子的中國人民大學,則是在後來才進入了985的榜單。

985和211的頒布,無疑影響了一代人的教育理念。加之當時國家重用理工科人才,不管是經濟建設還是政治建設,理工背景出身的人都十分活躍。在此之下,不僅有委婉含蓄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有直接的「第一批985才是真正的985」之類的言論出現。

這種教育觀念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也必定是以理科為重,以能學能用理科知識自豪。

但是我們也能看到,隨著社會的發展,以金融業為首的服務業在經濟地位上日漸凸顯,其高報酬率的特點也使得其成為很多學子高考時的心頭好。在以就業為導向的學校與專業選擇中,這種以往被視為「文科類」的專業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這次的雙一流榜單里,從經濟類、管理類學科不小的比重就可見一斑。

另外在信息時代,許多技術性強的工作逐漸可以由電腦取代,更加重要的是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傾聽和表達的能力,資源整合的能力(甚至包括鑒賞和理解的能力)。當然這並不是說理科生不能做好這些,只是他們曾經受到的重技術的教育方針使得他們並不會在這些方面比文科生更加具有優勢。

所以說歧視文科生,這件事情是現下確實存在的,但是已經是逐漸被淡化並且可以預見會隨著未來的趨勢逐漸消失的。畢竟作為一個理科生,我認識的許多文科生的思辨能力和邏輯能力並不亞於理科生,他們智力上的差距也許不會像某些理科生想的那麼明顯。


1.根本原因: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國家重視理科,因為理科可以推動科技發展、社會進步。

2.直接原因:文科生自己不爭氣。大部分文科生學文只是因為理科學得差,而並非真正喜歡文科。給人造成不好的印象:「文科生都是理科不好才去學文」。

3.客觀原因:理科專業多、就業面廣,高考分數只要壓線就肯定有學上。文科專業相對較少、就業面相對較窄,高考分數至少要高出線上十幾分才能保障有學上,不是說你上了一本線就能一定上一本、上了二本線就一定能上二本的,而且文綜難拿高分。

4.主觀原因:由於客觀原因的關係。大部分人對理科趨之若鶩,對文科棄如敝履。學校也會在文理分科的時候人為干預,就那我們學校來說吧,重點班的學生都鼓動去學理,普通班的學生都鼓動去學文。重點班的學生只要說想學文,老師都會拿有色眼鏡看待。

根本原因與客觀原因相加導致了整個社會歧視文科、看不起文科,也造成了大多數人除非迫不得已理科學得實在太差考大學無望,才會去選文科(雖然文科難拿高分,但考中等分數比較容易,這也是問什麼文科一二本線比理科高的原因)


不止中國。

日本也是,在日本,只要成績稍微好點的學生都希望學理,文科的話除非特別喜歡才會去學。

甚至二戰的時候,文科生被「優先」扔上戰場,而理科生留在國內。

原因是,理科生多的話,戰爭結束後經濟恢復會更快。


我又要轉馬督工的答案了:馬前卒:文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人類對自然和對人類社會的認識,首先是非量化的/模糊的/感性的認識,而且知識總量有限,所以不必分科,甚至也不區分宗教和科學,直接由少數知識分子口耳相傳。這就是巫師-祭司的年代。

慢慢地,某些學科的成果開始量化、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開始邏輯化,這既是學科進步的結果,也會導致本學科的研究大大躍進。總之,一旦某個學科的大多數內容可以用理性覆蓋,脫離經驗性判斷和直覺,這樣的學科就會從神學統管的人文科學中脫離出來。早期脫離出來的還有一些高大上的名字,體現了早期科學技術哲學文化不分的特點。比如說我們土木工程,人人都需要,不量化連一個居民點都修不起,所以專業化很早,得了一個「civil engineering」的名字。

總之,隨著人類知識的擴展,一個個學科從人文學科這個經驗混合體中分離出來,到了20世紀,這些能夠明確脫離的就是理科,未能明確脫離的算文科。(西醫、西藥是理科,中醫藥是文科)。

但這並不是說文科沒有用。實際上最早的理科如土木工程也存在大量的經驗公式。到現在為止,人類對於自然界的觀察已經基本理性化,但對人類社會自身的觀察,一方面很難取得無干擾的樣本(觀察本身就是擾動),另一方面也沒法做實驗(有倫理學問題),再加上社會發展迅速,往往前一個社會還沒研究透,下一個社會就來了。所以必須靠直覺和經驗判斷許多重要問題——的確比隨機決策要強。所以我們必須承認文科的科學性,承認他們的價值,同時也絕不放過任何一個把文科拽到理科的機會。許多歷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研究者已經在這樣做了。未來社會的大趨勢是不分文理。

