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曾經強大的奧地利如今變得如此平庸?
19世紀的奧地利帝國是當時的歐洲五大列強之一(英、法、俄、奧、普),後來的奧匈帝國也實力不弱,首都維也納更是和法國巴黎同為當時歐洲最重要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城市之一,歐洲各項會議也會經常在維也納召開。但是如今的奧地利卻感覺默默無聞,首都維也納也很少會出現在新聞上面,曾經的五大列強中的剩下四位(英法俄德)現在仍然是大國,各項指標都是世界前列,唯獨奧地利突然感覺縮水很多一下子變成一個經常被忽略的一個中歐第二梯隊的國家了,存在感甚至不如旁邊的義大利和西班牙,請問造成這種奧地利如今的地位的原因是什麼?
謝邀。
這個題目太大,好難TAT。先簡單上一個我的結論:奧地利是因為王權的統治而興旺的,從巴本堡家族到哈布斯堡家族,當然也伴隨神權和歐洲王權的糾纏不清。一戰後,歐洲王權紛紛瓦解,奧地利也就隨之平庸下去了。詳細論述:
題主說的19世紀屬於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時期,哈布斯堡家族從15世紀以後就佔領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位置:神聖羅馬帝國下設15個公國,他的候選人理論上並非繼承,而是七個候選人里選出來的,由教皇加冕,但現實又是另一回事,神聖羅馬帝國是王權和神權的結合。哦要說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在瑞士遭到了反對,他們就沿著多瑙河往上,最終在決定定居在維也納,建立了宮殿、教堂。
14世紀末,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勃艮第公國(包括法國勃艮第地區+比利時(當時叫弗蘭德斯)+荷蘭)的公主訂婚了。勃艮第家族要的是羅馬皇帝的地位,哈布斯堡家族要的是錢錢錢(勃艮第的北海貿易非常繁榮)。勃艮第的國王在和瑞士的戰爭中嗝屁了,於是未婚妻瑪利亞公主(勃艮第女王)寫信給瑪麗西米利安求救,這場在布魯塞爾舉行的聯姻讓哈布斯堡家族往繁榮更近了一步。結婚沒幾年,瑪麗騎馬摔死了,馬克西米利安成為了勃艮第的攝政王,他的兒子,帶有哈布斯堡血統的兒子,會成為勃艮第的繼承人。1489年,巴伐利亞和蒂羅爾因為欠債不還爆發了戰爭orz,馬克西米利安進入調停,最後馬克西米利安就拿到了蒂羅爾的管理權,代價是要替蒂羅爾還債(蒂羅爾就位於阿爾卑斯山),他在因斯布魯克(現屬於奧地利)建立了都城,並且進行了改革,建立了法律體系,貴族無法肆意搜刮平民,利用地理優勢讓因斯布魯克成為了一條勃艮第通往義大利最快捷的通道,外加蒂羅爾境內礦產豐富,不到7年,蒂羅爾就把錢還清了,腐敗也得到了遏制。至於馬克西米利安的銀礦商人福格因為購買赦免令而引發16世紀宗教改革是另一個故事。
這個地圖手畫,大家隨意……感受下就行了
啊,忘記畫了一道線。。。
馬克西米利安第二任的妻子讓他得到了米蘭的統治權,也鞏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地位。1493年,馬克西米利安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選舉啥的大家看看就行,他的領土在地圖上看是連成一片的:奧地利—義大利—勃艮第。作為哈布斯堡家族定居點的維也納也成為了另一個歐洲中心。馬克西米利安在自傳白色國王里表達了他對於藝術的熱誠,把蒂羅爾的收入都拿來鼓勵藝術創作。