但無論是否文理兼修,現代社會學科的不斷分化是一個事實。由於社會分工的可靠性,大多數人不需要對科學的總面貌有充分了解,不需要掌握太多的人文經驗知識,只要掌握某個學科的某個分支,也能在社會中過的不錯。這樣的生活平時不會有什麼問題,一旦遇到社會或個人的大變動,往往會不理解「文科」中的直覺和定性判斷也是一種科學,一種可以用概率論描述的經驗公式,反而會相信神秘化的解釋。這就是「文科」前進的障礙,只能用科普來解決。


直接原因在於:文科更難變現。


理工學好即掙錢。

文史學好。。。

只能說,相較於文,理之於我等小民,是更不拼關係的一種選擇


因為職業不平等、收入差距大,才讓文科生處於劣勢。

另外,文科生的思想過於活躍,也會造成很大的威脅和隱患,因此也要適度壓制和防範,民國吃過的虧,當然不會再犯。


因為出了一些總想搞些大新聞的文科生


因為考大學的時候理科生基本可以選所以大學專業,而文科生只能選部分文科類專業。

同時,因為這種情況,好的大學招的理科人數比文科生要多不少。在文理科都能學好的情況下,選理科普遍容易考好大學。而且,在高考大環境下,理科生由於題目客觀,相對容易發揮穩定;文科生由於相對主觀,導致高考容易爆冷。

所以這種情況導致了高中文理分科的時候基本除了極少數人之外,只有理科學的不好的人才會選文科。絕大部分成績優秀既能選文同時又能選理的人一般都會選擇理科。根據我經驗,我們高中高二文理分科,高一九科排名的時候基本上年級別前50名有45個人選的理科……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文科生是選不了(學不好)理科的人的印象了。


十個理綜能達到240(非常非常基礎的要求,不夠210不建議學理)的學生九個文言文都是出色的,通曉政史也不在話下,理科生從不歧視文科,他們一般直接歧視文科生那些人,所謂文科生,那是可以把八四和威猛先生兌在一起刷廁所的存在,文言,歷史,政治好比吃飯呼吸,人人都該掌握,但是,要是只有吃飯呼吸,不亦悲乎


理科包含理工科,目前來說,工科可能比例更大。

1. 中國是工程師治國。不妨看看清華的領導人數量,再看看北大的數量。北大理科強,清華工科強。

2. 我黨的性質決定的,工人很重要,所以學工科當一名工人建設祖國是國家提倡的。畢竟工農才是主力軍。

3. 說實話,學理科很大部分原因不就是因為不是富二代,需要自己去掙錢。而文科相對來說投資回報比沒有理工科高。如果是富二代,大學學文科多爽,泡泡圖書館,欣賞欣賞美景,體驗體驗校園生活,哪像工科大學生一天12小時都在實驗室搬磚,堪比富士康工人。

4. 文科生的大學生活才是真大學生活,理工科生屬於無勞動法保障的廉價勞動力。

5. 本科室友說他希望他的子女能夠不用操心是否需要就業,想學啥就學啥,即使不工作也能過得很好。


文科生和文科是有區別的

前方標點預警←_←。

文科生一般多用來形容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當的人(←_←比如wo,化學學到摩爾就嗝屁了,原打算電子信息方向。。。。。 )。

文科中也有通曉理工的人,選擇文科並不一定是理科不好(也有某一理科課程,學不會的,但文科某科特nb,希望改革能加快腳步,讓我們身邊少些因一科不行而被迫放棄自己真愛的),真正的文科大神不是張口之乎者也,而是全面思考問題。

國內的高中文科局限于思維定式,舉個栗子。為什麼把高新科技廠建在這裡?答:1??環境優美2??政策支持3??交通便利4??投資者喜好5??臨近大學城,便於吸收高新技術人才6??臨近大城市,市場廣闊 基建完善,發展前景好 等等

形成了思維習慣,還有一些自以為博古通今。政治的話書上有一句他能反駁十句,動不動拿xx事件說事,但真較真起來,他會說,我不知道耶,假的吧,不可能是真的。(尤其厭惡那些手拿政治書嘴罵政府,政治考不好還罵出題的人)。歷史的話跟上面差不多。地理栗子讓人心寒,我問一文科生(隔壁學校),他在必修一二學到了什麼,他說開了眼界,(md時間都不會計算的zz,有心情刷小說?)更有甚者,把文科當成了養老的地方(混子,尤其是那些托關係調重點班的,自己不學噁心別人,還在老師面前洋洋得意)。