馬克西米利安的樂師回到了維也納,加入了奧地利維也納宮廷禮拜堂,這個禮拜堂的唱詩班就是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的前身,很多藝術創作就是被這麼帶到了維也納,可以說馬克西米利安奠定了奧地利繁榮的基礎,要是我沒記錯的話,馬克西米利安會將近十種語言,哈布斯堡家族的君王因為領土的多民族性,至少都會使用四種語言以上,它比英國更早的「日不落帝國」,領地包括了波西米亞,西班牙,甚至新大陸。神權和王權的結合讓哈布斯堡家族得到了無上的榮耀,但家族依然擺脫不了政教不分離天生的弱點:無法阻止天主教內部的腐敗,上文所說的福格公然售賣教會的赦免權導致了16世紀的宗教改革,爆發了新教徒和天主教的衝突,這衝突讓荷蘭脫離了哈布斯堡的統治。與此同時,統治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雖然鎮壓了宗教起義,但是因為絕嗣導致西班牙最後落入了法國的波旁王朝手中。
時間到了18世紀,歐洲北部還誕生了一個強悍的新國:普魯士。隨著普魯士的崛起,歐洲進入了公國對峙時代。西班牙的沒落,讓特蕾莎居住的維也納異軍突起,終於正式寫到奧利地了。同時代的腓特烈大帝奚落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只配穿裙子」而進攻屬於奧地利的領土西里西亞,正式發起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順便說句腓特烈大帝基本上把歐洲有權力的女人都得罪了個遍……
上一張瑪利亞·特蕾莎,她繼承奧利地王位的時候才20,但就這個女人讓奧地利迎來了繁榮瑪利亞特蕾莎在對抗腓特烈·直男癌·大帝的時候,已經意識到了軍隊內存在的多民族問題,士兵只效力於自己的指揮官,使得戰鬥效率十分低下,她於是致力於消除軍隊內因為多民族造成的種族隔閡。除此之外,瑪利亞還建立了地方政府用以保證帝國的收入(哈布斯堡通知區域很多貴族只服從與當地的領主,而非女皇,所以帝國的財政收入一直不穩定,稅收不上來),以中央特派官員的形式加強了稅收,保證了經濟來源。第三:瑪利亞改革了教會對於教育的控制,廢除了耶穌會對於出版物的審查,把出版物的審查權交給自己設立的審查機構。第二年,被耶穌會禁止的關於地球科學,地理科學的書籍都陸續面世,放寬限制以後,英國和法國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書被大量引進到了奧地利,瑪利亞還頒布了義務教育法,在她的政令中有一條:「在我統治期間,全國試行義務教育制度」。農民和市民一樣擁有了學習的權力。在瑪利亞特蕾莎改革時期,維也納的人口增加了一倍,經濟繁榮,歐洲各地人洶湧而來,其中包括了交響樂之父海頓,特蕾莎對於海頓十分禮遇,給予藝術家的待遇也很高,提倡社交,倡導假面舞會,倡導不在乎民族背景包容各國文化,相比普魯士那個只知道和伏爾泰攪在一起,把普魯士自己的藝術家都逼到其他宮殿去的腓特烈不知道高到哪裡去,維也納對於藝術家的吸引更大,之後來的藝術家包括了勃拉姆斯、舒伯特、莫扎特、貝多芬都來到維也納,維也納那時起就成為了世界音樂之都。另外,她的丈夫史蒂芬·弗朗茨非常支持特蕾莎的事業,並且熱愛科學,甚至設立了皇室的獎金專門研究用以天文地理生物地質,這所有的一切,都讓歐洲各種背景的人才聚集於奧地利,比如Von Kaunitz,他一手促成了瑪利亞聯合老對手法國還有俄國,對付普魯士,這其實是非常明智的策略,如果不是葉卡捷琳娜之後那個腓特烈腦殘粉繼承人,普魯士估計得跪。
18世紀的奧地利在特蕾莎到達了鼎盛,可惜的是,特蕾莎依然無法解決帝國之內的多民族問題,她的女兒安托內瓦特在法國大革命中被處決,平民支持的新政主張動搖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最終引發了整個歐洲的民族主義運動。法國大革命誕生的拿破崙加速瓦解了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整合了剩下的領土,建立了奧地利帝國,可是奧地利帝國面對的是各種要求獨立的民族,包括布達佩斯的馬扎爾人,米蘭的義大利人,這些並非能依靠個人的皇帝能力就可以解決的,哪怕這個皇帝的名字是約瑟夫。
1848年,衝突正式爆發,約瑟夫(茜茜公主的老公)出兵鎮壓匈牙利的起義,匈牙利起義的背後是虎視眈眈的沙皇俄國。要知道匈牙利曾經是幫助特蕾莎出兵,認可特蕾莎統治權的地方,匈牙利的聖安東尼教堂甚至沒有約瑟夫的名字。不過打仗歸打仗,該建立的藝術演出場所一個都沒少,該提拔的各民族人才一個也不少:比如人民劇院,比如人民歌劇院,再比如1861年建立的維也納歌劇院,再於是像小施特勞斯這樣的人就來了,除了施特勞斯,還有精神分析的佛洛依德,波西米亞作家卡夫卡,作曲家馬勒,畫家克林姆等等,這也是為啥明明奧地利帝國式微的情況下,奧地利的經濟文化看起來依然燦爛。與此同時,普魯士迅速崛起,加速了奧地利帝國的覆滅。
轉折出現在普奧戰爭,戰爭之前,約瑟夫的弟弟在墨西哥的內戰中被處死;普奧戰爭,奧地利慘敗,丟失威尼斯。約瑟夫要面對的除了民族獨立之外,還要面對正在統一路上的德意志。約瑟夫被迫給予了匈牙利自治權,匈牙利和奧利地成為了共主聯邦的國家,奧地利帝國成了奧匈帝國。共主聯邦之後,匈牙利迅速發展,國會受馬扎爾人的控制。更為悲劇的是,約瑟夫擔心的果然發生了:捷克人要求波西米亞自治權,要求三國聯邦。約瑟夫願意妥協,但皇帝的權力被國會的馬扎爾人所限制,由於擔心自己的地位被削弱,匈牙利堅決反對波西米亞自治,民族矛盾進一步加劇。
1889年,弗朗茨唯一的兒子魯道夫自殺。
1914年,費迪南大公遇刺,一戰爆發。
1916年,約瑟夫在美泉宮去世,一戰還未結束。
1918年,奧地利投降,奧匈帝國不復存在,哈布斯堡家族的版圖紛紛自治,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奧匈帝國的末代皇帝卡爾一世逃亡,奧地利成為共和制國家。
但20年後,有個人重新站上了奧地利維也納宮的露台,宣布:我的國家奧地利併入德意志,大家都知道是誰了……奧地利一直都只是奧地利。
當年強大的只是「哈布斯堡君主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北義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亞等廣大地區。
————————————————————————————————————————————————————知道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奧匈帝國的軍隊士氣低落,作戰不利么?請看圖。
德國人的軍裝是這樣的
這樣的
法國人是這樣的
這樣的
奧匈帝國表示我們的軍裝是這樣的
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寒冰射手):「不!我們真的沒有抄襲八路軍/十八集團軍的軍裝。不信你kanzhe........」
勃魯西洛夫(戰爭之影)標記了康拉德·馮.赫岑多夫
勃魯西洛夫正在大殺特殺
卡爾一世(暗黑元首)發起投降