我們學校對待文科還算不錯的 兩個文科重點班(19年高考)一本上線率預計為百分之八十左右。

來自沉迷哲學生活,無法自拔但時常被理科老師拉去修電腦的laji文科生。

另外 借下樓 人教第五十五頁那個創造聯繫怎麼理解←_←。


窮人買日系車,讀理科;有錢人買德國車,讀文科。因為有錢人不在乎性價比。


可能因為中國文科教育落後,且文科的門檻低。同時文科的就業前景不如理科,吸引不到一流的學生。美國這裡的中學,我接觸的兩個,初二開始分快慢班,都是數學快班容易進,英文快班難進。我女兒她們學校數學快班一年級有50個人,英文快班只有20個人,一下子文科就顯得高大上起來。


因為理科學到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更實用。

我親姐文科,堂哥也是,我理工科,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是這樣的。

我家裝修我可以對電路圖指指點點。家裡電器壞了,我去修,鄰居家有電器壞了,知道我在家也會跑過來找我去看看,話說我專業真不是修電器的(? ?︿ ??),而我堂哥還有我姐從來就沒人找過。久而久之,鄰居覺得我讀理工科,會學到很多東西,而讀文科學不到什麼,自然會開始輕視文科。


我是文科生,先講一下我感受到的文理科不平衡吧(僅代表個人觀點哦!剛入大一,才學疏淺,如有不對,請多多包涵指正啦~)

我覺得不像是歧視,更像是一種文科生內部更激烈的競爭然後對比理科生產生的不平衡心理

高考的時候,我們省的理科錄取人數還在擴招,文科縮減人數,並且,和我省排名相同名次的理科生上了比我更好的大學,那一刻心裡是那麼不平衡的

大學的時候,學校舉辦了招聘會,各種企業來學校招人,我是這個活動的志願者,我看了一下,大部分是需要理科專業且專業性強的職位

但是不代表文科沒人要,只是感覺競爭更激烈

而且我不覺得文科學的東西是沒用的,大學各個專業學的東西都是有用的「術業有專攻」只是能攻的東西不一樣

為什麼我不選理科呢?是因為高中物理沒有超過40分,儘管我生物和化學能考80多,對比一下文綜和理綜我選了文科

為什麼會有這種文科生會有更激烈的競爭呢?

從需求來看,我們要建設科技強國,工業強國,製造大國感覺更需要專業化的理科人才,工作、資源可能會給理科多一些,我們的資源就那麼多,文科生能得到的相對立刻會更少

從對民眾的影響來看,文科生的學術知識轉化成惠及廣大民眾的成果應該沒有理科生多吧感覺,就是感覺文科生更偏向精神類的滿足,理科生更多的帶來物質類的滿足,但是我們很顯然地更樂意看到顯著的,有實物的成果

我覺得文理科是平等的,大家都是這麼辛苦的過來的,大家都能為自己理想奮鬥,都能為國家社會獻力,為什麼要看不起對方?


拿我的上學生涯來說吧,不知道別的學校是不是一樣。湖北省某第一中學

中考科目:語文、數學、英語、化學、物理

高中面臨分科時,大部分人選擇理科,為什麼呢

1.初中保留著一定的基礎,有熟悉感。

2.高考時容易發揮,比較穩定。

關於對文科的歧視,其實我是有一定感受的。

分科之前,學校明確表示「會控制文科興趣班的人數」

其實呢?升學率吧?再加上學校里的文科老師本來就比理科老師少很多,好像已經成為常規現狀了。

當在選擇之前,理科佔據了先機時,繼續選擇文科的人,除了一些比較拔尖的,通常會被認為理科學不下去了所以去了文科。

再者,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狀況,文理科由於學科性質差異,實際上,文科在執行上會比理科相對輕鬆(我們學校文科班經常會看些電影啥的),導致一些根本無心學習的人統統奔往文科,因為過的比理科輕鬆啊。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學校的體育生大男子漢全部都是文科生的原因。

所以,在我的高中,由於學校為升學率著想,加之混日子的人拉低文科生整體水平,歧視是存在的。

僅以個人經歷為例,不知道其他知友那兒如何


一個朋友給出的答案:工業革命尚未完成的民族,對物的關注往往超過對人的關注。概而言之,文科研究人與人、人與自身及人與物的關係,理工科研究物與物的關係。以物為本的民族,甚至認為人不過也是物,故而也應當像物一樣對待。當然,文科中唯一核心的不可被歧視的,就是自馬克思以降各位爺爺DD們的主題思想。


在中國,理科至少還是全球一致的硬科學,而文科呢,比賽誰更能溜須拍馬,踢皮球,扯求蛋。


推薦閱讀:

北京人相對其他大城市人而言不排外,是否與北京話接近普通話有關?
身材攻擊(Body shaming)是否是一種被忽視的歧視現象?
怎麼樣才能真正做到不歧視任何人?
華人對不平等的容忍程度是否高於其它民族?和文化有關係嗎?

TAG:歧視 | 文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