奧匈帝國打出了GG當年奧匈帝國在歐洲的地位其實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差不多。歷史上的合體大帝國都有著同樣的缺陷,波斯不可一世,卻敗給了連大船都造不出來的希臘;彼得大帝統治前的俄羅斯就是歐亞一逗比;滿清也是孱弱不堪,奧斯曼帝國也是龐然大物卻一觸即潰。不管從什麼方面分析,我們都可以得出來兩個直觀的結論:領土大、人口多不等於強大;政治地位高不等於強大。先說第一個,領土與人口,或者說體量吧。在1945年及以前的所有歷史時期,戰爭無疑是檢驗一個國家力量的最好標準,戰爭直觀地反映了國家的實力。舊式戰爭說到底是力量的調動能力競賽(現在是投放),人口、自然資源、人才等一系列資源的比拼。用中日戰爭作對比,全面抗日的時候,中國陸軍的完全有效力量只有日軍的一半都不到,日軍的高效現代化戰爭動員系統可以在幾年內保證職業士兵人數完全超越中國。同理也可以觀察一下奧匈帝國,為什麼奧匈帝國一打仗皇帝就要親征,因為出了哈布斯堡家族成員,沒有一個有效的官僚武將系統能夠統轄這些雜亂的部隊了。這樣鬆散的組織,在馬克沁機槍面前就是一大盤肉而已。而奧匈帝國通過聯姻、籠絡近臣等手段在中歐建立了一個類似朝貢體系的組織,絕大多數成員並不是對奧匈帝國這個國家負責,而是對哈布斯堡家族負責,就連奧匈帝國的貴族與平民也一樣。他的政治勢力可以壓倒性地揍翻英法俄等任何一個國家,沒有人會傻到在外交場上與他為敵。但是一旦碰硬的,老骨頭立馬就碎了。
奧匈帝國的成功、奧斯曼帝國的成功,其實只是一個家族、一個蘇丹的成功,並不是一個國家的實力。
說完了奧匈帝國,再來說說奧地利。當奧匈帝國瓦解為多個小國時,所有人都看清楚了,這是一隻碎紙老虎。奧匈帝國本身也沒有什麼經濟實力,那些富麗堂皇的宮殿純粹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貢獻。在工業化時代,奧地利就是一個窮鄉僻壤的農民。由於二戰問題,奧地利也沒有得到多少優待,幾乎就是德國小兄弟的角色,依附著強大的美利堅和德意志才沒有被紅色浪潮洗禮。一個內陸國,又沒有紮實的工業,在歐洲根本就束手無策。連紙老虎都不當了,賣藝術品賺錢去了……這樣的國家通常都有非常漂亮非常有文化氣息的的首都,我最喜歡的首都之一——維也納。看問題抓本質
奧地利曾經強大是因為那個時代的國家是由封建關係連接起來的,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利用聯姻和戰爭獲得了大片的疆土,並且出了很多有為的君主。國家大,君主賢,所以昌盛
奧地利現在平庸是因為現在是民族國家的時代,強大的奧地利帝國的主體民族德意志人只佔20%,因此這個國家在一戰後被勒令解體。之後的奧地利不過一800萬人的彈丸小國,小國自然是難言強大
歸根結底,奧地利規模太小,強盛只是歷史上的偶然,弱小才是其常規姿態奧地利19世紀就開始沒落了,準確說拿破崙時代奧地利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早年的奧地利一直被哈布斯堡王室統治,哈布斯堡15世紀坐穩神羅皇位後,德意志政治中心開始南移到奧地利維也納,維也納成了帝國(神羅那時很大的,包含整個德意志文化區還有義大利北部,非常龐大的一個封建國家)的首都,所以維也納開始迅速城市化並發展成大城市,這也是為什麼維也納成為一個政治中心的重要原因。有時間繼續下文
因為奧地利不是一個國家,它是哈布斯堡德意志領土的最後殘餘,僅從今天奧地利共和國的領土而論甚至跟哈布斯堡的德意志領土這個歷史淵源都不太沾邊,1815年合約哈布斯堡領地的西部被併入瑞士,申布倫宮有個房間的主題是一位著名畫家畫的壁畫,壁畫的主題是一處廢墟,那處廢墟就是「哈布斯堡」,但是很遺憾哈布斯堡所在的地方已經不在奧地利共和國境內了,現在它歸屬瑞士。
作為補償哈布斯堡獲得了原本不屬於它的薩爾茨堡,雪絨花的男主角就生活在薩爾茨堡,但是薩爾茨堡原本歸屬一個獨立的邦君大主教,政教分離之後則屬於一個獨立的大公,到1815年合約才併入哈布斯堡奧地利。
哈布斯堡王朝有著一系列的世襲頭銜,這些頭銜賦予他們各種錯綜複雜的權力,這些權力經過時間的滌盪最後成了奧地利帝國,奧匈妥協之後變成奧匈帝國。
當奧匈帝國被世界大戰壓垮之後,所有各民族都選擇了獨立,除了猶太人因為他們沒有地方可以獨立,而奧匈帝國的德意志部分則選擇加入德國,換句話說假如沒有被協約國阻止,那麼今天就不會有奧地利聯邦共和國,而只有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里的奧地利州,如果真的作為一個州加入德意志聯邦,則德意志聯邦很可能再次出現二元化。也就是天主教的奧地利和新教的勃蘭登堡的二元化。德意志聯邦能夠經受住這種二元化而不分裂還是問題。糾正一點,奧地利這個國家低調算的上,但是平庸真的算不上,它的各項指標都是十分靠前的,單單以人均GDP為例(數據來自維基):
2015年奧地利排16,德國18;2014年奧地利14,德國17另有許許多多的數據排名,不一一列舉,網上有很多,但是從中可以發現,如果從經濟發展水平的角度來說,奧地利的表現很好,且不見得遜色於德國,比起鄰國匈牙利、義大利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
所以總得來說奧地利算不上平庸,只是低調而已。
曾經在奧地利待過一段時間,和普通奧地利人交流了一下他們是怎麼看待德奧兩國的關係,清一色的回答是德國是奧地利的老大哥。所以一個猜測是,德奧兩國語言相通文化背景等各方面都十分相近,而德國體量更為龐大,在國際舞台上也表現得比較突出,所以始終是一個老大哥的角色。奧地利作為體量更小但實力不見得若很多的小弟也就是跟在大哥身後,被大哥搶了風頭而已。既然有大哥打頭陣,小弟就跟著悶聲發大財就是了。現在的奧地利也不是太差,產業上有斯太爾槍炮,賣格納汽車,奧地利微電子,奧聯鋼鐵,學瑞士盧森堡搞避稅經濟,宗教國民保守,政治右得很厲害,穆斯林難民基本插不進去。唯一缺點國家太小了,不然奧地利和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合併的話,就比較牛了
歷史上很多偉大的帝國和文明如今都很平庸,有的連平庸都談不上,奧地利算是結局不錯的
奧地利現在也不算平庸吧
世界大部分的纜車繩子都是奧地利的
奧地利的發動機設計AVL應該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地方之一,紅岩斯太爾這個東西,其實就是當年奧地利斯太爾這個地方的技術轉讓。奇瑞的變速箱,發動機技術都是奧地利的。
林茨鋼鐵廠的技術一直都是世界領先的。
PS:中國和魏瑪德國納粹德國和現在的德國的技術合作,是真正和其他國家比稱得上無私的,德國當年為中國的抗戰提供了很多生產線,比如子彈,炮彈等等,重慶鋼鐵的很多設備都是德國的,飛機很多捷克的,現在我們的鋼鐵設備德國的非常之多。當年作為納粹一部分的奧地利也是一樣的道理。
PS:普魯士偉大的俾斯麥統一德國,把奧地利趕出了德國,作為報復,奧地利偉大的藝術家元首發動戰爭,最終也把普魯士趕出了德國。拉平了,奧雖三戶,亡德必奧。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是不能把它作為一個像英法俄徳意這樣的民族國家來看待的。
奧地利實際上是一個王朝,這個王朝的名字叫哈布斯堡,雖然哈布斯堡打仗的能力真是無法評論,但是這個王朝從中世紀開始,完美的利用梅特涅們的手段和瑪麗們的肚子,成功的存活了幾百年(從還沒發跡的時候開始算的話有近千年),並且從別人那繼承來了很多頭銜(不要問我從誰那怎麼繼承來的),比如:奧地利大公(沒錯,奧地利只是一個公爵頭銜),波西米亞國王(捷克)等等等等。因為這些個頭銜都在哈布斯堡王朝手中,那當讓就是由哈布斯堡王朝統一管理咯。 所以,我們後來看到的奧匈帝國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很多國家因為擁有同一個元首而被元首放在一個可以統一管理的框架下來進行管理的,而這個框架的名字叫做「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的最後分裂也不是被划出很多的獨立國家,這些獨立了的國家是在哈布斯堡時代就已經存在的,甚至本來應該更多才對,很多國家都是一個地區的好多頭銜合併在了一起而組成的。而是當各族人民開始尋求建立民族國家而開始獨立運動,當哈布斯堡的頭銜都被協約國擼掉了之後,各頭銜的主人要麼不存在了要麼換人了,那自然就不會繼續被管理在同一個框架之下了。所以當這個框架解散,失去了絕大多數力量之後,也許奧地利在前奧匈帝國成員國之間還算優秀,但是拿到全球層面來說,就徹底的變成路人了。
附上一張奧匈帝國的國徽,來數數盾牌吧!
中央的盾徽: 從左到右分別是哈布斯堡、奧地利、洛林,代表的是當時統治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洛林家族。 ps:哈布斯堡的另外一個分支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統治西班牙一百八十多年,打造了歐洲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周圍的盾徽從左上角開始分別是: 匈牙利王國 加利西亞及洛多梅里亞王國 下奧地利 薩爾茨堡公國 施蒂利亞公國 蒂羅爾伯國 克恩滕-克萊因公國 摩拉維亞邊區-西里西亞公國 埃爾代伊大公國 伊利里亞王國 波希米亞王國 這已經是極盡衰弱的哈布斯堡王朝了,全盛時期還能加上好多頭銜,還有一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因為19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德法英都是單一民族國家但奧地利不是,推薦樓主體驗一下P社的維多利亞2,全國形形色色不可接受民族和各種林登萬
和滿清奧斯曼一個問題,主體民族佔比太少,民族主義盛行後紛紛脫離了。
奧地利2014年gdp3937億美元,人均gdp歐洲前列,對比捷克gdp1926億和匈牙利的1343億,人均只有奧地利幾分之一,奧地利表示擺脫你們幾個累贅簡直巴扎嘿
要知道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的財政收入只有波西米亞的一半,也趕不上匈牙利
奧地利:「論智慧和武功呢,我一直比普魯士蠻子高一點點,可是現在多了一個北德意志同盟,他恐怕比我高一點點了!」
匈牙利:「這邊有我嘛!」
奧地利:「就是因為多了你們這些累贅,他才會高我一點點」奧地利以前的強大來自於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哈布斯堡家族來自於瑞士,當時是神羅的領土,中世紀歐洲沒有形成民族主義,一塊領土可以當作嫁妝贈與或轉讓。所以哈布斯堡家族通過聯姻和結盟等手段不斷的擴大家族繫世,到了神羅七選帝侯時期,哈布斯堡就成為了神羅區域內實力最強的家族,並在15世紀後長期世襲皇帝寶座,並繼續通過聯姻繼承等手段占居了絕大半個歐洲的王座,被稱為上帝選中的家族。但是神羅本來就是一個鬆散的邦聯,從查理四世「黃金詔書」以後,就不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加上義大利早已失去控制,所以「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在歐洲翻天覆地的文藝復興和機器工業大革命的時候基本沒戲。長期以來被人們視為德意志民族佔據的地區總稱,直到拿破崙的到來。根據皇帝唯我獨尊的性質,1804年拿破崙稱帝,奧茲特里茲三皇會戰後1806年他廢除了神羅,這直接導致了三個後果:1、神羅的滅亡標誌著德意志民族的長期分裂和衰微2、哈布斯堡家族失去了德意志民族領導的地位,後來只好專營自己嫡轄的奧地利、捷克等地,並成為奧地利皇帝,從此成為19世紀歐洲的強權。3、神羅滅亡和威斯敏斯特協約標誌著宗教改革的完全結束。從此世俗的秩序單獨主導了歐洲的發展。 哈布斯堡家族1848年兼任了匈牙利國王,1867年成為了奧匈帝國,並卓有成效的開創了維也納——布達佩斯雙頭行政體制,長期保持了該地區的穩定,由於歐洲版圖的巨大和地理位置的重要,奧匈帝國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巨大。但是其國家實力的衰微仍然是不可逆轉的,普魯士通過各種吊打,完全接過了統一德意志民族的旗幟,從此奧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 而且這種穩定是政治妥協的結果,由於哈布斯堡王室本質上是個中世紀貴族家族,對待國家大政和關鍵外事節點上中世紀政治手段遠遠大于軍事手段,現代國際形勢下應有的思維和力量都遠遠沒有達到一個現代帝國的要求:帝國一直沒有統一的官方語言,嚴重影響行政效率,治下的地區也是自由發展,沒有一個比較統一堅定的發展規劃,國內的經濟和科技一直沒有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在一戰爆發前奧匈帝國的經濟總量遠遠落後於其他諸強,只比日本多一點比重而已。 這樣的帝國在一戰那種你死我活的現代總體戰中的下場可想而知,整個一戰4年里,奧匈帝國沒有一項像樣的戰爭成果,唯一的作用是為同盟國地理上抵擋住了俄國這個「歐洲壓路機」,在1918年那個王室大毀滅的時代無可避免的迅速消亡。一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奧匈帝國接受列強的條約,奧匈帝國滅亡,匈牙利獨立,巴爾幹半島徹底四分五裂,波西米亞成立捷克,哈布斯堡家族被沒收全部財產並被放逐。剩下的奧地利成立了國民政府,本來就沒有什麼像樣的現代產業和軍科實力,當然只能長期作為二三流國家。 綜上所述並結合歷史發展的規律,在現代產業和社會結構下一個國家執政家族政治上的強大並不能直接導致國家的強大,國家的強大是區域內每一個社會群體共同努力的結果,其經濟是基礎,創造力是源泉,科技是發動機,社會制度是保障,軍事是外在表現。但是拋開世俗現實的方面看待這個傳奇的帝國家族,哈布斯堡為我們遺留下了非常璀璨的文化瑰寶,音樂美術等等作品層出不凡,代表人類最高藝術水平的作品——歌劇是在奧地利走上了巔峰,等等。按照唯物主義歷史觀,現在的奧地利在國際事務上沒有半點影響力,但是在文化藝術方面仍然是歐洲乃至世界的燈塔。
去過奧地利的表示,奧地利人生活很幸福
奧地利大公只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主頭銜,但不是全部頭銜
強的不是奧地利,而是哈布斯堡
題主肯定沒玩過1800年前後的戰爭遊戲。因為奧匈帝國已被肢解,如今只剩下奧地利一塊地盤。當年奧匈帝國也曾是幅員遼闊的大國,坐擁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義大利北部、波蘭的一部分、巴爾幹地區等等,還控制了諸如巴伐利亞、巴登等多個南德意志小國,實力較強,人口眾多。後來由於一系列的內政外交軍事錯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整個國家分崩離析。
推薦閱讀:
※維也納是怎樣的一個城市?
※為什麼奧地利有皇帝?
※匈牙利難民為什麼要徒步遷徙到奧地利和德國?
※德國留學已開始收學費了,作為他的表兄弟奧地利收學費的可能性大嗎?或者說預測一下奧地利何時收學費?
※雲石自問自答:為什麼土包子出身的普魯士,能夠戰勝奧地利帝國,成為德國的主宰?